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钟梁《合欢树》教学实录评点范文

时间:2019-05-15 05:1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钟梁《合欢树》教学实录评点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钟梁《合欢树》教学实录评点范文》。

第一篇:陈钟梁《合欢树》教学实录评点范文

陈钟樑《合欢树》课堂教学实录

2012-01-18 21:26:05| 分类: 名师课堂实录 |字号 订阅

《合欢树》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陈钟樑

地点:深圳市华侨城中学 时间:2010年5月6日下午2:30-3:15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史铁生这个名字大家熟悉吗?读过他的文章吗? 生:读过。

师:哦,读过的。我们看一下史铁生的介绍。(屏幕显示史铁生简介)史铁生,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现任北京作协副主席。大家看一看史铁生的简单介绍。(生默读)他多次获得大奖,特别是华语文化传媒的大奖。师:这篇课文《合欢树》,大家看过吗? 生:看过。

师:都看过了,很好。那么我们先看一下,《合欢树》这篇文章,它要赞颂的主题是什么?那是人类最伟大最永恒的一种精神,什么精神呢? 生:母爱。

师:下面我们看一看,史铁生对于母爱,是怎么认识的。下面这段文字,取于史铁生的另一篇文章,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读过的—— 生:《我与地坛》。师:对,《我与地坛》。我们先仔细看一遍,再齐声读一遍。生:“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什么隽永的格言和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虽时光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评点:这是第一次“横联”。横联是什么?在《合欢树》的教学中横向联系《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话语。这种手法非常巧妙。其作用有四:直接表现史铁生对于母爱的看法,省去了许多需要解释的语言;增加课文教学内容的厚度;巧妙引出“光阴流转”,引出下一步讨论的话题;表现教师的一种手法,一种开放的思维,一种知识面的开阔。

师:好,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合欢树》,哪一类词语用得最多? 生:(默默翻书)

师:哪些同学看出来了?你看,对母爱的认识,是一天就能完成的吗?这里特别讲到“虽时光流转”,——随着时光的流转,认识越来越深刻。因此这篇文章,哪一类词语用得最多? 生:时间。

师:我们把有关的时间词语圈点一下。比如第一自然段的“十岁那年”“二十岁”,到下面的“三十岁”“母亲离开我整整七年了”。写到合欢树的时候又出现了哪些时间词?“有一年”,接下来呢? 生:“第二年“。师:嗯,“第二年“,”又过一年“,下面还有呢? 生:“再过一年”。

师:对。这篇文章,表示时间的词语特别多。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

评点:这里顺势切入。顺着“光阴流转”切入到“时间”。扣住“时间”的顺序进行教学,从教材处理的角度看,既是“切入”,又是“抓手”。于是教学的过程顺理成章。

师:来,我们先看看整篇文章有多少个自然段? 生:12个。

师:现在我们先看第一个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作者起笔到底写了些什么。我想这样,我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好不好?(师生共读《合欢树》第一自然段)

师:好,我们看史铁生的起笔第一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生:就是写他十岁那年,一次作文比赛得了第一,他和他母亲之间的一个生活片段。师:生活片段这是一方面,还有吗? 生:描写他母亲的性格和品质。师:是什么样的性格呢? 生:活泼。师:还有呢? 生:开明。

师:活泼、开明,还有呢?你看啊,和儿子争论起来了,她的性格是怎么样的呢? 生:好强。

师:对,很好强。还不够,还遗漏了很重要的一点,没有注意到最后一句。大家一起讲,是什么? 生:爱美。

师:哎,是个很爱美的女性。你看,第一个自然段写了母亲当年的阳光,她好强的脾气,而且在那个时候,她还是一个很追求美的女人。同学们,我们想想看,第一个自然段的内容丰富吗? 生:丰富。

评点:从第一段讲起,手法老道。这篇文章,第一段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非常值得品味。如果将第一段轻轻带过,如果忽略了第一段在全文中“张本”的作用,很可能是没有读好这篇课文。

师:这样丰富的内容,全在史铁生笔下的叙述表现出来。第二个自然段“二十岁,我的两腿残废了”,在这个自然段里母亲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是什么? 生:变老了。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母亲变老了呢? 生: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师:对,可是一个女人的变老,不在头上增添了几丝白发,或是脸上增添了几分皱纹,而在于什么?史铁生在这里的细节是抓得很准的,表现在哪里? 生:(思考)

师:这个同学们可能太小了,感觉不到。一个女人的变老,最主要的表现在哪里呢?——不断地重复同一句话。生:(笑)师:“怎么会烫伤了呢,怎么会烫伤了呢?”——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生:(大笑)

师:史铁生在这里抓得很准。到了“我”三十岁,我的小说发表了,我得奖了,可是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文章的一开始,看来很平淡,但是在叙述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是非常真挚的。我们看作家王安忆是怎么评论史铁生的散文的。我们齐声把第一句话朗读一遍。生:“在叙述中流露出原初面目的情感,” 师:对,“原初面目的的情感”,写母爱。

评点: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讲第一段的重要性。详于“二十岁”,略于“三十岁”。品词论句,体味深刻。以上完成了课文教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对母爱的理解。注意第一次引用的王安忆的一句话:“在叙述中流露出原初面的情感。”教学内容在这里巧妙地升华到了理性,教学的视野顿然开阔。所谓走进文本和跳出文本,这里就是经典的细节。

师:那么怎么在后面,用了很多的笔墨,写的却是什么呢? 生:合欢树。

师:而在写合欢树之前,又写了一群什么? 生:老人。

师:对,一群院子里的老人。有人问,这算不算是闲笔呢?写母亲是文章的主题需要,怎么用这么多笔墨来写一群老人呢? 生:(思索)师:同学们,鲁迅先生的《故乡》读过吗?《故乡》写农村的破产,主要是通过谁来表现的? 生:闰土。

师:但是文章还写了谁呀?杨二嫂,对吧?如果说写闰土,是确保了这篇文章主题的深刻,它的深度;那么写杨二嫂呢,就是文章的厚度。这里写母亲,是确保文章的深度;那么写院子里的一群老人,就是文章主题的厚度,也是母爱的一种折射。大家看,写这群老太太,主要写了她们的什么?

