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老年大学政治建校的内涵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老年大学政治建校的内涵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玉环县老年大学办公室主任 叶显志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形势要求我们老年大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抓好政治建校,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锤炼学员的党性修养,努力提高学员的党性意识,更好地发挥老年学员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下面我们结合玉环县老年大学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做好政治建校工作作一下探讨和总结。
一、政治建校的内涵与意义
政治建校是新形势对各级老年大学建设的提出的新要求。要实现这一要求,收到实效,就必须先要弄清楚“政治”与“政治建校”的内涵及意义。政治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下对社会经济基础的正确反映,今天的“政治”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政治建校”是指要借助政治手段,依靠党的领导作用来调动学校师生员工积极性,启动学校改革与建设,推动学校的发展,建设学习型组织,促进学员全面发展,实现学员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这一第一要义。政治建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老年教育发展方向所作出的正确抉择,是与老年大学办学宗旨和教学目标相统一的,是形势所需、学员所盼。政治建校工作直接关系老年学员思想政治的建设和政治优势的发挥,事关和谐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因此,各
-1-
级老年大学要将政治建校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臵。
二、我校政治建校工作的总体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我校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始终坚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服务社会、服务老年人原则,以“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按照政治建校、平安立校、质量兴校的要求稳步推进,将政治建校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理顺管理关系,加强规范领导体制,不断坚持和完善学校制度建设,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贯穿于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老年学员在政治理论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得到全面发展,进一步坚定了他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起正确事业观、价值观,积极践行、发挥余热、奉献社会,赢得较高赞誉。学校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影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得到增强。然而,在加强政治建校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1、政治建校理论研究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可以说是政治建校的灵魂。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实践,只有理论上正确,才能保证政治上坚定。要做好政治建校工作,就必须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老年大学政治建校工作方面的理论研究,紧密结合老年教育实际,对党的政策理论、方针策略加以本地化、具体化,并用理论成果来指导学校的工作实践和教学活动。而目前我校的政治建校理论研究不足,地方上又缺乏相应的老年教育政策理论研究组织和团体,大家对政治建校内涵理解认识不一,无法形成系统、全面的政治建校的理论体系,在工作中也仅是照搬传达上级有关的思想政治理论,使学员难以理解和应用,只会事倍功半,影响学校的政治理
-2-
论教育的教学效果。
2、政工干部队伍力量薄弱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需要靠干部来贯彻执行,需要一批政策水平高、能力素质强的政工干部来实施,需要组建一支政治强、专业精的政工干部队伍。而目前我校受编制、经费等各种客观条件限制,无法组建起满足政治建校所需的政工队伍。老年大学日常事务多又繁,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专门抽出时间来学习研究思想政治理论。同时,老年大学任课教师的兼职性质要他们专门来研究政治理论也不太现实。目前从事政治建校工作基本上都是由非政工专业的管理人员来贯彻执行,他们对理论性强、思想性强、时事性强的的思想政治理论理解认识得不深不透,在此前提下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3、学员学习政治的热情不高
正确理论能有效指导工作实践,能促进工作高效开展。然而很多老年学员由于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急于求成的心态,误以为自己年逾花甲或年近耄耋,可以用来支配学习的时间有限,对即学即会、即学能用、立竿起效的健身类、书画类等学科兴趣较高,而对枯涩乏味、费时费力、作用隐性的政经类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热情不够。即使在课堂上强行灌输引导,学员也心不在焉,视之过耳之风,当然效果事与愿违。在此心态影响下,陷入越学越难的困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同时由于学员阅历、层次、水平不同,对政治思想理论的接收消化能力不同,相同的教学进度直接导致学员无法一同理解和应用,有些学员对部分多次阐述的理论知识仍是一知半解,再加上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学习意识不强,-3-
直接影响到政治建校工作的实施效果。
4、政治建校考核评价体系欠缺
建立科学、合理的政治建校考核评价体系能加大老年大学对政治建校工作的力度,对教学实践也有正强化作用。然而目前老年大学对政治建校工作缺乏统一的质量评价体系,仅停留在开几次会、上几堂课的粗浅的量化指标上,对政治建校实施效果的评价构成要素探索不深,没能形成统一的科学标准,仅作肤浅的纵向对比估测,或说成效明显,或说作用发挥有限。由于缺乏量化考评,学校人员在思想上对政治建校工作不够重视,抱有“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应付心态,进而影响政治建校工作的质量,也不利于老年大学长远发展。
三、我校加强政治建校工作的主要做法和途径
政治建校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老年大学的科学发展。近年来,我们在加强和推进政治建校工作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勇于实践,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促进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1、规范领导体制,推进民主管理
加强和改进党对老年大学的领导是新形势下对老年大学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政治建校的根本任务。县委、县政府鉴于老年群体特征,按照建设“学习型”组织和实现学员终身学习的要求,切实把老年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臵,每年根据人事变动及时调整县老年大学的校务领导机构,建立了由县委副书记兼任名誉校长、县委组织部长兼任校长、各有关部门领导担任成员的县老年大学校务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县委老干部局负责加强对老年大学工作的领导与指导。同时,县委分管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领导经常过问县老年大学工作并给予指导,聘请了从县领导岗位退
-4-
