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青霞《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郭墅中心小学
李青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
弄清课文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了解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主要途径。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读题:
24、大自然的文字)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大自然也是一本书,它也有自己的文字,文中提到哪些大自然的文字了?指名交流,师板书:星、云、石灰石、花岗石
2、如果把这些文字分为两类书,取书名分别叫什么呢?指名交流,师板书
3、过渡: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走近大自然的文字,去读一读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去了解他们呢?
二、引导自读精读,读懂大自然的“文字”
(一)引导学习二三自然段,解读大自然的“天书”。
1、重点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圈出写了哪种大自然的文字,这种文字写在什么上面的?它能告诉我们什么?(同桌讨论后做填空题。)
大自然是一本书,(北极星)是大自然文字,它写在(天空),告诉我们(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2.出示图片,认识小熊星座,让生指出北极星。让他们说说自己知道的星座。(结合课文阅读,我在课外书上还知道„„)
3、师小结:由此可见,了解大自然的文字可以(板书:辨别方向)
4、让学生运用在第2自然段中学到的方法学习第3自然段。
(1)课件出示白云、砧状云图,学生观察后猜测会出现什么样的气象。
学生默读第3自然,并做填空题:
大自然是一本书,()是大自然文字,它写在(),告诉我们()(2)理解“预兆”
(3)课文怎么形容“砧状云”的?指名读句子,出示: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
5、其实,勤劳的人民在生产劳动和生活中不断积累着智慧,“看云识天气”早已是他们的习惯了。老师送几条谚语给大家,不妨仔细读读,品味一下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出示、自读、说说理解、齐读: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雨山戴帽,无雨云缠腰。乌云块块叠,雷雨眼面前。火烧乌云盖,有雨来得快。日出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二)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请大家试着用学习2、3自然段的方法,学习5、6自然段。归纳学习要点,自由朗读5、6自然段,围绕“大自然的地书有哪些文字?”这些文字写在什么上面的?它告诉我们什么?这几个问题同位展开交流讨论。
1、汇报交流地上的文字——石灰石(1)谁能到前面给大家介绍石灰石,它是什么样子的?它能告诉我们什么?介绍完之后,其他同学补充介绍。教师相机出示石灰石的图片。
(2)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是一本书,()是大自然文字,它写在(),告诉我们()
2、汇报交流地上的文字——花岗石
(1)在森林里行走,有时会忽然看到树林当中立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普通人的疑问是:()? 学生质疑:“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
(2)出示花岗石的图片,教师质疑“它是怎么到 这儿来的呢?” 指名朗读这一段,思考这个问题。
(3)学生交流花岗石的来历。教师出示: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4)学生自由阅读这一部分,并找出里面的动词,圈画出来。体会地壳运动的动词“搬、穿、爬、带、走”的准确和巧妙。思考“爬”为什么用引号?作者运用的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地质搬迁,而且还体现了速度之慢。(板书:花岗岩 地质之迁)
(5)指导朗读第6段,重点指导疑问句“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和动词“搬、穿、爬、带、走”,加深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3、教师引导重点品读第六自然段。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是怎样把森林里的花岗石介绍得具体、生动、形象的呢?
(2)讨论交流:(3)教师小结。
A、运用打比方,使语言形象生动。
B、巧用设问,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C、借助拟人的手法,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大自然的神奇。
三、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许多的自然现象,比如燕子低飞,是在告诉我们天将要下雨.1、课件出示“蚂蚁搬运蚱蜢、大树的断面木纹” 它告诉我们什么?
2、你们还想到了些什么呢?小组交流
3、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小组推荐汇报交流自己懂得的大自然的文字。
四、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1.要想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我们有哪些途径呢?自读第七小节。2.指名交流,结合书本及实践谈谈自己看法。师生归纳,板书: 方法: 观察 读书 请教 3.总结:我们走进自然,走进书本,善于请教,就可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懂大自然这本很厚的书,感受自然的无穷奥妙。
五、拓展阅读(以篇带篇仿写)
1.这儿有一首小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大自然的文字》 2.自由读小诗。指名读,齐读。
3.大自然的文字仅仅就这四种吗?远远不止,让我们拿起笔,也模仿它的样子写一写吧!
