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与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引入新课(约2分钟)
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类思维的问题。那么哲学到底研究什么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大家把书翻到10页。先给大家两分钟看看书,看书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一,本框讲了哪两个问题?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 找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思维上面打个括号写上“意识”,在存在上面打上括号,写上“物质”两个字。“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不能说思维和物质的关系,也不能说存在和意识的关系。
1、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 那么,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看看这幅图,这两个人是在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讨论呢? 学生答:围绕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谁先谁后的问题进行讨论。
思维和存在谁先谁后,也就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这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在书上画下来。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也可以说成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大家在“本原”两个字的上面打个括号,写上(第一性)三个字。关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一直有两种观点。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先看第一种观点。“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释:身体存在就有精神(灵魂),人死了,精神(灵魂)也就随之消灭。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它强调的是形对神的决定作用,也就是存在决定思维,存在没有了,思维也就随之消失了。
再来看第二种观点,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说:“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之外都没有任何存在,他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因此,“存在即被感知”。
照他的观点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我兜里有什么吗?我的兜里有一部手机,之前你们不知道,那么这部手机就不存在,不在我的兜里,而现在我把它拿出来了,你们看到了,这部手机就确实存在了。这种观点是一种什么主义思想?
认为先有思维,后有存在,思维决定存在就是唯心主义,而对于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谁决定谁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这是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第一个方面,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是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在书上的11面上部分,打上记号。承认思维能够正确的认识世界这是可知论,认为人类的思维不可能彻底的认识世界,这种观点叫做不可知论。
先来看一个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
有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于是庄子说:“鱼是多么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
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典型的不可知论。不可知论是没有道理的,你想一下,人类虽然不是动物,但是人类可不可以根据经验推断动物是不是快乐呢?像狗,它高兴地时候会上串下跳,会摇尾巴,会围着你转,对吧?像人呢?A同学你怎么判断B同学他今天心情好不好呢?
有人又说了,宇宙茫茫无边,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认识也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彻底的认识这个无限的世界。这样说对不对呢?大家来看一组图片。
1、嫦娥奔月 2、1970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3、神州一号升天,后面有了神
二、神
三、神
四、不过这四个飞船当中呢,只有模拟人,一直到神州几号才载有真正的宇航员呢? 5、2003年神舟五号,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6、神六:费俊龙聂海胜,聂海胜是咱们老乡,湖北枣阳人,参观过襄阳五中
7、神七:2008年,神七翟志刚成功完成中国第一次太空行走。结合上面的材料,思考人类到底能不能彻底正确的认识宇宙?
答: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但人类是世代延续的,而且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总有一天人类能够彻底的认识这个世界。
总结:所以我们说,这个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说完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生 老师 学校 农民 医生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书上11页最下面,打上记号)这一点是从生活和实践来看的
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比如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造世界,比如农民种小麦,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这一点是从哲学研究来看的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作出明确的回答。任何哲学都要从这两个问题开始研究。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这一点是从哲学发展来看的
这一框的内容我们就讲完了,简单小结一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谁决定谁,凡认为存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二是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承认思维能够正确的认识世界这是可知论,认为人类的思维不可能彻底的认识世界,这种观点叫做不可知论。
互动环节:
现在我们看漫画,回答漫画反应的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可知论还是不可知论 庄生晓梦迷蝴蝶(不可知论)幡动、风动还是心动(唯心)水上游乐园(唯心)画鬼(既唯物又唯心)
只要闭上眼睛,世界就没什么悬崖
贝克莱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大家知道吗?“存在即被感知”,话句话说你没有感知到它,它就不存在了吗?就像这个悬崖,是不是你闭上眼,没感受到悬崖,悬崖就不存在了呢?
一切服从领导安排
凡认为存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下面我们接着来讲第二框的内容。
第二框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提问,刚才我们讲过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几个方面啊?
第一个方面,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进一步分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在书上的12面,打上记号。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谁后有谁啊?谁决定谁呢?
