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六年级语文《北京的色彩》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0:5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师版六年级语文《北京的色彩》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师版六年级语文《北京的色彩》教学设计》。

第一篇:西师版六年级语文《北京的色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灵活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从秋色和建筑两方面,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3.领悟作者的细致观察,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7段,积累描写色彩的词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感受、体会北京的色彩。

教学准备

搜集北京的风景名胜图片。

教学课时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教师板书“北京”。抽生谈谈看到“北京”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2.教师板书“色彩”。把“北京”和“色彩”两个词联系在一起你想到了什么?

3.今天我们将走进《北京的色彩》这篇课文,一起感受北京的美。板书完整的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61.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找出最能概括北京“色彩”的句子。

总起句:深秋时节的北京城,很快便以她那壮丽而辉煌的色彩驱除了我的偏见。

总结句: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

3.根据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段);第二部分(4~8段);第三部分(9~11段)。

第二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4~6段),写北京“自然风光”中的色彩;第二层(7~9段),写北京“人文景观”中的色彩。

三、细读理解,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1~3段,试着把自己读懂的内容批写下来。

2.学生交流自己从段落、句子中读出的信息。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适时的引导。

(1)从“北京是红色的海洋”,“全是红彤彤的”可以看出北京城在作者心中色彩的单调。

(2)“四季常青”,“带着一种南方人特有的绿色的骄傲”与“处处是红色的北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壮丽而辉煌”写出了对北京色彩的总体感觉。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4段,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首先把我征服的,是北京的树叶。)

2.再读第4段,试着分出这一段的层次并交流每一层的意思。(结合课后第2题进行)

第一层(第1句):概括写出了北京秋天的树叶带给作者的感受。

第二层(第2~4句):具体描写了在从机场进入市区的路上,作者欣赏到“千百种奇妙的色彩”时“又惊又喜”的感觉。

第三层(5~6句):详细介绍作者漫游天坛时发现的银杏树叶的曼妙。

3.找出这一段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细细品读,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1)“征服”一词用得巧妙,既与前文的“偏见”形成对比,又准确地概括出“北京的树叶”带给“我”的感受。

(2)“深深浅浅的黄、闪闪烁烁的金、团团簇簇的红”写出了树叶色彩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3)“千百种奇妙的色彩”虽“纷繁”但又“和谐”,这正是作者“又惊又喜”的原因。

(4)第5、6句:通过准确形象的比喻让读者对北京秋天的银杏树叶“一读而生爱”。

4.根据划分的层次及自己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试着把第4段背诵下来。

5.自读第5段,勾画出这一段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并试着用一两个词概括这些色彩给你留下的印象。(五彩斑斓、五彩缤纷、五颜六色)

6.想象两处省略号里的色彩,想象香山红叶的美丽,带着被“征服”的感受读第5段。

7.北京城彩色的秋林,让作者明白了:大自然并非只有一种绿色,也并非只有一种黄、一种红……这就是作者感受到的北京色彩的“壮丽而辉煌”。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北京秋天的自然风光是那么美,她让一个有偏见的人一下子就被征服了。北京的人文景观又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呢?自读7~8段。

2.对比北京古迹与现代建筑的不同色彩与风格,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思考:从 “紧贴”车窗,“不断寻找”这些词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体会出了作者在面对北京城具有“热烈明快”色彩的现代建筑时内心的喜悦和激动。)

(四)学习9~11段

1.自读9~11段,思考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的关系。(前后照应)

2.这样的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这种写作方法,使文章主旨突出,结构完整。)

(五)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诵读,积累优美的词句。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北京的色彩》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开朗自然的联想,反差鲜明的对比,准确形象的妙喻,写出了对北京的热爱。

2.根据你对“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这句话的理解,向别人介绍“北京的色彩”。

第二篇:北京的色彩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质疑激趣

1、板书词语“北京”,师:一提到北京你就会想到什么?(可能会说到:天安门、长城、故宫、颐和园、紫禁城、北海公园)

2、师再板书词语“色彩”,那么看到色彩这个词,你的脑海中会联想到什么呢? 把“北京”和“色彩”两个词联系在一起你想到了什么?

3、揭示课题:北京的色彩。读题。今天我们将走进《北京的色彩》这篇课文,一起感受北京的美。

4、质疑: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呢?

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齐读)请同学们结合“学习目标”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预设问题:

1、文中哪个词能概括北京的“色彩”?

