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霞: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5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静霞: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静霞: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篇:李静霞: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泪别海参葳

一、教学内容节录:

“海参崴留给我的印象还是极好的。”“这傍山临海的美丽的海参崴呵,在晚风轻吹的夏日里,正一展她最迷人的风采,让我们沉迷心醉。”“作为天然军港,海参崴是得天独厚的了。”“一个好端端养在自家的孩子,怎么说走就走,就成了别人家的财富了呢?”

二、阅读分析表述:

《泪别海参葳》是作家吕锦华的一篇游记散文。本文以作者游览海参崴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爱国情怀为主题来组织材料。联系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体会作者在文中发出的由衷呐喊——对于每个公民来说,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实在太重要了。海参崴美丽的自然风光、得天独厚的天然军港勾起了作者的无限遐想。文章语言优美,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和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深入浅出地叙写了对海参崴的热爱和怅惘之情。通过对比海参崴的历史与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大好河山沦于敌手的无赖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感慨。一个国家的希望在于青年一代,“青年强则国家强”因此,对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气势磅礴、薄暮淡霭、掠起”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文中多种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的爱国之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阅读教材,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以及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散文的结构,选材、组材方法及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作为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音、形、义,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吕锦华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 片,准备交流。

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图片、歌曲。

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吕锦华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三、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四、:教学设计思路与依据:

1、整体设计思想: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组织材料的线索。再深入阅读教材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最后再通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

首先,从质疑开始。从课文中找难点,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七子之歌》、《我的中国心》引入:电脑课件展示。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谈谈听了这两首歌曲后的感受。(3)了解作者吕锦华及作品:课件展示吕锦华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卡片做笔记。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见课件)

(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思考:海参崴留给作者的印象如何?

离开海参崴的那个晚上,作者为什么会失眠?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教师小结:

海参崴留给作者的印象是极好的;作者游览了海参崴,海参崴的风土人 情、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得天独厚的天然军港——地理位置尤为重要,这些都使作者产生了由衷的喜爱之情,可是海参崴原来是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而且与我们的血脉相连,因此作者离别时,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入睡。本文是以对海参崴的喜爱之情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三)、再读课文,重点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与作品对话:在预习提问的前提下,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问题卡片,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质疑,准备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

(投影仪展示学生的问题卡片。)

(2)学生与学生对话: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不同意见或尚未解决的难题可在老师的启发下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

教师小结: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海参崴的全过程。全文七段文字,按总——分——总的结构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离开海参崴的那个晚上,我失眠了。(设置悬念)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描写游览海参崴的全过程。(主体部分)第三部分(第7段):游览海参崴后的感慨。(回味无穷)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把文章当着一个整体,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组织材料时的思想轨迹。(2)文章的主体部分有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把它找出来。(黄昏—傍晚—次日凌晨)

(3)本文的语言优美、生动,运用了较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如:还有这些粗壮结实的大树,都该有上百年的岁月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用稠密的枝条织起了一堵堵高高的墙,庇护着这里的子民免遭剧烈海风的袭来,而在酷暑又为他们又投下一地浓荫,带给人清凉和快乐。这傍山临海的美丽的海参崴呵,在晚风轻吹的夏日里,正一展她最迷人的风采,让我们沉迷心醉。

(每个同学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找出来细细加以体会。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

(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

结合课文最后一句话谈谈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联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河里有水小河满等)

(六)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附:板书设计:

泪别海参崴

吕锦华

一、(1段):设置悬念

二、(2-6段):主体部分

三、(7段):回味无穷

(黄昏—傍晚—次日凌晨)

第二篇:2010年工作总结(李静霞)

2010年工作总结

李静霞

转眼间2010年就要过支了,回顾这一年来,我在图书馆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和各位老师的帮助与支持下,完成了这一年的工作任务和个人的学习任务,现将这一年的工作总结向馆领导和各位老师们汇报。

