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画的界限——读《拉奥孔》有感

时间:2019-05-12 02:2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与画的界限——读《拉奥孔》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与画的界限——读《拉奥孔》有感》。

第一篇:诗与画的界限——读《拉奥孔》有感

诗与画的界限

——读《拉奥孔》有感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其美学著作主要有《关于当代文学的通讯》、《拉奥孔》、《汉堡剧评》等。她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拉奥孔》中对画与诗的界限及两者和美的关系的论述上,表现在《汉堡剧评》中市民剧的创立上,体现着浓烈的启蒙气息。

首先,莱辛从三个方面阐明了诗与画的界限:一是摹仿的媒介不同,画以空间中的形体和颜色为符号,诗以时间中的声音和语言为符号,因此,画是空间艺术,诗是时间艺术。二是摹仿的对象不同,画以空间中的颜色形体的符号,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并列的物体;诗运用在时间中持续的声音和语言为符号。因而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中持续的声音和语言为符号,因而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中持续的事物。画表现静态的美,诗表现动态的美。静态美包括人体美和精神美,动态美包括思想感情与故事情节,他认为诗人追求动态美,是因为动作包含的动机,愈错综复杂,愈互相冲突,也就愈完善,静穆是一种忍耐克制精神在艺术上的表现,在封建专制压迫下,不应提倡以静穆精神来克制忍受生活的痛苦,不怨不,荀安偷活,诗应描绘人物的动作和真实的表情,这是莱辛民主革命精神和侧重实践行动的人生观在艺术上的反映。三是艺术作品的效果不同,绘画作用于人的视觉,以形体,色彩引起欣赏者的美感,诗作用于人的听觉,通过声音,语言使欣赏者产生丰富的联想。莱辛认为诗与画的共同点

在于都是摹仿的艺术,但由于摹仿的媒介,对象和产生的效果不同而成为各具特征的艺术,混淆二者界限,也就否定了他们的特殊性。

其次,莱辛提出了诗与画的不同美学原则。认为诗与雕塑艺术也明显不同。指出画的最高原则是美,诗的最高原则是真。因为绘画和雕塑作为空间艺术,它只宜描写在空间中并列的物体或某一瞬间的表情,擅长表现静态事物,这就决定了它应着力描写的是事物的形态美或美的表情,因此美便成了绘画,雕塑创作的最高美学原则。而诗作为时间艺术,运用的是语言符号,所以在直接描写事物的形态美方面不如绘画,雕塑,但它却有比造型艺术更自由的空间,它善于描写动态的事物,描写事物运动发展过程,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人类心灵世界,所以诗的目的在于真实地描写自然和社会现实,所以真实是诗创作的最高美学原则。

莱辛运用“ 美” 和“ 真” 原则对雕像拉奥孔与诗拉奥孔的差异作了分析比较和解释:“ 雕刻家要在既定的身体苦痛的情况之下表现出最高度的美。身体苦痛的情况下的激烈的形体扭曲和最高度的美是不相容的。所以他不得不把身体苦痛冲淡,把哀号化为轻微的叹息。这并非因为哀号就显出心灵不高贵,而是因为哀号会使面孔扭曲,令人恶心。” 而诗要真实表现痛苦,所以尽情地真实地描写拉奥孔被蛇绞住时的哀号,以突出内心的苦痛。同样的道理,维吉尔的诗描写拉奥孔被蛇缠腰三道,绕颈两道,而雕像只表现蛇缠住腿部;维吉尔诗中的拉奥孔穿的是祭司的衣帽,而雕像中的人物均是裸体。这些解释是符合情理的。

再次,莱辛提出了艺术的时空辩证观。并运用于艺术创作,提出了关于选取“ 包孕性顷刻” 的规律:“ 绘画在它的同时并列的构图里,只能运用动作中的某一顷刻,所以就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使得前之后之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同理,诗在它的持续性的摹仿里,也要运用能够引起该物体的最生动的感性形象的那个属性。艺术家选择的这一顷刻最富于包孕性,最发人深思和想象。

