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支树平局长在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讲话的心得体会
学习支树平局长在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报告的心得体会
(2012年2月9日)
2012年1月5日至6日,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同志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抓质量 保安全 促发展 强质检》的报告。支树平局长作的工作报告,总结全面、思考深刻、要求明确,有理论高度、有实践深度、有指导力度,是新形势下指导我们开展2012年工作的纲领性的文献。支树平在报告中指出: 2011年年初,质检总局提出了“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十二字方针。一年来坚持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实践,使质检部门深切体会到,“十二字方针”抓对了。既然抓对了,就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认真抓上几年,抓出更大成效。支树平在报告中要求,今年质检工作的总体考虑是,按照稳中求进的要求,继续坚持“十二字方针”不动摇,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要结合新形势,谋划新思路,推出新举措,使质检工作更加贴近发展大局,更加贴近群众需求,更加贴近质检实际。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建设质量强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为目标,坚持“人民质检、执法为民”宗旨,坚持“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工作方针,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全面提升质检工作水平,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具体的部署是“四个新”、“十二点要求”:抓质量要上新水平,重点是抓好三个提升,即提升质量宏观管理水平、提升
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总体水平;保安全要加新力度,重点是加大三个力度,即加大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力度、加大质量安全问题整治力度、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和宣传教育力度;促发展要有新作为,重点是体现三个作为,即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主动作为、在推动节能减排中主动作为、在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中主动作为;强质检要树立新形象,重点是树立三个形象,即树立刚正廉明的依法行政形象、树立科学权威的技术执法形象、树立可亲可信的人民质检形象。通过学习支树平局长在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报告,明确了2012年工作方向:坚持“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工作方针,抓质量要上新水平、促安全要加新力度、促发展要有新作为、强质检要树立新形象。具体到本人,结合基层局办公室的岗位责任,2012年要突出抓好“一条主线、两个突出点、三个创新”。
一、以协助办公室主任工作为主线,做好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 一是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局组织的各项专业知识以及政治思想教育活动,除此之外还要加强自学,深入学习质量技术监督相关法规和规章,质量、计量、标准化、科技认证、食品生产监管、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行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政治敏锐性,为做好办公室各项工作夯实基础。二是在提高实践能力上下功夫。充分利用下基层、入企业等机会,在搞好服务工作前提下,结合开展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和熟悉基层情况,努力提高自己实践工作能力。三是增强责任感。树立想干、大干、苦干的意识,发扬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精神,耐得住清苦,经得起考验。努力培养自己对工作较准确的预见性和超前性,从而协助办公室主任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更好的做好服务、协调、把关、督办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
二、抓好办文与信息宣传两个突出点,着力提升文稿质量和信息宣传的质量
(一)办文方面 1.加强培训,提高能力。加强机关干部公文写作知识及技巧、能力的培训。年内计划开展公文写作知识和技巧、能力培训两次。2.落实制度,严格程序。严格执行办文的有关程序和规范,除特殊情况外,任何人在办文时必需严格遵守。3.突出时效,保证质量。办文必须讲求时效和质量,已经按程序经领导审批同意的文件,承办人员必须及时、准确地印制报送,不得有任何拖延,做到时效性和高质量的统一。4.明确职责,把好关口。主要是把好公文起草、审签、印装、用印、发送和归档各个环节的职责落实和质量把关。
(二)信息宣传方面 一是成立信息、新闻宣传报道组。从全局选拔一批信息、新闻宣传报道业务能力强,有一定信息、新闻写作基础,责任心和事业心比较强的同志组成信息、新闻宣传报道组,负责全局信息宣传工作。二是加强管理,强化信息、新闻宣传报道业务培训。结合质监系统的工作特点,将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信息、新闻宣传报道业务培训班,着力提高信息、新闻稿件写作能力、新闻宣传活动设计能力、夯实新闻宣传基本功,不断提高信息、新闻宣传报道人员的专业知识和采编能力。三是建立信息、新闻宣传沟通联络机制。建立信息、新闻宣传联络人制度,及时与北流市委宣传部、外宣办等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和《中国质量报》、《广西日报》、《玉林日报》等主流媒体沟通联络,采用聘请客座讲师的形式,聘请主流媒体的媒体编辑、记者担任我局培训班讲师,建立起良性互动沟通
平台;加大与主流媒体的互动,争取举办一次记者联谊活动,邀请主流媒体相关编辑、记者参与,争取对北流市质监工作的关注、理解与认同。四是明确信息宣传任务,定时定量完成。继续实行“12339工程”。信息宣传工作“12339工程”的各数字的意义是各股(室)、所全年宣传信息的量化目标:“1”是指在《中国质量报》上刊登1篇,“2”是指在广西区金质网上刊登2篇,第一个“3”是指在玉林市局简报上刊登3篇,第二个“3”是指在《玉林日报》上刊登3篇,“9”是指在玉林金质网上刊登9篇。此外,还结合北流市委、市政府分解给北流市质监局的宣传信息任务,将《广西日报》、《广西电台》等媒体的信息宣传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
三、推进工作创新,寻求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一)创新开展信息宣传工作。与中国质检报刊社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立信息宣传工作团队,开展记者联宜活动,促进全局信息宣传工作上新台阶。
(二)创新开展形象礼仪培训。开展仪形象教育,提升人员形象。提高办公室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加强办公室人员形象建设,开展办公室人员礼仪形象教育;提高办文、办会、办事的能力。
(三)创新开展5S办公管理。S管理是一种比较优秀的管理方法,内容包括:“Seik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tsu”(清洁)和“Shitsuke”(素养)。通过5S管理,治理“脏、乱、差”等不良现象,塑造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而且有助于提升部门单位整体的工作质量和生产效率。4
第二篇:学习支树平局长在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讲话的心得体会
学习支树平局长在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
议上报告的心得体会
(2012年2月9日)
2012年1月5日至6日,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同志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抓质量 保安全 促发展 强质检》的报告。支树平局长作的工作报告,总结全面、思考深刻、要求明确,有理论高度、有实践深度、有指导力度,是新形势下指导我们开展2012年工作的纲领性的文献。
支树平在报告中指出:2011年年初,质检总局提出了“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十二字方针。一年来坚持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实践,使质检部门深切体会到,“十二字方针”抓对了。既然抓对了,就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认真抓上几年,抓出更大成效。
支树平在报告中要求,今年质检工作的总体考虑是,按照稳中求进的要求,继续坚持“十二字方针”不动摇,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要结合新形势,谋划新思路,推出新举措,使质检工作更加贴近发展大局,更加贴近群众需求,更加贴近质检实际。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建设质量强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为目标,坚持“人民质检、执法为民”宗旨,坚持“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工作方针,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全面提升质检工作水平,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具体的部署是“四个新”、“十二点要求”:抓质量要上新水平,重点是抓好三个提升,即提升质量宏观管理水平、提升 1
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总体水平;保安全要加新力度,重点是加大三个力度,即加大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力度、加大质量安全问题整治力度、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和宣传教育力度;促发展要有新作为,重点是体现三个作为,即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主动作为、在推动节能减排中主动作为、在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中主动作为;强质检要树立新形象,重点是树立三个形象,即树立刚正廉明的依法行政形象、树立科学权威的技术执法形象、树立可亲可信的人民质检形象。
通过学习支树平局长在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报告,明确了2012年工作方向:坚持“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工作方针,抓质量要上新水平、促安全要加新力度、促发展要有新作为、强质检要树立新形象。具体到本人,结合基层局办公室的岗位责任,2012年要突出抓好“一条主线、两个突出点、三个创新”。
一、以协助办公室主任工作为主线,做好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
一是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局组织的各项专业知识以及政治思想教育活动,除此之外还要加强自学,深入学习质量技术监督相关法规和规章,质量、计量、标准化、科技认证、食品生产监管、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行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政治敏锐性,为做好办公室各项工作夯实基础。
二是在提高实践能力上下功夫。充分利用下基层、入企业等机会,在搞好服务工作前提下,结合开展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和熟悉基层情况,努力提高自己实践工作能力。
