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7年会-与会随笔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与会随笔
2017年11月4日至11月6日期间参加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本次年会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市园林绿化总公司、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西安唐风园林建筑艺术研究院承办。学会2017学术主题为:风景园林与“城市双修”。
会议期间听取了孟兆祯院士《时宜得致,古式何裁——创新扎根于中国园林传统特色中》、张锦秋院士《传统建筑空间艺术——传统空间意识与空间美》、王树声教授《重拾中国城市规划的风景园林营造传统》、朱子瑜教授《美丽强国与魅力景观区建设》的重要报告;参与了年会分会场“绿色基础设施”、“城市风景园林”、“乡村风景园林”、“园林工程与管理”等主题报告的听取与讨论;以及对开元广场、西安大雁塔南北广场、大唐芙蓉园等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西安市城市风景园林绿地建设发展的方法与实践成果的考察,探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在保护城市文化景观,延续发展历史文化脉络方面的作用、任务及实践案例总结。
会议结束后,对大会中《全面推进生态生态修复,建设美丽宜居城市》、《加快推进城市“双修”工作,建设美丽安顺》、《森林城市背景下的村镇景观发展建设》、《北方湿地植被恢复工具种及其园林应用》、《华南地区公园绿地鸟栖植物初步调查研究》等重要报告内容进行整理总结。
通过对大会的全面参与,学习了解“城市双修”大背景下风景园林规划、城市绿地建设、文化景观打造、生态公园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过程中相关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的运用,掌握前沿性、时效性、科学性的行业信息并运用于在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及生态修复、文旅规划等各方面的实践中。
第二篇: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
2007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在中国科协、建设部和民政部的指导与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中国科协“七大”和建设部社团工作会议有关指示精神,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国际合作、专业展览等活动,切实为会员和风景园林科技工作者服务,促进学科建设和行业发展,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任务。2007年的主要工作完成情况如下:
一、国内学术交流
2007年(不完全统计),学会和各专业委员会、分会举办学术会议15次,参加人数1831人次,交流论文294篇,编辑论文集5册,印发1200本,出版专著3部。
5月14日,学会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主办,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所承办,在北京召开“2007中国风景园林高层论坛”。论坛主题为“风景园林新亮点--北京奥运公园”。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主席戴安妮〃孟塞斯(Diane MENZIES)、副主席安东晚(Tong-Mahn Ahn)、秘书长、美洲区、欧洲区代表、亚太区各成员学会代表,以及国内知名风景园林专家等40余人参会。与会专家围绕中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特别是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进行了研讨。代表们对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与会代表经过认真讨论,发表了《北京宣言》,强调: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建设有利于北京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助于改善不利气候对北京人居环境的影响;风景园林工作者在该公园的规划建设中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这个事实说明风景园林工作者可以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10月16~17日,学会与IFLA、江苏省建设厅、无锡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在无锡市召开“2007国际风景园林交流大会”,主题为“园林,让城市更美好”。