就拿《拉奥孔》这篇文章来说吧,它通过分析古典雕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的差异,论证造型艺术与诗的界限,即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界限,得出画更适合于表现美的结论。从莱辛的《拉奥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与画的界限其实就是语言艺术和造型艺术的界限。其中,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为了遵循这一原则,可以牺牲艺术的真实;而诗人有时却可以运用形体的丑,从而体现诗歌的真。莱辛在《拉奥孔》中关于诗与画的交互影响中认为,那段用效果的手法反映海伦之美的诗歌,如果搬上画布,就会失去效果了,因为,那些元老的表情无宜会引起人们的反感,而让人无法透过他们的表情去感受到海伦的美。其实,这种看法,在钱钟书看来,也是类似的。他说,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无宜将梅的影和香很生动地描绘出来了,但是,如果把这种感觉搬上画面时,就会觉得失去了诗中的味道了。

那么诗与画的界线该如何认定呢?我认为,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诗画各有表现的可能性范围。中国古

代抒情诗里有不少是纯粹的写景,描绘一个客观境界,不写出主体的行动,甚至于不直接说出主观的情感,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的“无我之境”,但却充满了诗的气氛和情调。而诗里所咏的光的先后活跃,不能在画面上同时表现出来,画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觉。

第二篇:读《东坡诗画》有感

读《东坡诗画》有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东坡诗画》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半小时翻阅了《东坡诗画》,我的心中有一种涌动,早就看到这本小册子,却没有打开它看,因为那封面简单的就是那么四个字竖排着,我打眼一看以为东坡诗书,因为我读了东坡的诗词很多,也就没有看它的必要了。有一次见到她,我还是有想看看的冲动,我拿起来,打开一看,里面的字那么小,小到看不清楚,而且画面到时恨大,我也就不再看它,将它收起来搁在那里。今天,我在闲来无事的时候,还是拿起了它,我想看看它收录了苏东坡的那些诗,可是,当我打开它,戴上眼镜细看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不是苏东坡的诗,而是一幅幅画,画下面给配上了诗。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全知晓,里面有一幅画是《栗树下》,画面中一棵有六个粗树杈的栗子树婆娑而又高耸,树叶也是刚刚长出来还没有达到浓绿和浓密,而是瘦瘦的,黄黄的,之至也夜间能够筛落下太阳的光照,就在树干处,有一个女孩,白色的汗衫肩上背着黑色双肩包,双手拿捏着一本墨蓝色的.书卷,她正仰面观赏着树顶的景象,宽松的黑色的过膝裙也没有盖过右侧小腿压着的左侧小腿,双脚却淹没在了嫩绿色的草丛中,这不正是初夏的自然之景吗?

画的下面配了《你是人间四月天》,我一看到这个题目,情不自禁的想起了集才情貌于一身的海归林徽因,一读那诗行,“”雪花后那片鹅黄,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爱,是暖,是希望“”,再一看作者,真是她!

我再继续翻看书页,《一次难忘的旅行——致青春1984》里的四副画面,使我找到了刚参加工作的感觉,第一幅是青岛浅海洗澡,第二幅是铺集小歇,第三幅是海大寄宿,第四幅是崂山琦玉,再看看配上的文字,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故事。看了这几幅画和文字,我想到了一个人的境遇和他的努力是多么息息相关呀!一个人年轻时候的梦想对于自己终生的发展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呀!

接下来的一幅画,我不得不说,画面中一个精神矍铄的师长型人物,坐在沙发里,背景是书橱和书法,画的标题是《我和《梁祝》不得不说的故事》,作者在这个故事里诉说了他童年时随父亲下放到石门中学遇到同样被发配到那里的山东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刘锦章老师事情,也就是在刘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他对音乐理解。

书中的第一幅画是《雪霁赏鹅图》,画面中,天空中有两只飞鸣的白雁,地面上有一群或立或卧的大鹅,水中也有十个游走的大鹅,我想,作者为何要把它放在卷首呢?难道不是有象征意义吗?

第二幅画是牵牛花,目睹了它,我似乎明白了作者的意图,虽然这两幅画都没有配上文字,读完整本书你就会明白留白的意思了,这就叫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我这才想起,看一看作者,苏琳,男,1962年生,山东潍坊人,9岁的1971年,随父亲到了山东诸城市的一个偏远的山村中学——石门中学,童年就是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山村度过的。

读完了作品和作者,我掩卷沉思,步入老年的我何求呢?也就是一支笔,一本书,一杯水,拿起笔来写个字,翻开书页读个句,端起杯来喝口水吧!

