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台阶》教学实录与评点
执教:余映潮 评点:苏 丽 时间:2013年9月11日。
地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克昭中学。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小说,一篇讲父亲的小说。大家先把作者简介读一读。(屏显): 李森祥,浙江人。当代作家,浙江省作协的专业作家。(生齐读)师:再读作品简介。(屏显):《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叙述了“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生齐读)
师:请做三个字的笔记——“叙述者”,大家记在书上。读小说,就要看它的叙述者是谁,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学习作者构思的技巧。比如说,我们学过的《最后一课》的叙述者是一个小孩儿,他是从儿童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的。而这篇文章的叙述者,是“我”,从“我”的角度来观察他的父亲。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两个重点。(屏显):人物 细节
评:简洁的导入,直奔教学内容,为后面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强调学生作笔记——“叙述者”,渗透了小说的文体知识。余老师的课,从上课的第一分钟就在学语文。师:我们先开始第一个学习活动——品析人物。(屏显):用一句话概说“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句中要用上一个四字短语。师:想挑战难度的同学,也可用上两个四字短语。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开始吧!师:(提醒)用你们手中的笔,随时把你的思考所得变成文字。(学生读书、思考)
师:好了,咱们开始说话。为什么要用含有四字短语的句子说话呢?有两个目的:第一训练概括能力,第二让大家学用语言。
生1:父亲是一个执着追求、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人。
师:一口气用了四个,核心关键词是吃苦耐劳,为他的新屋准备了大半辈子。生2: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人。师:是啊,父亲低眉顺眼了一辈子。
生3:父亲是一个不辞辛劳、不甘落后的人。
师:对,因为不甘落后,因为想自己家的台阶高一点,因为要自尊,所以不辞辛劳。生4:父亲是一个忠厚老实、热爱劳动的人。
师:是啊,好像一辈子都没休息过啊,文中有这样的描写,一年到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那半个月的时间用来打草鞋。多辛苦的父亲啊!
生5:父亲过得非常困苦艰难,即使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父亲仍是一个忠厚老实、任劳任怨的人。
师:对,终于用无声的行动,为这个家盖起了新屋。
生6:我觉得父亲是一个有理想、有自尊,为生活勤奋刻苦的人。师:是啊,像牛一样地工作,直到老去。
生7:我认为父亲是一个有恒心、有毅力的勤俭持家的人。
师:他捡鹅卵石捡了大半辈子,终于要把修新屋的鹅卵石堆得像山一样的高了。师:好,一起来看一看,我们眼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屏显):一位体壮如牛、吃苦耐劳、要自立于受人尊重行列的父亲。(学生齐读)
师:这样一位父亲,想受到人家的尊重,他常说“我们家的台阶低啊”。升高台阶,是这位农民的理想。(屏显):一位老实厚道、低眉顺眼、含辛茹苦一辈子的父亲。(学生齐读)
师:请大家把“含辛茹苦”四个字批在文中的这个地方——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一辈子。“含”“茹”都是吃的意思,“含辛茹苦”就是吃苦。(屏显:)一位俭朴谦卑、沉默寡言、不怕千辛万苦的父亲。(学生齐读)
师:注意,这篇小说没有具体描写父亲的语言,所以是沉默寡言,作者专写他的行动,这就是构思的技巧。(屏显:)一位在漫长的准备之中积铢累寸,终于如愿以偿的父亲。师:“积铢累寸”这四个字,旁批在“父亲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这里。它形容什么东西都要一点一点的收起来,积攒起来。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齐读。
(屏显:)
一位体壮如牛、吃苦耐劳、要自立于受人尊重行列的父亲。一位老实厚道、低眉顺眼、含辛茹苦一辈子的父亲。一位俭朴谦卑、沉默寡言、不怕千辛万苦的父亲。
一位在漫长的准备之中积铢累寸,终于如愿以偿的父亲。一位不甘低人一等、在坚忍不拔的奋斗中老去的父亲。(学生齐读)
师:小说就写了这样一位让我们很尊敬、又很让人心疼的父亲。好,对父亲的形象概括就到这里。
评:这是本课的第一个教学板块——品析人物。教师运用了主问题设计手法。这一精当的主问题代替了课堂上众多的碎问碎答,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让学生积累了描写人物的四字词组,师生对话精致,教师讲析精彩,真是简洁而高效的课堂活动设计。师:我们下面还要认一认字,大家读一下。(屏显 学生朗读)一颗颗硬币大的小凹凼 我流着一大串涎水
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
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 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 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 他就憋住了不磕 硌了一硌
