第一篇:化学大师选修课感想
化学大师选修课感想 作为一个2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的学生,化学对于我来说,可能已经伴随着高考结束了。但是,在这个学期选课的时候,当我第一眼看到化学大师这门课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如果到大学就把化学这门课放掉了,实在太可惜,我第一次认识到自己还是多么的喜欢化学的。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能帮助我们认知事理变化,就没有现代文明的起步。
在杨青林老师的化学大师选修课上,他给我们大家讲述好多知名化学家的故事,让我增长见识,感触颇深,同时通过这些事例让我感受到了化学发现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在许许多多杰出的化学大师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李比希与他的吉森学派。
当时有机物的分析技术还相当落后,李比希改进并完善了由盖吕萨克和泰纳尔提出的有机物燃烧分析法,使之根据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的量能够精确的确定碳和氢的含量。后来杜马又发明测定有机氮的好方法,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有机分析体系。吉森这个小地方也成为当时世界的化学中心,对19世纪德国成为化学强国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对发酵过程的理解却和贝采利乌斯犯了同样的错误。在对农业化学方面,他也是成功和失败并存。首先他正确地指出:土地肥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是,植物消耗了土壤里的生命所必需的矿物成分,诸如钠、钙、磷等。他还是第一个主张用化肥代替天然肥料进行施肥的人。不过,他错误的认为植物所必需的氮是从大气中直接吸收的,所以在他的化肥配料表中没有加入氮化物。这一点后来被纠正了,从而使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的飞跃。
李比希从巴黎回国担任了吉森大学的化学教授,立即着手实施一项前所未闻的计划,那就是改革德国的传统化学教育体制与教学方式,探索造就新一代化学家的方法。当时德国大学中的化学教育,通常是把化学知识混杂在自然哲学中讲授,而且没有专门的化学教学实验室,学生得不到实验操作的训练。李比希深知,作为一个真正的化学家仅有哲学思辨是不够的,化学知识只有从实验中获得。而这种实验训练在那时的德国大学中还得不到。于是李比希下决心借鉴国外化学实验室的经验,在吉森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实验室,让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在那里得到训练,从中培养出一代化学家。吉森实验室是一座供化学教学使用的实验室,它向全体学生开放,并在化学实验过程的同时进行讲授。
李比希为实验室教学编制了一个全新的教学大纲,它规定:开始,学生在学习讲义的同时还要做实验,先使用已知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然后从天然物质中提纯和鉴定新化合物以及进行无机合成和有机合成;学完这一课程后,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独立的研究作为毕业论文项目;最后通过鉴定获得博士学位。李比希这种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从系统训练逐步转入独立研究的教学体制,在他之前并未被人们认识到,而它为近代化学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
一个真正的化学大师必然应该在化学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但是只有言传身教,将自己的学识传给自己的学生,培养出自己之后的对化学有贡献的人,才能使化学事业不断壮大发展。所以,李比希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化学大师!无论我们以后是否以化学为专业,李比希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所以,再次感谢杨老师给我们介绍那么多的化学大家,让我们能够从他们身上汲取精华,感受他们的精神,这对我们今后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但是我发现上化学课的人每次都很少,位子空了许多。我想老师以后是否可以多点一下名,给予那些态度不认真的同学一些警告。
第二篇:化学选修课的感想与体会
化学选修课的感想与体会
接近六周的化学史选修课结束了,体会很多,感触也很深刻。化学史看似平淡无奇,在为期六周的学习中,我们系统性的了解了关于化学的起源,发展以及无数科学巨人在化学史上留下的光辉,我们了解古代应用化学的领域,从人类生存过程中对火的使用,在绚丽的陶瓷中窥视古代化学工艺,从对金属的冶炼中,在战场上领略古代化学冶炼的古老与精湛的技艺。
我们也能深深地体会出中国古代化学的光辉,中国,一个古老的国度,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陶瓷,一个中国的象征,古代的陶瓷精美仍然是现代人陶醉其中,有著名的唐三彩,有享誉全球的宋代五窑,明青花瓷依旧吸引世人的目光。
同样,在这个古老崇尚武力的国度,武器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有著名的铸剑师欧冶子,干将莫邪,有著名的吴王剑与越王剑,有著名的鱼肠剑与湛卢剑。剑,在战场发出耀眼的光芒,那光芒之中,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华夏儿女共同的骄傲。
在化学史中,我们领略了伟人的身影。
有推动化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波耳义,有发表原子论的道尔顿和分子学说的阿伏伽德罗,有发现电子的汤姆森,有推动元素周期论发展的纽兰兹,迈尔,尚古多,有建立较为完善的元素周期律的科学巨人门捷列夫,有辛苦劳作,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的居里夫人,富兰克林····· 化学的发展日趋于完善,近代化学的成就更是不胜枚举。有那些把终身都奉献给科学而未成家的绅士化学家,有卡文迪许,有那些在研究的同时,不忘培养后人的大师,有舍勒发现法拉第之美誉,有法拉第培养麦克斯韦的史话,有李比希投身化学教育的先驱,正是这些伟人,在追求真理的同时,传承了教育的先驱,他们既是开拓先河,同时肩负传承的重责。
