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层次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小班化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报告
XXX深化课程改革专项课题
《以层次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小班化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重庆市XXXXXX小学课题组
由XXX小学XXX主持研究的课题“以层次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小班化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系XXX教科所批准立项的课改专项课题,本课题研究参与的老师共7人,研究对象共涉及6个年级(1—6年级),主要以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教学设计为主,逐步向其他学科过渡。该课题于2011年10月起着手研究,经过两年多的实验与探索,圆满地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下面将研究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的背景
学校基本情况:
XXX小学位于XXX南面,距县城约30公里,属郭扶镇所辖。为边远山区学校,留守儿童占78%。校园占地面积9000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小巧玲珑,校园环境优雅,花草满园,具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国家稳定的人口政策使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同时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学校在校生人数不断萎缩,小班化的存在成为历史的必然。教学手段网络化、现代化,这些现实条件为学校研究“以层次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小班化课堂教学效率”课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有教学班10个,学生241人,平均每班24人。教职工20人,平均每位教师教12人。教师老中青三结合,老中年教师经验丰富,青年教师积极上进、充满活力,使“以层次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小班化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成为可能。
我校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这种授课方式有其优越性的一面,也有明显的不足。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了“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这无疑妨碍了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的发展;学校关注每一位学生未来的前途,让好、中、差学生都实现自己的价值,家长也要求学生在学校要有更高的学习质量,这就对教师的“教”也就提出了更严要求。假如习惯性地运用传统的组织方法进行教学,很难解决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这个矛盾。我们认为采取分层次教学能在提高小班化教学效率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再者,学生生存环境的多样化、学生的智商、非智力水平、知识接受程度、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心理状态等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意识和动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要具有鲜明的层次性,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整地接受教学内容、领会教学实质。当前分层教学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有很多专家曾对此课题进行了比较深刻的研究,并提出了一定的方案,但是这些方案具体操作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进一步开展分层次教学的研究,探索出“以层次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小班化课堂教学效率”的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二)、课题提出的现实意义:
针对当前以班级教学模式为主的实际,在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授课的教学模式下,如何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面向全体学生,让这些存在个性差异、学习基础不同、家庭教育和影响迥异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最大限度内满足“个别化”教学的要求,实施“分层次教学”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实施“面向全体,分层施教,分类推进”的分层教学思路。真正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最起码的基础知识,能力和技能。开展分层次教学,构建全方位的分层教学模式,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及更加深入的实施素质教育及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都有很强的意义。因此,开展“以层次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小班化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从探索阶段走向更深入的实践之中,新课改要求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学科教学更精彩。但我们通过对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策略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的阻碍。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原理,努力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达到全面发展。小班化虽然学额少,但同样存在层次差异及个体差异。鉴于此,我们提出了“以层次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小班化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这一课题的研究,试图开拓一条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发展之路。
(三)、课题的理论价值
1、小班化分层教学研究符合学生学习心理,承认学生学习中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实际实施教学,这样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愉快地学习,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小班化分层教学研究符合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体现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制中,普遍出现“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等“一刀切”作法,根本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严重防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优生“吃不饱”,产生学习如同嚼蜡的感觉,学困生“难消化”。因此在班级授课中实施“面向全体,分层施教”的分层教学法,扬其长而避其短,即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过去班级授课制中的种种弊端,尽可能地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最充分的发展,3、小班化分层教学研究使学法指导真正落到实处,实施分层教学,教师运用新的教育理论和心理辅导方法指导学生,抓两头带中间,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益;小班化人数少,有利于单独指导的特点,教师更有精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四)、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为了了解小班化分层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著、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中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 导下,小班化分层教学策略研究有以下特点 :
1、分层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因材施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运动基础、活动能力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先后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倡导小班化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或改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换套新的教材,其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里面的情况发生变化,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3、现研究领域中对学生分层,备课分层,教学分层有一定高度的认识,我们可以借鉴用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的界定
