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课程改革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2 20:2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课程改革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课程改革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农村课程改革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课程改革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前言

教学的主要过程在课堂,课堂上用什么模式去学习、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和发展。我课题组在河南省农村骨干教师期间承担这一课题。二年来围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这一中心,进行了备课、上课策略的研究,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和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提出了有效教学的观点,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教学结构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二年的研究,进行了教学现状的调研,经过学习培训,开展研究课研讨活动,以点带面,总结研究成果,摸索创新教育中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研究背景

冲破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冲破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的,冲破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弊病,冲破书本、讲授、作业的物理学习老套路。把素质教育的任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全过程,灵活地学习洋思教学经验,在观察、探究、运用、创新上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出一套好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探求出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路子。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针对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加大投入,农村落后的教育严重落后的局面必然被打破,那么,课堂教学必将带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为农村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为现有条件下农村课程改革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很多专家、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今天,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殿堂增砖添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这一课题的提出的理论基础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克服“普洛克洛斯威斯之床”(又名“魔鬼之床”)现象。“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据此,我们提出“有效教学”即“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这一课题的提出的理论依据是,著名教育家的理论阐述。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卢梭《爱》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49页)。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也认为“(教育)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罗素:《教育的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14页)。现代教育家、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也说过,教师的工作就是有效地教育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许多教育家的著作为我们的实践与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学价值论,运用现代教学结构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进行了二年的研究,取得了有益成效。

三、研究内容和要突破的难题

(一)、基本内容

1、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推行探究性的学习方法;

2、为农村中学班额过大,教学组织困难的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

3、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以解决农村学校模具、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

4、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以达到更高效的教学目的。

(二)、突破的难题

1、原有的教学模式在大多数师生中已经根深蒂固,怎样做到彻底改革?

2、怎样发挥农村学校的优势,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简单实用的物理实验器材。

四.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工作方案

1、逐步调动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利用学生小组的互动、合作和交流,为找到解决农村班额过大,课堂教学组织困难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3、利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谈话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检查课堂教学的优劣成败

五、研究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2006年8月始——2007年元5月

任务:对以上所做的工作作初步的实践,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总结;

第二阶段:2007年5月——2008年5月 任务:对前面的问题进一步改革探索,总结形成较完善的物理课堂改革教学理论,并形成一定的教学成果。

第三阶段:2008年6月至2008年8月 撰写结题报告。

六、研究主要过程

(一)、探究性学习研究过程,1、探究式教学促进了教师的不断学习,促使教师必须跟上科学的发展来研究物理教学,跟上课程的改革来研究教学方法,跟上创新的要求来大量充电。

2、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打破老师的权威地位,平等交流,充分倾听学生意见。

3、适当开放课堂,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探索、实验。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探究方法。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讨论、猜想,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要及时、热情的鼓励和帮助,同他们一起探讨出产生困难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还可以节省时间以免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

5、汇报劳动成果,在学生充分探究学习的前提下交流合作总结出物理概念获原理、定理、定律。让学生自己总结汇报,从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6、老师归纳总结,学生总结出来的结论可能会有不足之处,老师要及时的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准确无误的结论。

(二)、农村中学班额过大,首先充分利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制定预习提纲。其次,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再次,课后,适当布置作业进行巩固练习,并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自制模具、实验器材 充分发挥农村学生生活实践优势和动手能力强的特长,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实验器材和模具,建立家庭实验室,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弥补农村中学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

七、课题成果

课题实验研究开展以来,参与实验的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普遍提高,其物理学科成绩均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培优补差工作效果明显。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得到了培养。同时锻炼了老师,提高了课题组每位成员的业务、理论水平。本课题组成员共写了多篇论文、优质课教案,其中多篇论文获得国家、省、市优秀论文成果奖,多人次被评为市级以上优质课。

八、存在的问题

1、由于农村中学教育的现状,现代化的教学硬件不足,给课堂教学带来较大的影响。

2、学习紧张与自制实验器材在时间上有冲突。

3、探究性学习用时过长,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以上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附本课题研究成果及资料

1、刘汉银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市优质课一等奖

2、孙永进 《探究——欧姆定律》 市优质课一等奖

3、孙永进 《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探讨》 国家优秀论文三等奖

4、孙永进 《适当开放物理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市优秀论文二等奖

5、刘汉银 《如何激发“后进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市优秀论文一等奖

6、周宝英 《浅谈物理教学中其它学科知识的应用》 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7、赵莉 《初探多媒体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整合作用》 市优秀论文一等奖

8、刘汉银 实验前、中、后学生成绩对比及分析报告

9、孙永进 问卷调查及分析报告.