现代化学依旧繁荣。
现代的化学发展趋于实用性,从导电树脂的发明,到荧光蛋白的发现与改造,从钯联交偶反应的使用,到单层石墨烯的剥离。化学更加趋于实际,但是,在理论化学依旧有巨大的成就,譬如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鲍林创立电负性学说,现代的量子化学更是从微观的角度去揭示化学世界的真相,化学不仅有实践的经验,更有了系统的理论支持,使之更加完善的称之为科学。
通过学习,明白中西方之间的差距,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是化学最早起源地之一,然而却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本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中西方对比,不难发现原因。首先在大的社会背景,中国是典型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为主体,作为主体的国民难有可支配的资金去从事研究。第二点,出现在人文方面,中国的封建思想禁锢了人民的思想,而西方的科学崇尚自由,西方的文艺复兴极大地促进了思想的解放。第三点,精神上出了问题,对比西方,中国古代缺乏专业从事化学事业的先驱,人们研究化学往往追求长生不老。第四点,教育问题。这一点很有戏剧性,古代因缺乏理论而阻碍了科学发展,古代的教育严重倾斜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近乎空白,现代的应试教育让实践动手变成国人难以跨越的沟壑。
总结:六周的学习很轻松,也很愉快,老师平和,同学之中也能有专注不懈的,在化学史课,我们收获的不止是知识,还有来自先驱们的鼓舞和启迪,通过学习,相信更多人投入学习,投入追求科学的伟大事业中。
数学与统计学院1201班王斌 学号1304120125 日期 2013年一月一日凌晨4点
第三篇:选修课感想
选修课总结
有些选修课是为介绍先进科学技术和最新科学成果;有些选修课是为扩大学生知识面。选修课可分为限制性选修课与非限制性选修课。有的专业教学计划规定高年级学生须在某一专门组或选修组中选修若干门课程。国外高等学校往往规定学生须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选修若干学分的课程。非限制性选修课也称任意选修课,则不受上述规定的限制。为了适应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发挥专长,学生修习的选修课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应占一定比例。但也不应过多,以免影响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规格。中等专业学校以及普通中学高中的教学计划中,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也可设置少量选修课。
老实说,一听到 “选修课” 这个词我就有一种轻松、自由的感觉,因为我认为选修课是自己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的课,这样,我们就 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门课。我们也清楚的知道,不管是任何事、任何工作,只要我们能够用时间去学习它、去研究它、去推敲它,我们就能够有做好这些事或是胜任这个工作的基础条件。
自从我上选修 课以来,我就有着这么一种感受,认为选修课学的知识不必公共课少,甚至我还认为,选修课学的知识要比公共课学的知识多。对于我的这种认为,其实我真的不知道是对还是错,但是,我可 以坚定的说,对于我个人来说,选修课学的知识确实要比公共课学的 知识多的多。经过同学们的反映和自己的观察,我发现,对于那些大 学必修的公共课,绝大部分都不是同学们的兴趣点所在,也就是说,同学们是因为公共课是大学必修的课程而去学,而不是因为同学们自 己的兴趣或是爱好去学的课程。在这样的条件下,同学们是抱着消极 的态度去学习公共课的,而对于选修课来说,这正好与公共课相反,选修课最起码是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或是兴趣点才选的这门课,也 就是说,同学们是抱着积极的态度去学习选修课的,从而等到一个学 期下来,真真学到知识的是选修课,而不是公共课。
当然,我不敢否 认,公共课我们就完全没有学到知识。对于公共课来说,至少在我目前了解的信息中,绝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时候,就没有怎么上过课,就没有怎么听过课,即使上课的同 学,也可能没有集中精力的去学习、去听课,而是八绝大部分时间花 在怎么度过这节课的问题上。平时没有好好的上课,但是又不能挂科,所以,就只能是在考试前的一个星期左右开始打开书本,对于部分同 学来说,这时或许是他第一次打开书本开始来看书,如果现在再不看 书,那就会挂科,对于大学生来说,挂科的后果是什么彼此心里最清 楚、明白不过了。总之,同学们对于公共课是采用“突击考试的、平时消极的”学习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一个学期下来不挂科。
然而对于选修课来说,可以说是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来选择的课,也就是说,在选修课上,至少有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那么,学生就不是抱着消极的态度,反而是积极向上的态度;那么,在平时的时候,同学们上课也就不会找事来打发上选修课的那一个多 小时,就不会觉得选修课的那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就像现实生活中的几 倍的时间,相反,同学们就会觉得上选修课的时间真是太短,还没有 听好就下课了,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就一定会有一些没有弄清 楚的问题,那么,这样的一节课才真真正正的有一节课的价值,也正 是一节课的母的所在。
