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心得体会材料40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
读石义堂《学习评价》心得体会
武
志
斌
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形成是基础教育阶段重要的学习目标和评价领域。但是,在学习评价中仅仅关注知识与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把目光投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因为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和状态。死记硬背是一种学习,活学活用也是一种学习,但这两种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是大不一样的。
新的课程改革把过程与方法列为课程学习的第二大目标领域,充分说明了改善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强调过程意味着要使学生充满快乐、富有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强调方法意味着要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总之,就是要把学生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题海战术这样一种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社会需要相违背的“异己”的学习状态中彻底解放出来,还学生以学习的快乐和自由,恢复学习作为人的成长需要所固有的本来面目。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就不能只看学生的学习结果,一切向分数看齐,而要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评价,真正使学生做到享受学习和学会学习。
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我们就必须研究这种特定的评价内容的特点。相对于知识和能力的评价,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更多的是在动态活动的过程中来进行的。用简单的考试方式虽然可以较为准确地测验学生知识积累的情况,但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选择,往往是以动态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所以,对这些内容的评价也就更适合用动态的方式来进行评价。在这个方面,“表现性任务评价”是一种较为适用的学习评价方式。表现性任务评价 所谓表现性任务评价,就是让学生通过完成实际任务来展现其知识和技能成就的一种评价方式。在这样的评价中,由于被评价者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独立或协作完成一项实际任务,就使得他们必须调动多种因素介入学习的过程。例如,他们需要调动自己存储的相关知识来明确任务的类型、要求、难易程度;他们需要设计完成任务的具体方案,还需要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优化,选择出最佳方案;如果是需要多人协同完成的任务,他们还需要进行人员的搭配和分工;最后,他们还需要运用他们已经获得的技能进行实际操作。
第二篇:教师读书活动之教学随笔40
用一颗朴素的教育心守住激情
——《我的教育心》教学随笔
读了李镇西老师《我的教育心》,书中的很多地方给了我很深的感触。作为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困惑,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像李老师在书中所言:“心生绣了,没有了激情,产生了职业倦怠,我们要警惕”。对于如何保持对教育的激情,李老师给我们了五点建议:
一、要有一颗纯净的童心
要保持这种纯净的童心,支撑点是把教育当成是一种信仰,不为名利工作,而是为自己工作。如果我们仅仅把教育当作一个职业,那将是很累的,而且累得很被动――为学生累,为家长累,为领导累,为社会累„„但如果我们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当做自己的一件事情,自己所做的是在编织自己的幸福人生。同时,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故事,我们帮助他们编制这个人生的故事,即使我们的年龄不断在增长,遇到的挫折接连不断,我们也要永远保持这份纯真的心。
二、要有爱心
李老师曾在她的另一本著作《爱心与教育》中讲到:“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如果没有了感情,教育就无从谈起。你爱学生,学生也会和你有感情,就是这种感情,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是教育非常重要的条件。当然这里的爱心是对学生的一视同仁的平等和尊重的爱。李老师说过“爱学生一阵子很容易,难的是永远都爱孩子。”大多数老师并不是没有爱,教育伊始,我们每个人都想过去爱自己的学生,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似乎不再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开始慢慢喜欢成绩出色的学生;不再有十足的耐心,对学生也有了些许“简单粗暴”的痕迹;不再走进学生,与学生有了心理距离。这种种表现都说明了,我们没有真正的爱我们的学生。爱学生就要给与他们渴望的关注和尊重,即使在你大发雷霆的时候也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爱学生还要有对他们的科学的严格要求。最重要的是像李老师要把这种爱坚持下去,持之以恒。
三、要善于积累智慧
教育需要爱心,更需要智慧。教育学生的过程,形象一点说就是一场与学生之间的“持久战”,在与学生交手的每一回合中,老师没有点看家本领怎么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呢。而每一位老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没有经验可谈,可能会犯错误,走弯路,遇到挫折,这些都没有关系,关键是从中能够积累经验教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李老师在书中也讲到了一些早年的令人叹息、发人深省的失败教训——对真诚的教育者来说,这些失败的教训同样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年轻教师要从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积累教育智慧。
四、要加强阅读
阅读,是来开启思想与情感的钥匙。即使我们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来阅读。阅读一方面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我们的知识积累。当然我们阅读不是为了让知识把我们的心里挤满,而是为了让我们的心胸得到涤荡因而空旷清澈。