师:硌了一硌(gè),硬的物品对人的身体造成的疼痛就叫做硌,比如牙齿被沙子硌了一下。这里面有个字的笔画很难,“他就憋住了不磕”中“憋”字怎样写?(老师和学生一起边说笔画边写)
评:这里插入一笔,学习生字词,既夯实了学生的基础,也调整了课堂的节奏。在具体的句子里识字,强调“硌”的意思和用法、“憋”的笔顺。原来,枯燥的字词教学也可以具有精细之美。
师:我们再进行第二个学习活动——赏析细节。师:一起研读课文第9段到第16段,赏析细节描写的表现力,赏析小说表现人物的技巧和手法。这个部分写父亲为盖新屋所进行的准备工作,大家看哪些细节写得特别感人,在读的过程中做好批注。比如:“一个冬天下来,父亲的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大家觉得这一句的表现力在哪里呢?这就是品析。请大家开始读书。(学生安静的读书、批注)师:我们来交流看法吧。生1:“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这里用了具体的数字,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一年十二个月都不得空,从侧面写出了父亲的含辛茹苦和吃苦耐劳。
师:对,不仅是侧面的,也是正面的。所谓侧面描写,就是没有一个字写他多么的辛劳啊。这位同学说的是数字,也就是与时间有关的数字,用时间的力量来表现人物,大家看,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剩下的半个月编草鞋,写出了父亲的辛劳和坚持。生2:“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大热天”、“躺”、“揩”、“坐”四个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父亲不管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也在为生活而奔忙,也在含辛茹苦地日夜操劳。
师:恩,很好。他太累了,顾不得把汗揩上一把就往台阶上一坐。我再给你加一个词语“大汗淋漓”。同学们注意,这一段的表达很有技巧,先看前半段,写的什么啊?一年四季吧,接着就写什么季节? 生3:夏季
师:大热天,大家再找一下,与大热天相照应的,是哪一句话,用笔画出来。生4:冬天
师:对,文章的层次感就出来了,一年里父亲是怎样辛劳的,大致地写一下,再用“大热天”和“冬天”这两个最让人劳累的季节来写父亲。生5:第10段,“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这段话写出了父亲辛苦劳作的过程,又从正面体现出了父亲有毅力。
师:是啊,每一句话都写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以后的每一天有没有捡呢?肯定有。大家继续看这一段,它的结构极其精致。第一层,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写漫长的有几句话呢?“今天”,“明天”,把“漫长”具体化了。最妙的还是最后一句话:虽然这些事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这叫议论、评议,有叙述有评议。这个段,先概写一下,再细写,还有评议,这是一个很美的段落。
生6:我找的是第15段。冬天,父亲还穿着草鞋,写出了父亲吃苦耐劳的精神。
师:是啊,我们现在穿着什么?棉鞋。生活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温暖。请继续往下看,砍柴这个细节写得同样含义深刻。生7:第13自然段。“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父亲对高台阶的向往和羡慕。
师:是啊,他盯着人家的台阶,人家的台阶多高啊。这里写了专注的目光,还用烟雾来表现父亲的沉思,写得很好。
生8:课文中写道,父亲习惯在旧屋的台阶上敲烟灰,而在新屋的台阶上准备敲烟灰时却犹豫了一下,可见他对新屋台阶特别小心翼翼的维护着。
师:是啊,新屋盖好后怎么舍得敲啊,这就叫照应,前后呼应起来,就能表现一个人物的思想情感。
生9:第15自然段。“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鸡叫和黄昏从时间上体现了父亲早出晚归、含辛茹苦。
师:是啊,没有直接说几个小时,这就是生动的表述。鸡叫三遍时父亲就出发,黄昏贴近家门的时候才归来,同样用时间的力量来表现父亲。多辛苦的父亲啊!还有这里的又一个“坐”字,父亲非常劳累的时候才坐一下。生10:“匆忙”一词写出了父亲不愿浪费一丝一毫的时间,挤出了时间去工作就是为了尽早盖新房。高高的台阶是父亲人生的动力,让他舍不得浪费一丝一毫的时间。师:分析得太好了,“匆忙”二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父亲的背影,听到了父亲的脚步声。生11:第11自然段。这一段说明父亲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没有给自己留一点儿时间去闲聊、休息,他非常辛苦。
师:是啊,劳动生活安排得满满的,时间安排得紧紧的。生12:第16段和前面第11段编草鞋是照应的,从侧面体现出了父亲对这件事很执着很专注。师: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那么高,这就侧面写出了父亲的劳累辛苦。
生13:第15自然段与第10自然段照应,写出了父亲准备盖新房的准备工作即将完成,一个含辛茹苦、吃苦耐劳的人,而且没有任何抱怨。
师:是啊,大家把这两个自然段中的“准备”二字圈下来。父亲的准备工作是漫长的,准备了大半辈子。“他日夜盼着”,大家看第16自然段里面与之照应的词是——“终于觉得”(生齐答)。
师:你们还有一个地方没有品到,我来告诉你们,就是写父亲砍柴的片段。砍的柴是一元一担,父亲每天砍一担半,为什么?大家想想“一担半”有什么含义?
