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7感受华西成就 鼓舞发展信心
赫章县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情 况 通 报
第17期
中共赫章县委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
1年4月6日
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
组织工作满意在赫章
感受华西成就
鼓舞发展信心
——赫章县一类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华西培训取得良好成效
经过省、地、县组织部门的大力协调,精心筹备,贵州省农村党员干部短期教育实践培训华西基地第十八期学员于3月26日抵达华西村,开始为期一周的学习培训。通过参观华西金塔、建国60周年华西纪念馆、幸福园、高科技园艺中心、农业示范区、居民住宅小区等景点,并认真聆听了华西村老支部书记吴仁宝所作的讲座,使学员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一、观看华西成就,开阔了学员眼界。本次参训的学员,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来华西,几天的参观下来,学员们的感受都是:惊叹!学员们说,想象中华西是富有的,但没想到有这样富有。游走在华西的各个景点,歌声、琴瑟声不绝于耳,一派和谐的景象,不得不让人折服,华西的富有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富有,更是精神财富的富有。通过学习,学员们普遍认为只要敢想敢干、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小村官也有大作为、小村庄也有大发展、大变化。
二、了解华西历史,鼓足了学员干劲。在几天的学习中,学员们认真地听导游的解说,并仔细询问华西村的发展历史。通过了解,华西的过去与我们所有的村庄并没有什么不同,刀耕火种、十年九荒,面积只有3.5平方公里,人口只有600余人,地地道道的一个小村落。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华西的蜕变证明了这一点,华西群众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五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努力拼搏,最终呈现给世人一个富饶、美丽、幸福的新华西。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书记,学习华西精神,就是要学习吴仁宝老书记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与时俱进的执着与坚持,学习他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的实干精神,作为一名村干部,首要的职责是要“干”,只有全心全意地干,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只有持之以恒地干,才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三、聆听治村报告,启发了学员思想。华西村吴仁宝老书记的治村报告虽然只能通过翻译才能听懂,但从他睿智而幽默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上不难看出一个创业者的艰辛与自豪。华西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更不是孤立的,用吴 书记的话说,都是党的政策好,在那个极左的年代,他们也走了许多弯路,但可贵的是,改革开放以后他们能及时的转过来,而且率先转过来。华西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最根本的就在于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动摇,时刻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最终凝聚了党心、赢得了民心。
我们西部地区的村干部,一定意义上不缺乏吃苦的精神和踏实的作风,缺乏不敢想、不敢冒险、不敢闯荡的勇气,凡事四平八稳,“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现象普遍存在。通过考察学习,学员们纷纷意识到我们与华西相比落后得太远了,危机意识进一步增强,带领群众“思发展、谋发展、快发展”的想法更加急迫。
四、结合自身实际,增强了学员信心。通过参观学习,使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杆和希望。学习华西,决不是照搬照抄其发展经验,我们也不具备照搬照抄的条件,更多的是学习华西敢想敢干的精神,结合自身实际,走独具特色的强村富民之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华西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部曲”: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厂、九十年代造城。发展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是分步骤进行的。先是有了“三化”(净化、绿化、美化),才有了后来的“三园”(远看像林园、近看像公园、走进去看群众生活在幸福的乐园)。我们缺乏的恰恰就是这种打基础、固根本、利长远的工作,缺乏将简单事情重复做、持之以恒地做的勇气和毅力,“整脏治乱”、植树造林等这些我们看似 不屑一做的事情,华西一做就是几十年,这就是出现差距的原因之一。
量变引起质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不是随心所欲、一蹴而就的。我们边远地区的村干部缺乏的不仅仅是发展的大方向、大思路,更缺乏做好眼前的事、力所能及的事的执着与坚持。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将抓住国家实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政策机遇,坚定信念、强化宗旨、提振信心、真抓实干,让人民群众看到华西的影子,看到中国农村的希望。
签发:龙德慧 编 辑:韩 梦 撰稿:邓宏 报:省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地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委常委。
送:县委党建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县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发:各党委、县委组织部各股室。
存:2份(共印70份)
第二篇:演讲稿《细节决定成败 信心成就梦想》
演讲稿《细节决定成败信心成就梦想》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当今时代四处热气腾腾,一派欣欣向荣,但细心观察觉得不少人心浮气躁,芸芸众生,能做事的实在不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细节,训练决定态度,通过训练,改变员工的思维模式的工作态度,最终达到改善细节的目的,因为我们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通过长期行为的改变,就可以达到改变思维的目的。企业要真正达到革故鼎新的目的,就必须做好“成亦细节,败亦细节”的思想准备,如果没有细节上的功夫,没有系统上的支持,所有的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成功与细节的关系密不可分,任何成功都是细节分解的过程,所有成功都是细节的成功,所谓水到渠成,就是所有事情的完**是细节完成后的累积过程。人生如梦,岁月如歌,漫道坎坷打工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莫让宝贵年华再蹉跎。“月光如水柔美,月光如银高贵,月光如纱朦胧,月光如梦撩人”。多么美好的诗句,多么优美的旋律。