下来的老干部担任顾问或常务副校长,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每年定期召开校务委员会会议听取有关工作汇报,商议并解决县老年大学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问题,研究部署下阶段工作目标和任务,提高老年大学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切实保证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在老年大学得到正确贯彻落实。在日常管理中,我们注重探索民主化管理模式,通过组建学员委员会(简称“学委会”),推选一些在社会上具有德高望重、年富力强且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同志担任学委会干部,下设学习、文艺、体育、宣传四个部,学校每学期不定期地召开学委会成员会议,积极听取建议、意见,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委会”参谋助手作用。同时,我们健全班委会制度,在各个班级实行班长负责制,负责班级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组织学员参与社会活动,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和自我管理服务作用。
2、加强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
制度是正确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得以贯彻的基本保证。学校按照政治建校、平安立校、质量兴校的总体要求,结合老年大学的长远发展规划和教学管理实际,健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加强学校日常管理,积极探讨新时期加强和规范老年大学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如健立完善了校、班两级管理制,制定完善了《校务委员会议事制度》、《学委会会议制度》、《班委会管理制度》、《学校工作班子议事制度》等14项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规范服务,使教育教学管理有章可循。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安排每学期1次开学典礼、1次期末总结、1次教师座谈会、组织1次教师(学委会成员)赴外地考察,在学期开始结束时各召开1次学委会(班委会)会议,交流经验、加强沟通,提高学员的
-5-
主人翁意识,增强学员的政治参与意识,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确保学校各项教学活动按照年初的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
3、注重思想教育,融入教学实践
一是把握办学导向,强化思想教育。我们把教育人、培养人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位臵。积极发挥老年大学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的主阵地作用,利用政治课堂进行集中宣讲党的先进理论和政策。并将政治课作为学员的必修课,要求全体学员参与聆听学习,把政治课的到课情况作为学员期末奖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学校坚持做到每学期安排一次政治课和一次讲座课,这些年先后邀请党校、统战、组织、公安、司法、药监等部门领导、专家和学者作十七大报告、国际形势、干部监督、治安形势、法制宣传、食品药品等专题报告,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知识竞赛活动,宣讲党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及学员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政治大课的学习,对学员进行了政策和形势教育。同时还结合神七飞天、迎奥运、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主题,围绕县里实施全岛城市化、建设三平台等中心工作,通过主题讨论、座谈会、报告会、参观考察等形式,进一步统一老同志思想,教育和引导学员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经济社会建设出谋出力。
二是优化课程设臵,注重政治熏陶。我们从课程设臵、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切实根据老同志的特点、需求和兴趣开设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力求做到贴近时代气息、社会生活和老同志学习需求,突出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这些年来,我们已开设出政经、文史、艺术、科技、保健和文体等6类20门课程,做到设臵科学,文理兼顾。在课程的具体教学中,要求任课老师要树立创新意识,-6-
不断改进老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课的教学内容中,做到突出针对性,突出实效性,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层次等有质的提高。如在声乐课上,讲解革命歌曲时穿插歌曲作词、作曲的历史背景,每当学员们唱这些歌时,仿佛听到了民族的呼声、祖国的召唤、战士的怒吼,对学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又如通过历史课对党史与党的战略方针政策的阐述,辅以多媒体图文并茂地讲解,把学员思想引入更高境界接受政治熏陶,提高学员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自学,有效拓延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这样使老年人通过不断的学习,老年学员会更加关注社会和国家大事、思考人生,了解外部不断变化的世界,融入新的社会生活,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生活方式适应时代,保持生活热情,增添生活情趣,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观。
三是坚持学以致用,实现老有所乐。学校坚持把办好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第二课堂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作为实现老有所乐的重要途径,结合课堂教学开展好课外实践活动。我们积极搭建平台,组织开展了参与全县百万老人健身走、当代文学知识竞赛、书画笔会、“欢庆十七大、情系重阳节”书画展、环保摄影展、京剧联谊会、舞会、音乐演唱会、戏曲演唱会等活动,激发学员参与兴趣,调动了他们积极性,丰富了他们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我们通过校黑板报、宣传栏等载体,在《晚花园》中刊出学员的学习心得,在知识长廊中展示交流学员学习成果,在老干部局网上开辟“交流园地”专栏,展登学员的书画、诗词等作品;每学期定期汇编学员的诗词作品小册子《古韵园地》,激发了学员的创作热情,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7-
我们通过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多形式多层面地组织他们参与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丰富了生活,提高了技艺,联络了感情,加深了友谊,达到了同赛共乐的目的。
四是参与社会活动,发挥优势作用。学校坚持鼓励广大师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和专业特长,学用结合,服务社会。在参政议政方面,组织部分从各个部门、行业中退休的领导,每年定期组织邀请他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他们的参谋作用。在关心下一代方面,引导学员在清明节期间,在全县14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与作巡回报告,对全县学生、部队官兵、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普法教育,鼓励、支持他们深入学校、社区对青少年开展优良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少年帮教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教育作用。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搭建平台,通过各单位聘请他们作为重点工程监督员、干部监督员、行风监督员、网吧监督员和维权调解员等,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在文艺宣传方面,通过学校文艺队深入各乡镇、社区开展送戏下乡、参与“十大寿星”评比演出等活动,得到了社会广泛赞誉。同时还充分挖掘和发挥学员在书画、诗词、摄影等方面特长、优势,积极引导,通过他们办书画培训班、出书画集等,使他们各展其能、各施所长。如陈淡云等老同志退休后加入到书画班,书画技能得到提高,参与县里组织的海岛文化节书画精品展及其它展览并获奖。一些爱好诗歌的学员们创办《坎门诗词》刊物,做到每年分期刊出;吴昌标等老同志将玉环人所写的对联汇编起来,编成《玉环楹联》一书。一些学员还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宣讲团,积极开展宣讲十七大精神和构建