五、要勤于写作
现实生活里,教师感觉到苦和累,的确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很忙,很累,如果只是看到了生活中的忙与累,那么很快就会出现职业厌倦感,就不会喜欢教
育这件事情,相反,忙碌的同时如果停下来看一看,想一想,用心留意记录身边的学生的变化,肯定会有可喜的变化。这就好比一个人在赶路,可以是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感受前行的愉悦,也可能是闷头向前,错过美丽的风景。当然,写作并不要求你的文笔有多好,只是坚持每天记录与孩子们的点滴,记录每天与孩子们打交道的故事。不贪图以后会怎样,只是积累你与学生之间的一笔财富,闲暇时间翻阅起来,内心体验一种充实与豁达。
《我的教育心》真实地展示了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历程,展示李镇西老师是如何一步步怀揣教育理想在教育山路上攀登。李老师书中的语言是朴素的,李老师平常的行动也是朴实的。然而,在当前这个浮躁与喧嚣的社会上能数十年始终如一保持这种朴素的心却是伟大的,是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学习的!
第三篇: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心得体会6
小学生为什么不爱学习
刘军
厌学是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学生一旦厌学,就会对学习不感兴趣,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的苦闷感,甚至抵触学习;同时,对教师和家长有逆反心理,有抵触情绪;厌学的学生还常伴有品行问题,严重的会出现旷课、逃学等现象。
要让学生摆脱厌学障碍,教师就必须找到学生厌学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从学生心理、教育上去疏导,才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智力得到提高,能力得到培养。本人认为,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由心理、生理因素的影响,也有环境因素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在人为因素的矛盾冲突中产生的。
一、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文化环境,即小学校生所处的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对小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小学生不能及时根据社会文化的变化,作出适应性变化。如:社会中的“读书无用,金钱万能”、裙带关系、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报酬倒挂现象等,都会侵蚀着小学生的幼小心灵,使他们在主观上简单的认为:学习是次要的。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传统的家庭观念,以子女作为父母个人的财产,父母对子女的关系是单向的、垂直的教育与受教育关系,父母只具有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在子女面前完全以教育的身份出现,认为子女对父母的教育只能安全接受,对父母的意见必须绝对服从。家长“望子成长”、“望女成凤”的心切,不顾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个性的特点,采取一些损伤小学生心灵、超越小学生能力的硬性教育、造成家庭生活、学习紧张的气氛。长此下去,会使小学生产生疲劳感,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力,反感和厌恶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不佳。这时家长就“恨铁不成钢”,甚至用挖苦、讽刺、威吓、打骂的办法,结果使小学生更加缺乏主动性和独立见解,失去了学习的乐趣,而麻木不仁,从而厌恶学习,甚至个别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而离家出走。
三、学校教育不良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心理单位,班级学习风气的好坏,学生与教师的角色认识与扮演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学习效果。传统教学理论,忽视学生在学校中的社会地位,强调维护教师“权威”和中心地位,因而导致师生这间、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心理隔阂,这种矛盾冲突也是小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
1.师生间的矛盾冲突
在学校,教师与学生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各自占有不同的社会地位,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拥有成人社会的要求,接受自己的教学指导,以求维护自身权威与尊严。但是,由于小学生在心理、生理上仍处于尚未成熟和发展过程中,其文化知识、教养水平、社会道德观念与教师所代表的成人社会的要求尚有很大的距离,小学生在学校中则不愿受教师过多限
制,希望自己在学习和行为方面能获得更大的自由,拥有更多的自主性,而这种追求更高社会地位,获得与教师平等的权益的最初愿望,使之常常与教师发生冲突。如:学校抓应试教育,教师的最大愿望及是要求学生忽视或不关心学生的思想等现象。从而忽视学生在学校中的社会地位,因此与学生的独立人格产生冲突。这种冲突的结果往往是牺牲学生一方的阂,一般不易发生外部行为的直接对抗,这是因为教师对学生拥有法定的控制权。因此,小学生对教师的不满主要反映在学习态度上,表现在学习的积极性下降,从而消防对抗、厌恶学习。
2.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同一年班级集体中,每个学生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与地位,属于同辈社会群体,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但在学校中,由于小学生群体内部的个体差异,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小学生之间也经常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一般说来,在一个好的班级集体中,绝大多数学生能自觉维护班级荣誉,每个学生能自学按照自己的需要侵犯他人的利益,甚至恶语伤害其他同学,出现在强欺弱等不良现象,导致学生之间不团结、不信任。另外,由于小学生的个别差异,小学生接受知识水平不同,造成学习成绩的不平衡,学生之间出现歧视现象。对于这些形象,如果教师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与学生观,教育工作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正确对待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学生,而是对个别学生偏心、偏爱,不仅容易引起小学生对教师的不满,更会加剧小学生之间的冲突。使那些品德和学业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学生缺乏信心,自暴自弃,从而抵触厌恶学习。