第二篇: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研究”结题报告

《课程改革中改进教学方式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本课题为西宁市教育科学立项课题。我课题组于2008年4月中旬向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上交申请,2008年10月底,由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正式批准该课题为市级立项课题。在一年多的研究中,我们坚持正确的教科研导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围绕课程改革的要求,着眼于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积极探索研究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改进,着力于 提升课堂的有效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从2008年年初规划课题开始,经过开题论证和一系列研讨活动,到现在的结题阶段,实现了从选题到开题、从方案到行动、从实践到结论的不断跨越,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研究背景

2001年6月我国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新课程改革时代的来临,本课题正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中,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及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而提出。这既适应时代对教育的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我校是一所学生人数超过三千的大校,且长期以来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其中农民工子女、少数民族学生各达到全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在西宁市众多中小学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在中小学的教育衔接上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成绩,我校于2001年便开展了“优化课堂教学”的系列研究、实践活动。通过系列研究、实践活动,教师的观念有所更新,教师的角色也在悄悄变化。为此,我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的,不容忽视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如:“重知识传授,轻引导启发”、“重教法设计,轻学法指导”、“重课堂训练,轻实践应用”、“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等。而此类问题恰恰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素养及能力的提升,制约着学生知识及能力的提高。本课题旨在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研究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探索既符合新课程精神又符合教师自身实际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上的新突破,并期望在全市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课题以转变教师教学方法和形式作为实施新课程的突破口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切入点,立足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既符合新课程精神又符合教师自身实际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上的新突破。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不仅能较好地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素养,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研究内容:

1、转变教师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以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方式为重点,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组织、引导、促进、合作作用。

2、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为突破口,以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为基本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等。

3、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探索激励型、发展型的评价方式,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教学效益。

4、通过教师的积极实践和反思,增长教学智慧,提升教学素养。研究重点:

以课堂教学中经常的、普遍的、反复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突破点,采取客观、科学、实用的态度,深入探索教学方式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发展有意义的现代教学方式,并同新课程精神有机地结合。

四、研究的有关措施

1、及时收集相关的理论性文章,组织学习,帮助教师把握课题研究方向,引导他们切实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学绩效。

2、在研究的主体上,我们将以老师为课题研究的主体,引导教师广泛参与教育科研,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和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3、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举办讲座、培训、合作交流,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4、定期作好阶段专题总结,对在课题研究中成果明显的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

五、研究过程

1.展开研讨,精心选题。

自从开始选题,我们就邀请了校教研室领导围绕课题研究展开了系列的探讨,集中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由于校领导的关注,确立了符合我校教育教学情况利于操作的课题,经前期认真准备,我课题组于2008年4月中旬向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上交申请,这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

2、召开课题发布会,坚定信心。

2008年10月底,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正式批准为市级立项课题。课题组认真撰写开题报告,召开课题发布会,邀请专家及校领导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证,同时开展本课题的宣传动员,在全校、全组范围内建立起转变教学方式的研究氛围和支持系统。建立与课题配套的教学常规、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评价机制。选取课题研究的对象,组建培训者队伍,采取专题讲座、问题诊断、课例研究、参与式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研训一体化模式,对全组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培训,提高共同认识,坚定试验信心。

3.加强学习,提高理论认识。

强化研究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借鉴,注重自我反思,实践改进,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水平,保证了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实践研究中,我们把学习、反思、改进,贯穿于实践研究过程的始终;注意个人学习、校本研修、课题组学习相结合。为使研究教师更进一步的认识课题研究的背景,加深对课题的认识,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我们编定印发了《课题研究资料读本》,并集中组织课题成员又一次研读了《新课程标准》,学习了相关著作。通过阅读、讨论,加深对课题的认识,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课题组还搭建了交流互动的平台,定期召开不同形式的研讨会,实现以交流促思考,以思考促发展的目的,为课题研究实施的有序、有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4.注重实践,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活动。

坚持从实践出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学校教研活动,围绕研究专题,通过对试验课、实验课的剖析、反思、研讨,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促进研究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理论素养及教育教学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5.加强规范,做好研究的总结分析。

