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笔记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02:4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笔记》。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1836—1848)

学习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重点和难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新世界观转变。。。。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它所处时代的产物,是资本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大生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社会条件:政治经济及阶级状况

1、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马克。。。。

(1)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产业。。。。

(2)产业革命的直接后果是阶级斗争的尖锐,资产。。。。

(3)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由经济斗争向政治斗争转化,无产阶级作为社。。。。

2、对于以上政治经济条件的理解

(1)把握历史。。。。

(2)社会历史条件的有限性:第一,从马克思以。。。。

(二)自然科学基础 1、19世纪的自然科学状况——自然科学在。。。。

2、自然科学的成就对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影响

(1)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科学与大工业一样是人。。。。

(2)恩格斯则主张用自然科学在各个领域中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复辟时代。。。。

(一)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

1、发展时间:产生于17世。。。。

2、代表人物:在法国从比埃尔•布阿吉尔贝尔起至西蒙•西斯蒙第为止;在英国。。。。

3、主要内容。。。。

(1)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实际。。。。

(2)古典经济学家比较深。。。。

(3)古典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社。。。。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根源。

(二)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

1、代表人物: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18世纪启蒙学者的理性原则的继续和发展,唯心主义。

2、主要内容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影响

(1)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到高。。。。

(2)空想社会主义者触及到了社会。。。。

(3)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阶级斗争在历。。。。

(4)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中,也提出不少合理的。。。。

(三)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观

1、复辟时期:是指1815年拿。。。。

2、代表人物:梯叶里、基佐、米涅

3、主要思想——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1)突破了把历史发展归结为个别。。。。

(2)对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作了具体的考察。认为17。。。。(3)注重财产关系——试图证明财。。。。

(四)德国古典哲学——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先导

1、代表人物: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

2、历史贡献:

(1)把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

(2)最大成就是在唯心主义的基。。。。

(3)德国古典哲学在历史。。。。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形式是唯心的,内容是现实的。①把社会历史看作一。。。。②认为在历史人物动机背。。。。③只提出了认。。。。④思想是深。。。。

△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①费尔巴哈坚持唯。。。。③费尔巴哈以人。。。。

19世纪初期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合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第二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新世界观的转变

一、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活动时期

(一)马克思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活动时期情况

1、倾向康德、费希特哲学时期:

(1)康德、费希。。。。

(2)不足:导致马克思的研究脱离实际,他认。。。。从而转向对“应有”和“现有”作辩证理解的黑格尔主义。

2、博士论文时期

1、论文成由:致力。。。。

2、研究希腊晚期哲学的原因:希腊晚期哲学是自我。。。。

▲ 补充: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自由原则

(1)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区别:第一、德谟克。。。。

(2)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的。。。。

(3)在马克思看来,在希腊晚期。。。。

3、论文中的独创精神

(1)强调通过改变环境来。。。。

(2)把自我意识看作。。。。

①当世界的具。。。。

②当世界与哲学处于。。。。

③当哲学与世界相矛盾的。。。。(扩展)

(3)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和宗教的思想,坚决用。。。。

(4)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高度赞。。。。

▲补充:马克思的自我意识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观点的异同

。。。。

二、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1841年到1842年马克思。。。。

(一)对现实的批判

这一时期,马克思一方面继续坚持自我。。。。

1、批判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1842.1《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1)坚持自我意识与。。。。

(2)认为国家、法律的。。。。

(3)人的行为是由一些。。。。

2、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观点:站在劳苦大。。。。

3、摩塞尔河沿岸农民。。。。

(二)强调哲学对时代、人民的依赖性

1、注重哲。。。。

2、批判以布•。。。。

▲市民社会——最初是指僧侣阶层和封建。。。。

(四)《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1、转向唯物主义的原因:——第一次批判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

(1)对《莱茵。。。。

(2)受费尔巴哈。。。。

2、核心思想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1)批判一:在。。。。

(2)批判二:黑格尔认。。。。

(3)批判三:马克思从方。。。。

(4)批判四:批判辩。。。。

(5)批判五:批判黑格尔关于国家制度。。。。

3、影响:马克思尚。。。。

(五)恩格斯的转向——恩格斯通过英。。。。

三、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

1、马克思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

。。。。

(1)马克思批判了鲍威。。。。

(2)马克思认为,产生社。。。。

(3)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

(4)在探索实现。。。。

评价:马克思对宗。。。。

2、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

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政。。。。

(1)从社会主义立场出发,批判英国古。。。。

(2)恩格斯已开始认识到旧唯物主义的。。。。

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另。。。。

(1)批判了卡莱尔。。。。

(2)批判了卡莱尔。。。。

拓展:

▲宗教解放、政治解放、人类解放

(1)宗教解放及局限性。。。。

(2)政治解放及其局限。。。。

(3)人类解放。。。。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世界观的探索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

一、异化劳动理论在科学世界观形成中的重大作用及其局限 马克思在《1844。。。。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思想。

(一)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及其规定

1、“异化”的概念及历史渊源:

①德国古典哲。。。。

②德国古典哲学时代:。。。。

③黑格尔:第一次在他。。。。

④费尔巴哈:第一个把异化。。。。

⑤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把“现象世界”看。。。。

2、“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1)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即工人劳动。。。。

(2)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

(3)人的类本质与人。。。。

(4)人与人的异化。人同自。。。。

3、异化的属性

(1)劳动的对象化不。。。。

(2)异化是现实。。。。

(3)异化与异化。。。。

(二)异化劳动理论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异化劳动是《手。。。。

1、确定了生产劳。。。。

2、强调了人的自觉。。。。

3、提出物质生产。。。。

4、第一次把实践。。。。

(三)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同异化劳动理论密切结

1、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容:

(1)否定之否。。。。

2、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

(1)批判一:黑格。。。。

(四)对共产主义的论证

1、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

(1)第一,私有制不是天然。。。。

(2)资本主义制。。。。

2、从异化劳动。。。。

(1)共产主义的。。。。

(2)共产主。。。。

★理解掌握:“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和。。。。

从上述的论述中。。。。

(五)异化劳动的局限性

1、实际思想内。。。。

2、与旧哲学的关系。。。。

3、对《手稿》的。。。。

二、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

1844年,马克思和。。。。

(一)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二)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提出一系列接近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

批判:青年黑。。。。

。。。。

。。。。

(三)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批判:鲍威尔等人敌视群众,尤其敌视无产阶级。不仅应该批判社会、特权者、私有主等等,而且必须批判无产者。

马恩观点。。。。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问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1、18。。。。

2、原因:

(1)马。。。。

二、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重大飞跃——《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1、“实践”观点的形成过程

(1)《博士论。。。。

(2)对黑。。。。

。。。。

2、《关于费尔。。。。

(1)重要性:第一。。。。

(2)旧唯物主义的特点:

①把对象、现实。。。。

②承认真理的。。。。

3、实践与唯物史观

(1)实践既是。。。。

(2)旧唯物。。。。

(3)费尔巴哈致。。。。

4、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对立

马克思指明了自己同。。。。

扩展:“实践”哲学纲要:(1)实践。。。。

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制定

1845年9月到18。。。。

(一)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唯物史观的实质

1、历史发展的四个。。。。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提出过程

(1)《经。。。。

(2)《神圣家族》:明确提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得出接近于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思想

(3)《评弗里德。。。。(4)《德意志意识形。。。。

(5)《哲学的贫困》:明确使用“生产关系”术语。

2、生产力和。。。。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规。。。。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提出过程

(1)《黑格尔法。。。。

(2)《1844。。。。

。。。。

。。。。

(四)阶级、国家和革命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通过经济斗争、革命和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到另一个阶级手中来实现的。

1、阶级、国家和革命的关系

。。。。

。。。。

唯物史观的发现,为共产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它和一切空想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划清了界限。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世

。。。。

(一)批判蒲鲁东主义,阐发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

1、蒲鲁东思辨唯心主义观点:

。。。。

。。。。

2、马克思的批判

。。。。

。。。。

3、《哲学的贫困》一书影。。。。

。。。。

(二)新世界观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运用和发展

《共产党宣言》的哲学意义:

(1)是马克思和。。。。

(2)“这部著作以。。。。

1、《宣言》贯穿着彻底的唯物主义

。。。。

常见的。

2、《宣言》闪耀着历史辩证法的光辉

。。。。

3、《宣言》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

。。。。

4、《宣言》评价

(1)。。。。

(2)。。。。

(3)《。。。。义哲学已经成为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

核心复习题

1、简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

3、马克思、恩格斯。。。。

4、试述异。。。。

10、马克思主。。

第二篇:西方哲学史笔记

西方哲学史笔记

(一)从神话时代到米利都学派

这是我重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笔记。让我们离开各种各样的潮流,一切归零,让我们回到混沌的最初,看那黑暗中的第一个闪亮,看那荒原上第一朵鲜花。然后,让我们回首我们是如何一路走来,那些伟大的灵魂如何照亮了苍穹。真理既没有答案,又有无数答案,我们需要放弃的是智珠在握的态度,因为我们手中的真理随时可能化为飞烟,无声无息地离我们而去。我们如此渺小无知,但是让我们赞颂我们的渺小无知,因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无尽的海洋中游泳。那么,开始吧。

西方哲学是从NB的希腊人开始的,在此之前,一切属于宗教和神话。各种各样的神祗:埃及人重视死后的生活,信奉冥王奥西利斯;巴比伦人信奉大地女神伊斯塔尔;克里特的神是女猎人;阿加底亚崇拜牧神潘;色雷斯人崇拜酒神狄奥尼索斯(巴库斯),派生出奥尔弗斯教„„人类本身的脆弱使得每个人都有信仰的需要,这些宗教如同小河里的鱼,闪耀的鳞片转瞬即逝,一切都取决于民族的产生与灭亡或被征服。

公元前五六百年的时候,不知道哪根神经搭对了,三朵鲜花在不同的地方几乎同时绽开。那就是希腊的N位牛人,中国春秋时期的各位老头子,和菩提树下的乔达摩·悉达多。那是一个值得赞美的奇迹的年代,花朵在黑暗中无声无息地孕育成熟后必然绽开,以照亮世界。

西方哲学起源的荣耀,落在米利都人泰勒斯的头上。他是几何学开山大牛,曾经预言过公元前585年的日蚀。泰勒斯的格言是:“水是最好的。”他认为万物都是由水构成,水是世界的原质。咳,这位老头一定住在海边,在他的眼中陆地是一艘大船漂浮在海上。不过也蛮有道理,咱的地球几乎由海洋占据,而有生命的地方,没有哪里无水,就连咱们的身体,也有90%以上的水——幸亏不是100%。然而泰勒斯不知道的是,万物之所以为万物,生命之所以成为生命,正是因为有了除水之外的百分之几,就正像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老鼠,是因为基因里有百分之零点一的差异。咳咳,俺们都是事后诸葛亮。

第二位是阿那克西曼德,他认为人间有永恒的正义存在,超越一切神祗,它是非人格的,是自然的律法。在他的世界中,万物出于一种元质(不知德谟克利特是否受他影响),原质构成我们熟悉的实物,实物之间互相转化,但原质是永恒的。世界上的彼此对立的火、水、土这些原素都在试图扩张自己,平衡它们的就是“正义”。世界并非被创造出来的,而是演化出来的。湿原素蒸发,便出现活的生物,人像其他动物一样是从鱼演化出来的(天才的先知啊!)。人必定从别的生物演化过来的,因为否则婴儿期的漫长将使得他无法生存。他据说是第一个绘制地图的人,他认为大地像个圆柱,而太阳与大地一样大,或比大地大二十七八倍。牛人呀牛人,偶像呀偶像!

