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品)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以很大的比重,构成了现代中学化学教材的主体内容。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大量叙述性材料为特征,它的学习是一种掌握事实的学习,易于产生兴趣,却难于保持注意;易于理解,却难于运用。致此,本人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归纳了如下三个设计要求:
一、元素化合物课要充分利用基础理论的指导作用。揭示知识内在联系
以叙述性材料为主的学习内容,有知识分散。记忆量大等特点。及时将知识横向比较、纵向联系,将元素化合物知识联线结网。对于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对于防“散”治“乱”,是很有效的。但是,结构化的知识是要有理论作基础的。因此,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用学生能接受的化学理论作为灵魂,将具体的化学事实统帅起来。
高中化学的教材顺序,以元素周期表为界,“表前元素”的学习采用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将元素性质的理解向原子结构、向元素递变规律的方向归纳:而“表后元素”的学习,则采用演绎法,从一般到个别,用元素周期表的理论知识指导各分族具体的元素性质学习,这是高中化学无机部分教学的基本思路。在有机化学部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观点应贯串始终。一些比较成功的元素化合物课的教学设计,无不体现理论的指导作用。例如“硝酸”,整节课可以以氧化还原为主线,从硝酸中氮的化合价人手,以稀浓硝酸氧化性强弱比较连接各教学环节,最后归结出几个氧化还原的规律,在这条主线贯串和组织下,一个个精彩的实验很自然地将硝酸的化学性质铺展开。高二化学中的“乙醛”,可以自始至终紧扣住“结构决定性质”,从醛基的结构入手去分析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以后又多处回应。不难看出,这些课的教学设计之所以显得结构清晰紧凑,化学理论在这起了关键的作用。虽然着“墨”不多,但灵魂却无处不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要设计得“形散意不散”,理论的灵魂作用至关重要。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中要抓住性质这个重点,而化合物的存在状态、制法和用途都与性质是直接相关的,或者说由性质所决定的。
以性质为核心再跟用途、存在、制法密切联系,则知识就不会显得太零碎,也不会感到枯燥。事物之间会存在一些内在的联系,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设计中就必须揭示出这种联系。一些设计不成功的课往往是仅注重了事实的罗列和堆砌,而忽略了对事实的内部联系做深刻揭示,最终将“学化学”引向了“背化学”的死胡同。
除了“基本理论指导”和“以性质为中心”这两条线索外,元素化合物学习中的第三条线索就是相关物质之间的相互衍变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线索在到了复习时才加以总结归纳,是不够的,要将这些线索从第一节起,就或明或暗地渗透于学习的全过程,这也是元素化合物课设计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
二、元素化合物课的教学设计要以实验为基础
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如果离开实验、标本、模型和其它直观手段,仅凭教师的口述和板书,就无法获得生动准确的感性知识。这样,学生只有生硬地记忆,随着所学内容的增多,就越来越杂乱,顾此失彼,从而频频发生错误。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化学实验和其它直观教学手段的施用,让学生们注意观察、积极思考、正确描述。就能使学生清楚、准确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这样做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这些重要的知识。但是,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设计好元素化合物课的教学呢?首先。实验的设计与组合要能深刻地揭示反应规律,有利于掌握化学事实。例如,高一化学“氮气”一节中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其中NO2与水的反应是教学难点。采用下面设计:先从氮的化合价引出氮的五种价态的氧化物。介绍其颜色后演示实验:一瓶无色的NO上倒放一空瓶,抽走其瓶口玻片,NO与空气混和,立即出现红棕色;向其中一瓶加入少量水,盖上玻片,稍振荡,瓶内红棕色消失,再抽开玻片,瓶口上方又出现红棕色。启发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完成化学方程式,这样,由于实验设计和组合的合理,学生大多能自行总结出NO和NO2的重要化学性质,而其中的难点内容,NO2与水反应的产物中还有NO,也由于实验设计的巧妙而被顺利地突破了。接着再进一步,通过实验去深化对反应规律的认识:两瓶无色气体(分别是NO和空气)、两瓶红棕色气体(分别是NO2和溴蒸气),要求用最简便的方法鉴别。这样的一段教学设计显然是成功的,实验在其中充分显示了获取知识的功能。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物质的性质,使学生顺利突破了重点难点,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其次。实验要能激发、调动学生思维。这种激发,可以是学习欲望和兴趣层面上的。也可以是在创设问题情景较高层面上的。“氨的性质”一节中氨与酸的反应,普通中学根据学生特点。可设计成学生动手的趣味实验“空瓶生烟”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而由重点中学教师设计的铜与稀硝酸反应,在让学生在向稀酸中加铜片前,先加放少量的碳酸钠粉末,这种似乎“不合常理”的小小改动。却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思维,“逼” 着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为什么要加Na2CO3(为了排走试管内空气)?为什么要排空气(NO易与氧化合)?为什么能排气(CO2比空气重)?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其思维容量,一个普通的验证实验就变得不普通了,实验启迪思维的功能也就充分体现了。化学实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是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的。实验设计与实验教学的水平,直接标志着元素化合物课的设计水平,没有一些别具心裁的实验设计,元素化合物课的设计很难达到优秀的水平。