2、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突出北京的色彩的?

3、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二、解疑合探:

1、壮丽而辉煌

2、简单来说是从秋色、建筑这两方面。(就是文章第456

78自然段

总分关系)(1)出示句子“就在这绿色中间,呈现出我在家乡所看不到的深深浅浅的黄、闪闪烁烁的金、团团簇簇的红。一时辨认不清的乔木、灌木,把千百种奇妙的色彩纷繁而又和谐地展现在我的面前,使我又惊又喜。”

A、轻声读这段话,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叠词呢?把这些叠词去掉再读一读,看看你又会有怎样不同的感受?

C、加上叠词再读读,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语言显得亮丽,写出了树叶色彩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D、指导读好句子。

(2)出示句子“我漫游天坛,发现了北门内那两排银杏树,满身都停满了黄蝴蝶。秋风一吹,蝴蝶纷纷扬扬飘落在地上,待细细一看,却又都变成像用黄绢裱制的小扇面,宽边上,还留着一道未曾褪尽的绿镶边呢!”

A、想想平时我们看到的银杏树是什么样的?如果让你来写,你会怎么写呢? B、细细读读这句话,你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 C、你从作者的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D、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指明读、齐读第四自然段。

3、默读第5自然段

(1)默读,找出描写香山红叶的色彩的词语,并试着用一两个词概括这些色彩给你留下的印象。(五彩斑斓、五彩缤纷、五颜六色)。(2)从这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色彩丰富)

(3)这段话中出现了两处省略号,请你展开想象,还能想到哪些描写色彩的词?(两个省略号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让红叶的色彩愈加色彩斑斓)。

4、你怎么理解“大自然并非只有一种绿色,也并非只有一种黄、一种红„„”(北京绝不是色彩单一的城市,而是五彩缤纷的天地,这让作者感受到的北京色彩的壮丽而辉煌)过渡:文章一开始作者说“北京是红色的海洋”,“全是红彤彤的”可见北京城在作者心目中色彩是单调的,这里让作者感受到北京秋天的自然风光是这样壮丽而辉煌后,所以这个有偏见的人一下子就被征服了,北京的人文景观又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呢?

5、自读第7自然段,思考、(1)作者选取了哪些人文景观的代表物?(古迹、现代建筑、长城、故宫、新楼宇、立交桥)它们有什么不同? 看到这些我有什么表现呢?

A、出示句子“我常常把面孔紧贴在公共汽车的窗玻璃上,不断从街道两旁飞驰的楼群中寻找雪白的洁白、草原的嫩绿、沙漠的金黄、大海的蔚蓝„„”

B、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体会出了作者在面对北京城具有“热烈明快”色彩的现代建筑时内心的喜悦和激动。)

6、紧扣题眼,回归总结

1、如果有人问:北京的色彩如何?你会怎样回答?

2、作者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自读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3、你怎么理解“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这句话?(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中心。向别人介绍“北京的色彩”)

4、你发现这三个自然段与文章开头的联系了吗?(联系:前后照应、作用:这种写作方法,使文章主旨突出,结构完整。)

三质疑再探 : 学习了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又产生了哪些新的疑问?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四、拓展:

小结:色彩明丽的北京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可以欣赏香山红叶,攀登长城,漫游故宫,看鸟巢,水立方,她向世人展示她的美丽魅力,我们怎能不热爱和向往呢?

作业布置

1、摘抄文章中描写色彩的词语,读一读。

2、背诵第四、七自然段。

3、学习作者独特的写作方法,细致观察,写写你喜欢的一处景物。附板书设计:

北京的色彩 自然风光

壮丽而辉煌{

}

纷繁而又和谐

人文景观

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

第三篇:《北京的色彩》教学设计

<<北京的色彩>>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灵活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从秋色和建筑两方面,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3.领悟作者的细致观察,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感受、体会北京的色彩。

2.积累描写色彩的词句,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教学难点:

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灵活运用。教具准备:

搜集北京的风景名胜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教师板书“北京”。抽生谈谈看到“北京”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2.教师板书“色彩”。把“北京”和“色彩”两个词联系在一起你想到了什么?

3.今天我们将走进《北京的色彩》这篇课文,一起感受北京的美。板书完整的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找出最能概括北京“色彩”的句子。

引导:概括句一般在文章的那些地方出现?

