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十课_学会选择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判断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知道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的基本内容。
2、能力目标: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初步具有通过观察、分析做出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能够正确地做出选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做一个正直的人。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 教学难点:培养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或学生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
孔融(公元1 53~208年),字文举,汉朝著名文学家,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山东曲阜人。
孔融从小在父母的教育下,非常懂事,对父母恭敬孝顺,对兄弟谦让友爱,对朋友热情诚恳,对奸邪嫉恶如仇,因此深受人们的赞誉。
孔融4岁时的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带了一篮子新鲜的梨,送给他们家尝鲜。
父亲便把孩子们叫来了。他们围桌而坐,母亲也在场。
“这篮梨是客人送来的,你们喜欢,就分吃了吧。当然要谢谢。”父亲端坐着说。
“谢谢!谢谢!”孩子们站立起来,恭敬地对客人施了一礼。但他们谁也没把手伸向篮子。
“那好吧,孔融,就由你来给大家分梨吧。”父亲说道。
听了父亲的吩咐,4岁的孔融站了起来。他来到桌边,踮起脚,手刚刚能伸进篮子。他先拿起了一个又圆又大的梨,放到鼻子前闻了闻,随后双手捧着,送到了父亲面前;他又拿起了一个黄澄澄的大梨,欢快地来到了母亲的面前,递到了母亲手里。随后,他把篮子里又大又好的梨一个个地挑了出来,又一个个地送到了哥哥们的手中。
最后,孔融拣起了篮中最小的一只梨,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低下头吃了起来。
父景自始至终在观察着孔融的一举一动,到了这时候,便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微笑着问道:“你为什么拣最小的吃?”
“我年龄小,应该吃最小的。”正在吃着梨的孔融稚声稚气地答道。
客人也被这情景感动了,说道:“小公子年方四岁,便能如此明了事理,将来必成大器啊!” 环节二:情境体验
教师:我们可能都听过这个故事。对4岁的孔融来讲,是把大梨给自己吃还是给其他人吃,这是一种选择。在人生途中,我们常常需要分清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选择。
引入第十课课标题:学会选择
教师过渡: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或许,你常常为一种行为是对是错和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或许,你想做的事,父母却不赞成;或许,在弱者面前,你面临着恃强凌弱、漠然以对还是倾囊相助的选择„„谁是谁非?孰善孰恶?这些问题总萦绕于你的脑际„„ 环节三:新知探究
引入本课时标题:是非善恶有公论(上)
教师:在我国京剧的舞台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个人,他是谁呢?
多媒体展示或图片直接展示:京剧中的包公
教师:几百年来,包公在我国民间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其执法断案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智捉曹国舅’’更是家喻户晓,那么,包公究竟是怎样智捉曹国舅的呢?
请一个学生根据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的情景一讲述包公智捉曹国舅的故事。
教师:包公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包公人生修养中的哪些品质?请结合情景一的材料进行说明。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其实,不仅仅是在“智捉曹国舅”这一个案例中,在包公的所有断案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其人生品质中的一个重要亮点,那就是:明辨是非,善恶分明,疾恶如仇,为人正直。包公具有的这种人生品质,一直为后人所肯定和赞颂,我们可以从后人为纪念包公修建的包公祠内的一幅对联看出来,那么,这幅对联的内容是什么呢?
多媒体展示:(也可图片展示,也可直接看教材第一目第一◎第一个◆的情景二)
教师:从包公祠内的这幅对联中,我们可以看到后人赞颂包公做人为官的品质。你认为这幅对联表达了人们的什么愿望?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其实,后人借这幅对联,既是对包公做人为官品质的赞颂,同时也是对今天为官者的一种期盼,盼望他们也具有和包公一样的人生品质:明辨是非,善恶分明,疾恶如仇,为人正直。可见,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分清是非善恶作为为官者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教师过渡:那么,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否仅仅是对为官者的要求呢?请阅读领会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的情景三中的古语。
学生阅读、领会古语。
教师:这段古语对我们做人有什么启示?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三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这段古语的大概意思是,不要因为善事太小而不去做,也不要因为坏事太小而去做,只有贤德之人,才能使人信服。这启示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大事小事,我们都应该明辨是非,择善弃恶,做一个有道德的正直的人。这不仅是对为官者的要求,而且是对每一个人的基本要求。可见,分清是非善恶,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教师: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许多倡导明辨是非善恶的人物故事、名言警句,课前请同学们收集了这方面的资料,下面请四个大组的同学分别把你们收集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请每个组推选一人讲一个你们认为最能体现“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这个主题的故事,同时把你们组收集的相关名言警句抄写在投影纸上。看哪一个组讲的故事最贴近主题又讲得精彩,收集的名言警句既多又好。
学生讲故事:略。
附:我国历史上倡导明辨是非善恶的人物故事
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
1948年6月间,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如江河日下,日日贬值,物价飞涨。教授们的薪水月月涨,但还是赶不上物价的上涨与法币贬值的速度,生活每况愈下,和广大人民一样,原来生活优越的教授的生活也拮据起来,甚至活不下去了。
国民党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害怕高校的知识分子受不了,就耍了个“手法”发了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面粉。这时候美国又在扶助日本。北大学者吴晗等为了揭穿国民党的阴谋,抗议美国的侮辱发表声明。内容如下:
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污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质,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晚年衰病的朱自清教授看过声明,一丝不苟的毫不迟疑的签了名。临死前,又告诉妻子说:你要记住,我是在拒领美国粮上签过字的。
朱自清逝世一年后,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郑重颂扬了他,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爱憎分明的海瑞
海瑞是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由于敢于直言进诔,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人民敬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流传至今。
公元1569年,海瑞升任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即现在长江下游两岸,包括南京、苏州、常州等地,这是非常富庶的地方。但海瑞到任后却发现,人民在重赋和恶吏贪官的压迫下生活极为困苦。又赶上当年发生涝灾,直到冬至的时候,还有一半田地被淹在水里。粮价飞涨,百姓不去讨饭就会饿死。于是,海瑞决定将治水与救灾一起解决,既为当前又为将来谋利。后来,终于弄清受灾原因是由于连接太湖通海的吴凇江淤塞所致,海瑞便召集饥民,趁冬闲季节开工,疏浚吴凇江及其支流。又经上书请求,将应该上交的粮食留下一些解决灾民吃饭问题。这样就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工程很快完成,当地的百姓都很感激海瑞。
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海瑞进一步惩罚恶霸,要他们归还强夺的土地。但对海瑞有恩的徐阶在当地占有的土地最多。徐阶也怕一点不退不行,于是就象征性地退了一些。海瑞则写信劝他应该做出表率,多退一些田,同时劝说他的儿子也改正错误。许多京官纷纷为已经告老还乡的徐阶说情,但海瑞还是联合一些官员,迫使徐阶退了二分之一的田地。海瑞依照法律将徐阶两个违法的儿子充了军。其他地主们见此情景,赶忙将多占的田依数退还。
海瑞还在赋税方面减轻了人民负担。当时江南的赋税很混乱,有田的地主往往不纳或少纳,地少的农民却要负担很重的赋税,其实,加重的部分都是替地主所交的,由地方官平摊到每个百姓头上。这无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海瑞组织人清查土地,简化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地主们联合诬告他,说他支持倭寇,不久,海瑞被罢了官。
海瑞担任应天巡抚时,自己却生活得很俭朴清苦。所到之处不许鼓乐迎送,也不住豪华的住宅。地方上为迎接他大摆宴席,他却规定物价高的地方每顿饭不能超过三钱银子,物价低的地方不超过二钱银子。他闲居家中,只靠祖上留下的一点土地过活。他没有置买田产,母亲去世后靠别人帮助买了一块坟地,才将母亲安葬了。
海瑞去世前几天,还退还了兵部多送来的七钱银子。他的妻子、儿子早已去世,丧事由别人料理,他的遗物只有八两银子,一匹粗布和几套旧衣服。靠同僚的帮助,他的灵柩才得以运回故乡。船在江上行驶时,两岸的百姓自动穿孝哭送,店铺也停了业,送行的队伍长达百里。如今,在人民心中,海瑞成了正义的象征,各地共有十几种地方戏在传唱着他的故事。
教师:刚才同学们讲的我国的历史人物故事都挺好,故事人物和内容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道理,即在是与非、善与恶、曲与直、利与义、美与丑面前,他们都做到了明辨是非,择善弃恶,正是他们具有这种做人最宝贵的品质,这些历史人物才流芳百世,为后人所景仰。
教师过渡:在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倡导明辨是非、扬善惩恶的名言警句,看看我们同学们收集了哪些?