为了使课题研究务实,各研究小组在务必在多次讨论研究后,方可形成研究方案。待形成后及时开展相关的论证活动,认真修改完善研究方案和计划,各成员结合研究方案进行尝试研究,并于阶段中期就个人研究成果在小组内交流、研讨、改进,推举一名代表展示小组研究成果,阶段研究结束后,各研究组认真总结,撰写阶段研究总结。

六、研究结果分析

本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观念,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研究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探索既符合新课程精神又符合教师自身实际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上的新突破。我们认为,研究结果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一)教师定位有了转变。

要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首先要使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对教师职业及相应的角色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我们通过组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心理上、认识上形成共识,学会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兼顾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自由健康的发展。

(二)转变了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发展。

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应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体验快乐,交流彼此的情感,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要实现这种转变,教师就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确立学生为本的思想,从“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从“单打”角色过渡到与学生“双打”“混合打”的角色。在和谐的氛围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实践研究中,通过课堂教学探讨,对教师、学生调查问卷等方式,我们发现并克服了很多问题。比如:课堂上一味的老师问学生答,或者老师自问自答,忽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单方面质疑解疑,课堂练习单一重复。

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角度考虑的,我们在教学中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转变。变“组织教学”为“兴趣激发”教学;变“讲授知识”为“合作探求”;变“统一教学”为“分层次教学”。重视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和创新运用知识,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成果汇报,教学评价等。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显著的转变,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了学习带来的乐趣。数百名学生曾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级各类比赛的不同奖项,为学校和个人争得了一定的荣誉。

(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研究,广大教师发现了自身的问题,充分认识到教师不再是“传授学科知识的专家”,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启动组织者、指导调控者以及学生活力和生命力的激发者。与此同时,研究教师也掌握了一定的教育科研方法,懂得了注重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认识到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工作,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实践反思铺就了教师的成功之路。两年来,我课题组成员有多篇文章在全国、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有一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获国家级一等奖,多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获省市级奖项。

七、反思和展望

两年来的课题研究,工作和成果都还是初步的。我们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产生不少的困惑。我们的课题研究还要在以下方面多下工夫:

1.加强理论研究,推动研究的深入进行。从理论上的把握,到实践中验证,对我们而言,还需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要继续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研究理论,在实践和研究中不断提升我们的研究水平。

2.进一步优化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怎样才能使教师的课例分析深入下去,使观念、认识外化为教学行为,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行动起来,实现自身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和优化,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它将伴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将伴随着我们的不断探索超越,我们将进一步总结和研究。

《课程改革中改进教学方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 2010年9月

第三篇:物理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预习交流,学练展评

——课前预习、练展结合研究教师: 赵全金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物理预习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前奏,物理预习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以探索者的姿态面对文本,从而更好的促进课堂教学的完成,但现实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少有物理老师能够真真的重视课前预习,不能做到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做很好的指导,从而使预习流于了形式,学生的预习习惯自然也无法养成。《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找问题、查资料、想问题、记疑点、做实验、做题目,进行识记积累、联系生活周边的现象、分析比较、调动已知解开未知、自我求知、自我获得、自我提高。对于物理学习而言,预习是求知过程中一个良好的开端,具有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里体验自学的乐趣、感受方法,用自学探究的结果来获得愉悦,满足成就感。同时,成功地进行课前预习,对所要学习的教材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上课听讲就能做到胸有成竹,带着问题听,所获取的信息更加准确、集中、听课效果自然就比较理想。所以,良好的预习工作能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提高物理教学的课堂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预习交流、学练展评”的物理课堂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科学素养。对于实现课改新课标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无疑是有很大现实意义的。

三、课题研究的的策略

1、学生对课前预习的动机不明确,2、部分学生根本就不会预习。措施:

1、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预习必须的内在因素。

2、培养学生具备多种预习能力。首要的是查阅能力。其次是编写预习学案的能力。

3、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一节课的内容教师要明确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4、我在编写预习学案时,根据教材内容,采用了

(1)问题阅读法。(2)学习目标作业化。(3)结构提纲法等编写方法,指导学生预习。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①设计初中物理的教学探究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策略,唤起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想探究;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敢探究;注重方法引导,使学生会自主探究学习;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爱探究学习,最终,形成“课前有预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②设计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重在参加体验性的探究机会、通过交流展示的方式体现合作学习的过程,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采用开放式的实践探索研究方法:即由参加研究的教师共同合作,共同探讨,相互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边实践、边探索、边进行经验总结交流。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⑴课题研究的准备(2010年3月~2010年7月)

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理论及实践资料,花较长时间系统学习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加课前预习对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⑵课题开题报告会(2010年9月)