第三篇:发展成就
(一)由一个受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势力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变成完全独立、拥有主权完整和民族尊严的自主国家。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实现国家独立,成为中华民族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首要目标。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长期压迫。60年来,站起来的中国人民顶住各种形式的外来压力,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势力的孤立、封锁、干涉和制裁,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的完整和民族的尊严。
(二)由一个充满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而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全国大陆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实现统一的国家。旧中国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新中国建立60年来,不仅在大陆空前统一,而且收回了香港和澳门的主权,雪洗100多年甚至300多年丧权辱国的历史。近年来,海峡两岸关系有很大转机,中华民族和平统一大业呈现新的愿景。
(三)由一个反动专制的封建半封建国家,变成人民群众做主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不断健全的国家。60年来的社会变革巨大,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消灭了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消灭了农奴制度),人民通过多种渠道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其他社会事务。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健全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积极稳妥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
(四)由一个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深重的国家,变成各民族间平等互助、团结和睦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挫败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图谋,实现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中央对少数民族实行优惠政策,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携手繁荣富强,不断发展民族间的平等、互助、友爱、和谐关系。
(五)由一个近代工业十分落后的贫弱国家,变成国民经济得到巨大发展、正在走向富强的国家。旧中国积贫积弱,1949年国内生产总值不到679亿元,人均年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1949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到2008年,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人均国民收入超过2360美元。国家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
(六)由一个被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掌控的统制经济国家,变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旧中国的经济主要是被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所掌控的畸形统制经济。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全面改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还深化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
(七)由一个被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迫使“门户洞开”的国家,变成对外全面开放的国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贸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八)由一个充斥文盲、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变成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事业有巨大发展的国家。60年来,我国城乡全面实现9年义务免费教育,基本扫除文盲,高等教育总规模、在校学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科学技术获得巨大进步,不仅成功发射“两弹一星”、“神舟”系列载人飞船,还在月球探测等工程上取得突破。文化事业生机盎然,体育事业飞跃发展,2008年更是成功地举办了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全民健康水平空前提高。
(九)由一个民众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难以聊生的国家,变成全民大都丰衣足食、整体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的国家。194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不足1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足50元,多数人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况。60年来,特别是近30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3亿人的温饱问题得到稳定解决。人口死亡率由过去的千分之三十三,降至2008年的千分之七。国民预期寿命由35岁提高到73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国人民正在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