第三位是阿那克西美尼,他说世界的基质是气。什么都是气,我们的灵魂是气(这个比较直观),火是稀薄化的气(蛮符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凝聚的时候,气就变为水(没错,初中物理也是这么讲的),再凝聚就变成土(开始变戏法了),再凝聚就变成石头(这个有点道理)。质的区别变成了量的区别,至少教会了人们一种思维方式。大地像圆桌,气包围着万物。

这就是米利都的三位牛人。西方哲学史笔记

(二)毕达哥拉斯

轮到毕达哥拉斯这个老头子了。

老毕说了,万物都是数。除了是数学大牛以外,他还具有极其特殊的信仰。他领导的教派具有极其古怪的行为规范,比如不许吃豆子,不要碰白公鸡之类,照现在的看法就是吃饱撑的。据说毕达哥拉斯被人追捕,一片豆子地拦住去路,他宁死也不愿冒犯豆子,于是他作为一个纯粹的哲学家死去了。我们无法割裂他的数学、哲学和信仰。数学具有如此神秘而惊人的美,他的神秘主义倾向也大致由此而来。他的灵魂观跟佛教有些相似(印欧文明嘛),认为灵魂不朽且循环,可以转化为其他生物,一切生物都是亲属。在他的教派里,男女平等,财产共有,生活方式相同----这不就是公社嘛。数学是不需要实践的,大约是受此影响,毕氏认为观察者、旁观者比参加者、实践者的层次要高。

毕达哥拉斯定理,也就是勾股定理发现后,立即引起关于无理数的争论,数学家们从而相信,几何一定是独立于算术而存在的。说到几何,必定说到欧几里德。他在轻视实践方面走得更远。据说当一个年轻人听完他的讲课后问,那么这有什么用呢?欧老头子大怒,让奴隶给这青年人几文小钱,赶他回家去。想必对于我们这些学工程、学理科中偏应用的人,老欧绝对是不屑一顾的了。若让他到现在的大学里看看,大家都在拼命搞应用,老欧就要大摇其头啦。

几何学十分完美、清晰和严密,以致后世的斯宾诺沙想要将其善加利用,用来推理哲学。数学是如此严格和确定,有什么理由不把它当作永恒真理呢?我们的真实世界如此粗糙,以致于没有一个完美的圆,没有一条完全直的直线,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感官比思想更高贵,更真实?而数学不会因为计算的时间或地点不同而有不同的结果,那么我们如何能够怀疑数学的永恒?是的,他们认为数学是不在时间之内的,因此数学可能就是上帝的思想。数学是一个永恒的世界,也是一个完美的世界,它只能显示于理智而独立于感官和现实世界----是不是嗅出了柏拉图的永恒理念模型的味道了?

数学与神学的结合始于毕达哥拉斯这个大牛,直接影响了后世N个大牛和小牛,如柏拉图,圣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笛卡尔,斯宾诺沙,康德„„ 西方哲学史笔记

(三)色诺芬尼和赫拉克利特

关于色诺芬尼,罗素并未着墨太多,然而色诺芬尼说出了一个重要的真理:我们并无所知。他是荷马和赫西奥德的学生,一个爱批评的人。他是自然一神论者,他最著名的比方是,如果牛能画像,那么它的神一定长得像牛!他的贡献破大于立,有点像古来的革命者,把一切砸倒之后,并不能重新建立比原来更好的。不确定论者在“破”上都极为大胆,然而在“立”上却是极其的小心谨慎。但是,每一个思考者都应该记住的是:我们并无所知!虽然说起来比较像悖论:世上唯一可知的真理就是我们并无所知。咳咳。

然而,记住怀疑,也记住我们的无知吧!

赫拉克利特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人不能第二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切都在流变当中,世界上永恒的是变化,只有火永不熄灭(这个还是符合逻辑的,因为火是永不静止的)。他是高傲的苦行主义者,认为火是一切的根源,我们的灵魂由水和火构成,水卑贱而火高贵,火越多就越干燥,变潮湿会使得人快乐,但也就不优秀了,嗯,“脑子进水”这句话,在赫拉克利特那里终于找到了理论根据。一个崇尚火的人,很自然地是崇尚力量的,很自然地是信仰战争的,他认为战争是万物之父,战争建立世界秩序。赫氏的哲学是强者的哲学,他本人是一个很少同情的人,据说殊不nice,他唯一不鄙薄的人是希腊七哲之一的毕亚斯,因为他比赫氏更甚,他的名言是“绝大多数人都是坏人”----不知赫拉克利特本人是否在这坏人之列。

与他“一切都是流变”的理论一致,他另一个重要学说就是对立面是混一的。他认为对立就产生运动,就造成和谐,世界由分歧而产生统一。很显然,黑格尔和后来的马克思的学说都是建立在此之上。

可是,谁不想加入一个永恒之家呢?哪一个思考者不渴望着得到永恒的真理呢?

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世界是在对立中找到和谐的,讽刺的是(我想,若赫氏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家,他便不会认为这个是讽刺,而应该为他自己的理论骄傲),跟他对立的人就跟在他的后面,那就是巴门尼德,巴门尼德针锋相对,认为一切都是永恒的。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全部讲稿)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教学要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背景(包括时代背景、思想背景和个人背景); 2.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的阶段性; 3.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世界观的探索;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问世。教学时数:

6学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背景(历史条件与理论来源)

一、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发展

•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二、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周国平:不学英法德,不懂文史哲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 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18岁时,他进入图宾根大学(符腾堡州的一所新教神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与荷尔德林、谢林成为朋友,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国大革命深深吸引。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1831年在德国柏林去世。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杜宾根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家庭教师,纽伦堡文科中学校长,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教授。1830年任柏林大学校长。创立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辩证法。他的哲学的基本的出发点是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亦称‚思有同一说‛),精神运动的辩证法以及发展过程的正反合三段式。认为思维和存在统一于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一独立主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与基础,它的辩证发展经历了逻辑、自然、精神三个阶段。他的哲学是对三个阶段的描述,因而相应地由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组成。逻辑学是‚研究观念(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将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当做思维的规律加以阐明,在概念的辩证法中,他猜测到了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法。自然哲学是‚研究观念他在或外在化的科学‛,他以幻想代替事实,发表了一些错误理论,但他也提出了合理的思想。精神哲学是‚研究观念由他在回复到自身的科学‛,他提出了社会政治、伦理、历史、美学等方面的观点和主张,并试图找出贯穿在历史各方面的发展线索。在美学上,提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艺术与人生重大问题的密切联系以及理性的内容对艺术的重要意义。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

• 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费尔巴哈(1804~1872)Feuerbach,Ludwig Andreas,德国旧唯物主义哲学家。1804年7月28日生于巴伐利亚,卒于1872年4月13日。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肯定自然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辛形式,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但他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唯物主义依然是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费尔巴哈早年入海德堡大学神学系,后转入柏林大学学习哲学,1826年转入埃尔兰根大学学习植物学、解剖学和心理学,后获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任教。后因发表反对神学的著作被辞退,隐居乡间。在逝世前不久曾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他的功绩是在唯心主义统治德国哲学界达数十年之久后,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黑格尔逝世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黑格尔学派。黑格尔逝世后,学派迅速分化瓦解。形成了保守的右翼派老年黑格尔派,鼓吹政教统一;激进的左翼派即青年黑格尔派,主张政治与宗教分离。费尔巴哈曾属青年黑格尔派,他几乎听完了黑格尔的所有讲座。后批判了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同一说,提出了以人和自然为哲学唯一对象的人本学。他肯定自然是物质的客观实在,空间、时间和机械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的产物,是灵魂和肉体的统一,唯物地阐述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他认为人是认识的主体,主体和客体通过感觉直接联系达到统一,自然是可以被认识的,主张直观的反映论。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人本学对人的理解是抽象的自然人。他论证了宗教和唯心主义在本质上的联系,提出唯心主义只是用理性改造了的神学。在否定了过去的宗教之后,他试图建立一种无神的宗教来宣扬超阶级的爱。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建立了科学的、革命的辩证唯物主义,因此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著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等。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 亚当〃斯密:经济学鼻祖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的寇克卡迪。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斯密,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主义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 大卫〃李嘉图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完成者,古典学派的最后一名代表,最有影响力的古典经济学家

(David Ricardo, 1772.04.18—1823.09.1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生于犹太人家庭,父亲为证券交易所经纪人。12岁到荷兰商业学校学习,14岁随父从事证券交易。1793年独立开展证券交易活 动,25岁时拥有200万英镑财产,随后钻研数学、物理学。1799年读亚当〃斯密《国富论》后开始研究经济问题,参加了当时关于黄金价格和谷物法的讨 论,1817年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9年选为下议院议员。

李嘉图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出发点,建立起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他继承了斯密理论中的科学因素,坚持商品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原理,并批评了斯密价值论中的错误。他提出决定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不仅有活劳动,还有投在生产资料中的劳动。他认为全部 价值由劳动产生,并在3个阶级间分配:工资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利润是工资以上的余额,地租是工资和利润以上的余额。由此说明了工资和利润、利润和地租的对立,从而实际上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对立。他还论述了货币流通量的规律、对外贸易中的比较成本学说等。但他 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永恒的,只注意经济范畴的数量关系,在方法论上又有形而上学的缺陷,因而不能在价值规律基础上说明资本和劳动的交换、等量资本获等量利 润等,这两大难题最终导致李嘉图理论体系的解体。他的理论达到资产阶级界限内的高峰,对后来的经济思想有重大影响。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 • 圣西门