一、思想政治在过去的一年里,本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遵守学院及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遵纪守法,在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积极参加了学院及图书馆组织的各项活动.二、业务方面在工作中,坚决服从本馆工作安排,把提高服务意识作为本职工作的前提,把提高业务技能作为做好工作的基础,把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最为工作的落脚点,加强学习,提高服务水平。在科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共接待读者2万多人次,外借期刊688册。配送2010年期刊432册。

2010年是我们图书馆各项工作卓有成效的一年,既是成绩,但更多的是要求和动力,作为图书馆大家庭的一员,我相信,在院和馆各级正确领导下,工作上积极主动,克服缺点,努力提高,无论是图书馆的工作,还是我本人的成绩,一定会取得更好、更大的进步。

第三篇:《活化石》教学设计(李静)

《活化石》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博、珍、孙、悉、绝、肉、史、核、缺、乏、稀”,会写“化、代”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增强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动物意识。教学过程 :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博物馆去参观参观,怎么样?(播放课件)

(出示“恐龙骨骼化石,蜻蜓和鱼化石,三叶虫化石”)在远古时代,地球上生活着许许多多古生物,它们死后,遗体或遗迹被埋入地层,经过亿万年的演变变得像石头一样的东西,我们就把它称作化石。

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古老的生物摆脱了重重磨难,顽强地生存到现在,科学家们称他为“活化石”。书写课题:33 《活化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知生字: 1.教师范读 听读要求:听准字音,看清字形。2.自读课文 自读提示:

(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树叶”里的生字,读准字音。(2)标出自然段

3.同桌互读,读完后讨论课文中介绍了那几种活化石?

课文介绍了()种活化石,分别是()、()和()。(简单介绍“和”字的用法)4.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词再去掉拼音读(自由读、同桌互读、请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珍、肉、史”等字是翘舌音,提醒学生读准字音(2)说识字方法

预设:加一加、换一换、编顺口溜

三、书写指导“化、代”

1.观察结构:仔细观察一下字形结构,都是左右结构的字。2.复习“三看”: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左右结构的字,让我们一同来回顾一下他们的观察方法吧!PPT出示,全班齐读:一看高矮,二看宽窄,三看穿插。

3.字源区别“化”“代”,教师范写。

“化”注意左窄右宽。先写单人旁,右边注意笔顺是先写撇,要写得长一点,再写竖弯钩。“代”左低右高。右边第一笔横要稍微往上斜一点;斜钩的起笔,压竖中线,略高于单人旁;收笔略低一点儿,最后,千万别忘了这一点。

4.学生练写

你们来写一写,每个字各写一遍。要注意这“三看”,才能把它写正确、写端正哟。(写字姿势)5.评议:围绕“三看”总体评价。纠正个别特别不好的地方。请小朋友们根据我们的三看来评一评。

6.修改:对照范字,用上“三看”的方法,把写得不好的字再写一遍。

7.再评讲:再用该生的评讲,表扬有进步。

8.小结:只要我们对照“三看”,仔细观察,就会把字写得像范字一样漂亮。

四、再读课文,指导朗读

1.指名读。

2.领读,教师有重点地领读重点句子,正音。

3.轮读,每人读一自然段。

4.选读,喜欢哪段就读哪段。

5.指读,组内指定读,互听互评。

五、进银杏树,了解它的特点,指导朗读

1.课文是怎样介绍“活化石”的呢?首先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几亿年”是个离我们较远的概念,单纯用文字描述可能孩子们还不能理解,我通过将其与“一百年”化为具象的形状,让孩子们看到两者极大的对比,从而有了对“几亿年”的初步理解,有助于读好句子。

2.汇报交流:

(1)“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观察图片和实物)“一片片”和“一把把”能换成“一片”和“一把”吗?为什么?你能举个例子吗?