(十)由一个“一盘散沙”的国家,变成城乡基层组织健全、社会管理渐趋完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基层组织不断健全,社会事业得到巨大发展。无论是实施重大建设工程,还是面对特大自然灾害,都充分显示出团结奋战的精神风貌。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地抗震救灾,形成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强大合力,最大限度地抢救被困群众,最快速度积极对口支援重建家园,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得到极大提升。
(十一)由一个有国无防、屡受侵略和欺凌的国家,变成拥有强大国防力量、安全有充分保障的国家。旧中国在1840年后的百余年间,先后丧失了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起包括陆军、海军、空军和其他技术兵种在内的强大合成军队,坚决挫败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和武装挑衅。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同时,坚持科技强军,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要求,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成为能够抵御任何外来入侵之敌的钢铁长城。
(十二)由一个没有独立外交和国际地位的国家,变成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享有崇高国际威望的国家。旧中国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凌,外交上无力抗争。新中国的成立,让这一屈辱不再重现。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平等地与世界各国交往,积极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友谊,坚决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新独立国家的建设事业和各国人民的正义事业,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13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四篇:教育五年发展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夯实基础,发展内涵,提升质量,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清水河县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清水河县基本情况
清水河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最南端,东南以古长城为界,与山西省平鲁区、偏关县接壤;西濒黄河,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北依古力半几河,与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相毗邻,属自治区级贫困县。整体位置处于“蒙、晋、陕”三省区交界和国家呼包银榆经济区、内蒙古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经济区腹地,是和林格尔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治区及首府向南开放和经济交流的重要窗口。县域总面积2859平方公里,总人口14.25万人,辖4乡4镇和1个工业园区,共103个行政村、6个社区,798个自然村。境内居住着汉、蒙、回、满等12个民族。全县共有中小学、幼儿园31所,在校学生12278人,教职工1268人。
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
五年来,清水河县投资3.3亿元,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了新建、改造、维修,总面积达150769平方米。
三、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
五年来,清水河县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实行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招聘特岗、中小学、幼儿园教师292名,缓解了部分学校专业、学科教师紧缺的现状。各校将5%的公用经费提高到10%,选派校园长、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达5000人次,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五年来,清水河县教育力求改革创新,通过课改实验、送教下乡,中小学、幼儿园互观互鉴教学观摩活动,选派音体美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让农村学生享受城镇优质教育资源,逐渐缩小城乡教育、校际教育差距。2013年县二中,一中和城关一小分别被命名为自治区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和呼和浩特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五年来,清水河县高考本科上线率逐年提高,特别是2016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50.4%,2018年高考乔博冉以633分荣获九个旗县区所属学校的第一,连续五年清水河县本科上线率稳居五个农业旗县第二名。中考成绩、优秀生比例进一步提高。
五、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显著
五年来,清水河县在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校园特色,效果十分明显。高级中学的文化墙、大课间活动,职业中学的技能训练,一中的读书活动,二中的国学教育,民中和民小的民族风情教育,城关一小的七彩成语、欢乐腰鼓,三小的陶艺美工,阳光幼儿园的亲子活动等,这些特色教育,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德育工作、新课程改革以及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紧密结合,构建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体系。2014—2015年县一中、城关三小、县二中、城关一小被评为呼和浩特市特色学校。连续举办了清水河县中小学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艺术节,首届 “三独”比赛和合唱节,在全县创城工作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六、校园安全保障措施得力
