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的有效性(共)
教学的有效性
1、从你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有效性最核心的内涵是什么?
答:我觉得一堂课的有效性最核心的内涵是: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本堂课的知识点,在课堂上能与我们其他的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体会情感态度价值观。
整个教学的有效性最核心的内涵是:让我们的孩子热爱我们的生活,珍惜生命;学生要乐于学习,学会怎样学习,懂的善学;掌握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拥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最重要的是,掌握生存的技能!
从我的教学实践来看,关注学生需求是教学有效性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作等品质的形成基础。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没有尊重学生,课改无从进行。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情商,才能真正的接近学生,使每一个增长率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才能根除诸如为片面提高成绩而占用学生休息时间、满堂灌、拖堂、体罚羞辱等课堂教学顽疾,才能使用权有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
2、有效教学应在学生身上有何体现?
答: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体现。
3、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你是怎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
答:
1、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只有观念更新了,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新举措。思想观念更新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与大师对话,即认真研读古今中外教育家的论著。就是要从教育理论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与大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改进提高。
2、善于反思,勇于创新,加强实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与大师的对话中,肯定有所感悟、有所启示,那么,我们就要勇敢的去实践。我认为一个有效的做法是撰写教学反思,将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碰到的案例形成文字,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就是:经验﹢反思﹦成长。
3、明确教育教学的目标。一节课如果目标不明确,我们的教学就失去了方向。目标的明确,就是明确学生现在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和即将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以及将来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
4、要保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保证这种沟通和交流的顺畅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么样才能够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顺畅更有效呢?真诚的情感投入是前提,只有情感融合的交流才能充分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生动、凝练。教师的教学语言包括口语、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三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准确生动凝练的教学语言和丰富的肢体语言,用爱心去呵护爱心,用情感去浇灌希望,用最有效的沟通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
5、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对教学的具体过程的优化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步骤。我在每讲一节新课前,就反复研究教学计划,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对于重点和难点要格外突出。然后从优化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式入手优化教学过程,根据具体的学习对象和学习环境考虑学习内容的组合、详略和编排,以尽可能的减少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学内容安排不当而浪费的时间。最大可能的把教法和学法统一起来。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激发好奇心,调动学习热情,同时注重实践操作,以及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的运用。
6、课堂要真实、朴实、扎实。
课堂上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不明白,我们也就是要从学生出错的地方和不明白的地方入手,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明白到明白,这就是课堂的真实性。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既不要认为学生什么都不知道,也不要让为学生什么都知道。你要根据自身实际、学生实际、学校实际来设计教学活动,备课时要注意备学生,备课文,深入理解教材,认真分析学情,最后设计出合适的方案。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抓住课堂里的生成性资源,让教学更具实效。
教学的实效性非常重要,注重课堂教学中中的“真实、朴实、扎实”,就能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
7、走出误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误区
一、形式化的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根据教材内容而定,设计的问题当学生个体无法完成或个体不能有效的完成时,学生对自己产生的想法有待于他人讨论、交流时采用以学生独立思考为基础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有必要。如果只注重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常常会出现教师要求还没说完,学生立刻举手的现象;或者教师一声令下,突然出现学生七嘴八舌的发表意见;稍难的问题,出现的是小组内的“单口相声”。长期以往,势必使学生从小养成“屈从”的习惯,独立思考、动手合作的机会、能力将会丢失,有悖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兼顾了全体学生。这样的小组合作才是有效的。
误区
二、追求了“创新”,忽视了“继承”。在现实教学中出现了一味地为了追求“新”,而忽视了“双基”的巩固,没有真正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如我听过一节教学乘法口诀的课:老师过分强调了学生的思维训练,而忽视了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在计算练习的题量欠多,只限于口答,缺乏动手操作。造成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总之,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努力实现简洁、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
主题二 教学的生成性
1、你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预设与传统教学预设应有哪些主要区别?
