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飞买药》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时间:2019-05-12 20:1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肖飞买药》教学设计(详细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肖飞买药》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第一篇:《肖飞买药》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肖飞买药》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教学目标

1、了解章回小说和评书的特点。

2、学习本篇小说情节设计精巧的写作特点,赏析英雄人物形象,为英雄写庆功的“颁奖词”。

3、了解本文评书式的叙事特点及采用白描手法勾勒人物形象的特点。

4、阅读红色经典,再现历史,弘扬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追求崇高的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篇小说情节设计精巧的写作特点,赏析英雄人物形象。教学过程

一、预习阶段

1、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抗日战争的形势。

2、了解章回小说和评书的特点。

3、阅读小说,概括故事情节。

二、课上活动

1958年,小说《烈火金刚》终于和读者见面。不论大街小巷,或是穷乡僻壤,凡是有收音机或大喇叭的地方,平头百姓都尖着耳朵听“肖飞买药”。小说塑造的人物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了几代人。

1、学生介绍作者,教师做补充。

刘流(1914—1977),原名刘其庚,河北省河间县(市)尊祖庄后念祖村人。他写下了新中国第一部现代长篇评书。刘流从小热爱民间艺术,爱看野台戏,听大棚书、鼓词等。1932年参加东北抗日义勇军,1937年抗战爆发后参加八路军,历任晋察冀军区五支队侦察科长、军区司令部参谋、晋察冀军政学校区队长、军区政治部军事教官、军区白求恩学校军事教员等职,后到晋察冀边区抗敌剧社做演员和京剧改编工作。建国后,历任保定市文联秘书及创作部长、河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干事、《戏剧战线》编辑部主任、河北文艺学校干部。著有长篇小说《烈

/ 4

火金刚》、长篇评书《红芽》等。

2、小说背景简介及人物情节概述。

《烈火金刚》是一部以评书形式写成的小说。它以1942年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反“扫荡”斗争的悲壮历史为背景。日本侵略者向国民党蒋介石加紧政治诱降,回师后方,集中了他们的主力部队,向冀中军民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扫荡”。在滹沱河的下游桥头镇,一支敌后小分队赴汤蹈火,不屈不挠地与日寇展开了殊死斗争,展示了冀中军民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从艰难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歌颂了冀中人民同仇敌忾、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肖飞买药》是小说的第22回,主要内容是:书生模样的肖飞只身去戒备森严的敌军腹地为史更新买药疗伤,在路上遇到汉奸何大拿父子。他凭机智反绑父子二人,夺取自行车及写有“地头蛇袭击队”字样的新版特务证,顺利进入敌占区;然后又装作某医院的工作人员批发买药,因没钱付款而遭追捕,随即凭智勇过五关斩六将,冲出重围。

3、了解评书。

评书是曲艺的一种。评书这门艺术大家都很熟悉,特别是通过电台、电视台等现代传播媒介已深入千家万户,颇受听众欢迎。评书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艺术形式,它不受时空限制,也不需要化装、服饰、道具,就可以完成演出任务。阅读小说时,注意看评书这种小说形式与过去的小说有哪些不同。提示:例如小说的开头“艺高胆大,气壮心明”就是说书人对故事情节评论的观点。

4、梳理课文内容,理清小说的结构。

揭示:评书这种文艺形式一个突出特点是充满悬念,跌宕起伏,丝丝入扣,引人入胜。

(1)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自己先设计一些问题,如果有不能回答的,提出来,让大家与你一起解决问题。最后交流点评问题的优劣及答案是否准确。

教师提示:

肖飞买药前想到了哪些方法? 肖飞是怎么买到药的? 肖飞是如何甩掉特务的? 肖飞是如何闯过岗哨的?

/ 4

肖飞是如何闯过吊桥的? 肖飞是如何甩掉敌军追击的?