三、元素化合物课要尽可能紧密地联系社会、联系实际
这是这类课设计的又一个规律,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若不和实际结合,将成为空中楼阁。无论是为了提高学生兴趣,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无论是为了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都很有必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体现“化学与社会”这个命题。重视元素化合物与社会、生活、环境、科技的密切联系,才能通过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科学的情感,对科学的关注程度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之一。高一的“氮气”,在学习了NO、N02性质后联系“雷雨与庄稼”,联系汽车引擎点火时产生氮氧化物的环境问题,联系酸雨,联系硝酸的生产。在“乙醛”的学习中,在醛的氧化反应后联系制镜小史、联系糖尿病的检验。既生动又强化了知识的运用。在设计“氨和铵盐”时,从素质教育的观点出发,将整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放到化肥这样一个背景中进行,能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有机地渗透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能关心环境、能源、材料、卫生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应该成为这一类课设计时重要的教学目标。这是素质教育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联系实际,重点要放到知识的运用上。引导学生在课外模拟攻关,都是一些成功的设计,这种让学生在更高层面上的联系实际,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开发思维,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的意念,在元素化合物课的设计中是值得提倡的。
这里以《氨的性质》教学设计(华南师大附中王季常、曾汉泰设计)为例,说明元素化合物知识这一类课的设计。
教学过程如下(学习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略去):
[引入]观察一个实验(氨的喷泉实验),并打开桌面上的浓氨水,闻闻氨气的气味。[设问]观察到什么现象?(①形成喷泉;②烧杯中溶液仍为无色,而烧瓶中溶液为红色;③烧瓶未充满)。
[设问]通过现象,① 我们曾学习了什么物质也可以形成喷泉?(联系旧知识HC1)② 为何形成喷泉?(极易溶于水)③ 为何极易溶于水?(由相似相溶原理以及水为极性分子,得出氨分子也呈极性)④从上述结论,能否得出氨分子的结构?(学生推导出氨分子NH3的四个原子一定不是在同一个平面上。而会形成三角锥形的分子结构)。
[分析]我们一起分析氨溶于水的另外两个现象,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①为何形成红色溶液?(利用“酚酞遇碱变红”,推断出一定有OH-产生)②烧瓶中的OH-来源于什么物质?(从现象得出,新产生的OH--定不是来源于水,因为烧杯中滴有酚酞的水并未变红,也不可能来源于氨,那么只能来源于NH3·H2O)。
[讨论]③ 如何书写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运用质量守恒,学生即可写出,老师只需提示NH3·H2O为弱碱,注意可逆符号即可)[练习]训练题(巩固性训练,略)(说明:以上氨与水反应的性质是在实验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积极思维得出的,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迁移的能力也能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实验]我们刚学习了氨与水的反应,那么氨与其它物质是否会反应呢?下面自己来做一个实验:NH3与酸(盐酸、硫酸、硝酸)的反应。
[讨论]为何出现白烟?写出反应方程式。(说明:由于整个过程是由学生通过自己观察现象,发现滴有浓盐酸和浓硝酸的上方出现白烟,而浓硫酸上方没有。自己作出解释,自己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因而课堂气氛活跃)。
[演示实验]用爱氏试剂法检验肉类新鲜程度。
取约10ml的爱氏试剂,置于锥形瓶中,搅匀,并立即塞上下方插有一根细铁丝的橡皮塞,铁丝下端弯曲成钩,可挂住肉样(肉样须不沾管壁,并距液面1-2cm)。若肉样已不新鲜,就有NH3存在,于数秒内即有NH4CI生成,可观察到白烟出现。
[思考]白烟出现是否可以表明肉已经不新鲜?(说明:在学生实验基础上,增加演示实验——用爱氏试剂法检查市场上猪肉是否新鲜,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总结]以上反应氨分子中N、H元素未变价。
[过渡]回忆HX和H2S的化学性质,分析它们为什么具有还原性。
[设问]从NH3中N、H元素的化合价,判断NH,是否也会像HX、H 一样具有还原性? [学生实验]NH,的催化氧化(将锥形瓶置于浓氨水上方,收集少许氨气,然后将铜丝在酒精灯上烧至红热,迅速插人有少许氨气的锥形瓶中)。(说明:学生动手做“氨的催化氧化”实验时,预计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a.出现红棕色。b.出现白烟。c.实验失败,未能观察到任何现象。为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刻意追求实验现象的统一,不回避可能出现的各种实验现象,可有意把三种不同实验现象摆到讲台上,请学生解释,促进学生深人思考)。本课在实施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讨论气氛高涨。分析出现红棕色原因时,有的学生说“NH3被O2直接氧化为NO2,故出现红棕色”;马上有学生纠正“NH3被02氧化为NO,NO再被O2氧化为NO2”;分析出现白烟时,有的说“白烟一定为NH4NO3”,马上有学生说出为何产生NH4NO3。特别是分析何种原因导致实验失败时,有的说“锥形瓶不够干燥,使瓶中氨气溶于水中”;有的说“铜丝不够红热,达不到反应温度”,有的说“铜丝表面有杂质,使催化剂难以发挥作用”,有的说“收集氨气的时间短,致使氨气太少,反应不够充分”,有的说“收集氨气的时间太长,致使氨气太多,氧气太少,同样使反应不够充分”,甚至有的说“收集氨气时间刚好,氧气恰好反应完全,使生成的NO不能进一步反应生成NO2故观察不到红棕色” „„他们还纷纷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解释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指出:我们希望成功,但我们并不忌讳失败,失败了,要找到失败原因,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科学,从而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来不得半点的虚假”)。
