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十课惊弓之鸟教案
2014春季三一班语文下册教案
10.惊弓之鸟
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江树中心小学
颜宏流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教学重点:
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教学难点: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
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 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范读全文
1.导语: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这则故事的内容特别新奇有趣,会使大家领悟出更多的东西,尤其能启发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现在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2.有表情地范读
二、指导自学。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五、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
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六、作业。
朗读全文并抄写课后题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惊弓之鸟》。(板书课题)
(2)“惊弓之鸟”什么意思,同学们明白吗?(释题:“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
“弓”指弓箭,“之”是“的”的意思,)谁能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
(3)了解了课题的意思,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故事中的鸟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害怕弓箭?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度?)
(4)同学们,是谁有这样的本事,了解到那只鸟连听到弓箭的声音都害怕呢?
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检查提问:通过自己读和听同学读课文,你弄懂了什么?
1、弄懂: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更羸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来?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
根据这样的分析,更羸断定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受过箭伤的孤单失群的鸟。)
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所以,更羸又做了怎样的分析,要怎样做就能使这只
大雁掉下来?
4、更羸是个什么人?怎么有这样的本事,知道那只大雁那么害怕弓箭,甚至听到弓
箭的声音就会掉下来呢?
三、复述课文。
1、同学们能不能看着课题和板书讲这个成语故事。(同桌练说—指名说)
2、能不能先说更羸是观察分析的,然后再说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要求学生变换顺序说一说)
3、这个成语中的鸟字可以换成人字吗?大家想想比喻怎样的人?他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样? 板书设计:
10.惊弓之鸟
慢慢飞来
受过箭伤还在作痛
一声弦响
嘣的一声
拼命高飞
直往上飞
一只大雁
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伤口裂开
拍两下翅膀
边飞边鸣
掉了下来
直掉下来
(观察)
(分析)
(推理)
(实情)
教学反思:
本课抓住两点进行训练:
1、为什么更羸只拉以下弓就使大雁掉下来了?让学生抓住最后一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弄清之中的逻辑关系,领悟更羸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思考的精神;
2、感情朗读训练,更羸的话应该读出什么语气?魏王的话读出什么语气?然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分角色朗读训练。
第二篇:惊弓之鸟教案
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查找资料,了解大雁的相关知识;小黑板(生字词)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更羸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出示小黑板: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什么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导入:一句话,我们就了解了更羸这么多的情况,时至今日,我们还谈到他,是因为他与一个成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板书“惊弓之鸟”)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手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课文,对读不好的段落重点指导读好。
3、认读生字词:
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大吃一惊、孤单失群
提醒:“更”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gēng,不要读成gèng。弦,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并归纳问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全班交流。
3、再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如:
(1)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
(2)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解决难点
(一)说“更羸不用箭能射下大雁”是哪几自然段?(1——4)
1、指名读1—4自然段。
2、更羸打猎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那只大雁的?(用“ ”画出来:一只、慢慢的,边飞边鸣)
3、更羸指着大雁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他的话?(更羸的话中用了“只要„„就”,表达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读时语气要肯定。)
4、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话吗?
5、指导朗读:更羸虽有把握,但态度谦和。魏王的话要用不解和疑问的语气来读。
6、齐读1—4自然段。
(二)师:更羸到底有没有将大雁射下来呢?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
1、齐读5、6段。
2、更羸怎样射大雁的?大雁听到弦声怎样?哪些词写出拉魏王吃惊的程度?
句子对比: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那只大雁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掉下来。
(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3、指导朗读:突出两个“直”,突出“啊、大吃一惊、真有、这样”
(三)师: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1、默读7—9自然段。思考:最后一段话,更羸一共说了几句话?每一句话讲什么?(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
4、语言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说话:因为,所以。
5、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你觉得更羸是个怎样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第三篇:惊弓之鸟教案
《惊弓之鸟》教案设计
一. 课题 :《惊弓之鸟》
作者: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 二.教学目的、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的。
四、教学方法选择
1.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本节课我始终让学生带着“更羸为什么有名?”这个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因为任何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儿童深刻思考,并能引导他们去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认识能力,促进读写技能的发展。
2.演示法。课文第五自然段中的两个“直”含义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动画演示法,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直”字的不同含义。这是引导学生把语言还原成形象的一种方式,有助于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
3.角色体验法。在教学中,我给足时间让学生体会魏王的两句话,通过揣摩魏王的心理,在不断的角色体验中,使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身上所蕴涵的情感因素。
五、教具准备
查找资料,了解大雁的相关知识;小黑板(生字词);生字卡片
六、课时安排:1个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鸟。可是古时候,有个叫更羸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第二十七课《惊弓之鸟》
2、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①自由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流利。
②指名分段读课文,对读不好的段落重点指导读好。
③认读生字词:
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大吃一惊、孤单失群
提醒:“更”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gēng,不要读成gèng。弦,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并归纳问题。
①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全班交流。
③再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如:
(1)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
(2)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4、朗读感悟,解决难点
(一)说“更羸不用箭能射下大雁”是哪几自然段?(1——4)
①指名读1—4自然段。
②更羸打猎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那只大雁的?(用
“”画出来:一只、慢慢的,边飞边鸣)
③更羸指着大雁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他的话?(更羸的话中用了“只要„„就”,表
达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读时语气要肯定。)
④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话吗?
