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时间:2019-05-12 02:54: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中感悟,积累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第一篇: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匆匆》说课

谢屋小学 易顺昌

一、教材分析

《匆匆》一文是六年级下册第2课,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 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二、设计理念

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三、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2.积累语言。

五、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3.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初步感受。

出示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让学生大胆猜想。

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用这些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匆匆,为下面学习文章打下基础。)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出示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要读正确读通顺,注意读好标注拼音的词语,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接读课文,教师和学生评价。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从整体上了解。)

教师指导问号的读法。

大家看“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句子应该怎样读?你能不能试着来读一读。教师范读,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因为这篇文章中的问句比较多,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读好一个问句,其他句子学生也会受到启发,从而能读得更好。)

三、默读课文,个性感悟,交流感受。

出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边读边随着作者的描写,想像文中描写的画面。

学生默读课文。读完以后,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你想像到了什么?说说自己读文章以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逐步掌握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从整体到部分理解课文。)

四、自由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提出问题。

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每个标点符号。对哪些句、段的印象最深呢?对文中的哪些地方还读不明白?画出有关的句子或者自然段。学生默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精读课文,在感受全文、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读懂文章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读书方法。)

五、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揣摩朗读。出示要求:

1.不懂的地方通过相互交流能不能弄懂。

2.找出了哪些印象深的句子,设计如何读才能把这些句子读好。3.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合作设计读好一句话,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方法,并且是个性化朗读。)

六、全班交流,指导朗读,体会情感。1.你们小组画了哪些句子?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学生汇报。

2.鼓励学生讲出自己和时间有关系的一些故事。学生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

(设计意图:用身边的人和事,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积累,对时间匆匆可以感触更深。)3.怎样才能读好这些句子呢?除了想像作者当时的心情,还要加进我们自己的感受。下面同学们再读一读。

自由读,指名读,老师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适时恰当的评价,让评价起到指导朗读的作用。)4.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想像到了什么?作者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出示作者简介,加深学生的感受。

自由朗读作者简介。交流读了作者简介以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读简介,了解朱自清一生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的人,从而体会作者的当时的心情和感受。)第二课时

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2.汇报交流,感受语言。

你认为作者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引导学生找到: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体会句式的运用)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

教师随机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评价和名家的评价互相对照,一是给学生成功感;二是让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规范起来,不能漫无目的;三是从不同的侧面为学生提供思想的借鉴。)

随机出示朱自清本人对写文章的感受:

──“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

──谈描写“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拆穿来看”,“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的秘密”,只有这样“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

(设计意图:出示作者本人对文章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写作的本质是浓厚的情感和细致的观察,而不光是词句的运用,使学生对写文章用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3.个性解读,朗读交流。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然后大声朗读画出的句子。

交流:把划的句子读出来,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老师和其他同学评议并示范。(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共性的基础上,体现自己对文章语言的个性化理解。用朗读的手段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抑扬顿挫来自情感的浓厚,而不是简单的停顿重音。)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学生前面的学习已经读熟,这里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语言的基础上积累语言。)

二、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故事拿出来,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一是对时间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积累语言,以时间为线索,背诵和理解一些诗词、名句、格言„„拓宽语文的学习领域,培养有目的地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抒发感受,积累运用。

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对时间的流逝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出自己现在最想说的话。可以引用刚才交流的一些名言警句。学生练习。全班交流。(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语言,用情感支配语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写文章的本质。)

四、分层作业,课外延伸。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推荐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是有层次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

第二篇:重感悟 重积累 重运用

重感悟

重积累

重运用

——从教材的变更透视小语教学的改革

翻开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科书,发现新修订的课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更:一是思考练习的变更,二是课文数量的变更,三是综合训练的变更。这三方面的变更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它们的共同特点表现在:

一、重视在读中感悟 《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修订的第七册语文教材无论在预习要求中,还是在课后思考练习中,都非常重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感悟,摈弃了那种对课文支离破碎的理性分析,淡化了语文知识这条线,重视读书。我发现在预习要求中出现了较多的字眼:把课文或课文的某部分“多读几遍”,例如,第三组的几篇课文都是写景状物的文章,要求学生通过多读书来感受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古诗两首》要求“把两首诗多读几遍,在看看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颐和园》要求“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高大的皂荚树》要求“多读几遍课文,提出问题和同学讨论”。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通过读书,让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接触,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感知语言、积累语言,受到情感熏陶。

