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冀教版数学六上《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5.doc

时间:2019-05-12 20:0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冀教版数学六上《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5.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冀教版数学六上《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5.doc》。

第一篇:2017冀教版数学六上《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5.doc

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放大、缩小现象的过程,通过摆三角形等认识图形放大或缩小。2.理解放大和缩小的含义,能按要求摆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3.对生活中的放大或缩小现象有好奇心,体会图形的相似,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理解放大和缩小的含义,能按要求摆放大或缩小的图形。教学具准备:放大镜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放大与缩小

1.师拿出放大镜,让学生说一说它的作用,并用放大镜把课本上的文字放大,引出“放大”概念。接着,让学生观察《教师用书》上的课本同页内容,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引出“缩小”的概念。

2.提出“说一说”的要求,师生举出生活中放大或缩小的事例。

(设计意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学放大和缩小的概念,让学生更清楚明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摆三角

1.提出“分别用3根、6根和9根小棒摆成三个等边三角形”的要求。让学生独立操作,然后全班交流。

2.提出“观察用3根、6根小棒摆成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给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时间。

3.交流学生观察、思考的结果。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由第二个三角形的每条边都是第一个三角形的2倍,得出:第一个图形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得到第二个图形。

4.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并交流。得出:第一个图形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3倍后能得到第三个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摆小棒的方法来学习放大或缩小,不仅让学生清楚明白,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效果好。)练一练

第1题,先让学生讨论:每个图形的各边缩小为原来的1/2实际根小棒?然后再用小棒摆出个图形。

第2小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提高学习的效率,深刻理解两个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概念。)

第二篇:图形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姓名:彭英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59至60页例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

经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体验从实践中 学习的方法:

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探究精神。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准备:方格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教师引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同学们都熟悉,说说他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讲讲。(课件出示)

2、合作探究,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1,操作探究,理解放大的意义。出示课件,初步感知。出示图景:出示课本主题情境图

“看上面的图片,你们能说一说,图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物体放大?哪些是将物体缩小?”

3、生活中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像刚才观看的图片放大或缩小后,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体会放大与缩小的应用规律。

1、教学例4:

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让学生明白放大的意义 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

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直接看出是多少格,怎么办?

是不是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可以了?

让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画直角三角形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完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或量一量的方法,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之后让学生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注意:边长,周长,发现变化规律,面积呢?内角呢?}

2、操作探究,理解缩小的意义。问题: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自己运用学习方法学习,交流,汇报。

得出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独立完成“做一做”,交流是怎样思考与操作的,并及时纠正错误。

3、小结新知:

怎样将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呢?放大或缩小后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进行小结:在对应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缩小),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试一试:长方形纸一张

(1)小组合作,学生动手完成,做的快的同学在方格纸上画。

动手操作画一画,量一量。思考:你有什么发现?坏有

(2)汇报,引导自悟自得。

2、练一练

课件出示正方体,学生动手完成,指名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并讲解自己的想法。

3、练习十一第1、2题

课件出示,学生可分组讨论,进行汇报。

汇报时由学生方格纸上边做边讲。

4、补充填充题。(请学生上来在白板上做,其余学生在下面思考。)(1)图形在平移和旋转后,()发生了变化,()不变。

图形在放大与缩小后,()发生了变化,()不变。

(2)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5、课件出示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图片,学生按要求放大或缩小,6、你知道吗?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汽车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边说边出示图片给学生欣赏,利用链接方式,讲到哪链接到那张图片,并用今天的知识讲解。)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在生活中找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教后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教材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纳入到比例单元中,将两条线交织在一起,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

就第二学段而言,“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是图形与变换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从简单图形开始,借助计算机演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由此充分体验图形的相似是指图形运动后,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不变,前后图形是相似的。