课题组成员及全体物理教师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⑶课题实验(2010年9月~2011年6月)

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备学案、上试验课、实验操作、正误分析、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近几个月的实践,把“预习交流、学练展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⑷汇报成果阶段(2011年6月~2011年9月)

课改教师汇报各种研究成果,包括课件、论文、材料、数据等。

⑸修改完善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月)

在大量数据、案例、实验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研究成果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

⑹进行课题结题报告。(2011年12月)

七、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组织学生课前预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所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是教师在长期教学中的期望。在中心学校推广的“六环节导学案”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课前预习。而课前预习的目的是:阅读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完成预习题,实现低层次目标自达。这从理论上似乎很容易,但在教学实践中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课前预习,预习又能达到目标确非易事。在实际教学中尽管教师都做了努力,实际上很少学生能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课前预习的动机不明确,即不知道为什么预习,从而没有产生课前预习的内在要求和热情。2.部分学生根本就不会预习,认为预习就是看看书、记记概念、记记公式。经过一年的探索我认为加强学生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不仅有利于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1、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预习必须的内在因素。动机是推动个体前进的动力,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所引发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能力,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预习必须的内在因素。动机是推动个体前进的动力,必须使学生产生自觉学习的动机,使他们明确为什么要预习,让他们产生预习的内在要求和热情,要让他们感到,预习是一种习惯,一种必须,而毅力、兴趣的培养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解决了学生的这些内在因素,才能完成学生课前预习的能力培养的第一步。我在讲“汽化和液化”一节时就布置了一些针对性的预习题:

(1).汽化是_______(2).液化是______(3).除课本外再列举“汽化”和“液化”的实例(不少于三个,),看谁列举的多。(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那些?举例说明。通过以上题目引导学生去看书,并且必须认真看才能做出以上题目。同时又必须要求写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课堂上提出来,通过小组合作,教师点拨,去解决问题。通过强化学生的课前预习训练,使课前预习成为一种习惯。

2、培养学生具备多种预习能力。首要的是查阅能力。使用相关的工具书及网络,是学生打开知识第一道门的钥匙,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能力,在查阅资料时锻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预习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能动性的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们在编写“眼睛与眼镜”一节预习题纲时就安排学生查阅“眼镜的度数”、“视角”的大小与像的关系等。其次是编写预习学案的能力。教师在编写预习学案时把每一节中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要求学生按照预习提纲进行预习,同时我们还要求学生自己编写预习题纲,或者小组合作编写预习题纲。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尝试编写预习题纲评比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一节课的内容教师要明确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预习中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通过小组合作能解决的不讲,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特别是在编写预习学案时,要难易适中,目标明确,要考虑初中生课时多,科目多的特点,能让学生

课上预习的,就不在课下预习,能不预习就不预习。例如:在讲授“欧姆定律”时,鉴于实验器材等条件因素的影响,我就没有安排学生预习,而是课上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在讲授“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一节时,我们则布置了较多的课下预习任务。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这一问题,从晾晒衣服到暗渠灌溉,学生提出了许多实例,而课上教师的点拨,小组的合作学习仅用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也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4、我在编写预习学案时,根据教材内容,采用了不同的编写方法,指导学生预习。

(1)问题阅读法。即在编写预习学案时把每一节教材的要点、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要求学生按照预习目标进行预习,带着问题预习,任务明确、目标清楚有利于抓住要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目标中感到疑难的问题,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深入研究,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我们在课堂上的精讲提供了基础。例如:在编写“液体的压强”这一节时,我们就提出了三个恰当的问题,学生用了3-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后回答问题,提出的问题是(1).液体压强的特点是什么?(2).液体压强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3).液体压强大小的公式推导过程。学生的预习成效显著,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再次感知教材,加以教师点拨。从而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2)目标学习作业化。对于实验课,我在课前布置目标作业,进行预习,为课堂探究实验做好准备。如在“测小灯泡的电阻”实验中,课前布置如下预习作业。

测下灯泡电阻的原理是______。实验中需要的器材______。实验中的实验步骤_____,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_____,本实验的注意的事项是_____,本实验的结论是_____。