三是增强责任感。树立想干、大干、苦干的意识,发扬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精神,耐得住清苦,经得起考验。努力培养自己对工作较准确的预见性和超前性,从而协助办公室主任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更好的做好服务、协调、把关、督办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
二、抓好办文与信息宣传两个突出点,着力提升文稿质量和信息宣传的质量
(一)办文方面
1.加强培训,提高能力。加强机关干部公文写作知识及技巧、能力的培训。年内计划开展公文写作知识和技巧、能力培训两次。
2.落实制度,严格程序。严格执行办文的有关程序和规范,除特殊情况外,任何人在办文时必需严格遵守。
3.突出时效,保证质量。办文必须讲求时效和质量,已经按程序经领导审批同意的文件,承办人员必须及时、准确地印制报送,不得有任何拖延,做到时效性和高质量的统一。
4.明确职责,把好关口。主要是把好公文起草、审签、印装、用印、发送和归档各个环节的职责落实和质量把关。
(二)信息宣传方面
一是成立信息、新闻宣传报道组。从全局选拔一批信息、新闻宣传报道业务能力强,有一定信息、新闻写作基础,责任心和事业心比较强的同志组成信息、新闻宣传报道组,负责全局信息宣传工作。
二是加强管理,强化信息、新闻宣传报道业务培训。结合质监系统的工作特点,将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信息、新闻宣传报道业务培训班,着力提高信息、新闻稿件写作能力、新闻宣传活动设计能力、夯实新闻宣传基本功,不断提高信息、新闻宣传报道人员的专业知识和采编能力。
三是建立信息、新闻宣传沟通联络机制。建立信息、新闻宣传联络人制度,及时与北流市委宣传部、外宣办等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和《中国质量报》、《广西日报》、《玉林日报》等主流媒体沟通联络,采用聘请客座讲师的形式,聘请主流媒体的媒体编辑、记者担任我局培训班讲师,建立起良性互动沟通
平台;加大与主流媒体的互动,争取举办一次记者联谊活动,邀请主流媒体相关编辑、记者参与,争取对北流市质监工作的关注、理解与认同。
四是明确信息宣传任务,定时定量完成。继续实行“12339工程”。信息宣传工作“12339工程”的各数字的意义是各股(室)、所全年宣传信息的量化目标:“1”是指在《中国质量报》上刊登1篇,“2”是指在广西区金质网上刊登2篇,第一个“3”是指在玉林市局简报上刊登3篇,第二个“3”是指在《玉林日报》上刊登3篇,“9”是指在玉林金质网上刊登9篇。此外,还结合北流市委、市政府分解给北流市质监局的宣传信息任务,将《广西日报》、《广西电台》等媒体的信息宣传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
三、推进工作创新,寻求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一)创新开展信息宣传工作。与中国质检报刊社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立信息宣传工作团队,开展记者联宜活动,促进全局信息宣传工作上新台阶。
(二)创新开展形象礼仪培训。开展仪形象教育,提升人员形象。提高办公室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加强办公室人员形象建设,开展办公室人员礼仪形象教育;提高办文、办会、办事的能力。
(三)创新开展5S办公管理。S管理是一种比较优秀的管理方法,内容包括:“Seik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tsu”(清洁)和“Shitsuke”(素养)。通过5S管理,治理“脏、乱、差”等不良现象,塑造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而且有助于提升部门单位整体的工作质量和生产效率。
第三篇:支树平局长在2016年全国认证认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强化认证认可工作
推动质量强国建设
——在全国认证认可工作会议暨第十四次
全国认证认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2016年1月25日)
支 树平
尊敬的周学文副部长、马正其副局长、孙咸泽副局长,同志们:
这次全国认证认可工作会议与往年有所不同,一是开在“十三五”开局之际,二是与全国认证认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套开,形式新颖、意义重大,有利于更好地凝聚各方智慧,谋划好“十三五”认证认可事业发展。上午,大伟同志作了工作报告,国家知识产权局贺化副局长代表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讲话,还邀请地方的同志作了交流发言,这样的安排非常好。下面,我代表质检总局党组讲几点意见。
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对我们从事质检工作的同志来说,感受最深的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质量特别是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重视和要求前所未有。作为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重要组成,认证认可在过去五年也实现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一是国家推动认证认可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规划纲要、服务业发展规划把认证认可定位为现代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中央深改办、国务院审改办把认证机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管理办法等列为重点改革任务。二是各地各部门开展认证认可工作不断加强。在全国认证认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框架下,还增加了人民银行、司法部、军队系统等特邀单位。各地对认证认可更加重视,创造了上海自贸试验区认证认可制度创新、陕西富县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示范区创建和“浙江制造”、“深圳标准”、湖南长株潭“两型”认证等很多好的经验。三是认证认可的能力和作用不断提升。全国累计颁发有效认证证书近150万张,获证组织近60万家,连续多年世界第一。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数量达3.2万家,服务产值超过1700亿元,年均增长21%。我国加入了所有国际和区域多边互认体系,我国代表成为发展中国家中首位当选的国际认可论坛主席。总的来说,我国已经成为认证认可大国,正在由大转强、越来越强。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共同努力的结果。这里,我代表质检总局党组,向全国认证认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向关心支持质检工作、认证认可工作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向全国认证认可战线的同志们表示崇高敬意!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关于新常态,总书记早在2014年就作了系统阐述,2015年又作了重点强调,最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次指出,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新常态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最近,我们召开了全国质检工作会议,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新常态的重要论述,强调要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面向五大发展,发挥质检作用;强调要坚持质量为本、安全第一、改革当先,着力提升质量供给水平,尤其要加强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打好“技术牌”,念好“服务经”。
我曾经讲过,认证认可在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中发挥着“传动轴”的作用。我们这个“技术牌”能不能打好,这个“服务经”能不能念好,认证认可就显得很关键。大伟同志在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建设认证认可强国作为“十三五”的战略目标,这个目标非常响亮,令人振奋。大家知道,认监委成立时,就曾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三步目标就是要进入认证认可强国的行列。我们搞认证认可的同志,就应该有这样的雄心和抱负。我认为,建设认证认可强国,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要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找准定位、服务大局,使认证认可的作用更强;必须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使认证认可的能力更强;必须协调各方、汇聚合力,使认证认可的力量更强。这就要做到“三个强化”:
第一,强化作用,不断放大认证认可制度优势。认证认可的核心作用是传递信任,这也是认证认可区别于其他管理制度的突出优势。我们要充分发挥认证认可的制度优势和职能作用,找准发力点,形成两端发力的“倍增”放大效应。
一是从底线和高线两端发力,在提升质量安全水平上强化作用。中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诸多事实证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而是需求变了,供给却没有变,质量和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导致大量的“消费外溢”。全国质检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质量为本,狠抓供给质量提升,提升消费品质量,提升出口商品质量,提升服务质量,提升品牌竞争力。这就需要发挥认证认可的独特作用,既管准入,能够“兜底线”;又促提升,可以“拉高线”。
比如强制性产品认证,主要是保证产品安全、防止人身伤害,这就是“兜底线”。比如,农机产品在实施强制性认证以前,51%的企业不清楚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75%的企业不进行产品检验,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只有19%。认证后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过去拖拉机缺乏安全防护装置,每年都发生人员伤亡事故,通过强制性认证要求安全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强制性认证在推动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保证产品安全底线方面发挥了基础作用。而自愿性认证,主要是促进质量优化、满足差异化需求,这就是“拉高线”。现在,有的有机产品通过认证后,价格比普通农产品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空气净化器这些新产品更是靠认证赢得消费者信任。因此,我们要一手“兜底线”,把好强制性产品认证、进出口食品企业注册备案等准入关,强化检验检测资质认定管理,突出加强消费品、食品的认证监管;一手“拉高线”,大力发展各种质量安全自愿性认证,积极开发满足市场差异化、高端化需求的认证服务。通过两手抓、两促进,着力提高供给质量,传递质量信号,提振消费信心,进而促进供需的良性循环。
二是从微观和宏观两端发力,在激发市场活力上强化作用。认证认可是全球通行、社会通用的先进管理工具。大家熟知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卫生体系、良好生产规范等认证,都是世界公认的管理体系。微观上,能够帮助市场主体提升质量和效益,规范市场活动。大伟同志的报告中讲到的ISO9000获证企业调查,总体认证有效率达98%,采购商满意率达96%,就很有说服力。宏观上,能够作为政府部门的政策工具,提高管理效能。最近,认监委组织编印的《政府监管应用合格评定指南》,对政府监管如何运用认证认可作用提供了指引,其中有好多国内外政府部门应用认证认可的例子,比如新加坡推行水效标签计划,美国推行电子电器产品IECEx认证,巴西建立玩具安全认证体系等等。我国也有很好的实践范例,比如多个部委共同推行的节能节水产品认证,“十二五”累计节能1.83亿吨、节水531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8亿吨。我国的低碳认证、碳排放核查等制度在国际上广受关注。最近我看了一份专报,其中提到《巴黎协议》中有多项第三方认证、核查的安排。
