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415沪粤版九年级物理20.2开发新能源教学设计
黄麓镇中心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备课人:周志
20.2 开发新能源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知道太阳能巨大、清洁、使用方便的优点,了解目前利用太阳能的途径和方法。
(2)知道核能的优点和利用核能可能带来的问题。
(3)知道水能、海洋能、风能、氢能等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4)经历对太阳能开发利用的交流讨论过程,感悟讨论交流是一种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知道开发太阳能的价值。
(6)知道开发核能的意义,认识开发利用核能是一把双刃剑,对核能的开发利用要树立正确的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能、核能的特点及开发方法。教学难点:认识原子的链式反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新课教学:
1.太阳能——永恒的动力之源
学生阅读教材P74-75,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太阳能是永恒的动力之源?
2)吸收与利用太阳能的主要途径是哪四种?
3)怎样直接利用太阳能?
学生阅读,展示,师生共同归纳:太阳能的特点:
1)太阳能“巨大”:太阳向空间辐射的能量,总功率达3.8×1023kW,到达地面的太阳能达8.1×1013kW 比全世界的发电总量高出5×104倍。
2)太阳能“清洁”:直接利用太阳能不会产生废渣、废气而污染环境。
3)太阳能“持久”:太阳还能发光、发热几十亿年,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生展示直接利用太阳能有三种方式:
太阳能——内能:太阳能热水器、用凸透镜会聚阳光以取火;用凹面镜会聚阳光以烧饭,如太阳灶;晾晒衣服、谷物等。
太阳能——电能:光伏电站、计算器上的光电池将光能转换成电能供计算器使用;航天器上的电池板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供仪器、宇航员使用等。
太阳能——化学能:太阳能制氢、露天照相时,太阳光使照相底片感光。
2、核能——造福人类的“神火”
学生阅读教材P76-78,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核裂变与核聚变? 2)什么是链式反应?
3)利用核能有怎样的优点会带来怎样的问题? 4)核电站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介绍链式反应;核裂变;核电站;核聚变。
多媒体课件展示:核电站的工作原理
在核反应堆里的核燃料裂变释放的核能转化为反应堆的内能,使反应堆温度升高,利用不锈钢管子里的循环水把热引导出来,使蒸汽发生器里的水受热变成蒸汽,黄麓镇中心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备课人:周志
推动蜗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从蜗轮机出来的蒸汽,通过凝汽室到冷却塔凝结成水,再回到蒸汽室里吸热变成蒸汽。在建造核电站时为避免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都采用了有效的防护措施,它对环境的污染完全可以做到比火力发电站少得多,但在历史上也发生过几次事故,主要是放射性的物质泄漏。
二、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太阳能与核能有了怎样的新认识?
三、布置作业:自我评价与作业P80第2,3题及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20.2
开发新能源
(一)太阳能:
1.利用方式:转变为电和转变为热
2.特点:(1)能量巨大(2)清洁(3)分散
(二)核能:
1.获得核能的两种方法:原子核裂变:链式发应
2.特点:(1)能量密集,运输量小(2)地区适应性强(3)清洁、安全
(三)其它新能源: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等 教学反思
第二篇:20.2 开发新能源(教案)
第二十章 课题2《开发新能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两种途径。
(2)了解裂变、聚变,知道原子弹、氢弹的制造原理,知道核反应堆的作用,以及核电站的原理和特点。
