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呼吸作用教学设计及反思
呼吸作用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阐明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2)模仿完成设计实验和实验操作主动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加深对呼吸作用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爱惜植物、保护植物的情感。
设计思路:
本堂课主要通过对呼吸作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懂得学以致用的道理,鉴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引导、启发为主,通过探究实验和多媒体课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为他们尽可能多地创设教学情境,提供学习的平台。让大多数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做、讲、听、论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生物的方法。变抽象为具体,加深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感受呼吸作用的存在,懂得生活中处处有知识及知识处处和生活相联系的道理。但要注意,在新教材和新课改中,学生对探究实验缺少基础培训,要确保课堂内实验的成功,教师必须要事先进行实验操作,以便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让他们更多地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
学情分析:
因为七年级学生对人和动物的呼吸有一定的了解,加之上节课有种子呼吸实验的基础,教师采用课前指导实验的方法都为本节课教学做了铺垫,同时配以课件的动画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必将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分析创新的能力。
教学设计:
导入: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假如我们把嘴闭上,把鼻子捏紧,会有什么感觉?
生:上不来气儿。
生:很难受。
师:这说明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植物是否也会如此呢?本节课我们共同继续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板书课题):植物的呼吸作用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萌发的种子能够进行呼吸,种子的呼吸是在细胞中进行的,那么植物的其他器官的细胞是否也能进行呼吸呢?下面请各小组根据上节课自己设计的实验,准备好材料进行实验,让事实来说明吧!
(屏幕出示:祝你成功!)
生: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实验。(学生兴致勃勃,气氛热烈)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实验结果,如实地展示给大家。
小组汇报交流:
第一小组发言人:我们组选用的实验材料是菠菜叶,要证明的是叶的细胞能进行呼吸,分三个试验。
实验一:甲、乙两个玻璃瓶中分别装有等量的新鲜叶和煮熟后冷却至室温的叶子,在温暖的地方放置一夜后,将点燃的火柴分别放入甲、乙两瓶中,发现燃烧的火柴在甲瓶中熄灭,在乙瓶中燃烧正常,说明甲瓶中缺少氧气。由此证明叶的细胞呼吸时吸收了氧气。
实验二:我们将等量的新鲜绿叶和煮熟的叶子分别放入甲、乙两个黑色的塑料袋内密封,放置在温暖的地方一夜后,用塑料吸管将袋内的气体排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发现甲塑料袋中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而乙不变,由此证明叶细胞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
实验三:将等量的新鲜绿叶和煮熟后冷却至室温的叶子分别放入甲、乙两个插有温度计的保温瓶中密封一夜后观察,甲瓶温度达到28℃,乙瓶是25℃,说明叶子呼吸时释放了热量。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组的结论是叶细胞能进行呼吸(学生鼓掌)。
师:非常棒!将你们的结论写到黑板上。
第二小组发言人:
我们组要证明花的细胞能进行呼吸,选用的材料是新鲜的菊花。我们也是通过三个实验来完成的,把新鲜菊花花瓣和煮熟后冷却至室温的花瓣分别放入甲、乙两瓶中密封(三组实验中每个实验都包括甲、乙两个瓶子),在温暖的地方保存一夜后,通过与第一小组方法相同的第一个实验,甲火柴熄灭,证明花的细胞呼吸时吸入了氧气。
第二个实验与第一小组的不同,我们是用两个输液瓶作容器,用注射器抽取输液瓶的气体注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实验结果是甲瓶中的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乙瓶没变,说明花的细胞呼吸时释放了二氧化碳。
第三个实验与第一小组的方法相同,甲的温度是27℃,乙是25℃,甲比乙高,说明花细胞在呼吸时释放了热量。
通过这三个实验,我们组的结论是花细胞能进行呼吸。
第三小组发言人:我们组要证明根细胞能进行呼吸,选用的是大葱的须根。同第二小组的方法相同,同样是通过三个实验来完成的,第一和第三个实验均获成功,只是我们的第二个实验出现了问题,甲、乙两瓶石灰水都变浑浊了,但我们发现注射同样多的气体,甲比乙更浑浊,说明甲瓶内二氧化碳的气体浓度大。经过小组讨论分析,可能是乙瓶内的须根没有被沸水完全烫死的缘故。但我们也可证明根细胞呼吸时释放了二氧化碳,课下我们会重做这个实验。
师:老师非常欣赏你们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我相信经过努力,你们一定会成功的。
第四小组:证明茎的细胞能进行呼吸(略)。
第五小组:证明果实的细胞能进行呼吸(略)。
师总结:这几个实验对于我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大家做得这样成功是老师没有想到的,这都是我们团结合作的结果,我在这里对各组同学通过努力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师生鼓掌)
师导:通过各组的努力,我们得到如下的几个结论(教师指黑板),从这几个结论中我们又会得出什么结论?