二、重视语言的积累

重视积累是第七册教材的一大特点。翻开每篇文章的思考练习,每篇课文几乎都有积累的要求,对词语的积累,对句子的积累,对段落的积累,还有对相关内容课外知识的积累均有涉及。积累的方式又多种多样,有说中积累、读中积累、背中积累、写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积累。如《五彩池》中第一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很显然是个段的积累过程。第二题要求学生找出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的部分,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通过读书,把书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说出来,这也是语言积累的过程。第三题,填空,再读一读,你能说出或写出这样的句子吗?这里的“填空”填的词语或词组,可以说是词语的积累;再“读一读”句子,是句子的积累;“说出或写出这样的句子”是句子积累的补充和延续。每篇课文如此积累下去,学生一定收益非浅。

不仅每篇课文重视积累,连原来的单元“基础训练”或“综合训练”也改头换面为“积累*运用”。综观8个“积累*运用”,其中第一题和第二题均属“积累”,第一题为“读读,背背”积累的内容有名言名句、成语、古诗、对子、谚语等,第二题为阅读积累。这一变更体现了《课标》重视积累的理念,也继承了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荀子的《劝学篇》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已成为人们千古传诵、效法的学习方法。积累丰富了,说话作文时就易信手拈来,脱口而出,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三、重视实践运用 《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从这一要求出发,整册教材中,随处可见语文实践的环节。

1、扩展阅读。为了实现《标准》所规定的阅读量,新修订的第七册语文课本每单元都增加了一篇自读课文,旨在让学生运用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多阅读优秀作品,扩大阅读量。另外,不少课文还要求学生有目的地收集资料,使语文学习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如学习《卢沟桥的狮子》时要求学生“找一些有关卢沟桥的文章、图片,读一读,看一看。”《和时间赛跑》一文课后要求“收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在班上交流。”《黄继光》一文课后要求“收集在抗没援朝中涌现现的英雄人物的故事,读一读。”……

2、随文练笔。选进教科书的课文都是很好的学习典范,这些“典范”学生是否能切实运用呢?新修订课本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有针对性的练笔增强了。如《三味书屋》学习后,要求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教室或自己住处的室内陈设,然后用一段话写下来。”《颐和园》学习后,要求“按一定顺序,用一两段话描写熟悉的一处景物。”《爬山虎的脚》学习后要求“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3、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如学习《绝句》和《早发白帝城》两首古诗后要求“阅读这两首古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选择其中一首,把你想到的画下来。”这是与美术的沟通。又如《捞铁牛》一文学完后,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在当时还有什么办法能把铁牛捞上来?”《新型玻璃》要求“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或者新房子、桥梁、道路……把你想到的讲给同学听。”这都是与科学的沟通。这样,让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促使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

4、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新修订教材注意拓宽学习语文的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如《五彩池》一文学习后,要求为五彩池写个广告词,吸引大家来旅游;《小狮子爱尔莎》学习后要求“做做调查,了解当地水里的鱼、林中的鸟或其他动物,最近几年有什么变化。”这都是让学生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

此外,教材在“积累*运用”中专门安排了实践运用的训练项目,除习作之外,安排了6次口语交际,2次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教材应《标准》的要求进行了变更,我们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该随之改变,在使用新教材中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篇: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

——31.《恐龙的灭绝》教学反思

郭溪燎原小学陈苏碧

“恐龙”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文章从题目到内容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然而恐龙却是生活中已经不存在的生物了。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更加引起孩子们的探究心理,从这个角度说,它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用智慧的目光去观察、发现身边的科学,培养学科学、爱科学、发现科学的极好范例。课前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丰富学生对恐龙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从科学小品文的特点和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出发,我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思想,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在此基础上积累词句,内化语言。本课我着力以探究性学习为主。通过探究的方式来学习,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探究性学习方式,师生一起带着疑问阅读课文,在想象中漫游恐龙王国,在漫游中轻松愉快地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程度;同时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接下来我就我在教学中几个环节拿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我的识字教学环节中,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先由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获取直觉信息,再让学生带着“恐龙为什么会灭绝?”这个问题朗读,边读边思考,最后我以问引读,学生以读代答。生便将相关内容读了下来,以读代答。而我便作相应的总结,冻死,饿死──既反馈检查了学生的朗读情况,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有关恐龙灭绝的几种说法,有了一个整体上的把握,而且形式新,学生兴趣高。这样的形式还包括我后面出现的 :你是从哪里读懂恐龙被冻死或饿死,学生都可以以读代答。这体现了一个“构建以朗读感悟作为主线推进的阅读教学新模式。”