学生:各组同学代表把抄写好的名言警句用投影仪展示出来。
附:名言警句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左传》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一言之善,重于千金——晋.葛洪
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南北朝.萧纲
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
——明•方孝孺
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公羊传•昭公二十年》
教师:刚才四个组分别展示了你们收集到的相关名言警句,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很不错。从开始同学们讲的历史人物故事以及这些名言警句中,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对是非善恶的主流观点,那就是:辨别是非善恶,赞美善,鄙视恶,倡导善行,抑制恶行,并把它作为人生修养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自古以来,明辨是非是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教师过渡:我国古人的是非善恶观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否被赞同和延续呢?让我们看看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
多媒体展示:(文字见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的情景一)
一个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了爱的老人
补充材料:白芳札助学记录(不完全统计)
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
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捐款800元
1990年为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捐款2000元
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共捐款81OO元
1992年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
1993年为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1000元
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000元
自1995年开始的三年问为红光中学藏族困难学生捐款,金额近5万元
自1995年开始的三年间为天津大学困难学生资助金额总计近5万元
自1 996年开始,白芳礼用“支教公司”的全部税后利润资助南开大学困难学生,总金额约3.4万元。
此外,在白芳礼十几年的蹬车支教历程的同时,还先后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第45届世乒赛、市养老院等团体捐助款项,据不完全统计,他的累计捐款总额超过55万元,其中包括300多名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
教师:听了白芳礼老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请你用几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你对白芳礼老人事迹的主要感受。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无私奉献,爱的奉献,好人好报,善始善终,感人肺腑,高风亮节,彪炳千秋„„看来,白芳礼老人的事迹确实让我们感动万分,正如有的同学说的那样:我已经感动得不知用什么言语来表达了。其实,这也是一种真实感受。
教师过渡:白芳礼老人的事迹,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肯定和赞扬,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白芳礼老人捐资助学的行为是一种善行,是对他人、社会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行为,国家和社会对白芳礼老人事迹的肯定和赞扬,正是对“善”的肯定和弘扬。教师过渡:白芳礼老人把自己所有的爱都无私的奉献了出来,他生病后,社会各界也纷纷向他献出爱心,这又反映了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社会各界对白芳礼老人生病后的关爱,其实就是爱心的传递、延续和扩展,是人们对“善”的肯定和追求。
教师过渡:有人认为,我国那么大,贫困学生上千万,白芳礼一个人的善行对社会的影响不大,因此一个人做好事意义不大;也有人认为,一个人的善行也可以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一个人做好事也很有价值。你们的看法是什么呢?请同意第一种观点的同学举起你的左手,请同意第二种观点的同学举起你的右手。
学生举手。
教师:看来双方势均力敌,那么你举左(右)手的理由是什么呢?请根据就近原则和你观点相同的同学进行讨论,并在草稿纸上简要写出理由,讨论时请结合白芳礼老人的事迹。
讨论活动:一个人的善行对社会的影响大(小)
教师请持相同观点的同学找一个代表将同学们刚才讨论的意见收集整理一下,然后双方代表各自用3分钟阐述本方的理由,其他同学也可做适当补充。
学生阐述各自所持观点的理由:略。
教师:唇枪舌战,刀光剑影,刚才双方的辩论好精彩!就我看来,双方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只是站的角度不一样。站在个体的角度看,个人的能力、水平、力量总是有限的,相对整个大社会而言,个人行为的影响是微弱的,所以,尽管白芳礼老人已经尽自己的全力来资助贫困学生,但直到他去世,贫困生受教育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站在社会的角度看,社会总是由个人所组成,社会的功能和作用总是通过个人的作用体现和实现的,离开了个人,社会将无以存在,所以,如果白芳礼老人的善行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政府的赞扬,社会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像白芳礼这样的人,这样,一个人的善行将会变成千万人的善行,所以,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善行是可以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
教师过渡: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不仅是白芳礼老人个体的价值取向,而是现代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
★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的共同取向
教师:为什么说这是现代社会共同的取向呢?让我们看看“希望工程”:请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情景二的材料。
教师:短短十五年,希望工程能够发展这么快,在社会上激起那么大的反响,希望工程的强大力量来自于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五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希望工程的强大力量来自于人们的善心和爱心,来自于人们对是非善恶的正确选择,即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指导下的选择。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评价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社会力量,它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希望工程的快速发展反映出:在我国,行善不仅仅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追求,而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共同认识和价值取向。
教师过渡:其实在我国,社会倡导的、人们自觉参与的类似希望工程的活动还有很多,如扶贫、赈灾、助残等。能不能举出一两个发生在你身边的事例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六个◇的问题。
学生讲述:略。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讲述,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人们自觉参与希望工程、扶贫、赈灾、助残等公益活动也再一次说明,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倡导的人生品质和共同的价值取向。
教师小结:做人是做事的基础,要做好事,必须先学会做人。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分清是非善恶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的共同取向。可见,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做人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品质,这也是能够做出正确选择,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官必须具备的人生品质。
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假定选择:假如你有一万元现金,拿去做一件你认为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你会选择做什么,为什么要选择做这件事?这种选择又对不对呢?请把你们的答案用黑颜色的笔写在投影纸上。
学生选择:略。
展示学生的选择,并请3~5个学生起来简要阐述选择的理由。
教师:通过刚才投影展示出来的同学们的选择看,有的选择拿去投资,有的选择买电脑,有的选择去旅游,都有自己选择的理由。但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用这笔钱去援助贫困学生上学,理由是援助贫困学生和救助失学儿童不仅有助于改变受助对象本人的命运,还对受助对象的家庭和国家的发展有利。
教师过渡:刚才你们的选择,不是来自于外力的强迫,完全出自个人的自愿,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选择。在这里,自愿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其实是受到一种是非善恶标准约束和制约的。同学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是非善恶标准在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以此判断自己的选择对不对。那么,在我们今日之社会,有没有一种判断是非善恶的统一标准呢?
★在当代中国,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人们的是非善恶观并不完全相同。同一社会、同一时代,不同的人的是非善恶观也不完全相同。但每一个社会、每一时代,都有一个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是非善恶观念。在当代中国,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而道德评价标准又是评价是非善恶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阶段,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
★道德评价标准是评价是非菩恶标准的重要内容,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
教师:(配合多媒体内容讲解)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社会主义道德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多媒体动态显示: 教师:(配合多媒体内容讲解)社会主义道德的着力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那么,它们又有哪些具体要求呢?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一个◆的内容并完成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展示:(1)社会公德的具体要求:(2)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3)家庭美德的具体要求: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现阶段,我们评价是非善恶的标准,主要是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的。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评价是非善恶标准的主要内容
投影:情景一
有一位老太太含辛茹苦养大了四个儿女,年老后却被四个儿女视作包袱不予赡养。其邻居主动代其儿女承担赡养责任,直至送终。老太太死后将其唯一住房赠予邻居,其儿女将邻居告至法院,以邻居不是老太太直系亲属为由,要求其退出老太太赠予房产。法院最后判决四个儿女败诉。
问题:(1)在本案法院的判决中,法律要“惩”的是什么?要“扬”的又是什么?
(2)站在道德的角度,法律“惩”、“扬”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法律要惩处的是老太太儿女的不孝行为,要张扬的是老太太邻居帮助承担赡养责任的行为。从道德的角度看,法律“惩”、“扬”的标准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即家庭美德中尊老爱幼的要求和社会美德中助人为乐的要求。
投影:情景二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使广西荔浦县遭受了一场50年未遇的特大洪灾。荔浦河上游的修仁镇受灾尤其严重。修仁镇塔石村主任林万生得知洪水成灾时,立即与支部书记到受灾村屯,组织群众进行抢险与撤离。林万生所住的屯也是重灾区,他家的房屋被淹达1米多深,但是他整个晚上只是为保持通讯联系而去取一块手机电池回过一次家。当他第二天回家时,厨房已经倒塌,干泥土垒成的大屋早已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妻子、小孩不知是怎样出来的,家里全部财产已被浸湿,2000多公斤的稻谷没有转移出一颗。在他的带动下,塔石村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大见屯38岁的林万良,在洪水到来时,不顾自家财产被淹而赶到各家各户通知村民撤离;洲村屯的廖全光不顾惊慌哭啼的家人而去背本屯一位80岁的老人撤离;褶桂海、覃超全等年轻人则帮别人抢运粮食。
问题:(1)在洪水面前,面对“小”家的财产和他人、“大”家的财产,面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林万生等人的选择是什么?
(2)林万生等人的行为受到了群众的称赞,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和表彰。从道德的角度看,群众、党和政府评价林万生等人的行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略。
教师:在洪水面前,面对“小”家的财产和他人、“大”家的财产,面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林万生等人选择是先顾“大家”和他人,后顾小家和自己。他们的行为不仅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中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要求,也符合当代中国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可见,群众、党和政府评价林万生等人的行为的主要依据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从道德的角度看,主要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教师:下列行为中,哪些是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倡导和褒扬的行为?哪些是违背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谴责和抑制的行为?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一个◆第一个◇的问题。
参考答案:1、4、5、8、9是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倡导和褒扬的行为;2、3、6、7、10、11、1 2是违背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谴责和抑制的行为。
教师:除了书上提到的这些行为外,你们还能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类似其他行为吗?它们分别属于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倡导和褒扬的行为还是违背社会主义大的标准应谴责和抑制的行为呢?