评点:这是第二次“横联”。横联是什么?在《合欢树》的教学之中横向联系小说《故乡》中写人物与表现人物的手法。其作用,其效果,其深度,都值得我们品味。关于文章“深度”与“厚度”的点拨,可以说是文章阅读中点示给学生极富理性色彩的妙语。教学的内容,在这里由“一课”走向了“一类”,教学内容的视野同样顿然开阔。

生:(默读)

师:同学们,课文内容反映出来的,写了老太太的什么呢?第一,“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看到吧?“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说明这一群老太太,这一群善良、忠厚、慈爱的老太太,她们是非功利的。没有什么功利心,讲究的是实在。“我”是不是得奖了,得了什么奖啦,她们毫不在意,她们最关心的是什么呢? 生:腿。

师:对了,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工作。好像更重要的有个内容——她们和史铁生在一起聊聊天、喝喝茶,从来不提起母亲。为什么? 生:怕他伤心。

师:对了,怕史铁生伤心,这是二。但是,她们最怕的是什么呢?既不提起,又怕什么? 生:我觉得最怕的是史铁生忘了他的母亲。师:对,所以“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请大家圈下一个词——“终于”。下面要请同学们想想看,你认为“终于”这个词包含着哪几层意思?两两讨论一下,然后起来回答。生:我觉得“终于”包含了两个角度,一个是作者本身,就是他和老太太聊天的时候一直都没有讲到他的母亲,他可能心里也会觉得她们为什么不讲呢,终于等到这一年,她们终于讲了,其实作者心里可能一直很希望老太太她们讲到他的母亲。这是一个角度,就是作者的角度。另一个角度是老太太,她们之前一直没有提起是因为怕史铁生伤心,但是她们又真的很害怕他会忘了他的母亲,所以她们忍了一年又一年,还是讲了。师:还有补充的吗?„„如果今天大家回去,翻一翻《汉语大词典》,我们对刚才女同学的发言,既有热情的肯定,也可以作一点补充。“终于”,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时间的等待。“终于”总是有一段时间的,不能由刚才马上到现在,这个不能用“终于”。第二,刚才女同学讲到,头脑的酝酿。想了好多次,但一直没有实行。第三,行动的努力。时间的等待、头脑的酝酿、行动的努力,所以“终于”这个词和另外一个词语“最终”截然不同,这两个词语不能随意调换。请一位同学把“终于”包含的三层意思再复述一遍好不好? 生:“终于”包含着三层意思,一层是时间的等待,一层是头脑的酝酿,以及行动的努力。师:对,所以“终于”又提到了母亲。提到母亲以后,就带出了合欢树。所以刚才我说的,写这几个老人,不仅使整个主题更有厚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生:引出合欢树

师:对,几位老太太在文中还起到了过渡的作用,使文章合欢树的出现显得非常自然。听了老太太的话——“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的感觉怎么样? 生:“一阵抖”。师:“我心里一阵抖”,发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在王安忆的这段话里,“流露出原初面目的情感”,从心里的震动开始,逐步“趋向理性”。(引导学生看屏幕显示的第二句王安忆语“情感经过历练逐步趋向理性”。)所以老太太的出现还起了一个很重要的过渡作用。

评点:讲析描写“老太太们”的作用,眼光锐利。这里就是文学欣赏的教学,真正地在“作用”“效果”上做文章。读懂了这一点,就读出了文章的情味,读出了文章的用笔技巧。品词论句,角度精致。第二次引用王安忆的一句话“情感经过历练逐步趋向理性”,同样是理性的阅读指导。这与前面的第一次引用形成照应,教师的教学手法渐显规律。

师: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看合欢树。母亲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后来竟变成了一棵合欢树。第一个问题,母亲为什么要把路边的合欢树搬回家?她没有搬其他的草其他的花,搬的是合欢树,搬的是含羞草。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首先我们从第一自然段知道母亲是个爱美的女性,所以她搬了合欢树是情理之中的——她本身喜欢花。另外,母亲把含羞草搬回家,可能是想让“我”,也就是她的儿子看到花,心情会好一点。

师:你有一点讲得非常好。母亲是一个很爱美的女人,和第一个自然段相照应。另外,她也想让家里增添一些欢乐的气氛。那为什么要她不找其他的花,而找含羞草呢?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生:我觉得呢,就是母亲那时候去帮他找工作,而且作者的脚已经残废了,遇到很多困难。就像含羞草一样,每次去碰它它就合拢然后战胜自己的困难,再重新开放。母亲就想通过这盆草告诉他的儿子,让他看到它会有另外的想法,让他坚强地活下去。师:在你讲话的里面,其实已经有一个闪光点——“和含羞草一样”——什么和含羞草一样?你从母亲这个人的一生,她从文章里的出现,她和含羞草一样的是什么?含羞草是怎样的一种草?

生:含羞草是你一碰到它它虽然会叶子合拢低下去,但是你一走开它又会和以前一样。师:生命力很顽强。还有别的同学发言吗?你看,含“羞”草,和母亲有相似的吗? 生:朴素。

师:母亲这么爱含羞草,因为含羞草和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你们说对不对呀?是那样的温柔而不张扬,美丽而不耀眼。这就是史铁生他注意到了母亲的性格——一个温柔而又坚强的女人。同学们,在这个地方我们看书一定要把它挑出来。你挑过以后,就会越来越觉得史铁生的文章是那么有味道。

师:但是最后这个含羞草呢,却是一棵合欢树。这里有两个副词应该引起我们注意,是想不到的。第一个副词—— 生:“竟”。师:“竟是一棵合欢树”。第二个副词是哪一个? 生:“但”。

师:哦,不是,比“但”重得多了。生:“却”。

师:对。第一个,“竟”是一棵合欢树;第二个,“却”长出了叶子。一个“竟”一个“却”,这个给史铁生一种深深的震撼。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情感经过历练,逐步地趋向了理性。

评点:这里品味的是“树”。欣赏的是“表现手法”。品词论句,视点独到。同样引用王安忆的一句话:“情感经过历练逐步趋向理性”。这样让我们知道,这一块的教学实际上分成了两个层次:人和树。以上解决课文教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合欢树》中的人和树。