圣西门(Claude-Henri de Rouvroy,Comte de Saint-Simon,1760—1825)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1760年10月17日生于巴黎一贵族家庭。早年受启蒙运动影响,曾参加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1781年在约克镇任炮兵上尉。1803年发表《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主张应由科学家代替牧师的社会地位。圣西门拥护法国大革命,主动放弃伯爵爵位。为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学说,倾注了毕生精力。

圣西门认为法国革命不仅是贵族和市民等级之间的斗争,而且是贵族、市民等级和无产者之间的斗争。他指出这次革命只产生了新的奴役形式,即‚新封建制度‛。他预言,旧的社会制度必将为理想的实业制度所代替。

圣西门设想的未来的理想制度是一种‚实业制度‛。在实业制度下,由实业者和学者掌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权力;社会的唯一目的应当是尽善尽美地运用科学、艺术和手工业的知识来满足人们的需要,特别是满足人数最多的最贫穷阶级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人都要劳动,经济按计划发展,个人收入应同他的才能和贡献成正比。不承认任何特权。在理想社会中,政治学将成为生产的科学,政治将为经济所包容,对人的统治将变成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圣西门把从事产业活动的资产者看成是和工农一样的劳动者或‚实业者‛。并寄希望于统治阶级的理性和善心,幻想国王和资产者会帮助无产阶级建立实业制度。这就使得他的社会主义学说不能不流于空想。• 傅利叶

沙尔〃傅利叶,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生于法国贝占桑中等商人家庭。本人是店员。受过中等教育。他目睹资本主义社会竞争、投机、欺诈等黑暗内幕,著书立说,无情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探求改革的途径。

1772年4月7日,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诞生于法国东部贝桑松的一个富商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家大尼绒商店老板,1781年去逝,留下20万里弗,按遗嘱傅立叶得8万里弗。他中学毕业后,即遵照父亲的遗嘱学习经商,先后在里昂和巴黎做商店雇员和推销员。商业活动给他提供了参观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1792年,20岁的傅立叶继承了他应得的遗产,在里昂独立经营一家商店。第二年,吉伦特派策划反雅各宾派叛乱。不久,雅各宾派攻克里昂,他被逮捕。从此,他由对革命冷漠到否定革命,坚决主张用改良的手段来改造社会。傅立叶通过刻苦自学,积累了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从19世纪初,他先后发表了《全世界和谐》、《四种运动论》、《新世界》等著作,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称资本主义社会是‚罪恶的渊薮‛,‚颠倒世界‛,主张以他设计的‚和谐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他理想的‚和谐社会‛,是由一个个有组织的合作社组成,它的名称叫‚法朗吉‛。在著作中,他详尽地描绘了‚法朗吉‛成员的美妙生活。怎样实现这个理想社会呢?傅立叶不主张仗使用暴力,他居然相信资本家或权贵人物会帮助实现他的改良计划,为此,他刊登广告,说他每天中午12点到下午1点在家接见答应出资创办‚法朗吉‛的富翁,他等了几年,可是没有一个富翁来问津,1832年,他和几个门徒一起创办了一个‚法朗吉‛。可是不久就证明了他的理想行不通。傅立叶的改造社会的计划虽然失败,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圣西门、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一起,为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诞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

三、个人背景(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经历与个性人格)1.马克思

Karl Marx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被评为二十世纪影响世界最深的人。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生于德国莱茵省(现属于联邦州莱茵兰-普法尔茨)特里尔一个律师家庭。他的祖父马克思〃列维是一名犹太人律法学家,他的父亲希尔舍〃卡尔〃马克思,后改名亨利希〃马克思,生于1782年,同荷兰女子罕丽〃普列斯堡结婚,生育多名子女,但从一确定继承人的文件中发现,只有卡尔〃马克思和三个女儿索非亚、爱米尔、路易莎存活。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并于1841年完成大学学业,同年另以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申请获得耶拿大学博士。毕业后担任莱茵报主编,后辞职。期间认识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他学识渊博,精通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数学。1843年6月19日,马克思与苦等了他7年之久的生于1814年的贵族小姐燕妮结婚。1844年1月,与燕妮一起踏上流放的征途。去到巴黎。同年完成<<哲学经济学手稿>>,这份手稿直到1933年才被发现并发表,被称为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1845年秋,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去到比利时布鲁塞尔。1845年12月宣布脱离普鲁士国籍。其后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书中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第一次有系统地阐述了他们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奠定了初步理论基础。后来才诞生了《共产党宣言》。随后不久遭到比利时当局的迫害。和妻子一起回到德国。1846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正义者同盟。1847年6月同盟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且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1848年4月,和恩格斯在德国一起创办了《新莱茵报》。后被驱逐,去了巴黎。在被要求离开巴黎,去了英国伦敦。在伦敦,他们度过了一生中最困难的日子。在5年时间里,马克思和燕妮失去了四个孩子中的三个。但在这期间,马克思写出了他最重要的著作——《资本论》。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参加了第一国际成立大会,被选入领导委员会。他为国际起草《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870年10月与移居伦敦的恩格斯再度相聚。由于被许多国家驱逐,到处流亡,他曾自称是‚世界公民‛。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寓所去世,葬于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内。2.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及作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领袖。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今乌培塔尔市)一个纺织厂主家庭。少年时就学于巴门市立学校,1834年转入爱北斐特理科中学。1837年其父坚持要他辍学经商。1年后到不来梅一家商行供职。当时德国正面临民族统一和民主革命的任务,恩格斯被民主主义的政治思想所吸引,同青年德意志运动发生联系。1839年春,在该派机关刊物《德意志电讯》发表《乌培河谷来信》,揭露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虔诚主义的黑暗,倾注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837年中学未业,就被迫经商。在不来梅供职时,接近激进的文学团体‚青年德意志‛,在其刊物《德意志电讯》上发表《乌培河谷来信》,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1841年去柏林服兵役,在此期间经常到柏林大学听课,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小组,写了《谢林和启示》等著作,对谢林的神秘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1842年9月服役期满后到英国曼彻斯特他父亲同别人合营的企业里工作。在这里,经常到工厂和工人住宅区去调查研究工人阶级的状况,同英国宪章运动的活动家来往,同时为《莱茵报》和其他报刊撰稿。1844年2月在《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从社会主义观点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批判。这时,他已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

第二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一、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活动时期

(一)马克思

• 1836-1837年,从对康德、费希特哲学感兴趣到不满 • 1837-1838年,对黑格尔哲学感兴趣并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活动 • 1839-1841年,研究古希腊哲学,并写作博士论文

(二)恩格斯 • 1837年,被激进民主主义者伯尔尼、海涅和进步文学团体‚青年德意志‛的论著所吸引

• 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制度的主张,受到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尤其是施特劳斯《耶汤传》的思想的影响

• 1841年-1842年,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

二、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

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急剧转向主观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发生了日益深刻的分歧。这突出地表现在:恩格斯坚持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在这一阶段,恩格斯也和马克思一样,还处在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源问题上,看到了‚工业国‛所必然引起的矛盾,看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冲突,但还没有进一步同资本主义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也还没有指明这种革命的性质。在物质利益和思想原则的关系问题上,看到了在英国现实生活中物质利益对人们思想、行动的支配作用,但还没有得出物质利益决定思想原则是普辫规律的结论。

三、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3-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表明他们已实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一)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揭示‚市民社会‛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

(二)马克思批判鲍威尔,揭示‚人类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区别,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三)马克思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揭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四)恩格斯在深入工人和研究经济学中,完成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世界观的探索

马克思、恩格斯在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之后,开始了建立新世界观科学体系的探索过程,继续深化他们的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是这种探索最初而又重要的思想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则是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已经接近于新世界观的形成。

一、异化劳动理论在科学世界观形成中的巨大作用及其局限性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即从对宗教、国家和法的批判进到对‚市民社会‛(即社会物质生活关系)的批判,从哲学进到政治经济学。而作为研究的思想成果,最主要的就是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并在这—理论的基础上阐发了自己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思想。

(一)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及其规定

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这一经济事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进而又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出发,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首先,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

其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

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第四,人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还指出,劳动的对象化不等于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才表现为异化,从而把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要消除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异化是现实的、客观的。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异化劳动概念及其四个规定就是对现实劳动异化的概括。

马克思还认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因为正是自我异化的发展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创造了条件;而自我异化的扬弃、人的本质的复归是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因而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是一种客观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的历史就是劳动对象化、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

(二)异化劳动理论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异化劳动是《手稿》的核心概念。异化劳动理论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取得了对于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

首先,由于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因而也就很自然地把生产劳动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他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而这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劳动。

其次,由于《手稿》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因而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直观性;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的缺陷。

第三、《手稿》在阐发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还提出物质生产在构成社会诸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

第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贯穿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马克思历来十分重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改造。在《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是同异化劳动理论密切结合的。

(四)对共产主义的论证

在马克思写作《手稿》时,由于他在巴黎这个‚古老的哲学大学和新世界的新首府‛广泛地接触到工人运动及其革命团体,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做了批判研究,因而他对共产主义的论证也比《德法年鉴》时期进一步深化了。

马克思首先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说:从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克思还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批判地研究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杨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五)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

首先,就其实际思想内容来说,虽然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费尔巴哈而向唯物史观接近,但是作为说明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却还没有摆脱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人本主义模式。

其次,就其与旧哲学的关系来看,马克思对自己的哲学思想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区别是明确的,对费尔巴哈也有所批评和保留,但还没有从哲学体系上同费尔巴哈区别开采,因而对费尔巴哈哲学作了过高的评价、直到1844年8月还认为费尔巴哈的《未来哲学原理》和《信仰的本质》等著作,‛给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因此,《手稿》既是马克思对科学世界观的富有成果的探索,又不是这种探索的完成。

二、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

如果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用以解答历史之谜的是异化劳动理论,在此之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辬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那么,处于两者之间的《神圣家族》则是由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

(一)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这种哲学揭露了它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质,指出:鲍威尔一伙虽然反对黑格尔主义的正统派,并自诩为真正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人,实际上,他们不过是用所谓‚无限的自我意识‛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走向公开的主观唯心主义。