近200名国内外专家和代表参会。IFLA主席戴安妮〃孟塞斯,副主席安东晚、国际园艺生产者联合会主席(AIPH)度卡〃法巴尔(Doeke C.Faber)等国外专家,以及部分国内知名专家分别就花园城市建设、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等议题做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参观了无锡市近年完成的公园绿地建设项目,并就无锡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进行了咨询。经过研讨,与会代表共同发表了《2007国际风景园林交流大会共识》,强调:水资源管理对建设开敞空间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发挥生态、休闲娱乐等综合效益;通过对独特的历史风景名胜和自然系统的尊重和深入理解,风景园林专业工作者可在城市水系整治、风景资源保护方面发挥积极而主动的作用。
11月17~18日,学会主办,教育研究分会(筹)和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承办,在南京林业大学召开“2007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国内51所大学风景园林院系负责人和教师代表共计200余人到会,并就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课程设臵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建筑设计大师、东南大学齐康教授应邀在会上做主题报告。北京林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负责人介绍了各自的经验。通过主题报告和分组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1)在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开展学科发展、学生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臵方面的讨论是非常必要的;(2)将风景园林设臵为一级学科,统领园林、景观、环艺等相关专业,可有效的整合力量,促进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3)风景园林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有必要明确风景园林的培养目标和核心课程。在此框架下,不同教育背景院校内的风景园林专业可办出自己的特色。
规划设计、城市绿化、植物保护等专业委员会和园林工程分会分别举办了学术年会。3月,规划设计和信息两个专业委员会共同在上海举办第八届全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交流年会,主题为“环境、创新、和谐”。规划设计院、学校、企业等70多家单位的200余名代表到会,20多家单位进行了项目介绍。与会代表还就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城市规划设计的创新、城市绿化和谐发展等热点问题进行讨论。8月,城市绿化专业委员会在长春召开四届四次年会,围绕绿地系统规划和园林规划设计两个方面的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来自全国20个城市的55人到会;11月,菊花研究专业委员会在中山小榄举办学术研讨会,围绕菊花新品种培育、栽培应用新技术等进行了交流。
二、国际交往和学术交流
2007年,随着我会与IFLA联系的不断密切,两会间的交流与合作全面展开。主要成果有:(1)4月,响应IFLA开展“世界风景园林月”活动的号召,我会在国内开展了“风景园林月”宣传活动,活动情况得到IFLA主席的好评;(2)IFLA大力支持我会举办的学术活动。IFLA主席、副主席和部分专家应邀出席5月在北京召开的“2007中国风景园林高层论坛”,IFLA还与我会联合主办了10月在无锡市召开的“2007国际风景园林交流大会”,戴安妮主席、安东晚副主席到会做学术报告;(3)IFLA正式委托我会派专家出席将于2008年在南京市召开的“世界城市论坛”,并代表IFLA在会上发言;(4)IFLA多位专家到我国高校做学术报告。5月、10月,戴安妮主席先后到国内6所高校做巡回报告。IFLA前主席玛莎〃法加多(Martha FAJARDO)、人文景观委员会主任帕提西娅〃奥唐奈尔(Patricia M.O'Donnell)等也应邀到部分高校进行演讲;(5)8月,学会组织代表团参加了IFLA第44届世界大会,周干峙理事长出席世界理事会议,并再次应邀发言。学会专家首次在IFLA世界大会上做主题报告,另有三位专家在分会场讨论中宣读了论文;(6)学会推荐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参加了IFLA亚太区风景园林奖评选,获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