生14:一担半可换回一元五毛钱,可能是一元为了家用,剩下的五毛可能是为了存起来准备盖新屋。
师:是啊,为了多五毛钱。这里写像牛一样的父亲,人家只能砍一担,他非要砍一担半,这个细节让做儿女的感觉心里很酸很酸,本来只需完成正常的劳动量,可他非要加重,就为了多赚五毛钱。
师:最后我来小结一下课文这个部分细节描写的表现力:(屏显)一线串珠 概写细写 巧用数字 以景衬人 侧面烘托 妙用照应 情在文中
师:这个片段用一个词串起了整个故事,哪个词,大家一起说。生:(齐)准备。
师:好,请做笔记。一词串珠:围绕“准备”这个词来写父亲的劳累、写父亲的奋斗。第10段也是这样,“漫长”一词,串起了很多细节。概写细写:刚才讲到写一年是概写,写大热天和冬天就是细写,重点写两个季节,把最能够表现父亲的典型材料集中到这里来,没有写一年四季,没有平均用力。巧用数字:“一年四季”是明用数字,“一元五角”也是明用,破草鞋垒得多高就是暗用数字。以景衬人:大家分析过的写柳树的一段便是,为什么要写柳树呢,因为那是家,写这一笔写景,表现了农村的生活,增加了文章的美,同时也是人物活动的背景。以形写神:这四个字很重要,写这个人一个动作或者静止的状貌来写人物的心情。“柳树枝摇来摇去,摇不散父亲专注的目光”这是形,还有“匆忙地下田去”也是形,表面上是写动作,实际上是写内心的心理活动。这个片段乃至全文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情在文中,哪怕是一个字眼,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叙述者内心的情感。
评:这是本节课的第二板块——赏析细节。具体品味细节描写的表现力,这是非常高雅的文学欣赏活动。余老师就像一位放风筝的人,他手里始终有一根长长的线,不断通过点评来调整学生的发言。从师生对话来看,学生们的表述越来越精彩,越来越有深度。在众说纷纭之后,余老师再进行小结,大大方方地讲语文知识,在关键之处显山露水,绽放火花。)师:最后,我们来读一下。(屏显):
小说就这样塑造了一位让人觉得凄楚辛酸的又让感到豪迈壮烈的父亲。(生齐读)。下课。评点:
这是一节简明、高效的文学欣赏课。在余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们进行着有深度有情味的语言实践活动。概说人物,从整体赏析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品味细节,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研读课文,训练学生的品词论句的能力。从余老师的这节课,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启示:
一、学生课堂活动充分
余老师通过两个“主话题”来组织课堂的两次活动,这两个主话题,让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高雅的文学欣赏活动。因为摒弃了碎问碎答,从而保证了学生读书、思考、批注的时间,课堂生成丰富、精彩。这两个主话题的设计,体现了余老师研读教材的功力,只有深入的研读教材,才能提炼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处,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训练学生语言、培养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主阵地。
二、学生课堂积累丰富
重视积累,是余老师上课一贯的风格。本节课的导入环节,学生积累作家作品知识,不走过场。第一板块,要求学生用“四字词组”来归纳人物特点,训练学生使用雅词、积累雅词。第二板块,通过充分的师生对话和精妙的小结,让学生积累到了“一线串珠”“概写细写”“巧用数字”“以景衬人”“侧面烘托”“妙用照应”“情在文中”多种阅读知识。此外,精细的字词教学巧妙穿插其中,字词积累扎实。这让我们感叹,如果学生的每一节语文课都有这样丰富的积累,那么学生的语言该有多么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该有多么丰厚。
[作者通联:余映潮,武汉市洪山区珞狮南路大华南湖公园世家(一期)2-7-301;苏丽,贵州铜仁市江口县淮阳中学] 文 摘
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训计划的意见》 羽 哲
教育部日前发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要求高校与中小学、教研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等积极探索“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发展新机制,并对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师提出深入中小学等兼职任教、挂职实践每5年不少于1年的要求。推动师范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努力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第二篇:台阶教学实录
《台阶》教学实录
教研课题: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认知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
2、朴实的语言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联系生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和认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情感和态度目标:
1、学习文中父亲勤劳、质朴„„又有所追求的品质。
2、深入了解、认识自己的父亲,理解父亲。学习重点:
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写法和文章朴实的语言。学习难点:
学习父亲勤劳、质朴„„又有所追求的优秀品质。重视认识了解自己的父亲,理解父亲。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和研究性学习教学设想:
本文较长又是自读课文,要跳出课文整体把握其主题思想,不能面面俱到。但也要有所侧重。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向课外延伸,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台阶》教学课堂实录 演讲引入: 演讲词:(出示幻灯片创设情景并播放背景音乐)师:父亲的故事是无声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教育着孩子们,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生;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刻苦学习,拼搏奋进,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的让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衣着炫耀,父亲的一生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在众人中父亲可能普通的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可父亲在你跌倒了时,他会扶起你来,教会你怎样站立,在你困难时,鼓励你勇敢的面对困难和挫折,在无言的大海中,让我们分享了失败与成功。所以父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讴歌父亲的文章:《台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
生甲:李森祥、现代作家,浙江省作协的专业作家
师补充:1987年开始文字创作,代表作有小说《小学老师》、《抒情年代》《情世诗文》 等,《台阶》是作者亲历农村生活的深刻感受。
(交代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环境)(出示幻灯片展示答案:)
师问: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两个问题默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教师巡回指导,加入学生的讨论,学生自主学习)
(出示幻灯片展示问题并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那一句?(2)找出文章中表现了父亲的那些品质?(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回答问题:)生甲:统领全篇的一句话是“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师:甲找的比较准,课文读的比较认真清楚。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是这个答案? 全体学生;是。
师:找出文章中表现了父亲的那些品质?