生:植物的细胞都能进行呼吸。
师引伸:很好!植物的细胞都能进行呼吸,如果某一个器官的呼吸受到阻碍,必将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应用:老师这有两盆花一直生长不好,一盆土壤板结,一盆浇水过多,为什么这两种情况花都生长不好呢?应该怎样挽救他们?(教师出示两盆花)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A:土壤板结或浇水过多都会影响根的呼吸,所以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学生B:板结的应该浇水松土,让土壤中充满空气,这样根才能正常地呼吸。
学生C:浇水多的应放在阳光充足通风处,让水尽快蒸发。
学生D:用吹风机吹,干得快。(学生笑)
师:你们说的很有道理,这两盒花就交给你们四个同学,老师相信在你们的精心培育下,他们一定会健康生长的。
过渡:植物呼吸时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那么植物吸入体内的氧究竟起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总结。
师播放一段自制的动画(重复播放:手枪中射出的氧气在击中有机物后,有机物发生爆炸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有机物中间红色的能量块释放出来)。
学生总结: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并释放能量。
师: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请大家仿照光合作用的公式,能否将呼吸作用用公式表示出来。
学生练习后,在投影下展示确认。
师导:那么我们根据公式和动画用语言描述一下,究竟什么是呼吸作用呢?
生:(呼吸作用的定义)略。
师讲: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出来,一部分用于植物进行各项生理活动,如根吸收水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我们讲完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学生A:我知道了植物和人一样每时每刻都要进行呼吸。
学生B:呼吸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学生C:我知道团结就是力量。
学生D:从几个小组的实验中,我发现果实的呼吸现象最不明显,最微弱,所以也最能长时间保存。
师:你很善于发现问题,你愿意用实验来证明,并把结论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吗?(学生点头)
学生E:老师,我觉得不是“绿色”的植物也能进行呼吸,所以“呼吸作用”的定义中“绿色”应去掉。(学生对此发生争执,师引导辩论)
师:我很欣赏你这种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也赞同你的观点,我们一起把这个建议寄到编辑部好吗?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白菜长在地上能够呼吸,砍下以后还会不会呼吸呢?
生:砍下后也会呼吸,因为它的地上部分还没有死。
师:呼吸就会消耗有机物,所以我们在贮藏的时候要尽量减慢它们的呼吸,减少营养消耗。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感到你们学得很认真,下面我们就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做一些练习。看哪组同学表现得最好(同学们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拓展延伸(大屏幕)
简答:白菜为什么要散开而不成堆摆放?(配合图片)
讨论1:通过学习你认为怎样贮藏蔬菜会更好?
2: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利用呼吸作用原理的例子。
推理:甲、乙两地生产同一种甜瓜,甲地的甜瓜比乙地的含糖量高。经调查,在甜瓜生产季节,甲、乙两地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基本相同,而温度条件差别很大,详见下表: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甲地的甜瓜为什么比乙地的甜?