(一)唯物主义
2、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西方大约产生于公元前7—6世纪的古希腊,其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
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夫之和范缜。
共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具体形态——天、地、气等等)①正确性
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②局限性
A 把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B 具有猜测性,没有科学依据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代表人物和代表观点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① 正确性
它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本原是物质 ② 局限性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a.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b.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唯物的(“意见支配世界”)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解释: 机械性
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被归结为力学过程,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甚至动物和人都被看作是受力学支配的机器。用机械运动解释一切现象。形而上学性
静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承认自然界是客观的;认为“理性”、“意识”支配社会的发展唯心史观
(3)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又叫马克思主义哲学)
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能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 ‘理性’、‘意识’支配社会历史发展”的观念,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唯物辨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代表人物和代表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经济工作中坚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发展战略
互动环节:
看看下面这些言论,属于唯物主义阵营还是唯心主义阵营?(如果是唯物主义要回答它是唯物主义的哪一个派别)
①“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尚书·洪范》(朴素唯物主义)② “理生万物”,“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宋朝.朱熹(唯心)
③“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变的。”——法国.伽森狄(近代机械唯物主义)④“心外无物”,天地万物依赖人的灵明。——明朝.王守仁(唯心)⑤“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英国.贝克莱(唯心)
⑥“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列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我们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并简要评析。唯物
学生根据个人实际制定学习计划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制定教学计划…… 唯心
来听一首王菲的《传奇》
第二篇:哲学基本问题公开课教案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优质课教学设计
2016-02-15 14:21 835次
共1课时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高中思想政治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什么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是什么?(2)什么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3)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能力目标
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2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高中政治学习方法,经过对前面哲学入门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哲学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相对初学者来说,哲学这门学科的概念、知识仍然较为抽象、深奥。为此,在处理教材方面,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情景,化抽象为具体。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课前探究
1、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有条件的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一些关于哲学派别的故事。
2、课前预习自主探究(立足基础,课文导读)(1)唯物主义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唯心主义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
八、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请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生:(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包括几个方面? 生:(回答略)
师:根据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第一个方面可以划分为哪两个哲学派别? 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师:到底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他们之间的根本分歧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一)唯物主义
问题探究一:P12(通过该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得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指出优缺点)(1)材料所反映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 的? 如果是唯物主义,属于何种形态的唯物主义?(2)①材料一的观点认为谁是世界的本原? 在当时提出观点的时候,有没有科学依据? ②金木水火土等同于物质吗? 问题探究二:
材料一:伽森狄和霍尔巴赫是17、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关于物质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都是不变的。材料二:但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认为:在人的世界里面,就是在社会中,由于人是有意识有思想的,所以可以自由决定一些事情,因此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主观。那么他们就认为人类的社会历史是人主观意愿选择的产物
(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这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 的? 如果是唯物主义,属于何种形态的唯物主义?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都是不变的。但是他们就认为人类的社会历史是人主观意愿选择的产物。请问:
上述观点有哪些合理性和局限性?(通过本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在结合课本的基础上,推出近代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
(二)唯心主义 问题探究三:
王阳明的《传习录》记载:
先生游南镇, 一友指山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关? ”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此花顔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问题1:王阳明认为“心”与“花”是什么关系?据此可知王阳明的观点是属于什么观点? 问题2:你如何评价王阳明的观点
(通过本问题的探究,概括出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板书:
1、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问题探究四: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 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节选自《上帝创世说》
问题1:《上帝创世说》认为上帝和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 问题2: 把上帝看作天地万物的主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通过本问题的探究,概括出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分歧:
根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谁是本原 谁是派生
谁决定谁
(四)哲学的基本派别:
因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划分的,因此哲学的基本派别只能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五)课堂总结
九、作业布置:
(一)、选择题
1.唯心主义的两中基本形式()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辨证唯物主义 D历史唯物主义 3.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事物是“观念”的影 C世界统一于精神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4.“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种观点属于()A历史唯心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辨证唯物主义 D历史唯物主义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据此回答5—7题。5.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A机械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辨证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6.赫拉克利特的这一思想被列宁评价为“对辨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这一评价说明,赫拉克利特()
A把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与朴素辨证法思想结合在一起
B把唯物论和认识论科学地统一起来 C是现代唯物主义的创始人 D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辨证,因而是科学的
7.“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A唯物主义命题 B唯心主义命题 C悲观主义命题 D教条主义命题
8.在农业调整过程中,一些基层干部不研究市场,不懂行情,胸无良策,拍脑袋决策,给工作带来很大损失,上述材料中的“拍脑袋决策”属于()
A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唯心主义的观点 D否认人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错误观点
(二)、主观题
材料一:王阳明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极凶灾祥?