(3)结构提纲法。此种方法有如下作用。A、使自学有了方向,做到合上书本能回忆起基本的内容。B、使自学有头绪,有条不紊,能抓住特点,难点,对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听课时,小组合作时,能更专心,效果更好。C、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此种方法客观上为教师精讲点拨提供了基础,为学生多议多练争取了时间。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讲“光的反射”时,我们提出了以下预习题目:光的反射定律是什么?光的反射定律演示实验中为什么用“翻转光屏”?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什么?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应准备那些器材?这些器材有什么作用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让学生画出知识网络图。近期我们又改列提纲为画“知识树”的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新的“知识树”给学生播下了一种“美”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在惊讶于赞叹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会驱使学生自觉地进行预习。

八、课题研究成果

1、探索尝试“课前有预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模式。

其课堂结构是“课前有预习→预习检查的多样化→自主探究学习→学练展评→反馈交流”。

具体概括如下:

(1)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物理情景问题结合自己的课前预习,积极思考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设法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提出探究问题;

(2)课前预习检查方式可以有老师提问,课代表检查或有学生自己陈述自己的预习成果和全体学生交流

(2)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主探究问题,形成和检验假设,解决问题,解释观察结果,分析数据或观点,进行综合得出结论。

(3)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与评价所学内容与学习方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以拓宽理解,形成新技能;

(4)通过达标检测的结果,掌握学生的学情;

九、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教师方面:通过一个阶段的实施,我们对课前预习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编写预习学案更加得心应手。而在课内探究课后延伸中,也真正尝到了甜头。体会到了“三四五”优质高效课堂模式的优越性。在课堂上把自主权交给了学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我们也从泛泛的讲解中解脱出来,成了课堂的导演,提高了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学生方面:体会到了预习的重要性,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好多学生让自学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养成,一种必需。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有的学生自己动手写出了较高水平的预习学案,还有的学生能对老师写的预习学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大大提高,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学习兴趣。

一堂优质高效的科学探究课需要时间作保障,这正是有效进行科学探究课的矛盾所在,也是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实施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这也是本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

第四篇:物理自行车研究结题报告

物理自行车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自行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既轻便、环保,又可以健身,深受人们的青睐,中国老百 姓拥有5亿多辆自行车。年出口达到2000万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是一个自行车王国,每天清晨和 落日时分,滚滚车流在中国的城市中碾动,这是最为壮观的一道风景,这是一条现代中国流动的长城。这人人皆知的自行车上,却有许多等着我们去探究,我们几个同学组成研究小组,经过我们五人和物理老 师的一番讨论之后,确立本次研究性学习的主题: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

二、课题准备 大家共同商量后,将本次的“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主题分成五个小课题: 1. 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范凯达)2. 自行车的相关历史(阮世超)3. 自行车的结构和功能,杠杆知识(许玉宇)4. 自行车上的摩擦知识(李家琪)5. 自行车的设计和改造,并分析自行车前后轮静摩擦力问题(阮方荣)以上课题涉及八年级和九年级《物理》中的知识,我们巩固了初二的内容,也同时对初三《物理》中杠杆 这一章节进行复习,也对高一的知识进行了巩固。

三、课题目标 为了培养我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创新思维,得到独立锻炼的机会,增强社会合作能力,激发了我拉的科 学探究精神,学到课本没有的知识,也能通过此次课题更好地从物理这一角度了解自行车。

四、课题目的(!)提高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原理的能力(2)自已用科学知识改进日用品性能的能力(3)提高自己观察、收集信息的能力(4)培养创新能力,设计改装自行车(5)培养同学的合作精神,共同探究(6)通过学生亲自调查与访谈,了解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科 学方法。(7)让我们初步掌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了解学术研究的基本程序和规范,培养对于学术研究和初步兴趣,体验学术研究的成就感,初步养成良好的学术品质。(8)通过成果展示提高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活动步骤与过程

阶段一:确定要调查的课题,制定计划及主要任务;分析课题的可行性及研究范围;明确将要调查的对象 老题确定完课题,同学讨论分为五个子课题,并分配给了同学,我们小组共同制定了一系列有序可行的计 划,期待着能完美完成此次任务。阶段二:研究实物,外出采访自行车摊的师傅,并作记录,调查自行车流行现状,全面搜索第一手资料。利用周末,我作为组长,将任务交给每一个同学,有的人把自己的自行车搬出来,供大家观察,有的