(3)能结合实例,说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太阳能开发利用的交流讨论过程,感悟交流讨论是一种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道开发太阳能的价值。知道开发核能的意义,认识开发核能的过程中技术的价值,同时感悟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对核能的开发和利用要有正确的态度。
【教学重点】
太阳能的特点,直接利用太阳能的途径和方法。释放核能的方式:核裂变和核聚变,核能的利用。
【教学难点】
核能的利用。
【教学方法】
观察引导、课上交流、巩固总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量迅速增长,使能源问题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因此,人们正在积极寻找各种办法和措施,大力探索和开发各种新能源。
二、新课学习
1.太阳能—永恒的动力之源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能源,人类生存的基础来源于太阳辐射的能量,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为光和热。如图20-6,太阳辐射至地球的能量功率为1.7×1014kW,同时太阳能是清洁能源,这是太阳能利用的基础。
太阳能的吸收和利用途径如图20-7所示。包括植物和微生物的光合作用,大气和水分对的蒸腾循环,海洋的吸收和直接利用四个途径。光合作用吸收的能量转化为植物的化学能,进而作为薪柴、煤炭等资源利用;大气和水分的升腾循环提供了风能、水能等能源;海洋的吸收转化为海洋的内能;直接利用包括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比如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电池。
活动:怎样直接利用太阳能
如图20-8所示,太阳能的利用途径通常为能量转换的方式,包括向内能、电能和化学能的转换。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能将水加热,能量转化为水的内能;太阳能电池利用太阳光转化为电能;太阳能汽车利用太阳光制备氢气,再用氢能提供汽车动力。
如图20-9所示,太阳能是利用半导体对太阳光的吸收,使太阳光转换为电能,从而为卫星、家庭等地方提供电能。
例1 市面上出售一种装有太阳能电扇的帽子,在阳光的照射下,小电扇快速转动,能给炎热的夏季带来一丝凉意.该装置的能量转化情况是()
A.机械能→太阳能→电能
B.太阳能→机械能→电能 C.电能→太阳能→机械能
D.太阳能→电能→机械能
解析:帽子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供小电扇工作.小电扇工作时消耗电能,将电能转化为扇叶的机械能.故选D.
2.核能——造福人类的神火
原子核内蕴含着巨大的能量,称为核能或原子能。核能的释放途径为核聚变和核裂变。核裂变是一种链式反应,它将较重的原子核裂变为较轻的原子核。利用中子轰击铀核,可以将铀核分裂,同时释放出2-3个中子,释放的中子可以轰击另一个铀核,这样就组成了链式反应,如图20-10所示。核裂变能够释放出很大的能量,但如果不能控制裂变的速率,就容易导致大量的能量被释放出来,原子弹爆炸就属于核裂变。1kg铀提供的能量相当于2700t煤炭的能量,所以核能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在利用核能发电时,需要设立装置来控制中子产生的数量和速率,如图20-12所示。
核聚变是核能利用的又一大重要方式。如图20-13所示,质量较轻的氘原子核和氚原子核在吸收巨大能量的同时,变为质量较大的原子核,释放出更大的能量。这种巨大的能量来源于超高温,所以核聚变又称为热核反应。目前核聚变只限于核爆炸,这也是太阳能的产生来源。氘原子的来源丰富,1L海水中具有0.03g氘原子,对应300L汽油的能量,所以对核聚变的利用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对受控核聚变的研究位于世界前列。
例2 下列属于链式反应的是()A.原子弹爆炸 B.氢弹爆炸
C.镁条的燃烧 D.太阳内部发生的核反应
解析: 链式反应是重核裂变时用中子轰击重核,产生多个中子,中子又会撞击重核,产生更多的中子,使裂变不断进行下去的反应过程,链式反应发生在核裂变时,故A正确;氢弹爆炸是利用核聚变;太阳内部是由于较轻的氢原子核在高温下发生聚变释放能量;镁条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BCD不合题意.故选A.