总起句:深秋时节的北京城,很快便以她那壮丽而辉煌的色彩驱除了我的偏见。

总结句: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

3.根据总分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段)概括交代听说中北京的色彩与初到北京时对北京色彩的总体感受;第二部分(4~8段)详写北京的自然景物和人文建筑的色彩;第三部分(9~11段)总写对北京色彩的深刻理解。

第二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4~6段),写北京“自然风光”中的色彩;第二层(7~9段),写北京“人文景观”中的色彩。

三、细读理解,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1~3段,试着把自己读懂的内容批写下来。

2.学生交流自己从段落、句子中读出的信息。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适时的引导。

为什么有人会认为“北京是红色的海洋”?你怎样理解?

(1)从“北京是红色的海洋”,“全是红彤彤的”可以看出北京城在作者心中色彩的单调。

你怎样理解“南方人特有的绿色的骄傲”?

(2)“四季常青”,“带着一种南方人特有的绿色的骄傲”与“处处是红色的北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偏见”是什么意思?在本文具体指什么?

(3)“壮丽而辉煌”写出了对北京色彩的总体感觉。

(4)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作者听到的和看到的北京的色彩是不一样的? 仅从这一段看,“壮丽而辉煌”是什么意思?

八、作业布置:

1.识记本课生字词。

2.背诵课文第二至四段。

九、板书设计: 北京的色彩

第一部分(1~3段);第二部分(4~8段);第三部分(9~11段)。

第二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4~6段),写北京“自然风光”中的色彩; 第二层(7~9段),写北京“人文景观”中的色彩。

第四篇:西师版语文小学六年级12册夏教学设计

西师版小六语文12册

《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芊芊细草”“轻飞曼舞”“匍匐”等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品读、背诵课文第一段,感受夏天气氛的热烈。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感受夏天气氛的热烈。

教学手段:

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孩子们,现在正是春天,大家都知道春天是一个温暖的季节,是一个百花盛

开的季节,是一个富有生机的季节,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谁来说说在你的眼中,夏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学生各自谈感受)

看来,对于夏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散文

家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相信学完后,对夏天你会有新的认识。板书课题:夏(学生齐读两遍)

二、出示学习目标

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芊芊细草”“轻飞曼舞”“匍匐”等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品读、背诵课文第一段,感受夏天气氛的热烈。

三、出示学习指导

本节课我们准备分三次学习来达成学习目标。

四、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师: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词查工具书或向同学、老师请教,遇上不容易读的字词或句子多读几遍,同时

勾画出生字新词进行自学。(4分钟后我们看谁的生字新词学得好,课文读得好。)

2、学生读文自学。

3、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抽学差生拼读生字词。若出现错误,由学生订正并教读。

(2)全班学生拼读生字词。

(3)同桌交换检查读生字词。(重点检查学差生生字词拼读掌握情况。)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抽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看书听读,发现错误及时指出。教师板书

学生读错的字词于黑板上,读完后,对学生普遍容易读错的字词进行重点练读。

(注意评价,表扬读得好的,鞭策、鼓励读得还不够好的。)

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有:

气氛发bèngɡ蒸腾.fēn迸...zhēngɡténg旋律..xuǎn lǜ

五、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师:孩子们,在梁衡先生的眼中,夏天有着怎样的特点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热烈金黄紧张

2、画出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课文最后一句)

抽生读画出的句子。

3、齐读该句。

六、研读第一段,感受夏天气氛的热烈,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先学

师:作者想大声地赞美,因为夏天的气氛是热烈的。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

第一段,看看从作者的哪些具体事物的描写中,让我们感受到夏天气氛的热烈。

用波浪线画出来。2分钟后我们比一比谁找得准。

学生自学后汇报。

(二)后教

学生汇报后,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进行点拨。

1、“他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墨绿色的长墙。”

(1)读读这句话,看看那些词语最能让我们感受到夏天气氛的热烈。

学生说,师板书:沸腾密密的厚发墨绿色的长墙

(2)说说作者写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3)谁能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一下这热烈的气氛?(学生展示读,师

生评议)

(4)学生读得不够好时,教师可进行范读,让学生闭眼想象,说说仿佛看

到了什么?(引导想象开水沸腾时,烟雾缭绕、热气腾腾的情景;山坡上的草,不停地长,长得密密麻麻,一点缝隙也没有的情景;林带上的树叶枝繁叶茂,密

不透光的情景,从而感受到夏天气氛的热烈。)

(5)想象后,学生再读。

(6)小结:这组形象的比喻句,让我们仿佛也感受到了夏天那热烈的气氛。

今后,大家在写作时,也可以适当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

2、第2~3句:抓住“烦人”的蝉“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热风

浮动”体会气氛的热烈。

3、出示:“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酝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两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意思?

