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儿童诗”教学实录及评点

时间:2019-05-12 20:1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写儿童诗”教学实录及评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写儿童诗”教学实录及评点》。

第一篇:“学写儿童诗”教学实录及评点

[转载]“学写儿童诗”教学实录及评点

原文地址:“学写儿童诗”教学实录及评点作者:如月弯弯

郭学萍特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任南京市下关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曾荣获“江苏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南京市课堂教学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南京市首届课外阅读优质录像课评比一等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过六十多篇童话、七十多篇教育随笔和论文,有多篇论文在全国征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南京电视台、《南京教育》、《金陵晚报》等多家媒体对她进行过专访。现场回放

设计理念

小学阶段学习儿童诗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也一定能为孩子营造快乐的童年,诗意的人生。

正如我们写作不是为了成为作家,指导孩子们写诗,也并不是要让孩子们个个成为诗人。学写儿童诗,是为了引导孩子们拥有一颗“诗心”,让心灵找到回家的路,从而将自己融入社会、融入生活,学会去观察、思考、想象,并从中学会表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雪花飞舞动画,配乐。)

师:同学们,似乎就在一夜之间,冬天真的就来了。冬天是一个生长童话的季节,每一片雪花的背后,都藏着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其中有一个童话,名字就叫——《线条的梦》。

二、故事激趣

(多媒体播放《线条的梦》动画,教师讲故事。)

师:熊猫在雪地上画了一条竖线,小猴子看见了,可高兴了,它说:“这是一根很高很高的竹竿,我顺着它爬上去,就能()!

生:就能吃到树上的果子。

生:就能摘到天宫的蟠桃。

生: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

师:熊猫在雪地上画了一条横线,小马看见了,可高兴了,它说:“这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我沿着它跑过去,就能()!

生:就能跑到大草原,吃到青青的草。

生:就能跑到好朋友兔兔家,和它一起玩耍。

生:就能跑回远方的家,和爸爸妈妈团聚了。

师:熊猫在地上画了一条斜线,小猴子大叫起来:“()!”

生:哎呀,竹竿倒了,我要摔下来了。

生:哎呀,大树被风吹倒了,我的屁股摔成两半了。(笑)

师:熊猫在地上画了一条曲线,小马大叫起来:“()!”

生:哎呀,路这么崎岖,我到不了草原了。

生:不好,前面有一条小河,挡住了我的去路。

三、启发想象

师:同学们,一根普普通通的线条因为有了想象,变得不再普通。如果把这一根根线条交给你,你会编织出怎样的梦呢?请把你想到的事物画在那片彩色的树叶上。(每人一片彩色的树叶课前准备好。)愿意到黑板上画的同学自己上去。

(十几个学生陆续上黑板画线条画,其余同学画在彩色树叶上。)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画的是什么?

生:我画的是一颗流星。

生:我画的是在海上航行的一艘船。

生:我画的是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它正在和花做游戏。(掌声)

师:蝴蝶是花的精灵,它在和花做游戏。多么奇妙的想象!

……

四、试着续写

师:有一个孩子,他用线条画了一个“○”,由“○”他想到了“蛋”,由“蛋”他想到了:

(多媒体呈现诗句)《蛋》:这个皮球不圆嘛!也可以滚吧?滚呀滚……“啪嗒”。

师:想想看发生什么事了?

生:蛋壳破了。

生:从里面蹦出一只小鸡。

生:从里面跑出一只小恐龙。

生:这是一个金蛋,金蛋破了,里面滚出了许多黄金。(笑)

生:里面滚出了一个小小的太阳。

师:把蛋黄想成了小太阳,多么形象啊!

生:里面跑出一个小孩。(笑)

师:这个小孩是你吗?噢,不是,那是谁?

生:长袜子皮皮。(大笑)

师:如果从里面跑出一本本童话书,那就更神奇了。(笑)

生:从里面跑出了两个太阳。

师:(愣住了)怎么会有两个太阳呢?

生:因为这是一个双黄蛋呀!(大笑)

……

师:哈哈,从蛋里跑出的是一个个惊喜!你们的回答让我惊喜!

五、引出概念

1.“○”的联想。

师:看到这个“○”,你会想到什么?

生:小鱼吐的泡泡。

生:从烟囱里冒出来的炊烟。

生:一轮明月。

生:看到这个“○”,我还会想到眼睛。

2.练习用“眼睛”说话。

师:谁会用“眼睛”说一句话?

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生:郭老师的眼睛很漂亮。

生: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否则就会像郭老师一样戴上眼镜。

生:郭老师的眼睛会放电,让我们感到温暖。(笑)

生:我想郭老师昨夜一定又熬夜了,你看她多了一对黑眼圈。(笑)

……

3.试编儿童诗。

师:哈哈,我都成了你们造句的素材了。有没有想过,什么是天空的眼睛?

生:白云。

师:白云是天空温柔的眼睛。

生:星星。

师:星星是天空调皮时一眨一眨的眼睛。

生:太阳是天空瞪圆了的眼睛。(笑)

生:月亮是天空笑弯了的眼睛。

师:什么是大地的眼睛?

生:湖泊是大地明亮的眼睛。

生:火山是大地愤怒时的眼睛。(掌声)

师:早晨,露珠躺在花瓣上,你会想到露珠是谁的眼睛?

生:露珠是草叶的眼睛。

生:露珠是花瓣的眼睛。

师:奶奶年纪大了,看东西越来越模糊了,谁可以当她的眼睛?

生:我是奶奶的眼睛。

师:你是奶奶的眼睛,你可以帮奶奶做些什么事?

生:我要讲最动听的故事给奶奶听。

生:我可以跟奶奶说窗外风景……

师:把我们刚才说的连起来:《眼睛》——星星是天空的眼睛,湖泊是大地的眼睛,露珠是花瓣的眼睛,我是奶奶的眼睛,我要讲最动听的给奶奶听。

师:刚才,我们集体创编的就是一首儿童诗。(板书:儿童诗)谁来说说看,儿童诗有什么特点?