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堂教学的本质认识有了新视角,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成性。生成性课堂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参与性、创造性和开放性,教学过程的非线性。但并不完全否定教学的预成,不过与传统教学的预设有很大的区别:
1、从知识观上看: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结论性,教师把知识结论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被固化的知识结论,能背诵就等于掌握了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引领下,灌输成了教师最简便的完成知识传授的方法,教学预设就是教师认真准备知识点、线、面结成的知识结构就可以了,预设就成了教师提前梳理知识;新课程强调的知识观是动态生成的,特别是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增加了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这样教师的预设就需要思考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思维碰撞点、思维交会点,思考三维目标的紧密结合。
2、从过程观看:传统教学中预设是线性的,“秩序化的存在方式、教学中严密的控制与操纵、程序化的运作”,“复杂、多维的课堂教学极易被简化为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单向过程”,这样教师主宰了教学过程,学生变成了陪衬;新课程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突出地位,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碰撞、升华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样教师的预设就需要从文本的解读、学情研究出发,为具体的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学生可能的思维触角做准备,增加了不确定性。教师预设的宽度明显增加了。
3、从教学设计观看: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刚性的、静态的封闭型的,学生孤立于教学设计之外,是教学设计的接受者,对教学设计没发言权,学生的活动是配合教师的需要。教师预设好流程,课堂按教学流程完成;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求多维、多向、动态的,教师、学生、教学情景都是教学资源,因此教学预设是弹性的、动态的、开放的。
2、观察同事的课堂教学,反思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生成误区。
答: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份,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一、学生方面存在的误区 1 .缺乏深度的思考
思维表面化,缺乏应有的深度,所提问题和所谈看法不是基于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而是“有啥说啥”、“想到哪儿说到哪儿”,2.悟读变误读
误读表现为随心所欲,胡乱猜想,囫囵吞枣,失之偏颇,失之公允。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误区
1.刻意追求生成,违背生成的规律 2.缺乏有效引领,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在数学课上,有十几种解题方法;在人文课程里,对文本有十几种理解。有的方法巧妙,有的较为繁琐;有的切中主旨、视角独特,而有的却是牵强附会、浅尝辄止,真可谓众说纷纭,而教师在此是“听其不语”,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或是各执一词,不及其余,或是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3、列举一两个你自己教学中生动的精彩的生成课例或案例。
答:气体的摩尔体积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计算结果,分析物质存在的状态跟体积的关系。
【回答】(1)1mol不同的固态或液态物质,体积是不同的。
(2)在相同状况下,1mol气体的体积基本相同。
【讲述】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不同状态的物质,体积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请同学们看投影。
【投影1】微粒数相等而微粒大小不同的物质,它们的体积比较示意图
【投影2】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微粒间距离比较示意图
【讨论】决定各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在讨论中,允许学生作必要的议论,同时鼓励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启发和质疑。最后,由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归纳】1.决定各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三种,即微粒数、微粒间的距离和微粒的大小。
2.如果物质所含的微粒数相等,(1)当微粒间距很小时(如固、液态物质),微粒的大小是决定物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2)当微粒间距较大时(如气态物质),决定物质体积的主要因素是微粒间的距离。
【讲述】气体的体积受压强、温度的影响很大。为了研究问题方便,科学上把温度为0℃、压强为100kPa规定为标准状态。用S.T.P.表示。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大约是22.4L。这就是气体摩尔体积。
【板书】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
【阅读】课本中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
【板书】气体摩尔体积:在标准状况下,1mol的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大约是22.4L。
强调指出,条件是标准状况、1mol和任何气体。
结论:体积大约是22.4L。
【投影】下列说法中有无错误?为什么?
(1)1mol氢气的体积大约是22.4L。
(2)在标准状况下,18g水的体积大约等于22.4L。
(3)在标准状况下,22g二氧化碳的体积大约是22.4L。
(4)在0℃、100kPa下,1mol氯气的体积是22.4L。
(5)在标准状况下,22.4L氧气和22.4L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相等。
【上述说法中只有(5)正确,其余都有错。在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时应注意必须满足的条件和所取的近似值。】
【设问】在同温同压下,如果气体的体积相同,则气体的物质的量是否也相同呢?