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鲍威尔一伙的这套谬论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只不过是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庸俗化的复活而已。

第三.为了彻底批判鲍威尔一伙和黑格尔的思辪唯心主义,马克思还深刻地揭露了它的认识论根源,指出;思辨唯心主义的秘密,就在于通过诡辩,把概念独立化、实体化,即把本来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当作独立存在的本质、并把它看作感性对象的来源和基础。

第四,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鲍威尔一伙的思辨唯心主义时,还揭露了它在实践上的危害性。鲍威尔一伙把具体的现实变为观念的宾词,把自我意识变为世界的本质,把历史变为精神的发展,因此他们也就把人的一切活动和实践统统归结为批判思维过程,从而‚把现实的、客观的、在我身外存在着的链条变成只是观念的、只是主观的、只是在我身内存在着的链条,因而也就是把—切外部的感性的斗争都变成了纯粹观念的斗争。‛

(二)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提出一系列接近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露骨的历史唯心主义。鲍威尔等人认为,自我意识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历史除了自我意识的变化和发展以外,没有任何意义,世界历史归根到底就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同鲍威尔一伙的论战中,强调指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只有在物质生产方式中才能了解历史。

针对鲍威尔等人的观点,马克思和思格斯从物质生产是历史发源地的思想出发,论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他们在驳斥鲍威尔乘诬蔑‚工人什么都没有创造‛的言论时指出:‚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深刻地分析和阐述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同物质利益的关系。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得到历史承认的群众的‘利益’,当它最初出现于世界历史舞台时,总是在‘思想’或‘观念’中远远超出自己的实际界限,很容易使自己和全人类的利益混淆起来。‛

(三)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鲍威尔一伙敌视群众,尤其敌视无产阶级。马克思和思格斯驳斥了这种谬论,他们在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结构和雇佣工人的非人生活状况之后指出,问题不在于无产阶级是否具有历史创造者的意识,而在于无产阶级所处的客观历史地位,正是由于这种地位使它必定要认识到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

在揭示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被此对立而又相互制约的运动,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客观必然性。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问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辬志

1845年春天,马克思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1846年与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两篇论著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在新世界观探索中发生了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已经形成。这是因为:

首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在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了精辟的概括之后指出,这是他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后来在布鲁塞尔继续进行研究所得出的‚总的结果‛,并讲到当时恩格斯也已‚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他‚一样的结果‛;于是他和恩格斯就‚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上的革命变革。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崭新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形成的辬志不能只是它的个别观点或原理的出现,而是指它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则的确立。按照这种理解,把《提纲》和《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辬志是恰当的。

二、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重大飞跃——《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而且也把实践引入历史观,确立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所以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首先在于它以实践为中心,论述了新世界观的一系列基本原则,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深化和发展了以往的研究成果,第一次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提了出来,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表明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并为制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础。马克思首先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于义哲学的生长点和立足点,也是它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分界线;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曾将自己的正在阐发的新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这并不意味把实践看作世界的本原。

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制定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和唯心史观,对青年黑格尔派作了彻底的清算,批判了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井在批判中首次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一)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是唯物史观的实质所在。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首先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础上,进而论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四)阶级、国家和革命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形态的更替,是通过经济斗争、革命和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到另一个阶级手中来实现的。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世

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经形成,但由于这两篇论著当时都未能正式出版,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把不久以后发表的《哲学的贫因》和《共产党宣言》作为他们的新世界观的初次科学表述和问世的辬志。马克思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恩格斯也曾说过:‚我们的这—世界观,首先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问世‛。

(一)批判蒲鲁东主义,阐发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二)新世界观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运用和发展

1847年2月在伦敦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而撰写的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政治纲领,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发展,列宁曾指出:‚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列宁的这一概括,深刻地揭示了《宣言》的哲学意义。首先,《宣言》贯穿着彻底的唯物主义。第二,《宣言》闪耀着历史辩证法的光辉。第三,《宣言》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革命时期的运用、验证和发展(1848—1875)

教学要点:

1.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革命及其以后革命形势的哲学分析;2.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中对自己哲学的丰富和发展;3.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4.巴黎公社经验的哲学总结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教学时数:

4学时

在这一时期,作为这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风华正茂,精力充沛,在亲身参加革命实践和艰巨的理论研究中撰写了大量论著,做出了许多精辟的论断和不朽的贡献。这一时期,既是马克思、恩格斯—生在革命事业中最突出的时期,也是他们的理论活动结合革命实践最为紧密、成果最为丰硕的时期。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革命及其以后革命形势的哲学分析

一、对1848年革命的哲学分析

(—)革命是马克思、恩格斯—生事业的突出的中心点

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革命表现了最大的热情和关注,亲身投入了这次革命,筹办革命刊物,组织工人运动,参加武装起义,为革命作了大量工作;同时还结合革命进程,撰写了许多光辉的历史文献,如《资产阶级和反革命》、(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等,这些著作创造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对革命的性质、发展、演变和后果作出精辟的科学分析和深刻的理论概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有着不朽的历史地位。

(二)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法国革命和德国革命时深刻地运用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他们把所有制形式确定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把耸立在它上面国家、法和各种意识形态确定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三”对阶级斗争理论的新贡献

马克思在1852年3月给约〃魏德迈的—封信中提出了他对阶级斗争理论的三条新贡献:第一,‚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第二,‚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第三,‚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四)对历史人物的科学分折

针对唯心史观总是用英雄人物来塑造历史和解释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历史的演变和历史人物的作用,重新作出正确的评论,借以科学地说明历史为唯物史观的进—步发展扫清障碍。

(五)对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新发展

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实践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论断:

首先,充分估计了革命的作用。马克思考察了法国革命,从社会发展的高度提出了‚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其次,是尖锐地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要求。

第三,从无产阶级革命的全过程和总体上作出了不断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相统一的论断。

二、对1848年革命失败后形势的哲学分析(一)对欧美各国重大政治事件的哲学分析 对于在1853—1855年爆发的克里木战争,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分析了这场战争的性质,指出不论是英法俄列强,还是土耳其,都是为侵略他国、称霸世界而投入战争的,它绝不是什么民族、宗教的正义之战,而是大国之间为追逐各自的私利所进行的侵略战争。因此,应当把希望寄托在未来的欧洲革命上,要从历史辩证法的高度看待历史的变革和人类的命运。只有革命才能有效地制止侵略,解决相互争权夺利的历史难题。对于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的分析,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又一个光辉范例。

(二)对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哲学分析

29世纪50年代以后,欧洲民族运动已经进入低潮,而亚洲人民的革命风暴却在兴起,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人民的起义,表现了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觉醒。对此,马克思、恩格斯突破了‚欧洲中心沦‛的传统,对世界的东方给予了特殊的关注,提出了许多深邃的见解。关于中国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是从历史辩证法的高度进行分析的。关于印度起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它是一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全民斗争。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在1848年欧洲革命后,进—步把目光从欧洲扩展到美洲、非洲和亚洲,把研究欧洲各国的阶级斗争扩展到研究各种类型的革命斗争,继续以他们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工具,分析革命形势、发展革命理论、制定革命策略、预测革命前途,为工人阶级如何面对正在发生和即将来临的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第二节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中对自己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是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思想结晶,是他历尽艰辛、耗尽心血所获得的巨大科学成果。

一、《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

《资本论》伟大的哲学意义首先就在于:它把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用于一种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应用于一门具体科学,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在阐述《资本论》的创作宗旨时所说的那样:‚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列宁认为:‚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

(一)论证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为具体说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马克思首先对一般的劳动过程进行了考察。他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研究劳动过程,分析物质生产并阐明其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这本身就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极为重要的理论内容。

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马克思十分重视劳动资料的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两个基本方面。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给劳动者带来了极大的苦难,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却又是历史上的一次巨大进步。

‚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二)论证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时,特别探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权关系。资产阶级的国家权力和法律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为其服务的。马克思不仅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且也着重研究了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权力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三)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则

在对商品拜物教等资本主义会特有的思想意识的分析过程中,马克思更进一步论证了这一原则。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根源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

(四)论证了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是无法调和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必然为共产主义所代替也同样根源于这一矛盾。

(五)论证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

在为创作《资本论》而写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按照‚前资本主义一资本主义一共产主义‛三大社会形态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趋势的思想。

二、《资本论》的科学方法论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门科学‛。(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

(二)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论原则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进程是和现实的历史过程相符合的。马克思指出:‚从最简单上升到复杂这个抽象思维的进程符合现实的历史过程。‛

(三)《资本论》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典范

第一,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贯串着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从而展示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体体现。《资参论》正是从分析商品的内在矛盾开始,逐步深人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第二,《资本论》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中,还运用了质量统一的分析方法,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体体现。

第三,《资本论》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中,还深刻证明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遵循着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综上所述,在《资本沦》中,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的认识论和逻辑。

第三节 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 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是他对战争和军事问题的哲学分析和哲学思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恩格斯是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

恩格斯在军事理论和军事哲学上作出开创性的贡献不是偶然的,是同他所处的时代,同他本人的经历、素风、毅力和学识分不开的。

恩格斯生活在一个战争风云此起彼伏的时代。恩格斯本人在军事科学上也有独具的特点和优点。

恩格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和评论战争,提出要坚持军事科学像数学和地理学—样,并不包括特殊的政治见解。在战争中,只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精力进行战争,粉碎敌人并迫使敌人同意你的条件。

恩格斯以他在军事科学上的杰出贡献,在当时的德国和欧洲博得‚军事评论家‛和‚头号军事权威‛的美誉,成了同时代军事专家中的佼佼者。

二、科学的战争观和研究、处理军事问题的方法论(一)唯物辨证地研究战争和军队

战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超历史的,而是同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同—定的社会阶级状况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要正确地了解战争和军队,就必须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坚持历史的和发展的观点。战争和军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自己的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二)全面论述战争和军队的各种因素的关系

只有把人和物这一贯串于战争和军队全过程的基本关系处理好,才能理顺其他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各种军队的官兵关系又往往随着社会制度的不同而不同,在阶级社会里又总是打上阶级关系的烙印。

(三)从科学和艺术的统一上阐明夺取战争胜利的战略战术

要正确地指挥战争,就要有严格的科学性,既要研究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切不可主观蛮干,任意行事,还要有高超的领导艺术,即要善于因地制宜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切不可墨守成规,僵化保守。

