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租船问题
《有余数的除法》例5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城关小学
唐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P67例5 设计特色:
“解决问题”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需要学生真正理解“至少”和“最多” 的意思,正确用“进一法”和“舍余法”解决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同时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对子既是独立的,同时又是互相依赖的,保证学习合作交流的开展,为需要用“进一法”和“舍余法”解决的实际问题提供保证。学生通过写、画、算、比,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例5的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让学生理解“进一法”和“舍余法”,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和感悟知识的形成全过程。在教学解决有余数的除法问题时,应该根据知识点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操作、讨论、合作交流、对比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教法简介:
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交流、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写、画、算、比的学习体验,用合作交流的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进一法”和“舍余法”,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会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这几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看谁学得好。(出示PPT)口算下面各题:
1.()里最大能填几。2.口算。
同学们表现都不错,相信下面的题目也难不倒你们。你发现每一组题都是用哪句口诀?(生回答)但是你知道每组中的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吗?(一道有余数,一道没有余数。)
同学们可真棒,这些算式都能快速的计算出结果,有余数的除法在数学学习中作用非常大,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板书
【设计意图:用学过的知识作为导入,意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审读题意,交流理解。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课件出示例5。
大家看,二年级(1)班的同学打算去公园划船,由班长作为领队组织大家游玩,可是他遇到一点小问题,我们来帮帮他吧。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师:他们遇到什么问题?那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愿意)师:好,请你们仔细观察,你要知道那些有用的信息,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坐满了是4 人,坐5人不行)
“至少”是什么意思?(就是最少需要船的数量的意思,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22个学生都上船(教室里最多5个学生是什么意思,教室里至少5个学生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划船一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1、独立尝试
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有了刚才的分析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别着急,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提示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提示: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圆圈画一画,数字表示等方法。先做完的同学可以同位之间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指名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想法。
2、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
你能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再找两个学生板书算式并说说理由,为什么要用22÷4(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有几个4,用除法解答)。
(1)讨论辨析。
问题:同学们在计算时发现了结果有余数,为什么单位要这样写呢?说说每个数表示什么。)
(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预设:同学们通过计算知道租用5条船后,还剩下2 人,该怎么办呢?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
检验: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梳理:在研究问题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
【设计意图:放手学习,探究新知。让学生通过写、画、算、比,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同时,在相互交流中,给每位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的机会,同时做到知识共享。这观察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感悟体验的过程,可以激发起学生认真倾听学习的思想感情。
三、合理辨析,巩固练习
(一)对比辨析
师:问题解决了,同学们的开始划船了,很快吃午饭的时间到了,大家上岸吃自己带的食物,可小丽同学没带,她要到路边的超市买吃的。(出示PPT)
1、知道了什么?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哦,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得到了的信息真多啊!
2、交流解答,体会舍余法。
师:最多是什么意思?那你会解答吗?自己动手试试吧。(横式和竖式)
师:3个和1元分别是什么意思?(3个是买了3个面包,1元是剩下的1元钱,剩下的1元还能再买一个面包吗?)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3、对比感悟,提升认识。同时出示例5和P67做一做T2
师:这个问题和例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①相同的地方是:都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问题,用除法。②不同的地方:最多的意思不一样。)
对比分析:这两道题,我们都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问题,但上面这道题余下“2人”就要增加1条船,下面这道题余下“1元”,却不增加1个面包。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道理?(说明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应用新知,培养能力的过程。有了刚才例题的分析验证,对于“做一做”中的两道题目,放手让学生自己辨析,完成之后进行对比。通过比较突出实际情况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
四、巩固练习。师:仔细思考下面的这两题,你能独立完成吗?(出示PPT)
1、小丽有10元钱,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说说你的想法。
2、有27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设计意图:静心设练,巩固提高。练习设计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根据课堂内容安排了两个练习。呈现了多个要解决的问题。
五、全课总结。
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你们用有 余数的除法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更多的问 题!只要大家努力地去学习、探究,就一定有更大的收获。在此老师送大家一句话:知识就 像是大海里的一朵浪花,不断地积累,才能汇成知识的海洋!
六、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知道了什么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怎样解答
22÷4=5(条)……2(人)5+1= 6(条)解答正确吗?