【讲述】因为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随着温度、压强的变化而改变。各种气体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是相等的。所以,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气体的物质的量也相等。这一结论最早是由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发现的,并被许多的科学实验所证实,成为定律,叫做阿伏加德罗定律。
【板书】阿伏加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讲述】应用阿伏加德罗定律时要注意三点:
(1)适用范围:气体。
(2)简单地说,就是四个“同”:
同温、同压(即相同状况)、同体积、同分子数(或同物质的量)。
(3)气体摩尔体积是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特例。
【小结】只要同学们正确掌握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就很容易做气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相互换算。在化学计算中,通常把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取为22.4L/mol。
【阅读】课本中关于气体摩尔体积计算的三个例题。
在学生阅读后师生共同探讨解题的思路和格式。
【作业】(略)
教学说明
本课题立足于师生共同探究和讨论,使学生理解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诸因素,并让学生通过计算、投影等手段获得感性知识,然后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从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诸因素中归纳出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然后引入主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第二篇:教学有效性
“教得对”,才有“教得实”和“教得好”---一谈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
幼儿园教育必须解决的两难问题
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有所不同,幼儿园教育必须解决一个两难问题,那就是“既要顺应儿童的发展,又要将儿童发展纳入社会所需要的轨道”,这两个方面,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相互矛盾的。幼儿园教师该做什么?幼儿园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既要让孩子玩得开心,又要让自己教得有效”,前者主要为的是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后者主要为的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并将儿童的发展纳入社会所需要的轨道。
“让孩子玩得开心”其实并不困难,给儿童越多的自由和空间,他们就玩得越开心。在幼儿园教育的操作层面上,要求教师做的应该是真正明白什么是儿童游戏,要给与儿童足够的时间去游戏,要给与儿童充分的自由去游戏,要让儿童自己去选择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游戏;不要只是以教师的意愿去要求儿童游戏,不要过多地去干预儿童游戏,不要刻意地让儿童游戏去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让教师的教学有效”是很困难的,因为幼儿园课程和教学中或多或少有游戏的成分,因为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比中小学需要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兴趣与需求;“让教师的教学有效”是很困难的,因为幼儿园教师不仅要明白“为什么要教”,“教些什么”,还要把握“如何去教”,即在该教的时候不要错失机会,在不该教的时候不要去干扰儿童的学习。幼儿园课程林林总总、种类繁多、纷繁复杂,各种幼儿园课程在“为什么要教”,“教什么”以及“如何去教”等方面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在一个幼儿园课程或一个教学活动中,儿童游戏的成分越多,教师对教学有效性的把握就越困难。由于编制一个能够保证教学有效性的课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懂得课程原理和有教学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参与,因此要求大部分教师通过编制幼儿园课程去把握教学的有效性几近是不可能的;在幼儿园课程操作层面上,要求大部分教师做的应该是如何去有效地实施经由严格审查和精心选择的课程。
只要是教育机构,只要有教师,就一定会有教学,就一定会将教学放置在最重要的地位之一,就一定会关注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幼儿园教育也是这样。
“教得对”是幼儿园教学的底线
对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而言,在思考和评定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时候,前提是“教得对”,然后才是“教得实”、“教得好”;在思考和评定幼儿园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时候,起码需要做到的事情就是,“让不会教的教师教不坏,让会教的教师教得更好”。
“教得对”、“教不坏”是对教师教学最起码的要求,舍此要求,那么对课程和教师发展的所有问题都是免谈的,对所有有关问题的讨论都是没有意义的。“教得对”、“教不坏”是教学的底线,“教得不对”或“教坏了”,社会和家长对幼儿园教师是要追查社会责任的,对幼儿园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研部门也是要问责的。
原先,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得对”、“教不坏”的问题并不突出,或者说,“教得对”、“教不坏”的问题并非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尽管存在着由于课程一统化而带来的诸多弊端,但是由于幼儿园教师实施的课程是资深专家精心编制的,是由各方有关人士严格把关和审定的,只要教师在实践中不出现根本性的“走样”,不用担心因为课程而会出现大的差错。
而今,由于群众性地搞“园本课程”,幼儿园教师和园长不管是否有此资质和能力,都被要求自己去开发课程和设计教学活动,于是在教学实践的第一线,教师教学的底线经常被打破了,换言之,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教得不对”或“教坏了”的事情时有发生。在一个医院里,医生的误诊和误医是医疗事故;在课堂里,教师“教得不对”或“教坏了”是教学事故。在医疗机构里,医疗事故是不可容忍的,是要追究责任的;在教育机构里,教学事故也是不可容忍的,也应受到追究和处置,不可听之任之,任其发展。
在幼儿园中,屡见不鲜地出现“教得不对”或“教坏了”的教学事故,看似问题出在实施教学的教师身上,其实幼儿园教师是无奈的,无助的。幼儿园课程的编制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涉及对幼儿年龄特征、个体差异的把握,涉及对知识的价值等方面因素的判断,涉及对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优先性的顾及,涉及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平衡和协调等等,这是非常专业的工作而非儿戏。让大部分教师都去开发课程和设计教学活动,经常出现“教得不对”或“教坏了”的教学事故是必然的,因为这样做并非大部分教师力所能及。
社会应对幼儿园处处存在、频频发生的教学事故追究责任,而且必定会对幼儿园处处存在、频频发生的教学事故追究责任。看似应对教师和园长追究责任,但是实际上应该追究责任的是幼儿园的主管部门、教研部门和评估部门,因为正是它们,要求和监督幼儿园教师和园长必须去做这样的事情,而教师和园长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不会做的,而且本来就不是他们应该做的。
“与别人不一样”应是教学追求的目标吗?