生乙:从课文中可以看出父亲勤劳、朴质。。。生丙:还有善良、执着。。。
生丁:我还觉得有点抠门,小气、邋遢(由洗脚洗出一盆黄水可以看出)。
师:抠门小气是 为了修屋、农村特定的环境造就了父亲一双脏脚。从丁同学的回答可以看出他的课文读的很仔细,认真。但我让同学们找的是父亲的品质,回答不是太切题。请坐下、继续努力。(教师板书,出示幻灯片展示答案)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不错,答案就是这样。
师: 下面请同学门一小组为单位解决下列问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参与讨论)(出示幻灯片展示问题:)(目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1、父亲为什么老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父亲为什么要 造新屋造高台阶?
生甲:再我们的家乡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说你: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只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师:回答的很好,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乙:家乡的地势低 层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我们地理课上学过,作者的家乡是浙江,降水丰富。有时 要连续下雨一两个月,所以层基和台阶都修的很高这样雨水就不容一进去了。南方地区都是起脊的墙体很高。就是这个原因。
师:生乙回答的非常好。能把地理知识和课文结合起来,说明他的知识面很广,善于思考。大家应该向他学习!
(出示幻灯片展示南方民居的特点)
师:我觉得在这篇课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卑微的、胸无大志的人,你认为是这样的吗?(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生:略
师:父亲为造新屋可谓终年辛苦。甚至到了抠门、小气的程度,这样的异常艰难,本以十分感人了。可作者却在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笔墨,这是为什么呢?
生甲:本文用法台阶的组织材料,叙事所以本文的线索就是台阶。师乙:“台阶”的描写由过去到现在、从旧到新、从低到高的过程就是父亲一生的浓缩,从台阶上集中反映了父亲的各种品质。所以作者在台阶上花费了那么多的笔墨。
生丁:文章的主线就是台阶。
生甲:文章的题目就是台阶,课文就是围绕台阶写的。生乙:(略)生丙:(略)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教师用幻灯片出示答案)自由提问:
生甲:这篇文章在写法方面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师: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回答:(略)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教师用幻灯片出示答案)。师:请同学们看动画、听歌曲,感受 如山的父爱。
(播放视频资料韩红的《天亮了》,并由老师讲解以下的内容。)
师:1999年6月,贵州麻岭游览区发生缆车坠毁事件。23个游人中只有一个2岁的孩子幸免遇难,因为他的父亲在缆车坠地的一瞬间,把他举到双肩上而使他毫发无伤,而他的父亲却摔成了一堆肉泥。著名歌手韩红,依据这个真实的故事作了一首曲子就是《天亮了》请同学们欣赏。(为课文向课外拓展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
师:听完了歌我们已被这个伟大的父亲感动了,可我们的父亲呢?回想一下你的父亲他可能没有抚摸过你,在你跌到的时候也可能没有安慰过你,甚至没有依据关怀爱护你的话,你觉得你的父亲爱你吗?你觉得你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准备一下,说说好吗?(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生甲:我的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关心我,像饭吃饱了吗?天冷了衣服加了没有,这次考试有没有信心,等等等等。也正因为他特别关心我,所以他特别唠叨,因为他是老师,我特别烦他的唠叨。
师:生甲的父亲是一个特别关心你,又特别唠叨的一个人,但我觉得你还没有完全理解你的父亲,没有完全理解父亲的望子成龙的爱和关心。同 时我也从你的答案中听出来了,教师都唠叨。(全班学生笑)
生乙:我的父亲平时不怎么管我,整天都冷冰冰的对我,让我觉得难以接近。他没有抚摸过我,也没有给我送过饭,我觉得他从来都不关心我。生丙:(略)
生丁:(略)
师: 前面的同学都说的非常好,都说出了自己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但却又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父亲不能理解父亲对你的关心和对你的关爱。实际上每个人的父亲都是关爱自己的孩子的,只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罢了。有的面似冰却心似火、有的唠叨但却对你无微不至,所以我们的作业是:
师:在生活中去认识你的父亲,去关怀和爱戴自己的父亲。教师小结全课:(略)师:下课。生:谢谢老师。《台阶》教学设计说明
这篇文章篇幅较大,是自读课文,需要讨论和探讨的问题很多。主题、立意和写法均有可探讨之处,向课外拓展可供设计的点也较多,在一堂课中想面面俱到,很难做到。因此,抓主抓重,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大胆取舍教材,显得尤为必要。
一、关于学习目标 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确立了三个学习目标为:
一、学习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和朴实的语言;
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父亲勤劳、质朴、忠厚、善良又有所追求的品质。
二、关于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写法,以及朴实的语言;难点为学习父亲勤劳、质朴、忠厚、善良又有所追求的品质,重视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父亲。
三、关于教学设计和施教方法
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时间紧、任务重。基于此,围绕教学过程要紧凑、问题设计要精心的思路,抓主抓重,切中主题,设计了四个问题,教师精讲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四、关于问题设计
本着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的原则,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了本课的四个问题。前三个问题围绕台阶和父亲展开,注重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第四个问题连接学生情感生活,向课外拓展,旨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了解自己的父亲,尊重和爱戴自己的父亲,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态度。
五、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这篇课文探究性问题较多,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较大的帮助,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开放的活动中通过尝试,解决问题,探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经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获取过程。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通过相互讨论,分工协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关于媒体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教学环节之间的自然过渡,也为了更好的营造学习氛围,本节课应用的媒体主要有幻灯片、录音和动画设置。分别应用在各环节之间。
学习流程
一、演讲激趣、导入新课(略)
二、讲解作者、展示目标
三、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统领全文的是那句话?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父亲为什么老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读完课文我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卑微的、胸无大志的人,你认为是这样的吗?讨论一下,说说你的看法。
五、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找出文章表现了父亲的哪些品质
六、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父亲为造新屋,可谓终年辛苦、异常艰难,十分感人,可是作者却在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笔墨,这是为什么?
