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必修四2.1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doc
2.1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标和考纲:
2014考纲:①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教学目标:
1.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其基本内容包括什么?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复习必修3的旧课:①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②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2.哲学本质?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新课导入: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哲学思想的产生,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对于我们人生具有的重要意义,尤其专门研究了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即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反思,更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但是这个世界很大,问题很多,也很复杂,我们总要找到一条路径,才能登堂入室。
学习今天的内容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师:咱们学校的操场上,有一根高高的旗杆,每个星期一举行升旗仪式的时候,你可能会想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歌,但是绝对不会想到这样的问题——是红旗自己在飘吗,还是风在飘,或者是你的心在飘?现在,关于“什么在动”这个问题,可以有三个答案,大家来选择一下,你接受哪一个答案?
生:众说纷纭。
师:倒底是我的心在动,还是外部的物在动,这个问题,关系到哲学的基本问题。我们这堂课要探讨的主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心情好的时候,花儿也在对我笑;天气恶劣的时候,心情也会很差。”在文学中,“情”与“景”是一对非常重要的关系,我的心情的变化,使得我所看到的外部景色也会与人不同;反过来,外部景物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心情的变化,“以情寓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在古典诗歌中我们很容易读到这些诗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些,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主要的就是一个“心”与“物”的关系。
我们换一种讲法,前面在学习世界观的时候,我们抓住的一个重要维度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当然还可以用这样的概念来表示--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或者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用我们教材上的概念来说,就是思维与存在,或者意识与物质的关系,这个问题,称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按照恩格斯的概括,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既然是讲关系,就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个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或者何者为第一性。(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这个问题要回答的是,思维和存在,或者意识和物质这两种现象,到底谁产生谁,哪一个出现在先,哪一个出现在后。按照对于这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我们可以把哲学史上的各种流派、体系分为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因此,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①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比如: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气是指的物质实体);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冲: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②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比如:王守仁“心外无物”;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恩格斯称之为“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说人能否正确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
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
马克思主义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可知论,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
②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
这种观点是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显然是错误的。
比如:庄子和惠施在河堰上游玩,看到水中的游鱼上上下下,自由自在。庄子指着水中的游鱼对惠施说:“水里的鱼优哉游哉地游着,这些鱼一定很快乐呀!”惠施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就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快乐;但你不是鱼,也不会知道鱼的快乐。”
过渡: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具体可以涉及到许多方面,很多问题。但是在所有的问题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最基本的,开启整个哲学大厦的“钥匙”,这样的问题我们就称之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呢?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生活中的问题:
1、老师告诉我,想好了再做;妈妈告诉我,做了再想想。
2、为什么造房子先要设计图纸?有时候在建造的过程中还要修改?
3、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的政策和计划为什么会经常调整?
上面这些生活中的问题,我们深入分析,其实都涉及到一个根本性的关系,就是——我们的想法、观念、政策这些“主观”的东西与事情、房子、经济形势这些“客观”的东西之间的关系。用书本上的语言来概括,“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不仅如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家、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世界现象尽管纷繁复杂,但高度概括起来,无非是物质(存在)和意识(精神或者思维)现象两大类;人在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一方面所面对的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又按照自身的某种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就必然发生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在追问世界本原、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时,就必须对此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
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比如:凡认为存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决定它们是分属唯物主义阵营还是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总结:
第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方面)
▲第三,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别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篇:2.1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教案)
2.1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教案)
(一课时)
主备人:陈永吉
授课人:
备课组:文综组
授课班级: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教学重点、难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人类哲学史上,各种哲学派别相互争辩,共同发展,哲学思想在曲折中前行。哲学争辩的焦点是什么?贯串哲学发展发展始终的是一个什么问题?这就是本课将学习的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内容,并思考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下划分的。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3、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内容,并思考什么是不可知论?讨论问题。教师点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在“思维和存有无统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下划分的。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也有一些哲学家,如英国的休漠和德国的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0页“专家点评”“名言”内容,同时讨论、思考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要面对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主观出发的问题,说到底都要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课堂总结、点评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学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BDDAADCB
二、非选择题:
6、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首先,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其次,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而且始终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教后反思】
教研组长:
第三篇: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引入新课
唐朝时佛教盛行,有一次,广州法性寺方丈讲授佛教经学,和尚们都在寺中端坐,聚精会神听讲。忽然,一阵风把佛前的幡吹得左右摇晃。两个和尚就小声议论起来,一个和尚说:“那幡在动呢!”另一个却说:“不对,那不是幡动,而是风在动啊!”旁边一名叫慧能的和尚闭目平心静气插嘴道:“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分明是你们的心在动呀!”
心动与幡动,反映了两个世界的关系:一个是我们头脑中的世界,一个是我们头脑以外的世界(包括我们自身、自然界、人类社会)。这一关系,对应的正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
教师点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下划分的。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唯心主义。
解释:在我们中国古代,物质和意识主要表现为人与天、名与实、神与形、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的探讨。
请同学们指出以下观点各属哪个阵营?