面对这一新内容的教学,我从学生的原有经验以及这一内容在教材整体中的作用作了一番研究。经过实际教学我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了一些思考。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生活中的放大、缩小学生有很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我采用了两组图片:第一组金箍棒图片第二组是数字书在主题图片请学生欣赏照片,初步建立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表象。同时通过师生对话活动创设了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自然过渡到本课学习的课题,为全课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让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画直角三角形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完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或量一量的方法,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之后让学生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看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

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例1教学中我把教材中的“第一幅长方形画”“第二幅长方形画”分别改为“原来的长方形”“变化后的长方形”,使学生更容易认识到研究图形放大或缩小时写比的规定。虽然.例1的大、小两个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数据,让学生思考也能很快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为什么要求学生先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让学生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呢?目的是: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只观图形,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获取新知。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人人动手、动脑,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在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中很快认识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例2教学我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完成的,但在做题前作了提示,提示学生明确做题步骤,关注图形布局;做题后作了必要的总结,揭示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本质。实现了两个目的:

1、学生能在网格中画出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

2、通过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进一步巩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增加了引导学生了解、感知三个图形两两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一个相对应的关系,两个相反的过程。

三、拓展练习,形成能力。

等腰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都有其独特之处,这也是我们在把这些图形放大或缩小时必须考虑的方面:等腰三角形要考虑底边和高;圆只需考虑半径;平行四边形则要考虑底、高和角三个方面。1:

3、2:

1、1:4三个比既有放大也有缩小,在选择比时学生必须考虑如放大这个图形能不能在网格中画下;如缩小好不好画这些因素,要求学生能合理选择,正确操作。

另外本节课内容较多,特别是学生对放大与缩小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时间的把握非常重要。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9至60页,练习十一第1、2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超常发挥,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能起引导作用,达到了目的,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第三篇:教学设计 图形放大与缩小

第1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8、39 “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 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练习纸、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直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直径比是(),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2.如图所示,甲和乙是两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甲和乙两幅图中的阴影面积的比是()︰()。

二、对比导入、揭示课题

情境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为什么刚才看不清而现在能看清楚了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的变化又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这就要涉及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图形放大和缩小(板书课题)

三、联系实际、形成概念

1、课件出示两幅图片的长和宽。(原来长方形画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放大后长方形画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教师:放大后图片的长是多少?原来图片呢?我们把这两条边叫做对应边。放大后图片和原来图片对应的长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长是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的比是2:1)我们就说把原来的长按2:1的比放大。放大后的图片和原来图片对应的宽分别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宽是原来的2倍,放大后宽和原来宽的比是2:1,把宽按2:1的比放大。)教师小结:把长方形画的长和宽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和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多少?(2:1)这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教师:如果反过来,把第二幅图变化成第一幅图,对应的长发生了什么变化?宽呢?缩小后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对应边的比是多少? 我们就说把第二幅图按1:2的比缩小。对应的长和宽是原来图形的几分之几呢?

2、完成练习九第1题

图中几号图形是1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几号图形是1号缩小后的图形,它们分别按怎样的比变化的呢?想一想,填一填。

学生汇报。

小结:图形放大或缩小时要注意什么?(所有对应边都要同时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

四、运用概念,动手操作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学例2 教师:按3:1的比放大长方形,放大的长方形长是几格?宽呢?会画吗?如果按1:2的比缩小长方形,长和宽又是多少呢?会画吗?开始。学生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把这个长方形放大的?课件演示。怎样缩小的呢? 教师: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都是2:1,变化后长方形和原来图形的面积比是9:1和1:4,图形的所有对应边都按照同样的比不放大或缩小)教师小结:可以看出,不论是把长方形放大还是缩小,每组对应边的比是相同的。

2、教学试一试 课件出示试一试: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这个三角形,会画吗?

学生在书上画出按指定的比放大三角形。学生结合自己画出的图形说说怎样画的。

教师:量一量,对应的斜边也是按2:1的比放大的吗?

