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比例解决问题复习课 教案
《用比例解决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两河完小 张素会 教学内容: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复习教学目标: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练习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2.复习用比例解决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重点和难点: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用比例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量关系
1、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一本书,已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
2、选一选
(1).当()时,x 和 y 成正比例。
① x y = k(一定)② = k(一定)
③ x + y = k(一定)④ x-y = k(一定)(2).如果a = bc,那么当 c 一定时,a和b 两种量()。
① 成正比例 ② 成反比例 ③ 不成比例
yx
(3).C= πd 中,如果C一定,π和 d()。
① 成反比例 ②不成比例 ③成正比例
(二)复习用比例解应用题
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1)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①题中有哪三种量? ②哪种量是一定的?
③另外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2)用比例知识解答,指名板演。(3)检验,作答。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1)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分析:这道题的路程是一定的,()和()成()比例.所以两次行驶的()和()的()是相等的.(2)列比例式解答。
(3)引导学生概括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用比例解答下面各题:
(1)华南服装厂3天加工西装180套,照这样计算,要生产540套
西装,需要多少天?
(2)一条水渠,每天修25米,12天可以修完。如果每天修30米,多少天可以修完?
2、挑战自我:用比例解答,只列式,不计算
(1)修一条长6400米的公路,20天修了1600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路还要修多少天?
(2)工人装一批电杆,每天装12根,30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多装6根,几天能够完成?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指导,小组展示成果。
3、我能行:用正反两种比例解答。
一辆汽车原计划每小时行8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4.5小时。实际0.4小时行驶了3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实际需要几小时?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分析、思考方法。拿到应用题不要急于先做,要先读题,找出对应关系,判断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就可以正确解答了。
(五)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37页—38页。
教学反思: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是有其独特的思考方法的,所以在教学的设计上重点放在指导、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思考方法上。第一层次,先做判断练习,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因为这是正确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基础。第二层次,进行最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着重训练学生怎样找对应关系,如何正确判断,然后再动笔做题,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第三层次,进行间接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目的是在原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更高一步。
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说、想、做,让学生在参与中复习好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使知识的学习成为训练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质的载体。
教学中强化了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尽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于生活同在,这节课通过七道练习题去引导和启发学生,最终学生真正掌握了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第二篇:用比例解决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金石小学:唐呈
一、教学内容: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复习
二、教学目标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练习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2.熟练掌握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能正确地用比例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点
学会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解题步骤解题。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何种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五、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两种相关联的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对比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是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是一定的;反比例是变化
方向相反,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积是一定的。
yk(一定)x关系式:
xyk(一定)
(三)复习数量关系
1、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6)一本书,已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7)圆周率一定,圆的周长和直径。(8)圆周长一定,圆周率和直径。(9)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与所需块数。(10)x=3y,x和y
二、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例
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分析题中的数学关系:
(1)分析:题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 _____,它们成_______比例。它们的________是一定的。即等量关系式:。(2)用比例知识解答,教师板书。
例
2、小明读一本书,每天读10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5页,多少天可以读完?
等量关系式:每天看的页数×天数=总页数(一定)
解比例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生总结)
1、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反比例;
2、设未知量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3、列出比例式,并解比例式;
4、检验并作答;
三、比较练习
1、王叔叔开车从甲地到乙地,前2小时行了100Km。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一共要用3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远?
分析:题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它们的________ 是一定的,它们成_______比例。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2、王叔叔开车从甲地到乙地一共用了3小时,每小时行50 Km,返回时,每小时行60 Km,返回时用了多长时间?
分析:题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它们的________是一定的。它们成_______比例。即: 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分析、思考方法。拿到应用题不要急于先做,要先读题,找出对应关系,判断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就可以正确解答了。
五、作业
用比例解决问题
(1)同学们做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2)一个晒盐场用500千克海水可以晒15千克盐;照这样的计算,用100吨海水可以晒多少吨盐?
(3)某农场要收割小麦140公顷,前3天收割了84公顷,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几天才能收割完?
(4)爸爸打算给亮亮的小书房铺上方砖,用边长3米的方砖需要48如果改用边长4分米,需要方砖多少块?
第三篇: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
《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59—60页例
5、例6。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2)使学生能用比例方法正确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方法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肯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
会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法与学法:教法:创设情景,质疑引导。
学法:理解分析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① 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② 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③ 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行数。(2)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习了解比例。这节课我们就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用比例解决问题)二.探究新知(1)创设情境。
①教师:出示教材第59页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
学生:描述图上的内容
②从图上你了解到那些数学信息?指明学生说一说。(2)教学例5。(学生读题)
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需要多少钱?
①想一想: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寻找条件,独立思考,列式算一算,在小组中交流。②指名说一说计算方法。学生可能的计算:12.8÷8×10
=1.6×10
=16(元)
③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吗?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说明:这样的问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
④教师: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⑤指名汇报。说一说解答方法。汇报时显示可能会说出: 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
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⑥组织学生设未知数,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方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订正。⑦指名检验。⑧教师: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练习,然后交流。(3)教学例6。
①教师出示例6题目,组织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解答方法。指名汇报可能说出:
因为书的总数一定,所以包数和每包的本数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包的本数和包数的积相等。
③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解答,集体订正。
解:设要捆x包。
30X=20×18
30X=360 X=360÷30 X=12
答:要捆12包。
④如果要捆15包呢,每包多少本?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练习,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三.应用反馈
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2题
(1)先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四.课堂作业
教材第62页练习九第5题。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例5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例6 解:设要捆X包。
12.88=X10 30X=20×18
8X =12.8×10
30X=360
X=128÷8 X=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X=360÷30 X=12
答:要捆12包。
第四篇: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主备人:黄菊芳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
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
一、归总应用题。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教学过程:
一、以情激情。(课件出示)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30页,可装订200本,每本50页,可装订120本。(2)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5吨水,水费是10元。照这样计算,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水费是20元。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正比例,反比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出示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2、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三、自主探究。
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照这样计算,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水费是多少元? 自学指导一:
1、理解题意,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2、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并说出理由。
3、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钱。你能列出等式吗?
4、解比例,检验,作答。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8χ= 12.8×10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例6: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自学指导二:
1、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并说出理由。
2、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设要捆x包。你能列出等式吗? 3解比例,检验,作答。
交流总结:解答用正、反比例解的应用题的步骤:
1、判断题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注上单位名称。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
5、检验、作答。四.巩固延伸: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钱?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3、500千克的海水中含盐25千克,120吨的海水含盐几吨?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六、课堂作业。
教科书P62练习九第3、7题。
第五篇: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金寨中心学校 刘世梅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9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含正、反比例的问题,这类问题学生在前面实际上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
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这里主要学习用比例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本节学习例5,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教材由张大妈与李奶奶的对话引出求水费的实际问题。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正、反比例的量。
2、能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重点]
能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我们班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3)单价一定,总价与购物数量。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