第三篇:读《诗画中国梦》一书有感精选

读《诗画中国梦》一书有感精选

浩荡汾水皆诗画辉煌水利人梦来

——读《诗画中国梦》有感

杨帆

泥人张彩塑的小女孩凝神甜笑,清癯的老人抬头张望,喜庆剪纸勾勒出丰收景象,劳作的农家妇女洋溢着幸福甜蜜,街头巷尾大幅图文互释的宣传画,让中国梦的阳光洒满街头、留驻心头。

这一本《诗画中国梦》,将街头巷尾的画配诗作品收入其中。版画、剪纸、彩塑、陶俑、杨柳青年画灵动古朴,诗歌清新隽永,透露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每一幅作品都是中国梦的具体投影,在审美愉悦中展示着中国梦的微言大义。

”梦想是尚未拆开的一封信,梦想是前行路上的一盏灯;梦想是春天播种的希望,梦想是民族复兴的锦绣画屏。圆我中国梦,举世听春莺!”“呵,中国,我的梦,梦正香„„”书中配画的每首小诗,都能触动心底的温暖和热情。

百年前,中国梦只是心灵的寄托,写在笔端纸页。到现在,中国梦是举目可见的殷殷期盼,邀游在浩浩海疆,放飞在邈邈长空,成长在每一簇憧憬的目光中。

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水利梦是中国梦的斑斓一章。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梦的建构为水利梦奠定了丰沃的土壤。

水利人的中国梦,是一份延续的荣光。夏禹开辟了中华民族治水的纪元,都江堰至今浇灌着川蜀的肥沃原野,高峡出平湖的喜讯曾经传遍江南塞北,南水北调破壁千重令贫瘠土地变为桑田。新中国六十载治水兴水,六十载山河换颜。善治国者必先治水,几十年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初步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保障。

水利人的中国梦,是一抹清新的蓝色。蓝色的中国梦,是天干不旱、水多不涝,化害为利水随人愿;是为农治水、为民兴水,和谐水利惠泽民生;是清澈的汾水岸畔,是坚固的道道河堤,是用激情绘就两纵十横的宏伟图卷,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无限壮观。

水利人的中国梦,是一份甜蜜的职责。一座座堤坝,守护着农家人的富足安康;一眼眼安全饮用的水井,汩汩奏响健康的乐章;一

条条灌溉的渠道,蜿蜒流淌着丰收的希望;一座座除险加固的水库,处处是靓丽的风景画廊。

水利人的中国梦,是一种踏实的付出。无数个伏案加班的夜晚,用热情与责任绘出一张张精确的图纸;无数次跑线进村,辛劳的足迹刻写出一串串无悔的诗行;无数个万家团圆的欢腾节庆,不计辛劳、不问得失固守在工作岗位上。

水利人的中国梦,是一水丹青无法书写的荡气回肠。我们迎来了建设山西大水网的新机缘,实现两纵十横的新战略。在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强音里,我们踩着催人奋进的鼓点,以大禹治水的精神,打造和谐水利的保护屏障,奏响和谐水利的治水华章。

合上书卷,封面的泥塑小女孩眉眼带笑,面前如诗如画的汾河水静静流淌。复兴之路其修远兮,寻梦、追梦、筑梦的水利人,将伴随着祖国前进的脚步奋勇奔跑,中国梦定将扶摇上九霄。

(作者单位: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读《诗画中国梦》一书有感精选》

第四篇:诗与画

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丢i不相容的苏东坡论唐朝王维《蓝天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中可以有画,但诗不全是 画,而那不能直接画出来的或两句恰正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这首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

宋人晁以道“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画中有态”

王安石《明妃曲》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巧笑倩兮,眉目盼兮

若放弃了美艺术可以供给知识,宣扬道德,服务于实际的某一目的,但不是艺术了。艺术须能表现人生的有价值的内容,这是无疑的,但艺术作为仪式而不是文化的其他部门,它必须同时表现美,把生活内容提高 集中 精粹化,这是它的任务。根据这个任务各种艺术因物质条件不同就具有了各种不同的内在规律。