生:儿童诗充满着想象。(板书:充满想象)

六、引导阅读

1.多媒体出示儿童诗《湖》。

《湖》——好大的一面镜子,一只蝴蝶飞过来,照一照,看看衣服美不美,看看身材好不好。一只青蛙跳过来,打破了镜子,蝴蝶急得大声喊:我的衣服破了!我的衣服破了!

2.讨论交流。

师:在这首诗里,作者的想象力表现在哪儿?

生:作者把湖想象成一面大镜子。

生:蝴蝶像一个爱臭美的小女生。(笑)

生:青蛙跳到湖水中,湖水漾起一圈圈的波纹,就像把镜子打破了似的。蝴蝶看到湖中的倒影,还以为是自己的衣服破了。

3.小结。

师:在儿童诗中,两件看似不相关的事物,往往因为想象而造成传神的诗意,在儿童诗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话……

七、感受童趣

1.多媒体出示儿童诗《不学写诗有坏处》。

《不学写诗有坏处》——小虫写信给蚂蚁,它在叶子上咬了三个洞,表示□□□。蚂蚁收到他的信,也在叶子上,咬了三个洞,表示□□□。小虫不知道蚂蚁的意思,蚂蚁不知道小虫的想念,怎么办呢?

2.猜猜练练。

师:自由地读一读这首小诗,猜猜看小虫和蚂蚁分别说了哪三个字?

生:小虫说:“你好啊”,蚂蚁说:“我很好”。

生:小虫说:“我不好”,蚂蚁问:“怎么啦”。

生:小虫说:“嫁给我”,蚂蚁说:“我愿意”。(大笑)

……

师:笑过之后告诉大家,儿童诗还有什么特点?

生:很好玩,充满童趣。(板书:充满童趣)

3.小结。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经常可以看到草叶上有小虫子和小蚂蚁咬的洞。这些自然现象,我们早已司空见惯。如果针对这些普普通通的现象,展开丰富的想象,你也能写出一首首充满童趣的小诗来。

八、品味真情

1.媒体出示儿童诗《梦中》,师配乐诵读。

《梦中》——梦中,我把小手伸出来,让它透透气。梦中,我把小脚踢出来,让它散散步。梦中,我把小屁股钻出来,让它乘乘凉。梦中,我一个喷嚏,吓得妈妈跳了起来,惊醒了。看着我的睡相,妈妈心疼得把我的小手、小脚、小屁股一个一个藏进暖融融的被窝,于是,香甜的梦又开始了。(作者:王心远)

2.读读悟悟。

师:听完了之后,想一想,你心中的儿童诗又是什么样的?

生:儿童诗是温暖的。

生:儿童诗很感人。

生:儿童诗充满着真情。(板书:充满真情)

3.小结。

师:这首儿童诗的作者王心远和你们差不多大,她用最稚嫩的小手,写出了最温情的诗作,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是母亲绵绵不尽、无微不至的爱。

九、仿写训练

1.请学生配乐朗诵冰心奶奶的一首小诗: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2.教师诵读自己的梦。《梦》——梦像一条活泼的小鱼,在小河里游来游去,想捉住它,它已经游走了。

3.学生描述各自心中的梦。

师:你的梦是什么呢?请试着用“我的梦像……”说一句话。

生:我的梦像一颗流星,滑过童年的天空,留在了记忆里。

生:我的梦像一叶小舟,装满了七色的糖果。

生:我的梦像路边的一株小草,渴望开出美丽的花。

生:我的梦像一粒种子,梦见自己一天天长大。

生:我的梦像一座彩虹桥,一头连着我的心,一头连着星空和月亮。

……

十、即兴创作

1.拿出已经画有线条画的彩色树叶。

2.启发学生给图配文。

师: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让线条的梦拉长,拉成诗句一行行。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画的内容,用诗的语言,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写出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自由创作。别忘了署上自己的大名。

(播放旋律优美的音乐。)

(生自由选择创作。师巡回指导,随机点拨。)

3.展示诗作,交流评价。

生:《流星和雨》——“唰”,一道道流星滑过夜空。人们迫不及待地许了一个美好的愿望。“哗啦啦”,一颗颗雨点从空中落下,小草们迫不及待地许了一个愿,在小草的眼里,雨就是许愿的流星。(黄心悦)(掌声)

生:《小亭子》——蘑菇,是一个寂寞的小亭子。没有朋友,很孤独。白云姐姐见它这么难过,心里一酸,眼泪哗啦哗啦地,流了下来。小动物们见了,走到亭子里,一起玩耍,小亭子有了伙伴,不再孤独,不再寂寞。(陈钰童)

生:《雨》——雨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不打招呼就落了下来。在伞上打鼓,在池中逗池塘笑,在屋顶上滑滑梯。云妈妈看见了,气黑了脸。(李逸文)(掌声)

生:《云》——是谁划来了一叶洁白的小舟?是天女?不,是风。它把雨带给沙漠,希望让它不要太干。它把雪撒给北国,希望让它再美一些。它把雨、雪、雾带到需要它的地方。(常惠宇)(掌声)

……

师:你们真是一个个小诗人,从你们口中流出的,就是一个个美丽的诗句。

十一、一棵树的独白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棵没有树叶的大树。

2.练习说话。

师:这是一棵()树。

生:这是一棵光秃秃的树。

生:这是一棵没有树叶的树。

生:这是一棵生长在冬天里的树,光秃秃的树枝上,没有一片树叶。

师:让我们用写着诗句的彩色树叶来装扮它吧!