六、课外作业:小练笔
选择一种大自然的文字,仿照课文,试着把这种文字介绍的生动、具体、形象。
板书设计:
星座
辨别方向
云
观察气象
24、大自然的文字
石灰石
地质变化
花岗石
地质变迁
方法: 观察 读书 请教
第二篇:李青《 云南的歌会 》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西安市二十三中学
李青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歌会,品味言语情味,通过人物描写的手法了解人物的特点。
2、在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活中领略人情风俗之美,3、发掘作家情感,谛听生命的颂歌,滋养学生心灵。
二、整体思路
以“意思”引领,以“歌会”为立足点,以“人物”为切口,以“生命”为重心。
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入教材的部分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引出这段文字,其意在要学生明白沈从文认为“意思”在于“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然后抓住这个“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义性,引导学生再细读文本,然后从文中去发现作家是如何描述这些“活生生的”“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的。
我们该如何而活:设计此问题是想让“语文”贴近生活,走进心灵,关照灵魂,从而让语文教学从言语的层面进入文化的层面。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云南图片和民歌导入,介绍沈从文。
2、导读: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PPT)
作者到云南是想从马鞍的花纹中做一些文物考古方面的研究,但过不了多久就被更新的发现吸引过去了,这个发现就是课文所写的歌会,文章选入时删去了一句文字。
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云南的歌会去领略云南民族的人情风俗之美,谛听活人传递的生命的颂歌。
(二)整体感知——印象云南:歌会之美
自由朗读课文,请说说你从文中读出歌会的有意思在哪?
形式:最有意思的歌会是,你看…… 归纳:山野对歌-----比试才情
山路漫歌-----自在随兴 山寨传歌-----传递文化
(三)品味人物——最美歌手:人物之美
云南的歌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妈妈自然清新的乡土气息,充满智慧与生命的热情。在这富有特色的歌会中最抢眼的当然是歌手了,请大家今天来一场“最美歌手”推荐活动。
1、候选人提名。
2、最美歌手推荐
要求:
1、根据文中内容小组讨论合作,充分表达推荐理由。
2、推荐形式不限,可朗读、可讲述、可赏析
小组讨论5分钟后展示。
引导学生感受领略人物的性格,有共性也有特性。
3、归纳:
歌手风采:勤劳机智,活力四射的年轻妇女;淳朴率真,热爱自然的赶马女孩子;传歌中富有智慧,充满热情的男女老少(吹鼓手)。
(四)亮点赏析——人物塑造手法之美 这些性格鲜明,可爱纯朴的歌手能在歌会中闪亮登场应该感谢的是把他们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作者——沈从文。
我们选择几个亮点来感受一下作者是如何包装打造这些歌手的。
1、山野对歌: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正面人物描写,写了人物的外貌,神态、衣饰等,展示了歌手的勤劳、美丽和智慧
手法一: 浓墨重彩,工笔描绘
2、山路漫歌: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用环境的美侧面烘托出歌声的美、人物的美,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
手法二:以景衬人,人景合一
3、村寨传歌: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场面描写,场面宏大,富有气势,人物众多,内容丰富。
手法三:全局描绘 细部刻画
归纳:人物描写的方法很多,可以正面描写,可以侧面烘托,语言可以朴素自然,也可以浓墨重彩,可全局描绘,也可细部刻画。选择哪一种方法,全看表现人物的特点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让人物符合人物的特点,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感悟思考——谛听生命:心灵之美
精彩的歌会,鲜活的人物,丰富的手法,让我们享受了一次文化的盛宴,享受完后我们留在心底的是什么?