学会继续与韩国造景学会、日本造园学会共同举办中日韩风景园林学术研讨会。10月25~26日,我会与韩国造景学会、日本造园学会共同举办的第十届中日韩风景园林学术研讨会在韩国水原召开,主题为“风景园林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三国共有500人参会。学会派出了18位代表参会,选送论文9篇。会议论文被编印为《Journa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Asia)Volume 3》出版。与会代表发言中强调:风景园林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是现代城市中最重要、最有魅力的要素之一,继承传统园林文化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保护城市中的自然环境是风景园林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学会与英国风景园林协会(The Landscape Institute)联系不断加强。4月,学会领导与英国风景园林协会会长奈吉尔〃索恩(Nigel Throne)率领的代表团进行了座谈,进一步落实了开展会议信息交流、出版物交换等事项。23日,两会共同主办,在北京林业大学举办的“中英风景园林专家学术报告会”。代表团还参观了北京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三、期刊出版工作
学会期刊出版工作成绩显著。《中国园林》学刊进行了再次改版为国际流行的大22开。稿件的组织和编排上也进行了积极尝试,结合风景林学科和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每期杂志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对论文进行筛选和编排,得到读者的认可。《风景园林》专业刊物、科普刊物《园林》的编印水平也有所提高。园林工程分会组织有关专家,撰写出版了建设工程项目经理岗位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技术》一书。
四、评优表彰活动
为了肯定和表彰长期在基层工作,技艺高超,业绩显著的人员,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2007年,学会进行了首届“中国菊艺大师”和第三批“中国园林古建技术名师”评选。经过严格筛选,学会授予王然等10位同志“中国菊艺大师”称号,并在第9届中国菊花展览无锡会场颁发了证书。学会第三批评出“中国园林古建技术名师”184名,已于11月颁发了证书。
五、组织专业展览活动
学会举办了第九届菊花展览,设江苏无锡和广东中山小榄两个展区。无锡展区由学会与无锡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于10月17日开幕,主题为“菊艺盛典、百姓乐园”。国内45个城市参加了展览,布臵室外展览景点40余个,展台500多米,展出菊花品种1200多个,共30余万盆。中山小榄展区由学会与中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于11月23日开幕,主题为“菊城秋韵,华夏情”。展会设三个展场,面积约30万平方米。除国内城市参展外,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也送展品参展。
六、科普工作
为普及风景园林知识,扩大风景园林行业的社会影响,2007年4月,学会开展了“风景园林月”科普宣传活动,得到会员的积极响应。这项活动也是学会在开展全国性科普活动方面进行的一次积极的尝试。活动主题为“保护绿色资源、建设绿色空间、优化人居环境”,具体活动包括:风景园林月启动会议、全国风景园林科普宣传周、中英风景园林专家学术报告会、风景园林媒体沙龙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13个城市的风景园林学会、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和18所高等院校等单位分别组织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活动,参加宣传活动的科技人员达5000多人次,高校师生3000多人次。学会组织撰写了科普宣传册和宣传单。活动期间,发放宣传材料约10万份。学会网站对活动情况进行了及时报导。《中国园林》学刊、《园林》杂志还开辟专栏,刊载科普文章,有力的配合了宣传活动的进行。
七、学会自身建设
(一)加强分支机构管理
根据民政部和中国科协有关加强分支机构活动管理的要求,学会在年初召开了分支机构工作会议。会议就分支机构2007年的活动计划进行了交流,讨论通过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会议要求各分支机构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同时要加强自身建设和自律意识;加强学会办事机构和分支机构之间的联系,及时互通信息,整合资源和力量,更好的为会员服务、为学科和行业发展服务。
(二)继续做好学会换届准备工作
学会按照章程规定,以及民政部和中国科协有关要求,积极做好换届工作。从2003年至今,先后八次向建设部提交换届报告。目前,学会换届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已草拟好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修订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章程》,正在整理各单位会员重新推荐理事候选人名单。