(生把手中的树叶贴在树枝上。)

师:现在谁来说说看:这是一棵树。

生:这是一棵五彩缤纷的树。

生:这是一棵美丽的作文树。

生:这是一棵挂满诗句的作文树。

生:这是一棵载着童年梦想的树。

生:这是一棵长着彩色树叶的童话树,这一片片树叶就像一个个绚丽的梦。(掌声)

……

十二、遥望春天

师:愿“儿童诗”这颗梦想的种子,能够播撒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让我们用真情和快乐来浇灌,相信,在这个冬天的背后,我们梦里是春天,梦外也是春天。同行评说

诗意课堂因“丰富”而精彩 朱永红

听郭老师的课是幸福的!郭老师扎实的文学功底、深厚的语文素养,令我折服。从这节课中,我学到很多,并一直在思考:为什么郭老师的课堂如此灿烂多彩、诗意奔腾、才情纵横?我想,这应该来自于她的——“丰富”。

1.丰富的教学情感。郭老师热爱写童话,是一个情感极其丰富的人。课堂上,我们看到的郭老师总是笑意盈盈,为孩子一个稚气的错误,一个奇妙的想象、一个夸张的说辞……于是我们看不到孩子的拘谨,他们和郭老师一样,笑意盈盈,那一份沉浸和投入,那一份沉醉和忘情,令人怦然心动。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才能随时可见孩子敢于去超越教师,超越自己的语言,实现诗意的飞翔。

2.丰富的教学语言。“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东西”。在课堂上,郭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恰到好处的点拨,机智幽默的旁逸,开合自如的迁移,一切都了无痕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濡染,获得了感动。那像山泉一样美丽的声音,停留在我心中,也感动着激发着吸引着孩子们展翅翱翔于儿童诗的天空。

3.丰富的教学经验。郭老师的教学设计匠心独运,新颖洒脱,整个课堂的教学设计切入点贴近孩子,能激发孩子最大的兴趣,引领孩子去想象,去发展语言。郭老师巧妙地引导和点评,同学们精彩的发言和互动,让大家感受到了一份震憾,一份欣喜。原来,儿童诗可以这样轻松地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原来,儿童诗可以像“魔法树”一样,牢牢抓住孩子们的心。

4.丰富的阅读积累。我想这一定是郭老师自己的班级,是一群和郭老师一样爱读书的人,是一群有着深厚语言底蕴的孩子,因为我闻到了浓浓的书香。感受到的是自信和激情,领会到的是对自己、对老师、对亲人、对生活的热爱!没有日积月累去读书去厚积,要薄发出这样的课堂,要生成出这样的精彩是不可能的。

教育观点

诗意语文 诗意的我 郭学萍

语文是什么?在我心中,语文是一株美丽的树,枝叶茂盛,鲜花盛开。每一片绿叶,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每一朵鲜花,都绽放出诗意的笑靥;根,深深地扎入生活的土壤;果,是智慧与灵性的喷发。

诗意是什么?一碗平淡无奇的燕麦粥没有诗意,但是当你往燕麦粥里加些草莓丁,再撒些葡萄干,然后倒入一小杯酸奶,最后点缀一颗樱桃,这时你会发现,这碗燕麦粥就变得有些不一样了,你的早晨也会因为有了这样一碗粥而充满诗意。

诗意是什么?诗意就是一颗朴素如菊、自由如风的心灵。想起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杏坛讲学,泗水河畔,论水言志,是何等的诗意盎然!所以说,“诗意”不是对“语文”的一种限制,它只是人生态度的一种彰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理解的诗意;“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太史公追求的诗意;“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是曹操求取的诗意;“不为五斗米折腰”,高唱《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诗意。

我的诗意在哪里?在我的童话中,在我的课堂上,在我和孩子们的每一日交往中,在我的每一个文字背后。

我是那种在现实和童话之间游走的人,有很多的幻想和淡淡的绝望。就像一首诗写的那样:童话像孤岛上的一片榕树林,任岁月潮汐的变化,听藤丫深处“格格”作响,那里在生长着童话……当不愿长大的我穿越岁月的流光碎影,与那些摇曳在梦幻中的童话携手共舞时,就仿佛迎来了一个繁花似锦的心灵春天。

写童话是一种奇妙的经历:你的眼睛要善于观察,你的想象要敏于飞翔,你的心要乐于体味。更重要的是,你要保持你的心灵相对纯粹。“梦一样的暑假过去了,太阳像个香软的荷包蛋挂在九月的天空。枫叶红了,银杏叶黄了,蓝色的矢车菊开满校园,世界美得像个童话。”这是我的系列童话《书包里的跳跳鼠》中的一处描写,我心中的世界就像童话一样斑斓无比。

我知道人生中总有各种因缘促成自己倾向于某种存在方式,如果让我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诗意地栖居”,我多么希望孩子们的每一个早晨都能绽溢如花,我想孩子们在春天能放牧绿色,秋天能握穗在手……

许多朋友说:“郭老师给我们的印象是不食人间烟火。”我笑了起来,想到课堂上,一个孩子说:“人像鱼一样在逆风中行走,每一步都那么艰难。”我和孩子们就是那一条条在逆风中挣扎着的鱼。所以,我鼓励孩子们编童话,鼓励孩子们写儿童诗,鼓励每一个稚气的想象,鼓励每一点天真的浪漫……我把我写的童话读给他们听,我和他们一起天天读卜劳恩,读几米;读林格伦,读曹文轩;读EB·怀特,读JK·罗琳……现在的孩子太苦了,现在的老师也太苦了,如果没有阅读,我不知道我们的精神世界里还剩下些什么?

想起这样一句话:“在云朵之上,我们不是天使,但我们的内心拥有轻盈的翅膀。”每天和孩子们一起读书,每周都坚持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用阅读温暖孩子们的心灵,也温暖我自己。

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皮耶罗·费鲁奇说“孩子是个哲学家”,我说“孩子天生就是诗人”。而我,就是给这一群小诗人上课的老师,自然诗意满怀。当然,这里的诗意,不是狭义的文言和诗歌,而是指课堂上师生交往心领神会、和谐融通的默契;是方法潜用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机变;是课堂氛围情趣并茂、轻松愉悦的境界。诗意的语文课堂应当浮动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并时时感受生命的绽放、闪光或激荡。

当然,因为诗是个性的,诗人是不同气质的,诗意的语文课堂自然是五彩缤纷的。有人说,我的课堂不像课堂却又是真正贴近学生实际的课堂;还有人说,我的课堂更像是一首轻松活泼的儿童诗,情趣盎然,诗意芬芳,轻盈得可以飞翔起来。

第二篇:《走进儿童诗》教学实录

《走进儿童诗》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和了解儿童诗,感受儿童诗的美。

2、激发想象,初步学会创编简单的儿童诗。

3、体会儿童诗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1、调动学生读诗、背诗、创编诗的积极性。

2、初步掌握儿童诗的基本方法。

师:(课前播放儿歌和儿童诗)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 生:儿歌、儿童诗。

师:儿歌和儿童诗都是诗歌的一种,儿歌最大的特点节奏明快、内容浅显易懂;儿童诗就是就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心中的愿望、传递美好的情感。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儿童诗、了解儿童诗、创编儿童诗。板书课题:走进儿童诗

师: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过很多的儿童诗,有《四季》、《假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小小的船》等。课外你还读过哪些儿童诗呢?(学生自由说)

师:老师搜集了几首课内和课外儿童诗,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儿童诗大搜索,找一找你最喜欢哪一首诗?(学生自由读)

师:哪位自信的孩子读给大家听?