“教得对”与“教得不同”原本不是一对矛盾,“教得不同”应在“教得对”的基础上发生,只有“教得对”了,“教得不同”才可能会有意义。对于同一教学内容,“教得对”是底线,“教得好”是目标,无论是“教得相同”还是“教得不同”都是手段,是为达到“教得好”这一目的服务的。
也许是为了强调教学的创新,不少地区都在推行所谓的“同课异构”,期望通过这一手段,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这样的思路兴许来自对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独特性等特征的认识。
“同课异构”对幼儿并不存在任何意义,因为哪怕教师以“同课异构”的方式设计了多个高质量的不同的教学活动,对一个幼儿而言,教学中能用的只有一个,教师们在这方面的求异性不会给幼儿带来什么好处。由是,“同课异构”的价值预期只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益。教师的专业发展如同学习滑冰,不同的人学习滑冰会有不同的预期,会运用不同的策略、手段和方法,会经由不同的过程。具体地说,初学者先要在冰场上站得住,倒不下;经验不足者先要在冰场上滑起来,滑得稳;有一定经验的人则要在冰场上滑得快,滑得有点感觉;而只有比较专业的滑冰运动员,才会有自如、自由的感觉,他们可以求异,可以在感觉的水平上切磋滑冰艺术,做出各种带有个人风格的、与别人不一样的动作。由此,对大部分的滑冰者,主要做的事情是模仿,主要是“同课同构”;对小部分的滑冰者,可以做的事情才是创新,可以是“同课同构”,也可以是“同课异构”。
在幼儿园教师中,特别是在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素养的幼儿园教师中,设计一些与众不同的教学活动,若能保住底线,或许未尝不可,因为这样做或许能加深教师对教学的理解。问题是以“与别人不一样”作为所有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和评价的导向,为求异而求异,那就会产生问题了,特别是会产生触动教学底线的问题。
一般而言,经常被幼儿园教师采用的教学活动,常是经由课程编制专业人员精心设计,经由幼儿园教师们实践的活动,一般不存在突破底线的问题。要设计和实施与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一样的教学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有三种,其一是设计了比原本活动更好的活动,其二是设计了一些尚可采用的活动,其三是设计了含有错误的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设计和实施“与别人不一样”的教学活动,在少量的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中,前两种可能产生的结果还常能看到,对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而言,看到的更多是第三种可能产生的结果。
如若幼儿园教学是一个百花争鸣的舞台,或者是一个比试武艺的校场,那么“同课异构”这一类的事情也许会有些意义,因为它能激励艺人和武士去“出类拔萃”,去“出人头地”;因为它能有益于“伯乐”相中“千里马”。但是,幼儿园教学不是舞台和校场,它是实实在在地发生在幼儿园中每一个教师必须做的事情,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做好的事情,是由不得任何一个教师可以出差错的事情。那么,将“同课异构”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导向或评价依据,这样的做法其意义又在何处呢?
近年来,幼儿园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这是对幼儿园教学出现的过分自由化和随意化趋向的纠偏,这是对社会、家庭和儿童负责任的态度。作为幼儿园教师或园长,在幼儿园里哪怕有再多的事情要去做,哪怕有再重要的事情要去处理,都不会比确保教学不出问题和错误更为重要;作为各级幼儿园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哪怕有再多的工作精神要贯彻和落实,哪怕有再重要的事情要去处理,也都不会比确保基层有幼儿园教学不出问题和错误更为重要。
第三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
新课改实行以来,中学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最关键时期。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材的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方法失当;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存在误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和配合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我在课堂教学和研究中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这些探索对于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新教材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着眼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和现代语文能力的提高,理解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新教材的这些特点要求教师除了精深的专业知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高度的责任感之外,还应具备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在上课时必须讲求有效性。
美国默塞尔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出发,他认为教学的结果能够持久,有伸缩性与自由,所学知识能够运用于生活中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
一、教师有效把握教材内容
对课堂教学来说,深入钻研教材是永叵的要求。当前很多无效的课堂教学,主要就是由于教师没有搞清楚教学的内容。尤其是语文课程,有其独具的特点,更需教师认真研究教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最终还须落实在对教材内容的有效把握和解读上。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师连教学内容都没有搞清楚,而只是一门心思在方法手段来求新求奇,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也只是低效甚至无效的。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把握和有效分析教材呢?有以下几个策略。1单元目标导向策略。
“教育是—种改变学习者的过程。““我们期望每个教育方案、教程以及单元能给学生带来某种(或几种)重要的变化。学生在一个单元结束时的情况应不同于在开始前的情况。在一个单元结束时的情况应不同于未受过该单元”。目标导航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一直以来,语文是以一篇篇课文完成学习任务的。课文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组合进入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材的分析应首先从它所处的年级位置和单元位置入手。单元目标导向策略,要求教师有单元整体感,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整体实现单元教学任务。而文章和单元的关系构成一个小范围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分析课文时,既要考虑单元课文中的内在联系,找出它们的共同规律,又要根据具体课文,分析出它们的内在区别。因此,教师解读教材,首先要从单元目标开始。2情景设计策略。