小结:评书故事讲得入情入理,丝丝入扣,充满悬念。在悬念中英雄肖飞的机智,敌人的愚蠢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看出评书具有爱憎分明,扬善惩恶的强烈倾向性。

(2)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概括,然后交流。

教师提示:智取药品——智甩特务——智闯岗哨——智过吊桥。从这个故事情节的设置来看,突出了肖飞的一个特点:智和勇。

5、进一步研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要求学生采取圈点法,把描写英雄肖飞的语句找出来,仔细品读,综合分析肖飞的性格。讨论交流,教师补充。

讨论明确 智取药品 智甩特务 智闯岗哨 智过吊桥

师生一同总结肖飞的人物形象。

提示:勇敢机智,蔑视敌人,不畏牺牲,充满自信,胆大心细。

6、共同探究艺术特色。

(1)本课出色地体现了什么叙事特点? 提示:评书式

说评书,就要把故事讲得入情入理,丝丝入扣,充满悬念。

(2)在人物塑造上,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勾勒人物,说说是怎样用人物语言、行动突出肖飞的个性特征的?

老师点拨: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时,要求作者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小组讨论、交流:

用白描手法描述人物对话与行动细节,以表现人物性格:(略)

/ 4

提示: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勾勒人物,用人物语言、行动突出肖飞的个性特征,成功地刻画了本领高超、机智勇敢、不畏牺牲、充满自信的侦察英雄肖飞的形象。

作品《烈火金刚》还采用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智勇双全的史更新、勇猛率直的丁尚武、机警谨慎的孙定邦等一系列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反面人物的刻画也极具特色,如卖国求荣的汉奸高铁杆、精于心计的解老转、狡猾奸诈的何大拿、凶狠残暴的毛利、呆头呆脑的猪头小队长。希望大家课下欣赏一下。

三、教师预设专题

1、作品《烈火金刚》还塑造了哪些英雄形象?简单概括一下。

2、作品中反面人物连名字都极具特色,请简单谈谈。

四、学生自设专题,教师帮助修改,确立专题题目,并指导写作

/ 4

第二篇:《肖飞买药》教学设计

《肖飞买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章回小说和评书的特点。

2、学习本篇小说情节设计精巧的写作特点,赏析英雄人物形象,为英雄写庆功的“颁奖词”。

3、了解本文评书式的叙事特点及采用白描手法勾勒人物形象的特点。

4、阅读红色经典,再现历史,弘扬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追求崇高的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篇小说情节设计精巧的写作特点,赏析英雄人物形象。

2、赏析英雄人物形象,为英雄写“颁奖词”。

【教学过程】

一、预习阶段:

1、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抗日战争的形势。

2、了解章回小说和评书的特点。

3、阅读小说,概括故事情节。

二、课上活动

1958年,小说《烈火金钢》终于和读者见面。不论大街小巷,或是穷乡僻壤,凡是有收音机或大喇叭的地方,平头百姓都尖着耳朵听“肖飞买药”。小说塑造的人物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了几代人。

1、学生介绍作者,教师做补充:

刘流(1914—1977),原名刘其庚,河北省河间县(市)尊祖庄后念祖村人。他写下了新中国第一部现代长篇评书。刘流从小热爱民间艺术,爱看野台戏,听大棚书、鼓词等。1932年参加东北抗日义勇军,1937年抗战爆发后参加八路军,历任晋察冀军区五支队侦察科长、军区司令部参谋、晋察冀军政学校区队长、军区政治部军事教官、军区白求恩学校军事教员等职,后到晋察冀边区抗敌剧社做演员和京剧改编工作。建国后,历任保定市文联秘书及创作部长、河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干事、《戏剧战线》编辑部主任、河北文艺学校干部。著有长篇小说《烈

火金钢》、长篇评书《红芽》等。

2、小说背景简介及人物情节概述:

《烈火金钢》是一部以评书形式写成的小说。它以1942年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反“扫荡”斗争的悲壮历史为背景。日本侵略者向国民党蒋介石加紧政治诱降,回师后方,集中了他们的主力部队,向冀中军民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扫荡”。在滹沱河的下游桥头镇,一支敌后小分队赴汤蹈火,不屈不挠地与日寇展开了殊死斗争,展示了冀中军民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从艰难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歌颂了冀中人民同仇敌忾、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肖飞买药》是小说的第22回,主要内容是:书生模样的肖飞只身去戒备森严的敌军腹地为史更新买药疗伤,在路上遇到汉奸何大拿父子。他凭机智反绑父子二人,夺取自行车及写有“地头蛇袭击队”字样的新版特务证,顺利进入敌占区;然后又装作某医院的工作人员批发买药,因没钱付款而遭追捕,随即凭智勇过五关斩六将,冲出重围。