材料二:乔治·贝克莱指出:“公园中的树木,客厅中的椅子,如果没有人在那里感知它们,它们就是不在那里的。”他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离开心灵,事物就不存在。
(1)王阳明的观点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贝克莱观点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异同
十、板书设计: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什么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十一、教学反思:
1、这节课总体上来说还可以,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总结和归纳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区别,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2、这节课的内容比较难,尤其是涉及到古文部分,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是一筹莫展。在上课之前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所以上课时放手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遇到很大的困难,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3、学生对古文知识的不理解,说明课前预习没有做好,老师没有培养学生预习新课的好习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内容。
这一框主要是通过对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具体形态的介绍,让学生从中感受什么是哲学。围绕着这个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目:第一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第二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心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高中政治学习方法,经过对前面哲学入门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哲学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相对初学者来说,哲学这门学科的概念、知识仍然较为抽象、深奥。为此,在处理教材方面,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情景,化抽象为具体。
三、设计思想
教师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由学生围绕情境和探究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开展合作探究,启迪思维,联系实际,完成教学目标。在情境的选择过程中,注意使用教材现有的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中的材料以及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言论,采用学生喜爱的漫画、flash等形式来呈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更具体、生动、形象,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寓教于乐!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运用: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言论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能力目标:
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要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六、教学过程
第三篇:哲学基本问题讲稿
【1】
同学们,大家好。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第一部分的内容。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部分
【2】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必须明确哲学探讨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3】
那我们人生活在设个世界上,总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是在思考,其实只要你不断的发问,不断的思考,你就已经具备了一种哲学思维能力。我们思考什么,大多是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这就是世界观。
从古至今,我们人类经历了神话世界观、宗教世界观和哲学世界观。
而哲学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我们想要树立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就必须学会哲学思考!
【4】
回到哲学的基本问题,从哲学上来看,世界万物无非就是两种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我们人做的事归结起来也就是两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
就像恩格斯总结和概括课哲学发展史上的历史后得出的结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6】
哲学基本问题中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分为两个方面的。一个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源,谁决定谁这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
第二就是同一性的问题,我们能不能认识世界,我们能不能再世界的表象中反映现实?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7】
说到这,我们需要明确一些同义的名词。
哲学研究的就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与之对应的物质与意识、存在于思维、客观与主观这两类现象。
希望同学们注意。
【8】
那回到哲学基本问题,刚才我们说第一个方面就是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何者是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不同的回答划分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
【9】
从唯心主义来看,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心主义还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潜意识、灵魂、精神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它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源的、第一性的,而外部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注意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主观意识指的是自然界内在非物质的总和,不是简单指人类思维。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即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或理念世界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外部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即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它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或蒸馏为不仅脱离人头脑并且脱离或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抽象非实体。
【10】
那唯物主义则认为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世界独立于意识之外,主观能动性区别于其它生命意识。唯物主义也有一个历史进程,他经历了从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再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
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例如:水,火,气,土等。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荀子还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可贵命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在说明神形关系时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赫拉克利特则用“火”说明世界发展的辩证景象。
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一些猜测的成分,因此,它有直观性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主要代表人物有17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者有培根、洛克;18世纪法国的拉美特利、狄德罗;19世纪德国的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近代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恩格斯对物质做出了初步的概括: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做出了一个全面科学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她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一定义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向一个新阶段。
【11】
说完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我们还看一下第二个方面,那就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基本观点。
【12】
我们先来看可知论。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世界统一于物质,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持该观点者多为唯物论者,其认为人可以凭借感觉器官及其延伸(科学仪器)完全认知世界,而至今尚未被认知的部分只是因为技术的不发达,人类自身局限性,世界也是不断变化的,可人完全认识世界是必然。例如荀子的“凡可知,人之性,可以知,物之理也。”
【13】
不可知论它与可知论相对,为一种哲学的认识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客观规律,排除社会实践的作用,可世界是客观统一的,未经实践即进行先验判断即自我否定。
其典型代表人物是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休谟断言人所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在感觉之外是否还有客观事物存在,这是不可知的。康德虽然承认外部世界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
【14】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可以说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所有内容,谢谢大家!
