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惊弓之鸟教案
《惊弓之鸟》 教学目的
《惊弓之鸟》是个成语故事,全文结构严谨,语言生动、精练。根据三年级学生在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基础,根据年级教学要求和课文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和词语。
2、提高理解句子和句子之间关系的能力。
3、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5、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猜成语
(1)把禾苗拔高一节,帮助它生长。(拔苗助长)(2)羊死了再修羊圈。(亡羊补牢)(3)守着树桩等兔子。(守株待兔)
今天我们学习成语故事《惊弓之鸟》。(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检查初读
1、师:《惊弓之鸟》这个故事中的“鸟”,是哪一种鸟?
生:大雁
(课件展示:雁图)
师:这是一只雁。雁的身体跟麻雀、燕子比起来要大得多,因此人们称它大雁。关于大雁的生活习性,你们知道些什么?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1)大雁喜欢成群结队地住在水边,喜欢成群结队的飞,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型;(2)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年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南方飞回北方。
出示生字:魏国 射箭 打猎 大雁 本事 拉弦 悲惨 愈合 裂开 失群 孤单失群 惊弓之鸟 大吃一惊(提示“羸”的写法,并与“赢”相比较。)
2、师:这个故事主要讲谁的事?(出示填空)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叫更羸。他()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是(),就把()。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是(拉了一下弓),就把(这只大雁给射下来了)。生:更羸。
师:讲更羸的什么事?
生:讲更羸不用箭,使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
3、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读后师生共同评议。
二、细读课文
1、教学第一自然段。(出示: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1)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师:“古时候”,确切地讲是两千多年以前,那时候有个国家叫“魏”。
(3)师:“能手”是什么意思?
生:在某一方面做得很好,生:别人没有他做得好。
„„
师:更羸是——
生接: 射箭能手。
师:你觉得射箭能手是什么样的人?
师:“射箭能手”前加“有名的”说明了什么?
生:大家都知道他。
„„
(生齐读这句话)
2、教学第2——8自然段。
(1)师: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不射箭就使一只大雁从半空掉了下来。自由分角色读2—8自然段,更羸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对魏王说了什么?魏王每次的反应一样吗? 生自由读
指名朗读,分角色朗读。
在练习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他们说说应该怎样朗读,为什么这样朗读;从而领会有关词语的含义和说话人的内心活动
(2)出示: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师:更羸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 生:看到了一只大雁在远处慢慢地飞 生:听到了它变飞边鸣
(3)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学习“只要...就...” 造句
(4)师:这时,魏王相信更羸的话吗?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生:“是吗?”魏王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师:魏王是什么反应?对更羸的话全信吗? 师:表示魏王不相信更羸有这样的本事。师:此时,更羸又是怎么回答魏王的呢?
生: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更羸很谦虚,其实他有把握
(3)师:第5 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蹦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这是一个长句子,想一想,这句话讲了几层意思?(出示这段话)
生:讲了两层:一是更羸的行动,一是大雁的行动。
师:大雁听到“蹦”的一声响,会怎么想?有什么反应?(生读描写大雁动作的句子)
(4)师:“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两个“直”各是什么意思?(出示解释)“直”的四种解释:
1.不弯曲。2.使直,把弯曲的伸开。3.爽快,坦率。4.一个劲儿地。(同桌讨论)
生:“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儿的意思,“直掉下来”的“直”是笔直的意思。
(5)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3、教学6——9自然段。师:见到此情此景,魏王怎么样 生:大吃一惊
出示:(“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魏王对更羸的话感到惊奇。师:好了,大家都明白了,大雁听到了什么,掉了下来? 生:“嘣”!
师:(指名)如果,你跟魏王去打猎,如果,你也拉得动这张弓,也会“嘣”的一响,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生:不会。
师:那么,这只惊弓之鸟怕的是更羸的“嘣”,而不是你的“嘣”?
生:不是!它怕的就是“嘣”!