口答:他们至少要租(6)条船。
七、教学反思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一课是在学生能够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在教学中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能引起学生的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我利用学生感兴趣租船的情境,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们帮助解决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学中我充分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首先我出示例题,看看班长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让学生找到要解决问题必须要知道那些信息。追问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至少”和“最多”各表示什么意思。在理解 “最多”、至少“的意思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上课应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写、画、算,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3.对比进一法和去尾法,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问题。在学生初步学习完“进一法”和“去尾法”之后,引导学生把这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要比我想象的要好,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的选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在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时还有几个孩子写不对,在理解 “最多”、至少“的意思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不会写答。所以老师在上课应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的空间,多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游戏和活动,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发挥得更好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
第二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租船问题》说课稿
人教版第四册第六单元
租船问题
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除法解决问题-即租船问题。下面我分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分析教材,制定教学目标。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除法、用竖式计算除法、余数的意义后教学的。学生可以比较自如解决用除法计算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来进行本课教学的。本节课通过创设租船的情景利用有余数们除法的相关知识,解决“剩余”的实际问题。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我们确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进一”和“去尾”两类问题能够对比辨析得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并正确解答。
2、能力目标:利用情景引入课题通过讨、论对比辨析等方法得出问题的区别与联系并能采取相应的方法解决问题,能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在对比辨析中,感悟数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1、理解“进一”何和“去尾”两类问题中的关键词“至少”和“最多”。
2对比辨析得出进一和去尾的区别和联系。
3、能够正确解决进和去尾这两类实际问题.教学难点:1、理解“进一”和“去尾”两类问题中的关键词“最多”和“至少”
2、能够正确区分这两类问题。
二,根据本班特点,确定教法学法.二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容易对好玩的事情感兴趣,因此本课采用“创设情境”“组织实践”“同桌讨论”等方式方法来组教学。在学坐方面,我们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参与到数学活动中。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创设“春游租船”的情境,巧妙地放在情境中。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经历过春游活动。以这样的形式导入新课,能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租船问题中,主要引导学生探究这个问题:22个学生划船,最少要租几条船?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通过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的方法,然后集体展示大家不同的解决方法,讨论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发现孩子们有不同的方法就请他们到黑板上去进行板书。然后请他们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反馈后当学生们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时,(有的认为5条船就够了,有的认为是要6条)我们可以采用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说理由的方式,让她们自己通过争辩,达到交流思想,去伪存真的目的。通过小组问充分地合作交流,再来理解,在这里,为什么商要加1,就简单多了。通过老师的组织活动,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活动更有效。
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围绕“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这几个环节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探究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应该说,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培养孩子们形成一个认真审题、解题、检验答案是否正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以学生为主体,安排教学过程。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
第一环节,复习巩固旧知,为新课的进行作好铺垫。
这个部分我安排了几道练习题,目的是复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以及试商的方法,为后面的计算打好基础。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提出并引导学生尝试解决数学问题。
师生通过谈话,展示情境后,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信息和问题: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为了准确理解题目的意思,先让孩子们说说,“最多”和“至少”这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在理解词义后,要求孩子们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可以写一写,也可以算一算,或者画一画。同时老师巡视学生作业,发现不同的方法就让孩子们到讲台前板书。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对待同一个问题,他们都会有各自独特的表现方式。然后通过展示交流,让孩子们通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的时候,可能有的孩子认为租5条就够了,有的孩子却认为应该租6条船。那到底要租几条船呢?引发孩子们思维的冲突,让他们小组自由的争辩,从而理解,5条船只能坐20人,要保证22人都去的话,那剩下的2人也要安排一条船,所以要商加1。究竟对不对?我们再引导孩子去检验,从而证明了租6条船是正确的、合理的。这就是实际问题中的“进一法”。
接着,老师又引导引出学生所熟悉的买面包问题:他们乘船到达目的地后,同学们开始吃午餐啦!小丽忘记带中饭了,就到附近的小买部买面包吃。从而引出问题: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同样,在这里先要理解“最多”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在交流阶段,要放时间让学生们讨论最多能买3个还是4个的问题。剩下的1元,还够买一个3元的面包吗?如果是4个,要几元钱?通过多角度的分析,验证,孩子们就比较容易理解,在这里要把余数舍去,直接取商就可以了,也就是“去尾”
第三环节,引导对比,感悟不同,提升认识。
在解决这两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孩子们进行讨论,买面包问题和刚才的租船问题,哪儿相同哪儿不同?从而引导孩子们对这两个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对比,使他们明白这两类问题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深入理解这两类题的特征掌握方法,最后老师进行小结:租船问题,要保证所有的人都有的坐,所以剩下的人也要做一条,所以商要加1,而买东西时剩余的钱不够再买1个,所以余数要舍去,也就是商不用再加1。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核心。让孩子们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异同,感受到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把孩子们的思维从具体的生活中,得到提升,这样孩子们的思维过程逐步的数学化。通分,经历了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是孩子们在认知冲突、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在应用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以上就是我们二年级数学组,对这节课的设想,希望在课堂时间中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谢谢大家。
第三篇:小学数学_二年级下册_租船__教学设计
《租船》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节。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借助师生出游租船的情境,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科书安排了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学习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其中,第二个问题是最核心的环节,利用直观的画图、列表等策略帮助学生理解答案的由来;第三个问题沟通实际问题与有余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学会列式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理解了余数的意义,能准确地计算有余数除法,并能解决商几余几的问题。
设计理念: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中,学习生活数学。教学目标:
1.能读懂情境图中蕴含的信息,初步学习画图、列表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策略,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并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收集、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灵活应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
3.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跟余数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讲解法。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1、春天到了,淘气和笑笑班上的同学准备去公园游玩。到公园你们最想做什么?