以读为主,纵向推进,将朗读感悟作为一堂课的主线来推进阅读教学的进程。无论是全篇课文还是一个段落,均从读入手,以读为主来组织教学。以读代讲代问,学生以读代听代答,以读书促思促悟,通过准确到位的朗读来感悟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内容,感悟事物事理。

第四篇:自读 感悟 积累 运用——《匆匆》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自读 感悟 积累 运用——《匆匆》教学设计 德州市跃华学校小学部 李怀源

教材分析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

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第一自然段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文中多处运用比喻,使时间变得可以感觉,形象而又真实。

设计理念

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初步感受。

出示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让学生大胆猜想。

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

(用这些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匆匆,为下面学习文章打下基础。)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出示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要读正确读通顺,注意读好标注拼音的词语,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接读课文,教师和学生评价。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从整体上了解。)

教师指导问号的读法。

大家看“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

教师范读,学生练习。

(因为这篇文章中的问句比较多,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读好一个问句,其他句子学生也会受到启发,从而能读得更好。)

三、默读课文,个性感悟,交流感受。

出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边读边随着作者的描写,想像文中描写的画面。

学生默读课文。

读完以后,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让学生逐步掌握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从整体到部分理解课文。)

你想像到了什么?说说自己读文章以后的感受。

四、自由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提出问题。

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每个标点符号。对哪些句、段的印象最深呢?对文中的哪些地方还读不明白?画出有关的句子或者自然段。

学生默读课文。

(让学生精读课文,在感受全文、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读懂文章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潦榉椒ā#?br>

五、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揣摩朗读。

出示要求:

1、不懂的地方通过相互交流能不能弄懂。

2、找出了哪些印象深的句子,设计如何读才能把这些句子读好。

3、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小组内互相交流。

(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合作设计读好一句话,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方法,并且是个性化朗读。)

六、全班交流,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你们小组画了哪些句子?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学生汇报。

2、教师出示自己的照片(婴儿、少年、青年、现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学生体验时间的流逝。

鼓励学生讲出自己和时间有关系的一些故事。

学生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

(用身边的人和事,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积累,对时间匆匆可以感触更深。)

3、怎样才能读好这些句子呢?除了想像作者当时的心情,还要加进我们自己的感受。下面同学们再读一读。

自由读,指名读,老师指导朗读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这一段应该怎样读呢?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感受入手,指导朗读。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适时恰当的评价,让评价起到指导朗读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想像到了什么?作者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出示作者简介,加深学生的感受。

自由朗读作者简介。交流读了作者简介以后的感受。

(让学生通过读简介,了解朱自清一生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的人,从而体会作者的当时的心情和感受。)

第二课时

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

(通过默读,让学生找到这篇文章和其他文章不同的地方,初步感受作者语言运用的特点。)

2、汇报交流,感受语言。

你认为作者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引导学生找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体会句式的运用)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

教师随机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

(让学生的评价和名家的评价互相对照,一是给学生成功感;二是让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规范起来,不能漫无目的;三是从不同的侧面为学生提供思想的借鉴。)

随机出示朱自清本人对写文章的感受:

——“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

——谈描写“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拆穿来看”,“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的秘密”,只有这样“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

(出示作者本人对文章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写作的本质是浓厚的情感和细致的观察,而不光是词句的运用,使学生对写文章用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3、个性解读,朗读交流。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然后大声朗读画出的句子。

交流:把划的句子读出来,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老师和其他同学评议并示范。

(这里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共性的基础上,体现自己对文章语言的个性化理解。用朗读的手段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抑扬顿挫来自情感的浓厚,而不是简单的停顿重音。)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生前面的学习已经读熟,这里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语言的基础上积累语言。)

二、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 的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故事拿出来,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

(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一是对时间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积累语言,以时间为线索,背诵和理解一些诗词、名句、格言„„拓宽语文的学习领域,培养有目的地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抒发感受,积累运用。

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对时间的流逝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出自己现在最想说的话。可以引用刚才交流的一些名言警句。