王守仁:心外无物。(唯心主义)
范 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唯物主义)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唯心主义)
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唯物主义)
荀 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唯物主义)
王 冲: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唯物主义)
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唯物主义)
3、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也有一些哲学家,如英国的休漠和德国的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
例子:《子非鱼》
有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庄子说:“鱼是多么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庄周梦蝶》
这么看来,庄周提出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便是: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象世界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庄周对此显然是怀疑的。在他看来,既然我们在梦中会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的,这就证明我们的感觉很不可靠,那么,我们在醒时所感觉到的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存在也很可能是一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但是庄子的本意却是由此进一步推理,得出人实际上是不可能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哲学理论。这就是不可知论。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师点评: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要面对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主观出发的问题,说到底都要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第四篇: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doc
学习资 料
第一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但最基本的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教材设计了两个目:第一目主要解释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第二目主要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同时回答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生分析
对于本框的知识,学生了解的并不多,但是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引导学生追问并总结。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人类所从事的两大基本活动,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重要性。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说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能分析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哲学发展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简单的哲学思维能力,能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教学重点与难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式
讲授法、学生归纳总结法
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有条件的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一些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言论。
二、导入新课
教学导言: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到现在我们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探讨哲学已经有几千年了。那么,大家知道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那么同学们知道我们是以什么标准去划分它们的吗?我们要知道如何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首先就要来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情景营造:用大屏幕打出“哲学应该研究那些问题”漫画。设计意图:启迪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结构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以上资料均从网络收集而来
学习资 料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四、师生互动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课堂设问:请同学阅读P9的探究材料,并回答问题。提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许大家对思维和存在这两个名词比较陌生,不过,我们可以用另外两个词语进行替换。简单的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点拨:所谓的意识比较简单,它主要是我们对这个客观世界的反映;但什么是物质呢?(停顿一分钟左右,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时间;学生也会说上几句)其实,在我们身边到处都充满了物质,比如我们身上穿的、脖子上带的、手腕上带的、书桌上摆的,都是物质,只不过它们是具体的一个个事物而已。总而言之,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就是物质。比如说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流水、房子汽车、书桌黑板、钢笔铅笔等等,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在大致明白了什么是物质之后,接下来我们就来考察下这两个词语的关系。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课堂设问:你觉得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它们谁决定着谁?(即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提示: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两种看法。凡是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的,我们说它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的,我们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的。这样哲学就分成了两大阵营。
举例:如果我现在和大家谈到手机、MP3、MD、电脑等东西的时候,大家脑海中是不是就会浮现它们的形象啊?比如说MP3,大家脑海中出现的就是,要么长长的要么扁扁的要么圆圆的,可以听歌做U盘的小玩意儿。这个就是我们哲学上的说的意识。不过,如果老师现在和一个远古人或者说我家乡里的那个村子里乡亲们说MP3、MD,他们的脑种会出现这样的反映吗?从这里看,应该是物质决定意识。
课堂设问:意识(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物质(存在)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提示:有三种看法,认为意识(思维)可以正确认识物质(存在)的,属于可知论者;凡是认为意识(思维)不能正确认识物质(存在),属于不可知论者。当然也有些同学是两者观点都有,这种同学我们把他称为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者。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情景感悟:通过P10探究二的阅读,我们感悟到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哲学自身反映的问题也并不高深。我们平时所处理的问题都包含了一定的哲学道理。这使得我们能够很轻易地“走进哲学”。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点拨: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思维点拨: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作出明确的回答。
以上资料均从网络收集而来
学习资 料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思维点拨:凡认为存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教学总结
这一框题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然后学习了哲学基本问题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另外我们还学习了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首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哲学是生活实践的追问和思考,生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当然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最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问题的回答。
配套练习
1.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员论和二元论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A物质和意识是统一的 B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D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
3.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物是观念的集合 B世界统一于“元气” 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D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4.下列说法,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心外无物
C气者,理之依也 D存在即被感知
5.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B旧哲学的基本问题
C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D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6.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②思维能否产生理论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④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以上资料均从网络收集而来
学习资 料
7.“人的认识不能超越感觉的范围,至于感觉之外的事物是否存在,这是无法知道的。”这句话属于()
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不可知论D可知论 8.有人认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你同意上述观点吗?请陈述你的理由。
9.有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庄子说:“鱼是多么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1)上述材料反映了哲学上的什么问题?(2)惠施的话属于什么观点?
(3)我们的思维能不能反映现实世界?