2007年,学会完成了计划安排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一些不足之处,如:学术活动的质量还不够高,学术活动的吸引力不够;学会与分支机构、单位会员之间联系还不够;会员管理制
度尚未建立等。
第三篇:两代会(团代会、学代会)与会人员名单..(推荐)
姓名席签及主席团席签
一、姓名席签
1、按格式要求打印姓名在席签上即可
2、席签用浅红色纸张〔请给团委50张空白浅红色纸〕
3、A4或稍大纸张
4、纸张应比普通A4纸张稍厚、稍硬
5、纸张内文字图片均用黑色即可
6、份数见下面的备注
7、如有补充,我会即使再跟你联系
8、需要时间:周四中午 12:00 下午我们就要开始布置会场了,十万火急!
9、打印1、2、3份的分开装
备注:打印2份
共青团湖北省委 组织部副部长 陈 艳 湖北省学生联合会 执行主席
陈冀东
共青团宜昌市委副书记 宋 涛 *** 三峡总公司团委书记
谢江晨 *** 葛洲坝集团团委书记
刘飞华 *** 清江公司 团委书记
贾 波 *** 李 红 覃俊波 章光华 孙红艳 梁 刚 甘行元 任再稳 贺东平
三峡大学 党委书记
刘德富 三峡大学 党委副书记
石亚非 三峡大学 副校长
谭志松 三峡大学 副校长
焦时俭 三峡大学 副校长
胡翔勇 三峡大学 副校长
邹 坤 三峡大学正校级调研员
袁 洪 三峡大学 校长助理
游 敏 三峡大学 党办副主任
周平三峡大学 组织部部长
黄 浩
徐斯亮 三峡大学 宣传部部长
覃好君
张世梅 三峡大学 统战部部长
魏雪梅 三峡大学 工会常务副主席
谭德福
郭 穗 三峡大学 学生工作部 部长
王国芳 三峡大学 招生及就业指导处处长 吴正佳 三峡大学 教务处处长
马克雄 研究生处 党总支书记
许文年 产业集团 党总支书记
崔志强 后勤集团 党委书记
万 波 土木水电学院 党委书记
彭惠明 机械与材料学院 党委书记
朱大林、余瑞福电气信息学院 党委书记
袁兆强 经济与管理学院 党委书记
郭 琦 医学院 党委书记
陈 涛 文学院 党委书记
张 朔 艺术学院 党委书记
邵 虹 政法学院 党委书记
李 红 理学院 党委书记
杨 斌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郑泽俊
外国语学院 党委书记
杨德安、林 俐 体育学院 党委书记
张春平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
李 瑾 成教学院党总支书记
李 灿
三峡大学 党委副书记
何伟军
王子长 李顺萍 王 芸 李 晶 王动地 朱志峰 王 伟 许艺洋 王建平
方红萍 张 喆
冯 方 吴春芳 付艳凌 张丽超 冯景浩 范飞龙 刘 凡 林 畅
孙 砅
杨 柳
罗云霄
刘 佳 武建斌 李 珍 封 林 李琳莉 陶 然 李廷艳 贾 薇
高晓红 陶 赟 郭晓宇
梁亚军 寇国祥 黄宇新 董 波 蒋 勇 韩晓燕 雷 丹 谭 宇 欧阳美平廖明俊 魏宏博
二、主席团席签 1式6份 团代会代表团席签
第一代表团 第二代表团 第三代表团 第四代表团 第五代表团
学代会代表团席签
第一代表团 第二代表团 第三代表团 第四代表团 第五代表团
第四篇:会来事与会做事(小编推荐)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会来事”与“会做事”
在现代语境里,“会来事”即是精于看前后左右关系尤其是看上司脸色行事,善为己谋。“会做事”就是会干工作,体现的是履职尽责水平,他们一般都是素质高、能力强或业务好、技能精的人才。显然,事业的兴旺发达,需要的是“会做事”而不是“会来事”的干部。“会做事”固然难得,“会来事”也非易事。因为要“会来事”,就得不断揣摩上级意图,时刻观察领导脸色,还要到处去“活动”,广结关系网„„这就必然牵扯大量的精力,所以很难专注于做事。与此相反,要“会做事”的话,就得“在其位,谋其政”,就得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因而很少有心思去搞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干部只想“会来事”,不想“会做事”。他们崇尚“关系学”,深谙关系之道,在谋求晋升的关键时刻,不是凭真本事,而是通过投机钻营来达到目的。多数情况是,“会来事”的一旦得势和获利,“会做事”的就会受到冷落、遭到排挤。现实中确实有些同志,尽管工作表现好,但因为不善交际、没有关系,所以被“逆淘汰”。为什么会造成这种颠倒呢?因为“会来事”者,经常与领导套近乎,善于表现、乐于表功,容易留下好印象。而“会做事”者很少出头露面,不会恭维奉迎,所以不被人注意和了解。所谓“做得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不如拍得好”,原因就在于此。除此之外,恐怕还有利益的因素。靠“活动”获得一官半职,大多要付出利益成本。“会来事”的能跑会送,易被提拔使用;“会做事”的不跑不送,常原地不动。
“会来事”与“会做事”,虽都是说“事”,但此“事”非彼“事”。前者是投上所好之事,后者是关系到单位发展建设之事。在一个单位,如果“会来事”的吃香,就会有更多人效仿,这样就会树立不好导向,形成不良风气。而“会做事”的吃亏,不仅耽误个人的成长进步,更影响到单位的发展建设。