1、“小班化”指班级学生学额相对较少,但小班化教学不仅指班级学生人数相对减少的教学,而主要是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2、“有效课堂”指有能通过教师营造的宽松愉悦的氛围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的课堂,是教师的全身心投入唤起他们参与激情和表现欲望的课堂。
3、“分层教学”是指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根据学生差异,将学生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进行的教学。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分层策略及教学互动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现代哲学思潮。到19世纪,实证主义诞生、科学主义取得了理论形态。几乎与之同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也诞生了。人本主义讲人,讲的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相统一。
2、因材施教理论。因材施教是公认的优秀传统教学原则之一,贯穿于我国古代教育史。孔子说,教育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教育学生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和爱好。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孔孟的因材施教思想赞不绝口,他说:“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可见以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为前提进行教育教学的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所一贯崇尚的,也是我们今天教育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3、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是将几类学生组合在一起,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进行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是在分层教学中,将不同的学生进行组合,共同学习,以弥补分层教学中学生“学”的不足。
4、《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 布实施,启动了基础教育改革实验。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体现了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对于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的选择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注意概念规律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提倡主动的、体验的、发现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三)、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通过小班化层次教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的前端设计是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保证,是教师素质的体现。通过小班化层次教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可丰富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可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前提下,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实用性与艺术性,从而体现教育的科学艺术化。
2、小班化分层次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使教育更加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要使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落到实处,除了制度保证、教师素质外,还需要一定的外在组织形式,而小班化课堂教学设计则能兼顾这一点,它将比大班(班级人数多的班)有更好的效果。
3、小班化分层次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发展和丰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原则,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不同班级学生的学力差异、情感差异及学法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使不同层级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发展,最好的办法和措施就是通过小班化分层教学,而小班化课堂教学设计则可较容易的对学生进行分层和分组,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还可以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并通过培优补差设计,体现因材施教和教育的公平性理念。
4、小班化分层次教学课堂设计研究可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创建高规格的农村基础教育的学校品牌。
在农村小学物质、人力基本能够符合条件的基础上,在及时实施小班化分层次教学的前提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出来,而通过长期的分层次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与探索则可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施教区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度,保证学校生源的稳定,这为农村小学的可持续发展,打造高品质的学校品牌提供有力的保证。
我们这个课题组开展实验研究,就是要通过案例来探讨:小班化层次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学生学业成绩及教师素质的影响,从而丰富小班化层次教学理论。
“小班化层次教学”则重在教育过程层面上更充分地体现教育公平原则精神,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的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急切需求。教育公平理论小班化层次教学的重要理论支撑之一。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对象
1、研究目标:
通过对“小班化有效课堂分层教学策略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促进教师转变课堂教学的视角,坚持以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解决课堂教学中统一性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差异的矛盾。以“有效课堂”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目标,探寻一条促进学生不同层次发展的有效课堂分层教学模式。经过参与及实践改变或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及教学能力,形成我校的教学特色。
2、研究内容:
①、教师在课堂上是否采取分层教学的现状与归因研究(调查报告)。
②、分层教学策略:学生分层,明确培养目标; 教学分层,精心设计环节;作业分层,巩固学生兴趣; 辅导分层,培养创新能力。
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后学生得到不同层次发展的研究。
3、研究活动方式:
本课题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研究、学习、实践”这三者结合点上,要求在每学期应针对所研究的内容,写好阶段性研究计划,作好阶段研究总结,积累阶段性研究资料,撰写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以完善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达到过程化管理的目的。
4、研究方法:
(1)访谈法。通过对实验班、对照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本人和家庭、亲属等情况的谈话了解,以使实验者了解学生发展的来龙去脉。
(2)对比法。对实验班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学习能力等,运用适当测试与对照班进行对比研究。
(3)问卷调查法。对实验班学生、对照班学生某方面的情感、态度、心理等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以掌握其情感、态度、心理等思想动态。
(4)观察法。建立学生个人档案,以运用观察法为主,记录其发展的轨迹。
5、研究对象:农村中心校、教学点生数不足25人的班级。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周期为二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课题探索和立项期(2011年9月——2011年10月)。
营造氛围,课题设计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论证,确定课题,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二)、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组织实验实施,注意研究过程动态管理、调控,完善课题研究,提高实验质量,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和相关论文,进行课题中期总结,举办小班化层次教学成果展示。(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12)。对课题研究及实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总结二年来的在小班化有效课堂分层教学策略探索的成果,整理分析实验资料,撰写结题报告,完成课题结题鉴定。巩固推广“小班化有效课堂分层教学策略”理念,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四、课题研究采取的方法和策略