第四篇: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课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和________的关系问题,即________和________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________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________的问题,即思维能否______________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标准。
***哲学的基本问题不能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而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________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________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决定着它们对其他____________的回答。
***从方法论角度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它决定着实际工作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还是从主观愿望出发、脱离客观实际。***
基础达标
知识点一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2010年8月份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持续升温,物价上涨;12月份又有回落,可见“市场常常是变化莫测的,想把握住市场的变化那是徒劳的。”以下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①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 ②属于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 ④是形而上学观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据此回答2~3题。2.上述两种观点是对什么的回答()A.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问题
B.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问题 C.人类社会是否具有客观性问题
D.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 3.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A.都肯定了世界观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都肯定了意识是世界的本质 C.前者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后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属于唯心主义 D.都肯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4.2010年10月9日,人民网报道,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一切唯心主义思维对立,但是也和旧的唯物主义有本质不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5.漫画《工作汇报》中的那位“专家”的错误实质是()
A.没有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B.没有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C.没有正确处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D.没有正确处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6.下列说法中正确反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何者为第一性的是()①人病则忧惧出,忧惧则鬼出 ②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③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④理在气先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从本质上看,上述问题都是集中围绕________而展开的()A.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知识点二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8.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为这()A.回答了思维和存在能不能同一的问题
B.是区分真、伪哲学的唯一标准 C.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D.正确区分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9.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彻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①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 ②哲学发展的方向 ③哲学的产生 ④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煤超疯、苹什么”等成为2010年的流行语。这些流行语的出现体现的哲学道理是()①意识决定物质 ②物质决定意识 ③存在决定思维 ④思维决定存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1.有人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在于为人们提供了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上述观点()①正确把握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②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错误认识 ③忽视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 ④犯了片面性错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2.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上述材料体现了()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13.某校高二学生在学习哲学的基本问题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同学指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你是怎么认识的?
14.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直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制定学习计划必须考虑学习实际,是学生能够自觉学习、成功学习的前提;企业经营者制定经营策略必须全面考察市场的状况及其变动趋势和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供、产、销情况,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们想问题办事情经常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2)结合自身学习状况谈谈正确处理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第1课时 哲学的基本问题 知识清单
一、1.思维 存在 意识 物质 2.(1)本原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2)同一性 正确认识存在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二、1.生活 实践活动 2.哲学 3.哲学 基本性质 方向 哲学问题 课时作业
1.A [不能把握市场,意味着思维不能反映存在,是不可知论,故选A。] 2.D [范缜的观点反映的是世界的本原问题;贝克莱的观点揭示的是物质和意识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故选D。] 3.C [二者观点反映的分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故选C。] 4.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选A。B、C、D不符合题意。] 5.B
一、单项选择题
1、英国主教贝克莱说:“观念的产生,并无必要假设外物的存在。”这一观点
(A)
A认为意识的产生不依赖于客观事物
B肯定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C是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
D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2、宗教是信仰上帝、神鬼等虚幻的东西,但是不管哪种宗教信仰的神,都是按照人们自己的形象和经验塑造的。这一事实说明
(C)A神是头脑中自生的,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