除太阳能和核能外,海洋能、风能、氢能都是具有很大应用潜力的新能源。地球上71%的面积都是海洋,波浪、海流、潮汐、温差都能够提供很大的热量。与此类似,风能和氢能也是重要的清洁能源。
三、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A.原子核在常温下就能发生轻核的聚变 B.太阳的能量来自大量的氖核的裂变 C.核电站内的核反应堆是可控制的铀核裂变 D.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可再生能源
2.以下属于相对清洁、又取之不尽的能源是(C)A.煤 B.核能 C.太阳能 D.天然气
3.关于核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只有裂变才能释放出核能
B.原子弹爆炸时发生的链式反应是不加控制的 C.核反应堆中发生的链式反应是不可以控制的 D.氢弹爆炸是利用裂变释放出核能 课堂小结:
【师生交流】通过这节课,谈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总结】 20.2 开发新能源
1.太阳能—永恒的动力之源
太阳能的利用途径通常为能量转换的方式,包括向内能、电能和化学能的转换。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能将水加热,能量转化为水的内能;太阳能电池利用太阳光转化为电能;太阳能汽车利用太阳光制备氢气,再用氢能提供汽车动力。
2.核能——造福人类的神火 核能的释放途径为核聚变和核裂变。
核裂变是一种链式反应,它将较重的原子核裂变为较轻的原子核。利用中子轰击铀核,可以将铀核分裂,同时释放出2-3个中子,释放的中子可以轰击另一个铀核,这样就组成了链式反应。核聚变是核能利用的又一大重要方式。质量较轻的氘原子核和氚原子核在吸收巨大能量的同时,变为质量较大的原子核,释放出更大的能量。这种巨大的能量来源于超高温,所以核聚变又称为热核反应。
【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通过实例,了解新能源的利用。重点突出太阳能和核能的利用。培养学生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第三篇:最新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目录
最新版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目录
第十一章机械功与机械能 11.1怎么样才叫做功
11.2怎么比较做功的快慢 11.3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11.4认识动能和势能
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
12.1认识内能
12.2热量与热值
12.3研究物质的比热容 12.4热机与社会的发展 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13.1从闪电谈起
13.2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 13.3怎样认识和测量电流
13.4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13.5怎样认识和测量电压
13.6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 第十四章探究欧姆定律 14.1怎样认识电阻
14.2探究欧姆定律
14.3欧姆定律的运用
第十五章电能与电功率 15.1电能与电功
15.2认识电功率
15.3怎样使用电器正常工作 15.4探究焦耳定律
第四篇:2015--2016沪粤版九年级下学期物理教学计划
2015--2016年九年级第二学期物理教学计划
本学期是九年级学生学业考试毕业的学期,就是九年级冲刺的最后阶段,更是进行初中物理教学和总复习的重要阶段,总复习的是九年级物理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零碎而又有所忘记的物理知识进行有效归类、科学的整理、使之规律化、系统化,对基础知识点、考点、热点内容进行剖析、总结,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更具有实际应用的本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九年级学生面临升学竞争与备考压力的双重压力,复习过程中还应考虑到学生心理多变的变化性、焦虑和恐惧情绪等因素,因此根据本班学生学习情况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提高复习效率更显重要。通过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和本学期的情况,现制定出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1、教学九年级课本的最后三章(《电动机与发电机》、《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电磁波与信息时代》、《能量与能量守恒定律》)。
2、复习八年级物理第一册、第二册和九年级物理。
3、做好中考的基本练习准备。
二、复习方法
1、夯实基础,巩固双基。
以课本教材为主线,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学会推到重要的公式,让他们正确理解,并以为书上的习题和例题通过小测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与学生做到知识日日清。
2、连点成线,版块拓展。
根据中考题“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考点特点,在复习将各个知识点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的主线贞,再将知识主线交织成面,形成系统,配合精选的习题对知识增强提炼性。分成力学、电学、热学、声学和光学五大版块,并且对知识进行综合梳理,通过口诀、推论、简便方法的渗透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新的整合过程,清理知识脉络,知道侧重点。
3、综合训练,能力提高。
通过前两步通过前两步的阶梯学习后,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做图等综合应用能力,希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而有一部分学生通过这一轮的复习,在知识的认知能力方面上会有一个可喜的质的飞跃。
4、模拟中考,素质适应。
