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张闻天事迹报告有感
听张闻天事迹报告有感
——上海市施湾中学 高佩
2011年6月24日下午,党支部组织党员听张闻天故居负责人的报告《听闻天故事 扬闻天精神》。
通过介绍,我对张闻天同志有了更深的了解:张闻天17岁考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此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公开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之一。虽然他曾经深受“左”倾思想影响,但在实践中醒悟,毅然决然同“左”倾错误决裂,在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坚持了正确方向,确立了党的政治路线,为夺取抗战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实现转变的理论奠基者和实际执行者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张闻天经过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从当时的中国实际出发,在党内较早地提出了“发展新式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全部方向和内容,也是将来社会主义的前提。”可以这么说,这时期的张闻天在理论上已经对新民主主义经济进行了正确的探索。东北根据地建设期间,张闻天的五种经济成分思想又一次在实践中产生质的飞跃,更加系统、成熟,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庐山会议上,张闻天不顾个人荣辱,坚持真理,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和无私人格。
接下来,负责人向我们剖析了张闻天同志是怎样做到模范带头作用的。让我们更进一步看到张闻天同志身上令人难忘的三点:一生光明磊落,敢于坚持真理,勇于纠正错误。让人感动的实际:一生曾三次让出共产党总书记,只要能为党做事就行,真理在谁手里就跟谁走。对搞特殊化、损公肥私的行为,张闻天同志是深恶痛绝的,他说“我没有后门,就是有也不开”。他一生言一律己,临终前让妻子写下他们的合约:“二人生前商定:二人的存款,死后交给党,作为二人最后所交党费。
通过学习,我对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有了深刻了解,更重要的是,对于张闻天同志的这种为党奉献终身的精神所感动。他让我们明白了怎么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什么才是真正的为党的事业发展奉献终身。张闻天同志的那种终身好学,不断求知,重视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学生,教育学生成才成人,要以党员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第二篇:听模范班主任事迹报告有感
听模范班主任事迹报告有感
今天学校组织到桐庐去听杭州市模范班主任事迹报告,我被深深地感动着。
江x(小学)、周x慧(初中)、李x(高中)、鲁x(职高)四位优秀班主任相继作了报告。虽然四位来自不同的教育阶段,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班主任。
在报告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共有的特点:
首先,都有很强的责任心,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是一个漠然的人,什么事对他来说都无关紧要。
其次,做事善用智慧,不蛮干,讲艺术。有的班主任很肯干,可是事倍功半,可能就是缺乏点艺术。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件产品,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活泼生动的人,他有思想,有感情。我们用心良苦,他们也会有所感动的。
然后,吃苦耐劳。班主任工作十分辛苦,不耕耘是不会有收获的。在班级管理中,守株是待不到兔的。只有用爱心、耐心才能换来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最后,还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班主任也是一个平凡的人,在平凡中体现不平凡的就是自身的独特魅力。或者充满活力,或者以情感人,或者能“笼络人心”。你就要有吸引学生的“杀手锏”。
学无止境啊,能干能干,先“能”了再“干”,还要在“干”中思考,提升能力,才能干得更好。
第三篇:听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有感
[听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有感]
我常听人说,一生中能遇上一位好师是莫大的幸福,听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有感。我很幸福,因为我在学生时代就遇到了许多好老师。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抚爱使我童年时代就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长大后做一个像我的老师那样的好老师,让我的学生也能像我一样幸福。
20岁那年我终于圆了教师梦。当我满怀着喜悦和激动第一次踏上讲台时,我就知道,我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我魂牵梦绕的事业--神圣而伟大的教育事业。
作为自己刻骨铭心的座右铭:“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我努力以一个教师真诚的爱去理解、宽容、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孩子。
我们的学校是一所普通初级中学,来到我们身边的孩子,不少是在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声中长大的,他们很少体验过成功的喜悦,有些孩子甚至行为有偏差。
有一年新学期开学时,班里新来了一个学生小群。在开学第一天的早上,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向操场,可这个孩子仍呆呆地坐在位子上,两眼木然地注视着地面。
我走到他身边低声问他为什么不去操场,他好一会儿才抬起头,失声大哭:“我不要留级,我不要留级。”面对孩子悔恨的泪水和出自心底的呼喊,我感到这孩子还有求上进的愿望。我必须热情鼓励他,使他充满进取的信心。
我一面替他擦眼泪,一面劝慰他。他止住了哭声,但看得出失望和懊恼仍交织在他的心头。整整一天,他都沉默不语。
下班后,我骑上自行车向小群家赶去,我怕他因为留级在家里受到太大的压力。踏进他的家门,眼前的情景在我意料之中:父亲打骂,母亲流泪,孩子在痛哭。他的爸爸一见我就说:“这个孩子我不要了,你们让他自己任其发展吧。”