师:同学们,接下来文章写到:“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短短这个自然段,有几个句子啊? 生:三个句子。

师:我们是否应该注意这两个叠词——一个人进入沉思的时候,前边一个“慢慢”,后面一个“静静”,于是进入了一种静寂。啪!一个句号,造成了一个断裂,引起了下面最有哲理的一句话。我们齐声读一遍。生:悲伤也成享受。师:这个“也”字不能少。现在值得我们思考而不是讨论:悲伤,怎么会也成了一种享受呢?在这里,我想给大家讲述的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话。大家熟悉这个名字吗? 生:熟悉。

师:有篇文章大家学过吗?《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写的,读过吗? 生:(摇头)

师:高三肯定会读的。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作家。他说,有一个小孩他一不留神走进了森林,结果在森林深处遇到了他心里十分害怕,就奔啊跑啊逃啊,一股劲的终于走出了困境。第二天,他给朋友给老人讲述他昨天的经历,这个时候他的脸上充满了一种喜悦、骄傲的神情,再也不是森林里的恐惧,死亡前感到的威胁。什么道理呢?因为中间已经有了一个时间的距离。按照美学最基本的原理,美,必须有什么? 生:距离。

评点:这是第三次“横联”。横向联系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巧妙地解决了一个难以说清楚的问题:距离与美。至此的横联内容,让我们叹为观止。几次的横联,看似信手拈来,实是精心的教学构思,非一般人所能为。

师:对,距离产生美。史铁生因为有了这样的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所以他才会体验到:悲伤也成享受。我们一起把这个自然段读一遍。要注意三句话,每一个句号要有相当的停顿。第二,要把“慢慢”“静静”读好。最后,“悲伤也成享受”,这种体验性的句子要读好。生:(朗读文章11自然段)。

师:最后一句重复再读一遍——“悲伤也成享受”。生:悲伤也成享受。

评点:这里竟然还有朗读指导。恰到好处,选点准确。又见陈老师功底。这样的朗读,出现在这里,其作用是调整教学节奏,改变到此时为止的讲析式的推进,让文章的教学显得灵动起来。可谓妙笔。师:好。那么这篇短短的散文最难懂的,在这里:为什么文章要多次提到那棵合欢树的影子,要多次提到那个小孩儿——他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而结尾又落在那个小孩儿上——“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为什么多次的提到那个小孩儿,为什么多次的提到那个树影儿?大家可以两两的议一下,到底为什么。生:(讨论)

师:同学们非常好,说“知道一点,但也不算太懂。”对吧,那么你来讲,好不好?

生:我觉得他是从那个小孩身上,折射出了他自己,想到了那一些童年的事。那个树影,应该是他和他母亲当初一起经历过的那些事情,也是母亲和他一起走过的那一段回忆。师:我非常欣赏你用的一个词:折射。还有同学希望发言吗?

生:我的观点跟她不太一样。我把合欢树看作天下所有母亲的母爱,那个影子就是他的母亲对他的爱,只是那合欢树其中之一,把小孩子比作他自己和母亲所经历的一些回忆。师:好的。在这里只要发表意见就是很好的。生:我觉得这是一种生命的循环,母爱的延续。师:“生命的循环”,好。刚才有位同学讲的“折射”,我很欣赏。你说的“生命的循环”,我也有同感。

师:刚才我们已经出示了两个句子:“在叙述中流露原初面目的情感,情感经过历练逐步趋向理性,”看第三句:“理性最终孕育着哲学的果实。”(屏幕显示王安忆评价的第三句)在这里,史铁生的散文总给我们多一点感受。什么感受呢?一种神秘感。是不是因为母爱,搬来的原本是含羞草,却成了合欢树;因为母爱的感召,终于让一个双腿残废的儿子,成为著名的作家。是不是因为合欢树的感召,那个不懂事的小孩儿,整天望着树影儿,不吵也不闹?史铁生的散文,他成功的地方很大程度就在于总给我们多一点的思考,多一点的感受。不管他的《合欢树》还是《我与地坛》都给人以神秘感。史铁生在《我与地坛》结尾,特别出现了一个词语,叫“意蕴”(板书:意蕴)。将来你们会读到戈尔的文章和论断。他说什么叫“意蕴”呢?用言语很难表达出来的,比言语所能够表达出的更深刻更令人回味的东西。这大概就是属于史铁生的。史铁生在《我与地坛》的结尾出现了“意蕴”两个字,我觉得,用在《合欢树》的结尾,也是再妥当不过的。评点:这里解决的是课文教学的最大的一个难点:文章为什么要多次提到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和那个小孩儿?陈老师点到即止。这里我们要欣赏陈老师的大段讲述,它太美了,它表现出来的是深度;它会在学生的心里激起思索的浪花。其实陈老师在对《合欢树》的欣赏文字中还有一次精彩的讲述: 文章结尾写到:“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一连有三个“会想起”,但是一转,“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原因就在于孩子还没有受过像史铁生那样经历过生活的苦难的经历和考验。第三次引用王安忆的话:“理性最终孕育着哲学的果实。”陈老师说:史铁生在《我与地坛》的结尾用了“意蕴”两个字,我觉得,用在《合欢树》的结尾也是再妥当不过的。这应当是第四次横联,并且与课文的开讲形成照应。全课的横联式、引用名言式的教学思路与手法至此完整诗意地呈现了出来。

师:现在离下课还有几分钟时间。我们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把文章好好地默读一遍。生:(默读)

师:然后,把作家王安忆的三句话抄写到自己的本子上。生:(抄写)

师:好,我们把这三句话齐声朗读一遍下课。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整理:深圳市学府中学 屠谖)

评点:陈老师说:安忆有这样一个认识:不可不读史铁生。有三句话:史铁生的散文在叙述中流露出原初面目的情感,情感经过历练趋向理性,理性最终孕育着哲学的果实。我认为,我们在中学教史铁生的文章,基本上应该顺着这个路。这是陈老师设计本课教学中最值得品味与欣赏的地方。

我们甚至可以就此再写一篇欣赏陈老师教学思维的文章。总评之一:

陈老师《合欢树》的教学给我们的启示是:

教材研讨的深,教学设计的巧,教学内容的精,教学手法的活。陈老师《合欢树》的教学给我们的警示是:

品词论句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文学欣赏的水平是语文教师个人教学素养的重中之重。总评之二:

陈老师使用教学手法,可以称之为“旁证”手法。

我也用这种手法来证明陈老师的教材处理是精致的、别出心裁的。

2005年的高考语文北京卷就以《合欢树》为阅读材料,对考生进行了阅读能力的考查。其中有三道阅读题是:

19.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20.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

21.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陈老师《合欢树》的教学,从教材处理的角度看,就暗合了这三道题的阅读欣赏角度。这再一次让我们赞叹!