在复习的最后阶段,通过模拟考试让学生开阔视野,多见种类题型,让学生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简洁省时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应试心理,形成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三、复习安排
(一)第一轮复习(3月20日——5月21日)
第一轮复习要求学生记住所有的计算公式基本的解题技巧关。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的思路。基本宗旨:只是系统化,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利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复习每个单元后进行一次单元测试,重视补缺工作。
(二)、第二轮复习(5月22日----5月28日)
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双基训练,那么第二轮阶段就是第一轮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第二轮复习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拔高,适当增加难度;第二轮复习重点突出,主要集中在热点、难点、重点内容上,特别是重点;注意物理思想的形成和物理方法的掌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进行专题复习,如“电学综合版块”、“热学综合复习”等。
(三)、第三轮复习(5月29日----6月11日)
第三轮复习的形式是模拟中考的综合拉链,查漏补缺,考前练兵,犹如一个建筑工程的验收阶段。研究历年的中考题,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
四、教学计划进度
周次 日期 内容
第一至三周 2.19-3.5 新课教学17章和18章 第四至五周 3.6-3.19 新课教学19和20章
第 六 周 3.20-3.26 复习《声音与环境》、《光和眼睛》 第 七 周 3.27-4.2 复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我们周围的物质》 第 八 周 4.3-4.9 复习《力和机械》、《运动和力》 第 九 周 4.10-4.16 复习《神奇的压强》、《浮力和升力》 第 十 周 4.17-4.23 复习《机械功与机械能》、《内能与热机》 第十一周 4.24-4.30 复习《探究简单电路》、《探究欧姆定律》 第十二周 5.4-5.14 复习《电能与电功率》、《电磁铁与自动控制》 第十三周 5.15-5.21 复习《电动机与发电机》、《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 《电磁波与信息时代》、《能源与能量守恒定律》 第十四周 5.22-5.28 第二轮综合复习第十五周 5.29-6.11 第三轮综合复习
第五篇:沪粤版九年级物理12.3研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
黄麓镇中心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备课人:周志
12.3研究物质的比热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是反映物质的吸、放热性能的物理量,知道比热容的单位J/(kg·℃)及其读法、含义。
2、尝试用比热容的概念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过程与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这一特点,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和进行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通过联系实际,分析与比热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感受物理无处不在,体会物理知识的魅力,养成探索、思考物质世界奥秘的兴趣和好奇心,逐步发展学生对物理和科学的感情。
教学思想
“比热容”是初中物理中较难理解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用热量、温度、质量三个物理量来定义的,是反映物质属性的一个物理量。对初中学生来说,要理解这样一种物理量是有困难的。因此本课的教学要求不宜过高。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比热容的含义,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之一,能分析有关的简单物理现象即可。注重实验探究过程,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是学好本节课的关键。
教学重点
“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的学生分组实验和比热容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并运用它解释有关现象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准备
铁架台(含铁圈、石棉网、铁夹等)、酒精灯、火柴、烧杯、天平、温度计、水和色拉油。
教学方法:归纳、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安排:2课时(含习题分析)教学过程
1.实验探究,建立概念 ⑴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观察图12-10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对这个(或这些)问题,你有什么猜想或解释?
学生阅读、讨论、交流。
师:同一天同纬度的海滨和沙漠地区的气温变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学生交流)在地理课上,海滨城市的气候类型是海洋性气候,物质吸热慢放热慢;而沙漠的气候类型是大陆性气候,物质吸热快放热快。
⑵猜想假设
师:沙漠地区的主要物质是什么?海滨地区主要物质是什么? 生:沙漠地区的主要物质是沙石,海滨地区主要物质是水。
师:沙漠地区日温差比较大,而海滨地区日温差小,可能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 黄麓镇中心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备课人:周志
生:可能由于沙漠中砂石吸热时升温快,放热时降温快;水吸热时升温慢,放热时降温慢造成的。
⑶设计实验
师:同学们的意思是砂石和水吸热后,温度升高的快慢不同。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怎样通过实验来验证呢?