我们要加大认证认可的推广力度,激发微观经济活力,增强宏观政策有效性,形成更加高效、更有活力的体制机制环境。当前,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重中之重,通过认证认可的评价引导和激励约束作用,可以为淘汰落后产能、降低发展成本提供有效手段。比如电机行业过去长期良莠不齐,很多条件简陋的小作坊就是一张图纸、几件简单工具,强制性认证后,促使一批不具备稳定生产能力的企业关停转产,促进了行业的优胜劣汰。我们与能源局采用认证检测手段限制落后过剩光伏产能,山西提出开展循环经济认证淘汰“三高一低”煤炭产能,也是典型例子。我想这也将是认证认可今后提升作用、补齐短板的一个新的发力点。
三是从国内和国际两端发力,在培育对外经济新优势上强化作用。中央提出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行全方位开放、高水平双向开放,加快推进“一带一路”、自贸区战略,这为认证认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施展舞台。当初我们从国际上引入认证认可,就加快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今天,我们更要运用好认证认可的国际通行规则,提升互信互认水平,形成互联互通机制,形成对内对外大开放、大市场格局。面向国际,要充分运用认证认可这一“世界语言”,全方位深化国际合作,掌握好国际规则的“话语权”;面向国内,要积极引入国际上认证认可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帮助国内企业建立国际化质量管理模式,促进“同线同标同质”,推动产业提质升级。
第二,强化能力,全面提升认证认可供给水平。认证认可的作用要强化,离不开自身能力的强化。用供给侧改革的思维来讲,就是要全面加强认证认可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人才供给,进而提升认证认可总体供给水平。
一要做强体系,提升认证认可制度供给水平。一个可靠的认证认可体系应不依赖于国家授权的任务,而是依靠证实自身的技术能力获得国际公认。我国要成为世界上的认证认可强国,制度体系建设必须走在国际同行前列。要深化认证认可领域改革,将着力点放在顶层设计的整合优化上,使改革形成的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围绕国家对外战略,做实做强“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和引导国际规则的制定,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具建设性的作用。
二要做强产业,提升认证认可服务供给水平。大伟同志的报告提到要使检验检测服务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增长极,“十三五”末争取实现产值翻一番。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加快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要拿出反映认证认可服务供给水平的“硬指标”、“硬手段”,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新招、实招,进一步激发行业的创新活力和服务能力,为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提供优质的认证认可服务。
三要做强队伍,提升认证认可人才供给水平。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践行“三严三实”,落实“两个责任”,对认证认可队伍提出了严格要求,同时也为建设认证认可强国提供了坚强保障。我们要把从严要求转化为做强队伍的动力,一手抓队伍能力建设,推进人才培养计划,完善能力评价制度,打造一支国际水准的认证认可专业人才队伍;一手抓行风廉政建设,严格纪律规矩,针对关键环节、突出问题一抓到底,务求在队伍管理和行风建设上取得新的明显成效,打造一支服务优良、社会满意的认证认可从业队伍。
第三,强化合力,共同建设认证认可强国。这些年,我国认证认可之所以突飞猛进地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有“统一管理、共同实施”这样的好机制,有部际联席会议这样的好平台。建设认证认可强国,一定要建设好、运用好这些机制和平台,广泛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叠加效应。
一是要强化部际协作合力。部际联席会议不但是推动认证认可工作的主引擎,也能成为推动各部门工作的助力器。希望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效率,优化服务,把国家发展需求、部委工作需求、认证认可管理需求三者紧密结合起来。要秉持开放理念,让更多单位、更多方面参与进来,让更多发展需求、社会需求融入进来,使得部际协作机制不断壮大、不断加强。我们也希望各兄弟单位对认证认可工作更加看重,给予更多关注、更大支持。当前,各单位都在着手制定“十三五”规划,总局和认监委也在制定质检事业和认证认可的“十三五”规划,欢迎大家提出认证认可方面的需求和安排,纳入到认证认可“十三五”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当中,使各个规划更好地衔接起来,成为合力推动认证认可工作的“共同纲领”。
二是要强化多元共治合力。实现多元共治,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政府层面,要注重发挥地方政府的首创精神。今天会上有一个鲜明亮点就是认证认可在各地方都有很多鲜活、典型的经验,这些都是各地政府结合当地实际创造出来的,值得肯定、值得推广。今后我们工作也要多接地气,重心下移,把基层探索和顶层设计结合起来,鼓励基层先试一步探索经验,适时转化为上层建筑的制度创新成果。市场层面,要注重落实从业机构的主体责任。认证认可也有落实“两个责任”的问题,要把监管责任和市场主体责任结合起来,通过落实从业主体的首负责任,带动监管责任的落实。社会层面,要注重形成多元叠加效应。把共享与共治结合起来,以共享促共治,让社会各方共享认证认可的信息资源和工作成果,为各方所用,为各方所需,才能真正达到共治效果。
三是要强化质检整体合力。我们提出要大力完善质检工作体系,重点是加快质检互联互通、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质检部门要结合质检改革和监管创新,突出发挥认证认可在能力评价、过程控制、结果验证等方面的作用,抓住质量信用建设、产品质量追溯管理、重点消费品质量提升这些共性目标、共性要求,将认证认可融入质检工作全过程,加强与标准、计量、检验检测的协调联动,形成聚焦发力、同向发力、叠加发力的格局。总局机关、各地方两局、各质检技术机构都要更加重视、更加强化认证认可工作,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质检工作新格局,为建设质量强国提供坚强支撑。
同志们,新的一年刚刚开始,“十三五”蓝图刚刚开篇,周而复始,万象更新,衷心希望大家在这个开局之年、关键之年,取得新业绩,展现新面貌,为建设质量强国、认证认可强国打下坚实基础。春节将至,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生活美满、阖家幸福!谢谢大家!
第四篇:支树平局长在全国质检系统半年工作总结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国质检系统半年工作总结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7月23日)
支树平
这次全系统半年总结抓得比较扎实。总局党组提前部署,早作安排,从总局机关、两委、直属挂靠单位到各地两局都进行了认真总结,书面总结材料印了厚厚四本。7月17日至18日,我们先在北京召开了总局机关半年工作总结会。在此基础上,又在四川成都召开全系统半年工作总结会,安排了参观考察、座谈交流,既促进学习,又促进工作。这种上下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方式,应当说富有特色。
我们这次半年总结的一个重要思想武器,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这一讲话回顾了我们党90年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总结了党和人民创造的宝贵经验,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篇纲领性文献。总书记的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坚持什么、维护什么、捍卫什么、发展什么,教给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联系质检工作实际,学习总书记“七一”讲话,就是要推动中国特色质检事业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从更高层次上讲,我们这次会议既是工作总结会,更是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的学习研讨会。
在年初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出了“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总体要求。这四句话,是质检工作的总结,是质检职能的定位,是质检特色的诠释,凝结了几代质检人的集体智慧,体现着坚守与开拓、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半年来的实践证明,大家对这四句话方针是认同的,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我们应该坚持这四句话方针,进一步统一思想,进一步实践探索,进一步创新发展。
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我代表总局党组,再着重讲讲这四个方面问题,与同志们共同思考,共同探讨。
一、关于抓质量
质检部门是质量综合管理部门。抓质量是我们的首要职责,也是我们的基础性工作。上半年,全系统按照总局年初关于抓质量的总体部署,认真谋划质量发展,大力夯实质量基础,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大力推动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总局提出推进质量强国战略的建议后,全系统积极向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汇报,努力做相关部门的工作,大力向社会各界宣传。半年来,质量强国战略得到了各有关方面的响应。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155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15件关于质量强国的建议、提案。全国政协白立忱副主席还以个人名义提交了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提案。有的代表、委员还专门举行新闻发布会进行呼吁。二是积极促进地方政府加强质量工作。上半年,有17个省(区、市)政府召开了质量工作会议。其中,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甘肃等6个省政府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今年以来,又有黑龙江、上海、福建和重庆4个省市实施质量兴省(市)战略,实施质量兴省(市)战略的省市总数已达到25个,工业产业较为发达的省份基本都提出了质量兴省战略。河北、内蒙古、江苏等13个省(区、市)政府将质量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或绩效考核,浙江、河南、湖南和四川省政府正在制订质量发展规划。很多省还颁发了质量奖,大多是由省政府颁发,比如辽宁省政府质量奖每年奖励1000万元,力度很大。三是努力探索质量管理新举措。总局联合国家统计局,在浙江开展产品质量合格率统计调查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把试点范围扩大到湖北、广东、四川、云南、厦门、深圳等6个省市,调查范围扩大到222个小类行业、2709家企业。不少省市政府主动要求纳入试点范围。从总局到各地两局以及131家质检系统所属的国家质检中心,按季度开展质量状况分析工作,其中8个省(区、市)领导对质量分析报告作出批示,陕西省政府领导明确批示把质量分析情况向社会通报。总局会同发改委、工信部、农业部、国资委、国家旅游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等6个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由质检部门负责推动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总局还部署开展了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试点,启动了品牌价值测算试点工作。四是有效维护进出口商品质量。加严监管措施,对重点进出口商品和重点地区进行摸底清查,严格查处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违法违规行为,共抽查大宗出口商品17434批、货值4.7亿美元。特别是对输非产品进行口岸查验34987批、22.17亿美元,查验比例达72%,其中检出质量不合格242批次、1627.47万美元。