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材分析

时间:2019-05-13 23:1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材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材分析》。

第一篇: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材分析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材分析

一、知识逻辑框架

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唯物主义何者为本原唯心主义可知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有无同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与生活的关系不可知论为什么从生活实践看:首先遇到且无法回避从哲学研究看:不能回避且必须回答,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对哲学的影响 通过前面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哲学有所了解,知道了哲学的含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本节是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的第一节,在哲学的发展和人类追求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而如何正确认识各哲学派别的本质,就需要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学习,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及理解为什么。本节从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谈起,通过古今中外哲学思想的交锋,明确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而学习其包含的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不可知论。在知晓哲学的基本问题后,进而探讨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高二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由于哲学本身的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需教师进一步引导。所以,对为什么的学习,就先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说起,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现教学生活化的特点,这在基础上,再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哲学的深刻影响,从理论层面上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就更能体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本节内容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理解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看,要求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理解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学生要不断参加考试,所以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必考点。

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来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高二的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其心智水平和经验的限制,对于哲学基本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缺乏理解,不能很好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性分析和思辨能力较差,所以需要教师加强引导,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来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哲学兴趣,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由于哲学本身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加之学生的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富,对哲学的相关知识理解较困难,容易失去对哲学的兴趣。再者因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对古今中外哲学思想探究较浅,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能正确区分,易走进误区。因此,教师要将哲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明白哲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对哲学的兴趣,通过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析,让学生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三、教学重点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看,要求掌握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再者从应试角度看,这也是考试的必考点。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看似简单,但如果学生大意,就容易理解为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所以教师要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进行区分。由于哲学本身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加之学生的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富,正确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较难,特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都是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三、教学难点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高二学生由于缺乏理性分析和思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较低,加之哲学本身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要让学生理解哲学基本问题与生活的关系还比较困难,学生更多还是以实际论实际,将理论与实际脱离。再者百舸争流的哲学思想,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要把握其本质,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哲学本身的影响,这抽象的理论知识,更会让学生感到难懂。

第二篇:哲学基本问题讲稿

【1】

同学们,大家好。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第一部分的内容。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部分

【2】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必须明确哲学探讨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3】

那我们人生活在设个世界上,总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是在思考,其实只要你不断的发问,不断的思考,你就已经具备了一种哲学思维能力。我们思考什么,大多是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这就是世界观。

从古至今,我们人类经历了神话世界观、宗教世界观和哲学世界观。

而哲学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我们想要树立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就必须学会哲学思考!

【4】

回到哲学的基本问题,从哲学上来看,世界万物无非就是两种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我们人做的事归结起来也就是两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

就像恩格斯总结和概括课哲学发展史上的历史后得出的结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6】

哲学基本问题中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分为两个方面的。一个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源,谁决定谁这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

第二就是同一性的问题,我们能不能认识世界,我们能不能再世界的表象中反映现实?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7】

说到这,我们需要明确一些同义的名词。

哲学研究的就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与之对应的物质与意识、存在于思维、客观与主观这两类现象。

希望同学们注意。

【8】

那回到哲学基本问题,刚才我们说第一个方面就是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何者是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不同的回答划分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

【9】

从唯心主义来看,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心主义还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潜意识、灵魂、精神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它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源的、第一性的,而外部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注意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主观意识指的是自然界内在非物质的总和,不是简单指人类思维。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即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或理念世界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外部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即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它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或蒸馏为不仅脱离人头脑并且脱离或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抽象非实体。

【10】

那唯物主义则认为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世界独立于意识之外,主观能动性区别于其它生命意识。唯物主义也有一个历史进程,他经历了从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再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

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例如:水,火,气,土等。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荀子还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可贵命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在说明神形关系时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赫拉克利特则用“火”说明世界发展的辩证景象。

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一些猜测的成分,因此,它有直观性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主要代表人物有17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者有培根、洛克;18世纪法国的拉美特利、狄德罗;19世纪德国的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近代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恩格斯对物质做出了初步的概括: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做出了一个全面科学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她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一定义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向一个新阶段。