生:把水和砂石加热试试看!师:好!实验方案怎样设计?要比较砂石和水这两种物质吸热后温度升高的快慢不同,实验时需要控制哪些量?怎样控制?需要哪些器材?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讨论后会得出:要控制沙石和水的质量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用天平测出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可以达到控制质量相同,但怎样控制吸收的热量相同又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提出“用同样的酒精灯加热”相同的时间,达到控制吸收的热量相同的目的。
师:为了便于测量温度,我们使用色拉油和水进行实验。请同学们讨论交流,写出具体的实验方案。
教师在组织学生汇报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实验方案:先后在相同的烧杯中倒入质量相等的水和色拉油(比如都是100克)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尽可能保证两次加热时,酒精灯的火焰大小一致且距离杯底的高度相同。通过观察、比较水和色拉油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其吸热性能的区别。
⑷进行实验
探究活动以4人为一个小组为宜,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动手的机会。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做到分工明确,严格执行使用仪器的规则(特别是酒精灯和天平的使用),读取数据细心、认真,填写到课本上的表格中,力争每个小组得到的数据真实、准确。
生:分析实验数据,小组成员达成一致意见后,在课本上写出实验结论。师:把你得到的实验数据与其它小组的同学交流,看看实验结果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尝试找出原因。综合各小组得出的结论,讨论修改得出最终结论,并告诉学生不同小组的数据都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对事实的存在更有说服力。
⑸分析论证,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师:质量相同的水和色拉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若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相同吗?谁吸收的热量多?
生:不同,水吸收的热量多。师:由此表明水和色拉油这两种物质吸收热量的本领不同。换用其它物质进行实验也可得到同样的结果。这表明不同物质吸热本领不同。若让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放出相同的热量,降低的温度不同;科学家比较了许多不同的物质也存在这种差异。物理学中,为了描述物质在这种性质上的差异,我们引入比热容这个物理量。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概念辨析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3页部分内容,并引导学生明确以下要点:
⑴ 意义:比热容是表示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的物理量。用字母c表示。⑵ 单位:J/(kg•℃),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⑶ 某种物质比热容的含义: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含义是质2 黄麓镇中心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备课人:周志
量为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需要吸收4.2×103 J的热量。砂石的比热容是0.92×103 J/(kg•℃),它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⑷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比热容是反映物质吸、放热性能的物理量。由于不同物质的吸、放热能力不同,所以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像密度一样,比热容是由物质本身所决定的,它与质量大小、吸(放)热多少及温度改变都无关。
师:阅读表格“一些物质的比热容”,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点评)
①在比热表中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是不同的(个别例外,如煤油和冰)②大部分固体比热容小于液体的比热容;
③物质的比热容不仅与物质的种类有关,同时还与物质的状态有关,如水的比热容与冰的比热容就不相等;
④水的比热容最大。
3.活动2:比较砂石与水的温度变化
师:认真阅读第⑴问,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与同学提出讨论解决,也可向老师提出。
学生如不理解可按以下程序帮助学生理解:
⑴ 让学生查表求砂石的比热容,并说明其意义。砂石比热容是0.92×103J/(kg•℃),即lkg砂石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O.92×103J。
⑵ 根据砂石比热容的意义推理:2kg砂石温度每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0.92×lO3J×2 所以7.36×103J的热量能使2kg砂石升高的温度是: △t砂=7.36×103/(0.92×103×2)=40(℃)师:你能求出水升高的温度吗?
学生仿照第⑴问解答第⑵问,得出水升温8。7℃。再通过讨论交流第⑶问,使学生对不同物质的比热容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回应了本节开始引入的问题。
4.课堂小结
⑴通过比热容探究学习过程,你有哪些收获?
⑵探究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方案设计、实验操作、数据记录等)你有改进的方法吗?
5.布置作业:
1、自我评价与作业; 2.基础训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