第二篇:花钟(教学实录)

13、花钟

一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花吗?你们喜欢哪些花呢?

1:我喜欢秋天的菊花,菊花的颜色特别艳丽,真迷人,2:我喜欢夜来香,因为在它开花的时候,会带来阵阵香味,师:你喜欢夜来香,你知道夜来香开花的时间吗?夜来香是在晚上开花的,所以叫做夜来香,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就和花开的时间有关系,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课题。生齐读《花钟》

二.品读第一自然段: 师:从题目看,花钟是用花草做成的钟。那课文中的花种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今天一起去文中寻找答案。

1、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告诉张老师,你从这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告诉老师)。

(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师:看看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花。把花的名字用笔划一划。

师:谁找到了?来说一说。(你找到什么花了?还有什么花?)牵牛花、蔷薇花、万寿菊、昙花、午时花、睡莲、夜来香、月光花、烟草花。一口气说出了九种花名,而且很准确,真不错!

2.师:好,我们看,课文中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多的花,这些花呀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见面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挂图出示)叫叫他们的名字吧!

师:这么多的花真是——争奇斗艳,芬芳怡人啦!师:嗯,闻一闻,好—— 生:——香啊!)

3.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出花朵的开放,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把你的感受跟大伙交流交流.

4.师:有了自己的感受吗?我们按照花朵开放的时间顺序来交流。牵牛花,谁来读。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师:你发现了吗?它是用牵牛花比作——小喇叭。这小小的喇叭是——吹起来的。

师:这个吹用得特别好。谁能吹一吹这紫色的小喇叭,谁试着来读一读。其他同学仔细听,看看能不能读来让我们感受到牵牛花就在我们的眼前开放。师:大家一起来。身体坐正,挺起胸,这样喇叭才能吹得响。凌晨四点,开始。生齐。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们能够知道你们都喜欢艳丽的色彩,是吗?接着来,五点左右——男孩子,你来读。

读: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师:真好,五点左右,这艳丽的蔷薇花怎样啊?(开了)你们怎么知道它开了??(谁来读一读)绽开了笑脸。花朵会有笑脸吗?(没有,这里是把蔷薇花比作了娃娃(人)的笑脸,可爱吗?谁能读一读。师:好极了,你发现了吗?你看同样都是写花朵的开放,用得词语一样吗?

(不一样。)

师:谁再读一读,让我们看到蔷薇绽放的笑脸。来。同学们,读: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师:你能绽开笑脸让大家看看吗?(开心的笑)

师:看到了吗?她绽开了自己的笑脸,特别漂亮!师:蔷薇花幸福的笑脸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也幸福地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师:我们接着学习。这回,我读时间,大家一起接读。我们看看后面几种花,作者又是怎样在写它们的开放。师:七点,生:睡莲从梦中醒来;

师:中午十二点左右,生:午时花开花了; 师:下午三点,生:万寿菊欣然怒放; 师:读的真好,读这个词的时候心情怎样?

(很开心!很高兴!)

师:看来你们已经读明白了“欣然”的意思了。欣然就是心里——(生:很开心,很快乐, 很兴奋, 非常激动)是啊!

7.师:还有其他花,作者又是怎么样描写他们的开放的?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后面的这些花儿的开放。

(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师:这“暮色”是什么意思?

(“暮色”大概是傍晚的天色了。大概是几点钟?(六点)其实课文中有句子告诉我们了,来,找找这个句子。)

(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师:你们看,联系上下文去读,就是理解词语的一个好方法。

师:昙花笑了,为什么笑了?(因为昙花开了),你怎么知道?(含笑一现)

.师:不过昙花的开花时间——(生:很短)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因为一现的意思就是一会儿。(谁有这方面的一些知识?生:昙花是晚上开花,而且是开了很快又闭合了。加上它是九点左右,很少有人去看它。)

师:的确,昙花一般的开放时间只有几个小时。所以有昙花一现这个成语。要想看到昙花开放可不容易。你要一不留神呀,就错过了。我们赶紧读一读这句话,要不然一会儿它就闭合了,你就欣赏不到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

师:喜欢昙花的人,希望它开得更长久一些。可是它偏偏却—— 生:开在晚上,而且是含笑一现。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师:好了,在读书中,你们发现了没有,写鲜花的开放,原来可以—— 生:原来可以用开放以外的许多的方法,在作者的笔下有的花会吹喇叭,有的花会笑,还有的花才刚起床!以后在我们的习作中,也可以利用这样的词语来花朵的开放。

师:我们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好吗?其他同学我们一边赏花,一边听她们读。

(画配乐)生: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师:现在老师来说什么时间,你们说什么花开。我来考考你们课文读懂了没有。凌晨四点——生: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师:七点——生:睡莲从梦中醒来。

师:那如果我说什么花开,你能对出时间来吗? 师:万寿菊开了——

(下午三点。)

师:看清课文,花的开放时间能那么准吗?不能吧?那,你应该用什么词来说更好一些呢?书中就有一个词,刚才咱们还读过好多遍呢!哪个词?生:左右。

师:“左右”什么意思?生:大约,大概 师:课文中为什么要用上“左右”?