1、作者写云南的歌会是要“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我们细读欣赏了云南的歌会,深刻的思考下沈从文究竟听到了什么?
请用两三句话写出你的想法。
2、引导提升,播放视频《安塞腰鼓》
同样是一种民族文化,不一样的文化特点,但他们跳动的生命是相同的呢。
学生展示写的内容
归纳:沈从文听到是民族奔放的灵魂,旺盛的生命力,呼唤的纯净的生活,自然的人生。
沈从文在文字的世界中构建了一个自然纯朴、文明强悍的民族梦,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我们要从沈从文的热切呼唤中怒放生命的活力,激扬民族的梦想。播放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六)布置作业:
请根据今天的学习的人物描写方法描写学校的科技文化周活动。提示:除了课文给你的启示,还要抓住人物的特征。
第三篇:教学叙事+教学随感+李青
教学随感
李青
今天就我所上的一年级数学《跳伞表演》这一课写写我的体会。根据课本情境图课题取名为“跳伞表演”,根据学习内容本课应为“比多比少”。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这就要充分利用课本情境图。在前几节课的教学中有情境图,但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让学生根据情境图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说了好长时间也说不到地方上,我也耐不住性子了,干脆不让说了,我自己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来解决,完成本课任务。
在上本节课之前,我进行了认真地思考,为什么孩子们会发现不了数学信息,不能合理地提出问题?可能是因为我太急,内心不够平静,耐不住性子吧。一年级的小学生什么都是才开始,不给学生机会,不逐步引导,他们很难学会的。我又读了课本,重新理清上课的思路。在课堂上逐步引导,学生说得绕远了,我赶紧提示是数学信息,我特意压重“数学”二字,学生很快发现了有用的信息,我及时写到黑板上,并及时表扬,学生又很快提出了合理地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又运用教具,并让学生参与摆教具,画相关的线,学生非常活跃,很快这节课的内容学会了。学完后,我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没想到他们竟然能自己总结出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问题,并且还知道解决的方法,这是我没想到的,我当时也很开心,这节课上得不仅轻松,收获还很大。我觉得学习数学还是要充分利用课本情境图,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把数学内容融于数学情境中,能联系生活实际更好。用耐心和爱心对待孩子们,用赞赏的眼光看待每个孩子,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四篇:刘霞精品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李清照
三维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3.情感目标: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离乱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象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教学方法: 读读品悟法
情感体验法
探究学习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二.课前五分钟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幻灯1)三.课文导入
以《如梦令》《点绎唇》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涌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幻灯2、3)
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齐诵《如梦令》——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
大家在看一首《点绎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写的是在花园荡秋千的情景。
从《如梦令》和《点绎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的? 明确:开朗活泼快乐。
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和《点绎唇》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这首词。四.明确教学目标
1.了解人生际遇对词作风格的影响。
2.学会抓住意象品味诗歌情感。
3.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幻灯4)五.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幻灯5)六.整体感知
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幻灯6)七.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先来探寻第一个问题:
(一)怎样入愁
入,既进入,清照起笔就哭诉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明显是李清照的一个动作。她在寻觅什么呢?寻觅的结果如何呢?(老师点拨: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未死,她在寻觅什么呢?是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时的夫妻情深,甜蜜的爱情?但却又不知道到哪里去找。)
板书:动作——茫然 “冷冷清清”:(老师点拨:寻觅无果,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悲伤。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板书:环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有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
沉痛 凄厉 板书:心理——沉痛凄厉
所以,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
悲苦愁绝(幻灯6、7)
(二)赏意象,品愁情(自主合作探究)(幻灯8)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清照在写作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清照在词中选取了那些意象?(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勾画出意象。)
意象: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2.联系所学过的诗文,说说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幻灯9)
(1)、小组交流探讨(前后8人为一组)
(2)、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
探讨明确:
1、酒。三杯两盏淡酒(幻灯10)
学过的关于酒的诗句:(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4)、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幻灯11)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情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淡。以酒淡反衬愁浓。这是一种主观感受——酒是“愁”的象征.(幻灯12)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风。怎敌他,晚来风急? 有关于“风”的诗句:(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幻灯13)