[讲述]“氨的催化氧化”是工业生产硝酸的基础,工业中产生的NO和NO2等大量尾气必须用碱液吸收以免污染环境。广州环境污染仍较严重,有的地方酸雨频率已达90%,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社会问题。
[学生]情绪受到感染,自觉用烧碱溶液对瓶内气体进行处理。[过渡]除了氧气可以氧化氨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氧化剂可以氧化氨呢? [设问]回忆HX(HF除外)、H2S被氯气氧化的实验,想一想,氨气能否被氯气氧化? [演示实验]氨气和氯气反应的实验(预先用两个干燥的锥形瓶收集一瓶氨气和一瓶氯气,实验时将两个试剂瓶口对好,抽去玻片,上下摇匀)。
[讲述]氯碱工业中常用浓氨水检查是否有氯气的泄漏。
[练习]运用相似性以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出现白烟),书写其反应方程式。[设问]回忆 还原CuO的实验,高温时NH,能否还原CuO呢? [演示实验]NH3还原CuO实验(实验装置与H2还原Cu0实验相似)[练习]根据相似性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试管口出现水滴,试管底部出现红色物质),书写其反应方程式。
[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略)从以上《氨的性质》教学设计中,我们看看是怎样体现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设计要求的。
首先,作为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基础,实验在设计中的作用是很明显的:氨与水反应这个性质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氨的催化氧化这个难点内容,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在教师精心设计放手实施的问题情境(异常实验现象的分析、争辩)中自己突破的。
其次,化学理论作为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内在灵魂的作用也十分明显:用物质结构的知识指导学习氨的水溶性和弱碱性,用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和氧化还原的知识指导学习氨的还原性,这样的学习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元素化合物课有足够的深度。至于联系社会。联系实际,更是本设计一大特点,结合氨与酸的反应,启发学生设计如何检验猪肉是否新鲜,当时新闻媒体恰好在对少数黑心肉贩私售死猪肉的事件曝光,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如此紧密结合,很自然创设出一个成功的问题情境。可见,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把握住这三点,就能从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反映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课型特征和设计要求,只要在实施时能用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为主导,又具备了熟练的教学技能,就可以上出精彩的元素化合物课来。
第二篇: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与研讨定稿(王莉莉)
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与研讨
(杜集区实验初级中学 王莉莉)
一、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过程
学习可以认为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 教学就是要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执行控制)。因此, 教学应完成三项任务:
(1)明确某一学习任务的始态和终态;(2)为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提供指导性帮助;
(3)对加工产品提供准确的测量和评价, 以使学习者得到更全面的反馈。
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过程可以表述如下,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也不例外,只是各环节的具体内容与其它知识构成的教学不尽相同: 环节:
确定教学起点 :学生原有水平—— 知识、技能、态度。分析教学任务 :本次教学中, 学生需要学习的新知识, 技能和态度的发展, 以及这三者间的动态关系, 分析可由学生本次学习终点目标逆推至学生原有的水平。
陈述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学任务的分析, 提出本次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教学目标, 可以参考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但教师要制定出明确的质和量的要求。几点说明:
a.教学目标陈述的应该是学生学习后应达到的结果, 而不是描述教师应做什么或做了什么。(教师做什么 ,应体现在下面的环节中。)
b.教学目标的陈述, 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 都要十分明确、具体:在什么基础上, 在什么条件下(或经过哪几个步骤),得到质和量上的什么结果。不能用含糊和不切实际的语言来陈述。
c.教学目标中应体现出学习结果的认知层次。
设计有效教学技术等三个环节是并列的, 它们依据上面三个环节工作的结果, 对教学进行综合设计。实质上是根据对象和任务提出教学上的相应对策。‚教学管理‛也体现了教学的组织性和程序性。
‚测量与评价‛ 环节对学生是提供学习结果和反审认知的 反馈信息, 对教师是提供教学效果的反馈, 以便积累教学经验和作好补救教学的准备。
二、初中化学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内容与构成 1.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内容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的骨架,中学化学的其它知识构成都是在它上面展开和认识的。它是中学化学基本的、重要的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教学中涉及具体化学物质约 20多种:
典型物质:如,O 2、H 2、C、Al、Fe、H 2O、CO 2、NaOH、H 2SO 4 ;
重点介绍的物质:如,CO、HCl、Na 2CO 3、CaCO 3 ; 一般认识的物质:如,C 60、CaO、Al 2O 3、NaCl、NaHCO 3
还有若干属于一般了解的:如,N 2、Cu、油脂、维生素、糖、蛋白质。
2.中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构成
中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研究具体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较多,研究金属及其化合物相对较少,原因可能是金属的性质更相似一些。研究单质较多一些,研究化合物相对较少一些,原因可能是单质的性质更具有元素的典型性。对典型物质的研究一般是分几次完成,每次各有侧重点,逐渐形成对某物质的全面认识。初中化学研究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点:典型物理性质、重要化学性质、制法(实验室制法为主)、用途;也有结构和存在的内容,但不多。
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以物质分类为线索交叉展开: 空气——氧气(混合物——纯净物)水 — —氢气、氧气(化合物——单质)碳——石墨、金刚石(单质——同素异形体)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单质——化合物)金 属(单 质)—铁、铝
酸、碱、盐(化合物)— H 2SO 4、HCl、NaOH、Ca(OH)2、Na2CO 3、CaCO 3
可表述为图表(分类)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多以归纳方式进行研究; 如:氢气、碳、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三、初中化学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策略 1.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决不单单是使学生知道和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它的教学还涉及思想方法、价值和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自然界与人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
例如: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观察——初步认识——考察分析——深入认识;方法论)故事: 在意大利靠近那不勒斯的 格罗多得根有一个石灰岩的峡谷。有一个人带着他的狗走进了峡谷,很快狗就晕倒了,人倒安然无恙。人向四周看了看,并没有发现什么,但当人弯下腰去救狗时,人也头晕了。…… 2.基于建构观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策略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式。课例分析:《谁偷了我肥料》
由一个教学案例来说明教学中要渗透建构观、结构观、发展观。上海 吕彩玲 《金刚石、石墨和C60》
从物性延伸、过渡到化性;下面再从明显的可燃性深入到还原性,还要把可燃性和还原性统一为碳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这样‚ 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 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回忆开始对单质碳用途的描述;讨论用途与性质的关系,开始形成‚性质——用途——存在——制法‛的认知结构(关系)。这一认知结构既包括了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框架,也包括了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联系和发展途径。总结本节内容 [ 概括物性、化性(可燃性),形成表格 ],3.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实验教学的使用与创新 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既是为了深化对元素化合物的认识,也是认识化学事物的重要方法,且实验本身也是学习的内容。
使用与创新要依据元素化合物知识讨论的侧重点,要突出要点。
四、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常见障碍及问题解决 不要死记硬背,注意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形。注意直观、形象化,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课例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突出实验教学,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 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而不是孤立的死记硬背有关物质的性质等。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特点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入手学习有关物质构成和变化的知识,然后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即‚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其中,科学探究和STS教育贯彻整个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本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上述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特点。课例分析《物质的酸碱性》
本教学设计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体现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特别突出了教学情景设计和实验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六个方面的优点:
(1)用生活场景视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原有认识的局限和错误引出研究的问题。
(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物质的酸碱性。