3、了解评书:

评书是曲艺的一种。评书这门艺术大家都很熟悉,特别是通过电台、电视台等现代传播媒介已深入千家万户,颇受听众欢迎。评书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艺术形式,它不受时空限制,也不需要化装、服饰、道具,就可以完成演出任务。阅读小说时,注意看评书这种小说形式与过去的小说有哪些不同。提示:例如小说的开头“艺高胆大,气壮心明”就是说书人对故事情节评论的观点。

4、梳理课文内容,理清小说的结构。

揭示:评书这种文艺形式一个突出特点是充满悬念,跌宕起伏,丝丝入扣,引人入胜。

(1)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自己先设计一些问题,如果有不能回答的,提出来,让大家与你一起解决问题。最后交流点评问题的优劣及答案是否准确。

教师提示:

肖飞买药前想到了哪些方法?

肖飞为什么没卖车?

肖飞是怎么买到药的?

肖飞是如何甩掉特务的?

肖飞是如何闯过岗哨的?

肖飞是如何闯过吊桥的?

肖飞是如何甩掉敌军追击的?

小结:评书故事讲得入情入理,丝丝入扣,充满悬念。在悬念中英雄肖飞的机智,敌人的愚蠢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看出评书具有爱憎分明,扬善惩恶的强烈倾向性。

(2)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概括,然后交流。

教师提示:智取药品——智甩特务——智闯岗哨——智过吊桥。从这个故事情节的设置来看,突出了肖飞的一个特点:智和勇。

5、进一步研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要求学生采取圈点法,把描写英雄肖飞的语句找出来,仔细品读,综合分析肖飞的性格。讨论交流,教师补充。

讨论明确:

【智取药品】

(1)进去买药,我就不信没有办法,别说它是特务机关,就让它是龙潭,我也要取出水来,它是老虎嘴,我也要拔下它的牙来!(充满自信,蔑视敌人)

(2)把歪戴着的小草帽正了正,不慌不忙的就走进了药房门口。(镇定自若,信心十足)

(3)肖飞装得很坦然的样子,点着一支香烟抽着,拉过一张小凳子在门口里边一坐。看来他是麻搭着眼皮,其实他里里外外都能看到。他一面注意地观察情况,一面打算着,万一要是炸了,怎样战斗,怎样走脱?(镇定谨慎,善于观察,细心忖度)

(4)“你们这买卖作得也太大了!我一不挑货,二不打价,三不赊账,四不抹零,叫你们跟着去拿钱就不行。怎么?看着我这个主顾不地道是怎么着?”(机智灵活)

【智甩特务】

(1)看来头儿今儿得费费劲儿,弄不好就得有很大危险!怎么办呢?得把这两个家伙甩掉,又怎么能够甩掉呢??(遇事不慌,勤于思考)

(2)肖飞突然把车一停,两手还用力往后一拉车把??肖飞就走出了城门。(随机应变)

【智闯岗哨】

(1)肖飞远远的喊:“截住他!别让他跑了!他是八路!”“不对!不对!抓错了!是前边那俩人,他俩打死了皇军。快追!”(机智)(2)敌人很快就会有快速武装追赶,不能稍有缓慢。(暗自庆幸,机警谨慎)

【智过吊桥】

(1)哪得的哪扔吧。他跳下车来,把车子扔掉,抓起那包子药来,蹭蹭地就钻进了高粱地去。(机智)

(2)这又是怎么啊?原来他看到小李庄的上空,满天灰尘,黑烟滚滚,有如云雾一般??不用问,这一定有敌情。啊!还得快跑。(心细)

师生一同总结肖飞的人物形象:

提示:勇敢机智,蔑视敌人,不畏牺牲,充满自信,胆大心细。

6、共同探究艺术特色

(1)“肖飞买药”一节出色的体现了什么叙事特点?

提示:评书式

说评书,就要把故事讲得入情入理,丝丝入扣,充满悬念。肖飞买药,上来就遇到怎么“买”的棘手问题,涉及到了肖飞的心理活动,但文中却没有用一般心理描写方式来写,与其说是写肖飞的想法,不如说是在向听故事的人做交代,因为肖飞遇到的难题正是我们关心的“怎么办”。怎么办呢,这就是一个一个小故事。到肖飞卖车换钱,则已是情节相当丰满的大故事了。这样,肖飞这个人物的勇敢机智、蔑视敌人、不畏牺牲、充满自信、胆大心细等个性特征就在我们急于解开悬念的过程中得到直观的表现。

(2)在人物塑造上,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勾勒人物,说说是怎样用人物语言、行动突出肖飞的个性特征的?