学生练习。全班交流。

(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语言,用情感支配语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写文章的本质。)

四、分层作业,课外延伸。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推荐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作业的布置是有层次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

第五篇:大自然的语言(读中积累读中感悟)东方

读中悟情 悟中美读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惠安八二三实验小学杜宝治

教学设计理念: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诗歌,引导学生从课堂走进丰富多彩的自然之中,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本课的教学设计,努力追求“本色语文”,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接触言语,体现“语文是读出来”的以读为本教学理念,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上出“语文味儿”。

教学三维目标整合:

1、认写本课生字

2、通过搜集有关大自然现象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仿编诗歌。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资料

2、教师:生字卡,多媒体课件一套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读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2、读生字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他的悄悄话,一路上我们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瞧,它们来了,打打招呼吧。(师出示生字卡,及时纠正字音)

3、听写词语第二课时

师:生字朋友听到同学们响亮的叫声,可高兴了。几个调皮生字朋友想考考大家,接受挑战吗?

生:接受

师:请拿出本子,听到生字朋友的名字,就把它写下来。

(重点指导“圈”的写法)

师:同桌互改,看谁写得好。在写得好的字旁边奖给他一颗“★”如果有写错的,就纠正。

师: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生字记得比较牢,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是不是把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利了。(强调读书的姿势和表情朗读)

4、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追求“本色语文”,追求最最朴实,最最本真的课。在课堂上和学生认认真真读生词,扎扎实实读课文,甚至当堂听写生词。努力落实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教学。]

二、品读诗节,感悟语言

1、学习第二小节

师:微笑着读多好阿!那么第一位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大自然朋友是谁呢?它是用什么跟我们说话的呢?

(出示课件:白云)

师:谁愿意读读这一节

生:读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读得怎样?你能给他评一评吗?

生:评

齐读第二小节诗(记住边读边想:大自然用什么跟我们说话?)

(生说,再出示课件)

如:大自然用(白云),告诉我们(齐读)

2、学习第一小节

师:是啊,我们不要以为只有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的。

出示第一小节课件,齐读。

3、学习3-8小节

师:同学们让我们睁大眼睛跟随小作者去寻找大自然的语言吧!请大家从3-8小节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小节读一读,想一想:

(生读)(反馈)

① 着重训练反问句式: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师:这句话是特殊的问句,请读出问的语气来。

师:这句话的答案在哪里呢?请去掉“不”和“?”读一读。

生:蝌蚪在水中游泳,就像黑色的“逗点”。

师:答案就在问句里,表达的意思也一样,请对比着读一读。

师:表达的意思也一样,为什么还要用上问号呢?(再读)

生:加上“不”和“?”,我觉得蝌蚪更像“逗点”。

师:对,加上“不”和“?”,起到了强调意思的作用,不信你把“不就”读重音,体会一下。

指导“黑色的逗点”朗读(范读)(课件出示,变色)

师:能把问的语气读得浓一些吗?再试试。

同学们,像这样明知故问的句子叫反问句。学完这一反问句,下面这句话,你有信心把它读好吗?

生: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

②我们把这两个小节的诗连起来读读,边读边想:

师:这两节诗大自然都用什么跟我们说话?

大自然用(蝌蚪),告诉我们

大自然用(大雁),告诉我们

(按蝌蚪、大雁图标出示课件)

③(按树桩、大鱼图标出示课件):问:知道这棵大树几岁了?

问:这条鱼几岁了?

大自然用(大树的)年轮和(大鱼的)鱼鳞 告诉我们,它们有多大年纪(全部反馈完)

师:大自然多神奇啊!你瞧,齐读课件

出示课件:

⑴大自然用(白云)飘飘,告诉我们 明天是晴天。

⑵大自然用(蚂蚁)搬家,告诉我们 出门要带伞。

⑶大自然用(蝌蚪)游泳,告诉我们 春天已到来。

⑷大自然用(大雁)南飞,告诉我们 秋天在眼前。

⑸大自然用(大树的)年轮 和(大鱼的)鱼鳞,告诉我们 它们有多大年纪。

⑹大自然用 “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 这里曾汪洋一片。

④细读“汪洋一片”,读出奇妙,读出惊叹。

师总结:同学们,大自然的语言这么丰富,课文用哪个词来说?