(3)收集身边物质进行酸碱性的检验,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关注身边的化学。
7(4)谈身边物质酸碱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从化学的视角认识身边的物质,渗透新课程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活动评价方式。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⑴课题名称
⑵本节(单元)课教学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⑶教学背景分析
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以及前期教状况、问题、对策等说明。
⑷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等。
⑸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本部分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求把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表达清楚,可附教学流程图。
⑺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建立在总结个人以往相关教学经验、借鉴他人已有教学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特点及对学生的学情分析进行深入研究,应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创新性。
⑻教学反思
由于教学设计都是已经实施后的教学过程,因而文字资 料中还要包括教学反思。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来谈谈如何体现这些基本要求。⒈如何确定‚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的确立,需要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策略,提出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例1 例1 人教版 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⒉如何进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教师需要结合具体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和处理,以适合教学时间。第二是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这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需要从三方面考虑,即已知:先前经验;想知:学习动机;未知:教学目标。
案例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简明扼要的列举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并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学生的先前经验(知识掌握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突出 的核心观念,做到教学有的放矢。
⒊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起着举纲导向的作用。合适的教学目标需要从三个维度来具体表达,即在 ‚知识与技能‛层面,说明‚学什么‛;在‚过程与方法‛层面,说明‚怎么学(怎么做)‛;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说明‚为什么学‛。同时要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使教学目标的设计建立在三个维度有机整合的可操作性、可测量的目标系统之上。
案例分析:云南曲靖 段亚鹏《二氧化碳的性质》 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从三个维度整体考虑,全面具体,要求明确,可操作性强。特别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针对本节课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几点要求,针对性强,便于实施。同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去学,从而易于实施,落实和评价。
⒋如何进行‚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涉及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师活动的设计、学生活动的设计、教学意图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设计等几个内容范畴,其核心是‚活动的设计‛,基于新课程要求的活动设计应体现‚为方法而教‛‚为策略而教‛的思想。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的表达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采取表格式也可采取文字叙述式,但更多的是采取表格式。
案例分析:戴雯婷《竹子中的奥秘》 1陈玲《《二氧化碳的性质》》 《金属的化学性质》
⒌如何进行‚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旨在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结果及其影响结果的课堂教学要素(变量)的评价设计。这种设计需要将学习结果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将三维目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测,如纸笔测验、活动表现、观察记录等,借助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双重作用,来全面测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便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调控教学过程。
案例分析:
⒍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旨在介绍本节课与以往课的不同与特色之处。及什么地方做的好?好在哪?本节课的教学特色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怎么改进?