生:我最喜欢《我多想去看看》这首诗。朗读—— 师:读音准确,如果再把语速放慢会更好!生:我喜欢《大海睡着了》这首诗。朗读——

师:大海睡觉的时候非常安静,我们一定轻声读,大家试着读一读。生:我喜欢《雨》朗读——

师:当雨丝滑过我们的脸庞,我们想去摸它,它却溜走,多么调皮的雨珠呀,所以在读的时候要把雨的调皮、可爱读出来。生:我喜欢《石榴》这首诗。朗读——

师:要想把诗读好,在读的时候要有轻有重,该重读的时候要重读,比如:夏姑姑、鲜艳、秋妈妈、收获要重读。我们一起来试着读读。设计意图:教学伊始,我通过出示课内和课外儿童诗,唤醒学生对儿童诗的记忆,并指导学生朗读儿童诗,初步感知儿童诗,即完成教学目标1,并突破重点,调动孩子们读诗、写诗的积极性。

师:同学们读的真好!知道什么是鼾声吗?谁来学一学?鼾声里也能作诗,大家想听吗?请听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诗朗诵《爸爸的鼾声》。教师配乐朗诵

师:我们读了这么多的儿童诗,儿童诗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思考)

师:比如在写作格式上和我们在写作文时候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分行写

师:你真棒!你教我们学会了写儿童诗时要分行书写。板书:单句成行

师:儿童诗还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思考)

师:比如“爸爸的鼾声,像山上的小火车”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

师:作者的想象力真丰富,由鼾声想到了小火车,看来我们还要善于想象,巧用修辞,这样写出来的诗会充满童趣。板书:富有童趣 师:这么有趣的诗,作者创作的灵感就源于我们熟悉的生活,所以儿童诗选材广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作为我们写诗的素材。设计意图:因为儿童诗学生接触少,所以在充分读的基础上,选择 儿童诗《爸爸的鼾声》为例,归纳总结儿童诗的特点。

师:我们掌握了创作儿童诗的基本方法,我们就具备当诗人的条件了,现在老师考一考你的想象力!出示我手写我心板块

一、补充诗句 师: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打开你心中的那扇窗,你都看到了什么?让鲜艳的花瓣吹进来,让翠绿的树叶飘进来,你想让什么也进来呢? 生:让洁白的云飘进来。生:让耀眼的阳光射进来。生:让淘气的星星钻进来。生:让可爱的小狗跳进来。

设计意图:利用填空补充词语,降低写儿童诗的难度。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一点都难不倒你们。儿童诗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接下来老师考一考你的观察力,看你是否是个留心观察生活的孩子? 师:现在正值秋季,请同学们放松心情,让我们走进秋天、触摸秋天,寻找秋天的足迹!出示图片:秋天的果园

秋天的菜地

秋天的庄稼地

秋天的公园

师:在你眼中秋天都有什么呢? 生:秋天的果园里有红彤彤的苹果。生:秋天的果园有紫莹莹的葡萄。生:秋天的果园有黄澄澄的梨。生:秋天的菜地有火红的辣椒。生:„„

师:同学们真是个会观察、留心生活的孩子。把我们看到的、写到的、感受到的用诗的形式写出来,请同学们完成板块

二、补充小节《秋》。师:谁来读一读自己的作品? 生:秋,我悄悄的告诉你,你的礼物我收到了,那是漫天翩翩起舞的落叶,那是果园里黄赛金的鸭梨,那是洁白的棉花,那是南飞的大雁。„„ 师:三分文章七分读,读很关键,读好了能给你诗增添色彩,请同学们美美的读一读自己的作品吧。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孩子感知我们身边的点滴都是我们创作的素材,写作的对象,在补充诗句的基础上提高了难度,补充小节。

师:同学们做过梦吗?梦到过什么呢?

老师昨天做了一个梦,梦,好甜美!梦到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像在跳一支芭蕾舞,一觉醒来,蝴蝶不见了,于是我写下了一首诗:《梦》

梦,像一只蝴蝶,在花丛中来回飞舞,想去抓它,它却早已飞回别处。

师:我相信,在你的梦境中一定也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完成板块三仿写儿童诗《梦》。学生自由写并交流。

师:请四位同学到讲台上朗读他的作品。生读。

设计意图: 学生在生活中都做过梦,所以以“梦”为话题,他们有话可说。并教给孩子诗是自由的,只要内容不一样,随意几个小节就可以组成一首诗。师:把这四位同学的作品组合在一起,也是一首儿童诗,课下,请同学们自由结合,把你们不一样的梦组合一起成一首完整的诗。师:课下,请同学们完成板块四自由创作,最后由班长搜集整理、装订成册,我们班的儿童诗集就出炉了!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儿童诗,掌握了创编儿童诗的基本方法,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起遨游诗海,创编了儿童诗,你们真棒!课下,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乐于动脑,善于思考,用文字记录下精彩的瞬间,创编更多的儿童诗!