-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宣传,充分展示了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扩大了老年大学的社会影响力。
4、抓住校风建设,搞好政治建校
校风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校风实质是一种政治风气,包括学校的党风、政风、教风及学风等等。在学校中我们极力宣扬校风建设的重要性,按照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要求,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体系,在知识长廊、黑板报等处粘贴时势知识海报、选登学员先进事迹等内容,引导师生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激励全校师生发挥余热、服务社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还积极发挥老干部党员在政治学习、思想政治工作、学校校风建设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学员认真学习党的有关路线方针、政策理论,并在工作中加以落实。同时,还要求学员积极发扬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品德,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精神的时代精神,努力做到全校师生在思想上重视政治建校建设,在行动上落实政治建校任务,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共同把老年大学建成学习知识的殿堂、培养兴趣的乐园、健全人格的摇篮。
四、对做好政治建校工作下一步的目标与思路
1、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增强对政治建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老年大学政治建校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是一项与时俱进的时事工程,形势不断赋予政治建校工作新的使命和责任。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老年大学的政治建校工作,要把政治建校工作纳入到重要日程,摆到社会经济发展和老年教育工作的重要位臵,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建立健全老年大学政治
-9-
建校的领导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政治建校工作取得实效。同时要充分发挥老年大学校务委员会的领导、指导、综合、协调作用,落实政治建校工作的人员、经费保障机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老年大学的政治建校工作。
2、加强舆论宣传,进一步形成浓厚的政治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能提高学员学习政治理论的热情。要进一步依托宣传简报、宣传橱窗、宣传海报等宣传媒介,营造良好的政治学习氛围,引导学员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要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和场合,不失时机地向师生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和学校的决策部署,使他们及时转换角色,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加入到政治建校工作中,形成群策群力的民主管理局面。同时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政治理论建设方面的作用,发挥老干部党校、老年大学临时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学校管理,提高学校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进一步扩大政治建校工作的参与面和覆盖面。
3、加强理论研究,进一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要重视政治建校理论研究工作,挖掘动员政策水平高、能力素质强的老干部形成政策理论研究小组和研究会,加强政治理论研究,将理论成果及时转化到老年大学工作实践中,更好地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加强与兄弟老年大学理论交流工作,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促进本校理论研究工作的发展和创新。同时还要调动任课教师对政治理论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的理论层次,做到政治理论教育与课堂学科教学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0-
4、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健全政治建校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政治建校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一项全局性、前瞻性的系统工程,在老年大学系统中没有现成可以照搬照套的模式,目前还处于摸索尝试阶段,我们要立足当前,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有益探索,加强调查研究,建立适合老年学员群体特点的考核评价衡量指标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健全政治建校质量评价体系,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客观、准确地综合评价政治建校工作的实施效果,引导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政治建校的最终目的统一于老年大学的办学宗旨。
五、对加强全省老年大学政治建校工作的建议(略)
-11-
第二篇:浅析老年大学教学质量的内涵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老年大学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老年人为对象,以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素质,促进老年人的全面发展,提升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实现老年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为目的所实施的非学历的和以休闲教育为主的老年学校教学活动。
老年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指教学活动对老年人达到老年教育预期教育目的的促进程度,它是整个教学系统环节作用的结果,由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三部分组成。教学条件是指学校组织教学活动所需的环境条件,包括学校内部的软硬件设施和学校外部的社会环境。教学过程是指组织开展具体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所应用的方式方法。教学效果是实施教学活动后所取得的效果,它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条件的最终体现。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这三者的高低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他们是相互依存,共同作用于教学质量。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要注重和实现这三者的提高。
一、目前各老年大学在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条件方面