(因为“左右”的意思是大概,像午时开了,不一定是刚刚好是中午十二点。)

师:可能是?生:晚一点。师:也可能是?生:早一点。师:所以课文就用上了?生:左右。

师:这样的表达就更加准确了。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你看看这句话中有哪个词和“左右”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大致。)

师:现在我再说一种花,你要把它开放的时间对出来。注意听,月光花开了——

(晚上七点。)

师:刚才说了,用上什么词说得更好一些?你说。

(晚上七点左右。)

师:应该是七点左右。再说一个,注意听。午时花开花了——生:12点左右。

师:除了用“左右”、“大致”,还可以说什么词?你说。生:大概。师:大概12点,是吗?还可以说——生:大约12点。师:还可以说——(差不多。)

师:这么多的花都开放了,真可以说是——(生: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怡人),在一天之内,是不是只有这几种花在开放呢?(不是,从哪看出来的?课文用一个什么标点符号?省略号,在习作中占两个格子,一个格子里三个点。说明一天之内开放的花,不只这些,还有很多很多

三、探究原因

1.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了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联系。

2.课文在这里做了解释,举了个例子。课件出示:“昙花……笑脸。师:为什么昙花会在九点开放?(1.白天温度太高,空气干燥,怕被灼伤。2.深夜温度过低,开花也不适宜。3.它适应了九点左右的湿度)

师:除了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时候开花的时间还与什么有关系?(昆虫活动时间有关系。)。同学们真会读书,观察的真仔细。

3.你们知道哪些花在温度高,阳光强的中午开放吗?(太阳花)为什么在中午开放?

在炎热的阳光下,太阳花怒放在中午,五彩缤纷,繁花似锦,因此叫它 “午时花”。太阳花种在早晚都能照射到太阳光的地方,太阳对它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又叫“太阳花”。

四、情感升华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了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为此聪明的植物学家抓住这一现象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这座大花钟已经不需要这个指针了,因为——(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读——生:“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师:多奇妙啊!用这句话来夸夸咱们修建的这座花钟!自豪一点,“你只要看看……”(范读)

生:“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师:有趣吗?生:有趣。

师:你看它,现在不需要指针,是不是?生:是!

师:现在它也不需要这个指针了,用花的开放,就可以表示时间,这才是真正的——(指课题)生:花钟!师:那生活中有人见过花钟吗?

师:在我们祖国的许多城市,都有这样用花草做成的——钟,(屏幕显示)这是河北石家庄的一座花钟,许多游人都驻足观赏;这是南京市的花钟。许多国外的城市也有花钟这样的景观,这是钟表之乡瑞士,花钟已经成为它的第二大城市日内瓦的象征,这座花钟坐落昆明的世博园。

师:这些花钟,不仅美观,它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你只要看到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

结尾:

作业的布置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写在你的好词好句本上。2.背诵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13.花钟

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原因:温度、湿度、光照。

制作花钟

第三篇:《花钟》教学实录

《花钟》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马场道小学

杨丽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花钟》,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生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2、复习词语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词语,让我们跟他们来打声招呼。(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师:同学们读得不仅正确,而且声音洪亮。

3、默读课文,回忆课文内容

师: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课文,回忆一下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指名学生分别汇报三段段意,师板书:现象、原因、运用)

二、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课文给我们介绍了许多花朋友,让我们也和他们打声招呼。(课件出示书中九种花,学生读出花名。)2出示第一句话

师:瞧,这么多花陆续开放,所以课文第一句说(生齐读: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3自读第一自然段,划出自己喜欢的描写花儿开放的句子。师:作者是怎样用不同的说法描写这些花朵开放的呢?请大家轻声读第一自然段,画出喜欢的句子,看看文章使用什么写法来描写花朵开放的。(生读课文,画句子)

4、读懂句子,理解词语,指导朗读。师:首先开放的是—— 生:牵牛花

师:这就是牵牛花。(出示课件)像什么? 生:像紫色的小喇叭。

师:作者用吹起紫色的小喇叭写出了他开花的颜色和形状特点,多有趣呀!谁来读读。(生读句子)

师:谁的小喇叭能吹得更漂亮些?(指名学生再读这句话)师:凌晨四点,牵牛花给其他的花儿吹响了起床号,谁能把这句话读得在响亮些?

生: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师:小喇叭吹得真响亮。你还喜欢哪一句? 生: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师:你能用动作来演示一下吗?(生用手势演示蔷薇绽开)师:做得真漂亮!同学们你们也露出笑脸来读一读这句话。生:五点左右蔷薇绽开了笑脸。师:你还喜欢哪一句?

生: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师:你们谁知道昙花开放的特点? 生:昙花的开花时间很短暂。

师:“一现”就是说明开放的时间很短,我们生活中有个成语也是写昙花这个特点的,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昙花一现

师: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美好的事物或场景出现一下就很快消失,记住这个成语了吗?

师:即使开花那样短暂,昙花还是—— 生:含笑一现。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生齐读句子)

师:老师喜欢万寿菊,你们喜欢吗?我们共同分享分享。生: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师:万寿菊下午三点开放是因为下午三点是一天中太阳最充足的时候,万寿菊喜欢阳光充足的环境,所以它要在下午三点—— 生:欣然怒放。

师:“欣然怒放”是什么意思? 生:很努力地开放。

师:万寿菊的开放怎么是“欣然怒放”呢?我们来联系上文读一读句子,体会体会好不好? 师引读句子。师:凌晨四点——

生: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师:没有阳光,万寿菊不能开放。师:五点左右——

生: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师:温度太低,万寿菊不能开放。师:七点——

生:睡莲从梦中醒来。师:中午十二点左右—— 生:午时花开花了。

师:光照和温度还不适宜,万寿菊含苞待放。师:下午三点—— 生:万寿菊欣然怒放。

师:万寿菊终于能在非常适宜的条件下开放了,想一想它的心情会怎样?

生:非常激动。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非常兴奋。非常高兴。

师:在适宜的条件下,万寿菊喜悦地盛开了,它努力地伸展着自己的每一片花瓣,开得那样有气势,这就是—— 生:欣然怒放。

师: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读这句话。(生指名读,齐读)

师:读得再有气势些!(学生再读这句话)

师:这么多鲜花在我们眼前绽放,多美呀,我们来读一读这一段。(男女生对读这一段,男生读时间,女生读花儿开放部分)师:鲜花美不美,还想读吗?下面我们来配乐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欣赏图片。

(出示课件,指名配乐朗读)

5、总结写法,指导仿写 师:通过朗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1:文章使用了拟人的写法,把花朵当人来写了。生2:使用了不同词语来描写花儿开放。生3:按时间顺序写。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有条理,描写生动形象。

师:第一自然段的最后是什么标点符号? 生:是省略号。师:省略了什么?