第三篇:《乡愁》教学实录及评点

《乡愁》教学实录及评点

执教:山东省邹平县邹平镇

赵东晓 评点:山东省邹平县教育局教研室

成浩

课堂实录:

(课前听歌曲———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师:中秋佳节就要到了,我了解到大家都是寄宿生。常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今天我们来谈论乡愁这个话题。首先我们一起欣赏生在大陆、长在台湾的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诵,体会诗人的感情。

(播放配乐朗诵)

师:大家听得很投入,这样的好诗,想不想读? 生:想。

师:那好,现在咱们就投入地读两遍。(生自由地朗读)

师:老师和大家一样非常爱诗,喜欢读诗,有时感受特别深刻,有时会发现许多新奇的地方,有时则会遇到一些读不懂的地方。不知同学们是否有同感。现在就请大家把读诗过程中的感受、发现或其他任何一方面的收获说给同组的同学听一听。

(生分小组交流,教师也参与交流。)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吗? 生:读了这首诗我感到特别想家。师:想家时怎么办? 生:给家里打个电话。师:可不可以说给同学听一听?

生:可以。我想说的是:“爸爸妈妈,我很想念你们,不过,我会克制自己的。” 师:说出了心里话。

生:我也很想家,我觉得和诗人的思想产生了共鸣。师:能不能具体地谈一谈?

生:从第一节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小时侯经常给母亲写信,我想家的时候也会给妈妈写信。师:你有什么话要带给家人吗? 生:我会用优异的成绩报答爸爸妈妈的。

生:老师,我发现了这首诗的写作顺序。它是按照“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样的顺序写的。师:还有补充吗? 生:每一节中诗人与亲人的距离也不一样。

师:说得很好。这首诗就是按照时空的变化来组织的。生:老师,我还发现诗的每一小节所表达的感情不一样。师:说一说。

生:第一节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第二节表达对妻子的思念,第三节是说母亲去世了,对母亲的思念成了永久的怀念,第四节是说对大陆的思念。

师:不错。大家有没有看出前三节与最后一节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不同呢? 生:前三节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思念,第四节升华为爱国之情。师:说得非常好。那我们应如何读这首诗呢? 生:要读出感情的变化———由浅入深。师:那好,你能否试一试?生读。(不是很好)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有点快,感情表达不够充分。师:那你能不能给大家读一下听听?

(生读,很投入的样子。读完,其他同学热烈鼓掌。)师:太棒了!你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读诗的经验? 生:感情要饱满,语速不能太快。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生纷纷发言,略。)

师(小结):读诗首先要把握好感情,语速适当,还要读出节奏和重音。(板书:感情〓语速〓节奏〓重音)

师:评价某位同学读得如何,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下面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然后互相听读,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教师巡回了解各组读的情况,学生积极性很高。)师:下面我们开始朗读欣赏,谁先来?

(生争相朗读,并自由发言评价。约有六七个同学作了范读,大都声情并茂。)师:(重点指导)重音并不一定重读,有时根据感情需要应处理为重音轻读。例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中“小小的”三字读为重音,但不能重读,而应轻读。

师:在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和诗人的心沟通了,我们读懂了余光中那殷殷赤子情怀。诗言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想家的感觉呢?(沉思片刻)

生:我来说几句。小时候/乡愁是一个长长的枕头/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座弯弯的石拱桥/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掌声响起)

生: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贺卡/我在泊头/母亲在乔庄 长大后/乡愁是一段遥远的路/我在城里/母亲在城外 后来啊/乡愁是一封封情书/我在他乡/新娘在家乡(笑声和掌声同时响起)师:太精彩了!还有想说的吗?

生:我还有。乡愁/是一列长长的客车/我在里头/亲人在外头 乡愁/是根连根的荷花/把我与亲人连在一起 乡愁/是一本写不完的书/在我心头绵延流动

师:真为你们的家长和老师感到骄傲,咱们班有这么多的才子佳人。思乡是游子共同的心声。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另一位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自由朗读几遍,比较席诗和余诗的异同。

(学生朗读,然后讨论,自由发言)生: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的乡愁。

师:不错,这是两首诗的相同点,除此之外还有吗? 生: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

师:乡愁本来是抽象的,作者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把它表现出来,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生:我觉得两首诗在形式上不一样。师: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余光中的诗分了四节,每节的句数和字数基本上一样多,看上去比较整齐,而席慕蓉的诗看上去参差不齐。师:说得非常好。还有吗?

生:席慕蓉的诗表达感情比较朦胧含蓄,余光中的诗比较直接清晰。„„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老师也忍不住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这两首诗的风格不一样。如果把余诗比作一杯陈年老酒,那席诗就是一杯温热的咖啡。常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你更喜欢哪一首?请用最快的速度把它背诵下来。

(学生积极背诵,约一分钟后纷纷举手。两名同学分别背诵两首诗。)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出色。有哪位同学愿意代替老师给全班同学留一个作业? 生:我布置大家将这两首诗背熟。生:不好,太俗了。我布置大家将这两首诗对比阅读赏析,并整理到阅读笔记本上。生:我觉得我们不能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我建议大家课下搜集整理余光中和席慕蓉的诗,增加课外阅读量。

师:这个主意好。不过,老师再补充一点,乡愁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古今中外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乡愁诗,大家可以把范围放大些,把能搜集到的所有乡愁诗整理成《乡愁专集》。再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了,这个活动就叫“八月十五话乡愁”,大家说好不好? 生:好!

师:(放歌曲———佟铁鑫演唱的《乡愁》)伴随着余光中的乡愁,咱们就要说再见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谢谢大家!愿做你们永远的朋友!