B神是一种虚幻的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 C神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
D神是客观实在的东西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D)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不同回答
C是否信仰宗教
D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B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 C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5、美国一教会建造了一座尖顶教堂,主教请工程师为其设计避雷针。工程师揶揄地说:“教堂是天国驻人间的„大使馆‟,有上帝的保护,安装避雷针是多余的。”
主教说:“请先生装避雷针,这也是上帝的旨意。”这一材料说明
(B)A科学和神学的对立正在消失
B随着科学的发展,神学的阵地正在日益缩小 C神学已经向科学投降
D科学技术越是发达的国家,宗教势力就越小
6、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的关系。这体现了(A)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7、哲学的基本问题可以表述为(A)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4)从实际出发还是从主观出发的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问题
(6)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的问题 A(1)(2)
B(1)(2)(3)(4)(5)
C(1)(2)(3)
D(2)(4)(6)
8、主张人类生活的“世俗世界”的命运是由上帝、神灵居住的“天国”主宰的观点属于(B)观点 A机械唯物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9、下列选项中,属于意识决定物质的观点是(A)A心外无物
B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D世界统一于“水”
10、“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这种观点是(A)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11、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有所抬头,有的地方甚至呈现蔓延趋势。如:看相算命、巫婆装神弄鬼,愚弄群众。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C)
(1)它是唯心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突出表现
(2)它与唯物论和一切科学知识是根本对立的(3)它有悖于当前我国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它是历史上的社会意识遗留下来的糟粕和毒素 A(1)(2)
B(1)(2)(3)
C(1)(2)(3)(4)
D(2)(3)(4)
1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这种方法属于(A)
A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范畴
B客观唯心主义范畴
C主观唯心主义范畴
D机械唯物主义哲学范畴
13、古希腊的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这两种观点(C)
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C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存在不足之处
D否认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14、下列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是(D)
A不唯心,不唯上,要唯实
B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15、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C)
A物质和意识的斗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二、2003年春,非典在我国部分地区爆发,这在一些人中引起了很大恐慌。在疫情的高发期,一些地方出现了种种荒唐现象,一些人害怕感染“非典”,受巫婆神汉的唆使,求神拜佛,烧香磕头,或燃放鞭炮避邪,或吃某种东西消灾避难等。一时间,不少地方鞭炮齐鸣,乌烟瘴气。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答案提示:(1)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2)坚持科学,反对迷信(3)要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第五篇:《生活与哲学》第一课教案
一、课题:第一单元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世界观的含义;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2)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的本义和任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3)分析: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运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2)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3)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4)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从而增强他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2)通过对哲学、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⑴哲学的含义
⑵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⑶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难点:
⑴世界观的含义 ⑵哲学的含义。
⑶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⑷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今天起,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门可以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哲学”这个词是个西方术语,在近代被翻译为汉语,其含义是“爱智慧”或“启发智慧”等。在汉语中,“哲”具有“聪明”和“贤明”的意义。从词义上概括地讲,哲学就是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当然,严格地说,并非所有的哲学都会使人聪明。实践证明,在眼花缭乱的哲学学说中,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唯一科学的哲学,因此,我们要学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少同学认为,哲学是比较玄妙的、深奥的学问,一定很难学。其实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哲学作为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来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也从来没有离开人们的实践活动。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第一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第一课时)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探讨:我们班是文科班,我想请大家来谈谈,当时高一为什么会选择文科呢?(若干学生回答,答案无非就是“兴趣”、“基础较好”、“家里原因”、“其它科目都不好”„„)
同学们很聪明,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已经自觉不自觉地与哲学的智慧联系在一起了。每个人作出选择的时候,依据是不一样的,但无一例外,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的,这就恰恰符合哲学里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每个人作出选择的时候,又是综合考虑了各个方面的情况的,大家并不是片面的、孤立地看问题,而是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这恰恰也是我们哲学的观点。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 从刚才我们举例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哲学是什么,但是我们在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却自觉不自觉地与哲学的智慧联系在一起了。那大家想想,我们的这种哲学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不是从天下掉下来?我们小时候有这样的智慧吗?所以我们会发现,哲学的智慧就在我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在实践中,我们总会追问许多为什么,总会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许多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例如:刚出生的婴儿总是用好奇的眼光观察世界,当会说话时,总是会问许多大人认为不可思议的问题,如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人为什么会死?人在地球上为什么不会飞?长大后,我们会思考:人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什么是幸福?为什么要终身学习?为什么同样的境遇,同样的条件,有的人生命历程中欢笑和成功常伴,有的人却总是身陷泥泞和坎坷;同样面临艰难和困苦,有的人总是笑对人生,应付自如,有的人却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这些问题都触及了哲学方面的东西,我们的哲学就是来源于这里。