教学条件的优异与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基础。目前各老年大学在教学条件方面各不相同,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第一各校硬件设施投入不均衡。各地政府对老年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财政支持力度也各不相同,条件好的学校不仅辟有钢琴、语音等投入成本高的专用教室,而条件差的学校还没能建起独立校舍,更不用说配备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各地老年大学在硬件设施投入方面呈现出不均衡性。第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均衡,师资队伍稳定性不高,由于聘请的教师性质各不相同,既有在职教师又有社会艺人,他们的教学能力水平各不相同,且老年大学教师兼职的身份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老年教育中,整体队伍的素质不均衡。第三老年学员的自身能力水平相差悬殊。每位学员的年龄、文化基础、社会阅历等各不相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有高低,对知识的接受也有快慢,他们同在一班,对课程的要求和进度也不尽相同,因而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第四社会各个层面对老年教育的认识不足。社会上很多人对构建老年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认识不到位,有不少人对老年大学缺乏了解,认为老年教育无关紧要,把老年大学看成是“扎堆玩”,对提高老年教育的教学质量嗤之以鼻。
2、在教学过程方面
在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教学方式单调,特别是政治类、文史类等课程,抽象的理论内容,加上教师单
一、呆板的授课方式,使得课程气氛沉闷。并且有些教师不会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只采用传统的教学,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与学员所追求的生动有趣的要求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二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虽老年大学开设的课程完全是根据学员的实际需求开设的,但有些开设的课程(如推拿课)并不十分适合老年人实际情况,而有些适合老年人的课程由于受师资和经费的限制,没办法开设,因此各校开设的课程门类并不丰富也不齐全,影响学员综合素质的发展。三是学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老年大学受人员编制影响,正式员工少,大部分工作是由热心老年事业的老同志来协助完成的,当老同志因身体等各方面的原因不能不得不卸任,于是就出现管理人员变化,影响教学管理工作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另外一些老同志对老年教育工作并不在行,也没花足够的时间加以研究,也没有机会参加管理方面的培训,因此管理服务水平相对不高,影响老年大学的教学质量。
3、在教学效果方面
对老年大学的教学效果方面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老年教育预期教学效果较难评估。老年大学没有采取且学员也不愿接受以考试的方式来衡量学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和学校都很难判断具体的教学效果。老年教育的重要目标的促进老年人的全面发展,提升老年人的生命质量等这些目标只能进行定性判断,无法进行具体的量化衡量。即使进行定性,由于工作量的关系,也只能了解学员的整体情况,不可能对每位学员进行定性分析。二是学校在实现学员价值方面开展的活动不多。“服务社会”作为各老年大学的其中一项办学宗旨,但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各校只重视课堂教学,对以实现学员价值、发挥余热方面组织开展的课外活动十分有限。三是各校对教学质量的认识态度有待加强。由于还没有形成一套统一、严格、合理的老年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各校采取各自的评价机制,又没有相应的考核体系,对待老年教育教学质量上抱有“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心态,影响学校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老年大学的发展。
二、提高教学质量所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教学质量关系学校的生存发展。近年来,我们针对存在的问题,适应形势发展,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不断促进教学条件、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提高,不断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1、主动争取、不断优化教学条件
一是把握办学导向,营造舆论氛围。
我们十分重视学校的外部影响力,充分依托电视、电台、报刊等新闻媒体及其它各种有利时机对老年大学进行积极宣传,引导群众提高对老年教育的认识。通过《老年报》、《老年日报》、《今日玉环》和《老年天地》、《第二青春》等报刊,对学校的办学情况进行及时报道,去年底还与电视台共同制作《快乐老人》访谈节目,在市县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出,反映学员精神风貌,展示学员的学习成果,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老年教育的舆论环境,推动形成进一步关心和支持老年教育工作的氛围,以感染和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加入到老年大学学习队伍中来。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教学设施
我们积极争取领导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教学设施,为学员提供宽敞舒适的学习环境,为教师顺利实施各种教学方法奠定物质基础。2005年,县委、县政府为了改善办学 环境,投资110万元对原老干部活动中心进行修缮和改造,作为老年大学的教学场所,添置更新了钢琴、电子琴、电脑、多媒体教学系统、全套扩音、空调、桌椅及其它办公等设备,拥有了1000多平方米独立校舍,现设有电脑、书画、音乐等专用教室和一个综合教室,在开展活动中还可共用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大楼的多功能厅、大小会议室和20多个活动场所。同时,县委县政府将学校办学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此后几经提高预算经费,现在年预算内安排10万元,加上每年学费收入近8万元,基本上能保障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所需,优化了学校的办学环境。
三是探索招生载体、扩大办学规模
过去,由于离休干部参学人数逐年减少,我们对学员选学课程不做限制,任其选择,经常出现选了课不来上,或有些听了几次就放弃,直接造成到课率低,影响课程的学习氛围。为此我们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招生途径,采取“入学限报”办法,降低入学门槛,整合社会资源,要求每个学员最多选学四门课程,引导学员选报自己喜欢的课程,有效地避免了只报不上,随意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发生,端正了学风,提高了学校的整 体学习环境。
四是择优选聘师资,保持教师稳定。
师资的优异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素质高、经验丰富的教师,能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办学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一套严格选聘、科学管理、慎重淘汰的规范选聘方法。通过在县内注意选聘那些知名度高、专业知识精、教学经验丰富、有奉献精神的同志来任教,先后聘请了70多位老师,大多数是县里优秀教师、某个领域的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来任教。我们对老师在思想上关心,在教学上支持,使其能够“请得进、留得住、教得好”。由于老师尽职尽责、教学有方,学员们虚心好学、刻苦认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原先的二胡、电子琴课程报名少,学员兴趣不高,自从我们严格选聘了二胡教师后,他注意针对老同志的特点,“适其所需,授其所宜,导其所向”,使得许多学员登门请教,真正让学员受益。同时,对于不适应教学、学员反映较差的教师,我们则采取帮助分析原因,观摩其他教师教学等措施,使其取长补短,迎头赶上,不轻易辞退,并做到在肯定其贡献的前提下,劝其离岗。此外,我们还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每逢教师节、春节等节日走访慰问教师,每年安排一次教师外出参观考察活动,联络教师之间的情谊,进一步激发无私奉献的热情。