师:你们是说,不管谁拉弓,只要有“嘣”的响声响,它就会怕!
对吗?别人拉出“嘣”,他也会掉,是吗?
生:是!
师:(故作不解)那么更羸有什么了不起,把大雁吓下来的本事,谁都有,更羸算得上射箭能手吗?
生:(纷纷发言)
师:更羸的本事是什么?
你能用这个句式写话吗?
更羸的本事不仅是()而是()。
(1、始终让孩子在问题情境中,兴味盎然地研究、参与!
2、将作业设计成梯度形式,让各类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练习)
生:(作业)
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师:完成的同学,可以先读给大家听。
生:更羸的本事不仅是会拉弓,而是看出这是只惊弓之鸟。
师:不错,谁再说说
(继续巡视,继续讲评)
更赢的本事不仅是只会拉弓吓大雁,而是他能一眼识破这是一只惊弓之 鸟。现在我们对“射箭能手”这个词语有了新的认识。师:现在我们的魏王更加奇怪了,他很想知道更羸是怎么知道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同学们能不能帮助他一下。
请大家考虑一下,看看更羸是怎样把看到的和听到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推理而得出正确结果的。在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生:(认真地划句)
师(指名回答)
一生读:“它飞得慢,叫得声音很悲惨。”
师:——齐读——(师板书:飞得慢,叫得惨)
师:慢慢地飞是因为()边飞边鸣是因为()
原因在课文(生抢读——第9自然段,出示第9自然段)
(师板书:受过箭伤、孤单失群)
师: 这两句是先说结果再说原因,现在我们把它正过来说
生: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做痛,所以它飞得慢。
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
师:根据这些,更羸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判断„„
生: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师:事实证明更羸的判断是正确的。齐读三、四句。
生:齐读。(板书: 只要„„就„„
一„„就„„)
师:说得好!我们来看:这“飞„„,叫„„是更羸观察出来的。
飞得慢 受过箭伤 只要„„就„„
叫得惨 孤单失群 一„„就„„
观察 分析 判断
生:这“受过箭伤、孤单失群”是更羸分析出来的。而且“ 只要„„就„„ ”是经过观察、分析、作出的决定。
师:(指黑板)你佩服他哪点?回答时请尽量用进“既„„又„„更„„”这些关联词,大家试试,行吗?自言自语准备!
生:(准备)
(在课堂中时时给学生规范语言的机会,让学生们在充分进行练习的基础上发言,每个人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训练)
生:我既佩服更羸能仔细观察,又佩服他能认真分析,更佩服他能刹那间作出决定。
师:你们学习的本领也很强。
(生背诵9自然段)
4、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总结深化
师:现在让我们回到课题上来,“惊弓之鸟”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鸟?
生:害怕弓弦响的鸟。
生:自己吓唬自己的鸟。
师:你想对大雁说些什么 ?
(生纷纷发言)
那么,我们学这个成语故事有什么意义?
生:不要当惊弓之鸟!
生:心理素质要好。不要自己吓自己。
生:我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犯“惊弓之鸟”的错误,遇到紧急的情况要冷静,别自己吓自己,要想出自己救自己的办法。
师:不错,我想他说的就是这个故事的积极意义吧!
这个作业,不知你们能做吗?请写写看。
这只受箭伤的大雁,只要()就()。
生:写作业。(提醒写字姿势)
(恰当穿插进行书面练习,既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调节课堂教学节奏,动静搭配,说、写结合。)
师:(巡视,给予个别指导)。做完了?我们交流一下。
师:课文已经学完了,能总结一下,我们学会了什么?
建议大家先想想,理一下,做个准备,然后再有条理地说。
(教师适时作引导,教会学生有条理的按要求发言)
生:我懂得了“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了读书时做读书记号。
生:学会了本课的字词,特别记住了这个“羸”怎么写。
生:我学会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含义。
„„
师:你们总结得非常全面,把老师想说的都说了,现在——下课!