人走进了自行车专卖店,研究自行车结构,并询问有关人员,有的人去了修自行车的摊铺一趟,询问了修 车铺的师傅,了解到自行车的内部结构,问了他和脱链的原因。还有的人专门做了问卷调查,并进行整理,概括。周末的实地考察让我们收获了很多,也让人家对自行车的兴趣愈发变浓,感觉才这是真正的了解自 行车的开始。阶段三:查找相关的资料,进一步的试验探究,整理资料及数据。这几个假期,大家通过各种途径上阶段的资料进行深一步的探究和讨论。<中国百科全书 >《十万个为 什么》 《辞海》等一些书籍成了我们小组的常客了。大家一有空就上网搜索,下载照片。我们终于了解到了 “世界上最原始的自行车”,看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自行车”,感受到了这小小的自行车竟然存在着如此多 的奥秘。大家都十分好奇。阶段四: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成果汇总。得出调查报告,想出合理建议。小组同学把这几个星期以来的资料给大家分享,向物理老师和其他人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共同交 流,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共同对其进行了筛选、修改。每个人将资料整理成几张小报告,对课题研究 进行总结。片段五:活动感想与体会。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们离开课堂,来到最普通的生活中去实践。在那几周里,我们走访了自行车市场、去图书馆寻找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还请教了物理老师。当然,在这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拦路虎”,但我们并没有因为害怕而退缩,如那次去自行车店铺的师傅,因他十分忙碌,所以我们就在烈日下足足晒 了一个下午,但最终还是顺利进行了采访。在这次十分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小组的所以成员都亲自参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敢于 提问,并且努力总结,同时也培养了我们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通 过自己的研究得到研究结果的乐趣。同时,锻炼了我们搜集、整理、分析信息和资料的能力,发现了我们 的潜能和价值,增强了自信。对这次通过自己努力取得的结果,我们感到十分的满意,也乐在其中。我们 都期待以后还有更多的利用集体的力量解决和研究更多有趣问题的机会。最后通过研学,我们认识到物理 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当然,在这次综合实践中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但是我们想:至少,我们用心,用汗水,用自己的 智慧去经历了,感受了,体验了,结果就显得不太重要,过程才是我们所享受的瞬间。我们应经常在生活 在实践,在实践中去学习。


第五篇:《基于工作过程“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研究》结题报告

《基于工作过程“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研究》结题报告

摘 要:基础护理学传统教学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单一,与医院实际工作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很茫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能很快地进入护士角色。因此,基础护理教研室全体教师从2013年3月起着手进行《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经过2年多的研究,已经顺利达到预期目标,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取得明显成效。现将该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 课程改革 结题报告 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2(a)-0215-04

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基础护理教研室承担了“《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课题任务,在系主任的指导下,在部分老师及学生大力支持下,认真完成的资料收集及分析,拟定《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电子教案、习题库、撰写研究论文等一系列工作,初步取得了研究成果。现将该课题的研究工作简要总结。该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高职教育的特色是以“实用”为中心,既要求学习理论知识,更注重动手实践能力,而最终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1]。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改变,护理教学也在不断地改革探索,使教学适应临床发展的需要。根据调查和大量文献报道:(1)高职护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后到临床实习,不断反映老师教的与临床做的不一样。(2)临床带教老师则反映,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护理操作实际动手能力较差,整体护理工作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在对病人的评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健康宣教能力以及实际工作中的应对能力等方面,学与用的差距太大。

传统教学存在以下缺点:

(1)教学方法单一。传统教学采用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2)传统教学采用理论和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3)传统教学课程编排不能围绕着一个学习任务作为目标,未按照医院实际护理工作流程设计,课程内容彼此联系不紧密,使得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很茫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能很快地进入护士角色。(4)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因此,进入医院后,临床老师一致反映学生责任心缺乏,工作适应能力差。(5)传统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素质水平。临床老师认为学生对病人的评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健康宣教能力以及实际工作中的应对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认识,确定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探索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和传授式教学,构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专业技能、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新型课程模式,实现教学内容的职业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以致用,使得护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的需要,最大程度的接近临床,消除学生进入临床后的茫然。课程研究的内涵与目标

2.1 《基础护理学》课程的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护理学》课程是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以基于工作过程和任务引领、行动导向为指导,以护理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为依据,按照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过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模拟完成医院护士实际工作的职业情境,将职业能力培养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工作过程知识;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进行有机结合的任务引领型课程。

(1)教学目的。

使学生护理操作技能熟练,具备组织完成护士各班工作任务的能力,真正做到适应快、技能熟、职业素养高,为后续的顶岗实习打下扎实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基础,并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

(2)教学内容。

面向医药卫生领域,一是针对护理专业岗位群的、专项的、综合的、完整的、工作的技能训练(专业能力);二是按照工作过程――评估、计划、实施、评价的完整行动过程训练(方法能力);三是按照团队建设过程,让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训练(社会能力)。