总之,小学生厌学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人为因素长期的,多次的影响结果。疏导与治疗的关键在于端正办学思想,重视发挥学校、家庭的积极作用,抵御大环境的消极影响,创造一个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的良好环境。
第四篇: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心得体会13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干扰现象分析
魏元柏
教育传播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共同活动组成的教学信息传递和交流系统,其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预期的行为改变,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个性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是教师魂牵梦绕的境界。为此,教师们都想方设法,期望提高教学效益,圆满达到预期目标,但往往事与愿违,效益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干扰(以下简称“干扰”)的研究。下面我拟就课堂教学干扰的特点、表现及对策思考做粗浅分析,与各位同仁相互探讨。
一、干扰的涵义、特点
从汉语词义上来看,干扰是指(对某种秩序的)干预和扰乱。而作为一个教育传播学名词,干扰是指影响教育信息传播(传递与交流)效果的各种消极因素。
小学数学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信息、教学媒体四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其中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可能出现干扰。在教学过程中,干扰总是作为教学信息的对立物而存在的,是一种不可避免、不可预见而又不易确定的现象。它使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有所耗损,产生弥散,导致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迟缓、阻滞,不能被对方完整接受或接受失真,导致教学效益低下。
二、干扰的主要表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学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途径和场所,是连接信息发出者与接受者的中介,联系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的桥梁,使二者间能够实现信息的传通。教学传播过程主要由教学媒体的使用,空气中的光波、声波、电磁波的运动,人的感觉器官的刺激与反映以及信息的传输和处理等环节组成。上述环节的配置、使用或处理不当,均可能对学生的认知过程及心理构成干扰。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笔者以为干扰表现有四类共16种。
(一)传播符号干扰
传播学家宣韦伯认为:符号是人类传递活动的要素,符号代表事物,它能脱离参加传通关系的双方而独立存在,符号是可以“译”成“意义”的传递因素。符号一般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种。前者如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后者如动作、音响、图像符号等。传播符号干扰主要表现为:
1、语言含义模糊。如:乱用方言(将“上午”、“下午”说成“上昼”、“下昼”),用语不当(将“求一个数的倒数”说成“求倒”),逻辑错误(随意增加或减少概念的内涵,致使概念外延缩小或扩大,将“三角形”说成“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方程”说成“含有X的等式”)等造成理解困难。
2、板书形式不当。如板书出现错别字、计算错误、图示不规范、比例失衡(将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相差悬殊的比较对象表示成近似相等)等造成认知错误。板书字迹潦草、模糊、排列杂乱,造成辨认困难。
(二)传播媒体干扰
教学传播媒体是指承载、传输与控制教学信息并介入教和学过程的材料和工具的总称。按媒体作用的器官和信息的流向来分有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交互媒体、综合媒体物种。有关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从外界获取的信息量占信息总量的比例分别为83%(视觉)、11%(听觉)、3.5%(嗅觉)、1.5%(触觉)、1%(味觉)。这表明视觉与听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传播媒体使用不当主要是对学生的视觉与听觉造成干扰。其主要表现为:
3、媒体质量欠佳。书籍缺页、倒装、字体过大或过小、印刷不清,幻灯片和投影片、挂 1
图画面模糊、色彩失调,音像媒体图像抖动、变形、声像异步、串音、噪音等造成学生辨认困难。
4、媒体运用不当。媒体运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高、变化过多,造成学生视觉与听觉疲劳;媒体的刺激程度过高、形式过于新奇,导致学生注意力被媒体所呈现的表面现象吸引,忽略认知过程;媒体运用时机选择不当,不能做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化解疑点、激活思维、引导探索,导致媒体运用徒劳无功,涣散学生注意。
(三)传播方式干扰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双边共同活动形成的信息传递和交流系统。如果教学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或方法选择不当,也会造成干扰。其主要表现为:
5、操作设计不当。操作(包括实验、演示)选材不准、指导不具体、要求不明确、程序不规范,导致实验、操作的结果精确性及可信度差,使学生对结果产生怀疑。
6、教法选择不当。教师没有根据教学目标、教材性质、学校实际及学生特点,过多地采用缺乏反馈的单向传输方式,引起学生情绪消极;片面理解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音像教材播放时间过长,使学生视觉、听觉疲劳;以电教手段代替教学,搞电教的“满堂灌、注入式”,师生之间得不到及时的信息沟通,降低信息接收效果。