学生:略。
教师:刚才同学们举了很多正面的行为,下面我想通过漫画举一些反面的行为。请仔细观察,看看这些漫画中的行为分别违背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中的哪一种道德?
多媒体展示图片或漫画:
学生回答:略。
教师:以上行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都是违背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并应受到谴责和抑制的行为,对此,我们应该如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呢?
学生发言:略。
教师:刚才同学们想到了很多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有法律手段,有道德手段,有行政手段等。其中,道德是一种可以引导、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有效手段。那么,道德又是如何引导、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呢?还是让我们用事例来说明。
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二个◆下的事例。
教师:在这个事例中,你认为值得称道的行为有哪些?应该谴责的行为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二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在这个事例中,出租车司机受到谴责后,终于向电台打了一个认错和道歉的电话,并悄悄加人了捐款的行列。你认为,是什么力量促使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发生变化?
学生:略。
教师:是道德的力量促使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发生了变化。道德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确定是非善恶的界限,引导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而出租车司机行为的变化正是道德力量的作用结果。
★道德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确定是非善恶的界限,引导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教师:出租车司机正是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采取行动弥补自己的过错。由此可见,道德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的重要标准,也是引导、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无形力量。环节四:心灵感悟
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评价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社会力量,它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人们评价是非善恶的标准并不完全相同,在当代中国,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道德评价标准是评价是非善恶标准的重要内容,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环节五:行为提升 感悟名言:
才敏过人未足贵也,博辩过人未足贵也,勇决过人未足贵也;君子之所贵者,迁善惧其不及,改恶恐其有余。
——徐干:《中论.虚道》
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含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
——杨万里:《庸言》 环节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标准,在生活中学会选择正确的事情,自觉抵制不良行为,以社会主义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名社会主义现代化公民。环节七:当堂达标
1、一位智者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要走自己的路,本身没有错,关键是怎样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也没有错,关键是走的路是否正确,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学会选择,我们可以()
①做自己的主人②让别人赞扬我们③总结成败的经验和教训④在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时,享受到成功的快乐⑤在作出错误的选择时,从中吸取教训,提高选择能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2、在当代中国,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是通过下列哪一选项体现出来的()
A、社会主义道德
B、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
C、社会舆论
D、法律
环节八:教学评价
1、对学生预习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2、课堂教学实施时,教师还是存在讲的多、不放心学生的问题。
课后习题 第十课 学会选择 练习题
班级:
姓名: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具有明确的价值观(重、难点)P9
2、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重、难点)P20-24
3、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二、选择题
1、学会做人,学会辨别是非善恶,比学习专门知识显得更为重要。一个“德盲” 远比一个文盲对社会更具有负面效应。这段话说明: A、良好的首先品质对一个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对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C、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重要
D、学会辨别是非善恶很重要
2、面对生活中存在的是非不清,善恶不明的现象,我们首先应该: A、顺其自然
B、消极对待 C明辨是非善恶 D、凭自己的感觉去对待
3、近年来,中学生离家出走正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学生把“离家出走”当成“闯世界”,当成乐事。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好男儿志在四方,中学生应该出去闯 世界
B、青少年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差,离家出走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 C、青少年应明辨是非曲直,分辨善恶美丑,考虑前因后果 D、青少年应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4、青少年之所以要明辨是非善恶,是因为:
A、人们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并需要做出各种选择
B、只有明辨是非善恶,才能把握好自己生活的方向,实现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C、明辨是非善恶,才能少起弯路,减少挫折[来源:学+科+网] D、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 力不强,容易误入歧途,受到伤害
5、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我们首先要:
A、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B、把握正确的判断标准 C、积极寻求大人帮助
D、不加选择,顺其自然
6、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 A、法律的基本要求
B、最基本的品质 C、基本品质
D、根本利益
7、在当代中国,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是通过下列哪一选项体现出来的 A、社会主义道德
B、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 C、社会舆论
D、法律
8、道德主要是依靠()来确定是非善恶的界限,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的。
A、国家强制力
B、内心信念
C、习俗和社会舆论 D、法律规范
9、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分清是非善恶作为下列哪一选项的重要内容 A、明辨是非
B、社会主义道德
C、人生修养
D、法律规范
10、“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这句话提示了: A、明辨是非、彰善瘅恶是现代社会 的共同取向 B、人们对是非善恶的取向是可 以为小恶不可不大恶 C、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评价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标准 D、做人要为善而不为恶,积小善防小恶
11、在下列内容中符合法律要求,受法律保护的行不是: A、随意乱扔生活垃圾
B、谎报火警 C、故意污损公共场所的雕塑
D、不跨越道路隔离栏
12、下列情形中做法正确的是:
A、小刚向跟自己请教怎么做题的同学要求以请客为帮助条件 B、考试时同学间互相抄写完成了考试,都得到了好成绩 C、购物时发现假钞又无法 退换时想办法再用出去 D、在商场购物时,发现收银员多找了你钱,及时退还
第二篇:第十课_学会选择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判断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知道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的基本内容。
2、能力目标: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初步具有通过观察、分析做出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能够正确地做出选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做一个正直的人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 教学难点:培养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或学生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
孔融(公元1 53~208年),字文举,汉朝著名文学家,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山东曲阜人。
孔融从小在父母的教育下,非常懂事,对父母恭敬孝顺,对兄弟谦让友爱,对朋友热情诚恳,对奸邪嫉恶如仇,因此深受人们的赞誉。
孔融4岁时的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带了一篮子新鲜的梨,送给他们家尝鲜。
父亲便把孩子们叫来了。他们围桌而坐,母亲也在场。
“这篮梨是客人送来的,你们喜欢,就分吃了吧。当然要谢谢。”父亲端坐着说。
“谢谢!谢谢!”孩子们站立起来,恭敬地对客人施了一礼。但他们谁也没把手伸向篮子。
“那好吧,孔融,就由你来给大家分梨吧。”父亲说道。
听了父亲的吩咐,4岁的孔融站了起来。他来到桌边,踮起脚,手刚刚能伸进篮子。他先拿起了一个又圆又大的梨,放到鼻子前闻了闻,随后双手捧着,送到了父亲面前;他又拿起了一个黄澄澄的大梨,欢快地来到了母亲的面前,递到了母亲手里。随后,他把篮子里又大又好的梨一个个地挑了出来,又一个个地送到了哥哥们的手中。
最后,孔融拣起了篮中最小的一只梨,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低下头吃了起来。
父景自始至终在观察着孔融的一举一动,到了这时候,便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微笑着问道:“你为什么拣最小的吃?”
“我年龄小,应该吃最小的。”正在吃着梨的孔融稚声稚气地答道。
客人也被这情景感动了,说道:“小公子年方四岁,便能如此明了事理,将来必成大器啊!” 环节二:情境体验
教师:我们可能都听过这个故事。对4岁的孔融来讲,是把大梨给自己吃还是给其他人吃,这是一种选择。在人生途中,我们常常需要分清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选择。
引入第十课课标题:学会选择
教师过渡: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或许,你常常为一种行为是对是错和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或许,你想做的事,父母却不赞成;或许,在弱者面前,你面临着恃强凌弱、漠然以对还是倾囊相助的选择„„谁是谁非?孰善孰恶?这些问题总萦绕于你的脑际„„ 环节三:新知探究
引入本课时标题:是非善恶有公论(上)
教师:在我国京剧的舞台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个人,他是谁呢?
多媒体展示或图片直接展示:京剧中的包公
教师:几百年来,包公在我国民间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其执法断案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智捉曹国舅’’更是家喻户晓,那么,包公究竟是怎样智捉曹国舅的呢?
请一个学生根据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的情景一讲述包公智捉曹国舅的故事。
教师:包公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包公人生修养中的哪些品质?请结合情景一的材料进行说明。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其实,不仅仅是在“智捉曹国舅”这一个案例中,在包公的所有断案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其人生品质中的一个重要亮点,那就是:明辨是非,善恶分明,疾恶如仇,为人正直。包公具有的这种人生品质,一直为后人所肯定和赞颂,我们可以从后人为纪念包公修建的包公祠内的一幅对联看出来,那么,这幅对联的内容是什么呢?