校园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按照各校园签订的《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每年县政府组织安委会成员单位召开各类安全工作会议,开展安全工作专项检查,每月对全县寄宿制学校食堂、超市进行食品安全检查。各校在餐厅管理中,以卫生部下发的《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为依据,并根据《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制定了餐厅管理制度。做到卫生安全、荤素搭配,讲究营养,成本核算。清水河县普通高级中学、一中学生宿舍被评为“五星级”文明宿舍,普通高级中学被评为“五星级”文明餐厅。全县各校园开展传染病防控、安全教育和防灾应急演练工作,切实提高各校园的人防、物防与技防水平。正在向清洁、文明、无烟学校迈进。
七、教育惠民政策深入民心
五年来发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3866万元,家庭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经费748万元,高中“两免”、助学金经费2408万元,资助生源地贫困大学生2769万元,争取社会帮扶贫困学生物资达300万元。
八、机关作风建设成效显著
为进一步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行政效能,清水河县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具体工作中突出十八字“抓党建、促工作、谋发展;立师德、树师风、铸师魂”。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党员领导干部述廉、谈话诫勉等有关廉政制度,坚持“三会一课”和每周二政治业务学习制度,实行党务、政务、校务公开,民主管理。进一步规范学校收费、招生、财务管理等工作,增强服务学生、服务家长的意识和能力。实行党员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度,建立了党员先锋岗和干部工作岗,以岗定责,责任到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百名干部进校园、千名教师大家访、万名学生得实惠”、“三包三联三推进”、“三带好三争创”、“三走进三服务”、“三帮三带一促进”、“两学一做”、手抄党章“百日行动”、“三进三讲”、“三严三实”、“老牛坡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聘请党校校长杨凤山作了专题讲座,参加双休日学习讲座200人次,参加县委中心组学习30人次,普通党员干部参加各类学习培训500人次,举办各类讲堂35场次。机关党员干部撰写心得体会共计400余篇,通过学习与培训,促进了职工干部理论素养、政治素养的大提升,营造了“学习先进、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五年来,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1人,发展新党员46人。16名教师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4名教师获得“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向县委组织部选报8名后备干部,向统战部选报5名无党派人士,选派1名干部参加了市委党校2016年秋季旗县区副科级后备干部培训。教育局、职业中学
第一中学、第二中学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清水河县因地处偏僻,属于自治区贫困县,地方财力有限,教育教学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教师专业人才、业务能力水平同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差距。办人民满意教育,任务光荣而艰巨,意义重大而深远。面对新的发展任务,我们将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倍加珍视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大好局面;倍加努力的辛勤工作、志存高远、创新图强。为推动清水河县教育事业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十一五电力工业发展成就
——“十一五”电力工业发展成就斐然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电力企业以国家大局为重,克服电价调整不到位、行业亏损的困难,积极落实国家能源战略,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了电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每年新增装机均在1亿千瓦左右,建成了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和±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为保障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加快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电力工业正从大机组、超高压、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的发展阶段,向绿色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发展新阶段转变。
电力工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目前,我国电网规模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发电装机容量继续位列世界第二,长期困扰我国的电力供应不足矛盾得到缓解,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资源配置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要。
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2009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74亿千瓦,预计2010年底将达到 9.5 亿千瓦左右,其中水电2.1亿千瓦(含抽水蓄能),火电7亿千瓦,核电1081万千瓦,风电等其他电源3000万千瓦左右。“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9%,“十一五”时期新增装机容量是“十五”时期新增装机容量的2.19倍。
电网发展实现重大突破。电网电压等级不断提升,特高压从无到有,750千伏基本成网,各级电网发展协调推进。2009年底全国110(66)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到82万公里、变电容量达到28.9亿千伏安,预计2010年底,全国110(66)千伏及以上线路将达到87万公里,变电容量达到31亿千伏安,“十一五”期间输电线路长度和变电容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8.1%和14.6%,“十一五”时期新增输电线路长度是“十五”时期新增输电线路长度的1.21倍,“十一五”时期新增变电容量是“十五”时期新增变电容量的1.95倍。
用电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3.66万亿千瓦时,预计201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4.17万亿千瓦时左右,“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0%左右。(人均用电量从2005年的1894千瓦时/人年,提升到2010年的3100千瓦时/人年左右。)