7、情境创设不当。创设的情境局限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脱离学生的生活环境、经验、心理特点与年龄特点,情境中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背景太多、太杂,创设情景的过程太长,内容堆积。既失去创设情境的教学价值,又不利于学生的观察、感知、抽象与概括能力的发展。
8、问题设计不当。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或讨论次数过多,选择时机不准;问题太难、太易,或不具有思考与讨论价值;操之过急,教师提出问题后后学生立即进行反馈与交流;或者当学生思维正活跃时却中止对问题的讨论;组织不严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发表意见的人不少,但对讨论的结果却没有归纳总结等。这样的安排浪费了学习时间,达不到问题设计的目的,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
9、活动组织不当。比如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小组划分随意性大,小组人数太多或太少(从二、三人到十几人),小组成员学习水平的搭配同质化(优生组、学困生组、中等生组),成员分工不明确,角色定位混乱,活动的程序设计可操作性不强等。诸如此类,既妨碍了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切磋以及互助等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10、练习安排不当。练习难度把握不准:练习太容易,学生不经过努力就能完成,产生自满情绪;练习太难,学生经过积极的思维活动仍不能完成,则产生畏难情绪,散失信心;练习形式单调、机械重复,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同时感到枯燥无味、降低学习兴趣;练习形式变化过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学习效果不理想。
11、评价方式不当。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新奇、与众不同的想法或结果,教师不能正确把握,轻易否定,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对学习中的错误,不分缘由横加指责,甚至讽刺挖苦,伤及学生的自尊心。
12、教师活动不当。教师教态过于夸张、变化过于频繁或者形式呆板单一,使学生的注意涣散;讲课的语调、语速缺乏变化,语言缺乏通俗性和儿童情趣,导致学生疲劳,学习兴趣下降;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解决问题时,教师不停地在行间走动或喋喋不休的提示,打乱了学生正常的思维活动。
13、偶发事件处置不当。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对于正常学习来说是干扰,而对此惊慌失措、手忙脚乱、不加理会或强制学生转移注意等不当处置行为则会使干扰程度加剧。
第五篇: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心得体会17
教育现象剖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象的点滴思考
育才小学杨玉萍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步确立和巩固,于是,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但是,我们在为许多教师大胆创新、张扬学生个性、追求独特教学风格而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耍弄“花拳绣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放任、随意与浮躁,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倾向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要正确地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
[案例1]教学片段:《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师出示投影,屏幕上出现了公园里卖气球的场面,孩子们在买气球。
师:总共有15个气球,卖掉了9个,还有几个?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算一算。生A:15-10+1=6;
生B:10-9=1,1+5=6;
生C:因为9+6=15,所以15-9=6;
生D:9=5+4,5-5=0,10-4=6。
„„
师:同学们想出了很多方法,在这些方法当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师: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完成下面的问题(略)。
[反思]在上述教学片段中,从表面上看,教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个体差异,但是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经验和思维的限制,他的个人思考、个性的理解并不是最佳的、正确的。目前,数学教学中还有一些类似的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一切让学生说了算。不管学生如何理解、如何想、如何表达,总是一味地肯定和表扬;或者在没有充分引导、创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算”“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想用什么方式学习就用什么方式学习”„„这些做法表面上看是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任其自流。
过去,我们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出现了“满堂灌„‘填鸭式”的做法;现在,我们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中又出现了“放羊式”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课堂教