【11】

说完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我们还看一下第二个方面,那就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基本观点。

【12】

我们先来看可知论。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世界统一于物质,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持该观点者多为唯物论者,其认为人可以凭借感觉器官及其延伸(科学仪器)完全认知世界,而至今尚未被认知的部分只是因为技术的不发达,人类自身局限性,世界也是不断变化的,可人完全认识世界是必然。例如荀子的“凡可知,人之性,可以知,物之理也。”

【13】

不可知论它与可知论相对,为一种哲学的认识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客观规律,排除社会实践的作用,可世界是客观统一的,未经实践即进行先验判断即自我否定。

其典型代表人物是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休谟断言人所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在感觉之外是否还有客观事物存在,这是不可知的。康德虽然承认外部世界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

【14】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可以说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所有内容,谢谢大家!

第三篇: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课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和________的关系问题,即________和________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________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________的问题,即思维能否______________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标准。

***哲学的基本问题不能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而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________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________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决定着它们对其他____________的回答。

***从方法论角度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它决定着实际工作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还是从主观愿望出发、脱离客观实际。***

基础达标

知识点一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2010年8月份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持续升温,物价上涨;12月份又有回落,可见“市场常常是变化莫测的,想把握住市场的变化那是徒劳的。”以下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①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 ②属于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 ④是形而上学观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据此回答2~3题。2.上述两种观点是对什么的回答()A.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问题

B.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问题 C.人类社会是否具有客观性问题

D.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 3.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A.都肯定了世界观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都肯定了意识是世界的本质 C.前者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后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属于唯心主义 D.都肯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4.2010年10月9日,人民网报道,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一切唯心主义思维对立,但是也和旧的唯物主义有本质不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5.漫画《工作汇报》中的那位“专家”的错误实质是()

A.没有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B.没有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C.没有正确处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D.没有正确处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6.下列说法中正确反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何者为第一性的是()①人病则忧惧出,忧惧则鬼出 ②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③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④理在气先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从本质上看,上述问题都是集中围绕________而展开的()A.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知识点二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8.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为这()A.回答了思维和存在能不能同一的问题

B.是区分真、伪哲学的唯一标准 C.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D.正确区分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9.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彻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①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 ②哲学发展的方向 ③哲学的产生 ④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煤超疯、苹什么”等成为2010年的流行语。这些流行语的出现体现的哲学道理是()①意识决定物质 ②物质决定意识 ③存在决定思维 ④思维决定存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1.有人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在于为人们提供了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上述观点()①正确把握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②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错误认识 ③忽视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 ④犯了片面性错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2.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上述材料体现了()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13.某校高二学生在学习哲学的基本问题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同学指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你是怎么认识的?

14.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直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制定学习计划必须考虑学习实际,是学生能够自觉学习、成功学习的前提;企业经营者制定经营策略必须全面考察市场的状况及其变动趋势和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供、产、销情况,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们想问题办事情经常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2)结合自身学习状况谈谈正确处理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第1课时 哲学的基本问题 知识清单

一、1.思维 存在 意识 物质 2.(1)本原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2)同一性 正确认识存在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二、1.生活 实践活动 2.哲学 3.哲学 基本性质 方向 哲学问题 课时作业

1.A [不能把握市场,意味着思维不能反映存在,是不可知论,故选A。] 2.D [范缜的观点反映的是世界的本原问题;贝克莱的观点揭示的是物质和意识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故选D。] 3.C [二者观点反映的分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故选C。] 4.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选A。B、C、D不符合题意。] 5.B

一、单项选择题

1、英国主教贝克莱说:“观念的产生,并无必要假设外物的存在。”这一观点

(A)

A认为意识的产生不依赖于客观事物

B肯定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C是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

D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2、宗教是信仰上帝、神鬼等虚幻的东西,但是不管哪种宗教信仰的神,都是按照人们自己的形象和经验塑造的。这一事实说明