参考答案
1.A
2.B 3.A 4.C 5.A 6.C 7.C 8.(1)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说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就属于唯物主义,以次相反的观点就是唯心主义。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观点是可知论,以次相反的观点是不可知论。可见,提供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仅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不能忽略其第二方面内容。
9.(1)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内容,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2)惠施的观点属于不可知论。
(3)我们的思维不仅能认识现实世界,而且能正确认识现实世界。
以上资料均从网络收集而来
第五篇: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教学设计
哲学世界中的金庸武侠人物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设计思路:
哲学高度抽象、概括、凝练,理论性极强,加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很少接触,因此,理解、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本节内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也就是进行矛盾分析法的教学,在整个哲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便于学生理解、参与学习,一定要本着:“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设计教学,力求整个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通俗化。所以本家教学的理论支撑是建构主义,寻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贯穿任务型教学、整体性教学原则,通过导学案、教学情境具体实施。整个教学按照:“贴近生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自主探究,把握知识点——学生成果交流,梳理主干知识——问题生成,理解、内化新知——迁移、运用知识”的思路进行。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学生能全面、深入理解矛盾的内涵、属性。2.学生理解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辩证关系。能力目标:
1.通过矛盾知识学习,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认知事物的能力。
2.在学习中,学生辩证思维,深入、全面理解事物的能力得到提高。
3.学生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继续得到增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自觉树立矛盾分析法认知、分析事物,在生活上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五、教学难点:
矛盾、矛盾的属性。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部分金庸武侠小说、视频片段
七、教学方法:
导学法
情境教学法
八、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谈话导入新课,你看过那些金庸的武侠小说?好看吗?印象深刻是哪几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归纳。(共14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印象深刻的是《笑傲江湖》、《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等)
老师继续设问: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什么好看呢? 学生简要回答,老师归纳。
金庸的小说大气、气势恢宏、情节紧张、有历史凝重感;其实,金庸的武侠小说还有这样一个特点:富有哲理,有什么哲理呢?
学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学生结合导学案,自主预习教材。
1.学生探究新知,把握知识点,梳理主干知识。
2.学生可重点学习以下知识:
(1)矛盾的内涵。基本属性有哪些?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2)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二者有什么关系?
(三).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梳理主干知识,把握知识点,整体感知知识。老师略加归纳、小结。
(四)学生结合问题生成单探究、内化新知。
1.学生回答印象最深的是金庸的哪部武侠作品?如《倚天屠龙记》。主人公叫什么?什么出身?什么身份?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张无忌;武当派“张五侠”的儿子,可谓是根正苗红。后来成为明教教主,也就是魔教教主,在他的身上体现了身份的对立、统一)顺势引导学生归纳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学生列举小说中矛盾着的事物(注意角度,适时引导)(1)社会层面:
A.张无忌明教教主PK妻子赵敏元朝郡主。B周芷若峨眉派掌门PK邪教武功。
C在金庸的其他作品中不胜枚举:学生列举,(2)自然层面:
A少林功夫至刚——武当功夫至柔。B倚天剑——屠龙刀。
C其他作品中比比皆是:化骨绵掌——吸星大法;
七伤拳——伤人伤己、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3)思维、认识层面:
作品中很多人的认识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
学生自己归纳: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存在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方面。哲学矛盾是对具体矛盾形式的概括、总结、升华,哲学矛盾与具体矛盾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3.明教被称之为什么?与名门正派是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归纳(魔教。势不两立、你死我活、水火不容。
结论: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具有斗争性的属性。
4.没有正、邪势力的江湖存在吗?为什么?正邪势力较量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正、邪势力虽然水火不容,但相互联结,共同构成江湖。)
结论: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具有同一性。内涵:
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没有正何谈邪,没有邪何谈正,正、邪相对而存在,正邪双方共同构成血雨腥风的江湖——同一性是相对有条件的)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张无忌正派出身,担任明教教主,本身亦正亦邪;当张无忌离开周芷若时,周芷若立马转化为邪恶势力的化身;赵敏则恰好相反。再看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同一性是相对、有条件的。)小结,归纳:总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本身固有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有人不禁要问:正、邪势力同时存在的江湖能安宁吗?亦正亦邪的张教主不崩溃吗?
正是正、邪势力的相互较量才推动者江湖的发展;正是张无忌集正邪于一身,才可化干戈为玉帛,推动者江湖的发展。顺势归纳: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5.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常有江湖儿女想退隐江湖,却事与愿违,这是为什么呢?
矛盾具有普遍性。学生结合《倚天屠龙记》分析说明、理解。(1)事事有矛盾,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空间。(2)时时有矛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间。既然矛盾具有普遍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如何想问题、办事情呢?
学生归纳方法论:(1)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6.虽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经和经相同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波和波一样吗?说明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方法论要求?
矛盾具有特殊性。学生结合小说理解。(小说中不同人物面临不同的矛盾;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矛盾;同一帮派中存在着不同的矛盾。)
结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具体问题集体分析。
7.“今天华山论剑,明天决战京城;今年你是天王,明年我是至尊”。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江湖恩怨、是非多吗?列举几个。这一个个的是非与这些江湖恩怨是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一个个的是非与江湖恩怨是特殊矛盾与普遍矛盾、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出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系。
(2)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转化。老师设问:“明确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学生集体归纳出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四)学生畅谈学习心得,分享收获。
(五)学生结合问题训练单迁移运用知识。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九.教学反思:本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深奥的哲学知识通俗化、生活化;以武侠小说为主线将学习内容串联起来,便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导学案的设计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氛围浓厚。教学的深度不够;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个别学生没有完全参与教学;教学重、难点不突出,对教学内容应当做出取舍;知识的生成性有待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