诗和画的区别

结构:

1、引苏轼句

2、解析诗与画的联系区别

3、过渡“然而”诗与画的辩证关系,反问句

4、通过两个例子证明画与诗的辩证关系“诗启发了画中意态,画给予诗以具体形象,诗画交辉,意境丰满,各不相下,各有千秋”

5转折,诗和画各有特殊表现力表现领域

6通过莱辛《拉奥孔或论画和诗的分界》证明其各自特点

7解释拉奥孔故事。对这雕塑的分析:镇定 静穆

8莱辛和温克尔曼的观点

9先解释 引出观点“应当到各种艺术的材料的不同” 用莱辛的话进一步证明“在所家丁的肉体的巨大痛苦情况下企图实现最高的美。那丑化着一切的强烈情感里,这痛苦是不能和美相结合的”进一步解释莱辛的话,同时更证明自己的观点。各种艺术物质条件的规定性,在表现美之一特殊目的时,必须遵循。只有遵循之一内在规律,美的目的才会实现。上述观点的影响。启发了以后的艺术研究,虽然有局限性。距离不符合的例子。但更肯定。

12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诗画各自独特性观点:诗画各有表现的可能范围13 举相反例子,证明其联系,说观点举例子。中国元人山水。画里饱吸着浓情蜜意,14 诗和画各有特点又相互交流交浸。

第五篇:诗与画

在西蜀、南唐这两个花鸟画巨匠的诞生地,多有成就较大的词作者。如西蜀有韦庄、毛文锡、顾夐、牛希济、鹿虔扆等一批词代表作家。他们的特点是善于借桃花、鸳鸯、莺啼、蝶舞、岸花汀草等花鸟草虫等自然景物来抒发心中曲折之情。

这些词,每一首都是一幅理想意境的花鸟画。当文溃曲尽之处,也就需要另一种视觉语言——更直观的绘画来表达这种无尽的意。

词境、花鸟境;能解花情、鸟语的人越多,曲折委婉、丰富细腻的情感也就越浓厚,花鸟画的社会心理审美基础也就越广泛。

自中晚唐始,以边鸾为代表逐渐形成工笔花鸟画艺术强进阵势的同时,新的文学体裁——词,也适应着人们细腻微妍的感情而产生、发展着。在语言形式上,词脱出了唐诗格律的限制,可以用自由、轻松节奏的长短句来抒发内心复杂、曲折、幽婉的情感。

爱情意绪是词表达的主要倾向,唐末温庭筠所创“花间派”的那种纤细柔美,正是此倾向的代表。多写青楼闺房,惹人情意。因为情意的关注,目光也越来越聚焦。在比、兴的传统文学思维中,一下子凝神于最容易喻为美人的艳丽花朵,或是寓意爱情的鸳鸯、鸂鵣(chi4)。

李商隐、杜牧的诗,他们的诗已不再是李白、杜甫的“盛唐之音”,而是

“相见时难别以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蜡烛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这些千古传颂的新词丽句。这里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主题以完全不同于盛唐,而是沿着这一主线,走进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捕捉追求中。

宋代在重“文”的基本倾向下社会比较安定、平稳。宋在对外政策方面,不象唐朝那样开疆拓土,而采取较为内向的政策。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必然会体现社会内向的基调,宋词就是艺术内向发展的一个范例。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从注重外在转向了内心的抒泄。通过花鸟的细细观取和咏吟来阐发内心深处的心绪。

例如欧阳修的词:“暗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鸂鵣滩头风浪晚,露重烟轻,不见来时伴。”《蝶恋花》。周紫芝词:“春雨细,开尽一番桃李。柳岸曲栏花满地,日高人睡起。绿浸小池春水,沙暖鸳鸯双戏”《谒金门》。

时代、文化的内向,使人越来越细致地发掘内心的微妙爱情意绪。鸳鸯蝴蝶、莺愁燕苦,惜春伤春、花开花落,目光从满目春色聚焦到翩翩而飞,成双成对的蝴蝶鸳鸯身上。

即使是词境堪称豪放雄壮、有剔除当时词坛“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之称的大文人苏轼,也不免被时代所染,目光也照样转移到杂花折枝之中:“浓艳一枝细看取,芳意千里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因为自古中国人内心就与生俱来的带有迷恋花鸟的浪漫情节。