多媒体展示:(也可图片展示,也可直接看教材第一目第一◎第一个◆的情景二)
教师:从包公祠内的这幅对联中,我们可以看到后人赞颂包公做人为官的品质。你认为这幅对联表达了人们的什么愿望?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其实,后人借这幅对联,既是对包公做人为官品质的赞颂,同时也是对今天为官者的一种期盼,盼望他们也具有和包公一样的人生品质:明辨是非,善恶分明,疾恶如仇,为人正直。可见,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分清是非善恶作为为官者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教师过渡:那么,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否仅仅是对为官者的要求呢?请阅读领会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的情景三中的古语。
学生阅读、领会古语。
教师:这段古语对我们做人有什么启示?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三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这段古语的大概意思是,不要因为善事太小而不去做,也不要因为坏事太小而去做,只有贤德之人,才能使人信服。这启示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大事小事,我们都应该明辨是非,择善弃恶,做一个有道德的正直的人。这不仅是对为官者的要求,而且是对每一个人的基本要求。可见,分清是非善恶,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教师: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许多倡导明辨是非善恶的人物故事、名言警句,课前请同学们收集了这方面的资料,下面请四个大组的同学分别把你们收集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请每个组推选一人讲一个你们认为最能体现“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这个主题的故事,同时把你们组收集的相关名言警句抄写在投影纸上。看哪一个组讲的故事最贴近主题又讲得精彩,收集的名言警句既多又好。
学生讲故事:略。
附:我国历史上倡导明辨是非善恶的人物故事
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
1948年6月间,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如江河日下,日日贬值,物价飞涨。教授们的薪水月月涨,但还是赶不上物价的上涨与法币贬值的速度,生活每况愈下,和广大人民一样,原来生活优越的教授的生活也拮据起来,甚至活不下去了。
国民党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害怕高校的知识分子受不了,就耍了个“手法”发了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面粉。这时候美国又在扶助日本。北大学者吴晗等为了揭穿国民党的阴谋,抗议美国的侮辱发表声明。内容如下:
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污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质,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晚年衰病的朱自清教授看过声明,一丝不苟的毫不迟疑的签了名。临死前,又告诉妻子说:你要记住,我是在拒领美国粮上签过字的。
朱自清逝世一年后,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郑重颂扬了他,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爱憎分明的海瑞
海瑞是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由于敢于直言进诔,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人民敬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流传至今。
公元1569年,海瑞升任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即现在长江下游两岸,包括南京、苏州、常州等地,这是非常富庶的地方。但海瑞到任后却发现,人民在重赋和恶吏贪官的压迫下生活极为困苦。又赶上当年发生涝灾,直到冬至的时候,还有一半田地被淹在水里。粮价飞涨,百姓不去讨饭就会饿死。于是,海瑞决定将治水与救灾一起解决,既为当前又为将来谋利。后来,终于弄清受灾原因是由于连接太湖通海的吴凇江淤塞所致,海瑞便召集饥民,趁冬闲季节开工,疏浚吴凇江及其支流。又经上书请求,将应该上交的粮食留下一些解决灾民吃饭问题。这样就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工程很快完成,当地的百姓都很感激海瑞。
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海瑞进一步惩罚恶霸,要他们归还强夺的土地。但对海瑞有恩的徐阶在当地占有的土地最多。徐阶也怕一点不退不行,于是就象征性地退了一些。海瑞则写信劝他应该做出表率,多退一些田,同时劝说他的儿子也改正错误。许多京官纷纷为已经告老还乡的徐阶说情,但海瑞还是联合一些官员,迫使徐阶退了二分之一的田地。海瑞依照法律将徐阶两个违法的儿子充了军。其他地主们见此情景,赶忙将多占的田依数退还。
海瑞还在赋税方面减轻了人民负担。当时江南的赋税很混乱,有田的地主往往不纳或少纳,地少的农民却要负担很重的赋税,其实,加重的部分都是替地主所交的,由地方官平摊到每个百姓头上。这无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海瑞组织人清查土地,简化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地主们联合诬告他,说他支持倭寇,不久,海瑞被罢了官。
海瑞担任应天巡抚时,自己却生活得很俭朴清苦。所到之处不许鼓乐迎送,也不住豪华的住宅。地方上为迎接他大摆宴席,他却规定物价高的地方每顿饭不能超过三钱银子,物价低的地方不超过二钱银子。他闲居家中,只靠祖上留下的一点土地过活。他没有置买田产,母亲去世后靠别人帮助买了一块坟地,才将母亲安葬了。
海瑞去世前几天,还退还了兵部多送来的七钱银子。他的妻子、儿子早已去世,丧事由别人料理,他的遗物只有八两银子,一匹粗布和几套旧衣服。靠同僚的帮助,他的灵柩才得以运回故乡。船在江上行驶时,两岸的百姓自动穿孝哭送,店铺也停了业,送行的队伍长达百里。如今,在人民心中,海瑞成了正义的象征,各地共有十几种地方戏在传唱着他的故事。
教师:刚才同学们讲的我国的历史人物故事都挺好,故事人物和内容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道理,即在是与非、善与恶、曲与直、利与义、美与丑面前,他们都做到了明辨是非,择善弃恶,正是他们具有这种做人最宝贵的品质,这些历史人物才流芳百世,为后人所景仰。
教师过渡:在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倡导明辨是非、扬善惩恶的名言警句,看看我们同学们收集了哪些?
学生:各组同学代表把抄写好的名言警句用投影仪展示出来。
附:名言警句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左传》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一言之善,重于千金——晋.葛洪
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南北朝.萧纲
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
——明•方孝孺
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公羊传•昭公二十年》
教师:刚才四个组分别展示了你们收集到的相关名言警句,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很不错。从开始同学们讲的历史人物故事以及这些名言警句中,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对是非善恶的主流观点,那就是:辨别是非善恶,赞美善,鄙视恶,倡导善行,抑制恶行,并把它作为人生修养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自古以来,明辨是非是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教师过渡:我国古人的是非善恶观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否被赞同和延续呢?让我们看看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
多媒体展示:(文字见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的情景一)
一个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了爱的老人
补充材料:白芳札助学记录(不完全统计)
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
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捐款800元
1990年为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捐款2000元
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共捐款81OO元
1992年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
1993年为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1000元
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000元
自1995年开始的三年问为红光中学藏族困难学生捐款,金额近5万元
自1995年开始的三年间为天津大学困难学生资助金额总计近5万元
自1 996年开始,白芳礼用“支教公司”的全部税后利润资助南开大学困难学生,总金额约3.4万元。
此外,在白芳礼十几年的蹬车支教历程的同时,还先后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第45届世乒赛、市养老院等团体捐助款项,据不完全统计,他的累计捐款总额超过55万元,其中包括300多名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
教师:听了白芳礼老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请你用几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你对白芳礼老人事迹的主要感受。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无私奉献,爱的奉献,好人好报,善始善终,感人肺腑,高风亮节,彪炳千秋„„看来,白芳礼老人的事迹确实让我们感动万分,正如有的同学说的那样:我已经感动得不知用什么言语来表达了。其实,这也是一种真实感受。
教师过渡:白芳礼老人的事迹,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肯定和赞扬,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白芳礼老人捐资助学的行为是一种善行,是对他人、社会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行为,国家和社会对白芳礼老人事迹的肯定和赞扬,正是对“善”的肯定和弘扬。教师过渡:白芳礼老人把自己所有的爱都无私的奉献了出来,他生病后,社会各界也纷纷向他献出爱心,这又反映了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社会各界对白芳礼老人生病后的关爱,其实就是爱心的传递、延续和扩展,是人们对“善”的肯定和追求。
教师过渡:有人认为,我国那么大,贫困学生上千万,白芳礼一个人的善行对社会的影响不大,因此一个人做好事意义不大;也有人认为,一个人的善行也可以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一个人做好事也很有价值。你们的看法是什么呢?请同意第一种观点的同学举起你的左手,请同意第二种观点的同学举起你的右手。
学生举手。
教师:看来双方势均力敌,那么你举左(右)手的理由是什么呢?请根据就近原则和你观点相同的同学进行讨论,并在草稿纸上简要写出理由,讨论时请结合白芳礼老人的事迹。
讨论活动:一个人的善行对社会的影响大(小)
教师请持相同观点的同学找一个代表将同学们刚才讨论的意见收集整理一下,然后双方代表各自用3分钟阐述本方的理由,其他同学也可做适当补充。
学生阐述各自所持观点的理由:略。
教师:唇枪舌战,刀光剑影,刚才双方的辩论好精彩!就我看来,双方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只是站的角度不一样。站在个体的角度看,个人的能力、水平、力量总是有限的,相对整个大社会而言,个人行为的影响是微弱的,所以,尽管白芳礼老人已经尽自己的全力来资助贫困学生,但直到他去世,贫困生受教育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站在社会的角度看,社会总是由个人所组成,社会的功能和作用总是通过个人的作用体现和实现的,离开了个人,社会将无以存在,所以,如果白芳礼老人的善行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政府的赞扬,社会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像白芳礼这样的人,这样,一个人的善行将会变成千万人的善行,所以,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善行是可以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
教师过渡: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不仅是白芳礼老人个体的价值取向,而是现代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
★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的共同取向
教师:为什么说这是现代社会共同的取向呢?让我们看看“希望工程”:请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情景二的材料。
教师:短短十五年,希望工程能够发展这么快,在社会上激起那么大的反响,希望工程的强大力量来自于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五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希望工程的强大力量来自于人们的善心和爱心,来自于人们对是非善恶的正确选择,即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指导下的选择。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评价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社会力量,它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希望工程的快速发展反映出:在我国,行善不仅仅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追求,而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共同认识和价值取向。
教师过渡:其实在我国,社会倡导的、人们自觉参与的类似希望工程的活动还有很多,如扶贫、赈灾、助残等。能不能举出一两个发生在你身边的事例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六个◇的问题。
学生讲述:略。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讲述,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人们自觉参与希望工程、扶贫、赈灾、助残等公益活动也再一次说明,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倡导的人生品质和共同的价值取向。
教师小结:做人是做事的基础,要做好事,必须先学会做人。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分清是非善恶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的共同取向。可见,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做人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品质,这也是能够做出正确选择,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官必须具备的人生品质。
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假定选择:假如你有一万元现金,拿去做一件你认为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你会选择做什么,为什么要选择做这件事?这种选择又对不对呢?请把你们的答案用黑颜色的笔写在投影纸上。
学生选择:略。
展示学生的选择,并请3~5个学生起来简要阐述选择的理由。
教师:通过刚才投影展示出来的同学们的选择看,有的选择拿去投资,有的选择买电脑,有的选择去旅游,都有自己选择的理由。但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用这笔钱去援助贫困学生上学,理由是援助贫困学生和救助失学儿童不仅有助于改变受助对象本人的命运,还对受助对象的家庭和国家的发展有利。
教师过渡:刚才你们的选择,不是来自于外力的强迫,完全出自个人的自愿,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选择。在这里,自愿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其实是受到一种是非善恶标准约束和制约的。同学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是非善恶标准在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以此判断自己的选择对不对。那么,在我们今日之社会,有没有一种判断是非善恶的统一标准呢?