三、批判唯心主义战争观,对战争做科学的预见(—)批判唯心主义战争观 当时鼓吹唯心主义战争观的一个代表人物是蒲鲁东。蒲鲁东最终不得不把生活方式的确定归结为造物主的选择。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而这部书竟是这样缺少唯物主义精神,以至于不求助于造物主,就表达不出它对于战争的见解‛。

19世纪70年代杜林所宣扬的暴力论,是唯心主义战争观的又—有代表性的论点。杜林认为,对战争的解释只能陷于唯意志论和唯心论;而按照恩格斯的《反社林论》的观点,经济才是战争暴力的基础,经济同暴力相比要‚基础性‛得多,只有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全部战争变和社会发展史才能得到合理的说明。

(二)预见未来战争和战争前景

恩格斯的远见卓识在于他能根据80年代和90年代资本主义的变化,透过局部战争的假象,作出战争将逐步发展为欧洲战争甚至世界战争的预测。他认为未来的战争将是‚一场具有空前规模和空前剧烈的世界战争‛,也是一场‚把整个欧洲都吃得干干净净‛的战争。

恩格斯在军事科学亡的预见性,主要是他在军事科学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结果。

第四节 巴黎公社经验的哲学总结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1871年3月18日爆发的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及其所建立的政权——巴黎公社使马克思、恩格斯能够以无产阶级群众运动的实际经验为基础开展理论工作,写出《法兰西内战》等光辉的历史文献。

一、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一)公社是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伟大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考察阶级斗争的历史和1848年欧洲革命时就看到资产阶级的‚一切变革都是使这个机器更加完备,而不是把它毁坏。马克思又把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思想概括为巴黎公社的原则,巴黎公社的普辫意义也正在这里。

(二)以人民的武装代替反动军队

清除‚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唯一的基础‛,‚但是,在实行这种改变以前必须先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其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大军。‛

(三)以公社的公仆制度代替官僚制度

马克思在这里总结公社经验而提出的‚社会公仆‛或‚勤务员‛的观念,是千百年来传统观念的革命变革,改变了‚官贵民贱‛的世俗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官民之间的关系,端正了国家公职人员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和思想。

(四)摧毁精神压迫的工具

首先宣布教会与国家分离,剥夺一切教会所占有的财产,让教士重新过私人的清修生活,靠信徒的施舍而不是靠国家的支持。同时,一切学校对人民免费开放,不受教会和国家的干涉,使人人都能享受教育,使教育和科学都能从宗教和剥削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五)致力于无产阶级的经济解放

公社的伟大目辬是解放劳动和改造社会。‚一方面取缔国家寄生虫的非生产性活动和胡作非为,从根源上杜绝把巨量国民产品浪费于供养国家这个魔怪,另一方面,公社的工作人员执行实际的行政管理职务,不论是地方的还是全国的,只领取工人的工资。‛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公社经验教训的哲学总结

巴黎公社的失败,固然由于客观条件的不成熟,同时也是和主观原因分不开的。(一)公社失败在政治上、组织上的教训

从政治上、组织上看,巴黎公社还不是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它是由多数派的布朗基主义者和少数派的蒲鲁东主义者组成的公社委员会领导的。组织领导上的松散、不统一,使革命事业失去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公社失败在思想上、理论上的教训

组成公社领导的布朗基派和蒲鲁东派都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尤其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必然乘虚而入,侵袭革命队伍,危害革命事业。

(三)巴黎公社失败的哲学分析

在一个有千百万群众参加的革命运动中,有一个如何理解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问题,‚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末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另一方面,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

三、公社失败后为继续坚持、捍卫和发展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而斗争

巴黎公社失败后,各种机会主义思潮和派别围绕着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向马克思主义展开了进攻。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着重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批判巴枯宁主义和阐明马克思主义权威观

巴桔宁主义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论点是否认一切权威。对此,恩格斯在《沦权威》中作了针锋相对的批判。他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深刻地论证了权威的必要性。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来看,不论是工业还是农业,都有一种分散活动被联合活动代替的趋势。

(二)批判拉萨尔主义,制定过渡时期理论和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 为了反对拉萨尔主义,保卫马克思主义,1875年马克思写了《哥达纲领批判》。针对纲领中的错误观点,他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对未来社会进了科学的预测和展望,阐述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及其在欧洲的传播 教学要点:

1.恩格斯在对杜林的论战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系统的论证;2.总结自然科学的发展,创立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和方法;3.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哲学思想;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的传播和发展。教学时数:

4学时

进入19世纪70年代以后,时代的变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客观要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及其在欧洲的广泛传播。

第一节 恩格斯在对杜林的论战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系统的论证

一、反对杜林主义、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粉碎了杜林的进攻,从理论体系和思想方法上彻底批判了杜林主义,而且百科全书式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杜林论》是第一部完整地、系统地、准确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的著作,成为整个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二、从实际出发还是从原则出发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

杜林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先验主义中,科学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批判‚模式论‛原则在先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科学地论述了关于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原则与实际的基本理论。

第二,批判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命题,科学地论证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第三,批判杜林在物质存在形式问题上的错误观点,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和运动观。

三、批判‚终极真理论‛,论述认识的辩证法

杜林在世界观上的先验主义和形而上学,决定了他在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和非辩证性,把人的认识片面化、绝对化。

恩格斯辩证地分析了人的认识能力。‚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这一矛盾贯穿于人类认识过程的始终。

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四、反对形而上学,论述辩证法的理论及其基本规律

首先,对人类认识史进行了科学的总结,指出人类思维发展史上从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对立,辩证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希腊的朴素的辩证法、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法。

其次,恩格斯论述了辨证规律的客观性和普辫性。

第三,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歪曲辩证法的本质和功能时,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具意义。

五、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唯心史观及其先验主义方法时,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首先,关于观察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其次,依据唯物史观,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道德观、平等观,阐明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则。第三,批判杜林的暴力论,科学地阐明了经济与政治、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的理论。

第二节 总结自然科学的发展,创立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和方法

一、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过程

1873年5月,恩格斯决定撰写一部关于《自然辩证法》的著作。《自然辩证法》手稿包括以下内容:

(一)导言:恩格斯通过对自然界本身发展历史的分析,揭示了物质的形态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

(二)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它们揭示和表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论证了辩证法的普辫性、客观性;阐明了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揭示了辩证逻辑和认识论的基本理论。

(三)关于物质各种运动形式的学说:恩格斯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亡,提出了关于物质运动形式的学说,把物质运动形式分为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以及社会和思维,并揭示了各种运动形式转化的规律。

(四)关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飞跃的理论;它揭示了劳动对人类和类社会的最后决定作用。

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发展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理论

恩格斯把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历史辩证法的研究结合起来,论证了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辩证转化,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的科学论断,实现了人类起源问题上的突破。

恩格斯认为,直立行走能力的形成,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第—步。人的历史和动物的历史根本不同。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自己的行动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人们愈有意识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就离开动物愈远。

三、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重申了《反杜林论》中关于辩证法的科学表述,并且对辩证法的对象、内容、规律和范畴作了科学的规定。‚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辩证法的规律不是别的,正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实质上它们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哲学思想

一、马克思晚年笔记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马克思在1879至1882年间,阅读并细致地摘录了5本笔记,记载了他对于各种形式的原始公社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成果。(一)关于原始公社制度的历史命运

(二)关于原始农村公社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可能性的预测(三)关于氏族部落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四)反对把西欧发展的模式搬到东方社会

(五)批判某些资产阶级学者研究原始公社问题的反历史观点

马克思的晚年笔记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表明马克思晚年非常关心东方社会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由于当时革命的中心向东方转移,俄国已从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变为欧洲革命运动的先进部队。所以,‚假若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社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二、恩格斯揭示人类早期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次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作了科学的、系统的论证和阐述,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一)两种生产理论

他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两种生产的制约: —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的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

(二)原始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发展规律

根据两种生产的基本理论,恩格斯指出,血缘关系是人类早期社会的基础,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结构。

恩格斯在考察社会发展时,深刻揭示了家庭形式及其演变规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恩格斯认为,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从两种生产的理论来分析,家庭既是原始社会经济生活的‚细胞‛,又是原始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单位。

(三)私有制和阶级的起源

社会发展的辩证法揭示了旧的一定死亡,新的一定会诞生。氏族制度的瓦解,阶级社会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游牧业与农业的分离,这位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分离、于是产生了两个新因素。一是交换从偶然性因素变成经常性的了。二是商品交换推动了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剩余生产,因而出现了占有他人劳动、剥削的可能。这时,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次社会大分裂,即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从而产生了奴隶制。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导致生产率不断增长,奴隶成为普辫现象,社会进—步分化,出现富人和穷人的划分,整个氏族制度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文明时代开始。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辬志着奴隶制生产方式的最后确立,出现寄生阶级,阶级分化日趋尖锐,氏族制度为阶级分裂所摧毁,代替它的是国家。

(四)国家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趋势

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国家与氏族制度的自治机关有原则的、本质的不同。第一,氏族是按血缘关系组织社会,而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它统治下的居民;第二,国家体现阶级职能,有暴力机关及其物质附属物,如军队、警察和监狱等。这是氏族织织所没有的。第三,国家向居民收取捐税和公债;第四,镇压、剥削和压迫是阶级统治的具体表现。所有这些特点,都是适应私有制利阶级统治的需要。国家是伴随私有制、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它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三、恩格斯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系统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阐明了它在人类思想史上所起的伟大作用,反击了资产阶级哲学思潮的进攻。

(一)无产阶级哲学革命与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它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无产阶级在哲学领域中实现的伟大革命变革,是意识形态上的革命。从理论来源来说,它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意义

‚全部哲学史,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及其发展的规律性问题。(三)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第一,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的客观规律。第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第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的传播和发展 19世纪后半期,由于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发展。

一、狄慈根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和贡献

约瑟夫.狄兹根(1828-1888)是出生于德国的工人哲学家,他是一个制革工人,靠坚持自学而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独立撰写的《人脑活动的本质》一书,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评价,认为是他独立研究的成果。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帮助关怀下,他写了一些有价值的哲学著作,如《论逻辑书简》、《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领域中的漫游》、《哲学的成果》等。

在辩证唯物主义方面,狄兹根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提出‚宇宙万有‛学说。在认识论方面,他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人的表象、思想、概念部起源于物质世界。

他正确地认识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认为感性经验是理性认识能力的基础,理性认识不能脱离经验,‚理性科学常常把理性和经验当作两件有区别的,不具备共同性质的东西。因此我必须强调:正象没有经验就没有理性一样.没有理性也就没有经验。‛