对埃及方面提供的3252份装运前检验证书进行核查,查获假证书1614份,占49.63%,维护了我国输非工业产品质量信誉。五是切实加强质量标准、计量和认证认可体系建设。上半年加大重点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力度,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446项、备案行业标准1470项、备案地方标准1085项。前不久我国顺利当选国际电工委员会常任成员,这是我国继2008年成功当选国际标准化组织常任理事成员之后,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又一重要任职。计量基准、标准研究得到加强,量传溯源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中国计量院积极开展高、精、尖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得到王岐山副总理的充分肯定。认证认可领域有了新拓展,钢铁行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收到成效,18个行业88家企业建立起能源管理体系。总局、认监委和上海市政府认真筹备,共同举办了“世界认可中国日”主题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应和示范促进作用。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促进了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上半年,对4488家企业生产的48种4815批次产品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产品抽样平均合格率达到90.6%,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我国对欧盟和美国出口增长了16.9%,但不合格通报率明显下降,其中欧盟下降45%,美国下降8%。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系统对抓质量的认识越来越统一,抓质量的措施也越来越有力。但总体的感觉,全社会对质量的认知度还不够高,对质量的舆论宣传氛围还不够浓,抓质量的各种手段还没有充分地运用起来,抓质量的整体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如何抓好质量,我认为有三个紧要问题需要深入思考。
第一,如何进一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抓质量。质量工作是全社会工程,单靠我们质检部门孤军作战、埋头苦干是不行的,必须形成抓质量的整体合力。这也是王勇同志在总局时大力倡导大质量工作机制、大质检文化建设的初衷所在。要抓好质量,必须把质检系统的共识变为全社会的共识,把质检系统的行动变为全社会的行动。
首先,要让决策层面更加重视质量。决策层是方针政策的制定者,是各项社会管理活动的组织实施者。决策层面重视质量,质量才能摆到应有的位置。我们要想方设法,以科学的观点、充足的论据和有力的宣传去影响各级领导干部,让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质量,负起抓质量安全的总体责任。一要继续强烈地呼吁质量强国战略。把质量强国与质量振兴、质量发展、以质取胜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持续行动、逻辑体系,成为质量工作的总纲领、总抓手,以此树立旗帜、凝聚人心,对内统领质检工作,对外整合质量工作资源,促进质量总体水平提升。二要加强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继续深入推进总局、省、市、县四级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的落实,作为硬性任务,没有搞的都必须搞,年底前形成统一制度。要把分析报告及时送到领导干部的案头,让他们了解质量动态,准确把握质量状况,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产品质量分析报告的有关情况可以公布出去,通报政府及有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监局的同志们体会,以前召开经济形势发展研究会,质监部门说不上话;今年上半年对棉花检测,我们及时拿出质量分析报告,有数据说话,发改委就很重视。对于这项工作,总局要促进,横向要比较,看谁抓得更好、做得更实。三要推动建立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监察部正在实施绩效考核试点,质检总局被确定为试点的中央6个部委之一。监察部表示,明年将把质量安全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之中。全系统要注意这个动向。总局要继续抓好产品质量合格率统计调查扩大试点工作,年底前一定要见到成效。四要积极推动品牌建设。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品牌建设,地方政府很关心品牌建设。对于质检部门来讲,抓品牌就是抓质量,抓品牌就能抓住决策者的关注点。最近达芬奇家具事件发生后,网上许多人呼吁,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不要迷信洋品牌,要给消费者以品质导向。质检部门要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反复论证,科学推进,找到新的突破口和载体。五要建立健全质量激励机制。总局将继续推进设立国家质量奖,指导各省(区、市)政府规范质量奖评奖办法。各地两局要联合推动各级政府开展政府奖励工作,完善质量奖励制度和配套政策。还要强调的是,促进决策层面重视质量、负起总责,必须让领导干部学习质量、了解质量。前不久我到武汉大学调研,了解到广东和黑龙江组织分管质量工作的市(县)长到该校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进行培训。广东省有150多名市、县(区)分管领导参加培训,分管副省长亲自带队。这样的做法值得借鉴推广。
其次,要让社会各界更加关注质量。近年来,我们加大了质检工作的开放力度和宣传力度,广泛开展了质量提升、“质量月”、3·15质量维权、实验室开放日、“质检邀您看企业、食品安全大家行”、邀请驻华使节和有关媒体参观出口企业等一系列活动,扩大了质量工作的社会影响。但还远远不够,需要再下功夫、做好功课。一要进一步加强对质量的研究和宣传。我们首先要在系统内鼓励探索研究质量,下决心培养一批我们自己的质量专家,形成一批质量研究成果,包括拿出一批有深度的重头文章,让我们在质量领域的话语有份量、有影响。同时,我们要动员社会有识之士加大中国质量问题的研究力度。通过开辟园地、开设论坛、举办讲座、组织研讨等方式,为有志于中国质量研究的同志提供一个平台、设立一块阵地,汇集关于质量工作的真知灼见,发出质检部门权威、前卫的质量之声。要采取系列访谈、制作宣传片、策划广告片等方式,加强对质量工作的深度宣传报道。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在向党委政府报送的同时,也要以多种方式包括新闻发布会的方式向全社会发布,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二要广泛开展群众性质量活动。要广泛开展面向企业的质量教育培训,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进实施质量专业职业资格如质量工程师制度。要继续鼓励支持QC小组活动,发动广大职工参与质量管理。要帮助企业建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特别是搞好关键点控制,奠定坚实的质量基础。最近我们与国资委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就是要借助中央企业的质量标杆作用,带动广大企业追求质量。国内许多知名企业都有好的质量管理理念,像大庆的“好字当头,质量第一”,像海尔的“质量不打折、服务不打折、信誉不打折”,“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第一是质量,第二是质量,第三还是质量”。中国航天把“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作为质量管理的座右铭,成就了中国人的航天梦。中粮集团要求员工“高境界做人,专业化做事”,严格控制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打造“安全、放心、健康”食品产业链。对于这些好的理念和做法,我们都要大力宣传,树立中国质量管理的经典、中国制造的形象。
第二,如何充分运用各种质检手段抓质量。抓质量是质检人的共同职责。抓质量绝不仅是质量司、质量处的事,而是各个部门共同的事。全系统都要考虑每个部门能为抓质量作什么贡献,每项职能手段能为抓质量派什么用场,每个质检人能为抓质量尽什么力量。从总局到各地两局,从业务部门到综合部门,全系统都要围绕抓质量动脑筋、想办法、下功夫、作贡献。业务部门要充分运用生产许可、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执法打假等手段,综合部门要充分发挥法制、科技、人事、财务、纪检监察、督察内审、后勤保障等作用,为抓质量提供保障。党委政工部门要为抓质量提供党建和思想政治保障。总局很多直属单位与质量密切相关,都要考虑能为抓质量做点什么。全系统要团结一致喊质量,矢志不渝抓质量,为质量拼搏,为质量而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我们提出了“以质取胜,创先争优”的主题,提出要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和队伍质量。每一个质检人,都要秉承“质量第一”的理念,高标准、严要求,做到事事讲质量,处处讲质量,使讲质量成为质检工作者的鲜明特征。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拥有抓质量的许多手段,尤其要注重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工作。国际标准化组织和联合国工发组织早就提出,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是现代质量基础的三大支柱。我们质检部门正好拥有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三项重要职能,要围绕抓质量的总体要求,切实发挥好“三大支柱”应有的作用。上个月,我们陪温家宝总理参加首轮中德政府磋商会议,总理突出讲到,标准、计量、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国计民生,而且关系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如果这一基础动摇了,合作的基础也就动摇了。总理的话,道出了质量技术基础促进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对我们用足用好职能手段抓质量很有启迪。上次王岐山副总理来计量院视察,要求计量工作要在完善量传溯源体系方面有所突破,在科学计量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在改革和完善计量监管体制方面有所突破,为国家质量提升作出计量工作应有的贡献。再说认证认可工作,目前覆盖的还主要是传统工农业,对于新能源、新产业、低碳经济等新领域的认证认可制度尚在起步阶段。我们必须加快有关领域认证认可工作,以此提升我国新兴产业质量水平,促进我国制造业发展,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第三,如何真正体现抓质量工作的成效。应该说,全系统为抓质量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怎样提高抓质量的有效性,需要我们认真探索。质量实实在在,检验抓质量的成效也要实实在在。年底我们总结抓质量工作成效时,不仅要有过程性的东西,更要有结果性的东西;不仅要看发了多少文、开了多少会、搞了多少个专项整治,更要看质量隐患排查了多少、质量问题解决了多少、质量水平提升了多少,以数据说话,凭事实作证。
从全国范围来讲,尤其要注重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进出口商品不合格检出率、国外通报我国商品不合格率等指标的变化和比较。要认真检查中央领导关于质量问题的批示是否得到了落实,落实的结果怎样、成效怎样。特别是关系老百姓、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品,更要密切关注,着力提升质量水平。
从各地来讲,一定要看本地区支柱产业、主打产品质量是否得到提高,有多少商品新打入国际市场,当地大宗出口商品对外贸易增加了多少,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增加了多少,有多少家问题企业得到了整改,消费者对质量问题的投诉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是否发生过重大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四川省质监局坚持用“三率”考核质量工作,即降低质量安全事故率,提高产品质量合格率,提升服务发展贡献率,很有道理。去年媒体批评了湖南茶油苯并芘超标问题,湖南省质监局积极帮助企业查找原因、改进工艺,提升了湖南茶油的整体质量,立了一功。我们就是要动真的、来实的,一个个企业帮,一个个产品抓,从小做起,积小成大,求得质量水平的真正提升。