《惊弓之鸟》教后简要说明
《惊弓之鸟》这节课所体现的袁瑢教学思想是: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知识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
第一,在落实词、句、段教学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讲词语的意思含义,而且应讲词语所表示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如:由“能手”到“射箭能手”到“有名的射箭能手”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判断事物和区别事物的能力。又如:第9自然段是重点段。更羸说的4句话包含两个推理的过程。前两句话,表示了一个推理过程:后两句话,虽容然叙述的是事实,但也是更羸所预料的,他由此推出只拉一下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的结论。抓住这4句话之间的逻辑联系,联系上文更羸对魏王说的有关的话,并借助板书,使学生知道更羸是怎样观察、分析,做出正确判断的,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通过朗读训练进行词和句的教学,既帮助学生积淀语感和积累句子的范型,又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课文的2——5自然段,主要讲更羸拉一下弓使大雁掉下来的经过。注重引导写生通过各自轻声读、指名朗读和分角色朗读,读出更羸和魏王的不同语气。在读更羸的话时,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话中用了“只要„„就„„”这个关联词,说明更羸说这句话是有把握的,所以读这句话时语气要肯定些,句中的“只要”“就”语音要重些。再如第5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在指导读这个长句时,让学生思考讨论:两个“直”各是什么意思。通过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正确的读出了这些词的语气,并积淀了对这些词的语感。
二、理解语言与学习表达形式的统一
在课堂中时时给学生规范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整理的基础上发言,让各类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练习,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进步。例如对“射箭能手”的理解,在读第一自然段时,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射箭技术高,百发百中这个层次上,到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时学生的思维出现顿悟,原来“射箭能手”也包含着经验丰富,善于观察、分析、判断的意思啊!这时让学生用“更羸的本事不仅是(),还是()。”来写话,学生兴趣盎然,发展了思维,规范了语言。
三、语言训练与思想教育的统一
语言训练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让育人如和煦春风,不落痕迹而又影响至深。课堂最后有这样两个环节:一是在老师指着板书问学生,你佩服更羸吗?佩服他哪一点?并且要求学生在回答时尽量用上关联词语“既„„又„„更”。学生在充分练习的基础上发言,语言表达得到提高的同时,对更羸优秀的思维品质也进一步体会:二是回归课题,理解“惊弓之鸟”的意思时,问学生这是一只怎样的鸟?你想对它说什么?学生发言后,按“这只受伤的大雁,只要(),就()。”的句式练习写话。学生写话的同时,也理解了学习这个故事的积极意义。
第二篇:惊弓之鸟教案
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查找资料,了解大雁的相关知识;小黑板(生字词)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更羸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出示小黑板: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什么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导入:一句话,我们就了解了更羸这么多的情况,时至今日,我们还谈到他,是因为他与一个成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板书“惊弓之鸟”)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手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课文,对读不好的段落重点指导读好。
3、认读生字词:
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大吃一惊、孤单失群
提醒:“更”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gēng,不要读成gèng。弦,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并归纳问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全班交流。
3、再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如:
(1)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
(2)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解决难点
(一)说“更羸不用箭能射下大雁”是哪几自然段?(1——4)
1、指名读1—4自然段。
2、更羸打猎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那只大雁的?(用“ ”画出来:一只、慢慢的,边飞边鸣)
3、更羸指着大雁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他的话?(更羸的话中用了“只要„„就”,表达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读时语气要肯定。)
4、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话吗?
5、指导朗读:更羸虽有把握,但态度谦和。魏王的话要用不解和疑问的语气来读。
6、齐读1—4自然段。
(二)师:更羸到底有没有将大雁射下来呢?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
1、齐读5、6段。
2、更羸怎样射大雁的?大雁听到弦声怎样?哪些词写出拉魏王吃惊的程度?