狄慈自称是‚一个辩证法的哲学家‛,把唯物辩证法称作无产阶级的逻辑思想,强调辩证法的客观性,认为黑格尔辩证法虽然伟大但是唯心主义的和不彻底的。

狄慈根把世界的运动和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它作为认识世界的思考方法。在其哲学著作中,始终贯彻对事物的矛盾分析。狄慈根初步论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三者相统一的观点。

二、梅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捍卫

弗兰茨〃梅林(1846=1919)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马克思主义活动家、思想家、理论家。也是马克思夫义史学家和文艺评论家,德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梅林在巴黎公社后,为了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活跃在哲学论坛上,先后批判和揭露了资产阶级哲学流派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及其危害,批判了毕希纳、福格特和摩莱肖特的庸俗唯物主义;揭露了叔本华、哈特曼和尼采的反动唯意志论,反击了新康德主义的进攻等等。他指出,庸俗唯物主义‚不仅落后于德国唯心主义,而且退回到法国唯物主义的较早阶段。‛他指责庸俗唯物主义不值得正确区别哲学概念,根本不懂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他们在思维上栽了跟斗,正象唯心主义在存在上栽了跟斗一样,‚庸俗准物主义在理论上的错误的根本点就是混淆了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把意识、思想等同于物质,从而抹杀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三、考茨基早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

卡尔〃考茨基(1854-1933)是第二国际时期德国著名的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他的早期曾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和解释马克思主义中作出过贡献,后期成为一个机会主义者、修正主义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背叛了马克思主义事业,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叛徒。

四、拉法格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捍卫 保尔〃拉法格(1842-1911午)是法国工人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在法国革命运动中锻炼成长的革命活动家,是第二国际时期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在国际工人运动中享有盛誉,为宣传、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世界观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五、拉布里奥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

安东尼奥〃拉布里奥拉(1843—1904)是意大利第一位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和社会主义活动家。他曾是罗马大学教授,原信奉康德的先验哲学,后来成为左派黑格尔主义者。到了19世纪90年代,由于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逐渐转到马克思主义立场,同自己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决裂,积极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他把马克思、恩格斯主要著作译成意大利文。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探索意大利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他投身意大利和国际工人运动,积极参与了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他促进了意大利社会党的成立,为把社会主义理论与意大利工人运动相结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第四章 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和苏联的传播和发展(1883—1945)教学要点: 1.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1883-1903)2.第一次俄国革命前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1903—1914);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发展(1914-1917);4.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苏联哲学(1917—1929);5.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苏联哲学(1929—1945)

教学时数: 5课时

第一节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1883-1903)

一、19世纪末俄国经济政治状况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世纪末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俄国原是一个封建军事国家,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但在1861年沙皇政府迫于于民主革命运动的压力和发展经济的需要废除农奴制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了,工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从整体上看,俄国仍然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小农国家,还保存着奴隶制残余,特别是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仍原封不动地保留着。由于俄国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未完成,当时的革命运动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在俄国工业生产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业工人的人数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为支强大的政治力量。最早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力图用它来解决俄国革命问题的是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劳动解放社。普列汉诺夫本是一个民粹主义革命家,由于沙皇政府的迫害,1881年逃到国外,逐渐认识到民粹主义的错误并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于1883年成立劳动解放社——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组织。90年代,俄国各地纷纷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组织,以列宁为代表的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是影响最大的一个。这些组织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并同俄国革命运动结合起来,以它为指导分析俄国问题,推动俄国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同其他组成部分一起传播、运用和发展的。

二、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格奥尔基•瓦连廷诺维奇•普列汉诺夫(1856—1918)是俄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和理论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创始人和领袖,第二国际领导人之—。普列汉诺夫撰写了大量论著来宣传和阐发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反对沙皇政府的反动统治,批判民粹主义的错误理论,培养了整整一代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列宁语),对列宁影响很大,也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在他的著作中.特别重要的有《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1883年)、《我们的意见分歧》(1885年)、《唯物主义史论丛》,(1893年)《论一元历史观的发展》(1895年)、《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1898年)等

肯定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独立地位。

恩格斯没有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这一名词,但用‚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法‛等词来称呼他和马克思所创立的世界观的地方则是很多的。第一个把它称做‚辩证唯物主义‛的是约•狄慈根,第二个把它称为‚辨证唯物主义‛的则是普列汉诺夫。他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历史。无论是在自然界或是在历史方面,这种世界观‘都是本质上辩证性的’。但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涉及到历史,所以恩格斯有时将它叫做历史的。这个形容语不是说明唯物主义的特征,而只表明应用它去解释的那些领域之一。‛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基础。普列汉诺夫指出:‚现代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坚决拥护者。唯物主义是他的整个学说的基础。‛为了论证马克思的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无论,他根据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追溯了唯物主义的历史渊源,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基础是与古希腊的德谟克里特以来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传统一致的。他既反对把一切员终归结为精神的唯心主义,也反对把精神与物质割裂开来的二元论,指出:‚唯物主义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它排除了精神和物质、神和自然界的二元论,它认为自然就是原始狩猎部落所说的客观灵魂、精灵的活动等现象的基础。‛他也反对在这个问题上采取回避态度的康德主义的不可知论,明确肯定‚一切自在之物都是物质的。‛

3.阐发唯物辩证法,坚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但决没把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混同于旧唯物主义。他明确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不仅是唯物主义的哲学,而且是辩证的唯物主义。‛他认为唯物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当时有一种流行观念,认为辩证法只是一种思维方法,只存在于思维中,普列汉诺夫则把唯物辩证法看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一部分,认为辩证过程首先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然后才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才有辩证思维,‚既然我们的概念是自然界中所进行的过程的‘反映’,那末它们就不能没有辩证法的要素。谁承认自然界中存在着辩证的过程,谁也就不得不承认‘主观辩证法‛。

普列汉诺夫对于准物辩证法的具体内容也进行过大量的论述。他认为唯物辩证法不仅是关于普辫联系的学说,也是关于发展的学说。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是事物的内在矛盾,‚任何现象在下述意义上都是矛盾的,即它从它本身中发展着那些早晚要结束其存在的成份,把它变为它本身的对立物。‛

4.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不可知论

当时新康德主义甚为流行,一些人甚至企图以康德哲学来取代辩证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普列汉诺夫除了肯定自在之物的客观存在之外,还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观点,反驳了不可知论。他完全同意恩格斯关于实践是对不可知论的驳斥的观点,并以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来比喻客观事物与认识的关系。他还进一步指出,不可知论也是违背任何人的生活实践的。他认为:(1)观念与对象是可以符合的,(2)二者又是有差异的,不能等同。

5.辩证地论述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哲学史上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把唯物主义原理庸俗化的结果,历史唯物主义是与这种观点根本对立助。但人类社会毕竟是地球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生存和发展也一刻离不开地理环境,应该充分估计地理环境的影响,那么,这个影响究竞有多大呢?普列汉诺夫作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进一步发挥了马克恩和恩格斯关于地理环境的思想。马克思说:‚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这种自然的差别,在公社互相接触时引起了产品的互相交换,从而使这些产品逐渐变成商品。‛普列汉诺夫的独特贡献在于明确指出地理环境是通过生产力而对社会发展发生作用的,并且区分了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历史的早期(特别是原始时期)和后期的不同作用,指出地理环境在人类早期具有决定作用。他认为手脚的分工是猿变为人的关键,而这种分工之所以成为现实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变化使前肢和后肢的分工成为必要和有利。

创造性地提出社会结构的‚五项因素公式‛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类社会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主要是由三种因素或三个层次构成的,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普列汉诺夫把这个结构具体化为五个因素或五个层次:‚如果我们想简短地说明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现在很有名的‘基础‘对同样有名的‚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见解,那末我们就可以得到下面—些东西:

(—)生产力的状况:

(二)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

(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

(四)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 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五)反映这些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 7.科学地论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普列汉诺夫为了批驳民粹派的英雄史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多次论述了这个问题,并写了《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一书,在理论上和实际斗争上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普列汉诺夫主要解决了两个理论问题,一是怎样估计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即个人对历史发展究竞有多大作用;二是如何发挥个人作用,即如何使个人发挥最大的积极作用。他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解决这些问题的。

普列汉诺夫认为任何人都是时代的产物、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杰出人物也不例外。

普列汉诺夫反对夸大个人的作用,但决不是忽视发挥个人作用,他主张正确地发挥个人作用.如何正确发挥呢?他认为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认识时代的趋势,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辩证地理解必然和自由的关系。

评价

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是俄国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伟大先驱,影响十分广泛而深远。在哲学领域,他知识渊博,涉猎甚广,著作甚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多有独创性发展,尤其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美学、哲学交方面,许多观点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他也力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俄国革命,客观上也推动了俄国革命。

但是,他在哲学研究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个明显的缺点是他对现实问题研究不够。他的渊博知识主要来自历史和书本,而不是来自实践。

三、列宁在理论斗争中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870-1924),原姓乌里扬诺夫。他从少年时期开始倾向于革命,在求学过程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893年列宁来到被得堡,参加了工人革命活动,组织和领导了被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后来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创建人之一。在1903年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出现了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列宁是布尔什维克派的主要代表。

(一)进一步发展了唯物史观

‚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但历史个是人的活动的机械的总和,人的活动总是受社会条件及其规律制约的。还有,杰出个人的活动同人民群众的活动比较起来起不了决定作用。因此,杰出个人的活动必须与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必须与人民群众的活动相一致,否则是会失败的。

列宁还指出,唯物史观在创立之初只是一个假设,‚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这一观点有力地说明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

列宁还对‛社会形态‛这一概念作了比较完整的发挥。人们过去习惯上把‚社会形态‛理解为社会经济结构,把社会形态等同于社会经济形态,列宁则把社会经济形态理解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而把社会形态理解为包括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形态,(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无产阶级阶级性,批判‚合法马克思主义‛的客观主义

合法马克思主义者是俄国一些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资产阶级代表,他们强调俄国存在—种‚不可克服的历史趋势‛,即资本主义的发展,利用马克思著作中关于资本主义比封建主义进步的言论,而回避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日益尖锐的阶级对立,企图把这种发展引向资产阶级的胜利。

列宁把这种强调‚客观必然性‛而抹杀其阶级内容,把客观性和阶级立场对立起来的思想倾向称做‚客观主义‛。他指出:‚唯物主义者不会满足于肯定‘不可克服的历史趋势’,而会指出存在着一定的阶级,这些阶级决定着当前制度的内容,而且使生产者除了自己起来斗争就不可能有别的比路。‛又说:‚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作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