(一)强化管理职能,精细管理过程,逐步培养和建立一支小班化分层教育管理队伍,以适应小班化分层教育实践和研究的需要。
学校不断规范和完善管理,把小班化分层教育当成一把手工程、惠民工程来抓,努力把小班化分层教育研究做成学校发展名副其实的亮点,借此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①确立小班化分层教育强校战略,出台一整套有利于推动小班化分层教育实验的制度、措施,为小班化分层教育实验保驾护航。
②制定好小班化分层教育阶段实验计划,落实好措施,做到有计划,有行动,有检查,有成果。
③开好小班化分层教育专题行政会,每学期不少于3次,专门研究解决小班化分层教育问题。
④经常性召开小班化分层教育课题组和实验年级教师会,总结经验,解决新问题,学校一把手和分管领导亲临会议,共商对策。
⑤明确分工,确立目标责任制,制定小班化分层教育实验年级工作目标和质量推进目标,并与相应的奖惩措施挂钩。
(二)、丰富课题研究的内涵,深化小班化教学策略研究,创新符合小班化分层教育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①聚集课堂,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在探索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方面,课题组通过校本教研的形式,指定骨干教师在实验年级上示范课、研究课,引领大家就某一课一例,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汇集众智,谋求教学的有效突破;其次,要求教师写小班化教学设计,思考同课题、同章节在在小班化班级中教学的特殊设计,比较其与大班教学不同之处。;再次,鼓励教师写教学反思和叙事,广泛开展交流,分享有效教学经验。
学习行为有效性研究。在这方面的探索,着力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减少边缘化学生,消除学习死角,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同样多的关照。一是增强师生对话的广度、宽度,不让一位学生游离于学习之外;二是积极引进和采纳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并与自主学习有机结合,在发掘学生自我学习潜能的同时,教会学生充分运用伙伴资源,消解底层基本学习困难。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学习交流,而致力于合作小组异质分组,作业分层设计,分类要求。
在教学管理行为有效性方面研究,我们重视了学习行为的积极评价,激发学生自我效能感;强化了学习常规教育,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注意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激励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发展。教学中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学习与比赛、表演等形式结合,增强学习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学习行为的有效监控,要求教师把课堂管理的触角伸到课堂每一个角落;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观察每个学生在学习中的反映,及时指点、提醒、点化。在小班化的时空里,教师与任何一个学习小组和学生个体建立了直接联系,特别强调教师教学指导者、参与者角色作用的发挥,强调个别指导,随时向学习弱势群体伸出援助之手。
②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推进小班化教学模式研究。
a、从变化座位摆放开始,让学生走进面对面的对话情境。在小班化分层教育试点中,教师们尝试着不同座位排列方式科学分组,让学生在这种新型编组的环境中,学会合作学习和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功效。
b、发挥伙伴资源作用,消除教学“死角”,最大限度放大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普遍采用,不只方便了异质同学的交流和取长补短,学习伙伴影响力也增强了,学生心理距离拉近了。小班化分层教育不只提升了教学实效性,也最大可能地实现了教育公平。
c、摆脱形式主义,对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作细致深入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课堂有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的倾向,即不管时机、场合,也不管什么课型,动辄进行一番所谓的小组讨论。面对小组合作学习被误读,低俗化的倾向,我们及时组织教师做下述类似的专题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分配与分层策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轮换与时机掌控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监控策略研究等,借机引导教师把研究做深做透做细。
(三)、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灵活运用研究策略。
找准研究专题。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从实际问题中精选有价值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开展研究,集中精力攻关。
开展对比研究,探索符合实际的有效性教学策略,规范教学行为。如对不同班级和同一班级的不同层次学习组进行观察、研究,考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适切度和运作模式,加深广大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特点的认识,帮助他们正确取舍和运用。
拓展研究深度空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打破界限,引进对话机制,与兄弟学校广泛开展对口交流与合作。我校多次在学区内兄弟学校提供参观、交流现场,同时我校教师还先后百人次到兄弟学校学习观摩,把先进的经验带回来,极大地丰富了教研内容,提高了教研活动的针对性。
(四)、突显几项工作:(1)为学生建立个体发展档案;(2)优化教学设计,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充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3)课堂上能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为每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机会,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更大限度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六)、增强成果意识。主研人员一定要认真总结在课题实验中的经验、教训,撰写案例或教育叙事,并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撰写论文。认真组织好论文交流和整理,并积极做好经验成果,争取有研究文章在县级以上报刊发表。
(七)、积极邀请有关专家领导的指导和支持。
(八)、加大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保证课题研究正常运行,对具有突出贡献的主研人员进行奖励。
五、课题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及社会效果
两年多来,我们的课题组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以下成绩:
(一)、小班化分层教育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思想方式,加速了新课程理念的内化进程,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驱动力。
小班化分层教育实践改变了教师的思维方式,引发教师对自身的地位、作用,教学中角色定位,课堂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的反思和重构,为此,小班化分层教育实践需要有先进理念的教师的智力支持才得以顺利进行;同时实践本身又是教师队伍的一次再造和更新。
①小班化分层教育实践增强了我校教师自我学习的内在需求,激发了教师学习的新动机。小班化分层教育实验过程,既是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变革过程,也成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接受先进理念洗礼的自新历程。
据统计,2011年5月以来,我校教师参与各级各类小班化专题学习培训研讨活动近120人次,写作读书心得125篇以上。
②小班化分层教育实践激发了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内在需求。
小班化分层教育实践给我校教师专业学习和修炼提供了一个鲜活的经验,创造了一个教师在职自修的背景和氛围,能持续激发和保证教师学习的动机和需求;目的明确,为实验服务;效果直接,现学现用,活学活用;学习行为与教学实践联系紧密,互相促进,走出了学习与教育相背离的怪圈。
小班化实验二年多来,我校教师学习需求、学习能力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改善折射了小班化分层教育理念给教师带来的可喜变化。
(二)、小班化分层教育课题研究丰富了校本研究和校际交流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了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①借助小班化分层教育研究,我校所有教育管理人员和实验年级教师参加校际间对口教研活动人均三次以上。2011年下半年,我校邀请陵园小学骨干教师到校互动交流,围绕有效实施小班化分层教育,开展交流探讨; 2012年3月,篆塘学区在我校开展农村学校小班化教学现场交流会,接受各学校领导、首席教师指导。同时,我校教师也走进兄弟学校班级、课堂,参观学习,虚心求教,丰富阅历,提高自身小班化分层教育实验水平。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校际间友谊,也为我校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②教师业务能力得到了锤炼,风采得到了进一步展现。小班化分层教育实践在更新教师观念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验证先进理念的实验田,更为我校教师提供了打造自身业务,展示风采的平台。据不完全统计,参加小班化分层教育实验以来,我校教师参加各种听课、评课活动不少于150人次,值得一提的是,我校一批青年教师在小班化教学研讨中顺利成长。一年来,借小班化分层教育实验这个契机,学校教师外塑形象,内练内功,教研活动蔚然成风,青年教师对外开课数量、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XX、XX、XX等老师在活动中脱颖而出,他们一年中数次对学区、校际上公开课,有的在基本功大赛上也崭露头角。