生:省略了其他花儿开放的时间及样子。

师:你还知道哪些花在什么时间开放?(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整点开放的花,大家来看一看。(出示课件)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展开想象来写一写这些花的开放吗?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也可以用自己积累的词语。(出示小练笔:————,——花——————。

————,——花——————。学生仿写句子,然后交流。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修建了一座花钟。课文第三自然段讲的就是这个内容,我们一起读读这一段。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课文出现了一个小泡泡,写的是什么?(生指名读小泡泡的内容)师:他的做法妙在哪里?

生:妙在不需要看表,只看花钟上什么花在开放就知道是几点钟了。师:我们也是这座座模拟植物花钟,好吗?

(两位学生在前面做,把花朵贴在对应的时间格里;其他同学用彩笔绘制花钟。)

师:花钟绘制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老师引导学生背诵第一段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我想,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呢?让我们从第二自然段中去寻找答案吧!

1、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几个原因。

2、交流原因,学生汇报

三、总结全文

师:学习了《花钟》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很多关于花的知识,其实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奥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第四篇:花钟教学实录

《花钟》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鲜花吗?喜欢什么鲜花?今天就让我们走入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花的美丽与神奇吧!同学们在观看的时候可以小声议论。师:请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描绘你刚才看到的景象。生:五彩缤纷 生:百花争艳 „„

师:老师也想用一句话表达一下我的感受: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愿意读读这句话吗?(学生齐读)

师:这么多的花争着开放来比美真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呀!知道么,这些美丽的花儿身上还蕴藏着许多奥秘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花的文章(出示课题齐读一遍)

师:读了课题以后你有什么疑问呢? 生:什么是花钟? 生:花钟上有什么花?

二、自主朗读,感悟文意

师: 那就让我们到课文中找找答案吧。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学生读课文。

师:课文读通顺了吗?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情况。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凌晨 蔷薇 绽开 暮色 苏醒 昙花 湿度 干燥 灼伤 淡雅 花蕾 昆虫 传播 吻合 花圃

大致 娇嫩 适宜 修建 争奇斗艳 欣然怒放 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师:你觉得哪一个字比较难写或者是你想提醒同学哪一个字不要写错?,生:我觉得苏醒的“醒”比较难写

生:我觉得娇嫩的“嫩”比较难写 老师重点指导这两个字的书写。

出示难读的句子,指名学生读。(学生边读,边正音)师:同学们,什么是花钟呢? 生:由花朵组成的钟表

师:(出示日内瓦大花钟)这就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最著名的日内瓦大花钟,它座落于瑞士这个“花园之国”。瑞士又称“钟表之乡”,瑞士的能工巧匠绝妙地将花卉之美同钟表的制造工艺完美地结合起来,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了“花钟”。这部分内容是在课文的哪一段?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段。谁愿意把这一段话读给大家听?

生读最后一段。

师:“我看到什么花开了,就知道几点钟了”,这句话对吗? 生:不对,掉了大致。师:大致是什么意思呢? 生:大概 生:大约

师:去掉大致,这个句子表达不够严谨、准确。

三、入境入情、自悟自得

师: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是有哪些花呢?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找花。师:谁愿意把这些花的名字读给大家听?

生:牵牛花、蔷薇花、睡莲、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师:读得真认真!这些花呀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见面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把书本放下,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是? 生说花的名字

师:这些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呢?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一说。指名读花开放的句子。(理解词语:欣然怒放 昙花一现)师:这么多的花都开放了,真可以说是—— 生: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师:有个小学生,也看到了这些美丽的花儿开放,他写了一段话,老师读给大家听一下,这段话与课文第一段相比,你觉得哪段话写得美?

(出示: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七点左右,月光花开了;晚上八点夜来香开了;九点左右,昙花开了。)师:你觉得怎样?

生回答。“开了”一词用得太多了。太单调了,有点烦。太枯燥乏味,一点儿也不美。没用上好词好句。

师:同一个词用得多了,就没有了简洁美,而是简单的重复了。同样是写花开,作者抓着了花的形态特征,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很巧妙。原来,同样是描写一种事物,如果用上各种表现手法,能使句子更生动,更优美!出示句子花开的句子 师:我们把这些优美的句子一块读读吧!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花的句子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生: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我喜欢牵牛花,因为作者把牵牛花比作了小喇叭。师:这是一个比喻句。你体会的真好。

生: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作者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师:你这是一个会学习的好孩子。

师: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花,我觉得这些花就好像是我们班的学生,他们各有各的性情,各有各的姿态。真是五彩斑斓,生机勃勃。(齐读)师:省略号告诉我们什么?你还知道哪些花在什么时候开放?

师:能不能像作者一样来写一写呢?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______花________。”进行练笔。生:春天,迎春花欣然怒放 生:夏天,莲花从梦中醒来 生:秋天,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生:冬天,梅花迎着寒风勇敢的开放

师:真能干,一个个都简直成了小诗人了。各位小诗人,现在,你们对花的感受不一样了吧!带上你独特的体验齐读第一段。

师:读了这段课文,小朋友们又会很自然地发出哪些问题?

(主要是“为什么这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会不同”)

四、小组合作,自主解疑

师:大自然真是奇妙!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一样呢?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第二段来解决吧!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二段,并在小组里讨论讨论: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

师: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时间不同呢?