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很多,谁能说几个呀? 填空:

一块块()一条条()一棵棵()一只只()句式练习:一片片白云像()一棵棵大树像()一()像()(2)出示句子,认识“公孙树”: 银杏树长得慢极了……银杏树又叫公孙树。

句式练习:因为

,所以银杏树又叫公孙树。银杏树又叫公孙树,是因为

。3.复述第二自然段

①银杏树,又叫,它是。② 样子,像。③ 慢极了,如果,一直,才能。④所以。

六、巩固生字《拍手歌》

小朋友们真棒,送你们一首拍手歌。小手拍起来!

拍手歌 博物馆里化石多, 活的化石更宝贵。历史久远银杏树, 奇珍异宝大熊猫, 稀有鱼种中华鲟, 缺乏保护会灭绝。小朋友们一起来, 我们悉心去珍爱, 去—珍—爱!(用不同的方法复现生字,增加学生和生字见面的机会,给学生识字的空间。)

六、布置作业。

1.给爸爸妈妈介绍一下银杏树。2.课后搜集相关的古生物资料。

板书:

活化石 银杏树 大熊猫 中华鲟

《活化石》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海区五小 李 静

第四篇: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风 筝》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

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

③预习课后练习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风筝的图片、歌曲。

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四、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五、选择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思想: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

首先,从质疑开始。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

最后,设置一个典型环节——合作表演。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

4、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1)新课的导入: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2)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3)典型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如合作表演时,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走入情境,体验情感,采取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表演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交流、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投影课题并出示目标:见课件)

(4)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卡片做笔记。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

(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见课件)

(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课件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可从“我”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角度谈。)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

问。)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我们感悟到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

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我们要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因是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三)自

文,理

路。

(1)师生共读。(提问暗示:作者是如何根据“我”的情感经历安排文章结构的?)

(2)讨论明确: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

(板书)

(四)自

疑,合作

究。

(1)学生与作品对话:在预习提问的前提下,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问题卡片,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质疑,准备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

(投影仪展示学生的问题卡片。)

(2)学生与学生对话: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下节课每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不同意见或尚未解决的难题可在老师的启发下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网上搜索并阅读《风筝》赏析作品。(2)准备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品味语句。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对课文主体内容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交流探究。

师生与作品对话:

(1)师范读1、2自然段,生思考 [问题情境一]:

1、“我” 见到风筝为什么会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联系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多角度探究)

[讨论明确1]: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讨论明确2]: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2)指名朗读课文(3—4段),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情境二]: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板书] “我”:嫌恶

小兄弟:喜欢

2、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在课文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并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

——天真、活泼、聪明。

3、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

(学生各抒己见)

[讨论明确3]: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

(3)自由朗读第5—11段。思考[问题情境三]:

1、“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

答案在第几段?(划出并自读之。)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自主探究,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明确后在书上划出,这是本文重点,可让学生自由感悟。)

[教师小结]: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兄弟已全然忘却,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

而觉得“沉重”呢?

(提示学生结合语境思考与讨论。)

[教师小结]:作者的为人严肃认真,富有自省精神。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更因为自己对弟弟“精神虐杀”式的管束,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4)[问题情境四]: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集体朗读)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可以适当提示背景资料。)

[讨论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二)体验反思,合作表演。

学生与作者对话:

(1)假如你处在作者这个位置,你会如何做?找同桌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我”和小兄弟。

(2)想象虚拟空间,穿越历史,通过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主题的理解。

(三)深入理解,感悟主旨。师生

(1)讨论:请四人小组讨论,从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提示:在整体感知与局部探究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

(2)让学生自主品析、研讨主旨,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当好穿插引导的中介,并站

在学生的角度参与活动。对他们的见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扬。

(3)主题讨论提示: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4)主题探究提示: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四)课堂总结,提出希望。教师

(1)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说明“我”对弟弟的自省。(板书)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也说明 弟弟和“我”的亲情。(板书)

(2)教师总结:《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五)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与本文对比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课后练笔。文中小弟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弟弟似乎全然忘却了,毫无怨恨。那么,如果弟弟没有忘,请你想象一下当哥哥有此行为后,弟弟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