说课稿

这堂课可以说是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的一堂实践课,也是一堂开放课。

首先说说这堂课的设计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意—朗读指导—语言运用—对比阅读。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语言。因此,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情。在整体感知理解诗意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阅读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过程。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悟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

关于朗读指导:初二学生首次接触新诗,我认为应在朗读方面加强正确的指导。主要是读出感情、节奏、重音,并且始终把感情放在首位。事实上,我们在读诗时大都是凭直感一下子进入诗歌的境界,然后自然地在诵读中诠释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并不是机械地先读熟,再读出感情。因此,有感情地读是始终贯彻在诗歌教学之中的。

关于第三环节:即兴写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正是一笔丰厚的语文资源。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薄而出了。

关于对比阅读: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想渗透对比赏析诗歌的方法。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特点,设计的问题较简单一些。不管学生从哪个角度对比,我都予以肯定,关键是引导学生有思考的过程,力求养成对比赏析的习惯。

除此之外,还有几点说明:第一,乡愁是一首极好的诗,乡愁在余光中的笔下被诠释得淋漓尽致。这种感情是全人类共有的。我及时抓住寄宿生都有过想家的经历这一点让他们品味、感悟、表达。为了烘托气氛,我主要利用电教手段将诗歌做成MTV的形式,并配上精心设计的画面渲染气氛,使学生尽快感情定位,进入诗歌情境。第二,每个环节设计始终把握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第三,关于教师角色的定位问题。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而不是单一的。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的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升华者。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园地。最后,关于课件,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对语文课件的使用,近年来褒贬不一。随着电脑网络的兴起和发展,课件以它特有的形式和无与伦比的优势登上了课堂教学的宝座。但如果用不好就会弄巧成拙,喧宾夺主。语文教学要慎用课件,尤其不可做成一环扣一环的固定模式,那是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选一些经典的图片、音乐,以及相关的资料等。这样运用起来灵活、实用、不拘泥于形式。

评点

这是一节让学生真正精彩起来的课。学生的精彩突出表现在他们自己真切的感受和诸多的“发现”上。

课堂上的学生来自博兴县实验中学,他们大多是寄宿生,县内县外的都有,一般一个月才回一次家,对于离家在外的初二的孩子们来说,读着《乡愁》,引起乡愁,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只有具备这种真切的体验,才能真正读进诗里去。

诗是抒情的,是入境的,有时能够体验到,但不一定说得清。可贵的是,这些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自己的发现,并且能用得体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们的发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的层次结构,二是诗的立意。用时空的变化顺序来组诗,使这首诗的层次非常清楚,由对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正是作者感情的升华,也是这首诗得以广泛传播的生命力所在。

学生听读一遍,又自读两遍,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感受,就有这么多的发现,可见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在课的后十分钟,教师让学生将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两首诗比较阅读时,学生们发现了更多的东西。两首诗的主题、形式、表达感情上的异同点他们都能理解得清清楚楚。

除了学生感受和发现的精彩以外,我们看到学生在借助诗的表达方式迁移运用时所写的即兴小诗也很精彩。如果没有把诗读进心里去,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的。学生精彩起来了,那么,课堂上教师是怎样表现的呢?

我们看到,在学生精彩的背后,是教师能“退”则“退”。这节课教师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朗读指导—语言运用—对比阅读。在每个环节的内容处理上,教师一直遵循着一条“多退少补”的原则,学生能做的事,教师不会去包办代替。教师把发现的权力给了学生,把如何读诗的选择、决定权给了学生,把评价的权力给了学生,甚至作业的布置也让学生参与了进来。在学生的参与下,从课内的学习,迁移拓展到课外相关诗文的阅读积累,课内课外构成了一个“大语文”的学习框架。教师“退”下来,真正还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但教师并没有撒手不管,而是该“补”则“补”,这个“补”,主要表现在教师不露痕迹的相机引导和对重点之处的适时强化。如对诗意的理解,对朗读的指导,对两首诗风格的比较,再如引导学生从学诗到模仿写诗。

学生精彩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要让小主人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仅仅给他们时间和空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学的民主、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往往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这方面,赵老师做得很出色。在课的开始,赵老师是以一种近乎聊天的方式和同学们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师的语言自然、随意,句句发自内心,让人听得心里暖暖的。课堂上如春风拂面般的鼓励性话语时时可见。

学生精彩的背后,是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赵老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多重的,不是单一的。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的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升华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园地。在这一园地里,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尽量多地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特色,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教师良好的认知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方式,而学生时时闪耀的思维火花,也不时地给教师的认知方式以触动,这种认知方式上的融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引导在转承之处,鼓励在动情之时,强化在重要之点,没有做作之嫌,没有雕饰之意,一切顺乎自然,清新流畅。就在这看似教者无为的课上,实现了师生的共同精彩。

第四篇:儿童诗我想教学实录

儿童诗我想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3.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教学难点:

领悟儿童诗的写法。课前准备:

找几首儿童诗读一读。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快乐导入

1、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2、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

二、初读诗歌,自主建构 电子白板出示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丫、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

2、解释词语:汲取 喧闹 水葫芦

3、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4、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5、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6、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7、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三、精读诗歌,互动互助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2、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3、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4、赏析领会

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5、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四、赏析诗歌,精讲点拨

1、感悟领会

你觉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

2、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五、总结延伸,分层达标

必做题: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选做题:

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第五篇:《散步》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执教:余映湖 评点:金琴 潘虹

时间:2012年12月5日 地点:辽宁大连市101中学

一、初读浅说

师: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散步》美文赏读。一起读一下。

(屏幕显示)

阅读赏析 能力训练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更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师:读得好听。下面请调动你们的思绪,你们就要接着句子说话了,但不能与上面的内容重复。(屏幕显示)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

生1:这里有两对母子。

师: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生2:这里有孝顺的儿子和慈祥的妈妈。师:这里有孝顺的大儿子和慈祥的老妈妈。生3:这里有背上的美好世界。

师:我背着我的妈妈,我的妻子背着我的儿子,我们一起向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生4:这里有大路和小路。

师:多好啊,我的儿子要走小路,我的妈妈要走大路,但是,奶奶终于说“还是走小路吧”„„

生5:这里有责任重大的一位父亲。

师:这里有责任重大的中年人,他是老妈妈的儿子,是小孩子的爸爸。多好啊。我们一起再来读:(屏幕显示)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春意,亲情,孝敬,关爱,呵护,有温馨瞬间,还有中年人的责任感……

【评点】课始,教师用“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这样一段优美的文字将学生自然引入课文的意境之中,并引导学生不重复地用同样的句式续说下去。如此巧妙地让学生再美感之中把握了文意。

二、再读品情

师:我最喜欢的就是四个字“温馨瞬间”,这篇文章就是由很多的温馨瞬间组成的。下面就要动笔了,我们来——“品情”。美味同学都要做这样一件事:(屏幕显示)