3、小班化分层教育课题研究,增强了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组坚持“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教学”的宗旨,立足教学和课堂,发现问题即研究,解决问题即总结,指导教师灵活多变地从教学问题中发现课题,运用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多种简便方法,突破难点、疑点,研究过程与教学同步,为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收到了良好效果。实验让一批青年教师获得的长足进步,两年来我校青年教师在XXX、篆塘学区开展的各项读书活动、赛课活动、论文评比等活动中获得一、二、三等奖26人次;XXX撰写的《浅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农村小班化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初探》先后在重庆“科学咨询”杂志2013年第331期和338期发表;2012年学校素质教育目标考核获得XXX教育系统一等。课题研究还为广大青年教师成为业务骨干提供了空间,近两年我校有3名青年教师成长为“优秀青年教师”、学区“学科带头人”学校骨干。
(三)、小班化分层教育课题研究促成了教育方式的根本转变,增进了教育行为的有效性。实施小班化分层教育,我校要求教师抓住“五认真”中的备课和上课、辅导三个核心环节用力,立足课堂教学,重视45分钟效率的提高。
①小班化分层教育情境为教师准备了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情需要的前提条件。我校地处山区,生源质量一直不太好,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良,家庭教育缺失,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实施小班化分层教育以后,班级人数少了,教学实行学生主体分层次、教学目标分层、备课分层、课堂教学分层次、作业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教师精力和教学时间分配也可以作合理调整,个别化辅导有了保障,教学空间允许教师深入到各小组,了解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指导;教学可以精讲多练,也可以腾出时间让学生自己讲,教师独占课堂话语权的现象客观上就减少了。
②教师接受了新课程理念指导和小班化分层教育理论熏陶后,有了改变教育方式的内在需求和现实行动。
实施课题以来,我校各年级课堂教学状况得到了较大改观,教师不再独尊于课堂,学习权力大部分交给了学生(小部分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的频率较以往有了大幅度提升,游离于课堂之外的边缘学生人数大为减少。不少教师能自觉地运用各种评价手段,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进行即时评价;在评价的方式上,注意以赏识、鼓励为主,注重三个纬度目标达成的全面评价。教学中师生合作、交流的效度增强了,教学的流程更为流畅和活泼。
小班化分层教育实践愉悦了教师和学生的身心,教师赢得了自信,师生关系日趋和谐。
(四)小班化分层教育课题研究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践行了教育公平。①小班化分层教育给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沃土。无论在我校还是其他实验校课堂上,我们都不难看到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给课堂带来的灵动;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已经被师生普遍接受和认可。在小班化分层教育实践中,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间展开交流、对话,相互指引,教学不再枯燥、乏味,学习中互相带动,畅意交流,思想产生碰撞,智慧实现传递,学生间日益建立了健康的人际关系,为其走上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了基础。
②小班化分层教育最大限度地张扬了学生个性,实现了教育公平的目的。
小班化分层教育让“班级更小”的特质,表现为让班级人数、学习小组人数更少,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交流的障碍最小;这样,课堂上,学生就会有更多展示特长的机会,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这是教育缺少针对性,资源配比少的大班无法企及的。
③小班化分层教育给我校学生带来的改变,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生存状态的改善。小班化分层教育,学生与同学、老师的沟通隔阂少了,学生学习更为主动了,从未受到关注的学生有人关注他了,有人关心他了,他们的意见在小范围内被重视了,这样的教育不只改变了教师的思想,改变了教师的价值取向,也改变了我们的教育行为,改变着我们的教育对象和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
(五)、小班化层次教学课题研究,提升了办学品位,扩大了办学影响力。
①小班化课题研究,2011年9月以来,各种研讨会、公开课,交流活动广泛开展,为学校吸引了更多关注的目光,提升了学校的形象。
②小班化课题研究让我们这样一个薄弱学校在学区内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我校教师借小班化平台,走上了各级研讨交流会、公开课的讲台。
一批青年教师借小班化层次教学课题研究崭露头角,而这些示范课、研究课又从另一个角度推动了课题研究的走向深入,这种以课带研的形式,效果要比纸上谈兵不知高多少倍。
③积极参加各级成果交流,向社会展示我校小班化层次教学研究成果,增强了学校影响力,也增强实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将其转变为课题研究的内在动力。
四、问题与思考
回顾我校二年多的小班化分层教育课题研究,我们收获了成果和喜悦,也捕捉到问题和困惑,期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并祈盼专家指导。
1、尽管我校在提高小班化教学实效性方面做了积极探索,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由于我校生源质量逐年下滑,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们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步伐。无法回避的是农村家长对教学质量的定位还没有根本改变,仍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指标评判一所学校,这给小班化教学实验带来了一定困难,所以呼唤教学评价手段多元化,如将小班化实验学校的绩效评价单列,给小班化分层教育课题研究松绑。
2、提高小班化教学实效性研究,尚未能形成比较系统的方法论体系。近年来,我们在教学行为有效性方面,尝试着归纳出了:关注全体策略、适时激励策略、平等对话策略,去中心边缘化策略、精心设计策略、精讲细练策略、个性辅导策略;在学习行为有效性方面总结出了: 落实常规策略、合作学习策略,伙伴资源策略、泄题强化策略、自主互动结合学习策略等;在教学管理行为有效性方面探索出了:学习常规管理、有效监控课堂管理、小组合作学习时机管理、小组分组管理等方法。但这些提高教学实效性策略尚处在经验型阶段,只为少数教师掌握,未能实现普及推广和大众化,更缺少科学的理论基础。
3、由于小班化分层教育实验起步较晚,经验少,课题研究可借鉴资料少,加之,实验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等主客观原因,延碍了我们对小班化教学规律的掌握速度。如何借鉴大班教学成果,探索符合小班化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之路还很漫长。
4、如何准确划分学生的认知层次。分层次教学的最基本的理论支撑是因材施教,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对施教的“材”有清楚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这种把握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因而也是复杂而困难的。它包括学生的认知心理,知识结构,生理因素,环境氛围,等诸多方面。只有清楚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认知层次,教师的施教过程才能有的放矢。值得注意的事,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层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分析和把握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发展性把握,在这方面,我们还应该进一步研究。
5、课题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细化,寻找更好的切入点,研究手段还显单一。提高小班化教学实效性研究要广泛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做精细研究,使其成为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利器”。但鉴于我们课题组主持人和实验教师的素质、能力,回望我们的研究过程,还有很多方面欠缺。
①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面,投入的程度不够。尽管我校要求全部进入小班化分层教育实验,但真正参与研究的教师,自觉投入研究的人数不多。需要广大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尤其是用小班化分层教育理念武装一大批青年教师,让青年教师走向研究的自觉。
②理论学习研讨多,实践操作技能缺乏。我校在小班化分层教育理论普及、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细致工作,但对小班化教学实效性课题研究的过程指导工作不够细,表现为部分实验教师主动学习动力不足,科研技能有待提高。要加强方法指导和实验策略指导,让实验年级教师投入到研究中来,成为研究者、实践者,而不是旁观者。