★在当代中国,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人们的是非善恶观并不完全相同。同一社会、同一时代,不同的人的是非善恶观也不完全相同。但每一个社会、每一时代,都有一个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是非善恶观念。在当代中国,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而道德评价标准又是评价是非善恶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阶段,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
★道德评价标准是评价是非菩恶标准的重要内容,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
教师:(配合多媒体内容讲解)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社会主义道德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二个◆下的事例。
教师:在这个事例中,你认为值得称道的行为有哪些?应该谴责的行为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二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在这个事例中,出租车司机受到谴责后,终于向电台打了一个认错和道歉的电话,并悄悄加人了捐款的行列。你认为,是什么力量促使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发生变化?
学生:略。
教师:是道德的力量促使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发生了变化。道德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确定是非善恶的界限,引导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而出租车司机行为的变化正是道德力量的作用结果。
★道德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确定是非善恶的界限,引导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教师:出租车司机正是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采取行动弥补自己的过错。由此可见,道德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的重要标准,也是引导、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无形力量。环节四:心灵感悟
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评价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社会力量,它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人们评价是非善恶的标准并不完全相同,在当代中国,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道德评价标准是评价是非善恶标准的重要内容,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环节五:行为提升 感悟名言:
才敏过人未足贵也,博辩过人未足贵也,勇决过人未足贵也;君子之所贵者,迁善惧其不及,改恶恐其有余。
——徐干:《中论.虚道》
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含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
——杨万里:《庸言》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标准,在生活中学会选择正确的事情,自觉抵制不良行为,以社会主义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名社会主义现代化公民。
课后习题
1、一位智者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要走自己的路,本身没有错,关键是怎样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也没有错,关键是走的路是否正确,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学会选择,我们可以()
①做自己的主人②让别人赞扬我们③总结成败的经验和教训④在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时,享受到成功的快乐⑤在作出错误的选择时,从中吸取教训,提高选择能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2、在当代中国,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是通过下列哪一选项体现出来的()
A、社会主义道德
B、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
C、社会舆论
D、法律
第三篇:第十课 学会选择 教材分析以及课时教案汇总
第十课 学会选择 教材分析以及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做一个正直的人。
能力: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初步具有通过观察、分析做出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能够正确地做出选择。
知识:了解判断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知道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的基本内容。教学重难点及其分析
(一)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具有明确的价值观,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具有明确的价值观,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也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作为本课第一目的一个重要内容,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是达成第二目“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从是非善恶标准本身而言,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即使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也有很多不同见解;对该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因此,学生学习理解比较困难。在教学中,不必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是非善恶的标准,只需站在当代中国的角度,了解什么是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并着重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层面,结合社会主义道德引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的现实案例,让学生去体会和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即可。
(二)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是本课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也是本课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社会生活复杂多变,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辨别能力不强。因此,在是与非、善与恶面前,容易感情用事,判断失误,做出错误选择。在教学中,应多结合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相关的事例,从正反两个角度,帮助学生积累辨别是非的经验,培养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并通过创设的各种模拟情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
第一课时 是非善恶有公论(上)教学目标
1、感受分清是非善恶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2、提高学生对明辨是非重要性的认识能力。
3、懂得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对人生修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或学生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
孔融(公元1 53~208年),字文举,汉朝著名文学家,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山东曲阜人。
孔融从小在父母的教育下,非常懂事,对父母恭敬孝顺,对兄弟谦让友爱,对朋友热情诚恳,对奸邪嫉恶如仇,因此深受人们的赞誉。
孔融4岁时的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带了一篮子新鲜的梨,送给他们家尝鲜。
父亲便把孩子们叫来了。他们围桌而坐,母亲也在场。
“这篮梨是客人送来的,你们喜欢,就分吃了吧。当然要谢谢。”父亲端坐着说。
“谢谢!谢谢!”孩子们站立起来,恭敬地对客人施了一礼。但他们谁也没把手伸向篮子。
“那好吧,孔融,就由你来给大家分梨吧。”父亲说道。
听了父亲的吩咐,4岁的孔融站了起来。他来到桌边,踮起脚,手刚刚能伸进篮子。他先拿起了一个又圆又大的梨,放到鼻子前闻了闻,随后双手捧着,送到了父亲面前;他又拿起了一个黄澄澄的大梨,欢快地来到了母亲的面前,递到了母亲手里。随后,他把篮子里又大又好的梨一个个地挑了出来,又一个个地送到了哥哥们的手中。
最后,孔融拣起了篮中最小的一只梨,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低下头吃了起来。
父景自始至终在观察着孔融的一举一动,到了这时候,便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微笑着问道:“你为什么拣最小的吃?”
“我年龄小,应该吃最小的。”正在吃着梨的孔融稚声稚气地答道。
客人也被这情景感动了,说道:“小公子年方四岁,便能如此明了事理,将来必成大器啊!”
教师:我们可能都听过这个故事。对4岁的孔融来讲,是把大梨给自己吃还是给其他人吃,这是一种选择。在人生途中,我们常常需要分清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选择。
或许我们会常常为一种行为是对是错和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或许,想做的事,父母却不赞成;或许,在弱者面前,面临着恃强凌弱、漠然以对还是倾囊相助的选择……谁是谁非?孰善孰恶?这些问题总萦绕于你的脑际……
引入本课时标题:是非善恶有公论(上)
教师:在我国京剧的舞台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个人,他是谁呢?
多媒体展示或图片直接展示:京剧中的包公
教师:几百年来,包公在我国民间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其执法断案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智捉曹国舅‟‟更是家喻户晓,那么,包公究竟是怎样智捉曹国舅的呢?
请一个学生根据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的情景一讲述包公智捉曹国舅的故事。
教师:包公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包公人生修养中的哪些品质?请结合情景一的材料进行说明。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其实,不仅仅是在“智捉曹国舅”这一个案例中,在包公的所有断案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其人生品质中的一个重要亮点,那就是:明辨是非,善恶分明,疾恶如仇,为人正直。包公具有的这种人生品质,一直为后人所肯定和赞颂,我们可以从后人为纪念包公修建的包公祠内的一幅对联看出来,那么,这幅对联的内容是什么呢?
教师:从包公祠内的这幅对联中,我们可以看到后人赞颂包公做人为官的品质。你认为这幅对联表达了人们的什么愿望?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略。、教师:其实,后人借这幅对联,既是对包公做人为官品质的赞颂,同时也是对今天为官者的一种期盼,盼望他们也具有和包公一样的人生品质:明辨是非,善恶分明,疾恶如仇,为人正直。可见,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分清是非善恶作为为官者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教师过渡:那么,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否仅仅是对为官者的要求呢?请阅读领会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的情景三中的古语。
学生阅读、领会古语。
教师:这段古语对我们做人有什么启示?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三个◇的问题。学生:略。
教师:这段古语的大概意思是,不要因为善事太小而不去做,也不要因为坏事太小而去做,只有贤德之人,才能使人信服。这启示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大事小事,我们都应该明辨是非,择善弃恶,做一个有道德的正直的人。这不仅是对为官者的要求,而且是对每一个人的基本要求。可见,分清是非善恶,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教师: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许多倡导明辨是非善恶的人物故事、名言警句,课前请同学们收集了这方面的资料,下面请四个大组的同学分别把你们收集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请每个组推选一人讲一个你们认为最能体现“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这个主题的故事,同时把你们组收集的相关名言警句抄写在投影纸上。看哪一个组讲的故事最贴近主题又讲得精彩,收集的名言警句既多又好。
学生讲故事:略。
附:我国历史上倡导明辨是非善恶的人物故事
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 948年6月间,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如江河日下,日日贬值,物价飞涨。教授们的薪水月月涨,但还是赶不上物价的上涨与法币贬值的速度,生活每况愈下,和广大人民一样,原来生活优越的教授的生活也拮据起来,甚至活不下去了。
国民党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害怕高校的知识分子受不了,就耍了个“手法”发了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面粉。这时候美国又在扶助日本。北大学者吴晗等为了揭穿国民党的阴谋,抗议美国的侮辱发表声明。内容如下:
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污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质,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晚年衰病的朱自清教授看过声明,一丝不苟的毫不迟疑的签了名。临死前,又告诉妻子说:你要记住,我是在拒领美国粮上签过字的。
朱自清逝世一年后,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郑重颂扬了他,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师:刚才同学们讲的我国的历史人物故事都挺好,故事人物和内容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道理,即在是与非、善与恶、曲与直、利与义、美与丑面前,他们都做到了明辨是非,择善弃恶,正是他们具有这种做人最宝贵的品质,这些历史人物才流芳百世,为后人所景仰。
教师过渡:在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倡导明辨是非、扬善惩恶的名言警句,看看我们同学们收集了哪些?