(三)阐明革命理论的重要作用,批判经济主义对自发性的祟拜

19世纪末在俄国工人运动内出现的经济派把唯物史观歪曲成庸俗经济决定论,祟拜经济斗争的自发,认为不能把政治革命当作首要任务。这种观点对刚建立起来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是—种思想阻力,必须加以破除。

列宁认为这是对政治斗争与经济斗争的关系的错误理解,‚根据经济利益起决定作用这一点决不应当作出经济斗争(等于工会斗争)具有首要意义的结论,因为总的说来,各阶级最重大的‘决定性的’利益只能通过根本的政治改造来满足‛。

列宁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科学,只能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不但投身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而且通晓人类优秀文化和现代科学的杰出知识分子来创立。列宁主张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向工人群众‚灌输‛,这种灌输当然不是强加,而是结合实际斗争宣传、运用、发挥,使广大工人群众自觉接受和运用,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因此,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又说:‚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党‛。这些话充分说明革命理论和主观能动性在革命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第一次俄国革命前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1903—1914)

一、第一次俄国革命和认识论问题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虽然存在着路线分歧和斗争,但革命运动由于客观形势的推动和社会民主党工人的奋斗仍在不断高涨。哲学思想混乱的主要问题有二:一是外部世界是否客现存在的问题;二是认识是否是外部世界的反映问题。当时,认识论问题成了争论的热点。

二、普列汉诺夫对马赫主义的批判

普列汉诺夫在1903年后虽然在革命策略上倾向于孟什维克,但他并不是彻底的孟什维克,革命失败后反对孟什维克的取消主义,同列宁结成了‚护党联盟‛,尤其是在理论上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大力宣传和捍卫辩证唯物主义,批判马赫主义和造神派,对打退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澄清党内的思想混乱作出了贡献。

波格丹诺夫早在俄国革命前就表现出马赫主义的哲学倾向,1904年出版了他的马赫主义代表作《经验一元论》第—卷。普列汉诺夫在《火星》报和《曙光》报列汉诺夫的批评,反而电动向他发起了进攻。1907年《生活通报》第7期上发表了波格丹诺夫的《一封给普列汉诺夫同志的公开信》,普列汉诺夫从l908年5月起—连写了两封长信予以回击,1910年又写了第三封,这三封信使用了一个共同的题目《战斗唯物主义——答波格丹诺夫先生》。

这三封信的主要内容是:(1)说明波格丹诺夫不像他辬榜的那样是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哲学观点与马克总、恩格斯的哲学观点是对立的。(2)批驳了波格丹诺夫对普列汉诺夫的批判,如把普列汉语夫的‚物质‛说成是康德的‛自在之物‛,说普列汉诺夫陷人‚二元论‛,把普列汉诺夫已经抛弃的‚象形文字‛论作为他的自相矛盾的证据等等,这些批判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的曲解和攻击。(3)揭露了波格丹诺是的理论来源是马赫的哲学,并分析了马赫的‚要素复合‛(感觉复合)论的唯心主义实质:(4)分析和批判了波格丹诺夫的许多哲学观点,如物理系列的客观性就是它的普辫有效性、物理世界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等等,从而揭穿了f经验元论不过是马赫主义的翻版。普列汉诺夫在批判马赫主义和经验一元论的过程中也进一步阐明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普列汉诺夫对波格丹诺夫的批判对澄清当时党内的混乱思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列宁的高度评价,列宁后来批判马赫主义时吸收了他的许多思想。

普列汉诺夫对‚造神说‛的批判是他对马赫主义的批判的—部分。1905年革命失败后,在一般知识分子中出现了‚寻神说‛,而在社会民主工灾内则出现了‚造神说‛,其代表人物有卢那察尔斯基等人。卢那察尔斯基不承认神的存在,但他认为人需要宗教,应该建立一个无神的宗教。他自认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因此,认为马克思主义应成为一种宗教,但马克思主义没有神,所以要创造一个神,这个神就是神化了的人的自我意识。普列汉诺夫指出卢那察尔斯基的宗教思想决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认为,宗教是由颠倒了的社会关系所产生的颠倒了的世界观。而卢那察尔斯基推断说,因此,甚至在社会关系不再是颠倒了的情况下,我们也必须力求颠倒人的世界观。马克思认为,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而我们这位能言善辩和神经过敏的作者推断说,因此,即使当人‘获得,自己的时候,宗教也必须存在。‛普列汉诺夫进一步指出,卢那察尔斯基的‚造神说‛其实就是费尔巴哈的‚无神的宗教‛,他认为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批评完全适用于卢那察尔斯基,并转引恩格斯的话:‚费尔巴哈想在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真正的宗教。这就等于把现代化学当作真正的炼金术。‛

三、列宁在批判马赫主义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在政治路线上,列宁同波格丹诺夫是一致的,同普列汉诺夫是对立的,但在哲学上列宁并不因此而不支持普列汉诺夫的正确立场,不反对破格丹诺夫的错误立场。相反,他为了澄清党内哲学思想的混乱,1908年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对被格丹诺夫等人的马赫主义哲学作了系统的、详尽的批判,并在批判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其成果就是1909年出版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一)创造性地宣传和发展了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提出了哲学党性原则的学说。

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恩格斯坚持第一条路线,即唯物主义的路线;马赫坚持第二条路线,即唯心主义的路。‛‚第一方面是在本体论上区分唯物和唯心,第二方面是从认识论上区分唯物和唯心,从物到感觉相思想的路线就是准物主义反映论观点,恩格斯在许多地方表述过这个观点,但没有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中明确提出。列宁之所以明确提出,正是为了批判马赫主义唯心主义。

此外,列宁还从哲学基本问题理论引出哲学党性原则学说。经过对历史上和当时各哲学流派的研究和分析,他认为哲学基本问题是任何哲学流派都不能回避的,也就是说,全部哲学流派只能区分为两个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派别和唯心主义派别,没有第三个基本派别。

(二)提出实践观点和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进一步系统化

列宁在《准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多次谈到真理的实践辬准问题,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实践辬准作为唯物主义认识沦的基础‛,并提出了著名论断:‚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的结论就是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即‚(1)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这一条谈的是认识的对象,这是认识论的本体论前提。‚(2)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仅仅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这一条谈的是认识的本质,即指出认识是主体对自在之物的反映,即对现实世界的反映。‚(3)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这一条谈的是认识的过程,即指出它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三)剖析‚物理学危机‛,闻明现代自然科学发展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19世纪末物理学在物质结构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突破,人们公认的许多原理受到了挑战:原子不再是不可分的了,质量不再是守恒的了,质量似乎可以转化为能量,等等。有的科学家称之为‚物理学的危机‛。古典物理学似乎已被彻底推翻了。更有些科学家,特别是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从中引出了哲学结论: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被推翻了,唯心主义胜利了,自然科学不再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真实反映,而是人们的单纯的约定。马赫主义就是鼓吹这种观点的主要哲学流派。列宁除了在全书中处处以自然科学的论据来反驳马赫主义和其他唯心主义流派,论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之外,还专门用一章来论述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反驳唯心主义利用自然科学新成果的作法。

列宁认为‚现代物理学危机的实质就是;旧定律和基本原理被推翻,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被抛弃,唯物主义被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代替了。‛这就是说,问题不在物理学,而在哲学。物理学的新发展在物理学家中引起了一股怀疑和否定唯物主义的唯心主义思潮的大泛滥,列宁称之为‚物理学‛唯心主义。物理学唯心主义不等于唯心主义物理学,而是泛滥于物理学家中的唯心主义思潮,根本不存在唯心主义物理学,物理学足一门科学,当然是唯物主义的。那么,是不是出现了唯物主义危机呢?当然也不是。真正发生危机的是古典物理学和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局限性。

(四)在反对召回主义和取消主义的斗争中进一步论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意义

在革命失败后,如何正确退却,保存力量,做好工作,把革命推向新的高潮.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发生了分歧。以列宁为代表的一些人主张党的组织转入地下,尽可能利用合法组织(包括国会)进行合法工作,用各种合适方式宣传党的主张,组织群众,扩大革命力量;而以波格丹诺夫为代表的一些人则主张放弃一切合法工作的机会,抵制沙皇政府的国会的召开,后来又主张把国会中的党团召回来,尽快发动武装起义,这条路线被称为抵制主义或召回主义。

第四篇:4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学科专业基础课 【学分数】 4

【适用专业】文科各专业 【学时数】 6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准确而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掌握各个阶段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哲学史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2、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产生、发展和成熟过程中的斗争对象和特点,从哲学史的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

3、使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价值理想和基本精神,坚定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答现实的和思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觉反思生活,思考人生,修养身心,提高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导论(1学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和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分期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历史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和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分期以及作为历史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点。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和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分期

其它教学环节:对学生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和任务展开讨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15学时)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

二、阶级基础:现代无产阶级

三、自然科学依据:19世纪自然科学新成就

四、理论来源

五、主观条件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从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

一、大学时代:马克思转向黑格尔

二、《博士论文》及其主旨

三、《莱茵报》时期:干预实现生活,对黑格尔哲学信息的动摇

四、克罗茨纳赫时期:研究历史,从批判宗教到探讨国家

五、《德法年鉴》时期:区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六、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从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唯物主义

一、巴黎时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创立异化劳动学说

二、《神圣家族》:批判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论历史和群众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公开问世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新世界观的创立

二、《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开问世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马克思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转向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公开问世的标志。

重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公开问世的标志。其它教学环节:对《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展开讨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验证和发展(12学时)第一节 唯物史观在1849年欧洲革命时期的运用、验证和发展

一、深刻分析社会革命的根源

二、阶级斗争理论的新概括

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的学说的重大发展

四、对历史主体和历史规律统一性的哲学分析

第二节 唯物史观在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中的运用、验证和发展

一、对资产阶级国家本质的再批判

二、打破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前提、手段和目的

三、关于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资本论》中的运用、验证和发展

一、《资本论》的创作过程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经典概括

三、《资本论》在唯物史观发展史上的地位

四、《资本论》中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

五、《资本论》中关于历史进程的思想

六、《资本论》中关于人的学说

七、《资本论》中的科学方法论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唯物史观的产生,《资本论》中关于社会结构、唯物史观、人的学说的相关理论。