老师点拨: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时,要求作者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在作品中,作者有时用白描勾勒人物肖像,如对年轻战士小陈的肖像作了如下的描写:“他长得很矮,看样子顶多也不过十八岁。圆的脸,大眼睛,下

巴上有一道细长的疤痕,显然是子弹掠过时留下的纪念。”作者将战士小陈的体态特征与战斗中留下的伤痕联结起来描写,以突出表现他的勇敢精神。

小组讨论、交流:

用白描手法描述人物对话与行动细节,以表现人物性格:(略)

提示: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勾勒人物,用人物语言、行动突出肖飞的个性特征,成功地刻画了本领高超、机智勇敢、不畏牺牲、充满自信的侦察英雄肖飞的形象。作品《烈火金钢》还采用白描的手法,成功的刻画了智勇双全的史更新、勇猛率直的丁尚武、机警谨慎的孙定邦等一系列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反面人物的刻画也极具特色,如卖国求荣的汉奸高铁杆、精于心计的解老转、狡猾奸诈的何大拿、凶狠残暴的毛利、呆头呆脑的猪头小队长。希望大家课下欣赏一下。

三、结束语:

眼前的肖飞是那样的机智勇敢,令读者钦佩不已。然而更令人震撼的是小说的结尾部分。肖飞身负重创,最终还是来到要炸毁的公路上,从容躺下,拉开身上捆绑着的数十枚手榴弹的导火索时,那一声“战友们,请向我投弹!”的大喊,是何其伟大的举动。他为了祖国,视死如归,他在烈火中重生,在人民的正义战争中归于永恒。

四、教师预设专题

1、为肖飞写庆功的“颁奖词”。颁奖词要注意言之有物,用语得当。

2、作品《烈火金钢》还塑造了哪些英雄形象?简单概括一下。

3、作品中反面人物连名字都极具特色,如:卖国求荣的汉奸高铁杆,精于心计的解老转、狡猾奸诈的何大拿、凶狠残暴的毛利、呆头呆脑的猪头小队长。这些形象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和喜剧效果,体现在哪儿?请简单谈谈

五、学生自设专题,教师帮助修改,确立专题题目,并指导写作。

第三篇:肖飞买药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前我先让学生交流资料,了解故事背景。学生通过了解,知道了这是一部以评书形式写成的小说,它以1942年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反“扫荡”斗争的悲壮历史为背景写的。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阅读提示后自由朗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然后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后直接学生本课课文。在学习到“找一找,肖飞是怎样去买药的,为什么这样去买药?”由于学生课前预习课文,直接找到答案——肖飞化妆成特务,到特务机关开办的药房买药,说自己是东关医院的,没戴钱。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如: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讨论读等。我觉得,学生读熟课文了,才能在文中快速地找到老师提出的问题。所以,每当讲每篇课文之前我都告诉学生要好好预习课文,读三到五遍。

课文学习完,我告诉学生要学习肖飞机智勇敢的精神,如果同学们感兴趣,可以读利用空闲时间读一读《烈火金刚》。

第四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应认识的生字。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情感目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带来一首歌,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好吗?(歌曲:愚公移山)

师:听完了这首歌,你知道歌曲中唱的是谁的故事吗?(愚公)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王屋、太行)

师:你说得太好了,说明你们认真倾听了,认真倾听是最好的习惯,不但可以获取知识,还表现了对别人的尊重,“有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重了别人,别人才能尊重你,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学会认真倾听。

师:“愚公移山”就是刚才咱们欣赏的这首歌的名字,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读)

师:谁知道“愚”是什么意思?(愚蠢、蠢笨、傻)公又是什么意思?(对年老男子的尊称)师:愚公又是什么意思?(愚蠢的老头)

师:同学们听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听过)现在我们就到语文书中,看看课文中是如何写愚公移山的,请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到103页,自由读课文,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用自己的办法学一学,然后把它多读几遍,(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读得很认真,遇到不认识的字了吗?你是怎么解决的?(查字典、工具书、问同桌、问老师)