品 情

品析能力训练之一:写一句

话题:深情渗透在这一句„„

师:先给大家举例子。(屏幕显示)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此句话意味深长,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这样的表述,表现处了浓浓的亲情,写好再说。好,开始思考,写作。(学生静读、写句3分钟)

师:好的,大家很会学习呀,“深情渗透在这一句„„”,请你来——

生1:“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意味深长,“慢慢地,稳稳地”两个叠词,写出了我和妻子的仔细,写出了年轻一代的责任感,他们尊老爱幼,生怕一个不注意,把身上的老年人和小孩子摔倒。

师:深情渗透在“慢慢地,稳稳地”两个短语中,分析得好。生2:我补充。“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的背上,师我的妈妈;“她”的背上,是我的儿子。儿子和妈妈加起来,就是这个中年人的整个世界,这句话充满诗意的写法,写出了中年人的责任。

师:我很喜欢你刚才分析的“充满诗意的写法”。如果没有诗意,就会直接说“啊,我的担子多重啊”,但是作者说这是“整个世界”。多么神圣,多么庄严。

生3:“我说,‘走大路。’但是么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这句话意味深长。“我”说“走大路”体现了我的尊老,“母亲”说“走小路”体现了母亲的爱幼。这就突出了这家人的相互谦让而又深厚的感情。

师:分析得很周全。但我们还可以细化,“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母亲的手,我的妈妈的手,一定是温柔的,一定是带着慈爱的深情去摸摸他孙儿的小脑瓜,深情就渗透再这个地方。生4:我选的与其他两位同学一样,我可以给他们补充。“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还写出了母亲和儿子对“我”的重要性,写出了我尊老爱幼和对母亲的孝顺。

师:母亲的重要和孩子的重要占据我的心灵,这就是“整个世界”。

生5:“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句话体现了我对母亲身体格外的关注。“熬”字师不可缺少的,“熬”字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了我对冬的离去、春的到来的急切心情,从侧面体现出我和母亲之间浓浓的亲情,从中也体现出了中华儿女关爱老人的传统美德,也再解释上文“我”为何执意要和母亲一起去散步。师:好!大家看这样一个地方:“春天总算来了”,欣慰啊,“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我”终于放心了,深情就渗透在这个地方。

生6:第六自然段,“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这两代人都把希望和依靠寄托再中年人身上,“强壮”“高大”这两个词写出了这两代人更需要这个中年人,也写出了中年人的强壮和高大。师“这句话后面一句更有味道,“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同样写出了一份深情,也许再家里“我”就得听“她”的了,有味道吧?

生7:第二自然段“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段话表现了母亲对我的以来和信任之情,为下文我背母亲进行了铺垫。

师:我觉得这句话写了几十年的母子之情,“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多么有情味呀。

好,谢谢大家的欣赏,我们一起来看屏幕。(屏幕显示)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相映成趣,情意浓浓。

(学生朗读)

师:请在课文上旁批四个字——相映成趣。(屏幕显示)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的儿子。’我们都笑了。‛这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温馨。

(学生朗读)

师:又要在旁批六个字——充满生活情趣。一家人在散步,一个小孩突然叫了一声,这就是美好,这就是温馨瞬间,所以说充满生活情趣。(屏幕显示)

‚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摸摸‛,慈爱的动作;‚变了主意‛,关爱的做法;‚还是走小路吧‛写出了‚我的母亲‛对孙子的深深疼爱。

(学生朗读)

师:观察这段话,每位同学在旁批六个字。哪六个字呢?找规律,找关键词。一起说——

生:慈爱,关爱,疼爱(学生旁批)

(屏幕显示)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写出了呵护,写出了温馨,写出了责任感。

(学生朗读)师:七个字的旁批。生:呵护,温馨,责任感。

【评点】课文品读能力训练之一:品情。教师以“深情渗透在这一句”的主问题设计引领起一次深入的品读活动,将学生的品析带到全篇文字的各个角落,去发现蕴含深情的细节。学生抓的都是意味深长,饱含亲情的句子,可谓“一语中的”。

三、深读赏景

师:我们刚才的学习活动师“品情”,我们继续——“赏景”。

(屏幕显示)

赏 景

品析能力训练之二:写一句 话题:景物描写的作用

师:请大家朗读。(屏幕显示,学生朗读)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书上的嫩芽也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师:好,再来读,这边的同学读第一层,那边的同学读第二层。先观察语段的结构;每个人心里都要有底。

生:(分层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书上的嫩芽也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师:为什么这是两层?

生:一层是写景的,还有一层是抒情的。

师:描述和议论。我告诉大家,在“这一切”前面画一条竖线,你就看得更清楚了。前面是描述,后面是议论抒情。好,大家再来写一句分析的话,就在这一段旁边,写“这一段的景物描写真美好啊,它的作用是„„”这一段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在哪里,大家分析一下。

(学生静读、思考,写作2分钟)

师:好的,我先说几个字,大家把它记下来——穿插景物描写。有的文章在写故事的过程中,顺势写到景物上来,这就叫穿插景物描写。我们一起来欣赏穿插景物描写的作用吧,这是读懂这篇文章的最难的一个点。请开始说话。

生1:这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气氛,并且表达了作者对这里的景物喜欢的思想感情。师:“衬托”可以改成“渲染”,渲染了一种很轻快、很快乐的氛围,因为是在美丽的春天里。

生2:这一段还写出了一家人散步时的环境,可以看出环境很好,很适合散步。

师:用美好的环境来表达散步时心情的快乐,用美景写美情。生3:具有感染力地写出了初春的美,先用景物苗雪进行渲染,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勃勃,也同事烘托出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想法都应该是向上的,都应该师富有生机的。

师:因为“我们”是再充满生命活力的春天里散步!生4: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写出了环境的优美,作者喜悦的心理,与上文“我的母亲熬过了一个严冬”相照应,为下文写一家人散步做了铺垫。

师:好,“照应”一词说得好。大家先看“照应”的第一步,“我们在田野散步”,“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就是照应。继续看“照应”,“春天总算来了”,“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又照应了。