对课文的解读是否有效,体现在教师能否明确教学任务,进而在分析学生后产生的“情景设计”上。“情景”是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学习的一个重要区别。通过它,教师可以夯实学生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拓展学生思维。教学的情景设计越有吸引力,学生的兴趣就越浓,主动参与的程度就越高。比如,在教学杜甫《登高》一诗时,围绕着诗中“悲”,设计了这样三个连环相扣的情景。第一,使用多媒体,以“二泉映月“悲的音乐创设“悲凉”的情景氛围。第二,学生熟读诗歌,了解诗中“悲”的意义。第三,提供杜甫同时期另一作品《兵车行》,让学生体会另一种感隋“悲愤”。通过这三个情景,学生不仅扩大了视野,了解了一段历史,深化了对诗的理解,更主要的是学得了一种阅读的方法。3深挖语文味
语文教材里所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各篇文章都蕴藏着其独特的价值。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里生活中富于人文精神的内容,如至爱的感情,至理的思想,至美的心灵,至尚的品格等等,让它触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语文课堂教学取之不尽的魅力资源。“语文昧”是指结构的完整陛;画面的丰富性;表达的艺术性;主题的多重性;人物的丰满性;情节的生动性。怎么样将教材中的这些语文昧挖掘出来,是有效解读教材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而这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语文素养和教学水平,因为文章的价值只有在具有发现价值的慧眼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课堂有效解读文本的策略
在当今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文本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了十分丰富而精彩的内容。而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某一环节的完美而丢失了文本,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致使教学产生“高耗低效”,可谓“得不偿失”。教师要依靠教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形式的创新,要往深、新、奇、趣等方面挖掘教材的内涵,并根据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以吸引学生最大限良参与学习和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不论是阅读教学最初的切人,还是渐进的教学环节的展开,教师都须紧密联系课文的特点,尽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文本的内容,做到富有针对性、灵活和机动的引导,以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思想达到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并以此有效地 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语文课堂师生对文本的有效解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从情感方面去解读文本
教师有效解读文本,要突出语文学科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进行隋感的高峰体验,让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激情。要高学生产生激情体验,首先是教师必须得有激情。而激情的来源,正源于对文本的深层解读。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没有钻进去的力量,就没有飞出来的激情”。在教师充分深钻进文本的前提下,如何让学生深层次的,有效的解读文本,产生激情,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深度解读教材:
1、让学生惊奇。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之一,也是人类学习和成长的内驱力之一。一个老师走得多远,学生就走得有多远。老师多有激隋,学生就多有激隋。
2、陌生化。“陌生化”就是通过一定的技巧,将熟悉的东西改变一定的情景后出现的面目的改变,内涵的变化。它是对习惯思维的一种冲击,也开启学生思维的一把钥匙。“比如说步行,由于我们走来走去,我就不再意识到它”,而“当我们跳舞时,无意识的步行姿态就会给人以新鲜之感。”“陌生化”是教师在深度解读教材后常常思考的内容。当教师把学生熟视无睹的语言文字带到一定的情景中,并加以设计和引导,那么,陌生化的效应就产生了,学生就更能体会到教材中的“教育因素’’。2从语言、文字方面去解读文本
教师深度解读文本,要突出学生对语言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语文教学中的感性因素。它主要通过对文中语词符号所指的理解,对语词或语句的音感和音像的感受,对言语作品和语言现象的深度感悟。要品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着的丰富内涵,具体方法是对品读文中关键字词,对重点文段的反复朗读。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管是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其目的是要读出文章的特色(如体裁体征,语言组合形式,美学特征等)和品出语文味道来。品读感悟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l、品味语言丰厚的表现力。
透过各种语言表现手法品味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里比喻的运用,不仅写出了荷叶出水的状态,而且写出了它动态的美,唤起了读者丰富的对美的联想。阅读时只有透过文字,品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才能充分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到语言文本和意象的美。
2、从概括|生旬段品味出作品的主旨精神。作品中旬首和旬尾等概括性强的语句或语段,往往具有对文章“画龙点睛”的作用。反复品味这些语句,能迅速抓住文章的主要意思,领会作者主旨意图,深入作者内心世界。
3、从结构线索品味作品精巧的构思和布局。
结构线索往往是作品的主线,它往往体现着作品精巧的构思和布局,抓住它就抓住了有效解读文本的钥匙。如《荷塘月色》,通过作者行踪线过和与之平行发展的情感线索,我们就可以随着作者的足迹变化触摸到作者灵魂。再如大家熟悉的《药》,抓住了明暗两条线,就能准确地解读出“药”的真正含义。
4、从背景材料,从丰富的语意,品味作者的生命情感。
背景材料也是正确有效解读文本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能帮助读者体味出更多的精彩。
品读感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方法。就语文学习来说,学生的品读感悟是最基本的方法,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品读感陪只有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朗读、反复咀嚼品味中,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情意、所阐述的道理,才能变成学生内心的感悟,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与作者的心心相印。学生的读,并非是漫无目的的重复,无目的的重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只有在教师的悉心指导行为下,通过对文章语句的推敲、揣摩、品味,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朗读应该是渐入佳境的,是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读出感隋来,越读越好,越品越有味。