电力供需紧张局面基本缓解。目前,电力供应能力总体较为充裕,除局部地区受电煤供应紧张、水库来水偏枯等随机性因素影响,出现个别时段电力供应偏紧外,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个别省区略有富余。发电设备利用小时由2005年的5425小时下降到2009年的4546小时,火电设备利用小时由2005年的5865小时下降到2009年的4865小时,基本扭转了“十五”末期电力供需紧张的局面。
电源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
积极发展水电、核电、风电等绿色发电,加大小火电机组关停力度,加快水电、煤电等大型电源基地的开发建设,电源结构和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绿色发电比重进一步提高。在2010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9.5 亿千瓦中,煤电占总容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72.8%,下降到2010年的68%,风电装机容量连续五年翻倍增长,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位,包括水电、核电以及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在内的绿色发电装机容量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24.2%,上升到2010年的26.7%。2010年绿色能源发电量将达到8800亿千瓦时,比2005年4600亿千瓦时增加91%,绿色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由2005年的18.5%上升到2010年的21.1%。
火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稳步提高。落实国家“上大压小”政策,加快小火电机组关停,“十一五”期间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超过7000万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国家“十一五”关停小火电机组5000万千瓦任务。2009年底,全国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比重达到65.2%,建成投产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21台,成为世界拥有超超临界机组最多的国家,火电平均单机容量由2005年的5.68万千瓦提高到2010年的10.5万千瓦。
地区布局进一步优化。西部和北部能源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发电装机增速下降。“十一五”前四年,能源资源丰富的西北、华中、华北地区的装机容量分别增长了63%、45%、42%,华东地区仅增长24%,电源地区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明显提高
特高压、跨大区电网、区域和省级电网主网架、城乡配电网建设统筹推进,电网结构得到改善,电网资源配置能力不足和“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不断提高。
跨大区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建设和投产了西北华中直流背靠背联网、东北华北直流背靠背联网、(四川)德阳~(陕西)宝鸡±500千伏直流、宁(夏)东(部)~山东±660千伏直流、(内蒙)呼盟~辽宁±500千伏直流、新疆与西北750千伏联网等一批跨区电网工程。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取得重大突破,晋东南~(湖北)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顺利投产,并保持安全稳定运行超过一年,云(南)广(东)、(四川)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投产,(四川)锦屏~(江苏)苏南特高压直流工程全面开工建设。2009年底,全国跨区电力交换能力超过2500万千瓦,全年跨区交易电量1213亿千瓦时,比2005年增长51.1%。
各网省主网架结构得到加强与完善。华北、华东、华中、东北电网500、220千伏电网协调发展。西北电网750千伏主网架初步形成。南方电网建成贵广第二回±500千伏直流、(贵州)施秉~(广东)贤令山500千伏交流等跨省电网工程,建成海南~广东500千伏交流海底电缆,实现海南与主网联网。“十一五”前四年,我国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累计达到15.91万公里,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8.52亿千伏安。2009年底,全国500千伏线路长度达到12.19万公里,变电容量6.4亿千伏安;220千伏线路长度25.36万公里,变电容量10.35亿千伏安。华北、华中、华东和东北区域电网以及南方电网500千伏线路规模分别达到2.70万公里、3.17万公里、2.24万公里、1.15万公里和1.59万公里,西北电网330千伏及750千伏线路规模达到2.19万公里。各省(区、市)主网网架结构得到进一步加强,容载比有较大提高,供电能力大大增强。
城乡电网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高。通过加快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城乡电网供电能力显著增强,供电可靠率大大提高。(城市和农村用户供电可靠率分别从2005年的99.766%和99.393%提高到2009年的99.896%和99.694%。)
绿色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积极发展绿色电力,加快小火电机组关停,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极大减轻了电力建设、生产和供应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能源节约效果显著。“十一五”前四年,依靠电源结构调整和能效提高,累计节约3.91亿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69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837万吨。
绿色能源替代效果显著。“十一五”前四年我国新增绿色能源发电量累计达到5337亿千瓦时,相应减少煤炭消耗1.85亿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9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96万吨。(“十一五”前四年因全国供电煤耗下降累计节约标煤1.9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4.76亿吨,减排二氧化硫411万吨。)