(3)教学要求。

以工作任务引领的方式,按照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过程为主线,学生完成一个个连贯的、实际操作的阶段性任务,最终学生完成医院护士实际的工作过程。

(4)教学方法。

通过老师设置情境和要求,采用行动导向型参与式教学方式,模拟式教学、体验式 教学、情境式教学,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创造性地去完成工作任务。

(5)教学手段。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基础护理操作视频影像、多媒体和教学网络平台辅助等。

2.2 课程的研究目标与指导思想

《基础护理学》课程研究目标是:课程实施方案具有开放性好、动态发展、实施过程规范性好、模拟职业性强、实用性好、现代化手段突出、高职特色鲜明。

《基础护理学》课程研究的指导思想是:课程研究使学生熟悉护士主要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以及如何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即建立任务引领、行动导向、注重工作过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系统化的课程方案。课程研究的内容

《基础护理学》课程研究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制定课程学习目标、选取与组织课程内容、确定教学方式与方法、规范教学组织与实施。

3.1 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

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要完整,即是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要反映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任务在整个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

3.2 课程学习目标的制定

学习目标的确定应该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一致,要依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为了将学习目标分解落实,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选择,制订教学中不同阶段、不同任务的分目标。

3.3 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依据学习目标的要求,以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情境为导向,选择若干个有代表性的、完整的工作任务作为课程的学习内容。

3.4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确定要根据《基础护理学》课程的特点,采用任务引领、行动导向式教学方式,具体来讲,要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医院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课堂设在课堂和实训基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要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模拟操作、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操作视频、讲授答疑等教学方法。并将现代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

3.5 教学组织与实施的规范

教学组织形式要依据课程内容的安排,选择行动导向原则组织教学模式为主,其他模式为辅,综合运用。要通过师生共同确定工作任务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为此,应该编制课程标准和详细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对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编制实施的条件、要求、方法、考核指标及考核方式等,以规范和指导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过程,保证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成效。学生学业评价要以过程为主,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研究的步骤

该课程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确定研究流程,具体有6个阶段。

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护理学》课程开发步骤。

(1)课程调研阶段。

目标:

①归纳医院护士实际工作流程。②找出课程涉及的主要工作岗位。③分析确定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及各个任务间的衔接关系。

内容:

1)调研并分析临床护士的实际工作流程、班次和岗位设置情况。2)调查并分析该课程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及对应的工作任务内容。

方法:

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召开研讨会、小组工作等。参与人员为课程组教师和行业专家(护理部主任,护士长等)。

(2)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阶段。

目标:

①分析确定主要岗位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②分析确定对应的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及素质要求。③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内容:

①调查主要工作任务内容并分析其工作过程。②调查并分析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知识结构和素质要求。③描述《基础护理学》典型工作任务。

方法:

召开毕业生返校交流会、课程研讨会,收集医院对护理毕业生的需求信息,同时专业教师深入医院调研或顶岗实践,与医院专家一起对护理专业的主要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3)课程内容选取与组织阶段。

目标:

①确定课程的知识总量。②构建学习情境并进行横向与纵向组合。③建立知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内容体系。④制定课程标准,进行辅助资源建设。

内容:

①追踪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情况。②研讨以主要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学习情境及排序问题。③研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时要求、课程师资标准,以及教学辅助资源建设等内容。

方法:

召开研讨会,通过对主要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分析、设计,产生学习情境,按照病人入院护士工作流程和职业能力的深度和广度建立课程内容体系。研讨课程内容、师资标准。参与人员为课程组教师、行业专家。

(4)课程教学设计阶段。

目标:

①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②确定课程教学实施条件。③完成工作任务设计。④确定课程教学评价方案。

内容:

①设计教学方法以及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②研讨教学实施的师资组成与分工、教学软硬件设施及配备。③设计职业能力训练任务(工作任务)。④研讨教学评价标准与评分及评价实施办法

方法:

课程组教师下医院,与医院工作者一起收集和整理职业能力训练素材;研讨课程评价标准和办法。最终形成详细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5)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阶段。

目标:

①完成课程教学实施方案。②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内容:

①设计教学进度表。②设计任务情境和学习环境。③组织课程具体实施。

方法:

①由课程组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按照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过程为主线,细化课程实施方案。②由课程组准备和营造任务情境和学习环境,组织学生完成工作任务。