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怎么能振作起来呢?我感到重要的是先稳定他们一家人的情绪,把家人对孩子的压力减到最低限度。我完全把他当一个新学生看待,不提“留级”这两个使他全家感到伤心的字眼。我一面替他包书,一面向他介绍班级情况,鼓励他振作精神,事迹材料《听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有感》。一个多小时很快过去了,原先对孩子失望的一家人,态度开始转变了。孩子此时的心情也平静多了,他表示一定要好好读书。我趁热打铁,对他提出了第一个要求:按时完成作业。
从此,小群成了我重点关注的对象。他学习上有困难,我请学习委员负责帮助他;班上组织篮球队,我毫不犹豫把队长的重任交给他;讲台坏了,我有意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他;去外地开会学习,我第一个长途电话总是打给他......师生心灵的相融唤起了孩子的自信,他有了想当一个好学生的愿望。
春节时,他给我写了一封新年贺信,信中说:“老师,自从我来到你身边以后,你没有看不起我,同学们也没有用异样的眼光瞧我,我感到生活在这个集体中很温暖,我不想再懒惰了,我也要当一个好学生。”
他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对自己有了信心,并提出了入团要求。毕业后他考入了一所重点中专。
小群的进步告诉我,每个孩子都有求上进的愿望。有的孩子之所以暂时比较落后,只是因为他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和土壤。我们的责任就是为每位学生开垦出一片他们得以成长的沃土。只要我们用“心”执著地去爱,所有的孩子都是可爱的。我们要以真情去创设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他们健康成长。
工作实践又告诉我,我们要想学生所想,忧学生所忧,用我们的爱心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启迪学生的良知,为他们学会做人奠定道德基石。
有一次,得知班上三个小男孩在逛超市时,顺手拿了三支他们喜欢的笔。尽管知道他们已知错、认错,但我还是急得寝食不安,因为这说明我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没有真正入耳入心,没有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要求和行动。一回到学校,我顾不得回家吃晚饭,匆匆赶去。
第四篇:听道德模范事迹报告有感(本站推荐)
听道德模范事迹报告有感
上周四我们有幸听了全国道德模范在我校的事迹报告。他们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道德二字。期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信义兄弟”:孙东林。
他是一位守诺如金的商人,20余年从不拖欠农民工工资;他与哥哥冒风迎雪生死接力送薪,被称为“信义兄弟”;他将社会各界捐赠悉数捐出设立基金会,倾情帮助困难农民工;他的义举在中华大地广为传扬,当选“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就是来自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的建筑商孙东林。他的诚实守信令我深受感动。
诚信是什么?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诚,是先秦儒家提出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学和哲学概念,以后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畴。直到孔子时期,“诚”还未形成为理论概念。孟子时不但已经形成为理论概念,而且位置十分重要。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在这里,诚不但是天道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做人的规律和诀窍。荀子发挥了“诚”的思想,指出它为“政事之本”。他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在《礼记·中庸》里,“诚”成为礼的核心范畴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诚笃的品德和态度,就可以贯通多种仁义道德,成己成人,甚至能够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只化育而与天地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大学》把“诚意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成为圣贤们体察天意,修身养性和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宋代周敦颐进一步认为“诚”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诚实在内的“诚”看作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基础和各种善行的开端。程颐更为直截了当地说:“吾未见不诚而能为善也”其见解入木三分。
信,也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范畴。“信”的含义与“诚”、“实信字从人从言,原指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无欺之语。隋国大夫季梁说:而信于神”,“祝史正辞,信也。”后来,由于私有经济和私有观念的发展,原有的纯朴的社会被逐渐破坏。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得不订立誓约。但誓约和诺言的遵守,仍然要靠天地鬼神的威慑力量维持。春秋时期,经儒家的提倡,“信”始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纯粹的道德规范。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他要求人们“敬事而信”。他说: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和孟子都将“信”作为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则,友有信”。而历代当权者大都将“信”作为维护秩序的重要工具。《左传信而坏其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吕氏春秋·贵信》对社会生活中的信与不信之后果,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会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忧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代董仲舒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视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并对了较详尽的论述:“竭遇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他认为“信言行一致。朱熹提出“仁包五常”,把“信”看作是“仁”的作用和表现,“以实之谓信”,其说与孔子、孟子基本相同。在儒家那里,诚与信往往是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的。“信,诚也”,“诚”与“信”的意思十分接近。诚信是什么?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反对弄虚作假。”至诚如神,有了”作为八条目之一,格”把包括“忠于民“信则人任焉”,“人强调“朋友信之”,“朋·文公4年》中说:“弃”汉“信”作要求诚实,表里如一,他说:言必行、行必果,”。可见,诚信