句子对比: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那只大雁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掉下来。
(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3、指导朗读:突出两个“直”,突出“啊、大吃一惊、真有、这样”
(三)师: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1、默读7—9自然段。思考:最后一段话,更羸一共说了几句话?每一句话讲什么?(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
4、语言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说话:因为,所以。
5、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你觉得更羸是个怎样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第三篇:惊弓之鸟教案
《惊弓之鸟》教案设计
一. 课题 :《惊弓之鸟》
作者: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 二.教学目的、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的。
四、教学方法选择
1.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本节课我始终让学生带着“更羸为什么有名?”这个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因为任何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儿童深刻思考,并能引导他们去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认识能力,促进读写技能的发展。
2.演示法。课文第五自然段中的两个“直”含义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动画演示法,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直”字的不同含义。这是引导学生把语言还原成形象的一种方式,有助于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
3.角色体验法。在教学中,我给足时间让学生体会魏王的两句话,通过揣摩魏王的心理,在不断的角色体验中,使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身上所蕴涵的情感因素。
五、教具准备
查找资料,了解大雁的相关知识;小黑板(生字词);生字卡片
六、课时安排:1个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鸟。可是古时候,有个叫更羸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第二十七课《惊弓之鸟》
2、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①自由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流利。
②指名分段读课文,对读不好的段落重点指导读好。
③认读生字词:
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大吃一惊、孤单失群
提醒:“更”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gēng,不要读成gèng。弦,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并归纳问题。
①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全班交流。
③再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如:
(1)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
(2)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4、朗读感悟,解决难点
(一)说“更羸不用箭能射下大雁”是哪几自然段?(1——4)
①指名读1—4自然段。
②更羸打猎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那只大雁的?(用
“”画出来:一只、慢慢的,边飞边鸣)
③更羸指着大雁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他的话?(更羸的话中用了“只要„„就”,表
达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读时语气要肯定。)
④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话吗?
⑤指导朗读:更羸虽有把握,但态度谦和。魏王的话要用不解和疑问的语气来读。
⑥齐读1—4自然段。
(二)师:更羸到底有没有将大雁射下来呢?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
①齐读5、6段。
②更羸怎样射大雁的?大雁听到弦声怎样?哪些词写出拉魏王吃惊的程度?
句子对比: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那只大雁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掉下来。
(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
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③指导朗读:突出两个“直”,突出“啊、大吃一惊、真有、这样”
(三)师: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①默读7—9自然段。思考:最后一段话,更羸一共说了几句话?每一句话讲什么?(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
②同桌交流。
③集体交流: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④语言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说话:因为,所以。
⑤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四)总结课文
1、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你觉得更羸是个怎样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八、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
伤口裂开
思考: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结果:不用箭
只拉弓 听到弦响 ↗
掉了下来
九、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读课文,说说你学习惊弓之鸟这个成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受到什么启发?
十、教后感受
第四篇:《惊弓之鸟》教案
教研组
三年级
组长
地点
三年级办公室
记录人(授课教师)
时间
2018.4.10
授课班级
三(4)
参加人员
备课内容
10.《惊弓之鸟》
教
材
分
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空中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大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故事因此而得名,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学习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以读为本,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单
元
重
难
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学会用科学正确的态度和方法看问题。
本
课
教学目
标
1、学习因果关系句式,会用因果倒装句进行句式转换。
2、学会用查字典找义项的方法理解“能手”及“直往上飞”、“直掉下来”两个“直”的意思。
3、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更羸说的话,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从而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做出正确的判断。
4、通过成语故事,理解“惊弓之鸟”的意思,懂得在日常生活中遇事要冷静、从容的道理。
本
课
重
难
点
1、理解更羸的话,知道他为什么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
2、会用因果关系的句式理解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判断的正确,掌握本文寓意。
教学突破
《惊弓之鸟》教案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教学设计初稿
补充发言
一、整体入手,学习新知
1、分角色读文。
2、勾画出更羸是什么样的人的相关语句。
抽生读。
师:全班齐读。
3、理解词语意思。
师:什么叫能手呢?