七、自由提问:(略)
八、链接生活、畅谈心声
1、听歌曲、看动画、感受激情。
2、回想一下你的父亲,他可能没有抚摸过你,在你跌倒时也可能没有安慰过你,甚至没有说过一句关怀爱护你的话,你觉得你的父亲爱你吗?你觉得的你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准备一下,说说好吗?
九、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去认识父亲,去理解父亲、去关怀爱戴父亲。
第三篇:《台阶》教学片段实录
为孩子播下思索的种子
——《台阶》教学片段实录
湖北省监利县教学研究室 李爱梅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文章写了一个老实厚道、毫无经济基础的父亲,却非常羡慕人家高高的台阶,于是花了大半辈子的心血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可是,台阶做好后,身体垮了心情也失落,尴尬不已。文中的细节描写很多,一般的教学重心是通过疏通故事情节,品析细节来感悟父亲形象,最后,唤起学生对父亲的理解,写几句感恩、理解之类的话。
这样的教学无疑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但是,仔细研读文本,总觉得不够,这样的解读只停留在感动与感恩上,还可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以下是笔者教学《台阶》的教学片断。
师:品析了文中诸多感人的细节后,请以“父亲的一生”为题来聊聊我们读了本文后的心情。学生思考后发言。
生:父亲的一生是痛苦的。吃的住的都很不好。为了造有九级台阶的房屋,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
生:父亲的一生是艰辛的。为了造台阶,省吃俭用,天天往存钱罐里塞角票。生:父亲的一生是拼搏的一生。
生:父亲的一生是成功的,因为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造起了台阶。
生:父亲的一生是令人心酸的。
师:是的,在我们看来,父亲一生的关键词就是忙碌、辛苦,但是,让我们再看看造台阶前的父亲,真的如同学们所言很痛苦吗?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说你的理解。生:“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当时的感觉不是痛苦,而是满怀希望的在准备。
生:从每年过年时候的洗脚成了家里一项重大的喜事。不仅“母亲特别高兴”,父亲也用冒着“热气”的盆水很“耐心地洗”,可以看出一家人其乐融融。洗干净了,父亲却反而说脚“轻飘飘的没有着落”,很自豪的感觉。
生:旧屋的青石板台阶一块就有三百来斤重,一来一去的山路磨破了父亲的草鞋,父亲没有喊苦,只是觉得鞋子“太可惜”了。这里可以看出父亲也是不害怕劳动,不怕吃苦,或者说以苦为乐!
生:从“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可以看出父亲尽管很羡慕,但是他很充实,他在向往,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师:是的,透过文字背后,我们能够感受父亲的艰难,但善于感悟的同学会发现,父亲准备造台阶的过程不是痛苦,而是幸福的准备着。幸福是什么?幸福不是非得要有很高的地位,有丰厚的物质,幸福主要在于自我心灵的感受。父亲有强壮的身体,有明确的目标,有他憧憬的幸福。所以,台阶造好前的父亲是一个豪爽、乐观、自信、充实、幸福的父亲!再看看台阶造好后的父亲。
生:“父亲居然不敢放鞭炮。”
生:“父亲在这一喜悦面前,两手没处放似的,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 生:“父亲坐在台阶上很不自在,话都答错了。” 生:“父亲一级一级的往下挪,干脆坐到门槛上。” 生:“父亲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
师:台阶造好后,父亲不是高兴万分的坐到台阶上,大方的抬起头,接受乡里人的敬重,暗自为自己的付出而得意,而是更谦逊、更失落了。为什么呢? 生:因为父亲身体垮了。
师:是的,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就是创造,劳动就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生:因为父亲习惯了谦卑。
师:这是我们中国农民特有的气质,不仅厚道,而且谦卑。从不炫耀,用今天的话说很低调。生:因为父亲觉得自己老了。
师:是啊,想想父亲这一辈子,为了一家人的尊严,付出了所有的心血来造有九层台阶的新屋,尽管目标实现了,但是,身体垮了,自信没了,快乐,也随之而去了。父亲的一生就是这样令人悲哀,令人心酸。但是,如果父亲不造台阶,他的身体就不会垮,他的心情就不会失落吗?