第五篇: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风 筝》

涞水四中

孙建英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

交流。

③预习课后练习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风筝的图片、歌曲。

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四、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五、选择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思想: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

首先,从质疑开始。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

最后,设置一个典型环节——合作表演。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

4、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1)新课的导入: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2)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3)典型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如合作表演时,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走入情境,体验情感,采取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表演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交流、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投影课题并出示目标:见课件)

(4)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卡片做笔记。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见课件)

(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课件显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可从“我”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角度谈。)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再启发提问。)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我们感悟到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我们要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因是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三)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师生共读。(提问暗示:作者是如何根据“我”的情感经历安排文章结构的?)

(2)讨论明确: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

(板书)

(四)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与作品对话:在预习提问的前提下,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问题卡片,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质疑,准备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

(投影仪展示学生的问题卡片。)

(2)学生与学生对话: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下节课每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不同意见或尚未解决的难题可在老师的启发下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网上搜索并阅读《风筝》赏析作品。(2)准备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品味语句。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对课文主体内容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交流探究。

师生与作品对话:

(1)师范读1、2自然段,生思考 [问题情境一]:

1、“我” 见到风筝为什么会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联系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多角度探究)

[讨论明确1]: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放风

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讨论明确2]: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2)指名朗读课文(3—4段),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情境二]: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板书] “我”:嫌恶

小兄弟:喜欢

2、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在课文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并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

——天真、活泼、聪明。

3、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学生各抒己见)

[讨论明确3]: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

(3)自由朗读第5—11段。思考[问题情境三]:

1、“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

答案在第几段?(划出并自读之。)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自主探究,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明确后在书上划出,这是本文重点,可让学生自由感悟。)

[教师小结]: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兄弟已全然忘却,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呢?

(提示学生结合语境思考与讨论。)

[教师小结]:作者的为人严肃认真,富有自省精神。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更因为自己对弟弟“精神虐杀”式的管束,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4)[问题情境四]: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集体朗读)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可以适当提示背景资料。)

[讨论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

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二)体验反思,合作表演。

学生与作者对话:

(1)假如你处在作者这个位置,你会如何做?找同桌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我”和小兄弟。

(2)想象虚拟空间,穿越历史,通过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主题的理解。

(三)深入理解,感悟主旨。师生与作者对话:

(1)讨论:请四人小组讨论,从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提示:在整体感知与局部探究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

(2)让学生自主品析、研讨主旨,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当好穿插引导的中介,并站

在学生的角度参与活动。对他们的见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扬。

(3)主题讨论提示: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4)主题探究提示: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四)课堂总结,提出希望。教师与学生对话:

(1)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说明“我”对弟弟的自省。(板书)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也说明 弟弟和“我”的亲情。(板书)

(2)教师总结:《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五)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与本文对比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课后练笔。文中小弟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弟弟似乎全然忘却了,毫无怨恨。那么,如果弟弟没有忘,请你想象一下当哥哥有此行为后,弟弟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

下载李静霞: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静霞: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李静教学设计,反思及说课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校:玛纳斯县第一小学执教人:李静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

    《远离危险》教学设计李静

    冀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 第9课《远离危险》教学设计 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南陈屯乡观音庵学校学校 李 静 教材分析: 《远离危险》本课为小学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第三......

    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5篇)

    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风筝一、教学内容分析:《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语文教学设计 学校:梁化第二中学 荐荐二2014下语文教案(3000字) 二语文教案下册 (500字) 荐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

    刘霞精品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李清照 三维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 技能目标: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语文教学设计 学校:梁化第二中学 教师 课题 名称 周荣生 授课课题 科研课题 年级 七年级 科目 语文 授课时间 2课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面向全......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及黄果树瀑布的知识。【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酣畅的......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专题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 2 3 4 5 荐二下语文教 (3000) 案字荐2014二语文教案下册 (500字) 荐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