师:“能手”的“能”就是有才干的意思。那能手就是有才干的(人)。
文中写更羸是(射箭)能手,就是指在射箭方面有才干的人。
那我们通常把画画画得很棒的人叫(画画能手),很会下棋的人叫(下棋能手)
师:在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个词语让你知道更羸了不起呢?
生:有名
师:“有名”的近义词?抽生快速回答:有名——著名、出名
齐读这句。
二、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跳跃找点
师:请孩子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为什么说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生汇报
师:同意吗?看来大家很会读书。
那么大家从哪儿知道更羸只拉弓,不射箭,大雁就掉下来了呢?
生:第5自然段
师:全班齐读。
2、通过查字典看义项的方法理解“直”
查字典。
师:带着理解,我们齐读第五自然段。
3、师:魏王觉得神奇吗?他一开始相信吗?从哪看出来的?生汇报。
面对魏王的质疑更羸决定?试一下
这只大雁变成了——惊弓之鸟。
4、通过引读,引出思考
师:和你们一样,魏王也感到十分惊讶,引读——“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男生读)
更羸笑笑说:“”(女生读)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全班齐读)
师:默读第9自然段。用波浪线勾出更羸是从大雁哪些表现知道大雁受了箭伤。
5、重点分析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
“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更羸看到——大雁飞得慢
更羸听到——大雁叫的很悲惨
用眼睛看,耳朵听,这就是观察。
更羸就通过他的所见所闻,由此展开了思考。
出示“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
“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6、因果倒装句句式转换训练
师:这其实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因果关系的句子。因为表示原因,所以表示结果。谁能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
因为(),所以()。
师:小结:我们在表述因果关系的句子时,可以先说原因,再说结果。常用的句式就是因为……,所以……。而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它是先说结果,再说原因。不同的是,结果在前,可以省去“所以”,但后面一定要强调“因为”。(胖、瘦)
7、学生通过因果句式自主学习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
更羸通过仔细观察,做出了大雁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判断,由这些判断,更羸又是怎么思考的呢?
出示
师:他想:(引读)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他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另一种因果关系的表达方式,结果在前,原因在后,有信心反推试试,把它说清楚吗?
大雁掉了下来,是因为“伤口又裂开了”,伤口又裂开了,是因为“它一使劲”,它一使劲,是因为“拼命往高处飞”,它拼命往高处飞,是因为“它害怕”,它害怕是因为“听到弦响”,听到弦响,害怕是因为“它受过箭伤,孤单失群。”
8、印证更羸之前的分析
师:看来,更羸啊,不仅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他还经过层层推理,判断出只拉弓,不射箭,大雁就能掉下来。
事实是不是真如更羸所分析的那样呢?
出示第4自然段。
齐读
师:果然如此。更羸的分析完全正确,事实和他思考的一模一样。
三、归纳课文,理解更羸为什么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师:那孩子们,现在你们知道更羸为什么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了吗?(看板书)先自己说说
那大家是不是都会说了呢?
四、理解大雁掉下来的真正原因。
1、师:是啊,我们从这个只拉弓不射箭的故事中了解了更羸,他确实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但这只大雁真的是被更羸的箭射下来的吗?它是怎么下来的?
2、理解“惊弓之鸟”
生试理解。
师:我们就把听到弦响害怕的鸟叫做惊弓之鸟。惊弓之鸟就是被弓箭惊吓的鸟儿。
师:这只惊弓之鸟,本来就受伤了,很可怜,听到嘣的一声弦响还掉了下来,真悲惨啊!那它能不能避免这种悲惨呢?怎么避免?
师:如果它听到弦响,不害怕,不自己吓自己,继续慢慢飞,掉下来的命运就可以避免了。
3、从生活中去发现一下“惊弓之人”。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师:孩子们,学了《惊弓之鸟》,我们既认识了射箭能手更羸,又知道了什么是惊弓之鸟,那你的收获怎样呢?
赶快填到学习卡上吧!