学生:各组同学代表把抄写好的名言警句用投影仪展示出来。
附:名言警句
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含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
——杨万里:《庸言》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左传》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一言之善,重于千金
——晋·葛洪
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公羊传·昭公二十年》
自古以来,明辨是非是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教师过渡:我国古人的是非善恶观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否被赞同和延续呢?让我们看看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
解说(文字见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的情景一
一个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了爱的老人
补充材料:白芳札助学记录(不完全统计)
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
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捐款800元
1990年为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捐款2000元
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共捐款81OO元
1992年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
1993年为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1 000元
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 000元
自1995年开始的三年问为红光中学藏族困难学生捐款,金额近5万元
自1995年开始的三年间为天津大学困难学生资助金额总计近5万元
自1996年开始,白芳礼用“支教公司”的全部税后利润资助南开大学困难学生,总金额约3.4万元
此外,在白芳礼十几年的蹬车支教历程的同时,还先后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第45届世乒赛、市养老院等团体捐助款项,据不完全统计,他的累计捐款总额超过55万元,其中包括300多名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
教师:听了白芳礼老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请你用几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你对白芳礼老人事迹的主要感受。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无私奉献,爱的奉献,好人好报,善始善终,感人肺腑,高风亮节,彪炳千秋……看来,白芳礼老人的事迹确实让我们感动万分,正如有的同学说的那样:我已经感动得不知用什么言语来表达了。其实,这也是一种真实感受。
教师过渡:白芳礼老人的事迹,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肯定和赞扬,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白芳礼老人捐资助学的行为是一种善行,是对他人、社会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行为,国家和社会对白芳礼老人事迹的肯定和赞扬,正是对“善”的肯定和弘扬。
教师过渡:白芳礼老人把自己所有的爱都无私的奉献了出来,他生病后,社会各界也纷纷向他献出爱心,这又反映了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社会各界对白芳礼老人生病后的关爱,其实就是爱心的传递、延续和扩展,是人们对“善”的肯定和追求。
教师过渡:有人认为,我国那么大,贫困学生上千万,白芳礼一个人的善行对社会的影响不大,因此一个人做好事意义不大;也有人认为,一个人的善行也可以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一个人做好事也很有价值。你们的看法是什么呢?请同意第一种观点的同学举起你的左手,请同意第二种观点的同学举起你的右手。
教师过渡: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不仅是白芳礼老人个体的价值取向,而是现代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
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的共同取向
教师:为什么说这是现代社会共同的取向呢?让我们看看“希望工程”:请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情景二的材料。
教师:短短十五年,希望工程能够发展这么快,在社会上激起那么大的反响,希望工程的强大力量来自于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五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希望工程的强大力量来自于人们的善心和爱心,来自于人们对是非善恶的正确选择,即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指导下的选择。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评价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社会力量,它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希望工程的快速发展反映出:在我国,行善不仅仅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追求,而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共同认识和价值取向。
教师过渡:其实在我国,社会倡导的、人们自觉参与的类似希望工程的活动还有很多,如扶贫、赈灾、助残等。能不能举出一两个发生在你身边的事例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六个◇的问题。
学生讲述:略。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讲述,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人们自觉参与希望工程、扶贫、赈灾、助残等公益活动也再一次说明,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倡导的人生品质和共同的价值取向。教师小结:做人是做事的基础,要做好事,必须先学会做人。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分清是非善恶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的共同取向。可见,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做人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品质,这也是能够做出正确选择,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官必须具备的人生品质。
第二课时 是非善恶有公论(下)教学目标
1、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
2、培养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来判断、分析、评价现实生活中各种是非善恶行为的能力。
3、知道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重难点: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懂得了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今天,我们要了解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假定选择:假如你有一万元现金,拿去做一件你认为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你会选择做什么,为什么要选择做这件事?这种选择又对不对呢?请把你们的答案用黑颜色的笔写在投影纸上。
学生选择:略。
展示学生的选择,并请3~5个学生起来简要阐述选择的理由。
教师:通过刚才投影展示出来的同学们的选择看,有的选择拿去投资,有的选择买电脑,有的选择去旅游,都有自己选择的理由。但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用这笔钱去援助贫困学生上学,理由是援助贫困学生和救助失学儿童不仅有助于改变受助对象本人的命运,还对受助对象的家庭和国家的发展有利。
教师过渡:刚才你们的选择,不是来自于外力的强迫,完全出自个人的自愿,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选择。在这里,自愿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其实是受到一种是非善恶标准约束和制约的。同学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是非善恶标准在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以此判断自己的选择对不对。那么,在我们今日之社会,有没有一种判断是非善恶的统一标准呢?
在当代中国,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人们的是非善恶观并不完全相同。同一社会、同一时代,不同的人的是非善恶观也不完全相同。但每一个社会、每一时代,都有一个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是非善恶观念。在当代中国,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而道德评价标准又是评价是非善恶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阶段,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
道德评价标准是评价是非菩恶标准的重要内容,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
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社会主义道德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教师:社会主义道德的着力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那么,它们又有哪些具体要求呢?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一个◆的内容并完成以下问题。
(1)社会公德的具体要求:
(2)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3)家庭美德的具体要求: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现阶段,我们评价是非善恶的标准,主要是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的。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评价是非善恶标准的主要内容 情景一
有一位老太太含辛茹苦养大了四个儿女,年老后却被四个儿女视作包袱不予赡养。其邻居主动代其儿女承担赡养责任,直至送终。老太太死后将其唯一住房赠予邻居,其儿女将邻居告至法院,以邻居不是老太太直系亲属为由,要求其退出老太太赠予房产。法院最后判决四个儿女败诉。
问题:(1)在本案法院的判决中,法律要“惩”的是什么?要“扬”的又是什么?
(2)站在道德的角度,法律“惩”、“扬”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法律要惩处的是老太太儿女的不孝行为,要张扬的是老太太邻居帮助承担赡养责任的行为。从道德的角度看,法律“惩”、“扬”的标准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即家庭美德中尊老爱幼的要求和社会美德中助人为乐的要求。
情景二
2003年9月1 6日晚至1 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使广西荔浦县遭受了一场50年未遇的特大洪灾。荔浦河上游的修仁镇受灾尤其严重。修仁镇塔石村主任林万生得知洪水成灾时,立即与支部书记到受灾村屯,组织群众进行抢险与撤离。林万生所住的屯也是重灾区,他家的房屋被淹达1米多深,但是他整个晚上只是为保持通讯联系而去取一块手机电池回过一次家。当他第二天回家时,厨房已经倒塌,干泥土垒成的大屋早已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妻子、小孩不知是怎样出来的,家里全部财产已被浸湿,2000多公斤的稻谷没有转移出一颗。在他的带动下,塔石村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大见屯38岁的林万良,在洪水到来时,不顾自家财产被淹而赶到各家各户通知村民撤离;洲村屯的廖全光不顾惊慌哭啼的家人而去背本屯一位80岁的老人撤离;褶桂海、覃超全等年轻人则帮别人抢运粮食。
问题:(1)在洪水面前,面对“小”家的财产和他人、“大”家的财产,面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林万生等人的选择是什么?
(2)林万生等人的行为受到了群众的称赞,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和表彰。从道德的角度看,群众、党和政府评价林万生等人的行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略。
教师:在洪水面前,面对“小”家的财产和他人、“大”家的财产,面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林万生等人选择是先顾“大家”和他人,后顾小家和自己。他们的行为不仅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中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要求,也符合当代中国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可见,群众、党和政府评价林万生等人的行为的主要依据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从道德的角度看,主要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教师:下列行为中,哪些是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倡导和褒扬的行为?哪些是违背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谴责和抑制的行为?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一个◆第一个◇的问题。
参考答案:1、4、5、8、9是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倡导和褒扬的行为;2、3、6、7、10、11、1 2是违背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谴责和抑制的行为。
教师:除了书上提到的这些行为外,你们还能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类似其他行为吗?它们分别属于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倡导和褒扬的行为还是违背社会主义大的标准应谴责和抑制的行为呢?