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间断对于质量违法行为的打击,但假冒伪劣打而不死、打而不绝,我们与质量违法分子一直处于搏弈状态。面对这样的形势,怎么样提高执法打假的有效性,真正使假冒伪劣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也需要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总局执法司坚持公布打假案例,在社会上就有很好的反应。
二、关于保安全
保安全是质检部门的重要职责,安全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今年上半年,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涉及质检工作的质量安全事件接连不断。据我们新闻办的舆情监测统计,今年上半年,媒体报道的涉及质检工作的质量安全事件有50多起。较重的,如国内先后发生皮革奶、瘦肉精、染色馒头、牛肉膏和丰田汽车召回、锦湖轮胎、毛绒玩具等事件,境外先后发生日本核泄漏事故、台湾塑化剂事件、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应当说,上半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质量安全事件之多、频次之高,超过了以往,给我们保安全带来了很大压力。
半年来,全系统按照总局的部署要求,忠于职守,沉着应对,围绕保安全做了大量工作。最为突出的有五个方面。一是乳制品企业资格重审发证顺利完成。这是上半年保安全工作的一个很大亮点。全系统紧张奋战三个月,共重新审核1176家乳制品企业,688家通过审查,56家停产整改,432家被注销生产许可证,为维护乳制品质量安全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我们还对61类工业产品5481家生产企业进行了审核,对478家企业不予许可。加强对强制性认证产品的监督检查,撤消3C证书1.14万张,暂停3C证书1.3万张。二是“双打”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全系统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按照“五抓五严格”的要求,严格执法,共立案查处质量违法案件3.39万起,查办货值100万元以上案件62起,捣毁造假窝点1233个,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427起,现在正在开展“双打”行动网上成果展。三是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有序推进。按照“看重、抓实、打狠”的要求,全系统认真落实4个重点环节、11项具体任务,已检查食品企业8.3万家次、食品添加剂企业2925家次,发现违法违规企业3312家,立案查处1924起,依法吊销24家食品和3家添加剂企业的生产许可证,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四是风险监测力度加大。上半年共对30个省份的40种食品进行风险监测,监测数据7.8万条,问题检出率4.1%。收集和分析16个城市、70家样本医院的产品质量伤害信息15万条。收集国外通报我国出口食品不合格信息843批次。对4万种有害生物、7万种植物的出入境风险监测信息达70余万条。特别是围绕应对日本核辐射、欧洲大肠杆菌污染和台湾塑化剂事件,总局通关司、卫生司、检验司、动植司、食品局等司局实行24小时值班,做了大量风险监测工作。五是国门安全得到有力维护。全系统加强口岸查验,总局先后发布进口禁令9条、警示公告102个,暂停进口废物原料国外供货商注册资格29家,报告核辐射超标事件710起。上半年全国口岸共检出各类传染病2590例,截获有害生物2697种19.1万次,有效防范了疫病疫情传入传出。总的来说,上半年没有发生大的质量安全问题,国门安全态势平稳,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更加有力,特种设备事故总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1.8%和18.6%,保安全工作在整体上取得了扎实成效。
尽管我们在保安全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是与党委政府的要求、老百姓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面对严峻的质量安全形势,特别是媒体、网民对我们的质疑,我认为保安全工作也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必须加强研究、着力解决。
第一,如何对质量安全风险防范在前。从目前的质量安全舆情看,媒体总在指责我们的监管是“马后炮”,认为我们的工作总是跟着舆论跑,没有做到防范在前、主动在前。我认为,这些质疑和指责,有的是对我们的工作不了解,需要做一些解释工作。但多数是有道理的,对我们改进工作、提升监管效率是不断的警醒。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实现主动监管、有效监管,就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切实做到防范在前。一要进一步加大风险监测力度。把风险监测作为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充分运用已有的风险监测渠道,包括重点监测、监督抽查、口岸查验、现场检查、社会舆情、投诉举报、境外通报等,不断扩大风险监测范围,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产品和重大疫情的风险监测力度。特别是对那些高风险高敏感性的产品,要实施重点监测、实时监测,不断提升风险监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要加强风险预警通报。我们要在风险监测的基础上,加强风险分析研判,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和可能发生的风险,要及时向社会发布风险预警,向地方政府作出风险通报,让公众提前做好风险防范准备,真正做到局部风险、全员警示、系统防范。台湾塑化剂问题,我们应对得当,得到国务院食安办和群众的好评,就在于不断地发布预警通报,让全社会知情。三要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大执法把关力度,力求把风险控制在源头环节、解决在初始阶段、处置在萌芽状态,严防风险升级,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特别要防止个别产品扩大到一类产品、个别企业扩大到一个地区、一个行业,防止局部问题演变成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质量安全问题。四川省质监局对稽查大队提出“三先”激励措施,对“先于媒体报道、先于群众举报、先于业务处室”发现查处问题的给予奖励,鼓励早发现、早查处,利于消除风险。四要构建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各地两局在风险防范方面有不少成功做法,比如北京、上海、安徽、福建等省(市)质监局专门成立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技术机构,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福建、厦门、广东、深圳等检验检疫局着力完善风险分析制度,云南检验检疫局进一步探索“3+1”防线建设等,都要认真总结推广。总局也已形成了加强风险管理的初步指导意见,要着力推动风险监测网络和预警平台建设,为全系统加强风险管理、有效防范风险提供法律依据、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
第二,如何对质量安全工作从严监管。今年初总局在部署保安全工作时,明确提出要“严格实施风险分析、严格实施市场准入、严格生产企业监管、严格监督抽查和检验检疫、严格执法打假、严格处置突发事件”。这“六个严格”突出强调“严”字当头,从严监管。从上半年看,“六个严格”有所落实,但还远远不够。许多人仍在指责我们严格不够、打击不力,监管不到位、责任不落实。
从严监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些地方局在监管中发现了问题,也作了相应处理,但是没有一查到底、严厉打击,结果有的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甚至被问责。问题乳粉、瘦肉精也有扣了又放的问题,说到底就是监管不严格、工作不落实。今年,全系统因为问题乳粉事件又被纪检监察部门处分41人,令人痛心,必须汲取教训、引以为戒。
从严监管至少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敢于监管。从严监管之“严”,要求我们必须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坚持正义、勇于担当,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要拿起执法打假的武器,严肃查处各类质量违法行为。对问题企业和问题产品要扭住不放、一查到底,猛追猛打、绝不姑息,该处罚的坚决处罚,该移交司法机关的坚决移交。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坚持做到“四个必须”、“五不放过”。二是要善于监管。从严监管之“严”,除了严格之意,还有严密监管、科学监管的含义。当前,我们要认真总结、大力推广进出口工业产品企业、纤维检验分类监管的成功经验,力求覆盖所有的企业和产品,尽快从单一的产品监管向综合监管过渡。特别是对在分类监管中的低级别、低信誉企业和产品,要加大监督抽查力度和日常检查频次。要通过分类监管,把有限的监管人力、物力、精力投入到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产品上,切实提高维护质量安全的有效性。三是要落实监管。从严监管之“严”,还要严格落实监管责任,责任不落实就是监管不落实。作为监管部门、执法部门,下半年,我们要着力抓好“监管之监管”。一方面要着力加强对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情况的监督,督促企业首先把产品质量的监管落实到位。福建省质监局实行质量约谈制度,对质量滑坡的,约谈地方政府和生产企业,做法就很好。另一方面要着力加强对自身监管部门和监管工作的监管,对全系统落实监管责任情况要加强督察、严格责任追究。对因监管不到位发生质量安全问题的地方和有关部门,一定要坚决追究责任,正如王岐山副总理告诫我们的:功是功,过是过,功过不能相抵。
第三,如何对质量安全事件科学处置。国内外大量事实证明,安全风险、突发事件处置不及时、不得当,往往就会引发公共危机。我国近几年发生的质量安全事件,有不少是因为处置不当引发媒体炒作、社会不满,我们经常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应对,有时甚至手忙脚乱。对此,我们必须深入思考,深刻剖析,特别要在掌握应对技巧上下功夫,做到科学处置、妥善处置,尽快从被动局面中摆脱出来。
应当肯定,上半年我们在应急应对方面,已经有了不少改进。在处置日本核泄漏、德国大肠杆菌污染事件、台湾塑化剂事件中,总局及时启动应急机制,开展专项监测,及时加严口岸检验检疫,处置工作有条不紊、有序有效,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从各地两局看,这半年也有很多科学处置的案例。北京、上海、江苏、福建、厦门、广东、重庆等检验检疫局充分依靠地方、紧密联系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取得了实效。山西省质监局处理“六味斋地沟油”事件、安徽省质监局处理雨润火腿事件,行动迅速,措施有力,及时发布真相,消除公众误解,引导社会舆论,为企业挽回了损失和信誉,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
下一步,全系统要认真总结几年来应急处置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完善科学处置工作机制。一要抓紧完善各类应急处置预案。进一步规范应急处置工作流程,确定工作标准和技术规范,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建立健全应急处置预案,适时开展应急演练,为快速、有效、妥善处置各类风险和突发事件奠定坚实基础。二要提高应对处置的主动性。对已经发生的质量安全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及时处置,必须积极靠前、争取主动,切实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风险,第一时间发布预警,第一时间采取措施。绝不能拖延,更不允许推诿塞责。很多问题往往越拖越被动,越扯越扯不清楚,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三要学会与媒体打交道。这也是科学处置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建立与媒体经常性沟通机制,自觉接受媒体监督,勇于面对公众质疑。对符合事实的报道,主动接受批评、认真改进工作。对不符合事实的甚至恶意炒作,要及时澄清事实,迅速作出回应。要掌握应对技巧,熟悉新闻规律,学会面对媒体表态,态度要好,分寸要得当,当讲的必讲,不该说的不说,正确引导媒体和社会舆论。
