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雾里看“花”——花非花——第二届海峡两岸“学习共同体”高峰论坛心得
雾里看“花”——花非花——第二届海峡两岸“学习共同体”高峰论坛心得
题记:
虽然我们走遍世界去寻找美,但是美这东西要不是存在于我们内心,就无从寻找。——爱默生
雾里看花,朦胧中,待你养成穿云破雾的眼光,走进花儿,细看慢品,瞧得个清清楚楚、真真切切,哪怕是光怪陆离、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也会看得清楚、明白、真切!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上,单靠眼睛和直觉没办法判断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只有当你蹲下身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去接纳、倾听、理解每一个孩子的发言,包括他语言背后的“触发点”。这时,你将感慨:雾里看花,花非花!原来,平日里我们“高高在上”看到的景象和靠近孩子细致倾听小组交流所看到的简直天差地别,颠覆自己的认知,那些“静悄悄发生的事”才是我们教育该关注的……
2017年5月25-27日,第三次跟随“心的脚步”走进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对自己而言,这是“三生三世”修来的缘……为期两天半的学习聆听:感怀的是那一句对她的评价——“为什么你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你对孩子爱得深沉!”;难忘的是那个画面——做观察员时“蹲下来以蚂蚁之眼‘倾听'孩子们的蚂蚁之声”;感恩的是那个动作——“这个‘宝座’让给你……”;欣喜的是那个签名后的简短赠语:祝安康如意!(这是跟随佐藤学教授做学习共同体的陈静静博士留给我的最初亲切形象)。用三“美”表达此行追寻“教育真爱”的感受——“放下、自然、安心”!
一、拂去尘埃之美——放下
教育要放下“傲慢与偏见”之心,摘掉有色眼镜,如果我们没有给孩子贴标签,孩子之间是无差异、无芥蒂的。他们能够在属于自己的花期里悄然绽放,即使不开花,他也将是“万年青”。来四附小第三次终于等到了本专业的“英语常态课”,前两次的擦肩而过,一直盼望着能学习如何开展英语的学习共同体教学。同一天上午又是林莘老师的习作课,在经历了内心极度挣扎的选择下去听英语故事教学课,无意中认识了四位极具典型组合的孩子(语文课代表、英语课代表、中等生、弱势生),当了他们的观察员,先不论知识的收获与否,我看到了如静静博士所说的“孩子之间无芥蒂”,如王崧舟老师说的“孩子的心态最干净”的美好画面,孩子之间那种不放弃同伴的温馨场面至今回荡心底。在协同学习里,不给孩子安角色,在所需要的情况下,孩子之间互相支援、交换,那么,孩子学到的不仅是知识,也学会如何
照顾人。我们能为孩子做的就是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责任,就像佐藤学教授写道:“我从这些不幸的儿童们身上感悟到,任何一个儿童只要坚守学习就绝不会崩溃。只要坚守学习,即便家庭崩溃,朋友崩溃了,他也绝不会崩溃。”我们为孩子们做一点点事,他将报给你十倍的温暖。是这样的,回想起我的学生,当我上课用心倾听他们的发言,他们会在课下和你畅所欲言,会期待你的每一堂课。
二、纯净简约之美——自然
课堂上不是刻意的精雕细琢,而是尊重一种自然而然的朴实。我们共同的愿景:让教室里自自然然的事情多发生一点。学习共同体从硬性的规范到成为班级里柔软的契约,林文生校长和孩子们约定课堂三原则:倾听、记录(只倾听会忘记,语言);勇敢地说出“我不会”;热情分享(当有人请教你时)。这些指向的不正是学习共同体的文化精神?简洁的三原则就让孩子们学会了同伴间的互惠学习。听课下来,会发现每一堂课共通的地方:老师“假装示弱”——“这道题很难哦。我也不会。哇,我都没发现。你先把批注抄写下来再研究,遇到不懂的问问同伴……”。课上,教师弱化“我会”,强化“我不会”,但我可以问。课堂中的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有挑战性,“核心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好的问题找出多种多样的答案。”吴志诚老师的《猴王出世》仅用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石猴能成王,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仅用三张简单的PPT和大字报就将孩子的思维不断与文本勾连。如果不是吴老师保障每一个孩子的发言权,就没有了后面有个孩子“365天,24节气”的精彩发现。语文课不仅关注语言文学所承载的内容“写什么”,而且注重文本“怎么写”,更加关注孩子之间的协同学习与生成资源。这才是灵动而充满智慧的真正的语文课!欧用生教授点评林文生校长的数学“阅读课”:文生校长不是教孩子学数学,而是教孩子做数学,引导孩子进入数学家的世界!王崧舟老师点评林莘校长的语文习作课《听的狂想曲》:这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是一堂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课!这些老师都是在教孩子“做人”,他们的课堂是“真爱”的课堂。
三、身体语言之美——安心