2、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教学过程 一是注重五个结合,增强学习效果
我们针对老同志年龄、文化基础、接受能力的差异,学校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员听得懂、记得住,提高学习兴趣,注重五个结合,增强学习效果。一是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相结合,延伸课堂45分钟的时间限制,调动学员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学习,教师布置作业由学员带到课外去完成并及时加以批改,使学员在练习中温习课堂内容,达到巩固学习的目的。二是注重口头讲解与电化教学相结合,在对知识进行口头讲解的同时,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声、色、形融于一体的优势,将抽象理性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进行有趣的教学,调动学员耳、眼、脑等器官共同投入学习,使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三是注重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理论教学中加强实际操作演示和讲解,特别是一些技能类(如泥塑、剪纸)、艺术类(如书法、国画)课程,需边讲解边操作,将具体操作步骤当场演示给学员看,并指点学员现场动手练习,形成互动活跃的教堂氛围,切实解决学员“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的难题。四是注重集中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除按照统一的进度进行集中教学外,还根据实际,对接受能力相对慢的学员另外抽时间给他们作个别辅导,极大地激发和提高这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全部学员都能够跟上预期的教学进度。五是注重传授知识与成果展示相结合。多次举办学员书法、国画、诗词、摄影和剪纸作品展等活动,既展示了学员精神风貌,又提高了学员学习兴趣。
二是科学设置课程,注重教材编写。
我们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切实根据老同志的特点、需求和兴趣开设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力求做到贴近时代气息、社会生活和老同志学习需求,突出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上,坚持按需设课,先在学员中进行课程设置调查,每学期开学前召开学员座谈会,广泛听取他们对这些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根据摸底和学员的反馈情况,确定开办课程。这些年来,我们已设置出政经、文史、艺术、科技、保健和文体等6类20门课程,基本上能满足学员的需要。在教材编写上,我们根据教学规划和教学要求,结合教师实际,组织教师对相关课程进行教材的编写,并不断加以修改完善,形成一套适用性强,通俗易懂的教材,供学员参考。同时还与兄弟老年大学开展教材交流活动,如今年将书法教师编写的《怎样写隶书》、《怎样写圣教序》两本教材与市内其它兄弟老年大学进行交流,并借鉴吸收其它学校的优秀教材。
三是加强多层面沟通,提高管理水平
学校坚持面向教师和学员,通过召开教师座谈会、师生交流会、学员讨论会等形式和开展走访调查活动,加强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员之间的横向纵向沟通交流,及时查摆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深究问题根源,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切实提高老年教育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服务和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做到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学委会”、“班委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通过不定期召开学员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通报每学期的教学管理情况,听取他们反馈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加以采纳应用,不断提高学校管理队伍的科学的管理服务水平,为教师授课、学员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设施、管理和服务,共同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
3、努力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一是注重效果衡量,强调质量意识。
及时评估教学效果能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学质量,我们在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采取考试的方式加以了解。如电脑课进行首次与末次进行测试对比,以了解学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采取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广泛征求学员对教师教学方式、方法、表达能力等的方面的意见.学校工作人员坚持听课巡查制,深入课堂中、深入学员中,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及时掌握学员的思想动态,积极听取学员反馈意见。并于第一时间反馈给教师,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是创设活动载体,实现老有所乐
我们坚持“教、学、乐、为”相统一原则,结合老同志身心健康、兴趣等特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激发他们参与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我们通过黑板报、宣传栏等载体,在《晚花园》中刊出学员的学习心得,在知识长廊中展示交流学员学习成果,在老干部局网上开辟“交流园地”专栏,展登学员的书画、诗词等作品;每学期定期汇编学员的诗词作品小册子《古韵园地》,激发了学员的创作热情,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我们通过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多形式多层面地组织他们参与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丰富了生活,提高了技艺,联络了感情,加深了友谊,达到了同赛共乐的目的。
三是搭建交流平台,实现老有所为
实现学员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目标,我们基于老年学员具有社会阅历广、社会经验丰富、为人处事老练、办事认真和责任心强等优势,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正确引导,热心帮助,充分发挥学员优势作用,引导学员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实现他们老有所为。如吴昌标等老同志定期将玉环人所写的对联汇编起来,定期刊出《玉环楹联》一书,有一些学员在参政议政、关心下一代工作,以及党风廉政建方面奉献发挥余热,发挥着自己的积极作用。通过采取学以致用的方式使学员在实践中不仅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且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今后会以更大的热情再次投入到学习中,形成学习、实践、学习的良性循环。
第三篇:浅谈新农村建设内涵及存在问题与对策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2、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3、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4、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三)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五)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