作为各级领导,无论是从维护个人利益出发,还是着眼单位发展大局,都应当对“会做事”的人给予关注,对“会来事”的人保持警惕。我们强调不让老实人吃亏,实际上就是不让“会做事”的人吃亏;对他们既要关心和支持,更要尊重和重用。做到这一点,除了坚持党性原则、端正思想作风外,关键还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只有对干部全面深入地了解、公道正派地使用,“会做事”的才会脱颖而出,“会来事”的才会没有市场。
这些年走过不少地方和单位。闲暇时回想思忖,发现有一个似乎带有点儿“一律性”的现象?每每评功摆好的时候,单位里“人才济济”;一旦面对大事难事,顿时便会“人才匮乏”。
究竟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呢?思来想去,看来还是因为“同色”的人太多了?就现实情态看,不少地方和单位的用人“色调”(至少在主事的这个层面上),明显是“会来事的”人比“会干事的”人的分量要重得多了!不少地方单位中诸多的“能人”或“强者”,几乎清一色都是“会来事的”人。
“会干事的”概念很清楚,自然是指那种能够将精力和时间大都集中于事业工作上,热衷于实干实做,做事专心、扎实、沉稳不浮,不喜欢虚张声势,故很容易真正干得成事、干得好事;那什么样的人又被看作是“会来事的”呢?大致可以做这样一个基本描绘:“溜须拍马、左右逢源、善搞圈子、注重‘权缘’,一门心思琢磨着怎么能让领导高兴,用心及用力多不在事业工作上,凡事喜欢玩虚的”。
显然,“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样红”。如果要求一个地方或单位的人都是千篇一律,那也是痴人说梦的。记得很年轻的时候一位老领导就曾告诫,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其人必然会分为“左中右”——即便是全部由优秀分子集合在一起的地方。这就叫“结构”。一个地方或单位的人的结构状况,往往是一种上司“用人品质”和“用人导向”的反映。结构合理的,这个工作团队就显得和谐一致,干起工作来就能顺利,就会带劲儿;结构不合理的,这个工作团队就会一盘散沙,多数都像是一锅糨糊,内部总是七拱八翘的„„
如今看不少地方和单位,显然清一色“会来事的”人居多的结构状况已经显现(至少在主事的这个层面上)。这种结构状况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一方面居于弱势的“会干事的”人屡遭排挤打压、压力大得喘不过气来;另一方面占据强势的“会来事的”人相互间争宠吃醋,内斗不断„„好端端的一个单位,常会成了一锅糨糊,难以收拾地七拱八翘。“尽责不到位”的渎职事故、事件频频发生„„
记得曾经跟一个单位的头头开过个玩笑:“综观你这单位的几十号人,似乎是精于‘公关’的人物居多?干脆改成‘对外联络办’算了„„”下来后不免“替古人担忧”:如果因为清一色地大量使用“会来事的”人,如今许多地方或单位都变成“对外联络办”或“对外接待办”类型了,事业会怎么样?履职会怎么样?
由此想到眼下已强调了多年的“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很清楚,加大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手段和目的,是要“按市场需求实际及产业政策要求在淘汰落后上下功夫,将淘汰落后与科技节能有机结合起来,促使落后产能尽快退出市场,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换言之,就是要下决心淘汰“傻大黑粗的资源耗费型及污染严重型的产业产品”;取而代之的,是科技含量型、能源节约型、新兴产业型、市场需求型的产业产品。
那么人(实质也是“组织”)呢?鄙人以为,就跟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道理一样,同样也需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进行“结构调整”。倘若依然如旧地维持以“勾兑型人才”为主的团队结构(甚至管理团队),后果不堪设想!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今调整起产
业产品结构来,明显都显得是那么吃力、那么艰难,更不用说是对人(实质也是“组织”)的结构调整了„„
第五篇:与会须知
与会须知
尊敬的各位领导、与会代表以及工作人员,请现在还没有落座的代表尽快落座,并保持安静,现在宣读与会须知:
一、与会代表和列席人员、工作人员对会议内容要注意保密,不要在公共场所谈论尚未公布的会议内容和决定。会议文件要妥善保管,不要外传、复印,不要携带文件外出,防止丢失。
二、会议代表入场时,与会人员应按照桌排所示进入指定排列,并入座,落座后请不要随意串、换位置,打乱与会秩序。
三、会议过程中,请与会代表和列席人员、工作人员将手机等通讯工具调至振动状态或者关闭,防止在与会过程中打断会议正常秩序。
四、与会代表和列席人员必须按时参加会议,不得无故缺席。有特殊原因需要请假的,由领队向场地负责人提出。
五、与会过程中,与会人员应端坐静听,不要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不打瞌睡,不无故中途离席。
六、入或离开会场时要服从指挥,注意秩序,不要一哄而上,以免造成拥挤堵塞。
与会须知宣读完毕,请各位与会代表静坐稍等,会议马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