③实验教师靠自我摸索实验为主,接受系统正式培训少。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延续性等特点,实验教师不可能全部脱产接收系统正规的的培训,也一定程度影响课题研究的信度与成效。
两年来,“以层次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小班化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引领我们在小班化层次教学实验的天地里,幸福地感受到教育改革新天地独特的风光,领略到课题研究的酸甜苦辣,我们深感: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新问题将会层出不穷,这都将激起我们新的兴趣,也期待我们把研究推向深入,收获更大的丰收。
第二篇: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汤河学校利用9月24日至9月29日这一周时间开展大型教研活动。目的是通过此次活动努力实现以下几点 :
一、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让学生在合作中亲身操作、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课堂作业的布置减轻学生负担
第三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策略的研究报告
《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报告》
崔木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1、教育质量受到制约
目前,我校存在着许多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如:学生人数减少,教学班级的班额小;学生来源不一,组成复杂,既有农村常住人口,又有来去比较随意的农民工外来就读子弟和留守儿童,特别是大量的农村家庭陪读的学生,使得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
2、课堂教学存在症结
2010年以来的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设置要求极高,教师中青年教师较多,他们专业知识较为厚实、工作积极性高、上进心强。但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易察觉的症结,如教师仍有主宰课堂的表现;师生主客体错位;课堂上出现高学习负担,低学习效率;课堂还存在“灌注”的方式;个别课堂教学仍存在追求“花样形式”的空架子;课堂教学的综合效率变低等。
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效率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本课题正是基于对课堂教学现状的考察与反思提出来的。我们意在研究实践过程中,充分探讨出:只有教师专业成长具有一定基础后,促成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谈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突破目前课堂现状的局限性,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探究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形成学校课堂教学特色。优化课课堂模式,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优化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力争用最经济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科研能力和勇于创新的新型教师队伍。
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课题组进行了内容广泛的实验,针对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学科课堂教学实践,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借鉴、整理、选择教学经验,对成功的有效教学经验进行了分析与整合,在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的学习方式、有效的教学评价上取得突破,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和评价体系,构建有效教学模式,打造出学校有效教学特色。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分析出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找到了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并提出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策略,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和途径,以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前期研究阶段(2015年2月——2015年3月)
1、成立课题组,确立课题实验中心;
2、组织课题主持人和骨干成员培训会,提出组织、管理、科研的具体任务;
3、大面积调查学校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课堂教学高效或低效的特征,完成调查报告;
4、文献探讨,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二)、具体研究阶段(2015年4月——2015年7月)
1、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A、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磨课、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编写典型案例;B、组织专班对教师课堂进行质量监测,并及时改进教学策略;C、完成有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阶段实验报告。
2、进一步开展研究实验。邀请相关专家商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三)、总结研究成果阶段(2015年9月——2016年1月)
综合各阶段研究成果,收集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和反思,形成总结结题报告。
两年的研究中,课题组采取的主要研究方式是:理论学习——调查分析——寻找问题——分析原因——假设策略——行动研究——证明策略。主要研究方法有:行为研究法、个案法、调查问卷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等等。
四.研究过程及结果
“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一课题研究始于2015年2月,至今已有半年时间,其间,按课题研究计划,先后开展了组建课题组、具体研究、问题研讨反思、总结成果等几个阶段工作。研究期间课题组教师听课,上研讨课,撰写实验论文、教案、记录,召开研讨会。如今,研究工作已完成所有预定项目,收到预期效果。该课题研究丰富了学校教育教学思想,并为后期研究提出了研究问题。
“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经常性的,比较大的研究课题。在这一课题研究中,我们着眼于新时代的特点进行思考、探索与尝试,努力寻找出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提高课堂效率的新办法,新思路,新策略。在这一课题实验中,我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时行了实验与研究。
(一)、改革传统备课方式,试验“集体备课”策略。
毫无疑问,备课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最重要的环节。多年来,学校传统的备课方法是每个教师对照教材、课标进行独自备课,教师备课是自我行为,个体行为。教师备课主要参考对像是教学参考书,无法互动。这种备课方式沿续多年,因此,学校各班之间教学水平因人而异,参差不齐,而且整体水平难以提高。
在现在处处讲究合作的时代,课题组进行大胆实验,尝试实行集体备课,改变传统单人备课方式。主要方式是同学科教师在备课时,一起讨论,一起备课,制定同一教案,然后各教师再根据自己的班的实际情况,修改成自用的个性化教案。具体操作方法是:①同学科教师在一起,每周定时集休确定本周教学内容,研究本周教学内容如何教学;②每个教师主笔完成若干课时教学内容的教案设计;③教师集体对每位教师设计的教案进行研究、修改、审定,形成“导学案”。“导学案”采用表格式填写,填写项目包括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教学活动过程、板书设计、作业检测和课后反思等等;④教师在自己班上课前根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对集体教案进行个性化修改;⑤教师用带有个性化的集体教案上课;⑥课后,再集体进行反思性研究。
以上五步是各学科基本的集体备课方式,各学科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集体备课方式。例如,语文组每人选备一课,按照“三阶段两打磨”的模式,让教师体会到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才能把握重点难点,备课能做到有的放矢,第一次备课(“闭门造车”,强调教师个人研读文本,加深对课程资源的理解);第二次备课(“东张西望”,强调兼收并蓄,吸纳别人的研究智慧);组内说课、研讨(“敞开心扉”,敢于暴露问题,);第三次备课(分析成败,取长补短,完善设计),组内选拔(从诵读课文、研读教材、讲教学设计、模拟课堂展示四个模块进行展示汇报),最后,选出一个参加全校的展示交流。
集体备课给教师增加了工作程序,增加了工作量,为了保证这一实验工作能持久有效地进行,课题组对研究的时间和人员进行了详细的安排。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三上午,分别是综合组(含体育、音乐、美术、品德、科学、英语六门学科)、语文组、数学组集体备课时间,集休备课由课题组成员牵头进行。
集体备课最重要的特点是在“集体”两个字上。集体备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师独干的情况,而是多人共商,充分发挥的集体的智慧。特别是在如今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教师们对新课程迷茫的情况下,进行集体备课,十分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方向,找到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研究实施两年以来,从反馈的信息来看,这一策略对提高教学效率有明显作用。