生交流造成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的原因。

五、总结

师:学习了《花钟》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很多关于花的知识,其实,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的奥秘,我们怎么去发现呢? 生:细心观察 生:仔细思考 „„

师: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就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老师相信,大自然还有许多的奥秘等着大家去发现,有了新的发现别忘了告诉同学们和老师哦!看花钟,其它时刻用什么花来表示,这就需要你们,到书中、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了!拓展作业:留心观察学校里的花、家里的花,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把它写下来。

第五篇:《乡愁》教学实录及评点

《乡愁》教学实录及评点

执教:山东省邹平县邹平镇

赵东晓 评点:山东省邹平县教育局教研室

成浩

课堂实录:

(课前听歌曲———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师:中秋佳节就要到了,我了解到大家都是寄宿生。常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今天我们来谈论乡愁这个话题。首先我们一起欣赏生在大陆、长在台湾的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诵,体会诗人的感情。

(播放配乐朗诵)

师:大家听得很投入,这样的好诗,想不想读? 生:想。

师:那好,现在咱们就投入地读两遍。(生自由地朗读)

师:老师和大家一样非常爱诗,喜欢读诗,有时感受特别深刻,有时会发现许多新奇的地方,有时则会遇到一些读不懂的地方。不知同学们是否有同感。现在就请大家把读诗过程中的感受、发现或其他任何一方面的收获说给同组的同学听一听。

(生分小组交流,教师也参与交流。)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吗? 生:读了这首诗我感到特别想家。师:想家时怎么办? 生:给家里打个电话。师:可不可以说给同学听一听?

生:可以。我想说的是:“爸爸妈妈,我很想念你们,不过,我会克制自己的。” 师:说出了心里话。

生:我也很想家,我觉得和诗人的思想产生了共鸣。师:能不能具体地谈一谈?

生:从第一节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小时侯经常给母亲写信,我想家的时候也会给妈妈写信。师:你有什么话要带给家人吗? 生:我会用优异的成绩报答爸爸妈妈的。

生:老师,我发现了这首诗的写作顺序。它是按照“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样的顺序写的。师:还有补充吗? 生:每一节中诗人与亲人的距离也不一样。

师:说得很好。这首诗就是按照时空的变化来组织的。生:老师,我还发现诗的每一小节所表达的感情不一样。师:说一说。

生:第一节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第二节表达对妻子的思念,第三节是说母亲去世了,对母亲的思念成了永久的怀念,第四节是说对大陆的思念。

师:不错。大家有没有看出前三节与最后一节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不同呢? 生:前三节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思念,第四节升华为爱国之情。师:说得非常好。那我们应如何读这首诗呢? 生:要读出感情的变化———由浅入深。师:那好,你能否试一试?生读。(不是很好)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有点快,感情表达不够充分。师:那你能不能给大家读一下听听?

(生读,很投入的样子。读完,其他同学热烈鼓掌。)师:太棒了!你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读诗的经验? 生:感情要饱满,语速不能太快。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生纷纷发言,略。)

师(小结):读诗首先要把握好感情,语速适当,还要读出节奏和重音。(板书:感情〓语速〓节奏〓重音)

师:评价某位同学读得如何,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下面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然后互相听读,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教师巡回了解各组读的情况,学生积极性很高。)师:下面我们开始朗读欣赏,谁先来?

(生争相朗读,并自由发言评价。约有六七个同学作了范读,大都声情并茂。)师:(重点指导)重音并不一定重读,有时根据感情需要应处理为重音轻读。例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中“小小的”三字读为重音,但不能重读,而应轻读。

师:在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和诗人的心沟通了,我们读懂了余光中那殷殷赤子情怀。诗言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想家的感觉呢?(沉思片刻)

生:我来说几句。小时候/乡愁是一个长长的枕头/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座弯弯的石拱桥/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掌声响起)

生: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贺卡/我在泊头/母亲在乔庄 长大后/乡愁是一段遥远的路/我在城里/母亲在城外 后来啊/乡愁是一封封情书/我在他乡/新娘在家乡(笑声和掌声同时响起)师:太精彩了!还有想说的吗?

生:我还有。乡愁/是一列长长的客车/我在里头/亲人在外头 乡愁/是根连根的荷花/把我与亲人连在一起 乡愁/是一本写不完的书/在我心头绵延流动

师:真为你们的家长和老师感到骄傲,咱们班有这么多的才子佳人。思乡是游子共同的心声。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另一位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自由朗读几遍,比较席诗和余诗的异同。

(学生朗读,然后讨论,自由发言)生: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的乡愁。

师:不错,这是两首诗的相同点,除此之外还有吗? 生: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

师:乡愁本来是抽象的,作者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把它表现出来,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生:我觉得两首诗在形式上不一样。师: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余光中的诗分了四节,每节的句数和字数基本上一样多,看上去比较整齐,而席慕蓉的诗看上去参差不齐。师:说得非常好。还有吗?

生:席慕蓉的诗表达感情比较朦胧含蓄,余光中的诗比较直接清晰。„„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老师也忍不住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这两首诗的风格不一样。如果把余诗比作一杯陈年老酒,那席诗就是一杯温热的咖啡。常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你更喜欢哪一首?请用最快的速度把它背诵下来。

(学生积极背诵,约一分钟后纷纷举手。两名同学分别背诵两首诗。)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出色。有哪位同学愿意代替老师给全班同学留一个作业? 生:我布置大家将这两首诗背熟。生:不好,太俗了。我布置大家将这两首诗对比阅读赏析,并整理到阅读笔记本上。生:我觉得我们不能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我建议大家课下搜集整理余光中和席慕蓉的诗,增加课外阅读量。

师:这个主意好。不过,老师再补充一点,乡愁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古今中外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乡愁诗,大家可以把范围放大些,把能搜集到的所有乡愁诗整理成《乡愁专集》。再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了,这个活动就叫“八月十五话乡愁”,大家说好不好? 生:好!

师:(放歌曲———佟铁鑫演唱的《乡愁》)伴随着余光中的乡愁,咱们就要说再见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谢谢大家!愿做你们永远的朋友!