学“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教师在重视学生的独特理解、珍视学生的劳动成果时,也要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能因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感受”,该否定的就不予以否定;不能说要“赏识孩子”,该引导的就不予以引导。对学生的一些独特见解,对一些是非分明的问题,教师应毫不含糊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学生指点迷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一个“导”字: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出现偏差、走人误区时,要“引导”;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要“开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思维卡壳时,要“辅导”。
二、要合理恰当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案例2]《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片段
教师呈现问题情境:
母亲节到了,商店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老师想买一束50元左右的花,请你设计一种方案。
在这之后,教师立即让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按自己的喜好组成小组,开始合作学习。有的是一个优秀生在发言,其他学生当听众;有的是你一言我一语,却没有围绕主题;有的对问题还不清楚,无从做起„„)
然后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并选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的发言被代表取代了。
[反思]在学生没有充分独立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有自己的独立方案,很容易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人云亦云,没有围绕主题,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这样的合作只能只能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同时,各组的成员在组成上也差异过大,自然对各自承担的探究任务、合作目标在完成质量上有好有坏,影响集体对文本的整体学习效果。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否采用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关键是要看实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哪些问题应该由学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应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做到了然于胸。要注意三点:一是做好合作准备。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二是明确合作目标。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合作要达到什么目标、各自在小组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三是形成合作机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组内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每一个合作小组都要有一名“领头羊”负责组内活动的组织与协调,确保合作学习有序进行,保证组内成员有平等的参
与机会。
三、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
[案例3]教学片段:《平行四边形面积》
引入新课后,第一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第二步,画出一个长方形使它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相等。第三步,学生用剪刀剪下这两个图形;第四步,学生想办法用剪刀剪下平行四边形,把它拼放在一起,组成一个长方形。第五步,把拼成的长方形与剪下的长方形比较,并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部分学生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
[反思]这节课基本上学生都在探索和体验,动手“做数学”,过程由学生完成,结论由学生得出,教师基本上没有讲授,没有进行分析和推理论证。然而数学知识单靠学生探究、体验就能获取吗?这样获取的知识是真实可靠的吗?另外,许多学生结论还未得出已经下课了,过度的探究在教学时间上也不允许。
“做数学”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改变了以往数学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但学习方式的改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用一种方式去代替另一种方式,让学生每节课都去亲自经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既无必要,更不现实。
适时抓住学生的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关键环节。因此,在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端正思想,正确把握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条件,“该出手时才出手”。具体做到:(1)激发探究兴趣。影响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是否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这种探究兴趣很难自发产生,它需要教师在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的相关点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兴趣诱导学生认真思考、乐于探究。(2)把握探究时机。(3)提炼探究问题。备课时,教师要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测,形成一个基本“框架”。对哪些问题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要组织探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课堂上,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梳理、总结,争取用最少的时间解决最多的问题。
以上是本人对几个教学片断的一些粗浅看法,也可能有不恰当的地方,还敬请各位同行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