供电煤耗进一步下降。预计2010年平均供电煤耗较2005年下降32克/千瓦时,达到338克/千瓦时,低于美国(356克/千瓦时)、澳大利亚(360克/千瓦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电网线损显著下降。电网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线路损失明显下降,2009年全国电网线损率6.72%,低于英国(8.11%)、加拿大(8.1%)、澳大利亚(6.22%),高于美国(6.52%)、日本(4.81%)、韩国(3.78%),比2005年下降了0.49个百分点,累计节约电量399亿千瓦时,相应节约标煤1384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3432万吨,减排二氧化硫30万吨。
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电力行业严格按照国家排放标准,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2009年各项环保指标均提前超额完成 国家“十一五”计划目标要求,为全国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与2005年相比,2009年排放总量和单位发电量排放量均显著下降,二氧化硫排放总量948万吨、下降27.1%,单位发电量排放量3.2克/千瓦时、下降50%;氮氧化物排放总量860万吨、增加17.7%,单位发电量排放量2.88克/千瓦时、下降19.5%;烟尘排放量315万吨、下降12.5%,单位发电量排放量1.0克/千瓦时、下降44.4%。(2009年脱硫机组装机容量达到4.7亿千瓦,占全部煤电机组的比例达到76%,较2005年提高59个百分点;在容量增加66.6%、发电量增加46.3%的情况下,行业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比例却下降到42.8%,降低了8.2个百分点。)
电力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十一五”以来,我国发电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和突破,在机组容量、参数、效率、环保性能、节水等技术指标上不断突破和提高。超超临界机组推广应用,大型空冷、循环流化床、脱硫脱硝等先进技术逐步推广。核电技术装备自主化不断实现重大突破,第三代核电站已开工建设。70万千瓦级水电机组实现国产化,大坝施工、大型水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等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风电、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通过引进和吸收得到进一步提高。
特高压技术在系统分析、工程设计、施工调试、主设备研制等多项关键技术和设备制造上取得重大突破并实际应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先进电力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直流输电、灵活交流输电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塔双回、紧凑型线路、大截面耐热导线、大容量变压器、钢管塔等新技术、新成果得到广泛应用。
体制和机制创新取得进展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电力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成立了国家能源局,统筹电力发展的规划、政策管理。电力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提出了农村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意见,开展了大用户直购电交易试点工作,推进了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工作。
电力企业重组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取得突破,相关发电企业积极拓展业务,煤电联营取得重大进展。
电力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各企业充分发挥集团整体优势,优化配置内部资源,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推进电力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压缩管理费用、控制非生产性投资、规范用工管理等措施,在物价明显上涨的情况下,有效控制了电力工程造价。辅业企业市场意识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电力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自2005年起,电力企业陆续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努力将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植于企业的日常运营之中。
面对我国煤炭价格快速上涨的局面,电力企业服从国家大局,克服煤炭价格上涨造成企业严重亏损的困难,坚持生产和供应,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
电力企业响应国家发展清洁能源的号召,认真贯彻《可再生能源法》,积极开展风电、太阳能等绿色电力的建设、消纳工作,成为促进我国新能源发展的主力军。具有防洪、航运等功能的水电站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积极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战略,推动农村电力发展,自2006年以来,累计解决了167万无电户的用电问题,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在南方抗冰抢险,四川汶川、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世博会保电等重大任务中,电力企业圆满完成了电力保障任务,为我国夺取抗灾胜利、经济稳定发展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做出了突出贡献。长期支持西部开发建设,圆满完成援藏、援疆、援青任务。
国际合作取得积极成效
电力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国际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加强与周边国家电力合作,实现能源资源优势互补,跨国电力交易进一步增加,2009年我国从周边国家输入电力达到23.8亿千瓦时,向周边国家输出电力达到41.7亿千瓦时。电力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推进扩大国外电力项目施工、建设监理的基础上,竞标运营菲律宾国家输电网,投资建设或并购包括部分发达国家在内的煤矿和电力项目。
虽然“十一五”期间电力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今后发展中还应进一步加强电力工业统一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提高绿色发电比重,提高电力资源配置能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才能增强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重要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