师:同学们都学会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了,这样真好,本课有很多要求我 1 / 4

们会认的字,现在我们就来检验一下我们的识字成果好吗?(出示词语)

学生认读生字

师: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

师: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自然段)

师:王屋山和太行山面积有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给愚公他们带来了很多困难。

师:同学们想一想能带来哪些困难?(生:)

师:面对着他们的生活,劳动带来了很多困难的王屋与太行,凭借着一身肝胆,愚公做出了怎样的决定?(移山)

师:那么对于“移山”这件事,其他们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画出来。(愚公、子孙、妻子、孩子、智叟)愚公:提出并率领子孙们移山

师:愚公是一个90岁的老人,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90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的?(生答)

师:90岁基本上经历了人的一辈子了,生活经验十分丰富,他提出了移山这件事,他的子孙们同意吗?(同意)你是从哪知道的?(3、4段)

师:移山的过程容易吗?(不容易)从哪儿能看出不容易呢?(8、9)师:同学想在移山的过程中,愚公他们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生答)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生:石头、土块往哪放?)师:谁提出来的?(愚公的妻子)

师:愚公的妻子是怎样说的?(生:读妻子的话)师:愚公的妻子是对移山这件事反对吗?(商量、建议)

师:是的。妻子的话体现了她的细心,把移山中的困难考虑充分,事先做好准备。

师:愚公妻子对丈夫的话应该怎样说呢?(心平气和)是像你的妈妈对爸爸说话吗?那应该是像谁?(老奶奶对老爷爷)又该怎样读呢?(生读)

/ 4

师:愚公是怎样回答的?(分角色读)

师:是啊,只凭着愚公一家人的力量,就要把两座大山移走真是太不容易了,同学们想,我们现在有现代化的劳动工具,要想移走一座大山容易吗?(不容易)那么愚公一家老小只靠着手提、肩挑就要把大山移走,真是太不容易了,但是“不怕无能就怕无恒”。听到了愚公和他的子孙挖山不止的消息,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帮忙了,都谁来帮忙了?(邻居孩子)

师:只有邻居孩子一个人吗?同学们看图想象一下还有谁来了?

师:大家每天都到山上去和愚公的家人们一起喊着号子进行劳动,刚开始只有愚公一家人,号子应是(嗨哟嗨哟)。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帮忙了,号子声应是(嗨哟嗨哟)。最后人们那坚定地信念,使他们的号子声惊天动地。(嗨哟嗨哟)

师:多鼓劲的号子声啊,这声音惊天动地,这声音气壮山河,这声音表达了愚公任凭扁担把脊背压弯,也要把山移走的信心和决心。

师:但是在愚公移山这件事中,有一个人他不仅没有提出参考意见,没有参与到劳动中来,而且对愚公的行为全是否定的态度,他是谁?

师:读一读描写智叟的话,从中你知道智叟的态度如何?(盛气凌人、嘲笑、自以为是)

师:谁能把这个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的智叟的话活灵活现的再现出来?(生读智叟的话)

师:面对着智叟的嘲笑,愚公是怎样回答的?(生:读)

师:愚公的话共有两句,最后以感叹号结束,表现出了愚公什么样的精神? 教师引读。

(1)是啊,面对着满堂的儿孙,愚公要了却他心中的祈愿,所以他信心十足的告诉智叟……

(2)面对着智叟的嘲笑,愚公移山的信念不改,所以他坚定不移的告诉智叟。

(3)面对着后人,愚公的精神生生不息,世代相传,所以他有理由斩钉截铁的告诉智叟。

师:故事的结局怎样呢?山被移走了吗?请同学们齐读(14)段。

/ 4

板书:夸娥氏的子孙,移走

师:这么说愚公还是无能的了,最后还是靠神的力量把山搬走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感动了玉帝)

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愚公和智叟这两个老人,愚公真的很笨吗? 师:他已经是90岁的老人了,他自己能看到山移走吗?即使是山移走了,他能享受到移山之利吗?(不能)那他不是傻吗?(不是)用我们现在的观点说他是为了谁?(子孙后代)对呀!他是在为后代造福,从这个观点来看,他不仅不笨还很聪明,而且不是小聪明是(大智慧),有个成语叫大智若愚,就是说大智慧的人好像是很愚蠢,其实他深谋远虑,那些只能看见眼前利益的人,根本就不了解他,所以才说他很笨,就像是文中的“智叟”他很聪明吗?(不是)他只是小聪明而已,目光短浅,没有远见,我们可不能做这样的人。