(六)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七)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五、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3、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实现全国农产品信息联网
4、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5、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6、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7、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8、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根据“三个代表”的内涵和现实要求,结合农村工作的实际,我认为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挥:
1、搞好生产经营,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当前,广大农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就是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而对于怎样才能致富,却显得很茫然。广大农村党员作为农民中的先进分子,就要敢为天下先,通过了解市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有前景的设施农业、林果及畜牧养殖业,或外出务工经商,搞好生产经营,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真正使党员成为农民群众致富的一面旗帜。
2、心系群众,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农村党员是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必须注意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党员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后,还要注意充分发挥服务作用,通过传授致富好经验、好做法,热心帮助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学会经营,积极主动地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对于那些较困难的农户,吸收他们作为自己经营组织中的一个成员,通过自己带动帮助他们致富。我区现在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一种带领农民致富的有效形式。这些组织的带头人大部分都是农村党员干部,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发挥帮、扶、带作用,带领大批农民走向了富裕,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农村党员干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要因地制宜,积极寻找致富门路,为广大农民致富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普通党员可采取“发挥特长、分工联系、突出帮带”的办法,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分别在参政议政、农业生产、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和带领群众奔小康。
3、崇尚科学文明,争做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榜样。农村多年的改革发展,使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总的来讲,广大农民逐步树立起崇尚科学,破除旧传统、旧礼教,树立讲民主、讲法制的新观念。但是,一些封建迷信和社会陋习在农村根深蒂固,.组织的出现和蔓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广大党员要努力成为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的表率;在一些利益问题上,广大党员要处处想着群众,时时为了群众,不与群众争利益,争实惠,始终为农民群众的利益着想。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代表先进文化为己任,积极倡导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并身体力行,在农民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总之,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为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第四篇:初中政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政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
依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学习指导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可是,传统的政治教学往往采用单向填鸭式的方法,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记忆课本知识和观点,并以此作为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标准。这种忽略学生个性的教学方式使得政治学习本身成为一件极为枯燥的事情,阻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使得政治教学的效率大大降低,阻碍课堂内容的流畅传授。
2.学习内容远离生活
初中政治作为一门关于政治思维的启蒙课程,其设定的学科意义在于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就需要政治老师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生活当中的实际案例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利用最平常的情境将学生思维的枷锁打开,让他们在生活中培养对政治学习的兴趣。然而,事与愿违,现实中少数老师只是对书本上的知识通过抽象的语言和文字进行大概的讲解,造成学生对于政治的理解更加模糊不清。因为政治语言本身的抽象性,使得学生的思维逐步变得抽象,导致学生失去学习政治课程的兴趣。
二、解决对策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政治教学应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按照学生个体本身存在的差异性来分批次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这就要求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在保证每个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政治课程的收获与快乐,从而逐步提升对政治课程学习的兴趣。在“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预先创设课堂教学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一教学情境中体会到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享受权利的时候也不忘履行义务。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政治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测试,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依照具体情况分批次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吸引学生对某一观点的注意力,老师还可以创设故事情境,以感性的情感与理性的思维的变换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归根到底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基础好的学生,加强综合训练,继续深化,将课本上的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觉悟;其次,基础薄弱的学生抓基础,在理解的前提下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最后,对基本没兴趣的学生,加强基本的训练,当堂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并不是为学生设立不同的等级,而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特征,进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