生:假如不造台阶的话,父亲身体依然会老,身体也会在某天垮下。生:父亲也不会一生幸福,也许会更没有意义。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父亲不造台阶的话,他的生活就没有了目标。生:因为不造台阶的话,他的人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
师:是啊,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如空中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扬。父亲因为有了目标,所以很充实、很快乐!目标实现了,就应该快乐,父亲仅仅是因为身体垮了而失落吗?不是,因为他习惯了有目标的日子,习惯了充实的生活。所以,父亲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生:地位再低,也要有目标。
生:经济再差,也可以有远大的理想。生:忙碌比闲散好,充实比空虚有意义。生:充实的日子,其实就是快乐的日子。
师:父亲想要得到快乐的话,应该怎么做呢? 生:应该尽快为自己设立一个新的目标。
师:你真是个有思想的孩子。对,人生就是要为自己设立一个又一个目标,并为之而奋斗,努力。奋斗的过程就是收获的过程,就是享受幸福的过程,有理想有目标的人生是充实的人生,也是幸福的人生。可是,我经常听到有同学抱怨,学习好累,学习好辛苦,现在有点启发了吗?
生:是的,上学的时候好像很累,真正放长假的时候,开始几天很开心,时间长了觉得很空虚,还希望上学,可上学时间长了,又希望放假。
生:上学的时候感觉精神还好,在家休息呢,总是睡懒觉,每天都昏昏沉沉的,也不愿写作业,效率不高。
师: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命。要有目标,要充实,但也要有恰当的休闲来调节。当然,充实是主旋律,休闲是伴奏曲。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树立属于自己的目标,不再羡慕别人,不再总是渴盼放松,该学的时候就学,该玩的时候就玩,让充实与快乐伴随我们一生!
该教学片断是在引领孩子品析文中的细节后展开的一个环节,从话题“父亲的一生”开始,引领他们深入理解父亲深沉的幸福,然后过渡到人生的思索。尽管孩子们的感悟还只是浅层次的,只能停留在自我生活的认知上,但是,已经在他们的头脑中播下了思考人生的的种子,我想,终有一天,这些种子会发芽、生根、茁壮成长,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吗?
第四篇:《台阶》教学实录(片段)
《台阶》教学实录(片段)
师:我们熟悉了情节,大家再思考一下,“台阶”在文章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生:贯穿全文的线索。
师:但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台阶吗?
生:小说主要表现的是父亲,台阶只是观察和表现父亲的一种独特的视角。
师:小说为了刻画父亲的形象,成功地使用了细节描写。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请大家看屏幕:
人物的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外貌、肖像和心理进行细致的刻画,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师:小说使用了第几人称来叙事的?这种方式便于描写人物的心理吗?
生:第一人称,不是便于描写心理,但是便于观察。师:好,让我们精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大家看要求:
找出文中最能表现父亲情感和性格的神态、动作及语言的细节描写,并概括父亲的性格特征。
(学生在文中寻找,用圈点标注法分析语段,找到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巡回辅导。)
师:好,哪位同学先来尝试分析?
生:父亲在三级青石板台阶上洗脚的细节:“„„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在脚上沙啦沙啦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这里是对父亲洗脚动作和父亲皮肤颜色的描写。
师:找得很准确。那么,从这段描写中,我们了解到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用板刷刷脚上的泥沙说明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也可以看出父亲生活的贫困和艰辛;“黄几几”是泥土的颜色,更是父亲的肤色,看得出父亲的朴素和敦厚。
(师板书:吃苦耐劳、朴素、敦厚)
生:父亲在准备建台阶时,有这样一段描写:“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是对父亲神态的描写,父亲虽然忠厚老实,但看到别人家高高的台阶,内心世界还是时有波澜的。
师:你分析得很好,你能发挥想象,说说父亲到底想了些什么吗? 生:父亲应该在想:“我家什么时候也能盖起高台阶的房子呢?不行,光羡慕是不行的,还得一步一步地朝着目标奋斗啊!”
师:想象很符合父亲的身份,那么,这里可以看出父亲的什么性格特征呢?
生:有志气,有理想。
师:你刚才分析得很到位,可你读的缺少点感情,能重新试一下吗?(生有感情地读。)
(师板书:有志气,有理想)
生:在准备建新台阶时,有这样一段描写:“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这一段既有对父亲动作的刻画,又有对父亲神态的描写,写出了父亲在众人仰慕时的不自在。
师:父亲应该扬眉吐气才对啊,可为什么不自在呢?这反映了一种怎样的心理在呢?
生:我觉得是自卑心理,因为前文介绍到“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这说明父亲的自卑心理是长期存在的,而盖好了新房后一下子受到别人的仰慕,这种心理反差造成了父亲的尴尬。
师:你能深入人物的内心,分析得很透彻,你能用一个合适的词来概括这种性格特征吗?
生:谦卑。(师板书:谦卑)
师:小说中还有反映父亲这一性格特征的细节吗?
生:有。“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挪台阶的细节正是父亲谦卑心理的外在表现。
师:大家找找有没有典型的语言细节描写? 生:“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的这句话贯穿了全文。
师:父亲为什么总是重复这句话?从这句话能看出父亲什么样的心理?
生:因为在家乡有这样的风俗:“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亲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父亲说这句话正是他追求高地位的反映。师:在家乡,地位高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会受到乡亲们的尊重。
师:父亲的这种追求也是当时新中国农民的普遍追求。这是时代的进步所致。那么,父亲耗尽一生的心血只为建造高台阶的整个过程,体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呢?