教师小结:按2:1的比放大这个三角形时,把它的两条直角边按2:1的比放大,对应的斜边也跟着放大2倍。

五、巩固概念,分层练习

1、完成练一练

按1:2的比把下面图形缩小,你会画吗? 说说怎样画的。

教师小结:缩小图形时,所有对应边的长度都按相同的比缩小。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小结:按2:1的比放大正方形,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是原来边长的2倍,按1:2的比缩小长方形,缩小后的长方形对应边是原来长方形的。

教师小结:

3、发展练习

(1)在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中任选一个图形,再选定一个比,把它放大或缩小。

可以怎么画呢?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动手操作。学生汇报。

比较放大或所小的图形,你有什么想说的?

六、自主评价,总结提升

今天咱们学习了利用网格或格点图可将一个图形按照一定比放大或缩小,怎样放大或缩小一个图形呢?

作业设计:

(1)选择。

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圆柱和圆锥底面积的比是3﹕1,高的比是()。

A.1﹕3

B.3﹕1

C.1﹕9

D.1﹕9

(3).0.8:9/5的比值是(),化成最简整数比是()。(4).两个圆的半径比是1:2,它们的面积比是()。

第四篇:2017冀教版数学六上《比例》教学设计.doc

比 例

教学目标:

1.结合不同规格的国旗的典型事例,经历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2.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3.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关于国旗的知识,培养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教学难点: 会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说一说说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生: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比值不变。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比例,板书课题:比例

二、了解国旗

(一)师:你们在哪儿见过国旗,见过多大的国旗?(生自由发言)

(二)介绍“兔博士网站”的内容。

1.说一说知道了哪些关于国旗的知识,面对国旗有什么感受?(同桌互相交流、讨论)

2.师:我们学校挂的国旗是哪种规格的? 3.师:把我们学校国旗长和宽的数据写出来。

三、比

(一)课件出示例题 1.师:利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写出国旗长和宽的比。(让学生独立完成)2.交流

师: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二)师:你能说出国旗的宽和长的比吗?能不能不计算直接说出结果? 讨论。(学生自由讨论)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比例

(一)师:在兔博士网站中介绍了很多种规格的国旗,现在你们任选两种规格的国旗,分别求出长和宽或宽和长的比值。(让学生自主选择并计算)

1.交流

师:观察这些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国旗的规格不一样,但长和宽的比值都相等。

师总结:国旗的规格不一样,但长和宽或宽和长的比值都相等。师:那就可以写成:240:160=144:96 2.介绍比例的概念及比例的项、外项、内项。师:像这种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举个例子,让学生说出内项和外项。

师:在 2:3=4:6 这个比例中,哪两项是内项,哪两项是外项。

五、试一试

师:用计算器计算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外项的积分别是多少? 1.交流

师:你从它们的积中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相等。

2.师:把你们自己写出来的比例照样子计算,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它们的乘积也相等。3.师生共同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师: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该怎么说呢?(生自由交流)师总结: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它们的积相等。

师:我们学习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的依据。

六、练一练

(一)让学生自己判断。1.交流

师: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师总结: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概念,化简两个比,看它们是否相等,也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看两个内项的积是否等于两外项的积。

(二)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交流,老师巡视。

第五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柴仲雄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56—57页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把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数学含义,学会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数学表述。

2、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的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和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情景创设,激发探究的欲望,培养勇于尝试的精神,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设计理念】:数学是一门培养人、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引入“放大”

1、赠送照片,和谐关系。

师:同学们,没多久,你们就要毕业了,在毕业时。老师准备给你们每人赠送一份礼物(出示教者的照片),想要吗?

【设计意图: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高效学习的前提。】

2、推陈出新,揭示课题。

出示教师的两组照片。一组1寸照片,一组按比例放大的照片。

师:你能说一说,从图1到图2,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借助多媒体,逐组出示图形)引导学生比较两组图片,得出:放大后的图片,大小变了,现状没变。

板书:图形的放大

【设计意图: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变与不变”,并通过现代媒体的形象演示,让学生在类比中调度相关生活经验,很自然的接触到新知。可见,温故而知新,是引导学生新知的重要方式。】

二、探究“放大”

1、猜想“放大”。(1)以问促“猜”。

师:想一想,图1放大到图2,形状不变的原因是什么?你能猜出其中的数学奥妙吗?