案例分析:
对教学设计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教学设计,即是教师备案这一教学环节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基础,使其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是教学取得最佳时效、实现教学创新的重要保证。
教学设计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以套用,也没有一成不 变的方法可以照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生动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创新是教学设计发展的生长点。
第三篇: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篇一:2013-2014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1 2 3 4 5 篇二:初中化学_元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
化学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元素(第一课时)教 学 设 计
曲靖市麒麟区第七中学 周玉萍
一、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对新知识的体验与探索,将认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合作、讨论与交流,实践与探究,查阅资料等多种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元素概念。在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自学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元素与健康、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练习来加深本节课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设计策略:
1、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 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出发设计化学教学
2、从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设计化学教学 课题2 元素(第一课时)
导学案设计
一、教与学目标导航
1、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3、中考考点:元素的概念,常见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二、预习案
⑴ 什么是元素?找出元素定义中的关键词,并在书上圈划。⑵ 质子数为
26、中子数为27的原子和质子数为
26、中子数为26的原子是同种元素吗?
⑶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结构中的()部分,与中子数有无关系?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不同。
⑷ 读课本73页图4-4,了解不同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在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地壳中含量少,作物生长大量需要的元素是(),所以作物要施肥。
(5)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三、教学案
(一)自学质疑
1、o2、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相同的什么元素?
2、o2、o3、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什么元素?
3、h2、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氢原子,这些氢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什么元素?
4、什么是元素?原子的什么决定了元素种类?
6、图4-5中外国人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7、书写元素符号的方法是什么?
8、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有哪些?
9、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二)交流展示
元素的概念
1.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2.地壳中的前4位元素是氧、硅、铝、铁
3.国际上需要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元素符号 4.元素符号书写方法 5.元素符号的意义
7.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三)互动探究
1.对比观察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四)精讲点拨
1.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发生分裂),分子种类改变 2.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发生分裂),原子种类不变 3.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4.元素是宏观概念,用于描述物质的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是微观概念,用于描述物质或分子的构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五)矫正反馈
1.元素是宏观概念,是对物质的组成而言的。元素就是具有相同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____________;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 2.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并说出理由。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组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b.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c.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单质组成的 d.水分子是由氧分子和氢分子构成的(六)迁移运用
课堂练习
(一)元素符号组合游戏:请把它们变为你认识的元素符号。
第四篇:离子化合物教学设计
篇一:离子键教学设计
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化学键