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师板书:坚韧不拔)„„
第五篇:《乡愁》教学实录及评点
《乡愁》教学实录及评点
执教:山东省邹平县邹平镇
赵东晓 评点:山东省邹平县教育局教研室
成浩
课堂实录:
(课前听歌曲———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师:中秋佳节就要到了,我了解到大家都是寄宿生。常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今天我们来谈论乡愁这个话题。首先我们一起欣赏生在大陆、长在台湾的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诵,体会诗人的感情。
(播放配乐朗诵)
师:大家听得很投入,这样的好诗,想不想读? 生:想。
师:那好,现在咱们就投入地读两遍。(生自由地朗读)
师:老师和大家一样非常爱诗,喜欢读诗,有时感受特别深刻,有时会发现许多新奇的地方,有时则会遇到一些读不懂的地方。不知同学们是否有同感。现在就请大家把读诗过程中的感受、发现或其他任何一方面的收获说给同组的同学听一听。
(生分小组交流,教师也参与交流。)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吗? 生:读了这首诗我感到特别想家。师:想家时怎么办? 生:给家里打个电话。师:可不可以说给同学听一听?
生:可以。我想说的是:“爸爸妈妈,我很想念你们,不过,我会克制自己的。” 师:说出了心里话。
生:我也很想家,我觉得和诗人的思想产生了共鸣。师:能不能具体地谈一谈?
生:从第一节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小时侯经常给母亲写信,我想家的时候也会给妈妈写信。师:你有什么话要带给家人吗? 生:我会用优异的成绩报答爸爸妈妈的。
生:老师,我发现了这首诗的写作顺序。它是按照“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样的顺序写的。师:还有补充吗? 生:每一节中诗人与亲人的距离也不一样。
师:说得很好。这首诗就是按照时空的变化来组织的。生:老师,我还发现诗的每一小节所表达的感情不一样。师:说一说。
生:第一节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第二节表达对妻子的思念,第三节是说母亲去世了,对母亲的思念成了永久的怀念,第四节是说对大陆的思念。
师:不错。大家有没有看出前三节与最后一节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不同呢? 生:前三节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思念,第四节升华为爱国之情。师:说得非常好。那我们应如何读这首诗呢? 生:要读出感情的变化———由浅入深。师:那好,你能否试一试?生读。(不是很好)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有点快,感情表达不够充分。师:那你能不能给大家读一下听听?
(生读,很投入的样子。读完,其他同学热烈鼓掌。)师:太棒了!你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读诗的经验? 生:感情要饱满,语速不能太快。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生纷纷发言,略。)
师(小结):读诗首先要把握好感情,语速适当,还要读出节奏和重音。(板书:感情〓语速〓节奏〓重音)
师:评价某位同学读得如何,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下面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然后互相听读,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教师巡回了解各组读的情况,学生积极性很高。)师:下面我们开始朗读欣赏,谁先来?
(生争相朗读,并自由发言评价。约有六七个同学作了范读,大都声情并茂。)师:(重点指导)重音并不一定重读,有时根据感情需要应处理为重音轻读。例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中“小小的”三字读为重音,但不能重读,而应轻读。
师:在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和诗人的心沟通了,我们读懂了余光中那殷殷赤子情怀。诗言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想家的感觉呢?(沉思片刻)
生:我来说几句。小时候/乡愁是一个长长的枕头/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座弯弯的石拱桥/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掌声响起)
生: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贺卡/我在泊头/母亲在乔庄 长大后/乡愁是一段遥远的路/我在城里/母亲在城外 后来啊/乡愁是一封封情书/我在他乡/新娘在家乡(笑声和掌声同时响起)师:太精彩了!还有想说的吗?
生:我还有。乡愁/是一列长长的客车/我在里头/亲人在外头 乡愁/是根连根的荷花/把我与亲人连在一起 乡愁/是一本写不完的书/在我心头绵延流动
师:真为你们的家长和老师感到骄傲,咱们班有这么多的才子佳人。思乡是游子共同的心声。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另一位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自由朗读几遍,比较席诗和余诗的异同。
(学生朗读,然后讨论,自由发言)生: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的乡愁。
师:不错,这是两首诗的相同点,除此之外还有吗? 生: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
师:乡愁本来是抽象的,作者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把它表现出来,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生:我觉得两首诗在形式上不一样。师: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余光中的诗分了四节,每节的句数和字数基本上一样多,看上去比较整齐,而席慕蓉的诗看上去参差不齐。师:说得非常好。还有吗?
生:席慕蓉的诗表达感情比较朦胧含蓄,余光中的诗比较直接清晰。„„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老师也忍不住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这两首诗的风格不一样。如果把余诗比作一杯陈年老酒,那席诗就是一杯温热的咖啡。常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你更喜欢哪一首?请用最快的速度把它背诵下来。
(学生积极背诵,约一分钟后纷纷举手。两名同学分别背诵两首诗。)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出色。有哪位同学愿意代替老师给全班同学留一个作业? 生:我布置大家将这两首诗背熟。生:不好,太俗了。我布置大家将这两首诗对比阅读赏析,并整理到阅读笔记本上。生:我觉得我们不能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我建议大家课下搜集整理余光中和席慕蓉的诗,增加课外阅读量。
师:这个主意好。不过,老师再补充一点,乡愁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古今中外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乡愁诗,大家可以把范围放大些,把能搜集到的所有乡愁诗整理成《乡愁专集》。再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了,这个活动就叫“八月十五话乡愁”,大家说好不好? 生:好!