三、关于促发展
上半年,全系统按照总局党组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服务经济结构调整,服务节能减排,服务外贸发展大局,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有不少亮点、特点。一是加强了合作服务。总局分别与海南、四川、江西、重庆、河北等地签署合作备忘录,与工信部、国资委、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长江流域、泛珠三角地区质监局协作机制(“9+1”)成员单位也签署合作协议,加强了食品安全、标准化等工作的互认互通。各口岸检验检疫局加大了与内陆检验检疫局合作力度,扩大直通放行范围。与有关部门配合,为深圳大运会、西安园博会、亚欧博览会、东盟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提供了质检服务保障。二是推动了节能降耗。包括提高水泥、钢筋等产品生产许可标准,促进落后产能加快淘汰。新发布节能减排标准15项,新增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证书5200多张。组织开展了电磁炉、房间空气调节器等能效标识计量监督检查,建立全国统一的锅炉能效测试服务平台,有力降低了能源消耗。三是促进了外贸发展。全系统继续推进出口企业分类管理,扩大绿色通道、直通放行实施范围,提高检验检疫通关效率。开展了主要贸易国家技术法规和贸易措施调查以及我国出口企业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损害调查,上半年共向WTO发出通报133件,对WTO成员的216件通报进行了评议。加强质检国际交流,签署双边协议24份,将我国活牛羊、水果、花卉等推向中东和欧美日等市场。签发普惠制和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书208万份,使企业获得进口国关税减免约42亿美元。四是加大了援藏援疆力度。大力争取有关部门对西藏、新疆和四省藏区质检机构的政策支持,组织相关质检两局分别与新疆质检机构签订援助协议56份,积极筹备好对西藏质检机构的具体援助。
实践证明,质检工作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是有着基础性保障性作用的。抓质量、保安全,归根结底是为了促发展。全系统必须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认真探索研究如何为科学发展提供更有力的质量安全保障。
第一,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转型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党中央确定的发展主线,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实现转型发展,质量安全是必然要求。质检部门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在党和国家最关心的重大问题上有所作为。
一要在服务产业结构调整上有新作为。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了新的部署。今年国务院有关部门新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已于6月1日起施行。全系统要围绕国家的产业政策,进一步利用生产许可、市场准入等措施,扶持一批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通过提升许可条件、提高准入门槛,限制一批落后产业发展。对国家明令淘汰的产业,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坚决予以取缔。二要在服务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有新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日益受到国内外高层关注。前面讲到,这次中德政府磋商会议上,双方热议电动汽车,甚至具体讲到了电动汽车插头的标准化问题。发挥标准、认证等质量技术基础作用,共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两国总理共同关注的问题。全系统要高度重视这方面工作,及早谋划,支持市场准入,制订行业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完善高新技术产业认证制度,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要继续在服务节能减排上有新作为。总局是国务院节能减排领导小组成员单位。7月19日,国务院召开了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提出六项措施: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推广使用先进技术,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完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专门提到了标准、能效标识等。质检系统要在完善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淘汰落后产能;制定耗能设备国家标准,促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节能计量,实施能效标识监督检查;加强特种设备节能监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四要在扩大外贸进口上有新作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我国对外开放要由出口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并重。今年以来,王岐山副总理几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扩大进口的相关政策措施,强调要在确保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贸易平衡发展。我们要积极想办法,主动发挥好检验检疫的外贸调节器作用,根据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及时调整法检目录,出台支持进口措施,提供检验检疫通关便利,促进战略性、资源性和高技术产品进口。
第二,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快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各省(区、市)也都结合实际,制定了区域发展规划,有的上升为国家规划。各地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不同,地方党委政府关心的热点和重点也不尽相同。今年上半年与总局签署合作备忘录的各省(市)就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江西着力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南着力于建设国际旅游岛,四川着力于建设西部开放型经济发展高地,重庆着力于加快两江新区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河北着力于打造环渤海经济圈等。广东希望就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深圳想就世界大运会顺利举办,与总局加大合作力度。总局与北京去年签署加强质量首善之区建设的合作备忘录,刘琪书记、郭金龙市长亲自出席,出台了标准化发展战略,提出把中关村打造成标准化高地。总局与他们签署的这些备忘录,支持措施不同,但都紧密围绕了区域发展战略,针对了地方党委政府关心的重点热点问题,受到各地政府的充分肯定。全系统就是要紧密围绕地方党委政府在区域发展中最关心的问题,发挥质检优势,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效服务。
总局这些年来已与30个省(区、市)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出台了不少支持区域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备忘录和支持措施,都是总局为支持各地区域发展情况而量身定做的,是对当地人民群众和党委政府的郑重承诺。全系统一定要抓好落实、抓出成效。各地两局要根据当地发展实际,每年确定几项重点工作,重点推进,力求每年都有新进展。总局要加强督促检查,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推动落实,使质检的服务措施在区域发展中发挥作用,见到实效。
第三,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7月21日,中组部召开了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创先争优座谈会,要求下一步继续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李源潮同志在会上讲了三点意见: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创先争优要以更好的为民服务为重点,要以群众满意为导向,要用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的办法来推动。我局被安排在会上作了发言。质检系统是窗口单位,也是服务行业,联系群众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质检系统的属性就是人民质检,质检为民既是党的宗旨所决定,也是政府职能所决定。质检为民,是质检工作的核心主题,是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根本的业务要求。我们只有坚持为民服务,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今天这次会议,既是传达,也是动员部署。全系统要在“以质取胜、创先争优”活动中,具体组织开展好“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人民质检的忠诚、质检为民的成效。
一要为老百姓监管好消费品质量。这是质检系统服务民生的首要责任。加强民用消费品监管,就是对人民群众最好的服务;围绕民用消费品执法打假,就是维护群众利益;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就是扩大内需、服务民生。这些年来,我们在服务民生方面探索出不少好做法。比如“推进诚信计量、建设和谐城乡”主题行动、过度包装商品计量监督检查、清新居室行动等等。上半年,全系统查处假劣农资坑农害农案件2244起,大案要案74起,案值3831万元,有力维护了老百姓利益。黑龙江省质监局连续5年开展“春雷行动”,吉林省质监局的“金质惠农”活动,福建省质监局的“金质亮剑”行动,成为我们服务三农的“品牌”和亮点。各口岸检验检疫机构严格进口食品、农产品、化妆品、重要消费品检验检疫,把不合格商品堵在国门之外。在“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中,我们要进一步研究把握人民群众对产品质量的新期盼,针对老百姓关心的食品和重要消费品,特别是围绕老人、儿童用品以及少数民族群众的专用消费品、供港澳食品等加大监管力度,提升质量水平,让老百姓吃得放心,用得安心。
二要为老百姓解决好质量安全诉求渠道。我们为老百姓建起了许多有效的诉求渠道,其中12365举报处置指挥系统直接面对群众,是群众表达质量诉求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年初我们在广州召开全国各地质检两局共建共用12365系统现场会,要求全系统看好看重、建好用好12365系统。上半年,黑龙江、上海、江苏、广东、重庆、甘肃、宁夏等七省(市)质检两局已实现互联互通。全系统通过12365系统共办理业务41万多件,其中群众咨询36.5万件、群众投诉1.5万件、群众举报1.6万件,让老百姓有问题找12365,有投诉找12365,初步发挥了作用。各地两局要进一步加大12365系统共建共用力度,按照进度抓紧落实,力争年底时有一半以上的质检两局联网试运行,明年底全面实现全系统联网,做到老百姓发现质量安全问题,有处说,有人管。
三要为老百姓建设好服务窗口。质检工作特别是第一线工作,天天与群众打交道,每个岗位都是服务窗口。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人民群众正是通过质检服务窗口直接了解质检工作、评价质检系统。通过创先争优活动,通关司、卫生司和机关党委加大推进力度,我们的窗口服务得到大大加强,今年总局表彰了一批“文明服务窗口”和“窗口服务文明标兵”,开展了“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创先争优示范单位活动”和“口岸卫生检疫查验岗位创先争优活动”,对窗口建设起到了示范和促进作用。全系统要高度重视窗口单位建设,通过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落实好窗口建设规范和服务规范,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改进服务态度,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要作出新的公开承诺,要接受群众评议、领导点评。在全国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中,我们质检系统必须以质取胜,创造出富有特色也富有实效的新成绩。