一是帮助教师解决课改过程中产生的分歧,帮助教师理解新课改的基本思想。新课程的实施其实是新思想的实施。新课程新思想的在教师中推广会有各种种样的困感,也难免会遇到抵触。通过集体备课,大家在一起相到研讨,相互支持,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令大家的思想慢慢丰富起来,慢慢澄清课改中的一些问题,最终让大家的教育教学思想得以转变,上升到新课改上来。
二是帮助教师吃透教材,理解课标,找准教学目标。新教材有个很大的特点是采用了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中,三维目标是很难把握的,是很不好定位的。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就谈不上提高教学效率。而集体备课很好地帮助解决了这一问题。老师们在集体备中相互发表意见,最后进行集体性的准确定位。
三是帮助教师找到最有佳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最重要的因素。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教师个人的,落实到学生头上的教育方法是一个教师的智慧。实施集体备课策略后,每个教师所采用的方法不再是个人的,面是集体的,是多人智慧的结晶。这种做法不仅保证了每个教师都能用到最好的教案,而且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都得以提升。
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各位老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终是仁上加仁,智上加智。在集体备课中,课题组还开展了“同课异构”教学试验活动。就是不同的教师用同一内容采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上课,最终由大家从中选取一节最佳课进行推广。可以说,这节最佳课就是优中选优,选出来的,是最佳的,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句话,实施集体备课策略就是把教师的个人教学与集体研究相结合,实行集体研究性教学,这对提高教学效率无疑有很大的益处。
(二)、优化课堂结构,试验“精讲精练”教学策略。
教学效率最直观的理解可以是单位时间内有效完成任务的多少,是完成教学任务与时间的比。教学效率是个因变量,其变化的大小决定于教学内容与时间两个因素。就一节课而言,教学内容和时间都可以是变量,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在要时间和教学任务上下动脑筋,也就说要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有效地利用时间。特别是控制教学时间,要努力减少无效和低效教学时间,增加“有效教学时间”。所课有效时间,就是能给学生带来有效果的教学时间。
基于这样的思想,课题组在研究中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精讲精练”策略,即在课堂上找准教学内容,采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力争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实现“少讲,少练,效果好”。在尝试“精讲精练”实验中,课题组成员加大对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跑的力度,大胆尝试。
一是控制教学时间。现在小学课堂教学时间是每节课40分钟,传统教学对课堂上时间分配是没能规定的,教师讲授多少时间,学生练习多少时间,全凭教师随意安排。实验中,课题组对课堂上的时间分配做出规定,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老师讲授时间都做出规定。如一年级语文,教师讲授时间控制在15分中以内,数学控制在20分钟以内。有了基本的时间控制,老师就则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二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要“精讲精练”,就要更加注重教案的设计。实验教师们说:“课堂上讲的是少了,可课堂下做的工作就多了”。老师们充分发挥集体备的优势,认真研究课堂上每一分种应该怎么利用,真是做到分秒必争。课题组组长陈艳研讨会上说:“一篇课文怎样讲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这两方面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织,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都要精心思考,反复斟酌,而后确定教学方案。这样的教学方案实施于课堂,便可化难为易,以简驭繁,提高教学效率。
三是突出重点、难点。要想提高教学效率,一堂课必须找准重难点,快速集中突破,不能头发胡子一把抓。教师吕妙丽在论文中说:“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精讲多练。精讲,就要突出教材重点,准确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课堂上用尽量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教师的讲解要能激励学生开动脑筋,理解所讲内容,提高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同时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精讲不是为节省时间而敷衍了事,而是针对程度不同的对象,难易不同的教学内容,用恰如其分的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准确地突出重点,剖析难点,说明实质”。
四是精讲、精练相结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讲、精练是密不可分的。课题组成员张育鸽在研究论文中写道:“精练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实际水平,选择或设计具有典型意义的练习。精练要求练习的设计要突出五性:一是目的性,即练习的设计要为掌握重点、难点而服务;二是层次性,即练习要有梯度,由浅入深;三是典型性,即练习的设计要典型,具有普遍意义;四是多样性,即题型要多样,富于变化;五是针对性,即能针对教材的重点及学生实际。
精讲精练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也是一项教学基本功。课题组的实验得到全校教师的认可,并带动全校教师接纳并发完美这一策略。
(三)、探索新理念下的教学规律,试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策略
新课改后,教学模式一度淡出人们的视线,许多人认为新的教学理念应当摒弃教学模式,全面创新,但是我们认为,不论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做指导,教育教学都会有其内在的规律。新的教学理念对应的肯定有新的教学模式。另外,教学模式是教学成功的做法,对其他教师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特别是在许多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无所适从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实验教师为他们总结出明确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供参考,以便更快的驾驭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为此,实验组特地研究分析新的教学理理念,总结出适应本校现状的高效课堂新教学模式,推广给广大教师,起到了很好的引路作用。
课题组为每个学科都确定了实验教师,鼓励他们在自己教学与研究的基础出总结出带规律性的教学模式。
吕妙丽老师是语文学科实验教师。根据语文新新课标的理念,在作文教学方面总结出“布置生活→布置作文”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儿童生活是儿童写作的源泉”,这下是新课标中的生活理念。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普遍发现孩子无话可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吕老师调查后认为,主要是儿童没有生活。于是她就改变作文教学方式,每次在布置作文前几天,就给孩子们布置活动。活动包括游戏、劳动、考察等等。比如,在给学生布置半命题作文《我学会了__》的前几天,列举了洗衣服、择菜、杀鱼、叠被子、折纸、剪窗花、修自行车、购物、溜冰等二十多项生活内容,安排学生有选择地去学习;再比如,在给学生布置命题作文《我的父母》前,安排孩子们去听下班回家的妈妈的脚步声;还有,在训练心理描写习作前,安排孩子们去观察采访高考刚结束的哥哥姐姐;等等。有了作文前的生活准备,孩子们写作水平日益看涨,而且再也看不到孩子们撅嘴了,有时学生还主动问下一次写什么作文呢。这样一来,学生在写作文时就有话可说,十分乐意写作文。后来,吕老师就把这一做法规纳为相对教学模式,全校教师竞相效仿。
李慧莲老师是数学课实验教师,她总结的数学教学模式是:“观察生活→解决数学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李老师发现小学生到了二年级后,对数字、对数学逐渐不感兴趣了,每次做数学作业都要父母或老师再三督促。后来,学生每次在上新课之前,李老师让学生先看看教材中的生活插图,让孩子说说教材中的插图讲的是什么事,通过看图,让孩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二年级上学期一篇叫“表内乘法”的内容,书中有一张生活插图,图上一群孩子在公园玩耍。有的孩子在玩火车,有的孩子在玩过山车,有孩子在玩高吊车。老师问:“这群孩子可能就是你们班上的呢。在公园,你想和同学们怎么玩呢?图上的孩子们在玩什么呢?你喜欢玩什么呢”说到玩,学生自然很高兴。学生说,人多了,肯定要分组玩,就像图片上的孩子们一样,为了公平,还要把每组的人分成一样多。老师接着说:“你知道这个公园里的火车、过山车、和高吊车够不够让你们班的同学同时玩呢?”学生说,这要看这个公园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接着,赶忙去数图上各种车的座位数和人数。老师抓住机会说:“别数了。明天数学老师就会教你们用最简单的方法知道这个公园够不够你们班同学同时玩。”学生听后,很期待地说:“真的呀?老师明天会教什么方法呢?”这样就打开了学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李老师从这件事上总结出数学教学的一种由生活以数学的教学模式。
甄铁元老师是一名品德教师,他总结的教学模式是“生活→品德”的教学模式。就是引导孩子先观察生活,再指导孩子感悟做人的道理。这种模式很受学生喜欢,也为老师们提供参考。
在总结教学模式时,老师们是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来做的。比如上述三种模式都体现新的理念,即生活观。归纳出新的模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