(C)A神是头脑中自生的,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

B神是一种虚幻的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 C神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

D神是客观实在的东西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D)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不同回答

C是否信仰宗教

D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B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 C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5、美国一教会建造了一座尖顶教堂,主教请工程师为其设计避雷针。工程师揶揄地说:“教堂是天国驻人间的„大使馆‟,有上帝的保护,安装避雷针是多余的。”

主教说:“请先生装避雷针,这也是上帝的旨意。”这一材料说明

(B)A科学和神学的对立正在消失

B随着科学的发展,神学的阵地正在日益缩小 C神学已经向科学投降

D科学技术越是发达的国家,宗教势力就越小

6、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的关系。这体现了(A)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7、哲学的基本问题可以表述为(A)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4)从实际出发还是从主观出发的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问题

(6)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的问题 A(1)(2)

B(1)(2)(3)(4)(5)

C(1)(2)(3)

D(2)(4)(6)

8、主张人类生活的“世俗世界”的命运是由上帝、神灵居住的“天国”主宰的观点属于(B)观点 A机械唯物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9、下列选项中,属于意识决定物质的观点是(A)A心外无物

B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D世界统一于“水”

10、“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这种观点是(A)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11、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有所抬头,有的地方甚至呈现蔓延趋势。如:看相算命、巫婆装神弄鬼,愚弄群众。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C)

(1)它是唯心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突出表现

(2)它与唯物论和一切科学知识是根本对立的(3)它有悖于当前我国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它是历史上的社会意识遗留下来的糟粕和毒素 A(1)(2)

B(1)(2)(3)

C(1)(2)(3)(4)

D(2)(3)(4)

1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这种方法属于(A)

A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范畴

B客观唯心主义范畴

C主观唯心主义范畴

D机械唯物主义哲学范畴

13、古希腊的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这两种观点(C)

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C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存在不足之处

D否认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14、下列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是(D)

A不唯心,不唯上,要唯实

B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15、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C)

A物质和意识的斗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二、2003年春,非典在我国部分地区爆发,这在一些人中引起了很大恐慌。在疫情的高发期,一些地方出现了种种荒唐现象,一些人害怕感染“非典”,受巫婆神汉的唆使,求神拜佛,烧香磕头,或燃放鞭炮避邪,或吃某种东西消灾避难等。一时间,不少地方鞭炮齐鸣,乌烟瘴气。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答案提示:(1)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2)坚持科学,反对迷信(3)要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第四篇:哲学基本问题公开课教案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优质课教学设计

2016-02-15 14:21 835次

共1课时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高中思想政治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什么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是什么?(2)什么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3)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能力目标

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2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高中政治学习方法,经过对前面哲学入门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哲学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相对初学者来说,哲学这门学科的概念、知识仍然较为抽象、深奥。为此,在处理教材方面,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情景,化抽象为具体。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课前探究

1、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有条件的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一些关于哲学派别的故事。

2、课前预习自主探究(立足基础,课文导读)(1)唯物主义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唯心主义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

八、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请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生:(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包括几个方面? 生:(回答略)

师:根据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第一个方面可以划分为哪两个哲学派别? 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师:到底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他们之间的根本分歧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一)唯物主义

问题探究一:P12(通过该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得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指出优缺点)(1)材料所反映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 的? 如果是唯物主义,属于何种形态的唯物主义?(2)①材料一的观点认为谁是世界的本原? 在当时提出观点的时候,有没有科学依据? ②金木水火土等同于物质吗? 问题探究二:

材料一:伽森狄和霍尔巴赫是17、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关于物质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都是不变的。材料二:但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认为:在人的世界里面,就是在社会中,由于人是有意识有思想的,所以可以自由决定一些事情,因此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主观。那么他们就认为人类的社会历史是人主观意愿选择的产物

(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这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 的? 如果是唯物主义,属于何种形态的唯物主义?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都是不变的。但是他们就认为人类的社会历史是人主观意愿选择的产物。请问:

上述观点有哪些合理性和局限性?(通过本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在结合课本的基础上,推出近代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

(二)唯心主义 问题探究三:

王阳明的《传习录》记载:

先生游南镇, 一友指山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关? ”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此花顔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问题1:王阳明认为“心”与“花”是什么关系?据此可知王阳明的观点是属于什么观点? 问题2:你如何评价王阳明的观点

(通过本问题的探究,概括出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板书:

1、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问题探究四: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 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节选自《上帝创世说》

问题1:《上帝创世说》认为上帝和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 问题2: 把上帝看作天地万物的主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通过本问题的探究,概括出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分歧:

根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谁是本原 谁是派生

谁决定谁

(四)哲学的基本派别:

因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划分的,因此哲学的基本派别只能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五)课堂总结

九、作业布置:

(一)、选择题

1.唯心主义的两中基本形式()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辨证唯物主义 D历史唯物主义 3.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事物是“观念”的影 C世界统一于精神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4.“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种观点属于()A历史唯心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辨证唯物主义 D历史唯物主义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据此回答5—7题。5.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A机械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辨证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6.赫拉克利特的这一思想被列宁评价为“对辨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这一评价说明,赫拉克利特()

A把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与朴素辨证法思想结合在一起

B把唯物论和认识论科学地统一起来 C是现代唯物主义的创始人 D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辨证,因而是科学的

7.“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A唯物主义命题 B唯心主义命题 C悲观主义命题 D教条主义命题

8.在农业调整过程中,一些基层干部不研究市场,不懂行情,胸无良策,拍脑袋决策,给工作带来很大损失,上述材料中的“拍脑袋决策”属于()

A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唯心主义的观点 D否认人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错误观点

(二)、主观题

材料一:王阳明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极凶灾祥?

材料二:乔治·贝克莱指出:“公园中的树木,客厅中的椅子,如果没有人在那里感知它们,它们就是不在那里的。”他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离开心灵,事物就不存在。

(1)王阳明的观点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贝克莱观点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异同

十、板书设计: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什么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十一、教学反思:

1、这节课总体上来说还可以,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总结和归纳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区别,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2、这节课的内容比较难,尤其是涉及到古文部分,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是一筹莫展。在上课之前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所以上课时放手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遇到很大的困难,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3、学生对古文知识的不理解,说明课前预习没有做好,老师没有培养学生预习新课的好习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内容。

这一框主要是通过对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具体形态的介绍,让学生从中感受什么是哲学。围绕着这个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目:第一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第二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心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高中政治学习方法,经过对前面哲学入门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哲学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相对初学者来说,哲学这门学科的概念、知识仍然较为抽象、深奥。为此,在处理教材方面,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情景,化抽象为具体。

三、设计思想

教师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由学生围绕情境和探究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开展合作探究,启迪思维,联系实际,完成教学目标。在情境的选择过程中,注意使用教材现有的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中的材料以及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言论,采用学生喜爱的漫画、flash等形式来呈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更具体、生动、形象,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寓教于乐!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运用: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言论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能力目标:

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要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六、教学过程

第五篇: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意义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意义:

1,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2,意义;唯物主义世界的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吧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

简述马克思哲学的物质观及其重大的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

简述运动是标致一切事物的现象的变化过程的哲学范畴

1,运动事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

致形而上学。

2,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着,世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简述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性:

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与功能,它适应以变化的环境与条件。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生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有保留了旧事物合理的元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事物。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列主义的活的灵魂。

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的关键。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论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辩证关系,并说明我国为何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二者的矛盾运动。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2,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适应我国城乡工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

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必然选择。——只有适时地改革经济体制,才能不断地解放、发展生产力。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必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商品经济运动规律使然。——只有适时地改革经济体制,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才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4,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是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客观要求。——只有适时地改革经济体制,才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并占有一席之地,取得主动权。

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辩证关系,并说明我国为何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现有的体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因素,这是推动改革的现实原因。论述价值规律内容及其作用: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变化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两者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参透的。