总之,同学们对于选修课是采用“平时认真听 讲、考试和平常保持一样的心态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轻松而又快的 学习方式,也正是我们走上社会后所需要的工作态度,学习的知识也 才真真正正的属于自己的知识。目的在于丰富自己生活的阅历和拓展 自己的视野,为走上社会做充实的准备工作。
第四篇:选修课感想
选修课感想
1.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
在你当老师的前三年时间里,与其说你是在教学生,不如说学生是在教你。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是那么成熟的情况下,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可以促使年轻老师不断巩固自己学过的知识和学习新的知识,从而进步,也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加准确全面的知识。2.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成功导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催化剂。一门课程是否能够吸引人,最初决定于它的导课是否成功。如果一名教师成功导课,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就能让学生更加容易地投入到课程中去。反之,如果导课都不成功,相信正式的课程就算再有趣,这堂课也不能称得上是完美了。
3.2011年10月30日
星期日
因为今日我有事而未去上课,没有聆听到老师的谆谆教诲。下次补上。4.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忘掉历史就等于背叛。我们数次强调,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那些伤害过我们的国家和他们的人民,但是历史只能被铭记,而不能被忘记。铭记历史,可以让我们进步,让我们在耻辱中学会发奋图存,最终扬眉吐气,一雪前耻。忘记了历史,忘记了耻辱,我们如何能够进步呢?勿忘国耻,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国耻不可忘,我们应该用他们来激励我们崛起。
俗话说:“编筐织箩,在于收口。”既然已经精彩的开头,何不精彩地结尾,留给学生无尽的想象和期待呢?结课艺术值得研究,值得我们去实践。“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能做到如此的课程必然是成功的课堂,老师自己也享受到了用心经营教学工作的快乐,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感到了无限趣味。5.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今天的讲课比赛让我记忆深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特点。同时,我从她们身上学到了很多。首先,作为老师,一定要普通话标准,不然学生们听着别扭,相信对于这门课的兴趣也会减少。其次,老师声音一定要大,让所有的同学能听清讲话。老师要能够和同学多多交流,不仅仅在语言上,还在眼神上。必要的时候,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提炼并复述,表达一种理解,让学生感到被尊重而更有自信。这样的课堂才会让人觉得不只是教师自己的教,同时还有学生的学。另外,教学方法也很重要,注重知识性的同时也要注意趣味性,不然学生听着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对于有些选手,我觉得比较突出的一个缺点就是对于时间的把握不好,教学重点有一定程度的偏移,且过多依赖了PPT作为教学工具,而忽视了黑板的作用。此外,她们过多的使用口语也是一大禁忌,应该加以控制。在课堂上,应该使用规范化语言。
第五篇:选修课感想
选修课感想
初二下半学期的选修课结束了,感觉却像从未开始过那般,可那些记忆又是那么的清晰而又真实。心里有点小小的不甘,毕竟陪了我1年的选修课和2年的地理都要离去!但我的心里没有遗憾。
前边的上课都是在讲各大洲那些大家都知道但却不算熟悉的国家。听得津津有味,虽然一些很有“素质”的“朝鲜公民“总是时不时的打断课,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喜欢的。
最后几节课是期待了1年的国家比赛,一开始让换座位,想把刘乔雨拉进我们组,结果没人动,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比赛开始了,结果事实证明,我们组我是唯一的战斗力,虽然看着不怎么样,但比很多组一点战斗力都没有强很多,既然我战斗力最强,我便挑起了整组的担子!事实证明,我的个人能力还是不错的,一个人带领全队冲向胜利!每次课结束我们组都可以排在首位,但与其他组相差不大。最后一轮,老师实施了抢答制,这个效果是无比明显的,于是六组在刘乔雨一人的带领下,计分板上疯狂的刷着五分,我们组和一组也不甘示弱,这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轮的得分是之前3轮的2倍还多!但是刘乔雨的个人能力还是十分出众,将我们组这个第二拉出了10分之多,当时都认为没有希望了。可这时风云突变,我的挑衅直接促使了刘乔雨口出狂言,被扣掉了10分,我再接再厉,连续答对两题,把分差拉大,提前取得了冠军!后面几组的竞争同样跌宕起伏。本来注定了倒数第一的4组最后发力,连对集体,变为倒数第三,而曾经稳坐第四的三组却因为一个花边和我的一句正确的废话被连扣20分,最终垫底。最后我们组得到了43分,是冠军,毫不夸张的讲,其中最少35分是我一个人拿的(好吧我承认我有点小作弊)!
经过了最后一轮的角逐,真的有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觉,有人说这是运气,可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现在结束了,选修课与我初中的地理课都结束了,虽然他们降下了大幕,但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精彩的演出,我忘不了这里的每一节课,每一个笑容,每一个人!虽然明年可能再难听到地理的声音,但我还是要说:“地理,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