师生根据教师在黑板上竞赛得分评出优胜组。
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对植物更加了解,希望同学们要爱护它们,使他们能健康成长和我们人类共呼吸!教学反思:
此堂课本着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充分地相信学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他们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探究中发扬合作精神,发挥群体优势,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使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探索;在合作中学会分享;在探究中学会质疑。看到学生准备实验时积极的热情、匆忙的脚步、认真的神态,听到课堂上成功时那忘形的欢呼,我感到由衷的欣慰。是新课改让“薄弱生”重新燃起了对学习的信心,萌生学习的渴望,使所有的学生都动了起来,使我的课堂更热闹起来。
作为新课改为学生张扬个性、培养发散思维提供了广泛的空间,有的同学说:“不是绿色的植物也能进行呼吸,应把呼吸作用概念中的‘绿色’去掉。”我引导学生辩论,对他的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表示欣慰,并鼓励他把这个意见寄到有关部门。还有人提出证实植物六大器官呼吸作用的实验中果实最不易成功,由此认为果实的呼吸最微弱,最好保存。我说:“你愿意用实验来证实,并把结论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下课后,很多同学问我:“老师,咱们什么时候再做这样的实验?”从他们那渴望的眼神中,我感觉到他们对这种学习方式的认可,学生的这种热情更增强了我继续探索和完善这种教学模式的信心。
可在本节课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需要以后改进和完善。例如:课堂时间有限,一些充分展现学生才华和能力培养的机会受到限制,课堂不能充分放开;对课堂时间控制不准;所以对自身的素质还有待提高,以把握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第二篇:《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和反思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目的:
1、观察绿色植物的呼吸现象,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发生部位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3、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植物的呼吸现象
教学难点: 植物的呼吸现象,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法: 演示实验法,观察法,分析法、归纳总结法
教具准备:玻璃瓶,萌发种子,煮熟种子,保温瓶,试管,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你能解释吗?)
1.为什么萝卜放久了会空心呢2.为什么冷藏的蔬菜能较长时间地保持新鲜呢? 3.为什么花盆的底部要有洞呢? 4.为什么卧室里不宜摆放植物?5.为什么人下到储存蔬菜地窖有时会晕倒?绿色植物除了光合作用以外,为了自己的生长还要进行呼吸作用。
一、观察植物的呼吸现象:
演示实验
一、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 现象:燃烧的蜡烛放进甲瓶里,立即熄灭了,说明甲瓶晨缺少氧气。结论:萌发种子进行呼吸时吸收氧气。
演示实验二:(课件展示)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
现象:甲瓶里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混浊。
结论:萌发种子进行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
演示实验三:种子萌发时释放能量(课件展示)
现象:装有萌发种子的保温瓶里温度比装有煮熟种子的保温瓶里的温度高。
结论:萌发种子进行呼吸时产生热量。
小结:上述三个实验的结果表明,萌发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不但吸收 氧气,释放 二氧化碳,而且还会产生 热量。
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
二、呼吸作用的原理: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二氧化碳+水+能 场所 线粒体
概念:绿色植物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的意义:植物的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了动力。
三、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进行提供能量和原料。“谁也离不开谁!”
四、学以致用解决课前几个为什么
五、课堂评价练习(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觉得成功环节是第一个实验还是相当的成功,学生直观感觉,看得见摸得着。后两个实验因客观条件限制,用的是课件展示,虽有动画场景,但还是没现场实验直观,这是一大遗憾。这对于学生对生物现象的感知就有一定的限制。以后再有机会我争取克服困难,尽量给学生上好生物实验课!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教学设计
七上生物
白海一
第三篇:呼吸作用的教学反思
第5章第2节《呼吸作用》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以生物课程标准理念为教学的指导,遵循初中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教法具有多样性,在学生讨论、观察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使教学气氛围轻松活泼,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本节课中,主要通过让学生参与设计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设计实验;教师也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知识。我设计这种课堂形式,期望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求知,在操作中学习,利用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解读》中的要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是十大主题之一,本主题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功能,理解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呼吸作用的知识体系,新教材改变了以往的以“植物的呼吸作用”为标题,以“呼吸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呼吸作用在生产中的应用”为线索的“学科中心”的课程设计思路,而是以“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为标题,以“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有机物为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为线索,突出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主题,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线索是引导学生学会推理、归纳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两条线索,以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的科学知识为“材料”,以推理、归纳的科学思维方法为“针线”,缝制一件精美的“衣服”--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好教材的内容,比如,调整教学的内容,改良实验等,尽管教学内容没有探究性的实验,但同样要充分发扬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促使学生讨论和思考,因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便被动为主动,这才是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
学生经验与老师指导共同完成学习。《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继光合作用之后植物体又一重要的生理活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主要表现在对有机物的分解,产生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但对于植物的呼吸作用往往容易忽视。因此在课堂中我时时注意以人的呼吸作用作为参照,进行一系列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基础性知识,同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如为什么农业生产中对作物进行田间松土,我们在种花时用粗糙的瓦盆还是光洁的瓷盆?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从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一)导入:用两个生活实例
1.引用《锄禾》这首诗,让学生思考:农民为了有个好收成,他们要勤给庄家松土,这是问什么呢?