总之,生活中人们会形成许多关于世界、人生的思考,并且依据自己的思考结果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在人们日常的思考中,涉及到许多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甚至有一些根本上就是哲学思考。所以说,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既然我们已经清楚了哲学并不是那么神秘,那大家可能会问了,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哲学呢?学习哲学有什么作用呢?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课堂探究(p6):(1)这两个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想一想,思维方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
提示:(1)第一个同学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第二个同学运用了创造性思维。方法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世界观不同、指导思想不同。(2)思维方法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对人们的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自然界变化万千,社会错综复杂,有时会使人们感到像走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之中,浮云遮望眼,云深不知处,正确的前行的路在何方?这时我们需要照亮前进方向的理性和智慧的明灯。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课堂探究:一位数学家和一位哲学家用一根绳子圈地,看谁圈的面积大。数学家经过周密的计算,认为把绳子围成圆形得到的面积最大,于是就用绳子在地上围了个圆形,并宣布:“经过计算,圆周的面积最大。”哲学家不假思索地把绳子随便地在地上一围,然后站到里面,并宣布“我现在站到了自己所圈地的外面了。”通过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哲学就是智慧之学”的理解。
哲学观点有正确与错误、科学非科学之分。错误的哲学观点不但不能使人聪明,反而使人糊涂、愚蠢,甚至犯错误。事实说明,只有正确的哲学思想使人产生智慧,增长才干。我们说哲学是智慧学、聪明学,主要是指正确的、科学的哲学,即唯物主义,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
2、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课堂探究(P6):
⑴为什么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能享受快乐? ⑵伊壁鸠鲁为什么把学习哲学和灵魂的健康、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 提示:⑴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意味着没有正确的世界现。世界观不正确,就不会有幸福的生活。懂得具体科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哲学观念,可以使人变得更加智慧,可以充分地享受快乐。⑵因为哲学可以使人们找到光明,在人生道路上点起希望的明灯,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伊壁鸠鲁把学习哲学和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本框小结:核心内容: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源于生活)(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指导生活)(1)、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2)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
1、哲学源于
A.人们在辩论中获胜的需要
B.人们对生活状况的不满 C.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D.神对人类的启示
2、哲学的本义是
A.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B.辩论术
C.关于神的学说
D.圣者之言
3、“我是谁?”“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世界从何而来?” 对这些问题的追问 A.是毫无意义的B.不会有任何结果
C.只能由自然科学来回答
D.已经开始进入哲学思考
4、下列关于哲学与生活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哲学源于生活
B.哲学就是生活经验
C.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
D.哲学可以解决人们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
5、哲学的任务是
A.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B.帮助人们改善物质生活
C.帮助人们在辩论中获胜
D.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问答题
1、从哲学与生活关系的角度,谈谈你黑哥尔名言“熟知并非真知”的理解。
2、为什么说“自知自己无知”是进入哲学思考的开始?
(三)能力拓展题
一位数学家和一位哲学家用一根绳子圈地,看谁圈的面积大。数学家经过周密的计算,认为把绳子围成圆形得到的面积最大,于是就用绳子在地上围了个圆形,并宣布:“经过计算,圆周的面积最大。”哲学家不假思索地把绳子随便地在地上一围,然后站到里面,并宣布“我现在站到了自己所圈地的外面了。” 通过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哲学就是智慧之学”的理解。第二框题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第二课时)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的含义——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自然界
客观物质世界
⑴整个世界人类社会
主观精神世界——思维、意识
⑵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包括下列这些看法和观点):世界本源:物质还是精神;世界状态:运动(原因、方向、规律)还是静止;人与世界:人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生价值等等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家周国平先生说:好奇心是人的理性的开端,人人都有好奇心,人人都可能是哲学家;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又说:每个人都可以大谈哲学,但并非每个人都是哲学家。周先生的话指出:每个人都会在生活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对世界的一定看法,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在这一点上,哲学家与普通人是共通的;黑格尔的话指出:世界观虽然跟哲学有关,但尚不等于哲学。这说明哲学与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⑴世界观与哲学的区别
A.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人生活在世界上,每时每刻都在跟外界打交道,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逐步、自发形成了各自的世界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称之为自发的世界观。
B.不是所有的世界观都是哲学
在通常情况下,在实践中形成的自发的世界观,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因此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是哲学。⑵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B.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课堂探究P7)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为什么呢?(探究提示)哲学世界观同自发的零散的世界观是有区别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课堂探究P8)
⑴上述具有不同思想观点的人,在做人做事上有什么不同?你赞同哪些人的做法?