师:推荐阅读《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的故事;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五篇:惊弓之鸟教案
一、课题导入
1、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那就是——成语。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惊弓之鸟》。齐读课题。
2、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更羸不用箭射下了大雁。)
二、学习第八自然段
1、师:那么,为什么更羸不用箭也能‘射’下大雁”呢?自由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师:为什么更羸不用箭也能‘射’下大雁”?(生:读第9自然段)出示课件: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2、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板书。
板书:【飞得慢——箭伤未愈 叫得惨——孤单失群】
3、师:“孤单失群”是什么意思?(离开同伴,无依无靠)
师: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先果后因】
4、读书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男同学读“果”,女同学读“因”。
男:它飞得慢——女:是因为„„
男:它叫得悲惨——女:是因为„„
5、下面由老师引读因果句式,同学接读。
师引读: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引读: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
师引读: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
师引读: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小结:通过朗读,我们理解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这两组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6、默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并填空。
多媒体出示填空:
【它一听到_____,心里很______,就__________。
它一_________,伤口又______,就__________。】
交流,出示板书: 【弦响→害怕→高飞→使劲→裂开→掉下】
7、下面,由老师范读这两句话,谁能听出老师在哪些地方读出重音。
(一„„就„„拼命)
指名读,齐读
8、师:现在大雁掉下来了,那么,之前更羸是如何判断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呢?
生:飞得慢„„这是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观察到——(出示板书:观察)
生:飞得慢„„他又分析到——(出示板书:分析)
生:它一听到弦响…(出示板书:判断)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师:更羸的判断是不是准确,在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可以找到印证更羸的话?
2、指名读第五节。师:这是弓,出示“弓”的图片。这是弦。同学们边读课文边做动作。并说说哪些词应该读出重音?(嘣,直,忽然)
3、师:这句话中竟然有两个“直”,仔细读读,这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师:“大雁直忙往上飞”是什么原因?“直掉下来”又是什么原因? 生:“忙往上飞”是因为它心里害怕。
生:“直掉下来”是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掉下来了!
4、请找一找,课文中哪一个字置大雁于死地?
生:“嘣”!
师:为什么“嘣”置大雁于死地!
生: “嘣一声响后,那只大雁忙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从半空中掉下来。”
四、朗读训练重点
1、师: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原因,可魏王当时并不知道,魏王是怎么说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魏王的话。分别指名读。
2、下面由老师和同学配合分角色朗读,老师做更羸,同学做魏王,要求去掉旁白,直接读说的话。
五、师:更羸怎么能听出大雁叫的声音很悲惨,在书上第一节中找答案,指名读句。
出示句子:【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出示解释:
【能手:是指对某一顶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
师:织布技术特别熟练,布织得特别好的人称“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称“种菜能手”,我们班的张明同学因为写字写得很好,所以是写字能手。
“射箭能手”是什么意思?“有名的射箭能手”又是什么意思?
(射箭的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的射箭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
并思考:更羸真正的本领是什么?
3、交流:善于观察、分析、判断事物。
4、交流:是谁害死了这只惊弓之鸟?
生E:我认为关键是它自己!它要是心理素质好,不吓自己,更赢的弓弦再是“嘣!嘣!嘣!”也不碍事!(众大笑!)
师:你说得真好:我觉得这只大雁在于自己吓自己。因为它第一次受到了箭的伤害,第二次碰到类似的情况就惊了,其实它只要不惊,不往上飞,伤口也就不会裂开,也不会直掉下来了„„
六、总结课文
1、“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就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2、师:说得对。“惊”就是惊吓;“弓”就是弓弦得响声;“之”就是“的”。“惊弓之乌”是个成语,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
3、那么,我们学这个成语故事?
生:我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犯“惊弓之鸟”的错误,遇到紧急的情况要冷静,别自己吓自己,要想出自己救自己的办法。
师:不错,我想他说的就是这个故事的积极意义了吧!我们小朋友也要学会善于观察、仔细分析、准确地判断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