生5:在描写景物的同事,写出了生命的焕发。

师:写生命力,用美好的春天,用对盎然的生命力的感受来表现我们在田野上散步的感受。

生6:这一段有两个作用,一是说明了上文“我让母亲出去走走”的理由。外面景色这么美,不仅让母亲锻炼锻炼身体,也看一下美景;二是为儿子要走小路做铺垫。

师:你又说到了美妙的地方。第一,表现了我的孝心,我让母亲享受春天。刚下你的第二句话很重要,又点出了“照应”,往后看,“她的眼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是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就和“美丽的田野”照应起来了。这篇文章神秘的地方,是有很多的“照应”啊。

谢谢大家的发言。老师小结一下,大家一起看屏幕。(屏幕显示)

这里洋溢着春的气息,这是散步的美妙的背景,新绿,嫩芽,冬水:写生命的复苏,增加了文章的美感。新绿,嫩芽,活力:映衬着散步时一家人欢愉的心情。这里巧扣‚散步‛。这里照应这前后文。

师:这一段师暗写散步,是在写散步所见到的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大块小块的新绿,我们经过它们的旁边;树上的嫩芽密了,我们看到了;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我们也听到了。这其实就是再写散步,我继续告诉大家,这一段写了色彩之美,新绿,嫩芽;写了声音之美,“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还可以说,新绿是从视觉的角度去写的,“咕咕”是从听觉的角度去写的,多么有意思呀。这么小小的段落,有那么多丰富的语文知识在里边。

【评点】课文品读能力训练之二:赏景。着眼于精彩片段“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进行了立体式的品读欣赏。最重要的是,顺势讲解景物描写在文中的穿插及作用,实现了文法知识的自然渗透。

四、美读析意

师:谢谢同学们的努力,我们继续训练——“析意”。即品析某一地方的意味。

(屏幕显示)析 意

品析能力训练之三:再写一句

话题:这一段文字的意味在于……

师:读下面一段话。(屏幕显示,学生读)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有两个地方要读好。请大家把两个“蹲”字圈起来,要读得重一点,很神圣、很有责任感,很有爱心哪。“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第二个地方,六个字要读好——“慢慢地,稳稳地”,这六个字就是要读得慢慢地,稳稳地。还有一个字读得要抒情,要情调,“走得很仔细”,这个“很”字很有味道。还有四个字,要读得很有表现力——“整个世界”,要读成两个节奏,前响后轻,语重情长。(学生练习朗读全段文字)(学生练习朗读“整个世界”一句)师:“世界”两个字要拖长一点,要越读越轻。(学生再次深情地齐读这段文字)

师:读得好听。这个时候我们又要写一个句子了。对于这一段文字的意味,老师进行了品析。大家看--(屏幕显示)

意味在于担负责任。

师:请大家拿起笔,也写一个品析其意味的句子。(学生思考,写作)

师:我们来说吧,一个接一个地说。生1:意味在于尊老爱幼。生2:意味在于孝敬。生3:意味在于呵护。生4:意味在于中年人的责任。

生5:意味在于家庭和睦。生6:意味在于温馨和谐。生7:意味在于缕缕亲情。生8:意味在于敢于担当。

师:好啊,我们来看看老师的小结。(屏幕显示)意味在于担负责任。意味在于尊老爱幼。意味在于走向美好。意味在于一路同行。意味在于生命的传承。

意味在于作为中年人,母亲和儿子就是自己的整个世界。意味在于升华了文章的意境。„„

师:这就是文学的表达,而不是口语的表达,是用诗的语言来说话。

(学生做笔记)

【评点】课文品读能力训练之三:析意。朗读训练与品析训练在这里融为一体。诗意朗读,角度细腻;诗意品析。情意盎然;又读又写,综合训练。思想情感的教育就这样地润物无声。

五、结课

师:在我们就要走出美文《散步》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再次吟诵文中结尾这富有意味的一段话吧。(学生深情齐读,师生同吟)(屏幕显示)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来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谢谢大家,下课。

【评点】课文教学的收束,简洁明快,自然清新,与开头呼应。课始是“走进„„”,课尾是“走出„„”,像一篇优美的文章一样,读来细腻温婉,读罢情味悠悠。情致,诗意,满溢于胸。

下载“学写儿童诗”教学实录及评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写儿童诗”教学实录及评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台阶》教学实录与评点(5篇)

    执教:余映潮 评点:苏 丽 时间:2013年9月11日。 地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克昭中学。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小说,一篇讲父亲的小说。大家先把作者简介读一读......

    《学写儿童诗》教学设计

    与诗同行 ——《学写儿童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初步的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及一些写法。 2、指导学生写简单的儿童诗,引导孩子们拥有一颗“诗心”,将自己融入社会、融......

    《学写儿童诗》教学设计

    《走进诗人金波,学写儿童诗》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儿童......

    《学写儿童诗》教学设计

    学写儿童诗 教学目标: 1、感悟儿童诗的特点,能自主选题,发挥想象,创作简单的儿童诗。 2、通过品读赏析,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初步掌握儿童诗的创作方法。 3、激......

    《学写儿童诗》教学设计

    《学写儿童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学写儿童诗 执教人:龚晓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感悟儿童诗的特点;能自主选题,发挥想 象,正确使用语句创作儿童......

    《学写儿童诗》教学反思

    《学写儿童诗》教学反思 《学写儿童诗》教学反思 儿童的天性是好奇的,他们充满了幻想,当孩子们接触外界的事物时,头脑中会产生许多希奇的想法和新鲜的形象。如:星星为什么会眨......

    《儿童诗两首》实录和教学思考(五篇)

    《儿童诗两首》实录和教学思考 一、朗读诗歌,引入课文。 师:童年的生活丰富美好,让人留恋,于是世上出现了许多反应儿童生活的诗歌。你知道哪些儿童诗? 生:朗读自己知道的儿童诗,或......

    学写儿童诗

    《学写儿童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悟儿童诗的特点,能自主选题,发挥想象,创作简单的儿童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赏析,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初步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