(2)以图诱“猜”。

出示反例:一组横向放大的照片,二组纵向放大的照片。讨论:照片上虽然都是老师,为什么不能说这两幅图就是放大后的照片呢?这其中形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对应的长和宽的大小变化不一致)

猜想:要使放大后的图形形状不变,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对应边长的比要相等。

2、验证“猜想”

师:把照片放在方格图中来验证。(出示方格图)说说你的发现,想一想,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生:放大后的照片与原照片对应的边长的比都是2:1,说明我们的猜想是对的。

小结: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的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各边按2:1的比放大。

3、强化“放大”。填空:

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3倍,就是的原来的图形按():()的比例放大。

把原来的图形按():()的比例放大,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3倍。

4、丰富“放大”。(1)识别“放大”。

创设情景:贝贝,晶晶和妮妮每人制作了一面国旗,(出示国旗:贝贝制作长12厘米,宽8厘米。晶晶制作长10厘米,宽

8厘米。妮妮制作长24厘米,宽16厘米。)你们知道谁做的国旗是标准的?为什么? 教师继续引入:国旗的大小是有法律规定的。(幻灯片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3:2,制作大小不同的国旗时,应依比例放大或缩小,国旗的式样不得随意改变。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三位同学制作的国旗有化有什么规律?

(2)解说“放大”

请大家仔细观察贝贝和妮妮的国旗相比,谁的国旗是放大的?为什么?是按怎样的比例放大的?

讨论:看图形是按几比几的比例放大,只要看什么?(看对应边长的比是几比几)比的前项和后项各表述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浓墨重彩,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三、迁移“放大”

1、以问迁移:由图形的放大你还想到图形的什么?

2、借图迁移:从妮妮的国旗到贝贝的国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图形的“缩小”补充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3、表述“缩小”:同桌相互说说,上面的照片是按怎样的比例缩小的?

4、讨论:无论把图形按怎样的比缩小和放大,比的前项都表述什么?(变化后的图形)比的后项呢?(原来的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和图示,很自然地引出“缩小”。借助“放大”的正确认识,学生很容易的把握“图形的缩小”。】

四、表述“放大和缩小”

1、出示57页例题4,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形是怎样放大或缩小的。

2、出示61页练习九的第一题。

让学生先说一说,再集体讨论:比较这三幅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要使图形的形状不变,关键是什么不变?

五、实践操作

1、做一做:课本58页。

学生完成后,出示标准图形,讨论画法。

2、赛一赛:出示61页练习九的第2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并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形式多样的画图练习,即使操作技能自动化的过程,又是对“形似”数学本质体验的过程,也是数学语言发展的过程。】

六、知识拓展。

1、寻找生活中的放大或缩小的例子。

(说说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运用于生活中的例子。)教师介绍示范电脑画法:讲图像放大或缩小。

2、本课时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除了今天出现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后大家可以选择一个图形作为主题,研究一下“放大”或“缩小”情况。

【设计意图:最后的拓展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为学生留足了思考探究的空间。】

五、布置作业

下载2017冀教版数学六上《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5.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冀教版数学六上《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5.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评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 57页例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60页例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教师:彭向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2、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周永刚 教学内容:P33-34例1、例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南庆中心小学 凌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知道图形按一......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习目标: 1、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 2、通过观察、理解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林伟扬 一、创情导入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你们能看出来是谁吗?(照片很小) 生:(齐)太小,看不出,放大一些。 师:(放的很大,课件只能呈现照......

    2017冀教版数学六上《求百分率》教学设计

    求百分率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求生活中常用的百分率的过程。 2.理解发芽率、成活率等各种百分率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球百分率的实际问题。 3.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