教师:刚才同学们想到了很多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有法律手段,有道德手段,有行政手段等。其中,道德是一种可以引导、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有效手段。那么,道德又是如何引导、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呢?还是让我们用事例来说明。
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二个◆下的事例。
教师:在这个事例中,你认为值得称道的行为有哪些?应该谴责的行为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二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在这个事例中,出租车司机受到谴责后,终于向电台打了一个认错和道歉的电话,并悄悄加人了捐款的行列。你认为,是什么力量促使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发生变化?
学生:略。
教师:是道德的力量促使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发生了变化。道德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确定是非善恶的界限,引导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而出租车司机行为的变化正是道德力量的作用结果。
道德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确定是非善恶的界限,引导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教师:出租车司机正是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采取行动弥补自己的过错。由此可见,道德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的重要标准,也是引导、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无形力量。教师小结: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评价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社会力量,它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人们评价是非善恶的标准并不完全相同,在当代中国,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道德评价标准是评价是非善恶标准的重要内容,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
第三课时明辨是非扬善弃恶(上)教学目标
1、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明辨是非,做正直的人。
2、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做出正确选择。
„
3、了解一些有助于辨别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选择的基本常识和技巧。,教学重难点:明辨是非,学会做出正确选择。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在复杂社会生活中明辨是非善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知道了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和在我国现阶段的道德标准。那么,面对是非善恶,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阅读一组健脑口服液广告。
问题1:“如果我违心地做了这个广告,价? 学生讨论问题并回答问题:略。
教师:刚才同学们踊跃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很有自己的思想。对于农村女看了刚才这个小品,我想提两个问题:
今后在社会上还怎么做人?”女学生在这里说的“做人”,是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问题2:请设想她做与不做广告对社会的不同影响,对她的选择做出你的评生说的“做人”,同学们普理解为“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我认为,这些理解都是正确的。在“做广告对社会不利”和“不做广告对社会有利”面前,农村女生毅然选择了后者,对于她的这种选择,绝大多数同学都表示了肯定和赞赏,认为她的这种选择,有利于遏制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销售,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可见,这位女生明辨是非善恶,选择了做一个正直的人。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明辨是非善恶,做正直的人
教师:在是非善恶面前如何选择,农村女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而13岁的吴坤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他是怎样做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一个◎第二个◆的材料。
教师:对吴坤的做法,你们有何评价呢?他除了将邮件交给学校领导外,还主动写信给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他这样做有什么积极作用?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略。
教师:面对不健康邮件,吴坤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立即将邮件交给学校领导,主动写信给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使这家印刷厂受到了法律制裁,从而对不健康邮件的源头进行了整治;同时,他的这种做法遏制了该邮件的继续扩散以及可能对同龄人带来的不良影响。总之,正因为吴坤是非明确,为人正直,结果既保护了自己的利益,也维护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教师过渡: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在是与非、善与恶面前,农村女生和吴坤都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做一个正直的人。如果是你们,你们会怎样选择呢?
学生:选择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师:要想做正直的人,就要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善于做出正确选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学生:看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一个◆情景一的材料和漫画。
教师:如果你是明明,你会怎样选择呢?理由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一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在伙伴的压力下,同学们都选择了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屈从伙伴的压力而做错误的事情。看来同学们的是非观和自制力还是很强的。你能帮明明设计几句拒绝去网吧的话吗?拒绝时要注意拒绝的艺术。请写在草稿纸上。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一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略。
提示:
(1)医生说我之所以长得矮,就是运动太少了,现在学习任务这么重,我只有下午这点时间用来锻炼,你倒是长得又高又帅的,你是我好朋友,应该理解我想长高的心情,我要去操场锻炼。
(2)这样做违反学校规定,我不去!你也别去了,我们还是到操场去锻炼身体吧!
教师:不管伙伴怎么利诱、威吓,不管用什么理由拒绝,终归一个结论:在是非善恶面前,绝不屈从伙伴压力,坚决不去做错误的事情。
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屈从伙伴的压力而做错误的事情
教师:在是非善恶面前,不屈从伙伴的压力而做错误的事情,这是对我们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这条防线被突破,其结果会怎样呢?这里就有这么一个因立场不稳而走向犯罪道路的例子。
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一个◆情景二的材料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后面的相关问题。
教师:问题1,迟军本想去劝架,为什么最后却变成了参与打架?
学生:略。
一
教师:正因为在朋友的压力面前,迟军没有坚持自己的立场,为了哥们儿义气,由“劝架”变成了“参与打架”。
问题2,如果你是迟军,你会做何选择呢?
学生:略。
问题3,迟军的教训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学生:略。
教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迟军的教训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坚持正确的是非善恶标准,不屈从伙伴的压力而做错误的事情。
教师过渡:在是非善恶面前,我们不仅要做到自己不去跟随作恶,还应对他人做的错事提出反对意见。
敢于对他人做的错事提出反对意见
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你们肯定会遇上这样的画面:请看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二个◆中的漫画。面对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学正在做错误的事情,你会怎样做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二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提示:
第一幅漫画:考试仅仅是检验近期学习状况的一种手段,教师也可根据我们的考试状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并帮助在学习中有困难的同学。如果我们考试的成绩不真实,教师就不了解我们的真实情况,也就无法很好地帮助我们,说不定还加快教学进度,我们不懂的东西将更多;何况这只是一次校内的小测验,最后决定我们命运的考试是很严密的,连教师也不知道考题,我们更做不了假。所以,平时测验只要是真实的,考差一点也没关系,只要我们努力就行了。
第二幅漫画:假如每个人都把自己喜欢的那一页撕下来占为己有,那其他人又看什么呢?假如别人也喜欢这一张先把它撕了,你又作何感想呢?所以,喜欢它,就保留它,爱护它,好吗?
教师: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情况会很多,如果是你的好朋友做错事时,你会怎么做昵?为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二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略。
.
教师:当好朋友做错事时,你们都选择委婉地给他提出来,那么,如果是你自己做了错事,应该怎么办呢?看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三个◆下的漫画。你赞同图中男生的哪一种想法?并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三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刚才同学们根据漫画中的情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时难免犯错。对待错误,往往有以下几种态度,你赞成哪一种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三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勇于认错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大多数同学的选择,这种选择,不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个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应该做到的。
如果做了错事。要勇于承担责任
教师: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对十字路口式的选择,究竟选择走哪一条路?从善?从恶?这将事关人生的一个阶段甚至终生的发展。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览人生”中的《斜路》一文。
教师提问:(1)为什么说选择走“斜路”就是选择走“邪路”?
(2)该文对我们在辨别是非善恶做出选择方面有何启示?
学生:略。
教师:因为斜路偏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如果踏上这条唯利是图的歧路,便自然偏离了人生的坦途和应有的人格。所以说,选择走“斜路”就是选择走“邪路”。《斜路》启示我们,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都应明辨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选择。教师小结: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明辨是非善恶,做正直的人。同时,还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是非善恶面前,首先,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屈从伙伴的压力而做错误的事情;其次,敢于对其他人做的错事提出反对意见并阻止作恶;再次,自己做了错事,应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第四篇:学会选择教学设计
《学会选择》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知目标:了解人生旅途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帮助学生认真对待。
2、情感目标:面对选择要认真对待,扣问内心,提高选择能力。
3、行为目标:学会如何合理选择,并能够承担选择带来的相应后果和责任。教学重点:了解人生旅途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帮助学生认真对待。教学难点:学会如何合理选择,并能够承担选择带来的相应后果和责任。
教学准备:制作上课课件 游戏环节需要的道具 教学过程:
一、暖身游戏——雨点变奏曲 “小雨”——食指轻轻敲击桌面 “中雨”——手指轻轻敲击桌面 “大雨”—— 两手轮拍大腿 “暴雨”——鼓掌
教师:今天的天气特别不好,天渐渐的暗了下来,现在开始慢慢地下起了小雨,雨大了起来,小雨渐渐变成了中雨,中雨又变成了大雨,大雨变成了暴雨,暴雨慢慢的变小成了大雨,大雨又变成了中雨,中雨又变成了小雨……最后雨过天晴。现在,让我们伴着小雨的节奏进入今天的主题《学会选择》。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
二、寓言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只饥饿的小毛驴外出找食吃。
走着走着,它突然发现前方的地上有两堆相距不太远的草料,一堆是干草料,而另一堆是新鲜的草料。
小毛驴很高兴,飞快的奔到干草料堆,刚要吃,它突然想到草料另一堆那么新鲜,肯定好吃,如果不马上去吃可能会被别的驴子吃掉,于是它掉过头奔向嫩草堆。
嘴刚接触到嫩草料堆,它的脑袋里又闪过一个想法:这堆草虽然很嫩,可别的驴子把那一大推干草料吃光的话,自己就吃不饱了,还是回去吃干草吧。于是。它又跑回了干草料堆。
可是,当它跑到干草料堆得时候,又担心嫩草料被别的驴子吃掉,于是它再次跑到嫩草料堆。跑回嫩草料堆那儿它又担心吃不饱而干草料又没了,于是又返回干草料堆……
这头小驴既想吃饱,又想吃嫩草,还担心草料被别的驴子吃光。于是它不停地来回奔跑,最终筋疲力尽,死在了两座草堆之间。
这个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情? 这头小毛驴找到吃的了没?它最终吃饱肚子了没? 为什么面前有两堆草,小毛驴还会饿死?