(四)、发挥现代教育手段作用,试验“优质课共享”策略
我们学校一直重视电化教学,我校装备了多媒体教室和电子备课室。去年,我校又在每个教室安装了“班班通”,更新了电子备课室电脑。现代教育手段的普及,为优质课共享提供了物质条件。为此,课题组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探索“优质课共享”的路子,把优质课共享作为一种策略,为搞高教学效率服务。课题组主要在共享上做文章,探索出多条路,多层面的共享形式。
一是实验教师上示范课,为利用“班班通”为全校教师做示范课,为教师研究提供素材。每一个月,都会有一名实验教师上一节优质课,使用班班通,让全体教师观看,然后,请教师发表研讨意见。
二是实验教师上优质课,直接供学生学习。在集体备课基础上,由一名实验教师执教一节课,供全年级学生直接观看学习,这样,全校学生都能享受到优秀教师上的课。
三是为学生,为老师播放外地优秀教师上的做质课。实验组安排教师专门从网上或外出学习的教师中下载搜集外地教师的优质课,通过班班通,播放给师生观看,这样就是教学形式成为开方式,使学生享受到全国最优秀的教学。四是通过电子备课室,教师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学校成立有校园网站。课题组的老师们把学校最优秀的课堂教学放在网上,供大家观摹研究。许多老师看后写下反思上传到网上,极大地丰富了大家的教学思想,为提高教学效率起到良好的作用。
(五)、以生为本,试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现在,“生本”思想是一种被多数人认可的一种教育理念,然而,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一理念,还值得深入探究。我校曾把“自主性学习”作为一个独立课题进行过研究。在“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课题实验中,课题组的老师们再次进行实验研究,特别是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课堂学习做了更深入的研究。重点研究了以下问题:①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心理基础;②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实现方式;③指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方法和策略;④课堂上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关系及处理方式。
以上四个方面分别由课题组教师进行选择性研究。通过研究,老师们写下了许多体会,做了许多实验记录。课题组在老师们实验的基础上,解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归纳总结了指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包括:
A儿童自主学习有其心理基础。儿童具有自我学习的心理基础,但一到六年级儿童自我约束和自我管里能力不同。在指导儿童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要因人而异。
B在指导学生自主学的方法和策略上。教师要一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去“想”。教学时应让思维的绚丽花束灿烂地开放在每位学生心中。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思考,善于多角度思考,善于纵深思考。
二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去“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老师要给学生创设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三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去“问”。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对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标点符号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四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去“做”。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让学生分小组复习,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写、去积累,还鼓励学生比一比,谁能将语文园地中要求背诵的知识全记住。这样学生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自主性。五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去“演”。这些方法目前以在教师中广泛运用。
C在探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休地位上,教师通过一系例案例进行研究,从而实现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准确定位。比如张育鸽老师,在语文教学实验中,同一节节课采用不现的方法上课,一种方式是教师主导式,一种是开放式,即学生主体式,实验后,写下了《主导式与开放式教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给老师们很大的启发;品德教师闫红芝在品德教学实验时,同一内容的课,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在四个班用四种不同的方式组织活动,得出四种不同的效果,于是写下实验论文《走出“异构”迷雾》,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上课,最终寻找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课堂效果。
研究证明,指导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研究效果及分析
“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是一种广泛的教学活动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多角度地进行试验,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了一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策略,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和体会,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理论,而且由此带动了全校教师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与思考。
当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是一个持久的探索工作。这项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我们认为至少还有以下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突破:
一是什么样的教育效果是最佳效果?这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二是新的课程理念对课堂教学效率有什么样要求?课标中没有具休说明,但作为教师,应当对新课标进行解读,找到相关的要求。
三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佳方法、实现形式还有哪些?这是身为一线教师值得天天留心思考实验的一个问题。
这些问题是我们未来研究的方向。
第四篇:充分挖掘小班化教学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充分挖掘小班化教学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关于小班化教学的背景介绍 1.古代单个教学方式的利弊
(1)利:能因材施教,满足个体差异的需要,利于个性发展。
(2)弊:数量产生低(手工式产出),师生比值小,一般为1∶1、1∶2、1∶3。
2.工业革命(17世纪—18世纪)中产生的班级教学方式(赫尔巴特)的利弊:
(1)利:数量产生高(大批量),师生比值大,一般为1∶50、1∶60、1∶100等。
(2)弊:类似于工厂的标准化生产,从内容到目标到方法都是一刀切。不能适应个体差异的需要,不利于个性发展,大量差生由此而生。
3.当代小班化教学是世界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
(1)小班化的概念:幼儿园每班少于20人,小学每班少于30人,初中每班少于40人,高中每班少于45人。平均每班配备3.5—5名教师,整体师生比为1∶10左右。
(2)小班额班级教学介于个别教学与大班额班级教学之间。既可以发挥人数少,便于因材施教,照自己个性发展的优势,又可以具有一定的人气规模,营造一个合适的教学氛围。兼具单个教学和大班额教学的优点,又克服了其弊端。(3)当代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智能型社会的到来,人的个性化问题已经凸显出来,人类个性解放、个性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教育必须适应这种需求而进行必要的改革。国际教育的小班化趋势已逐成潮流。
4.小班额教学的优势面面观
(1)是小班额、小批量、高投入、高质量的教育。(2)是分层教、高效率、个性化、精品化的教育。
(3)是教室设施个性化、学习方法多样化、师生关系亲近化、学生发展多元化的教育。
二、关于小班化优势的具体分析和应用
1.增加关照度
由于人数少,老师必须利用这个优势,极大限度地增加与学生接触、关照的次数。
(1)增加提问次数,每堂课提问5%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
(2)增加关注学生的人数,每堂课重点关注25%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掌握其举动。
(3)增加课后谈话次数,每学期每个学生平均3—5次。(4)增加当堂或当面批改作业的人数,每堂课25%左右。(5)增加当堂或当面背诵、默写的人数,每周50%左右。(6)增加理、化、生个人实验的次数,必做实验100%个人过关。(7)增加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每周每生至少提5个问题。(8)增加其他应该关照的项目。2.增强教学反馈的强度和效度,优化教学过程。
(1)课堂中,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每堂课老师占用时间总量不得多于20分钟,其他时间安排给学生阅读、练习、自学、讨论等等。(2)教师课堂个别辅导的时间不能少于10分钟。