2.引用今年夏天南方一些地区出现洪涝的是视频,让学生思考:如果夏天雨水过多,造成庄稼地里雨水过多,会对农作物造成什么影响呢?
学生在生活经验或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基本可以思考出其中的原因,逐步涉及到植物呼吸作用的现象,引发学生探究的愿望。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我采用人的呼吸作用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学习。
(二)演示实验一:绿色植物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小游戏(学生和老师一起做):把手放在嘴前,呼一口气。让学生体验当气体触碰到手掌时有什么感觉。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马上就能答出:热乎乎。这说明人的呼吸作用释放热量(能量的一种形式),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否也会释放能量呢?从而导入第一个教学环节。
1.将等量萌发的黄豆种子平均分成两组,一组不作处理,另一组煮熟并冷却。2.将两组种子分别装入两个暖水瓶中,用温度计测量出初始温度:______℃ 3.请你读出温度计的示数:甲瓶温度计读数。乙瓶温度计读数。实验结论一: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三)演示实验二:绿色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引用人的呼吸,带领学生做深吸气、深呼气,问:我们人体在呼吸时消耗了空气中的什么气体?(氧气),释放了什么气体?(二氧化碳)问:绿色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是否也会消耗氧气呢?
1.将等量萌发的黄豆种子平均分成两组,一组不作处理,另一组煮熟并冷却。2.将萌发的种子装入甲瓶,将等量煮熟的种子装入乙瓶。3.将燃烧着的蜡烛分别放入甲、乙两瓶,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甲瓶中的蜡烛。乙瓶中的蜡烛。实验结论二: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四)演示实验三: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学生思考:我们人体在进行呼吸作用时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如何检测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呢?对于二氧化碳的检测方法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所以实验之前我设计了一个“实验热身”: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在这个实验中,我组织学生到讲台前亲自操作,并让全班同学观察实验现象,体验检测二氧化碳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演示实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对于这个实验的实验装置我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将教材中介绍的“注水排气法”改为“挤压塑料瓶排气法”。
1.将等量萌发的黄豆种子平均分成两组,一组不作处理,另一组煮熟并冷却。2.将萌发的种子装入甲瓶,将等量煮熟的种子装入乙瓶。3.一段时间后,将瓶中的气体导入到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甲试管中石灰水。乙试管中石灰水。实验结论三: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能释放二氧化碳。在此基础上,生成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利用绘图,一个卡通的种子形象,在一步步的教学环节中生成呼吸作用的反应式。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我组织了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五)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绿色植物根、茎、叶、花、果实是否也进行呼吸作用 1.提前一天组织学生准备地瓜(根)、土豆(茎)、油菜(叶)、菜花(花)、苹果(果实)装入黑色的塑料袋内并扎紧口。
小组思考讨论:用什么方法探究绿色植物的其他器官是否也会进行呼吸作用? 最后总结最简单、最易操作、最直观的方法是通过检测绿色植物的各器官如果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方法。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绿色植物的六大器官都会进行呼吸作用。
2.组织学生检测透明塑料袋内的油菜叶是否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现象:塑料袋内的气体并不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引发学生思考: 油菜叶在黑色塑料袋会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在透明塑料袋内为什么检测不到二氧化碳呢?从而将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联系起来。
(六)总结呼吸作用
对于呼吸作用的概念交给学生进行总结,学生在本节课实验和呼吸作用反应式的基础上很容易能生成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是在细胞内进行的,这个知识点是复习内容。问:在细胞的学习中进行呼吸作用的是哪个结构?学生很容易就想到是线粒体。从而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发生在生物的细胞内。
(七)呼吸作用的意义
学生思考: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重量减少,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总结:绿色植物之所以能正常生长是因为不断地进行呼吸作用提供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根吸收无机盐等,一旦植物无法进行呼吸作用提供能量,各项生命活动无法进行,生命就会终止。
(八)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应用 1.与导入相呼应,学生思考:
1农民为了有个好收成,他们要勤给庄家松土,这是问什么呢?