师:(放歌曲———佟铁鑫演唱的《乡愁》)伴随着余光中的乡愁,咱们就要说再见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谢谢大家!愿做你们永远的朋友!
说课稿
这堂课可以说是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的一堂实践课,也是一堂开放课。
首先说说这堂课的设计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意—朗读指导—语言运用—对比阅读。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语言。因此,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情。在整体感知理解诗意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阅读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过程。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悟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
关于朗读指导:初二学生首次接触新诗,我认为应在朗读方面加强正确的指导。主要是读出感情、节奏、重音,并且始终把感情放在首位。事实上,我们在读诗时大都是凭直感一下子进入诗歌的境界,然后自然地在诵读中诠释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并不是机械地先读熟,再读出感情。因此,有感情地读是始终贯彻在诗歌教学之中的。
关于第三环节:即兴写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正是一笔丰厚的语文资源。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薄而出了。
关于对比阅读: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想渗透对比赏析诗歌的方法。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特点,设计的问题较简单一些。不管学生从哪个角度对比,我都予以肯定,关键是引导学生有思考的过程,力求养成对比赏析的习惯。
除此之外,还有几点说明:第一,乡愁是一首极好的诗,乡愁在余光中的笔下被诠释得淋漓尽致。这种感情是全人类共有的。我及时抓住寄宿生都有过想家的经历这一点让他们品味、感悟、表达。为了烘托气氛,我主要利用电教手段将诗歌做成MTV的形式,并配上精心设计的画面渲染气氛,使学生尽快感情定位,进入诗歌情境。第二,每个环节设计始终把握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第三,关于教师角色的定位问题。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而不是单一的。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的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升华者。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园地。最后,关于课件,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对语文课件的使用,近年来褒贬不一。随着电脑网络的兴起和发展,课件以它特有的形式和无与伦比的优势登上了课堂教学的宝座。但如果用不好就会弄巧成拙,喧宾夺主。语文教学要慎用课件,尤其不可做成一环扣一环的固定模式,那是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选一些经典的图片、音乐,以及相关的资料等。这样运用起来灵活、实用、不拘泥于形式。
评点
这是一节让学生真正精彩起来的课。学生的精彩突出表现在他们自己真切的感受和诸多的“发现”上。
课堂上的学生来自博兴县实验中学,他们大多是寄宿生,县内县外的都有,一般一个月才回一次家,对于离家在外的初二的孩子们来说,读着《乡愁》,引起乡愁,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只有具备这种真切的体验,才能真正读进诗里去。
诗是抒情的,是入境的,有时能够体验到,但不一定说得清。可贵的是,这些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自己的发现,并且能用得体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们的发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的层次结构,二是诗的立意。用时空的变化顺序来组诗,使这首诗的层次非常清楚,由对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正是作者感情的升华,也是这首诗得以广泛传播的生命力所在。
学生听读一遍,又自读两遍,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感受,就有这么多的发现,可见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在课的后十分钟,教师让学生将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两首诗比较阅读时,学生们发现了更多的东西。两首诗的主题、形式、表达感情上的异同点他们都能理解得清清楚楚。
除了学生感受和发现的精彩以外,我们看到学生在借助诗的表达方式迁移运用时所写的即兴小诗也很精彩。如果没有把诗读进心里去,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的。学生精彩起来了,那么,课堂上教师是怎样表现的呢?
我们看到,在学生精彩的背后,是教师能“退”则“退”。这节课教师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朗读指导—语言运用—对比阅读。在每个环节的内容处理上,教师一直遵循着一条“多退少补”的原则,学生能做的事,教师不会去包办代替。教师把发现的权力给了学生,把如何读诗的选择、决定权给了学生,把评价的权力给了学生,甚至作业的布置也让学生参与了进来。在学生的参与下,从课内的学习,迁移拓展到课外相关诗文的阅读积累,课内课外构成了一个“大语文”的学习框架。教师“退”下来,真正还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但教师并没有撒手不管,而是该“补”则“补”,这个“补”,主要表现在教师不露痕迹的相机引导和对重点之处的适时强化。如对诗意的理解,对朗读的指导,对两首诗风格的比较,再如引导学生从学诗到模仿写诗。
学生精彩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要让小主人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仅仅给他们时间和空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学的民主、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往往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这方面,赵老师做得很出色。在课的开始,赵老师是以一种近乎聊天的方式和同学们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师的语言自然、随意,句句发自内心,让人听得心里暖暖的。课堂上如春风拂面般的鼓励性话语时时可见。
学生精彩的背后,是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赵老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多重的,不是单一的。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的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升华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园地。在这一园地里,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尽量多地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特色,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教师良好的认知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方式,而学生时时闪耀的思维火花,也不时地给教师的认知方式以触动,这种认知方式上的融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引导在转承之处,鼓励在动情之时,强化在重要之点,没有做作之嫌,没有雕饰之意,一切顺乎自然,清新流畅。就在这看似教者无为的课上,实现了师生的共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