⑵人的思想观念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有什么关系?(探究提示)说明哲学既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也是系统化、理论化的方法论。⑴分析如下:命由天定—逆来顺受人定胜天—积极奋争热爱世界—积极进取 看破红尘—无所作为 思想行动世界观方法论
可见,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⑵需要进一步思考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和他的处事方式之间的内在关系,由此引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关系。(1)方法论的含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方法论包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改造世界的方法。(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①区别:概念不同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②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
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没有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没有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例如:一位老太太,小孙子病了,她就去庙里为她的小孙子拜神,祈求“神灵”能保佑她的孙子平平安安„„同学们生病了会不会像老太太这样做呢——不会。那为什么老太太会这样做呢——在她认为,这个世界是由神来主宰的,人们的生老病死同样是神在支配着的,因此,老太太在这样一种世界观的指导下,便产生出了一种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在哲学上,我们就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总的方法称之为方法论。(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统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哲学既包含世界观,又包含方法论,只有世界观或只有方法论都不称其为哲学。二是:在哲学中,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即哲学不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简单相加。
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具体的知识,这些知识大致可以概括三类:一类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一类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即社会科学知识,如文艺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还有一类是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即思维科学知识,如心理学、逻辑学等。我们把这些科学知识,统称为具体学科。
具体学科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的,而哲学正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课堂探究:从对具体“美德”的概括中抽象出美德的共性,体现出哲学思维的什么特点? 探究提示:哲学是研究世界上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和规律的,哲学思维通过理性思考,从个性中归纳、综合出事物共同的本质。
1、具体知识的内容
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具体的知识,这些知识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类:一类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一类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即社会科学知识,如文艺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还有类是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即思维科学知识,如心理学、逻辑学等。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图示为: A自然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自然
具体知识
B社会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社会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C思维科学知识—人的认识和思维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1)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提示:如何看待“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所包含的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命题,正确的一面是看到了“反思”在哲学思想的形成中的作用;缺陷是认为哲学思想来自于主观的“精神”和“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思想来源于人在实践中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课堂探究:(1)恩格斯的上述论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如何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探究提示:(1)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离开具体科学,哲学就会干涸、枯萎。
(2)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之所以富有生机和活力,能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它以不断丰富的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从中概括出最一般的结论。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3)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课堂探究:(1)牛顿的世界观对他的科学研究有什么影响?如果牛顿不相信上帝,还会得出“第一推动力”的结论吗?
(2)牛顿研究工作的得与失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1)唯物主义世界观推动了他的科学研究,唯心主义世界观阻碍了他的研究工作。如果牛顿不相信上帝,是不会得出“第一推动力”的结论的。
(2)牛顿工作的得失告诉我们,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否则,科学研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失去正确方向,甚至陷人混乱和失败。因此,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本框小结:核心内容:两个概念:哲学、世界观;三对关系: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世界观与方法论
⑴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⑵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⑴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
①一般人的世界观是不自觉的、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的论证;而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⑴区别:具体科学研究某一特定领域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⑵联系:①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对哲学概念的总结:
(1)从字义上看,哲学是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3)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课堂练习:
(一)单选题
1、世界观是指
A.人们对世界各种认识的总和
B.人们关于世界的知识体系 C.人们对客观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D.人们对整个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下列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看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②世界观就是哲学
③不懂哲学的人没有世界观④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某人得了重病,大家劝他到医院检查,可他说:“这都是命啊,是由天注定的,我何必与天作对呢。”结果,这个人的病情进一步加重。可见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②自发的世界观不利于更好地生活
③生活需要科学世界观的指导④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爱因斯坦说过:“哲学要是不同具体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这表明
①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相区别的②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④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卷24)“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二)问答题
1、简述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有人认为,既然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那么世界观就是哲学。这个观点对否?为什么?
(三)能力拓展题
在讲到哲学时,恩格斯说:“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辨证地思考了。”黑格尔也比喻说:人们并不需要学习了生理学才会消化食物。请从哲学与生活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