这头小毛驴不能决定先吃哪一堆草,犹豫不决,最终饿死(遇到抉择是,我们要很快的做出决定)
它一直在琢磨应该先吃哪边的草,琢磨来琢磨去,一直不能下决心,所以最终哪边的草都没吃上就饿死了
它很贪心,哪堆草都舍不得放弃,所以跑来跑去死了(我们要学会取与舍)它不能正确的做出取舍所以最终饿死了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在面对选择时,我们要冷静而迅速的做出选择,把握住机会。
在面对选择时我们要学会取舍,如果犹豫不决,最终机会就会在我们面前消失
在我们的一生中,是否也会遇到类似于这头小毛驴这样的问题呢?
活动一:生活中的选择
让我们从一天的生活和学习说起
1.在一天当中,我们会遇到些什么选择呢?请同学们思考讨论。
2.在我们的成长路上,我们又会遇到些什么选择?请同学们思考讨论。
在一生当中,我们遇到的选择: 吃、穿、住、行的选择 升学的选择 交友的选择 职业的选择 伴侣的选择……
可以说生活充满选择,选择构成了人生 那么 什么是选择?
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
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为自己把握命运。
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推力。它给我们确定我们前进的方向,给我们前进的动力,下面再请同学们想一想
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什么事情或情况下需要我们认真选择?同学们小组讨论 为什么在这些情况下我们要认真选择? 同学们小组讨论
不同的选择决定我们今后不同的学习方向,同时也决定我们以后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要好好的选择
谨慎选择朋友,好的朋友可以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使我终生受益 选择什么样的朋友会决定我有什么样的交往范围,也会决定我的追求目标 选择不同的职业会决定我以后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会决定我以后的生活。
可以说选择无处不在,生活充满了选择
1.选择离我们很近,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选择,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可以选择的。2.有些选择是在不经意做出来的,一般的选择,对我们的生活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3.有的选择对我们很重要,甚至会影响我们的一生,我们要慎重和认真。活动二
体验选择:你说我猜。
每组请一个同学自愿选择参加游戏,自愿者可以从班级中选择一个同学做自己的游戏拍档,两人组成一组,从老师给出的水果、动物、蔬菜、日常用品四个中心词中选择一个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作为参赛内容,两个人分工合作,一个说一个猜。不得说出其中的同音词。一分钟的时限。每两组进行PK,以猜对多者为胜。思考:在这个游戏中包含了哪几次选择? 选择是否参加: 选择游戏拍档: 选择参赛内容: 选择游戏分工:
每一次的选择对游戏结果有没有影响?
通过这个游戏,你对选择有怎样的体会?
1.做出选择只是一个行动的开始,还需要我们做出不断的努力。2.有了选择就要努力去实现目标。3.努力后不一定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
4.正确的选择带来成功、喜悦。错误的选择带来失败,但要勇于承担后果,不能逃避。选择不同,结果就不同。
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你,把握自己的命运了吗?
面对网络游戏的诱惑,我们该如何选择?
转移目标法,想玩时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其它的事上。我会选择去打球,来转移注意力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主动避开吧、不良诱惑 积极参加有意的健康的娱乐活动
增强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
学会说不,要自觉抵制生身边的不良诱惑,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 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做到科学上网人的一生其实关键的也只有几步 选择不同,人生的道路不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漫漫人生路,有无数的选择,但关键的只有几步。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决定我们不同的人生道路。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人生旅途中出现的岔路口,慎重的进行选择!
欣赏故事 选择成就人生 选择
如果我是一片云,我会放弃高高在上,我选择化作一滴滴小雨飘落人间。
你要问我为什么,请看看那些郁郁葱葱的生命,那,就是我的答案。
如果我是一支河流,我会放弃奔流到海,我选择化为甘泉,流入麦田。你要问我为什么,请听听农民伯伯喜悦的笑声,那,就是我的答案。
人生,是一篇做不完的选择题,向前?向后?往左?往右?
如果你已迷失了方向,瞧瞧你心灵中的真、善、美吧,那就是你的答案。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称可以满足他们一个愿望。
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电话。
三年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抱着一个孩子,女子领着一个孩子,她的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孩子。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轿车(劳斯莱斯)!”
你对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
第五篇:第十课选择希望人生教学设计
第三框题
未来道路我选择
一、内容与分析
(一)内容
①生活的岔路口
②学会选择,承担责任
(二)分析
①“生活的岔路口”阐述了人生有无数的选择,但总有几次非常关键,我们应该慎重对待这些选择。
②“学会选择,承担责任”教材分三层阐述进行合理选择的方法和策略:第一层,选择的具体方法和技巧;第二层,树立正确的选择观念,检敢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第三层,要自己作出选择,这样,才能在选择中成长。教学目标及分析
(一)目标
①知道生活充满选择,不同的选择会决定我们不同的人生道路; ②学会合理选择,并能为自己的选择担负起责任。
(二)分析
①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并结合自己经历,使学生知道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性,慎重对待人生的一些重要选择。
②我们在进行选择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必要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合理选择。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如何面对选择带来的相应责任和后果是学习的难点所在。产生这一难点的原因是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不足,遇事没有主见。突破这一难点,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外来的声音和内心的呼唤”、“小江的选择”进行解决。
四、教学支持条件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师生活动:
1教师讲下列故事:
三个年轻人,两个身材高大,一个身材矮小,要求德高望重师傅收他们做徒弟。但是老师傅一次只收一个徒弟。当三人争执一下时,老师傅要他们三人到河对岸的山上去砍柴,谁砍的柴多,就收谁。身材高大的年轻人每人挑了两大捆柴回来,而身材矮小的年轻人却用竹筏子运回来8捆柴。结果身材矮小的年轻人,成了老师傅的徒弟。
2问题:身材矮小的年轻人为什么能战胜身材高大的年轻人?
3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只因不会选择。人生充满了选择,尽管我们还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未来的道路还很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我们面临的选择会越来越多,对我们的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如何在人生道路上作出科学、合理的选择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内容。
设计意图:故事趣味性较强,蕴涵哲理,易于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
极性。
问题1我们就要初中毕业了,在生活的岔路口,我们会有哪些选择呢? 师生活动:
1教师说明:生活充满选择,每天我们都生活在选择中。让我们以一天为例,看看普通的一天中,会遇到哪些选择。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2引导学生思考:以前遇到过哪些重要选择?这些选择对自己产生了什么影响?当前面临的重要选择是什么?应该如何面对?
2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的进步,我们选择的机会会更多,选择面更大。生活充满了选择。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充满选择,有些选择每天都会遇到,而有些选择则会对人的一生重要影响。
问题2“刘杉为什么会有苦恼” 师生活动:
1.将故事情境和问题呈现给学生。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全班进行交流。
设计目的: 目的帮助学生认识到,选择多了当然是一件好事,但也对我们的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重要的选择是我们成长道路中必然要经历的,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决定不同的人生道路,因此要慎重对待。
问题
3、分析“外来的声音和内心的呼唤”
教师活动:
1.教师说明:初中即将毕业,我们都面临着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选择。是升学还是就业?如果升学,读哪一类学校?如果就业,将选择哪一中职业?对此我们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周围的人会有一些意见或建议。请学生将这些想法和意见记录在课本上。
2.在全班进行交流后,教师总结:我们在进行选择时,常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要作出明智的选择,我们不仅要明确自己的想法,了解周围人的意见,还要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和策略。
设计意图:目的是帮助学生面临重大选择时,了解来自周围人的意见是什么,自己内心的愿望和想法是什么,学会处理两者之间的冲突,慎重作出选择。问题
4、你认为小江在作出选择之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师生活动: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37“小江的选择”或有多媒体将故事情境呈现给学生。
2全班进行探讨和交流:在作出选择之前,我们该作好哪些准备?
3.教师指导学生填写教材P138表格,并思考表格后的问题。
4.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教师随时予以指导。
设计意图:目的使学生认识到作出人生的重要选择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全面衡量个人条件和外在条件是对未来作出选择的重要一步,帮助学生衡量自己在面对升学和就业的选择时,拥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作出明智的决定。
问题5选择为什么会有困难?
师生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过去的经历中,自己认为最困难的一次选择是什么。
2教师提问:我们选择感到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3.学生问答好教师继续提问:你是怎样处理这些困难的?
4.教师进行总结,有时候作出选择是困难的,因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会带来响应的后果和责任。但我们只有自己作出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才能够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的选择能力。设计意图: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作出选择是困难的,因为时间上没有完美的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会带来相应的后果和责任,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应该自己作出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六、【课堂小结】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还很长,面临的选择会更多,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要慎重地对待,要自主进行选择,通过不断的自主要选择并从中总结出成败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的选择会更为明智,人生会更加积极。设计意图:梳理知识,深化认识,选择希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