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3,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活活动的作用。

简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立场,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3,世界的物质多样性和统一性是辩证统一的。

简述实践在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人世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简述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

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简述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2,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3,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4,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的。简述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简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1,其对立性便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2,起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简述劳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1,价值: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指出的费用

2,使用价值: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

值更大。

论述对为何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揭示了食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4,是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论述为何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便现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2,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解决力量。3,矛盾双方及统一又斗争,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矛盾的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推动事物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论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一,内容

3,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4,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5,否定是新旧事物发展的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6,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有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二,扬弃,用扬弃的观点:有用则留只,无用则弃

三,反对两种观点:1,传统:历史虚无主义,复古主义2,外国文化:全盘西化,全盘否定 论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应该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一,⑴理的绝对性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必须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的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这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⑵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二,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三,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四,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1,于马克思主义真理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

2,因为他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4,同时要反对两种错误:意识反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的教条主义,二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已过时的谬论。

2,作用:⑴积极的作用

①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⑵消极的作用:

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③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哲学的基本派别:①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③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①仁者心动,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物是感觉的复合③宇宙既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客观唯心主义:①神是万物的尺度。(理在事先,绝对观念)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①事物是空间位置暂时未变,②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基本特征:①物质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劳动实践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类的生产方式包括:①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③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

是对象性的活动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3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①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②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③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④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矛盾的两个含义:①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②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

互转化

马克思主义批判由3个组成:①德国古典哲学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③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自然科学前提:①细胞学说 ②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③生物净化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①马克思主义哲学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③科学社会主义

主题的能力结构包括:①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物质基础 ②进入主题活动领域为主体所掌握,运用的知识和经验—智力因素

③主体的情感和意志---精神动力因素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应。

认识论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②坚持从思想到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社会生活物质方面指: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②地理环境 ③人口因素

唯物主义及其历史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③辩证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①机械性 ②形而上学性 ③不彻底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见:1,从艺术的产生看:根源在于生活的需要。2,从艺术的内容看:艺术的内容源于生活。

3,从艺术的发展看:艺术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我党的群众观点: 1,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4,虚心向群众学习

我党的群众路线:①一切为了群众②一切依靠群众③从群众中来④到群众中去

政治研究学的对象: ①是社会生产关系。②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③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商品二因素:①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的表现形式 ②价值(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

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因素: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② 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俄的应用③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商品价值形式的4个发展阶段:①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③一般价值形式④货币形式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①私有劳动②社会劳动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来源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科学态度: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的坚持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一去不复返 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是三维性 方法论是: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哲学是世界观,世界观不一定是哲学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物质定义表明,世界上只有存在着尚未认识的东西,根本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绝对的)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对运动和静止分析得正确)人甚至不能他竟同一条河流(只看到相对运动,忽略了静止)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运动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反映论:坚持从“物得到感觉到思想”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就会走向为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下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真理和谬论相比较而存在。

真理与谬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艺术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点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问题的基础和前提。自然经济是以分散,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他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简单劳动是不必经过特别训练的劳动。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

物以稀为贵说明了:市场供求关系也影响价格。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就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根据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下载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材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材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引入新课 唐朝时佛教盛行,有一次,广州法性寺方丈讲授佛教经学,和尚们都在寺中端坐,聚精会神听讲。忽然,一阵风把佛前的幡吹得左右摇晃。两个和尚就小声议论起......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doc

    学习资 料 第一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在生活中,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抑或是想要去了解某个新事物,都会想到,也是首先想到的是去了解这个事物那些基本的构架或元素。高中教材中也学过,解决问......

    《生活与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答: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

    教育哲学使用教材

    教育哲学使用教材: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教育哲学参考文献: 1.周浩波,《教育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王坤庆,《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王鹏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 课题:哲学的基本问题课型:新课授课人:王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识记并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概念和内涵),了解其基本问题的成因以及......

    2018高中政治专题21哲学的基本问题同步4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1课时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之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国务院为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决定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