(1)说说你的理解,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交流、质疑。

(3)教师点拨:这句话描写了夏天的热烈在于万物的磅礴之势。春季播种的庄稼,经过春天的孕育,在夏季迸发出旺盛的活力,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七、当堂训练

1、抄写(鼓励默写)生字词两遍,看谁写得既对又好还快,写好后同桌交

换检查、评价,并帮助有错的同桌改错。

2、听写生字词。

3、练习背诵课文第一段

附:板书设计气氛热烈

夏色彩金黄

旋律紧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重点学习第二、三段,感受夏天金色的色彩和紧张的旋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金黄的色彩和紧张的旋律。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体会作者赞美夏天、赞美大自然、赞美劳动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本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一课《夏》,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重点学习第二、三段,感受夏天金色的色彩和紧张的旋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感受夏天金黄的色彩

(一)先学

1、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从对那些具体的事物描写中

可以感受到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再大声读读,看你从

中体会到了什么?(4分钟后我们看谁找得准。)

2、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二)后教

全班交流,老师相机指导。

1、出示句子:你看田野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

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润,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

后的冲刺。

(1)在这两句话中,作者描写了那些事物,写出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2)追问:你从那几个词体会到的?(“挑”、“举”、“匍匐前进”)

(3)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感受一下句子描绘的画面。(老师范读这两句,学生闭眼想象)

(4)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除了文中描写的事物,还可适当引导学生说一说其它事物,如田里的蔬菜、稻子,果园里的水果……让学生充分感受田间农作物蓬勃生长的气势,体会夏天所充满的活力。)

(5)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6)师小结:瞧,作者就是这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写,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黄河流域,感受那里夏天独特的魅力。

过渡:在这段话中,作者除了写夏天的色彩,还写了什么?

2、“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洋溢着成熟的气息。夏天,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1)作者为什么写夏天的色彩时,还要写春天和秋天呢?

(2)学生自由说,师归纳小节:作者把夏天与春天、秋天的色彩进行比较,更加突出了夏天色彩的独特,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3、引读全段:让我们一起再来品味一下夏天这金黄的色彩。(全班齐读第二段)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感受夏天旋律的紧张

1、快速默读课文第三段,看看从那些句子可以感受到夏天的紧张?

2、学生交流。

3、理解句子:“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1)说说诗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意思。

田家是农家的意思,也就是说农民一年四季很少有哪月清闲,特别是五月是一年中最忙的。

(2)你能用你的语言描绘你看到的夏季紧张、繁忙的景象吗?(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农民的辛苦和繁忙。)

(老师可追问一下此处引号的作用,并告诉学生“引用”也是一种修辞手法。

为《学习积累与运用一》做准备。)

4、齐读本段,感受夏天旋律的紧张。

五、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六、当堂训练

1、根据句子:“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洋溢着成熟的气息。”进行仿写。

2、五彩斑斓的四季,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美妙的感受。在四季中,哪一个季节最令你喜欢?请用一两段话写一写,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片段评改:抽生读,全班评议。(评议要点:抓住了哪些事物的特点,结构安排是否恰当?)

附:板书设计

夏色彩金黄(旺盛活力)赞美

旋律紧张(人倍忙)

第五篇:北京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

北京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林祥入的活动为线索,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蔺相如在秦赵两国矛盾冲突中为赵国立下的功劳,以及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凸现了蔺相如、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美德。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含3个多音字“答dā”、“便pián”、“削xuē”)以及新词,认读2个字

2.感受人物形象,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体会他们的爱国思想,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学习评价课文中的人物。

4.给3个故事加小标题,了解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体会过渡句的作用。5.复述或表演其中一个故事。【教学重点】

感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的结构的独特。【学情分析】

学生对课文中讲的故事应该有所耳闻,但对当时的历史了解得不会很清楚,对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也许弄的不是很明白,对当时的各国利害关系学生也不会很清楚,所以建议老师、学生查一些历史资料,了解战国七雄的情况,清楚当时各国的利害关系。

【教学方法】 讲读法、自学法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本课书的教案时,依据新课标的要求,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努力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的平台。指导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小标题,是一种概括能力的训练。学生按课文中已出现的“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概括