3综合地、多层次地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多角度解读。“横看成岭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东坡《题西林壁》)这两句诗,精辟地道出了每一客观事物皆有立体,多侧面的特点。所谓角度,就是指能反映客观事物基本特征的某个侧面,也就是看问题的着眼点。所谓多角度解读,就是指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从多个侧面对文进行解读。1如有教师有教《六国论》这课时,将作品与《过秦论》和《阿房宫赋》进行了比较。这三篇议论语言的议论对象都是战国至秦这段史实,苏洵的《六国论》从“六国破灭”的角度立论,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贾谊的《过秦论》则以秦兴亡的历史教育角度立论,提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论点以供汉文帝借鉴;杜牧的《阿房宫赋》则从秦之速亡的角度,提出了“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论点,给唐王朝敲了警钟。通过比较,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这种多角度的对比分析教学,拓宽了学生视野,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参与,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生活意识。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是教科书的广阔外延。“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就在生活中,语文教学壮美的浪花正产生于生活的海洋。教学的亮点常常体现于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生活的回归。教学预设时,教师要善于将文本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多些社会现象的关注,多些热点问题的讨论,多些人生哲理的探求,多些生活善美的再现。教学贴近生活,走进生活,这是语文教学的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语文的多姿多彩,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切实有用。注重学生自身的感悟体验。接受美学理论也认为:课程本身包含许多“未定点“和“空白”,它召唤学生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激活自己的想象力。教师应当“让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能够把自己已有的经验(直接的生活经验和间接的学习经验、知识背景)与当前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体验能力和感晤能力,正是学生的参与,各种潜在、显在的意义才不断地被揭示出来;从而形成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对形象的独特感受和对方法技能的切实领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突破传统的“文章学教学法"的单一模式,构建“自主感晤体验式”阅读教学法,努力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环境,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重视学生的个陛和思维发展,重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培养学生把握文本的能力。一方面,在课堂上保障学生有较充足的阅读时间,对作品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充分感知文本,感性地揣摩课文,去触摸语言、体验隋感、感受形象,并尊重其阅读体验,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
三、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策略语文课堂教学是—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组织教学过程。要做到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有效组织教学。有效的组织教学应包括以下三个阶段:“整体感知,了解内容(写了什么)一重点突破,理解内容(怎样写的)一整 体回归,领晤写法(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整体性教学原则,这一整体性教学原则是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一般规律的。有效组织以此为依据来展开,教学才能有条理,有层次,有成效。
第四篇: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
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摘 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有效性课堂的核心就是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即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下面谈谈我个人教学的一些建议。【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一、前言
小学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的成败关键就在于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吸收的知识程度。相同的教材、时间,由不同的教师讲授,教学效果也截然不同。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以便实现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采取一种适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获取大量的有效知识。有效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有效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师的共同追求。
二、创设生活情境,将生活引入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学数学的目的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数学课堂,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如在教学“认识元、角、分”这一课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个生活情境:用20元去菜市场买菜准备今天的晚餐,你准备怎么去买?这时学生要首先根据家人的喜好开出菜单,通过各种蔬菜和荤菜的价格,估计买菜的总价不能超过30元,还要懂得货比三家,在买卖时注意讨价还价,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而且也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商。使学生感到数学具有情感,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切身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又如在教学“米的认识”时,我利用已有的知识“厘米”,让学生动手去测量课桌的长度,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用“厘米”做单位太麻烦,从而产生了运用较大单位的想法。这样既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打好了基础,又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