2.联系实际
联系实际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因为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之后,就没有了抽象感。中学阶段学生的想象力还不丰富,而且局限于校园生活,思维更是受到很大的限制。联系实际情况,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政治可以带来什么,就可以让学生对政治产生浓厚的兴趣。理论联系实际,这是一句真理,只有如此,才能够做到真正让学生对知识感兴趣。例如,在授课过程中,讲到消费者权益问题,同学们对此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身边时时刻刻在发生着侵权问题。如某同学在商场买了火腿,回家发现是变质的。回去找商场,商场以丢失小票为由,拒绝更换产品。这时人们往往都会选择放弃,因为即使拿起法律武器,最终也不过是一根火腿。这种法律意识淡薄,必然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多穿插讲解一些这样的知识,相信学生们会更有收获。总之,初中政治教师素质是个统一的整体,各种素质之间互有关联,整体素质的提高可推动初中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解决目前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篇:高校工会内涵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工会内涵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华北电力大学 李双辰 王玲
内容提要: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工会内涵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内涵发展主要表现为深化民主政治建设、加大工会维权力度、提高工会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内涵发展的研究和探索,必须兼顾传统工作和创新发展的关系,以推动工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工会工作 内涵发展 对策研究
中国高校工会在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维护教职工权益、工会工作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并开始了新一轮发展战略的研讨。笔者认为,高校工会的持续发展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这是因为高校工会的发展总是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而高等教育正在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那么,高校工会的内涵发展就是要根据中国高校工会已取的经验和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化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重视高校教职工的民生问题,提高维权能力和工作创新能力,实现工会可持续和谐发展。
一、高校工会内涵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高校工会走内涵发展道路,既面临着时代挑战,又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不论是纵观历史还是横看社会,高校工会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已成为时代必然的选择和发展趋势。
1、高校工会内涵发展根源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最基本的阶段性特征就是进入了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新阶段,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时期。现在,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正是在高等教育由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的时期,工会应当与高等教育同步发展,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2、高校工会内涵发展内源于工会自身的挑战
近20年来高校工会以建家升级工作为龙头,依托民主政治建设这个重要平台,通过校务公开、教代会等形式把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落到了实处,较好履行了工会维权的基本职责,得到学校党政和教职工的认可。然而,在成绩面前也有民主政治建设后劲不足,建家工作要创新思路,工会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需进一步提高等问题急待解决。因此,来自工会内部的冲击、挑战比任何时候都强。工会工作面临着继续提高工作质量,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
3、高校工会内涵发展外源于教职工需求的压力
外部的压力主要来自教职工对工会日益高涨的需求。教职工队伍结构的多样性凸现了维权工作的错综复杂性;高校的民生问题也给工会的维权能力带来压力。在建设高水平大学过程中,面对教职工对工会维权能力的期望值的不断提升,工会如何更好地融入主流服务主体,有效地提高维权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当前要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的问题。这些来自教职工需求的压力正是工会内涵发展的动力外源。
二、高校工会内涵发展的基本问题
在我国教育阶段性发展的背景下,当前高校工会工作也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最基本特征,就是进入了从基本落实工会维权职能向全面提高工会维权能力转变的新时期。现在,搭建民主政治建设平台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但依法治校的问题还有许多事要做;工会工作领域的覆盖面和基本任务已初步明确,但质量和效果成为突出问题;工会通过努力工作获得了学校党政和教职工的充分肯定,但满意率还有较大提高空间。所以,无论从内涵发展的要义,还是高校工会现实状况看,工会内涵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应当关注民主政治建设、维权能力、工作创新三个方面的问题。
1、关注民主政治建设出现的“匀速”倾向
高校民主政治建设是工会的标志性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高校已形成别具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模式——以教代会和校务公开为两大支柱的民主政治建设平台。
需要引起关注的是高校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了“匀速”倾向,即对教代会和校务公开出现了由“加 速”转向“匀速”的征候,甚至出现“教代会有否必要每年都开”的疑问,这对深化民主政治建设带来影响和压力。
2、高校教职工民生问题凸现工会维权难度
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青年教职工对学校发展的满意感和由于自身潜能实现而获得的成就感较高,而在学校工作所体验到的快乐感和由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而获得的知足感与期望值相差较大。尤其近几年高校青年教职工的民生问题日益凸现出来,主要集中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住房问题;二是教职工收入问题;三是子女教育问题,这三方面的问题解决难度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3、工会工作持续进步的方向急待明确
多年来,高校工会干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创新,积累了许多工会工作的宝贵经验。它包含了民主管理制度的确立、建家工作的深化、维权机制的形成、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创新等。下一阶段工作的突破口在哪?持续进步的方向何在?