(“妙不可言”板书),怎样才能发现这么美的语言呢?

生说

导语: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⑤课件出示:“只有„„才„„”(齐读)

谁能用“只有„„才„„”说句话,生说

再读文中“只有„„才„„”这句话

4、读最后一节诗

师:是呀,要想读懂更多大自然的语言,这就要求我们要做生活有心人,仔细观察,善于思考。

板书:仔细观察善于思考

[设计意图:一是运用多媒体创设文中的美丽情境。通过和谐、欢快氛围的创设,让学生的心灵在宽松、自然的文化氛围中得到解放。二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填补文本意义的空白。只有这样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从而感悟语言文字,并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

三、拓展思路,运用语言

1、师:现在请同学们把平时你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大自然的语言向小组同学说说。

老师把自己观察的一些大自然的语言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可瞧好了。(打开课件)

3、突破难点

⑴请同学们认真看,仔细听,看看大自然用什么跟我们说话?

⑵播放课件:a、哗哗的流水b、公鸡啼鸣c、白雪纷飞 d、乌云密布 e稻子金黄„„(生发出赞叹)

⑶师:从你们刚才的赞叹声,老师知道你们发现大自然是多么的美!谁来说说大自然在跟我们说什么话?

4、同学们,你们说的可是诗一般的语言,不知不觉,你们已经是一位小诗人了。高兴吗?高兴,如果你们能模仿课文编成一小节诗,那就更厉害了。(思想教育渗透:)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它时时会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我们要热爱身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做大自然的知心朋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倾吐”插上翅膀,直至达到让他们感到“不吐不快”“一吐为快”的快乐的学习境界。并且引导学生平时仔细观察,成为大自然的好朋友。]

四、回归文本,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太棒了!老师要为你们喝彩,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读这首诗。

1、生轮读全诗(配乐)

2、齐读全诗(配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也享受到了这种美带来的乐趣]

五、总结全文,走向自然

1、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觉得读书真好,非常感谢同学们给老师带来美的享受。

2、在《春天在哪里》的音乐声中,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美丽的大自然。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并让文本与生活“链接”在一起,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做大自然的知心朋友。大语文观在此得到极好的体现。]

评析:

这是一首融文学、科普为一体的儿童诗,教者思路清晰,按“初读,创设情境——细读,感悟体验——品读,回归生活”的步骤,配以运用集色彩斑澜的图片、生动有趣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为一身的多媒体课件,披文入情,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毫无刻意雕琢地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书本的知识经验交互碰撞,水到渠成地把科普知识生活化、诗化了,从而激发了他们想说、想读的欲望。教者又十分注重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教法渗透,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模仿、创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不仅诗歌语言是那般的朗朗上口,大自然更是无比神奇秀美,进一步升华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陈东方)

下载读中感悟,积累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中感悟,积累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迁移《雨点》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雨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2课,是一首诗歌。全诗四句,句式整齐,韵律感强。分别写了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姿态,并用四个......

    积累与运用

    积累与运用 1、当事者往往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看问题反而糊涂;旁观的人由于冷静、客观,却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人 ________,再诗句“ , 。”说明......

    读中感悟,读中熏陶

    读中感悟,读中熏陶 崇文街小学 郭雪晶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的效果。所以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

    古诗词积累运用[全文5篇]

    人教课标版一到六年级古诗积累 一、成功秘诀 1、全面看待问题 (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 》 ( 宋 )苏轼 注:事物是多面性的,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注重积累运用语言文字

    注重积累、运用语言文字 生活中,语言文字随处所用,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离不开语言文字,他们往往是表情达意、增深情感的途径之主。因此,培养小学生学语言、用语言是小学语文阅读......

    积累知识,运用方法

    积累知识,运用方法 语文教学的真谛是什么?语文教学两大任务:扎扎实实地积累知识,熟练地运用方法;积累哪些知识:字音,词语,精美片段、文学常识。 一、字音、词语的积累运用分三个层......

    积累与运用8

    积累与运用(八)教学目标 1.发现词语间的停顿多用顿号,有时也可以用逗号。 2.积累“介绍学习方法”的成语。 3.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方法,了解学习语文的多种途径。 4.引导学生将......

    积累与运用2

    小学语文分类复习(积累与运用) 一、把下面的谚语、歇后语补充完整。 1、书读百遍,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不进则退。 3、__________________,日久见人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