”相近。从字形上分析,”主要是交友之道。“信,诚也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从哲学的意义上说,“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无论对于社会抑或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国家的主权也归于人民。中国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训,这些话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但国家的领导者依靠什么去团结人民呢?靠的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诚信”就是取信于民、团结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对于一个社会单位(如一个企业)、一项社会事业(如一个行业、一项职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诚信”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建立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很难设想,一个不讲诚信、不守信用的单位或企业,在现代法治社会会有长期立足之地。一项社会事业也只有依靠诚信立业,才能顺利发展。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人生立于世间数十年,必须不断学习,以获得知识、增进知识,知识既是个人谋生的工具,也是个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但是,要真正做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光靠“知识”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个人以诚立身,就会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让我们努力学习孙东林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
第五篇:听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有感
听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有感
我常听人说,一生中能遇上一位好师是莫大的幸福。我很幸福,由于我在学生时代就碰到了很多好老师。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抚爱使我童年时代就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看:长大后做一个像我的老师那样的好老师,让我的学生也能像我一样幸福。
20岁那年我终于圆了教师梦。当我满怀着喜悦和激动第一次踏上讲台时,我就知道,我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我魂牵梦绕的事业--神圣而伟大的教育事业。
作为自己刻骨铭心的座右铭:“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我努力以一个教师真诚的爱往理解、宽容、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孩子。
我们的学校是一所普通低级中学,来到我们身边的孩子,不少是在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声中长大的,他们很少体验过成功的喜悦,有些孩子甚至行为有偏差。
有一年新学期开学时,班里新来了一个学生小群。在开学第一天的早上,孩子们排着整洁的队伍走向操场,可这个孩子仍呆呆地坐在位子上,两眼木然地注视着地面。
我走到他身边低声问他为什么不往操场,他好一会儿才抬起头,失声大哭:“我不要留级,我不要留级。”面对孩子悔恨的泪水和出自心底的呼喊,我感到这孩子还有求上进的愿看。我必须热情鼓励他,使他布满进取的信心。
我一面替他擦眼泪,一面劝慰他。他止住了哭声,但看得出失看和懊恼仍交织在他的心头。整整一天,他都沉默不语。
放工后,我骑上自行车向小群家赶往,我怕他由于留级在家里受到太大的压力。踏进他的家门,眼前的情景在我意料之中:父亲打骂,母亲流泪,孩子在痛哭。他的爸爸一见我就说:“这个孩子我不要了,你们让他自己任其发展吧。” 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怎么能振作起来呢?我感到重要的是先稳定他们一家人的情绪,把家人对孩子的压力减到最低限度。我完全把他当一个新学生看待,不提“留级”这两个使他全家感到伤心的字眼。我一面替他包书,一面向他先容班级情况,鼓励他振作精神。一个多小时很快过往了,原先对孩子失看的一家人,态度开始转变了。孩子此时的心情也平静多了,他表示一定要好好读书。我趁热打铁,对他提出了第一个要求:按时完成作业。
从此,小群成了我重点关注的对象。他学习上有困难,我请学习委员负责帮助他;班上组织篮球队,我尽不犹豫把队长的重任交给他;讲台坏了,我有意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他;往外地开会学习,我第一个长途电话总是打给他......师生心灵的相融唤起了孩子的自信,他有了想当一个好学生的愿看。
春节时,他给我写了一封新年贺信,信中说:“老师,自从我来到你身边以后,你没有看不起我,同学们也没有用异样的眼光瞧我,我感到生活在这个集体中很热和,我不想再懒惰了,我也要当一个好学生。” 他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对自己有了信心,并提出了进团要求。毕业后他考进了一所重点中专。
小群的进步告诉我,每个孩子都有求上进的愿看。有的孩子之所以暂时比较落后,只是由于他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和土壤。我们的责任就是为每位学生开垦出一片他们得以成长的沃土。只要我们用“心”执著地往爱,所有的孩子都是可爱的。我们要以真情往创设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