说课稿

这堂课可以说是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的一堂实践课,也是一堂开放课。

首先说说这堂课的设计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意—朗读指导—语言运用—对比阅读。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语言。因此,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情。在整体感知理解诗意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阅读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过程。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悟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

关于朗读指导:初二学生首次接触新诗,我认为应在朗读方面加强正确的指导。主要是读出感情、节奏、重音,并且始终把感情放在首位。事实上,我们在读诗时大都是凭直感一下子进入诗歌的境界,然后自然地在诵读中诠释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并不是机械地先读熟,再读出感情。因此,有感情地读是始终贯彻在诗歌教学之中的。

关于第三环节:即兴写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正是一笔丰厚的语文资源。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薄而出了。

关于对比阅读: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想渗透对比赏析诗歌的方法。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特点,设计的问题较简单一些。不管学生从哪个角度对比,我都予以肯定,关键是引导学生有思考的过程,力求养成对比赏析的习惯。

除此之外,还有几点说明:第一,乡愁是一首极好的诗,乡愁在余光中的笔下被诠释得淋漓尽致。这种感情是全人类共有的。我及时抓住寄宿生都有过想家的经历这一点让他们品味、感悟、表达。为了烘托气氛,我主要利用电教手段将诗歌做成MTV的形式,并配上精心设计的画面渲染气氛,使学生尽快感情定位,进入诗歌情境。第二,每个环节设计始终把握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第三,关于教师角色的定位问题。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而不是单一的。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的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升华者。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园地。最后,关于课件,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对语文课件的使用,近年来褒贬不一。随着电脑网络的兴起和发展,课件以它特有的形式和无与伦比的优势登上了课堂教学的宝座。但如果用不好就会弄巧成拙,喧宾夺主。语文教学要慎用课件,尤其不可做成一环扣一环的固定模式,那是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选一些经典的图片、音乐,以及相关的资料等。这样运用起来灵活、实用、不拘泥于形式。

评点

这是一节让学生真正精彩起来的课。学生的精彩突出表现在他们自己真切的感受和诸多的“发现”上。

课堂上的学生来自博兴县实验中学,他们大多是寄宿生,县内县外的都有,一般一个月才回一次家,对于离家在外的初二的孩子们来说,读着《乡愁》,引起乡愁,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只有具备这种真切的体验,才能真正读进诗里去。

诗是抒情的,是入境的,有时能够体验到,但不一定说得清。可贵的是,这些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自己的发现,并且能用得体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们的发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的层次结构,二是诗的立意。用时空的变化顺序来组诗,使这首诗的层次非常清楚,由对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正是作者感情的升华,也是这首诗得以广泛传播的生命力所在。

学生听读一遍,又自读两遍,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感受,就有这么多的发现,可见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在课的后十分钟,教师让学生将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两首诗比较阅读时,学生们发现了更多的东西。两首诗的主题、形式、表达感情上的异同点他们都能理解得清清楚楚。

除了学生感受和发现的精彩以外,我们看到学生在借助诗的表达方式迁移运用时所写的即兴小诗也很精彩。如果没有把诗读进心里去,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的。学生精彩起来了,那么,课堂上教师是怎样表现的呢?

我们看到,在学生精彩的背后,是教师能“退”则“退”。这节课教师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朗读指导—语言运用—对比阅读。在每个环节的内容处理上,教师一直遵循着一条“多退少补”的原则,学生能做的事,教师不会去包办代替。教师把发现的权力给了学生,把如何读诗的选择、决定权给了学生,把评价的权力给了学生,甚至作业的布置也让学生参与了进来。在学生的参与下,从课内的学习,迁移拓展到课外相关诗文的阅读积累,课内课外构成了一个“大语文”的学习框架。教师“退”下来,真正还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但教师并没有撒手不管,而是该“补”则“补”,这个“补”,主要表现在教师不露痕迹的相机引导和对重点之处的适时强化。如对诗意的理解,对朗读的指导,对两首诗风格的比较,再如引导学生从学诗到模仿写诗。

学生精彩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要让小主人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仅仅给他们时间和空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学的民主、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往往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这方面,赵老师做得很出色。在课的开始,赵老师是以一种近乎聊天的方式和同学们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师的语言自然、随意,句句发自内心,让人听得心里暖暖的。课堂上如春风拂面般的鼓励性话语时时可见。

学生精彩的背后,是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赵老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多重的,不是单一的。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的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升华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园地。在这一园地里,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尽量多地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特色,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教师良好的认知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方式,而学生时时闪耀的思维火花,也不时地给教师的认知方式以触动,这种认知方式上的融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引导在转承之处,鼓励在动情之时,强化在重要之点,没有做作之嫌,没有雕饰之意,一切顺乎自然,清新流畅。就在这看似教者无为的课上,实现了师生的共同精彩。

下载陈钟梁《合欢树》教学实录评点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钟梁《合欢树》教学实录评点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台阶》教学实录与评点(5篇)

    执教:余映潮 评点:苏 丽 时间:2013年9月11日。 地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克昭中学。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小说,一篇讲父亲的小说。大家先把作者简介读一读......

    《花钟》教学实录之一

    精品教学网 www.teachcn.net 《花钟》教学实录之一 上课。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13课—— 生:花钟。 师:从题目看,花钟是用花草做成的钟。生活中有人见过花钟吗? 生无语。 师:......

    花钟 钟惠教学实录

    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2008年10月南昌特等奖)钟惠老师《花钟》教学实录 师:刚才我们交流了很多花,看看大屏幕,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师:鲜花朵朵向日葵向着太阳绽......

    “学写儿童诗”教学实录及评点

    [转载]“学写儿童诗”教学实录及评点 原文地址:“学写儿童诗”教学实录及评点作者:如月弯弯郭学萍特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任南京市下关第二......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执教:余映湖 评点:金琴 潘虹 时间:2012年12月5日 地点:辽宁大连市101中学 一、 初读浅说 师: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散步》美文赏读。一起读一......

    《寓言四则》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师:现在,我给大家来一回现场作画,请大家看后猜一个成语。(作画) 生:(个个面露笑意,答)画蛇添足。 师:真聪明!今天的课就跟这个成语有关。请大家翻开课本第29课,我们一起学习《寓言四则》......

    花钟课堂教学实录

    花钟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认8个生字,指导书写“醒”;理解“欣然怒放、暮色、舒展”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

    《合欢树》教学反思

    《合欢树》教学反思 《合欢树》教学反思1 建构“共享式”的课堂教学新境界。“共享”就是“对话交流”。师生双方互相倾听,共同参与,达到教学相长。因此,在课堂上我给学生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