三、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意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没有兴趣,学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和欲望。实践证明,小学生只有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才会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获得更多的有效知识。小学数学课堂的内容需要多姿多彩才能令学生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将那些枯燥的教学内容设计成有趣的、诱人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品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设计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教师对学生说:“我们班今天来了一位主持人,大家都认识他是谁,喜欢他主持的节目吗?”然后,教师再拿出李咏的照片,学生就会认出并说出他主持的节目“非常6+1”。甚至有的同学还会说“非常6+1”中的砸金蛋。教师这个时候再问:“如果给你一个金蛋让你来砸,你觉得会出现什么呢?”这个时候,就会引起学生的争论,有的学生说会出现“金花四溅”,有的学生说不会出现“金花四溅通过这个引子,可以让学生从感兴趣的话题引人新课。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巾,要将传统地“复习导人”创设成“知识闯关”的类型。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乐于探索和研究。利用课堂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点滴事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的学习。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要教会学生会学,还要教会他们会运用。学生的思维只有发散出去,他们才会学会创新。一般来说,思维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一种深刻的体验,是推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动力。要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主动的寻求和发现问题,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自己解决问题。只有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出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被调动起来,学生就能通过自主探索来学习数学思维,促进他们知识与技能的整体发展。例如,在学习“比例尺”这一内容时,学生已经了解了比这一知识,同时对地图、平面图等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他们能够很容易地在纸上画出同样大小的三角板,然后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他们可以得出“图上的边长:实际的边长=1:1”。教师在这个时候问学生:“你们能够把一个长50m,宽30m的篮球场按照其原来的大小画在纸上吗?”学生小声议论着。有学生就会说:“篮球场太大,纸这么小,画不下一个篮球场”的时候,这就说明了他们的思维矛盾已经产生了,这个时候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够借助思考来解决这个问题,让他们能够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就引出了——比例尺这一教学内容。
五、重视小学生的基础训练
扎实的基础训练可以让学生深化理解、合理利用所学知识。而基础训练并不是题海战术就可以做好的,要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同时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而开展有层次、针对性强的学习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熟能生巧,还可以让他们理解知识并掌握知识,同时还能够提高小学数学能力。在基础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很好的发现教学巾的得与失,不仅能够对教学进行反思,还可以总结教学成功的经验。对于那些难以突破的地方进行探索,为以后的教学起着引领的作用以及对突破疑难的过程进行铺垫。
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数学的内在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教师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可直接选取教材中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或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一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拓展学生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
七、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和进行扎实的基础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增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数学教学的工作才能够顺利的进行,学生也可以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不断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能力,才能使学生成为各方面优秀发展的全能生。参考文献
[1]刘桂萍:《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01期
[2]康红敏:《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小学版)》,2009年07期
[3]何燕仪:《谈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基本路径》,《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年09期
[4]夏统刚:《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能力的培养》,《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年06期
第五篇:浅谈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内容提要】有效的语文教学,是以有效的备课上课保障有效的课堂。通过合适的教学目标的设计,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注重提出问题的有效性及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来实现其有效性。同时,通过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关键词】有效性
目标
教材
提问
方式
方法
工具性
人文性 【正文】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他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 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在我看来,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瞄准三维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必须在有效的教学手段上下功夫。
一、以有效的备课上课保障有效的课堂。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三个方面。备课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以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来保障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强调教学目标的设计。目标对课堂具有引领作用,是一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设计合适。何谓“合适的目标”?