2如果夏天雨水过多,造成庄稼地里雨水过多,会对农作物造成什么影响呢? 3我们判断粮食是否晾干可以检测粮堆是否产热,根据是什么?
2.学以致用:储存不当的水果、蔬菜会萎蔫,重量减轻!为什么?给农民提出储存建议!
(展示实物:糠心的萝卜、萎蔫的苹果)本节课教学中的优点:
1.教学语言亲切、规范、生动、简洁、明确,具有感染力。
2.本节课采用多个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生物实验课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操作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科学素养和探究意识,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3.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总结出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和概念。
4.教学中设置了【学以致用】、【生活链接】等与日常生产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问题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会回答一些南辕北辙让你预想不到的问题,在学习完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反应式和概念时,有位学生复习内容时讲:绿色植物在呼吸作用时会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答案完全颠倒,如何正确处理这些突发事件我并没有处理好。
2.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进行多次重复,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学习,让学生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加深理解。
3.在【学以致用】环节中,可以展示一个新鲜的萝卜和一个糠心萝卜,两种萝卜进行对比,使学生思考:糠心萝卜重量减轻,为什么?
4.可以适当引用教材中现有的问题进行教学,如在种花时选用粗糙的瓦盆还是漂亮的瓷盆比较好;邻居王爷爷喜欢清晨去树林里锻炼身体,学习了本节课后,你认为这样做科学吗? 5.在教学中,由于以前教过高中学生的缘故,现在面对的是初中的学生,所以很容易把初中的学生小孩化。
6.知识点遗漏,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有光、无光时(白天和晚上)都能进行。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只有在有光时才能进行。
这是我当老师的第十三个年头,从一个羞于站在讲台上的大学毕业生走到今天,我很高兴自己能一点点的在进步,不过我也深切的感受到,如果想在教师这个岗位上走的更高更远,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
第四篇:《呼吸作用》的教学反思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解读》中的要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是十大主题之一,本主题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功能,理解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呼吸作用的知识体系,新教材改变了以往的以“植物的呼吸作用”为标题,以“呼吸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呼吸作用在生产中的应用”为线索的“学科中心”的课程设计思路,而是以“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为标题,以“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有机物为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为线索,突出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主题,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线索是引导学生学会推理、归纳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两条线索,以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的科学知识为“材料”,以推理、归纳的科学思维方法为“针线”,缝制一件精美的“衣服”--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好教材的内容,比如,调整教学的内容,改良实验等,尽管教学内容没有探究性的实验,但同样要充分发扬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促使学生讨论和思考,因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便被动为主动,这才是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
第五篇:高中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生物必修一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学案
细胞的呼吸作用
细胞呼吸的方式
1.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物,释放能量并生成 2.分类:根据是否有氧参与,细胞呼吸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
有氧呼吸(1)反应式:(2)过程
思考(1)参与有氧呼吸的酶分布场所有哪些?(2)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的相同点有哪些? 无氧呼吸(1)反应式
①分解成酒精的反应式为:
②转化成乳酸的反应式为:(2)过程: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第二阶段的产物是酒精和 思考呼吸作用分阶段进行有什么意义? 提示:(1)可使能量逐步释放,对保持生物体的体温稳定有重要意义。
(2)中间产物的形成为生物体进行其他代谢活动提供物质基础。(3)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部位进行为生物体自身新陈代谢的有序活动创造
条件。
(4)能量利用率提高。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 练习
单选题:
一、单选题:
1.完成有氧呼吸全过程的结构是()
a.细胞质基质 b.线粒体 c.细胞d.肺泡 2.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的co2中的氧()a.全部来自氧气 b.全部来自水 c.全部来自葡萄糖 d.来自葡萄糖和水 3.人体红细胞所需能量的来源主要是利用()
a.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b.葡萄糖,进行无氧呼吸 c.乳酸,进行有氧呼吸 d.乳酸,进行无氧呼吸 4.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水分子参与反应的过程和生成水分子的过程分别在()a.第一和第二阶段b.第二和第三阶段c.第一和第三阶段d.第三和第二阶段
5.在实验条件下,测试某种恒温动物离体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e)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下图中哪一曲线能正确表示其结果()
6.有研究者将下列四种等量的细胞分别磨碎,然后放到四个离心试管内高速旋转离心,结果磨碎的液体分为四层,如右图,其中③层有较多的有氧呼吸的酶。则在下列的各种材料中③层最厚的细胞是: a.皮肤细胞 b.口腔上皮细胞 c.心肌细胞 d.肾脏细胞 7.用酵母菌酿酒时,如果向酿酒的原料中注入足量的氧气,会出现的现象是()
a.酵母菌死亡,不产生酒精b.酵母菌增多,不产生酒精 c.酵母菌增多,产生酒精增多 d.酵母菌减少,产生酒精增多 8.关于真核细胞呼吸正确的说法是()
a.无氧呼吸是不需氧的呼吸,因而其底物分解不属于氧化反应b.水果贮藏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中,可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c.无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d.有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