四、关于强质检
上半年,全系统自觉把法治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建设作为强基固本、提升能力的重要抓手,各方面工作抓得比较实。一是依法行政意识明显提高。全系统认真贯彻总局去年召开的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不断规范质检行政执法行为。总局各部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都请法规部门参与,制定政策文件都请法规部门把关。总局加大立法工作协调力度,《计量法》《缺陷汽车召回管理条例》等重点法律法规立法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大规模清理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促进了质检法律法规体系的科学性、严谨性和有效性。山东检验检疫局全面启动综合管理体系建设,以依法行政为主线,以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以绩效考核为导向,推进全省系统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二是科技兴检氛围更加浓厚。在去年召开全系统科技工作会议的基础上,总局再次召开表彰大会,隆重表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在全系统营造出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上半年,总局新批筹建国家质检中心19个、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4个,同时大力推进基层技术机构能力建设。总局积极探索质检技术机构建设新机制,组织开展了国家质检中心分中心和检测联盟试点,湖南两局共建质检中心。江苏检验检疫局推进人才强检示范区建设,拿出500万设立人才基金,将高层次人才工作和生活福利待遇制度化。三是和谐发展势头已经呈现。通过和谐质检建设,内部合力不断增强,外部联合更加密切,质检国际合作取得更大成效。上半年,全系统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干部选拔力度,认真做好监督检查、巡视、审计和案件查办工作,多项工作受到中组部、监察部、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的肯定。福建检验检疫局大力开展行风建设争创活动,在全省79家参评单位中获得行风评比第一名。我们紧紧围绕“以质取胜、创先争优”主题,着力提升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和队伍质量,全系统有50多个单位被地方党委确定为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典型或示范点。特别是我们加大了正面宣传力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妥善应对敏感热点问题,收到了良好效果。总局每月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各类媒体报道或转载累计超过2.2万次,有的信息甚至引起数以万计网民的“围观”和热议。各地两局也确定新闻发言人,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扩大了质检工作的社会影响,展示了质检部门负责任、敢担当的良好形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理解与支持。
总的来看,强质检的各项工作做得扎实有效,法治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建设已在全系统开始发力,但这毕竟刚刚发力起步,前面的路还很长。肩上担子重,质检当自强。我们必须思考和实践,如何把质检做得更强。
第一,如何推动质检事业改革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号召全党,要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质检工作是治国理政的重要环节,总书记的讲话是对全党全国的激励,也是对质检系统的鞭策。质检要强,改革创新的意识必须要强。这些年,我们一步一步走过来,构建起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体系,本身就是不断改革发展的过程。从过去的“八路军”到“两大方面军”,再到质检总局包括现在的标准委、认监委,就是不断改革的结果。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坚持走改革之路,不改革就难有出路。
现在全系统普遍感到监管机制的危机。受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制约,我们常常处于捉襟见肘、防不胜防的境地。面对点多、面宽、线长的监管领域,我们即使是步步为营、层层设防,产品质量也难免出现“跑冒滴漏”。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开拓思路,拿出改革创新的措施。我们注意到,美国、日本、欧盟、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不断探索,寻求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有效之举,除了加强政府监管之外,还特别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和发挥社会治理的作用,“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配合利用,形成强大的监管合力。我们也应当思考,在强化政府监管的同时,更好地借助外力,运用社会资源和市场机制,形成市场主导、政府监管和社会治理的良性格局。我们要积极探索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让企业自觉地控制和防范质量安全风险,靠质量信誉赢得市场。要探索如何让行业协会、消费者组织以及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参与质量监管,把质量违法行为置于全民监督之下,“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四川省质监局聘请了2500多名质量安全义务监督员,监管触角延伸扩张。北京检验检疫局积极探索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将质量违法信息与其他部门共享,加大违法企业的犯罪成本,一处失信,处处受制。
这次会上,体制机制建设特别受关注。许多同志提出监管方式转变,提出事业单位改革等,提出加快电子检验检疫主干建设,提到法定检验、第三方检验、口岸查验、电子信息、微观管理与宏观管理、技术基础与行政管理、检测人员和装备前移等等。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四川消费质量报报道了四川德阳质监局,运用手机和QQ群构建质量监管三个信息平台,建立了局企通,与企业加强信息沟通,通过创新实现有效监管。成都市现在已经实现猪肉、蔬菜可追溯,另外罐装车、车用气瓶CNG等监管措施也很有成效。希望大家都能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大胆闯、大胆试,全系统齐心协力,改革创新,让质检事业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二,如何提升质检系统履职能力。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党面临“四个危险”,其中之一就是能力不足的危险。现在,质检系统就面临着能力不足的危险,尤其是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我们必须下定决心,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
从宏观上看,能力是一个很宽的概念,包括班子、队伍、装备、经费、法律法规、科技手段等等,都需要我们大力加强。这中间,班子和队伍尤为关键。全系统各级领导班子都要加强自身建设,围绕“政治强、讲团结、有水平、作风硬”的目标要求,多思善谋,勤政实干,不断提高引领质检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要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忠于职守、勇于负责、奋发进取、纪律严明的质检队伍。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廉政建设、作风行风建设以及思想文化建设,树立质检部门良好形象。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以深情的话语,用大段的篇幅,表明我们党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和青年英才的坚定决心,表达我们党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语重心长,令人感奋。质检事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质检事业是一代又一代质检人推动发展和壮大的,更需要一茬又一茬的青年人为之拼搏、为之奋斗。全系统要高度重视年轻干部和青年人才的培养,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让质检事业薪火相传、朝气蓬勃。
从微观上看,基层是质检战斗力、执行力的基础所在,质检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薄弱环节也在基层。近几年,我们着力抓了基层能力建设,但基层长期存在的许多困难,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基层的同志们长期战斗在质检工作第一线,非常辛苦,非常可敬。从总局到地方,都要关心基层,爱护基层,支持基层,千方百计为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总局把会从北京开到地方来,也是向基层倾斜的一个表现。今年我们将全面推进基层能力建设达标工作,已经制定了《基层局标准评定制度和指标》,要分步骤、分阶段地加快实施。各地两局也要参照这个办法,尤其按照食品安全“一转变五加强”的工作要求,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齐抓共管,齐心协力,把基层单位做强,把基层监管做实。这方面,许多省市质检两局已经先行先试,其中四川省质监局在21个基层局开展“精品县级局”建设试点,其做法值得借鉴。河北质监局通过“一转变五加强”,加强了基层食品安全的领导力量和一线力量。黑龙江省质监局还与组织部门协调,在县级局、市级局分别配备食品安全、特种设备专门的分管局长。今年,总局积极为基层争取政策和经费支持,财政部与总局联合下发了地方质监部门食品安全经费保障的政策性文件,初步同意“十二五”期间每年拿出6个亿,支持地方质监部门乳品和食品监管能力建设,同时对总局本级每年追加乳品监管经费2.3个亿,并列入经常性项目。国家发改委今年已明确安排10个亿的专项资金,用于质检系统食品安全监测能力建设。上述各项,五年加起来就是八九十个亿,再加上地方的配套资金,这就是一笔很大的投入。这些投入主要向基层一线倾斜。基层各单位要抓住这个机遇,一方面向地方政府争取配套支持,另一方面认真研究经费使用问题,怎么用、用在哪,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作为大课题来研究。我们相信,经过这几年的大投入,基层一线一定会发生大变化,实现大发展。
第三,如何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毛主席早就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党面临“四个危险”,其中精神懈怠问题摆在第一位。在去年的总局机关干部会议上,我们指出机关存在学习氛围不够浓、纪律要求不够严、工作作风不够实的问题。在今年初的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我们特别强调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刻苦钻研的劲头、埋头苦干的作风、创先争优的勇气,说到底都是强调精神状态的问题。我下基层,就很注意观察班子队伍的精神状态。状态好坏,直接反映领导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反映干部作风和干群关系。
“七一”前夕,总局组织全系统文艺展演和红歌演唱会,既是庆祝建党90周年,也是为了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各单位高度重视,精心创作,精心编排,用质检的语言和符号,讴歌党的丰功伟绩,宣传党的质检事业。我们认为,搞展演唱红歌,绝不是简单的跳跳唱唱、玩玩乐乐,而是一种表达、一种激励、一种动员、一种宣誓,是心灵的沟通,和谐的共鸣,是质检系统精神面貌的集中展现。