重点:唯物史观的产生,《资本论》中关于社会结构、唯物史观、人的学说的相关理论。

其它教学环节:就《资本论》中关于唯物史观的论述展开讨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阐发(8学时)第一节 《反杜林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阐发

一、《反杜林论》的写作历史背景

二、《反杜林论》的哲学思想

三、《反杜林论》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想

四、点评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系统阐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过程

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发展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理论

三、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反杜林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观点。重点:《反杜林论》的哲学思想

其它教学环节:就《反杜林论》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论述展开讨论。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哲学研究(16学时)第一节 马克思晚年的理论研究

一、马克思晚年理论研究的基本特点

二、马克思晚年《笔记》的基本内容

三、点评

第二节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论人类早期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一、提出两种生产理论

二、揭示原始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规律

三、说明家庭的起源和演变

四、论述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形成

五、阐述国家的起源和发展趋势

第三节 《路德唯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一、《费尔巴哈论》的写作背景

二、全面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三、哲学基本问题理论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四、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六、点评

第四节 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阐述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

一、全面论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二、揭示意识形态自身发展的规律

三、阐述历史发展“合力论”

四、说明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意义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哲学研究的代表作及其相关观点。重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论人类早期社会形成和发展规律、《路德唯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所阐述和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理论。其它教学环节: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展开讨论。第五章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4学时)

一、普列汉诺夫的生平

二、普列汉诺夫在马哲史上的地位

三、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贡献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地位和贡献。重点: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贡献

其它教学环节:就“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贡献”展开讨论。第六章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捍卫和发展(8学时)第一节 列宁的生平

第二节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在反对马赫主义斗争中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一、自然科学革命、马赫主义流行、认识论问题的突出与《唯批》的写作

二、批判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三、对自然科学发现的哲学概括

四、《唯批》的意义和地位

第三节 《哲学笔记》列宁全面发展唯物辩证法

一、提出了建立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原则和体系雏形

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提出的认识论体系

三、提出了分析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的理论

四、从哲学上有力地批判了形而上学和诡辩论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在反对马赫主义斗争中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重点:《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在反对马赫主义斗争中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其它教学环节:就“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意义”展开讨论。

三、教材与学习资源(带“※”号为重点推荐)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

[3]《哲学的贫困》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 [4]年

※[5]《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黑格尔,商务印书馆1997年

《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赵修义、童世俊译,华东师范大学出※[6]版社1994年

※[7]《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麦克莱伦著,李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8]《哲学笔记》,列宁,人民出版社 [9]《实践论》(单行本),毛泽东,人民出版社 《矛盾论》(单行本),毛泽东,人民出版社 [10]

四、选修课要求

本课程为基础必修课,具有一定文史知识的学生可选修。

五、考核方式

总分为100分,其中期末考试占60分,平时作业(包括小论文)占30分,出勤和课堂回答问题占10分。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笔记

为什么说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是直观的: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看不到主体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在人的活动之外自在存在的单纯客体,主体只是像照相照镜子一样被动直观地反映客体。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根本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观点是: 首先,二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其次,二者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再次,二者还具有价值关系, 最后,二者之间还具有审美关系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内涵: 第一,环境创造了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体现着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把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观念的形式内化为主体的知识体系,并进而提升主体的能力,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环境人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第二,人也创造了环境。人在改造环境过程中,通过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把主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外化在客体之中,使本来是外在的环境也凝结着主体的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从而形成一个在自在自然中

所没有的人化的自然,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属人的人类世界,体现着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第三,人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协调一致的关系。马克思这里使用了“一致”一词,深刻揭示了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人在改变影响环境的同时,环境也改变和塑造了人。马克思这里提出人和环境“一致”的思想,是指导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基础,第四,实践活动是实现人和环境协调一致的基础。正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改造了环境,又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环境塑造了人。实践活动是形成人与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物质基础。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的论断:1.劳动是人的一般本质。(人与动物的区别)。劳动之所以是人的一般本质,因为,劳动是人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基本标志和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当人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时,人就与其他动物具有了本质区别。2。人的具体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区别)。第一,人的本质不在于自然属性,而在于社会属性;第二,人的本质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而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第四,人的本质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过程。其中,生产关系是人的本质的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引起其他社会关系的改变,并引起人的本质的发展。3。人的需要是人的内在本质。(人与人的区别)。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具体本质的形成与每个人的具体需要有关。每个个人都是根本自己的需要从事社会活动,积极地实现自己的存在,每个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去与他人发生社会交往活动。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论断,包含着极为深刻的理论内涵,其基本的意思是:以劳动为基本内容的实践活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深刻基础。这一论断至少包含着以下四层意思:第一,物质生产劳动的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前提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历史起点。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从制造生产工具的劳动活动开始的;第二,物质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物质生产实践的内容和水平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精神创造活动和社会管理活动。第三,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劳动的性质不同,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就不相同。第四,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劳动实践内部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是所有社会动力之源。

如何理解黑格尔2个凡是:集中体现了黑格尔哲学的两重性:即革命性和保守性。

这一哲学命题的保守性在于:黑格尔这里所谓的“理性”,指的是绝对观念,“合乎理性”即合乎绝对观念。绝对观念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中心范畴,黑格尔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认为普鲁士国家是绝对观念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绝对观念的完美体现,因此,黑格尔的这一哲学命题显然有替普鲁士专制政府作辩护、相妥协的一面,体现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革命性方面,即该命题中包含着“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的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现实不等于现存,而是指合乎必然性的东西。现实性不是凝固不变的,现实性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发展进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恩格斯指出,根据黑格尔一切都是变化发展的辩证法思想,“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命题就走向自己的反面,“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这样,该命题中所蕴涵的辩证法思想的革命性就被深刻地揭露出来。

恩格斯这段论述包含了辩证法的三点思想: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都是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第二,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第三,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有两种基本形式——暴力和和平揭示了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学习恩格斯科学的分析方法的意义恩格斯这里的论述,实际上涉及到了如何科学地对待历史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恩格斯明确告诉我们,应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即用‘扬弃’的观点和方法对待历史文化和外国文化。对于我国五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批判继承态度,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于传统文化中一些封建的糟粕的东西,当然要剔除和批判,但对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和积极有用的思想内容,就要继承下来,加以改造和发展。我们要反对在对待历史文化问题上的历史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同样我们也要用‘扬弃’的观点科学对待外国文化。对于西方文化中体现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内容的东西,我们要坚决批判,而外国文化中体现现代文明共同成果的东西我们又要借鉴过来,加以改造之后,为我所用。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要反对形而上学的全盘照搬和全盘拒绝两种片面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辩证的否定观对待黑格尔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中具

有神秘主义性质的唯心主义,同时又批判地吸取了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对黑格尔哲学所包含的丰富的辩证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基本思想是:第一,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事物内部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否定体现了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所谓‘扬弃’,就是指新旧事物之间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的关系。它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集中体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者之间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是指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世界以及如何正确认识世界的问题。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黑格尔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课本111页

黑格尔的这一思想表现为双重含义:第一,“恶”是一种否定力量,表现为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新的制度对旧的制度的反叛,正是这种所谓的“恶”的否定过程,由此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第二,在阶级社会中,贪欲和权势欲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杠杆。需要是人的本性,正是这种人的“贪欲和权势欲”的需要推动人们以各种形式进行社会变革和社会活动,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并进而创造着历史。

1.结合社会实际,谈谈新世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观。答:①新世纪我们需要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②“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就是既满足教师个体的内在需要,也顾及社会规范的要求,是一种可信又可爱的师德观。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交往于陌生的业缘群体之中,但利益关系却相互依赖,每个人都享受他人服务,同时每个人又主动服务于他人。人们处在一种互惠合作、相互依赖的利益关系之中:社会提倡以义取利的伦理观,精神的满足离不开物质的满足,劝人放弃物质欲望来实现社会大治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④只有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师德统合起来,才能在正视现实和重视现实价值引导的基础上营造出让教师觉得可以接受、可以做到的师德。

3.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答:(1)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①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②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③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①对事业无私奉献;②对学生,真诚热爱;③对同志,团结协作;④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4.请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做到模范遵守教师职业纪律? 答: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第二,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第三,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第四,从一点一滴做起。第五,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教师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必须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分配,听从指挥。教师不得借职业之便谋取个人私利,弄虚作假,营私舞弊。教师应当和学生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必须禁止打骂,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至少有八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推进。比如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取消了曾经作为中国“三面红旗”之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乡政权,设立了县人大常委会,并由公民直接选举县和县以下人大代表。二是把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结合起来,强调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依法治国。针对“文革”中出现的把民主等同于无政府主义的状况,以及中国社会中长期涌动的民粹主义倾向,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强调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三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结合起来,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拨乱反正中,彻底纠正过去历次政治运动中发生的践踏人权现象,大规模地平反冤假错案。四是把发展民主法制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享受到直接的实惠。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中,乡村、社区和企业广泛地建立村委会、居委会、职代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是一大特色。五是把执政党依法执政与参政党依法参政结合起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许多朋友也许不了解中国民主党派的参政是什么意思,在我们的政治构架中,中国的八个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虽然不是执政党,但是参政党。六是把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结合起来,以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主。十七大报告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完善党代会制度、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改革党内选举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思路和举措。七是把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与公民直接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了公民舆论监督和信访制度。八是把选举票决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完善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形式。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如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 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劳动与法律制度之间的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是调整教师与教师职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热爱学生是教师处理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所持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态度的综合体现,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精髓.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的桥梁和推动力,是教育成功的基础.严谨治学是处理教师和教学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方面应遵循的准则,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团结协作是调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等教育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是优化校内育人的关键因素。廉洁从教是调整教师与物欲诱惑的道德规范,其基本要求是: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求私利.为人师表是教师处理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塑造之间关系准则,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

下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笔记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笔记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七章笔记范文合集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单选)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16-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 复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二) 总结稿 仅供参考 作者 : 『㊣燀錡℅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一、认识的产生 (单选)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 (单选)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

    浅谈西方哲学史

    浅谈西方哲学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哲学后分析了西方哲学的本质及特征,侧重阐述了西方哲学的分类,最后简单比较了传统西方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 关键词:西方哲学、本质、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学习笔记[五篇范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09年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09年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① 资本主义基本生产关系确立; ②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2、马......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研笔记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研笔记资料一、填空题1、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于1848年,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

    以下是我学习新闻学的部分内容和体会: 1、 坚持“世界交往”的观念。 2、 马克思说变动产生新闻,循环往复的事实是没有新闻价值的,只有变动的打破常规的事实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