当拂去尘埃,以谦虚之心、以自然之态面对孩子,那么课堂就会呈现“三安”之景观:安静、安定、安心!人的身体会“说话”。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时候眼神的交流胜过千言万语。孩子在小组交流时,教师蹲下来全身心地静静聆听(完全接纳);孩子站起来分享想法时,靠近孩子、眼神专注(无比信任)……这些柔软的姿态所释放出的正能量在教室里传递。每次听名师的课总能感受到强大的磁场,是什么魅力吸引着学生和听课老师?我想除了名师们自身的教学文化底蕴外,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属于“关怀型”教师,有着一颗热爱孩子的心,孩子们的一颦一笑总牵动着他们的敏感神经,他们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每一个孩子:佐藤学教授跑学校,进课堂,关心教室里的“小事”;陈静静博士每每提起孩
子们的故事就双眼湿润;林莘老师会因为悲悯班里的留守儿童,和他一起过除夕;秋田喜代美教授用照片里孩子们的身体语言来解析孩子的学习历程……教学即儿童研究,研究孩子的心理,透过他们的肢体语言看到其内心世界。为什么有的孩子上课会将课本立起来?那是孩子对外竖起自我屏蔽的“墙”,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总是很被动?那是他没有得到存在感。这些我们解读过?欧教授说到:老师不用嘴巴教,用身体教(了解身体的课程),全身心地看、听学生说什么,不是等答案评价对错,无条件接收学生的意见,像采撷珍珠一般,他为什么这样说,事前置经验或听了哪个同学的发言?教师用手脚乃至整个身体的语言教,走到学生旁边蹲下来,微笑着说“我相信你,你说得很好”!搭设鹰架让学生学,感受到学习是一种责任。这段话跟苏霍姆林斯基的语录不谋而合: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我们要轻轻的走路、用心的过活;我们要温和的呼吸、柔软的关怀;我们要深刻的思想、广大的慈悲:我们要爱惜一株青草、践地唯恐地痛。这些,都是修行。——践行学习共同体的路上,拨开云雾见月明,时时“反思”,常常“遇见”!
第二篇:歌曲《花非花》教案(范文模版)
歌曲《花非花》教案
教学内容:
1、发声训练
2、学习歌曲及对作品的处理 教学目的: 1 情感目标:学习并演唱《花非花》,体会歌曲的艺术气息和朦胧美。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此歌,加强学生对发声、吐字重要性的认识。
3、能力目标:灵活渗透歌唱的姿势与歌唱的气息知识,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歌唱习惯。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恰如其分的表达。
2、歌曲字头的“软”表达。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 具:钢琴、教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发声训练
1、哼鸣练习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及带a母音练习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三、歌曲学习与演唱————《花非花》
1、作品简析: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字乐元,晚年局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出生于小官僚家庭。少时因避战乱“衣食不充,冻馁并至”直接体验了民间疾苦。公元800年考中进士,以后做过一些小官,但因直言敢谏被贬。后又任杭州,苏州刺史,管至刑部尚书。晚年闭居洛阳,75岁去世。终身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的诗作《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缚戏人》《忆江南》等因形象鲜明,主题深刻而成为传诵名作。感伤诗中《长恨歌》《琵琶行》更是曲折生动,文彩精致的大作,显示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能。
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早年在美国欧柏林及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作曲。1929年回国,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培养了不少音乐人才。同时,从事音乐创作和著述,写下了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近百首。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其作品结构严谨,线条分明,层次分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白居易的诗大都以言语浅近,意境显露见长(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但这首《花非花》却颇为“朦胧”。第一句“花非花,雾非雾”,就首先给人一种非花似花,非雾似雾的捉摸不定的感觉,可毕竟又似花还是非花,似雾还是非雾。第二句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似在说短暂易逝的梦。但第三四的“来如春梦”“去似朝霞”,即告诉我们“春梦”与“朝霞”也是比喻。这种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的一连串的比喻,只喻体(用作比喻的物体),而不喻本(被喻之物),确实诗的意境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但这首诗的诗意又不是晦涩到不可捉摸的地步,从他同期的,甚至为同一目的而作的《渐简吟可知,《花非花》可能表现的是对一种生活中存在过的,而又很快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与惋惜。该诗节律规整,奇丽缠绵,为千古传颂之佳作。