一.教材分析: 《离子键》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以及了解了原子的结构后学习化学键的知识。本节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让学生了解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电子式的书写和离子化合物的书写及其形成过程。是对学生的微粒观和转化观较深层次的学习。为今后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打下基础。并通过这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的时候掌握了离子的概念,并且在上节课了解了原子的结构及其性质,还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及其初步掌握了 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等学习方法。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知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从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从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变抽象为形象,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活跃课堂,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完成知识概念的建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氯气与钠的反应让学生学到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认识事物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分析
六.教学过程: 第三节 化学键
离子键
相互作用: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斥力);
二.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注:1.不一定是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形成的。2.离子也可以是带电的原子团。三.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2.离子电子式:
(1)阳离子: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它的离子符号,复杂阳离子(nh4+)。
五: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表示“相遇”;“ ”表示电子得失;“ ”表示“形成”.共价键
3.化学键:①化学键存在分子内②化学键是一种较强的相互作用③化学反应与能量
篇二:《离子键》教学设计
《离子键》教学设计
(苏教版 化学2)
蒋广锋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
一、课程标准、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
高中化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这些微观粒子构成的,所以对于学习原子直接是如何构成物质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本节课理论性只是占有一定的篇幅,虽然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对于新知识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是不足的。
(1)通过氯化钠的形成理解离子键的概念及本质和形成条件。(2)通过实例了解离子化合物的概念,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
(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通过对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流程
1、引入:美丽的晶体世界,美丽的晶体是如何形成的? 流程
2、“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分组实验;
流程
3、透实验现象,探究变化本质,从原子结构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流程
4、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流程
5、通过比较理解、把握用电子式的书写;
篇三:离子键公开课教案
第四节 化学键
离子键——高一化学公开课教案
一 教学目标
能力培养: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科学品质: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
二、本节教材简析 原子结构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是对物质结构知识的延伸和发展。
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离子键的概念,另一部分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的过程。
三、本节教学重、难点
四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本节教学方法
六、教具
多媒体教室、电脑、摄影机、投影幕、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金属钠、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迄今为止,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有数以万种,但通过上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所发现元素却只有一百多种。
学生:氯化钠 氢氧化钠 硫酸锌 氯化镁 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亲自制备一种离子化合物-------氯化钠
[演示实验5-4]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 请一位同学描述实验现象
[影幕显示]实验现象:a、剧烈燃烧b、发出黄色的火焰c、产生大量白烟 原因分析:钠和氯气剧烈反应生成氯化钠小颗粒悬浮在气体中呈白烟状.[影幕显示5]2na + cl2 问:钠与氯气是怎样形成氯化钠的? [影幕显示]nacl形成的微观过程
学生:请大家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来填写课本p102页表5—14 [影幕显示5] 思考:在氯化钠晶体中,na+和cl-间存在哪些作用力?
分析:1 na+离子和cl-离子间的静电相互吸引作用 2阴阳离子间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间的相互排斥作用。
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成键本质:静电作用(静电引力=静电斥)成键元素:活泼金属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元素
过度: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为了分析化学反
[影幕显示]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 · ”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
讲解:(1)原子的电子式:常把其最外层电子数用小黑点“.”或小叉“×”来表
(2)阳离子的电子式:不要求画出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只要在元素、(3)阴离子的电子式:不但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而且还应用于括号强调: 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其离子符号,阴离子的电子式要在元素
电荷数(两标一括)。
钾原子,钾离子,钙离子,硫原子,硫离子 讲解离子化合物电子式的书写规则,并举例讲解 [课堂练习]写出下列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cao mgf2 过度:我们引入电子式的目的就是为了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下面我们就可
以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影幕显示]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用电子式表示溴化钙的形成过程
强调:
1、离子必须标明电荷,阴离子要用[ ]括起来;
3、不能把“→”写成“=”;
[课堂练习] ⑴ 用电子式表示氧化镁的形成过程
⑵ 用电子式表示硫化钾的形成过程
本节总结:
1、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
电子式的书写
[布置作业]
?mgcl2 na2scao
第五篇:铝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论作业
铝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2013-2014第一学期 2011级化学专业(师范)
学生姓名:邱馨仪 学生学号:11306059 指导学院:教师专业发展学院 指导教师:刘东方
铝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对象
1、面向中学学生
2、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课堂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许多非金属元素,了解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但对金属元素的了解还是比较少的。本节课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认识,给他们一个更为广阔的认识物质世界的空间,通过与之前所学过的知识相比较,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学习,总结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同样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建立认识材料的基本角度
金属铝的主要化学性质
铝的化合物的两性
教学难点:认识材料基本角度的建立
金属铝与碱溶液的反应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研讨”等教学活动,了解铝的还原性 2)掌握金属铝的主要化学性质(与氧气、与强酸、与强碱溶液的反应)3)了解Al 的物理性质、明矾的净水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易拉罐材料的相关问题分析,初步建立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材料的基本 角度,通过对钠、镁、铁性质的归纳,充分认知分类方法对认识物质性质的指导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于社会发展与材料的关系以及对于材料发展前景的展示,使学生体会化学在推动人类历史进步过程中起 到的重要作用 2)通过对于实物以及图片展示,使学生了解化学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过程
1、金属材料讨论的引出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Na、Mg、Fe三种金属,同学们初步了解了金属性质及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今天将继续金属话题的讨论 → 通过已学知识引入新课,使学生开始意识到金属共同点
【展示】工具的变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电子时代 【展示】电子时代金属的一些应用:计算机散热器中的铜柱、汽车外壳铝合金、飞机发动机钛合金/生活中的铜导线、金属炊具、暖气片(观看多媒体图片)→ 从历史的角度和现代电子时代的角度,阐述金属的重要性,给予实物的图片说明金属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提问】生活中遇到的金属制品都是现成的,这些制品是怎么得到的?(思考金属材料的来源)→ 引导学生考虑金属制品“前身”是什么东西,引出对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 【过渡】实际上金属制品都是利用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作的适合其应用金属材料来得到的。这节课我们重点讨论铝单质的性质。【展示】易拉罐 【提问】①易拉罐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②为什么用这种材料?(思考可能的回答:主体材料、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容易压扁、价格低、环保„„)【讲解】通过生活经验,我们可以解决第一个问题,易拉罐的主要材料是“铝”
2、提出从金属的通性角度预测铝的性质
【讲解】通过生活经验,我们可以解决第一个问题,易拉罐的主要材料是“铝”,铝是一种重要的金属,他在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那么他有哪些性质呢?
→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物质的分类的思维,掌握了一定归纳的方法。
【总结】金属的物理通性是?化学上呢? 总结出钠、镁、铁都能与活泼非金属单质反应、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引出铝的性质。(思考讨论钠、镁、铝的性质)【视频展示】铝与氧气反应、与酸反应
【学生练习】由现象写出方程式(学生可以总结出:金属铝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单质反应,与酸反应的性质)→ 通过教师“期望”关注的角度,梳理出本堂课讨论主要问题
【投影】展示铝的一些制品,思考,铝为什么不易生锈?可以用来做这些用途? 【讲解】铝在空气中可以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了铝的进一步反应,起保护作用(思考: 学生给予初中经验能够答出氧化膜的保护作用)→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确实感受到铝表面氧化膜的存在,掌握金属铝与氧气的反应、与酸的反应
3、通过实验和录像分析铝的不同之处,引出铝的两性
【讲解】铝有没有与上述三种金属不同的地方呢?下面我们看一个实验。(观察实验)
【视频展示实验】课本本节实验2,观察过程中分析镁条、氯化钾作用。→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铝热反应。
【讲解】由于铝较活泼同时该反应放出大量热,因此可以用于焊接铁轨,该反应类型叫铝热反应,铝粉与氧化铁粉的混合物叫铝热剂。(学生能根据现象写出方程式)→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铝与碱溶液的反应,知道铝的两性。
【讲解】铝也能与其他一些金属氧化物发生类似反应,也属于铝热反应,他们的混合物也叫铝热剂。(学生练习:铝与Fe3O4、MnO2的反应)【视频】铝与碱的反应 分析产物,总结方程式(学生总结方程式)总结:总结出铝与酸、碱溶液的反应,显示了铝的两性。
素材:铝制品不易用来盛装醋、酸梅汤或碱性的液体,为什么?(思考并回答,对铝的性质有更深刻的理解)
【生活小提示】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老年性痴呆症与铝的摄入量有密切关系。铝同时对人体的脑、心、肝、肾功能都有损害。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于1989年正式将铝定为食品污染物而加以控制。提出成年人每天允许铝摄入量不超过60 mg。如经常吃油条、油饼、面窝等油炸食品,喝铝制易拉罐罐装饮料,或是经常食用铝制炊具做成的饭菜,都会使人的铝的摄入量增加,从而影响脑细胞功能,导致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迟钝,并有患老年性痴呆症的危险。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从实验对比和理论分析入手,总结出了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教师在讲述本节课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物质的结构入手来分析物质的性质并逐渐使学生学会比较的学习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元素周期律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