三、高校工会内涵发展的对策研究
工会内涵发展应以深化民主政治建设、提高维权和服务能力、工作创新为框架,其核心任务概括为三个方面:坚持“党政工共建”,把民主政治建设做实做强;以和谐维权促进“共建共享”;以管理创新促进“深度服务”。
1、坚持“党政工共建”,把民主政治建设做实做强
认真分析总结高校民主政治建设发展过程,我们认为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的突破口可能在于“共建共享”。高校的改革应着眼于进一步调整高校的利益分配格局,调动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缩小学校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使更多的教职工,特别是广大教师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学校发展带来的好处。这将是未来几年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和落脚点所在。
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深化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在解决了按时开会等制度建设问题后,下一阶段应抓好教代会四项职权的落实问题,特别是教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的权限落实问题是党委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学校行政的强力支持,是深化民主政治建设的保证。学校行政在下阶段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应着力做好两件事:一是认真落实《北京市高校校务公开目录》的各项校务公开工作;二是大力抓好提案工作,用提案工作成果促进学校的中心工作。
学校工会的协调作用,是深化民主政治建设的组织保障。工会在学校党政的领导和支持下,认真落实教代会工作任务,检查督促教代会决议、提案的落实,及时将教代会决议和提案落实情况通报给广大教职工和教代会代表。
有了这样一个党政工合作共建平台,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能够克服“匀速”倾向,沿着健康轨道持续加速发展。
2、关注教职工民生问题,以和谐维权促进“共建共享”
破解高校教职工民生问题应当是一个社会范畴问题。高校可以说是社会中和谐度较高的区域,但决不能掉以轻心青年教职工中的民生问题,也不能因为有些问题是学校无能为力的而不作为。随着高校教职工队伍结构的变化和维权工作的不断递进,“和谐维权”成为当今维权工作的新内涵:双向维护得到广泛认可;分类维权成为新特点;特殊维护(教师中的拔尖人才)成为新需求。
3、加强工会团队建设,以管理创新促进“深度服务”
“深度服务”是指工会在已建立的一套服务机制基础上,创新思路和方法,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为教职工提供更贴实际、更有效、更到位的服务。
如何通过管理创新促进“深度服务”?按照管理学的激励理论,取得工作效绩的方法就是激励。因此,要努力加强自身建设,造就一支服务优良管理到位的工会团队。工会团队建设的核心是“共同发展”,通过与学校共同发展、与兄弟工会共同发展、与广大会员共同发展来拓宽个人发展空间。我们要以需求为导向,以管理为支柱,以激励为手段,以满意为目标。只有以高水平的管理为支撑才能实现“深度服务”。
1)提高维权能力是实现“深度服务”的保证 工会在维护教职工权益和为教职工服务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立服务区,在这里工会应当发挥主角作用。工会在维权中的作用取决于工会的地位和执行力。如果工会总是徘徊在学校的主流工作之外,工会的源头参与和维权执行力就是空话。所以,工会应以融入主流服务主体来提高工会的维权执行力。融入主流工作扩大了工会在学校党政心目中的显示度,也就为工会获得了维权的话语权。
2)管理创新是“深度服务”的基础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职工对工会的需求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创新是实现深度服务的基础,而“需求分析”是创新的前提。创新还要注意克服 “思维定势”,工会在多年“围绕中心服务主体”的工作中建立起一套服务体系和工作方法,受到教职工的认可,但教职工对工会工作方法的“喜新厌旧”和难点问题的轮番轰炸也使工会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由此可见,高校工会要真正实现“深度服务”,必须从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出发.把握求真务实的工作原则,拓展工作思路和方法、增大创新力度,探索改革形势下高校工会内涵发展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周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J】.求是.2005,(8)2. 郭大成.创新高校工作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M】.2008,(3)3. 周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J】.求是.2005,(8)
作者简介:
李双辰,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王 玲,华北电力大学工会常务副主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