当然可以,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的其他概括方法也应肯定,关键是要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至于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只要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不必要求过高。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就是这样联系起来的。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查阅有关战国七雄的资料。课件的制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及新词,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2.初读课文,了解时代背景

3.理清课文脉络,给3个小故事加上合适的小标题。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

1.师:今天我们学习29课,大家齐读课题。生读。

2.师:“将”是多音字,在这里读“jiàng”,指的是谁?(廉颇)“颇”读音是“pō”,师板书:廉颇。

3.师:“相”也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xiàng”,指的是谁?(蔺相如)“蔺”的读音是“lìn”,领学生带拼音读两遍。师板书,学生跟着书空。

4.“和”依然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和睦、和好)5.把题目连起来读一遍,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将、相和好了。)

6.理解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没有?(将、相为什么和好了?他们是怎样和好的?他们为什么不和的?)

7.师:同学们提的非常好,“学贵知疑”做学问最宝贵的是发现问题,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怎么办?对我们要解决问题。怎样解决问题?那就要带着问题读书,现在我请同学来读课文。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检查课文是否读的正确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注意订正一些字音。着急(zháo)召集(zhàojí)不答应(dā)为难(nán)

强逼(qiáng)撞(zhuàng)

上大夫(dà)师:大夫是一种官职,分为上、中、下三级,“上大夫”是最高的一级。上卿:“卿”是一种官职,分为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廉颇在赵惠文王16年时,因伐齐有功,被提升为上卿。如今蔺相如也封了上卿。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站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削弱(xuē)乘机(chéng)

2.读了一遍课文,你解决了什么问题?(找同学说一说)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关系,在继续的学习中我们一定会解决的。

三、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1.“璧”本课组词什么?(和氏璧)什么是璧?师: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所以这个字是“玉”字旁。“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种玉制成的璧,因其珍奇且来历不凡,被公认为世间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用15座城为诱饵骗取它的原因。

璧的形近字有“碧”(板书),“碧”在字典中有两种解释(1)青绿色的玉石。(2)青绿色。如:碧草、金碧辉煌。还有“避”躲避。“壁”墙壁的“壁”为什么是“土”字旁?dā(答应)

2.“答”多音字,组词 dá(回答)

3.“渑”本课组词“渑池”一个地名,在今河南省渑池县境内。形近字是“绳”绳子。4.“廉”的形近字是“谦”、“歉”,分别组词。5.“颇”的形近字是“领”组词。6.“御”中间的写法要注意。pián(便宜)

7.“便”多音字组词便 biàn(方便)xuē(削弱)8.“削”多音字组词 xiāo(削铅笔)

9.在课文中有那些不理解的词语? 示弱:表示比对方弱,不敢较量。

瑟: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鼓瑟,就是弹瑟。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多少钱也买不到。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四、读课文,简介时代背景,了解三个故事,加小标题。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几个小故事? 2.指名说?(3个故事)

3.从哪到哪写的是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如果用一个词给这个故事加一个小标题你觉得应该是什么?(完璧归赵)把这个词圈起来。老师板书。

4.从哪到哪写的是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如果也用一个词给这个故事加一个小标题你觉得应该是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渑池会见”,教师要给与肯定,再进一步说可以用“渑池之会”这个词来概括。)教师板书,让学生也记在书上。

5.从哪到哪写的是第三个小故事?(16-18自然段)如果也用一个词给这个故事加一个小标题你觉得应该是什么?(负荆请罪)教师板书,学生在书上把这个词圈出来。

6.师:自然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在书上标出记号。

7.谁知道故事发生的背景吗?让学生说一说。教师适当的补充:

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考: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并用具体事例来说明。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体会他们的爱国思想,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写出对蔺相如和廉颇的评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知道这篇课文通过讲“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地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自学课文

1.你觉得蔺相如和廉颇各是怎样的人?你喜欢哪个小故事就学哪个故事,边读边思考,抓住重点内容在旁边简单做一做批注。

2.学同一个故事的同学可以在一起交流交流。

三、集体交流

(一)交流“完璧归赵”的故事。

(l)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说明蔺相如很自信,已心有成竹,通过“一定”这个词可以看出来。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说明蔺相如非常机智,(请同学们批注“机智”)他察觉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但璧在秦王手里,硬夺的话,既失礼又很难如愿;如直斥秦王之非,则非但不能要回宝玉,反会遭秦王责难。蔺相如抓住了秦王对和氏璧的好奇心理,以宝玉有点儿小毛病为由,轻松地要回宝玉。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说明蔺相如英勇无畏。同学们在这几句话的旁边注上“英勇无畏、应变很快”几个字。一个“撞”说明了什么?秦王怕撞坏了什么?师:蔺相如正是抓住了秦王的心理,以此举逼迫秦王就范,说明蔺相如非常聪明,而且对秦王毫不畏惧。