3、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幻灯14)关于“雁”的诗句:(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幻灯15)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A.雁声凄惨。B.传递信息的使者。C.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南可谓有“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过雁还是那只曾经传递相思之情的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仅悲从中来。——雁象征离愁
(幻灯16)
4、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幻灯17)黄花就是菊花,菊花以黄为正色,所以改成黄花。关于“黄花”的诗句:(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幻灯18)
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自己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5、梧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幻灯19)
关于梧桐的诗句:(1)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2)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之物
结论: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幻灯20)
6、关于细雨的诗句:(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3)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结论:细雨:哀伤,愁丝的象征(幻灯21)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秋雨,不反滴在梧桐叶上,更是滴在心头。以声衬情,写出了作者的孤独寂寞凄苦。
注意:1.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
酒:愁文化。
风:渲染愁情。
雁:象征离愁。
黄花:憔悴的容颜。
梧桐:牵愁惹恨。
雨:哀伤愁丝。
2.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幻灯22)淡酒、秋风
过雁、黄花
——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
梧桐、细雨
(三)为何生愁
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时,她发出了绝望的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李清照的愁情深重,重到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得神妙,更有韵味。相形之下,其他一些古人的愁都稍觉逊色了。
古人写愁的名句: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2、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苏轼《虞美人》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4、休问离愁轻重,寻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5、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如何载得起?
——王实甫《西厢记》(幻灯23)他们的愁还可形容,此时词人的愁则非笔墨所能形容。她是古今第一愁人。
那么作者为何有如此深重的化不开的愁情,到底命运在清照身上刻下了那些烙印呢;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丈夫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去世
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又离异。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了子嗣,凄然一身,愁苦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地。
(幻灯24)
祸不单行,孤苦飘零。
有亡国到丧父,由再嫁到离异,寂然死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地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了这些史实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
明确:
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痛
国愁—亡国之恨
(幻灯25)
这伤愁比起她前期的代表作《—剪梅》中的相思之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
七.本节课总结
感受本词凄美的意境 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1、找意象,悟词意。
2、知人论世鉴赏诗歌。
3、多读、经常读、反复读 八.结束语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他已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只是这碑上还缺少碑文。这碑文就交给同学们来写吧。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送别清照,向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致敬!
九、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插上想像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500字以上。
第五篇:彭霞《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彭霞霞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课文文字浅显,文笔优美富有感染力,对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有很大帮助与提升。
我在研读教材时,注意科普文科学性和通俗性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引导。只有深入研读了教材,才能在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明白文章的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也不只是让学生了解有关物候的科学知识,而应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内容中品读语言,从语言中学习表达。总之,通过深入研读教材,要让说明文教学也有语文味。
教学中还存在几点问题:
从教学目标看,达成的目标较多,使得课容量太大,重难点的突破都有点太唐突。这节课如果去掉品句这一目标,本节课就会很顺利完成,在这里我对学情的把握不够合理,对学生有过高的评估,对课堂的预设不够充分。
课堂上的朗读指导不够充分,朗读形式过于单一。应该设计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朗读,这样便于学生在多读中多感悟,课文内容才会融入学生的心中。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实效不高,应加强平时的指导和训练。
课件中图片展示的时间过短,有如走马观花,没有给足学生欣赏的时间,体会自然不够深刻。
自己的上课状态也受到了学生的负面影响,显得极其焦灼不安,却又有点“无可奈何”。真正懂得教学艺术的教师,课堂调控更应灵活机智,彰显自己的教学智慧。
这节教学比武课,让我获益匪浅,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和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运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是值得我深思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研读教材,多研读学生,讲究课堂的教学艺术,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反思,知不足,找原因,想措施,才会扬长避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