2、你们知道淘气和笑笑他们最想做什么吗?(划船)
3、板书课题:租船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1)从情境图中你们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2)“限乘4人”是什么意思?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对这条数学信息的理解。“限乘4人”就是说每条船上可以做1人、2人、3人、4人,最多可做4人,但不能超过4人,不然就不安全了。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提问:根据图中的信息,想一想,22个人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
(2)“至少”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问“至少要租几条船?”
3、解决问题。(1)学生讨论:
①引导学生先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提示可以画一画、写一写。
②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把学生的作品展示起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③讨论怎样理解“至少”与怎样回答问题。如果每条船不坐满的话,需要的船就会很多,而不是最少。所以首先要坐满5条船,“剩下的2人”能不能到5条船上挤一挤呢?因为“限乘4人”,剩下的2人还要再租一条船,所以答案是至少要租6条船。(2)你能列式解决吗? ①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并作答。②集体列式进行计算作答
22÷4=5(条)„„2(人)
5+1=6(条)答:至少要租6条船。
4、小结: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1)学生试着说一说
(2)教师总结:解决“至少”类型的题目用“进一法”。
5、教材P11“试一试”情境图(1)观察情境图,自己尝试着完成
(2)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学生发现老师做题中的错误,并指正。(3)归纳总结解决“最多”类型的题目,用“去尾法”。
三、课堂练习
1、基础练习
2、我是编题“小专家”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租
船 至 少:进一法 最 多:去尾法
课后反思:在教学这节课时,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从情境图中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其次,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在讲解中让学生利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计算,并在现实活动的情境中,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实际意义。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下册租船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租船》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租船》。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通过创设同学们租船的情境,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说一说从情境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然后提出课本中的问题。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真读题,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思考“至少要租几条船”的含义。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租船这样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这些问题时,要灵活运用有余数出发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班有学生35人,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好,自主、合作意识强,积极动脑,踊跃回答问题,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在自主自觉方面需进一步夯实,计算能力需重点加强。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难点难点:
1、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课件、小棒。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指名口答)
()×6<25
8×()<38
7×()<40 2.列竖式计算(全班齐练,三人板练,集体订正)
48÷5=
36÷6=
53÷7= 3.提问: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二、探索新知:
出示第6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寻找信息:每条船每时3元、每条船限乘4人。2.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解决问题。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时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1÷4=5(条)„„1(人)答: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⑴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1人。4×5+1=21。
⑵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2人,一条3人。4×4+5=21。⑶其中3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3条船,每条船3人。3×4+9=21。⑷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哟。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4、练习:
课本第7页“试一试”。
先默读题目,独立思考条件和问题。后指名回答。条件:每时租金3元。问题:10元钱最多划几时? 先小组讨论怎样列式,并完成在练习本上。10÷3=3(时)„„1(元)答:10元钱最多划3时。
提问:上面的横式中1元表示什么?为什么不能划4时?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8页“练一练”的第1 ~ 4题。
第1题: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为什么要5瓶水而不是4瓶水。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练习中的插图,理解图中的内容。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他们是怎样分组的?
小组讨论。指名学生回答:为什么至少要8张桌子?7张桌子够吗? 第3题:学生明确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
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合适是否正确。
四、课堂总结
1、引导学生总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我们都考虑到了哪些问题,是用什么知识来解决的?
2、揭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公园离我们这里较远,老师打算带同学们坐车去,一辆面包车限坐8人,一辆小汽车限坐3然,可以怎么派车?你认为怎么派车较合理?
板书设计
租船
21÷4=5(条)„„1(人)答:至少要租6条船。
10÷3=3(时)„„1(元)答:10元钱最多划3时。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下册《租船》教学设计
北师大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租船》教学设计
永济小学
苗竹林
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课件。学具: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切入举例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同学们,到了公园,你最喜欢做什么?你能把图上的情景讲给大家听吗?
二.对话平台 三.玩中学
1.说一说,想一想。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如果有21个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 先独立思考: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其次,在小组内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2.摆一摆,说一说。
通过摆一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怎样分配合理?用你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3.试一试。
继续通过应用,使学生理解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不同情况。每小时租金3元,10元钱最多能划几小时? 先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再独立列式解答。四.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的1、2题。2.完成练一练的3、4题。(1)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