⑤指导朗读:更羸虽有把握,但态度谦和。魏王的话要用不解和疑问的语气来读。
⑥齐读1—4自然段。
(二)师:更羸到底有没有将大雁射下来呢?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
①齐读5、6段。
②更羸怎样射大雁的?大雁听到弦声怎样?哪些词写出拉魏王吃惊的程度?
句子对比: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那只大雁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掉下来。
(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
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③指导朗读:突出两个“直”,突出“啊、大吃一惊、真有、这样”
(三)师: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①默读7—9自然段。思考:最后一段话,更羸一共说了几句话?每一句话讲什么?(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
②同桌交流。
③集体交流: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④语言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说话:因为,所以。
⑤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四)总结课文
1、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你觉得更羸是个怎样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八、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
伤口裂开
思考: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结果:不用箭
只拉弓 听到弦响 ↗
掉了下来
九、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读课文,说说你学习惊弓之鸟这个成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受到什么启发?
十、教后感受
第四篇:《惊弓之鸟》教案
教研组
三年级
组长
地点
三年级办公室
记录人(授课教师)
时间
2018.4.10
授课班级
三(4)
参加人员
备课内容
10.《惊弓之鸟》
教
材
分
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空中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大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故事因此而得名,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学习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以读为本,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单
元
重
难
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学会用科学正确的态度和方法看问题。
本
课
教学目
标
1、学习因果关系句式,会用因果倒装句进行句式转换。
2、学会用查字典找义项的方法理解“能手”及“直往上飞”、“直掉下来”两个“直”的意思。
3、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更羸说的话,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从而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做出正确的判断。
4、通过成语故事,理解“惊弓之鸟”的意思,懂得在日常生活中遇事要冷静、从容的道理。
本
课
重
难
点
1、理解更羸的话,知道他为什么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
2、会用因果关系的句式理解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判断的正确,掌握本文寓意。
教学突破
《惊弓之鸟》教案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教学设计初稿
补充发言
一、整体入手,学习新知
1、分角色读文。
2、勾画出更羸是什么样的人的相关语句。
抽生读。
师:全班齐读。
3、理解词语意思。
师:什么叫能手呢?
师:“能手”的“能”就是有才干的意思。那能手就是有才干的(人)。
文中写更羸是(射箭)能手,就是指在射箭方面有才干的人。
那我们通常把画画画得很棒的人叫(画画能手),很会下棋的人叫(下棋能手)
师:在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个词语让你知道更羸了不起呢?
生:有名
师:“有名”的近义词?抽生快速回答:有名——著名、出名
齐读这句。
二、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跳跃找点
师:请孩子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为什么说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生汇报
师:同意吗?看来大家很会读书。
那么大家从哪儿知道更羸只拉弓,不射箭,大雁就掉下来了呢?
生:第5自然段
师:全班齐读。
2、通过查字典看义项的方法理解“直”
查字典。
师:带着理解,我们齐读第五自然段。
3、师:魏王觉得神奇吗?他一开始相信吗?从哪看出来的?生汇报。
面对魏王的质疑更羸决定?试一下
这只大雁变成了——惊弓之鸟。
4、通过引读,引出思考
师:和你们一样,魏王也感到十分惊讶,引读——“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男生读)
更羸笑笑说:“”(女生读)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全班齐读)
师:默读第9自然段。用波浪线勾出更羸是从大雁哪些表现知道大雁受了箭伤。
5、重点分析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
“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更羸看到——大雁飞得慢
更羸听到——大雁叫的很悲惨
用眼睛看,耳朵听,这就是观察。
更羸就通过他的所见所闻,由此展开了思考。
出示“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
“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6、因果倒装句句式转换训练
师:这其实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因果关系的句子。因为表示原因,所以表示结果。谁能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
因为(),所以()。
师:小结:我们在表述因果关系的句子时,可以先说原因,再说结果。常用的句式就是因为……,所以……。而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它是先说结果,再说原因。不同的是,结果在前,可以省去“所以”,但后面一定要强调“因为”。(胖、瘦)
7、学生通过因果句式自主学习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
更羸通过仔细观察,做出了大雁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判断,由这些判断,更羸又是怎么思考的呢?
出示
师:他想:(引读)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他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另一种因果关系的表达方式,结果在前,原因在后,有信心反推试试,把它说清楚吗?
大雁掉了下来,是因为“伤口又裂开了”,伤口又裂开了,是因为“它一使劲”,它一使劲,是因为“拼命往高处飞”,它拼命往高处飞,是因为“它害怕”,它害怕是因为“听到弦响”,听到弦响,害怕是因为“它受过箭伤,孤单失群。”
8、印证更羸之前的分析
师:看来,更羸啊,不仅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他还经过层层推理,判断出只拉弓,不射箭,大雁就能掉下来。
事实是不是真如更羸所分析的那样呢?