(3)堂堂课要用不同方法获取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准确把握学生问题所在,当堂解决问题。
(4)一堂一小测,一周一中测,一月一大测,及时诊断,及时补救,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减少差生的出现。
3.大力推进班内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减少差生,提高中下面。(1)将学生分好层
先做好摸底、调查,综合考试成绩、学习态度、智力因素、学科基础,分成A、B、C三层。每层对象明确到人,造好摸底表册。
个别单独对每层学生做好思想工作,使其愉快自觉地进入各层学习。
分层不是终身制,实行阶段性浮动调整。
(2)将教学内容分层,备课时设计好
A层学生最基本的知识,解低档题; B层学生必修全部内容,解中档题;
C层学生学习高于必修内容,解较高层次题。
(3)课堂上采用低起点、多层次、严要求的设计思想,分层解题、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的运行方式。(4)指导学习方法
首先,要教会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其次,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学习方法方法;在练习、作业、复习的过程中,教学习方法。4.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1)上课初,教师花1分钟,提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要达到的要求(即学习提纲)。
(2)限定时间,学生自学教材。完后,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文科如语文,是学生自读课文,自己按老师提纲分析课文; 理科如数学,是学生自学例题,自己做练习题。
(3)当堂练习,完成课本上及老师精选的练习题,当堂评判,教师个别辅导。
(4)当堂完成作业,当堂检查、评判,课后少留作业。
三、提高教学效率,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1.教学改革提高效率,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更新。
任何一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或者说是某种教学思想、教学原理的物化,我们是不能简单机械模仿而奏效的。
分层教学也好、先学后教也好、强调反馈也好,均强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学习的全过程交还给学生,让他们亲自体验全过程,亲自完成自学任务。教师由讲授者、表演者变为组织者,教师教师从思想上要相信学生是可以学好的,放手后会学得更好。课堂上,学生有事可做,有问题可想,有压力可感,也就失去了偷懒、说话、打瞌睡、思想开小差的机会。
先学后教实际上把教师一个人想事变成全体学生想事,效率要比一个人讲授高。因为通过学生自学、自练,真正剩下来需要老师讲的地方就并不多了。
分层教学,先学后教会大大减少后进生。
分层教学,先学后教,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体现在教师的满堂灌、一刀切上,而是体现在组织、指导、评价、解惑上,实际上难度更大。
分层教学,先学后教,可以大大减轻学生课后负担和教师补差的负担。2.功夫下在备课上,备课是教学研究
备课不是应付常规检查,而是设计好课堂教学,进行教学研究。备课是教学研究,这一点非常明确。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和基础,根本之根本。相当于建设蓝图、作战计划。备课最关键的是四个方面:了解学生知识底子,明确教学目标,安排好学生学习过程、计划好效果反馈和检测方法。
教学目标是根据学生和教材确定的,是研究教材和研究学生的结果,是大方向。重视它,就可以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强化了教学的针对性。
学习过程的安排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包括各个环节的衔接、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方法的采用、学生的具体活动、教师的具体活动、学生做什么事、教师做什么事。过程的安排要有科技含量,即有充分的教育心理学、教学论、学习论的原理指导,做到事半功倍,科学有效,时间要花在刀口上,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教学反馈和检测是检验课堂效果的重要一环,要高度重视,精心安排。不能只管耕种,不问收获,那是没有责任心的教师。
四、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是教学改革的智慧源泉
1.自觉地学习教育理论,充实自己的理论素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高度,扩展理论视野。
2.自觉地提高理论的素养,可以大大减少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的盲目性、短视性和低水平恶性循环,降低教学行为的无效性。
3.掌握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教学论、学习论理论知识和方法,可以重新审视自己教学行为的科学性和非科学性,减少教学行为的失误。
4.掌握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教学论、学习论理论知识和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做到事半功倍。
第五篇:改进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改进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基础教育事业的顽症,已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给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的的不良影响。要树立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帮助每一个学生成才。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一切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按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认真学习有关“减负”工作的文件、要求,深入开展端正教育方向、明确教育思想的大讨论。通过学习、讨论,统一思想认识,端正教育方向,明确教育思想,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二)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教育低效乏能的一种现象。传统的方法不足以驾驭变化了的新课程,旧方法解决新问题,只能选择加大强度和延长时间的办法。因此,要实现既减负担又保证质量的目标,就必须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一是要研究新教材,把握实质,按照学生认知特点,合理地恰当地处理和组织教材。二是在丰富和发展原有教学模式基础上寻找与本学科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并根据学科特点及规律安排教学过程。三是加强作业的科研。努力寻求“使学生少做作业”的路子,探求作业设计的最优化及作业批发讲评指导评价的最佳方法。建立作业负担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同步变量关系。四是研究如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路子,要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形成自学能力上。一方面保持学生合理的负担。另一方面把通过减负节约出来的时间用于学生自学和发展特长上,从而实现负担合理——学习主动、积极——学习能力强,学习后劲足——质量高的良性循环。
(三)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努力实现四个突破:
1、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和认知规律,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在课堂吸收率上有新的突破;
2、要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造精神上有新的突破;
3、广泛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微机、录像、音响、常规实验等多媒体在学科教学的系列化、常态化上有新的突破;
4、要精讲精练,在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独立钻研能力上有新的突破。
(四)精心设计作业,合理组合作业,提高作业质量。
布置作业要经过精挑细选,做到先做、全批并及时反馈。不把作业作为处罚过失学生的手段即布置惩罚性作业;不互相用作业去争夺学生的课余时间;不布置简单重复的机械性的操作训练的低效、无效作业。控制作业总量的作业时间。严格控制作业难度。避免布置竞赛类难题、偏题。控制周末布置作业量。
(五)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克服厌学情绪。
一是认真做好心理教育工作。自觉用心理学原理指导自己的工作,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建立轻松、民主、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不讽刺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实施成功教育,实施鼓励性评价,分层次订目标,按目标进行评价。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厌学情绪。
(六)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是强化学习习惯训练,对学生上课、阅读、作业、自习、复习等习惯进行强化训练。二是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是要指导学生优化学法。四是努力提高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如求知欲、自信心、意志力、独立性、创造性,尤其要注重学习精神的培育。树立精神支柱、克服惰性心理。五是指导学生科学用脑和合理使用时间,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总之,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