2、艺术处理:
歌曲抒发了诗的意境,节奏平稳,旋律委婉、含蓄、带叙述性。结构为四句体单乐段形式。第一句的动机,强调“非花”的“非”字,后半句上四度模进,再强调“非雾”的“非”字,一开始就描绘出这覆盖着一层薄纱的意境,第二句结束在属音上,是进一步的叙咏,那逐级下行,后为平叙的音调,具有谜底色彩,也增加了问的期待。第三句转折,由低向高婉转上扬,好似春梦,并非春梦。第四句由高而低趋于平稳,看似朝云,却非朝云。最后恬淡的结束,其追惜、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3、演唱要求:
要蕴涵原诗的意境,字头可软些,同时“花”“非”“雾”这些字唱起来有些绕口,方言区有f-h不分的情况,还要注意字音的准确、清晰。此外,由于歌曲是舒缓的平稳节奏,要控制好气息运用,切记不要唱“爆”了,唱“火”了或唱“热”了,这都将有悖愿意。
四、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结,对学生的演唱作出评价,指出优缺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作品。
五、作业:
课后用正确的歌唱姿势、准确的呼吸方法,认真体会歌曲的含意,准确诠释表达作品。
第三篇:4 《花非花》教案
花非花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音乐与诗歌结合得完美贴切、珠联璧合,对以我国古典诗词为题材的声乐作品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咏唱三首古诗词,知道珍惜光阴和美好事物的道理。
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用头声位置、有气息支持的声音背唱《花非花》。
4、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学习牧童笛降B音的吹奏,结合短小曲调进行练习。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咏唱三首古诗词,知道珍惜光阴和美好事物的道理。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用头声位置、有气息支持的声音背唱《花非花》。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总体来说,在“咏唱古诗词”环节的教学中,可通过分析诗词、朗读诗词进而分析音乐作品的情感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有《白氏长庆集》。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二)学唱《花非花》:
1、复习导入。
教师唱黄自的歌曲《西风的话》,提问学生是否记得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初听范唱,体验诗词的韵律与歌曲旋律的巧妙结合。
2、师用牧童笛吹奏旋律,生逐句用唱名模唱。
3、分析主题、乐句及演唱风格。
4、学唱歌唱,先朗诵诗词,再分两组学生,一组唱旋律,一组朗诵歌词,体验词曲音调的完美结合。
5、启发学生用头声,有气息支持的背唱《花非花》。
(三)总结:
学完这首歌曲,大家来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吧!
第四篇:读白居易《花非花》有感
读白居易《花非花》有感
白居易一生命运多舛,几次升迁,却又屡次遭到贬斥。他胸怀抱负,有一腔热情,却因生不逢时,才华而得不到施展。而正是因为这样,他在并不顺利的仕途生涯中写出了一首又一首的好诗,造就了唐诗中的一个有一个高峰,也有不少名句流传千古。如《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又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样出名的就是描写**与三郎爱情的《长恨歌》,“杨家有女初长成,一朝选在君王侧”,“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些句子可谓是妇孺皆知,朗朗上口。
面对这一首又一首的好诗,我又怎能不爱这样的白居易?他多情而又有才华,这样的男子谁能不爱?然而在他的众多诗篇中,我最爱的不是同病相怜的《琵琶行》,亦不是多情含恨的《长恨歌》,而是迷离玄幻,只有三句话的《花非花》。
初读这首小诗的时候,我便有一种说不出的好感。在这首诗中,不论是花还是雾,都是我很喜欢的意象。花是年轻女子的象征,花的盛开便是女子美好的青春,短暂而绚丽,皆是最美、最动人的年华。而雾则给人以朦胧之感,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虽然看不真切却实有朦胧之美,因为看不真切,所以愈加美好。当想象腾飞时,一切的美好便开始了。而朦胧则是想象的开始,作为一个女子,怎能不爱花,怎能不爱雾?