心境意绪的复杂、细腻,暗渡于花鸟生命之中,借一花一鸟一草一虫来传达心境,是文学艺术给予了绘画艺术——花鸟画的极好契机。通过对一个折枝花卉、几枝霜天芦花悉心深入的绘画,正是一首词境,绝妙的表达。或静逸,或淡愁,或焦虑,或欢快,或活泼,或深沉,或生机盎然等等,也就是将作者之神移入鸟禽之形,所有这些,都是画家的诗思、诗意的传达。

花鸟画更要求从观察物象的精细到艺术造型的精微,必须要细心沉入自然之中。通过花卉鸟禽各部分细致、准确描绘,渲染出它们的神情、神态。

中国的诗词好像天生就与花鸟融为一体。这种词与花鸟画的同时发展,从一定角度来说,词是花鸟画的构思意绪,花鸟画是词的形象表达。词的艺术感染力能弥漫整个时代空间,花鸟画能在五代、北宋大盛并成为时代的绘画,这与词的艺术审美环境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

由唐到宋,也由诗变到词。词,就是通过长短不齐的句型,更为具体,更为细致,更为集中的刻画抒写某种心情意绪。

诗常一句一意或一境,整首含义阔大,形象众多;词则常一首(或一阕)才一意或一境,形象自然更为细腻,含义也更加微妙。词经常是对一般的、日常的、普通的自然景象,的白描来表现,不是盛唐那种气象万千的景色事物。从而也就更为具体、细致、新巧,并有更为浓厚更为细腻的主观情感色调,不同于较为笼统、浑厚、宽大的“诗”。

人们各种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也只有通过景物各种微妙细致的比兴,才能客观化地传达出来,词与花鸟画的艺术特点有着相同之处——篇幅小、写实,以小见大。

心境意绪的复杂、细腻,借一花一鸟一草一虫来传达心境,通过对一个折枝花卉、几枝霜天芦花悉心深入的绘画,正是一首词境,绝妙的表达。

花鸟画更要求从观察物象的精细到艺术造型的精微,必须要细心沉入自然之中。通过花卉鸟禽各部分细致、准确描绘,渲染出它们的神情、神态。或静逸,或淡愁,或焦虑,或欢快,或活泼,或深沉,或生机盎然,将作者之神移入鸟禽之形,所有这些,都是画家的诗思、诗意的传达。

下载诗与画的界限——读《拉奥孔》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与画的界限——读《拉奥孔》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与画

    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韩干马》)“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

    读画有感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名叫《查理和大玻璃升降机》。 书的封面有一幅图,上面画着查理一家和旺卡先生在大玻璃升降机里飘浮的样子。画上侧,小男孩查理“趴”在空中,两手放平,小......

    读画鸡蛋有感

    读《画鸡蛋》有感 谢佳宏 《画鸡蛋》讲的是达.芬奇开始学画画时总不愿意画鸡蛋,在老师的教导下,他才认识到画鸡蛋的作用和道理。后来成了世界著名的大画家。 读了这篇文章,我......

    读《画蛋》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画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少年时达.芬奇跟一位老画家学画画。老画家总是让达.芬奇画鸡蛋,并且一下子让他画了几十天。达.芬奇画得不耐烦了,就问老......

    读《画蛋》有感范文大全

    《画蛋》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童年时的达.芬奇跟一位老师学画画。开始时,老画家没有教给他什么复杂的知识,只是要他成天画蛋,他一连十几天都是这......

    读《木兰诗》有感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但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看到这首诗就想到花木兰,这个闻名于数亿中国人口中的女英雄,就是这样从一......

    读离别诗有感

    读离别诗有感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黛玉与诗——读《红楼梦》有感(五篇)

    黛玉与诗——读《红楼梦》有感柳一念最能形容黛玉的,我想,就是诗了。诗,是对一个女子灵魂最高度的评价。一部红楼,诗文贯穿其中,成了全书的灵魂,而黛玉便成了藏在诗文中的玄机。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