9.在细胞呼吸中,消耗12摩尔氧气所释放出的能量,转移到atp中的有()千焦 a.3242 b.2322 c.3483 d.1952 10.下列反应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内均能完成的是()a.葡萄糖→丙酮酸 b.丙酮酸→酒精+co2 c.adp+pi+能量 →atp d.h2o→[h]+o2 酵母菌细胞呼吸类型的探究
1、实验探究过程
实验结论: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 2.实验中的关键步骤(1)将装置(甲)连通橡皮球,让空气间断而持续地依次通过3个锥形瓶,既保证o2的充分供应,又使进入a瓶的空气先经过naoh的锥形瓶,洗除空气中的co2,保证第三个锥形瓶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所致。(2)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待酵母菌将b瓶中的氧消耗完,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确保是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练习
1、两个生物兴趣小组分别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请分析回答:
(1)甲兴趣小组想探究的具体问题:酵母菌是否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产生 篇二:高中二年级生物教案生物的呼吸作用
高中二年级生物教案生物的呼吸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氧呼吸的过程
3、使学生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4、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5、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
6、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这两种生物界最重要的两种生理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通过让学生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培养学生列表比较能力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产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的意识,同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义等四部分内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课本中提到的类似,只是更加强调发生的部位在细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还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接着教材给出了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插图阐述了有氧呼吸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且指出了各阶段进行的场所:
第一阶段是葡萄糖脱氢,产生还原性氢、丙酮酸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继续脱氢,同时需要水分子参与反应,产生还原性氢、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三阶段是前两阶段脱下的氢与氧气结合生成水,这一阶段产生了大量的atp,这个阶段也在线粒体中进行。
3、无氧呼吸
教材首先说明生物一般是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并分别阐述了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
然后教材对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部分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也可以产生乳酸又做了补充说明;同时教材还用小号字对有氧呼吸的进化做了简要的介绍。
教师在这里应补充无氧呼吸与发酵这一组学生易混淆的概念。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材是以图表结合讲述的形式,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进行了比较。
5、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材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呼吸作用的意义,其一,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二,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在这里教师有必要对呼吸的意义作适当的补充,如: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等。
教法建议
1、引言
因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课上也是重点学习的重要生物学原理之一,所以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还是有基础的,因此引言可从学生已有的对呼吸的理解作为切入点,教师可设计问题串检测学生对呼吸的理解程度,并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2、有氧呼吸
(1)让学生比较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本所给的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在比较中体会有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物都需要水这一事实。
(2)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有氧呼吸过程程中的物质变化和atp的产生
在引导学生讨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时,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师一边写化学反应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同时参看课本图解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a、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h];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b、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h],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c、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h]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atp。
教师可指导学生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行表解分析。
(3)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变化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有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4)在学生完全清楚了有氧呼吸的三个步骤后,教师应提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深化对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
为使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同时也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教师还可以提一些利用有氧呼吸原理用于生产实践的相关问题,供学生讨论,同时加深对有氧呼吸的理解。比如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如果有人向你请教怎么能长期储存农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你能利用学过的呼吸作用原理,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或措施吗?”