然而这整首诗都充满了一种玄幻的色彩,让人觉得似懂非懂,余味无穷。白居易说花非花,那又为何?雾又非雾,那又是什么?诗中所写的这种美好的意象,夜半时方来,天明时却又去了。试想,夜未央,红宵春帐,促膝长谈,共剪西窗烛。天空刚刚露出了鱼肚白,他却要离去。匆忙之间,竟将记忆留下。就如同灰姑娘留下了自己的水晶鞋,散发着妖娆的魅惑。引这人,去寻,去找。但又该到哪里去呢?读到这里不禁想,白先生写的这,莫非是梦?但这时作者却又说,他来时就像梦一样悄无声息,他去时又像早晨的云雾,散的无影无踪、不留痕迹。似乎这一切都只是诗人的一场梦,又仿佛这一切都是诗人自己的杜撰。原来是误会一场啊。写到这里,全诗结束。
除了这些美丽的意象之外,这首诗的语言也显示了白居易作诗的一贯风格。他的诗歌,语言一向通俗易懂,不刁钻,也不会像李商隐一样,在诗歌里用足了典故,让人读起来感觉生涩而又吃力,甚至因此给人以掉书袋的感觉。但语言的直白,却从未影响白居易诗歌的质量。在他的诗歌中,虽然都是白话,却因为语言奇特而又奇妙的组合让他的诗歌显得别有韵味。这就是白居易的风格,通俗易懂却依旧让人回味无穷,这才是真是的高手。而白居易也是当之无愧的诗界高手。
但仅仅是这样还是不够的,这首诗妙就妙在在结尾处作者似乎故意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让我们自己去思考。他所描写的到底是何物?虽然这首《花非花》只有这样短暂的几句话,但却丝毫不影响这首诗所创造的意境。白居易将这世间极美的两个意象组合在一起,语言简单易懂,但终也没有让我们明白他所描写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如果将这首诗翻来覆去的读上几遍,便可以发现这其中的奥秘。
白居易为我们描写的这个意象其实并没有具体的所指,就像作者自己说的既非花,又非雾。作者所描写的意象,是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而白居易也只是在感叹这世间美好的事物太过短暂,表达自己对过往的一切美好的怀念和追忆。而我相信作者也是在用这种独特的形式提醒我们要珍惜美好,而又易逝的东西。这些美好是那样的脆弱、短暂,一不小心便会消失不见。而等他逝去,我们再想去寻找时,就不能再找寻。
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白居易却用如此美丽的诗句让我们了解,并铭记在心。
当我静下心来,细细想起时,方才发现这世间的一切皆是如此。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就如与爱人在一起的时光,总是觉得那样的短暂,时间总是那样的不够用。我们快乐时,似乎就感觉不到时间在走,但其实它已经飞一般的逝去。
这样想来我们的青春亦是如此。我们的青春是那样的美好,而我们也总是依仗着自己年轻就为所欲为。还喜欢把人不轻狂枉少年这样的话挂在嘴边。我们年轻,所以肆意的挥霍着青春。似乎我们永远也不会老去,可我们忘记了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青春也是短暂的。
现在回首时,方才发现原本我们以为不会结束的青春已被我们挥霍了大半。轻狂、不怕犯错的年纪已离我们老去。时光荏苒,我们都已经长大,而父母也不再年轻,我们已然失去了放纵的资本。
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努力地长大了,不再任性,也不再放纵。
珍惜光阴,珍惜美好。毕竟他们总是“夜半来,天明去”。
第五篇:声乐教学课《花非花》
第一单元
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能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打开喉咙,稳定喉头,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
二、教学内容:通过打“嘟”和哼鸣练习,找到气息支持点,以五个元音为基础,进行连音,断音训练,声区在c'