师:同学们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连玉皇大帝都感动了,“无路难,开路更难,自有后来人,为你感叹!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

师: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课文,老师也感触颇深,最后送同学们一句话,司汤达的名言与同学们共勉。

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的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司汤达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提出移山 子孙:同意移山 孩子:帮助移山 妻子:提出建议 智叟:反对移山

/ 4

第五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教学重、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2)通过预习,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3)小组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4)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语:(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 8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中国不能不去的旅游区。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板书课题)

(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3、出示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3)说说观察内容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漓江的水平静、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

(4)学生试说图意。①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

(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平静、清澈。近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平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

②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

(近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③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

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

/ 8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

(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

(4)讨论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5)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读课文。

5、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点突出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 8

(“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

3、学习第二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的水。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分小组讨论)

(第一句讲漓江的水与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强调漓江的美有独特的地方;第二句讲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第三句讲荡舟漓江的感觉。)

(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4)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5)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6)指导朗读。

①“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

②“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7)学生仿读后齐读。

(8)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 8

①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

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

③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

4、学习第三段。

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自学为主。

(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①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②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③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奇”。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朗读一首描写桂林山的诗,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特点的认识。(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 8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农。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⑤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找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⑥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

⑦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学生读后一部分。⑧指导朗读。

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⑨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a.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当游客看到那些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b.“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用它来比喻桂林的山? c.桂林的山“险”表现在哪里?“好像一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是人感觉到的,这里指的是山栽倒下来还是人栽倒下来?

5、学习第四段

(1)刚才同学们仿佛游了漓江的水,又观赏了桂林的山,你们对桂林的山水一定还有总的感受。现在,让我们先看看第四段,这一段写作者游览后总的感受,文字虽少,内容却很丰富,写得很美。请大家自己阅读欣赏、说说这一段为什么写得好。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认识写得好的原因。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

(水的周围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因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

②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因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 6 / 8

江面上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3)学生个别朗读,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画面与课文内容基本一致。写出了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秀丽,强烈的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贯穿全文,作者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3、围绕重点学会表达。

(1)课文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描写了桂林山水奇特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2)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描写桂林山水的?参照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先总后分再总结的方法来描绘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是总起,然后分别介绍桂林的水和山,最后综合桂林山水相依,互为辉映的奇异景色。)

(3)结尾的诗句与课文第一、二两段的哪些句子有联系?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与课文第一段中“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与课文第二段中“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两个句子紧密联系,可以说,结尾的诗句是这两个句子的延续与总结,使全文的结构显得十分紧凑完整。)

(4)课文为什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是因为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特点,用比喻、7 / 8

联想、想象把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所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4、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国美丽的河山的一小部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排比句及分号的用法。

(4)以一个小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内容,指图具体介绍桂林的山水。

四、布置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漓江的水的特点是()、()、()。桂林的山的特点是()、()、()。

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这句话用了()的修辞方法。把()比作了()。

/ 8

下载《肖飞买药》教学设计(详细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肖飞买药》教学设计(详细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激光》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激光》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文章。课文清楚、完整地讲述了激光的特点和激光在很多方面的用途。全文采用分——总的结构方式,使文章条理清晰。......

    《青蛙写诗》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青蛙写诗》教学设计(详细解读)教学目标: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部首“包子头儿”;了解“串”字的字理演变过程。2、感悟诗歌内容,拓展思维,发展语言、想象力和创造力。3......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最后把敌人引向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景物的方......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

    《月光曲》教学设计(详细解读)5篇

    《月光曲》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教学目标 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

    《甘罗》教学设计(详细解读)(合集五篇)

    《甘罗》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挑唆、施礼”的意思。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语言的幽默感,感受语言表达中幽默的魅力。 3、......

    《我爱大海》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我爱大海》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教材简析 本文语言清新、流畅,一个“爱”字统领全文。作者以时间为序安排结构,详尽而有条理地展示出大海由清晨、上午、傍晚以及到入夜各个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