3、无氧呼吸
(1)无氧呼吸的概念
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生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供氧不足?”,这样很自然地有了下一设问:“在缺氧条件下,生物体如何呼吸呢?”从而引入对无氧呼吸的学习。
教师应向学生解释我们平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实际上指的有氧呼吸,它是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的。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高等生物称为无氧呼吸,如果是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则习惯上称为发酵。
(2)无氧呼吸的过程
教师可采用一边写化学方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最后总结无氧呼吸的全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
为使学生加深对无氧呼吸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从葡萄糖到丙酮酸这一阶段完全相同,只是从丙酮酸开始它们分别沿不同的途径形成不同的产物。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讨论话题,以强化对二者联系的理解。如可提问题:
①你每天都进行很多运动吧?你是否想过,当你进行不同形式的运动时,你的身体其实采用不同的方式为你供能呢?
②病毒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
5、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此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供讨论的与人类生产实践相联系的话题来分析,以训练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可问:
“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
6、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师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呼吸作用的意义
(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3)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例如,呼吸作用的中 间产物丙酮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迅速转化为甘油、氨基酸、酶、色素、植物激素等各类物质。可以说,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内各种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枢纽,它把生物体的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等连成了一个整体。
(4)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题】 第七节 生物的呼吸作用
【教学重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呼吸作用的本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有氧呼吸过程;无氧呼吸的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手段】挂图、板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言
因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学课上也是重点学习的重要生物学原理之一,所以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还是有基础的,因此引言可从学生已有的对呼吸的理解作为切入点,教师可用下面的问题串检测学生对呼吸的理解程度:
你能写出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吗?
呼吸作用的最本质的物质变化是什么?
呼吸作用最本质的能量变化是什么?
呼吸作用发生在生物体的哪个部位?
呼吸作用的原料是什么?等等
因此,可以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2、有氧呼吸(1)让学生比较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本所给的的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在比较中体会有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物都需要水这一事实。
(2)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有氧呼吸过程程中的物质变化和atp的产生
在引导学生讨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时,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师一边写化学反应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化学反应式,同时参看课本的图解的的方法来进行教学。a、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h];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b、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h],丙酮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c、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h]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atp。
教师可指导学生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行表解分析,如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场所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线粒体
反应物
葡萄糖
丙酮酸和水
还原性氢和氧气
生成物
丙酮酸和还原性氢
二氧化碳和还原性氢
水
产生atp数量
少量(2)
篇三:人教版 高中生物《生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生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学生对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本节内容是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来分析其本质内容,不但抽象,而且运用到许多化学知识,因此学习有一定难度。
《生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本节内容是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来分析其本质内容,不但抽象,而且运用到许多化学知识,因此学习有一定难度。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细胞呼吸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一些例子,如为什么要给农作物松土,酿酒的原理等演示给学生,且围绕这些事例构建细胞呼吸及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应该比较高。
二.教学内容分析:
《呼吸作用》是人教版新课程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五章《细胞能量供应和利用》中一个重点。主要介绍生物体产生atp的主要方式细胞呼吸的两种呼吸形式。以一个探究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引出了细胞呼吸的两种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着重介绍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的场所、条件、产物和反应方程式以及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的场所、条件、产物和反应方程式及细胞呼吸的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设计思路:
(1)多媒体创设情景,提出探索问题;(2)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推理;
(3)演示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的结果,并概括出相应的概念;(5)分析所得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2)、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比归纳能力、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的特性,使学生逐步学会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2)、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
1)、有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
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呼吸作用的本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六、教学难点 1)、有氧呼吸过程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和产物。
2)、有氧呼吸的产物二氧化碳和水中的各种元素来自那个反应物。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手段: 挂图、板图、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言
试写出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分析物质变化是什么?能量变化是什么?