郑桂华老师说:规划有效的教学目标有六个维度:
范围:它们必须足够广泛到包括所有值得向往的,可能与知识、技能和价值相关的一切结果。连续:结果必须互相关联,反映同样的价值倾向。适合:目标必须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有效:目标必须反映和说明我们对它们的定义。弹性:目标是所有学生都可以达到的。具体:目标不能模棱两可,而要用词准确。
我们在通盘考虑这六个维度的基础上,提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合适的标准是:“目标是弹性的,目标是具体的,目标是集中的,目标是连续的”。所谓的“弹性”是说学生是不一样的,每个阶段的任务是不一样的,教学的契机是不一样的。“目标是具体的”,因为,只有“具体”,目标才是明晰,才是可达成的,才是可检测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制定的目标常常很模糊。例如:了解一些重要句子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学习抓住主要句子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进一步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这些目标大而不当。制定目标一定要具体且好操作,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能从课文中找出对人物神态与动作描写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目标应该是集中的,因为,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习的本质是一个建构的过程。“目标应该是连续的”,某项具体目标的分解和逐步达成; 数项具体目标的关联和融合;教学内容逐步扩展、深化、提高;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结果必须互相关联,反映同样的价值倾向。
制定教学设计的依据是: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学生的认知现状是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从教材的角度上说,阅读教学设计要凸现文本的核心价值;写作教学设计要注重过程指导 总之,教学设计要凸现文本的核心价值。关注文本的类型。关注文本中最突出、最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等,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目标。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应照顾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
(二),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首先是教材资源。新教材给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
方法之一是抓新旧知识的对比,突出知识的连贯性。方法之二是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性。方法之三是利用网络资源,突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有效性。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也需要生成。在备课中考虑的问题生成,主要还是预设性的,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每一位学生。自己备课时则将学生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纳”了进去,利用教学资源提出一些真正有效的问题,真心做到了“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
事实上,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有效,讲授也可能满足学生的一些需要,教师若想更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倾听”学生的声音,使教学保持某种“互动”的、“对话”的教学。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
课堂的有效提问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也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优劣成败。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存在提问目的不明,提问逻辑不强,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准,提问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些提问显然和有效性相违背。
怎么提问历来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可以斟酌的方面也很多,但有几点必须引起高度的注意:一是课堂提问应有合理的思维跨度,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合理的跨度是指提问不能空泛,使学生无从思考;也不能太肤浅,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主问题和子问题之间的跨度,子问题和子问题之间的跨度,都必须有值得思考的空间,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课堂提问的呈现方式要新颖。提问呈现方式不同,效果是很不相同的。
好的提问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新颖的呈现方式要求提问有趣味性、挑战性、启发性、延展性。教师可以从三个角度下手:一是发问视角新;二是发问语言妙;三是发问方式独特。三是激发学生自己提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教师提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激发学生自主地发问。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如果能对文本理解的很透彻,那么,提出的问题质量就很高,最终使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四),教学方式及教学过程的灵活选择。即倡导教师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方法。《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是一种让学生团结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全面的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应多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合作探究。
重视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有效的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无法预料的精彩,这些就是教学中的生成资源,它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的,我们必须努力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
注重课堂反馈:这是检验一节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它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能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及时的巩固,增强课堂实效性。
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课堂形式不能一成不变。不断的变换课堂形式能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常常能让我们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注重提高教师个人素养:美丽的板书、动听的言语、得体的教姿、和蔼的态度、崇高的人格等,这些都是吸引学生的地方。“只有喜欢这个老师,才会喜欢这门学科”。我们教师自身应努力提高自己,争做让学生崇拜、喜欢的老师。
注重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充满灵性的学生,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的对教材进行增删调整,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与教材、教师、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主角;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全面的语文实践,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兴趣的培养。
(一),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
⑴读出情。加强读的指导,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见解、读出方法……边读边想,边画、批、注,是阅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⑵品出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感觉,有心得。
⑶悟出效。即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
⑷习得法。包括作者的表达方法,如,遣词造句的方法,常用句式,构段的方法;叙述、说明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如,读书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
⑸激活思。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同学之间的思维的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读文章,想画面),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乃至创造性解读),培养创造力。
(二),“简单”。使教学走向真实、丰满。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大道至简”。简单教语文,实在是不简单,需要我们下气力进行不懈的探索。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段话完整地表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语文课程贵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难也难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具体在教学中,如何去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这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也是摆在我们一线教师面前的难题。
怎样的上法,才是正确地把握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呢?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合理的支点呢?
首先,找准文本中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积累语言,丰富情感。使人文性在语文工具价值的体现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展现。这其实就是我们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其次,我们的语文课程所设置的课程内容本身含有的这种人文性、工具性交融因素有很多。我们老师就应该善于把握它们,让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语言,激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时候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陶冶。说到感悟,理解,欣赏语言,我们就不能不说到朗读。语文教学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感悟语言,让情感熏陶不露痕迹。这应该是阅读教学中,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另外一条很好的途径。
总之,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以前教学太注重当下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高效的语文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在课堂上既要夯实双基,又要培养能力,还能愉悦情感上下功夫。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