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机智的精神读出来。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这时蔺相如是真的要把宝玉交给秦王吗?那他为什么与秦王约定交接日起?(为了赢得巴和氏璧送回赵国的时间,表现了蔺相如考虑事情周密,处事果断。)想一想这里批注什么?

(5)这件事的结果是什么?(完璧归赵)现在谁来说说“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原意是巴和氏璧完好的送回赵国,现在比喻把东西完整无损地归还原主。)

(6)朗读描写秦王的三句话

师:蔺相如的言谈举止,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他的随机应变和敢作敢为。而他的勇敢机智也让因贪婪而理亏的秦王处处表现得很被动,总是被蔺相如牵着鼻子走。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秦王无可奈何的句子,再读一读,相信你能读得很好。

自由读——指名说(出示)——指名读——男女分读——齐读

⑴秦王怕撞碎了璧,连忙把他劝住,说一切好商量,还叫人拿出地图,把给赵国的十五个城指给他看。

⑵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⑶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

师:作者通过描写秦王处处受制于蔺相如来表现蔺相如勇敢机智的写作方法叫做,(引生齐说:侧面描写)

过渡: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尊严,蔺相如铤而走险与秦王进行了机智勇敢的斗争,既做到了完璧归赵,又使秦王处于被动的局面,为赵国立了大功,受到了赵王的重用,封他为上大夫。我们看看蔺相如在几年之后的渑池之会上有什么表现?

(二)交流“渑池之会”。

1.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这是干什么?(意在显示秦王可以随意之会赵王,无形中把赵王降到了臣下,附属国的地位,这无疑是对赵国、赵王的侮辱。)

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师:一个“拼”字说明了什么?(一个“拼”字凸现了蔺相如誓死维护赵国尊严的决心与勇气。)在这里你想批注什么?

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地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2.同学们想一想,渑池之会这场政治斗争秦赵两国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

(如果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作两点提示:

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二是秦王是一国之王,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教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3.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很好。的确,渑池会上的斗争是赵国占了上风。那么这场斗争的胜利应该归功于谁?

过渡: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蔺相如在这场斗争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三)“负荆请罪”

1.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英勇善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勇于改错(负荆请罪)

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负荆请罪)

师:但他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是不对的,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都是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也是出生入死的。

2.你觉得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蔺相如对下人说的话。说明什么?(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较个人荣辱的宽广胸怀和高尚情操。)你批注什么?

3.谁来说说“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责罚,赔礼道歉。)

四、蔺相如和廉颇各是什么人?写出你对这两个人的评价。

五、指名读自己写的。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各部分内容及小标题,进一步明确各部分间,各部分与整篇的关系。2.复述或表演其中的一个小故事。教学过程:

一、复习个部分内容及小标题。

二、课文中的几个小故事有什么联系?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体会它们的作用? 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全文合起

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大故事。

三、自己或与同学合作,复述或表演一个小故事。

四、集体交流。

五、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将相和

蔺相如完璧归赵廉颇 机智勇敢渑池之会英勇善战不畏强暴负荆请罪勇于改错顾全大局,识大体 以国家利益为重

下载西师版六年级语文《北京的色彩》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师版六年级语文《北京的色彩》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篇一: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北京的春节-人教新课标【小学学科网】《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乐东县第一小学 吴朝华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

    西师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25、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读懂寓言,正确理解寓意,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点: 品析语言,比较......

    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范文合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2.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

    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10轮椅上的霍金 一、教材分析 本课讲的是被称为“宇宙之王”的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在自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

    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回顾,明确任务 1、 通过回想:课文围绕夏洛蒂“逆境成才”写了哪些内容?(及时板书)根据板书,夏洛蒂是怎样从逆境中走出,走向成才的?拉开阅读教学的序幕。 本节课教......

    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六年级《江南春》教学设计 兰光小学 杨淑萍 教材分析: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

    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感悟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西师版小学六年级第八章可能性教学设计(推荐)

    第八单元 可能性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