呼吸作用发生在生物体的哪些部位?具体有哪些变化?
2、有氧呼吸
(1)让学生品读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体会有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物都需要水这一事实。
写出反应式让学生配平,参看课本的图解。
(2)指导学生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行表解分析,注意物质变化如
场所
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 线粒体
第三阶段 线粒体
反应物 生成物 产生atp数量 需要atp数量 氧的关系
葡萄糖
丙酮酸和还原性氢 少量(2)需要(2)无关
丙酮酸和水 二氧化碳和还原性氢 少量(2)不需要 无关
还原性氢和氧气 水 大量(4)不需要 有关
(3)能量变化
学生通过阅读说明不同数据: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第二课时
1、引言
提一些有氧呼吸原理用于人们生产实践相关的问题,加深对有氧呼吸的理解。比如:“怎么能长期储存农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能用呼吸作用原理,提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吗?”
呼吸作用是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过程,酶是调控的关键因素之一,受诸多因素影响,凡能影响呼吸作用过程中酶的各种因素,就必然会影响呼吸作用的速率。
哪些因素会降低呼吸作用呢?
其一是储存湿度,当生物体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升高时,其代谢速率就会相应增强。
其二是储存温度因素。酶活性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其三是氧气浓度。氧气是有氧呼吸的原料,二氧化碳是呼吸作
用的产物,根据化学平衡原理,降低反应物浓度或增加产物浓度都会降低呼吸作用的速率。如番茄储存过程中可抽去空气,补充氮气,把氧浓度调节到3-6%左右。
强调:把氧气浓度减得越低,呼吸作用速率就越低,这种看法对吗? 综上,大致归纳出储存环境的三点最基本要求是低温、低湿、低氧。
2、无氧呼吸(1)无氧呼吸的概念
缺氧条件下,生物体如何呼吸呢?”。从而引入对无氧呼吸的学习。(2)无氧呼吸的过程
学生练习写化学方程式,配平反应式,引导学生分析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 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
为使学生加深对无氧呼吸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 ①无氧呼吸的产物有酒精或乳酸,其产物的差异由什么决定的? ②为什么无氧呼吸释放出的能量比有氧呼吸要少得多?
③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如酵母菌,在缺氧情况下进行无氧呼吸,为什么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无氧呼吸会受到抑制?
④能列举出实例来说明在酒精或乳酸中还储存着能量吗?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项目 呼吸场所
有氧呼吸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
是否需氧
气
氧化分解是否彻底
氧化产物
二氧化碳和水
有小分子有机物存在于最终氧化产物中,如酒精或乳酸
能量释放 产生atp数目
是否需酶 化学本质
需要酶
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需要酶
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释放出大量能量
1mol葡萄糖可产生36或38molatp 释放出少量能量
1mol葡萄糖可产生2molatp 彻底
不彻底
第一、二阶段不需要氧气,第三阶段需要氧
全过程均不需要氧气 无氧呼吸
全过程均在细胞质基质
4、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光合作用 反应部位
光反应在叶绿体的基粒片层结构(类囊体)的薄膜上,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
所需条件
光反应需要光,暗反应不需要光,需酶
有氧呼吸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中
只需酶
物质变化 代谢类型 进行的时间
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同化作用 绿色植物光下进行
行
有机物彻底氧化为无机物 异化作用
一切生物及其生活的部分随时随刻都在进 与光的关系 能量变化
在光下才能进行
光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
与光无关,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有机物物中的能量被释放出来,其中约有40%左右转移到atp中,其它以热能散失
光合作用为所有生物的有氧呼吸作用提供有机营养和氧气,有氧呼吸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
此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供讨论的与人类生产实践相联系的话题来分析,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
加强光合积累、降低呼吸消耗,即:想方法加快光合作用的速率,同时又能适当地降低呼吸作用的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