出示第4自然段。
齐读
师:果然如此。更羸的分析完全正确,事实和他思考的一模一样。
三、归纳课文,理解更羸为什么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师:那孩子们,现在你们知道更羸为什么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了吗?(看板书)先自己说说
那大家是不是都会说了呢?
四、理解大雁掉下来的真正原因。
1、师:是啊,我们从这个只拉弓不射箭的故事中了解了更羸,他确实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但这只大雁真的是被更羸的箭射下来的吗?它是怎么下来的?
2、理解“惊弓之鸟”
生试理解。
师:我们就把听到弦响害怕的鸟叫做惊弓之鸟。惊弓之鸟就是被弓箭惊吓的鸟儿。
师:这只惊弓之鸟,本来就受伤了,很可怜,听到嘣的一声弦响还掉了下来,真悲惨啊!那它能不能避免这种悲惨呢?怎么避免?
师:如果它听到弦响,不害怕,不自己吓自己,继续慢慢飞,掉下来的命运就可以避免了。
3、从生活中去发现一下“惊弓之人”。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师:孩子们,学了《惊弓之鸟》,我们既认识了射箭能手更羸,又知道了什么是惊弓之鸟,那你的收获怎样呢?
赶快填到学习卡上吧!
师:推荐阅读《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的故事;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五篇:惊弓之鸟教案
一、课题导入
1、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那就是——成语。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惊弓之鸟》。齐读课题。
2、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更羸不用箭射下了大雁。)
二、学习第八自然段
1、师:那么,为什么更羸不用箭也能‘射’下大雁”呢?自由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师:为什么更羸不用箭也能‘射’下大雁”?(生:读第9自然段)出示课件: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2、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板书。
板书:【飞得慢——箭伤未愈 叫得惨——孤单失群】
3、师:“孤单失群”是什么意思?(离开同伴,无依无靠)
师: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先果后因】
4、读书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男同学读“果”,女同学读“因”。
男:它飞得慢——女:是因为„„
男:它叫得悲惨——女:是因为„„
5、下面由老师引读因果句式,同学接读。
师引读: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引读: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
师引读: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
师引读: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小结:通过朗读,我们理解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这两组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6、默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并填空。
多媒体出示填空:
【它一听到_____,心里很______,就__________。
它一_________,伤口又______,就__________。】
交流,出示板书: 【弦响→害怕→高飞→使劲→裂开→掉下】
7、下面,由老师范读这两句话,谁能听出老师在哪些地方读出重音。
(一„„就„„拼命)
指名读,齐读
8、师:现在大雁掉下来了,那么,之前更羸是如何判断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呢?
生:飞得慢„„这是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观察到——(出示板书:观察)
生:飞得慢„„他又分析到——(出示板书:分析)
生:它一听到弦响…(出示板书:判断)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师:更羸的判断是不是准确,在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可以找到印证更羸的话?
2、指名读第五节。师:这是弓,出示“弓”的图片。这是弦。同学们边读课文边做动作。并说说哪些词应该读出重音?(嘣,直,忽然)
3、师:这句话中竟然有两个“直”,仔细读读,这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师:“大雁直忙往上飞”是什么原因?“直掉下来”又是什么原因? 生:“忙往上飞”是因为它心里害怕。
生:“直掉下来”是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掉下来了!
4、请找一找,课文中哪一个字置大雁于死地?
生:“嘣”!
师:为什么“嘣”置大雁于死地!
生: “嘣一声响后,那只大雁忙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从半空中掉下来。”
四、朗读训练重点
1、师: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原因,可魏王当时并不知道,魏王是怎么说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魏王的话。分别指名读。
2、下面由老师和同学配合分角色朗读,老师做更羸,同学做魏王,要求去掉旁白,直接读说的话。
五、师:更羸怎么能听出大雁叫的声音很悲惨,在书上第一节中找答案,指名读句。
出示句子:【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出示解释:
【能手:是指对某一顶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
师:织布技术特别熟练,布织得特别好的人称“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称“种菜能手”,我们班的张明同学因为写字写得很好,所以是写字能手。
“射箭能手”是什么意思?“有名的射箭能手”又是什么意思?
(射箭的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的射箭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
并思考:更羸真正的本领是什么?
3、交流:善于观察、分析、判断事物。
4、交流:是谁害死了这只惊弓之鸟?
生E:我认为关键是它自己!它要是心理素质好,不吓自己,更赢的弓弦再是“嘣!嘣!嘣!”也不碍事!(众大笑!)
师:你说得真好:我觉得这只大雁在于自己吓自己。因为它第一次受到了箭的伤害,第二次碰到类似的情况就惊了,其实它只要不惊,不往上飞,伤口也就不会裂开,也不会直掉下来了„„
六、总结课文
1、“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就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2、师:说得对。“惊”就是惊吓;“弓”就是弓弦得响声;“之”就是“的”。“惊弓之乌”是个成语,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
3、那么,我们学这个成语故事?
生:我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犯“惊弓之鸟”的错误,遇到紧急的情况要冷静,别自己吓自己,要想出自己救自己的办法。
师:不错,我想他说的就是这个故事的积极意义了吧!我们小朋友也要学会善于观察、仔细分析、准确地判断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