---d²。
1、练声曲:
(1)1 0 3 0 ︱5 0 1 0 ︱5 0 5 3 ︱
嘟
:
:
:
:
1―‖
(2)5 - - - ︱5 - - -‖
m
(3)5 0 5 0 5 0 5 0︱5 6 7 5 0︱5 4
m
m
m
m
m
m
m
2︱1―――‖
(4)5-︱5 4 3 2︱1-‖ 0 ︱1 3 5 1 ︱5 嘟
6︱5―――︱5 0 5 0 5 0
m
m
m :
u
(5)3 3。︱2 2。︱1 1。‖ mao
mao
mao
(6)5 0 5 0 5 0 ︱ 5 0 3 0 1 0 ︱ 5 0 3 0 1‖
ma
ma
ma
ma
ma
ma
ma
ma
ma
(7)5 6 5 6︱ 5 4 3 2︱1-‖
ma
mo
(8)1 3 5 3 ︱1 3 5 3 ︱1-‖
ma
mo
第一单元教案
一、授课内容:《花非花》(唐)白居易词、黄自曲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呼吸运动对歌唱发声的支持。
三、教学难点:体会歌唱气息的正确运动状态以及其有效的练习方法。解决方案:
1、深吸气吹气发“f”延长音、练习在于锻炼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相对抗的能力,以达到呼与吸的协调及平衡。
2、深吸气双唇打“嘟噜”,练习容易体会到呼吸的对抗所产生的声音支点感觉,对训练腹肌的控制力和持久性极有效果,同时也能放松喉部肌肉群,有利于喉头打开、稳定。
教学过程:
1、2、讲述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发声训练:
练声曲(1)要领:脸部及脖颈部放松,下巴突出,呈兜齿状,双唇轻松合拢,略撅起,深吸一口气后以均匀平衡的气息振动声带并吹出唇外,推动两唇颤动,灵活地发出均匀、连贯、持久的“嘟噜”声音。第一步练稳长音、第二步按练声曲(1)的旋律进行,要注意脖颈部不可挤卡、紧张,声音感觉是在口咽部滚动。
练声曲(2)、(3)要领:自然松驰地微闭双唇,上下牙床分开,上颚与上舌上提,舌头松驰地抵着下牙齿平放,微笑(不仅前嘴要微笑,后嘴尤其是腭咽弓、软腭处也感觉到似两边向上起的微笑)。下颚降低,口腔内像含了一颗核要,后脖颈挺直以使后咽壁竖起,两耳及脑勺有向上拎起的感觉。吸气后靠腹部力量发出结实又不失柔和的长音,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声音通过口腔上颚,沿着后咽壁往高处走,很通畅自如地穿过鼻腔的前部(面罩)、中部(嗅觉入口处)、后部(鼻咽)而引导到额窦,蠂窦中去,像喷泉似的,从心及两耳的上方水柱形地发出。
练声曲(4)要领:在哼鸣练习的基础后,气息运动保持同样的状态,喉咙充分、自然、适度的打开,就像生活中打哈欠时,鼻腔呈开放状态,口盖微收成拱形,舌平放,舌根和后咽壁距形成一个圆状空间,喉头处在深吸气位置上,会吸好气唱出“u”然后练长音,练旋律。练声曲(5)要领:在练习(4)基础上练习(5)
3、练唱歌曲:
(1)作品及音乐简介:《花非花》是我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音乐家黄自,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创作的,歌曲采用四句体乐段结构,乐曲依字创腔,短小精美,给人的惆怅柔美的感觉。(2)用普通话朗诵,要求全部标上汉语拼音。(3)试唱歌曲作品:初步感觉歌曲的情感。
(4)气息对声音的支持,技术难点练习:要多次详细地讲解,夸大性的示范,牢牢抓住气息肌肉群运动的状态,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到这种感觉。如第1 小节3、4拍、第2 小节3、4拍、第3 小节2拍、第6小 节1、2拍。4、5、6、作品演唱:回答学生疑问。小结评价:
了解全班学生嗓音条件、音乐感觉能力。
布置作业:练习新作品,提出课后练习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