我们这次会议之所以开在四川,看重的就是四川两局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去年底全系统创先争优领导点评动员会上,我没有点到四川省质监局。他们认为,没表扬就是批评,迅即召开党组会,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明确提出“补课、赶路、提速、升温”的要求,组织了6个督导组下去,督导全省系统创先争优活动,迅速打开了创先争优活动的局面。四川检验检疫局同样不甘落后,在创先争优中启动“百名党员进百企,创先争优促发展”的“双百”计划,实施以产业转移促进、窗口服务提升、口岸安全保障为主题的“三项工程”,受到了地方政府和进出口企业的好评,得到了省委刘奇葆书记的表扬,创先争优作为组织部门的试点在抓,该局目前已被推荐为全国文明单位正在公示。四川两局表现出的奋发进取、不甘人后的精神,正是我们质检系统需要大力倡导的精神。这两天,与会代表现场参观了两局的创先争优工作,许多同志心悦诚服地说,确实抓得实、干得好,看完之后很受教益,也很受鼓舞。质检工作就是要有这种责任、这种气概、这种精神。
同志们,我们这次总结报告讲了4个题,设了12问,既注意务实又注意务虚,既有部署也有思考,希望对同志们有所启发,更希望大家围绕这4个方面、12个问题深入研讨、深入探索、深入实践。我们期望,通过这次会议,全国质检系统一定能够更加坚定、更加步调一致地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我们坚信,解决好12个重点问题,全年的质检工作必然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五篇:支树平局长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支树平
(2015年1月16日)
同志们:
加快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学习运用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是中央的要求,也是促进质检改革的重要任务和方向。这次我们打破多年惯例,把质检工作会安排在上海召开,既表明了我们坚决贯彻中央战略部署的鲜明态度,也表明了我们深化质检改革的坚定决心。刚才,大家参观考察了自贸区运行情况,听取了上海两局的经验介绍,相信大家都有所得、有所悟。借此机会,我就学习推广自贸区质检工作经验,再强调三点意见。
第一,要学好这些经验。
学习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经验,首先要全面正确地看待这些经验,用心领会,把握真谛,获取真经。
自贸区经验,是中央正确领导、精心培育的结果。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央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自贸区筹建和运行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听取自贸区工作汇报,专题研究自贸区发展。总书记特别强调:“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取得的经验,是我们在这块试验田上试
— 1 — 验培育出的种子,要把这些种子在更大范围内播种扩散,尽快开花结果,对试验取得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能在其他地区推广的要尽快推广,能在全国推广的要推广到全国”。
自贸区经验,是总局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的结果。质检总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和要求,始终把服务保障自贸区发展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重点工作。从上海自贸区酝酿设立开始,总局就成立了支持上海自贸区工作领导小组,从总局领导到相关司局,多次到上海开展实地调研,加强质检系统监管和服务配套政策措施的研究。在自贸区正式挂牌运行的前两天,总局就出台了《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提出了“进境检疫,适当放宽进出口检验;方便进出,严密防范质量安全风险”的总体原则以及“制度创新”、“监管模式创新”、“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等10个方面的要求。同时,总局从一开始就注重质检可复制、可推广制度的评估工作,确定了制度创新、风险可控、与国际惯例接轨、可复制可推广和关注用户体验等五项评估基本原则。
自贸区经验,是上海两局改革创新、深入探索的结果。按照总局统一部署,着眼自贸区的定位特点和政策需求,上海两局敢于突破传统工作模式,打破许多条条框框的束缚,进行了艰苦细致的探索,创造性地试行了33项措施,全力保障自贸区质检各项工作的开展。刚才,上海两局介绍了自贸区质检工作开展的创新举措、实践经验和实施效果。这些措施,深化了质检改革,强化了质检职能,实现了多方面的创新突破:
— 2 — 一是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创造新的行政管理途径。大力简政放权,取消了外商投资认证机构特别限制条件、中小企业计量检测能力评定,下放了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资质审批和部分特种设备行政审批事项,推进由注重事先审批向注重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对动植物检疫审批采取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二是围绕贸易便利化,创造新的监督管理模式。加大“分线管理”改革试点,实行一线“进境免于签发通关证明”,二线实行“预检核销”,创新监管模式,加快通关速度。梳理再造检验检疫业务流程,对符合条件企业实现了申报、计收费、签证、放行、归档的无纸化通关。
三是围绕确保安全底线,创造新的风险管理体系。在放宽准入的情况下,加强风险管理,强化风险监控,探索建立了以企业质量自我声明、信息公告、抽样检验、突发事件应对等为主要内容的产品质量风险监管体系;强化实施“一线”无豁免检疫,加强外来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控、卫生检疫监管,严防了疫病疫情、不合格废物原料、核生化放射性污染的侵入。
四是围绕自贸区产业发展需要,创造新的业务管理制度。顺应自贸区全球维修产业发展、生物医药研发、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分拨配送业务等新兴业态发展,不等不靠,量身定做,短时间内探索建立起与行业发展相匹配的监管制度和监督规范,服务新兴业态发展。
— 3 — 按照中央要求,遵循五项评估原则,总局和上海两局携手对自贸区工作制度进行了深入调研、梳理总结、评审完善、第三方评估等,提炼了11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其中检验检疫8条,质量技术监督3条。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各部门共有61项制度创新在全国复制推广,我们质检系统就有11条,在相关部委中不仅数量上居上,更体现了我们主动改革的精神,体现了主动服务的姿态,体现了前瞻性眼光,是自贸区改革创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系统的宝贵财富。
第二,要用好这些经验。
今天这个会议,可以说是学习运用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动员部署会。对自贸区11条经验,既有点对点、也有点对面的复制推广。去年10月份,总局已经下发文件明确,“进口货物预检验制度”、“自贸区动植物检疫管理制度”和“检验检疫分线监督管理规定”3项制度,要点对点在全国特殊监管区复制推广;其他8项制度,要点对面在全系统复制推广。全系统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抓好落实,确保自贸区经验在全系统“移植”成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要细化落实方案。各单位都要组织专门力量,逐条逐项地认真学习,消化吸收,领会每一项制度的创新之处,抓住每一项制度的关键突破点,找准各自工作的结合点,细化落实方案。要注意明确具体工作内容、时间节点、推广范围,从工作制度、业务流程、人员保证、保障措施等方面,制定可操作的配套措施,— 4 — 明确推进落实的时间表,把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处室、具体责任人,确保有条不紊、整体有序推进。
二要深入贯彻落实。学习运用自贸区经验是刚性要求,各地都不能打折扣、做变通,更不能搞应付、走过场。要紧密结合区域发展优势和特点,做好消化吸收再创造工作。对具体业务流程和工作细节,各地可以再作进一步探索,抓好创新落实。总局要求,各直属局和省区市质监局,要在一季度拿出细化落实方案,二季度全面部署推开。
三要加强督促指导。对学习运用效果,总局将持续跟踪评估,督促指导。今年适当时候,总局将组成督查组,开展跟踪检查,掌握各单位学习运用情况,研究解决贯彻落实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总结贯彻落实过程中创造的好经验。质检两局每季度要总结上报学习自贸区经验整体工作情况。
第三,要创造更多经验。
去年年末,国家又新批准天津、福建、广东三省市设立自贸区。对上海自贸区区域作出调整,面积从28.78平方公里扩大到120.72平方公里。同时,“一带一路”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也要加快实施,还有众多特殊开放区域也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这些既为质检部门提供了更大更广阔的舞台,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
总局希望上海两局首先要再接再厉,做到改革创新不停步,继续种好试验田,当好排头兵,一方面要不断总结完善已有经验,— 5 — 一方面要紧密结合自贸区区域扩大和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有所突破。今年上半年,争取再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同时希望广东、天津、福建质检部门要在学习上海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地自贸区特点,抓紧研究制定适合本地自贸区的质检创新制度,打造质检改革创新制度的升级版。全系统各部门也都要立足区域发展定位,不断完善服务区域发展的质检保障措施。这是时代赋予质检部门的职责和使命,也是质检事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只有不断改革创新,质检事业才能与时代发展同步。在下步改革中,要着重按照李克强总理在中国质量大会上提出的“放、管、治”要求,加快质检改革创新步伐,创造更多质检工作经验。
一是简政放权,积极推进质检职能转变。全系统质检各部门都要抓紧研究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许可项目。除涉及安全、卫生、健康、环保和反欺诈之外的行政许可事项,能取消的要下决心坚决取消,能够下放的坚决下放。总局公布的行政许可目录之外的事项,一律不得再搞许可。
二是创新机制,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伴随着从“重审批、轻监管”转向“宽准入、严监管”,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成为关键。要综合运用诚信管理、分类管理、风险管理等措施,建立健全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防范体系,以审批、申报、查验、监督抽查、检验检疫、执法打假等为手段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创新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果。
— 6 — 三是融合整合联合,实现质检业务的互联互通。对于这项工作,我在工作报告中已作了充分论述,提出具体要求。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明确质检改革的主攻方向,把握实现互联互通的内涵要求,在纵向和横向上,都能主动作为,在业务融合、职能整合、工作联合方面多沟通、多探索、多创造,形成全系统合心、合力、合作的新局面。同时,要主动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推进“三个一”、“三互”工作,进一步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构建新常态下质检工作的新秩序。
总之,希望通过今天这个会议,通过学习参观交流,大家都能学习好上海自贸区经验,用好上海自贸区经验,同时,举一反三,推波助澜,掀起更大的改革热潮,创造更多的改革经验,推动质检事业更好更顺地向前发展,为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做出质检系统新的更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