(6)教学过程分析阶段。

目标:

①总结课程研究的成效和不足。②完善课程实施方案。

内容:

①评价学习情境、教学单元的合理性、排序和组合的有效性,进行修订完善。②评价工作任务设计的质量,进行修改完善。③评价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修订完善。

方法:

①由教师团队和系办人员通过对在校生进行问卷、访谈,对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相关人员和毕业生进行问卷、访谈,了解课程实际实施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②按照基础护理学研究的步骤进行修订完善。主要包括:护士职业岗位调研表、护士过程及典型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表;教学指导文件主要包括:课程标准、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学业评价方案等。课程改革特色与创新

《基础护理学》课程研究建设过程中,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1)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该课程在课程改革中也提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为依据、以职业资格或行业标准为参照设置课程,确定课程目标。

例如:该课程设计了5个阶段任务,22项阶段子任务。学生按照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过程为主线,即入院护理、生活护理、专项护理、用药护理、出院护理。将专业技能、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融入训练任务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系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学以致用的课程内容。遵循工作过程的课程理念,通过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使教学内容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适应职业工作需要。

例如:该课程内容选取是建立在职业岗位分析和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医药卫生岗位有:临床护理,社区护理,老年福利院护理。因此,该课程以主要工作任务为依据选取课程内容,构建学习情境,根据护士实际工作流程序化课程内容。

(3)仿真模拟的教学设计。建立模块式学习情境,融“教、学、做”为一体,在“仿真临床环境”中,开展情景化教学。每个模块依据实际工作任务与内容,设计典型的学习任务,课程教学设计转变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构建相关理论知识,以患者入院为例:

原有的教学内容中患者入院过程,要求学生熟练患者入院工作流程,基本流程就包括了5句话,学生学完以后仅仅只是记住了入院过程,但对每个过程中护士的职责,工作任务,要求都不清楚。教学情景设计以学会办理入院手续为目标,设计了5个项目。

项目一:铺床技术,要求学生明确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何认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学会为不同患者准备床单位。

项目二:运送技术,要求学生学会使用轮椅、平车、担架运送患者,保证患者安全。

项目三:卧位与安全,要求学生能为不同的患者安置不同的卧位,保证患者舒适,利于疾病恢复。

项目四: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异常生命体征,学会护理异常生命体征的患者,学会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

项目五:医疗文件的书写,要求学生规范完成医疗文件书写,特别是体温单的绘制。

(4)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该课程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医院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课堂设在教师和实训基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应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模拟操作、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操作视频等。并将现代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

(5)以学生为主体的实施课程。因此,在课程的实施中,特别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进行,教师要转变给学生灌输知识的角色,应根据课程内容采用有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6)评价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课程考核方案。该课程构建了新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学习过程考核,即考核平时学习态度,又考核职业素养,即考核个人能力。考核内容分为学生学习工作态度、职业素养养成、职业能力水平、专业知识掌握程度4个方面。

这是本课程的学业评价项目及分数分配说明:学生最终成绩包括3个部分:①理论考核(60%):即期末卷面成绩,试卷与对照组相同。②平时表现(10%):包括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的组织,情境的设计,角色扮演表现等,由教师和学习组长共同打分,取平均分为此项目最后成绩,期末记入学生成绩单。③实践考核:其中个人考核(20%):随机抽取3个实践项目,小组考核(10%):即随机抽取某一小组成员进行考核,分数代表所有小组成员的分数。课程研究成果

(1)提高了学生全面认识和把握护士工作流程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在学习开始,就让学生了解护士真实工作流程、在模拟情境中进行学习。据同学们反映,这样的课程学习使他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了他们全面认识和把握护士工作流程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满怀憧憬。

(2)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上有了根本的转变《基础护理学》课程突出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际操作为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老师在学习中主要是起到组织、引导、指导学生“做”,让学生在“做”中提高职业能力、认知和积累知识。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老师教,学生做”的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组织能力[2]。

(3)培养了学生的团队与协作精神。在讨论、技能练习、考核时都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的表现代表整个小组的水平,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从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及协作能力。

(4)拉近了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距离。《基础护理学》课程组成员多次深入医院进行调研,对医院的实际工作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归纳了护士工作流程、主要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以职业活动为训练素材。使教学内容贴近职业岗位实际,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了兴趣和动力。课程开发建设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护理学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也发现的问题与不足。

(1)班级人数偏多:每班人数都为50人,所以,在小组讨论、模拟演练时,有时课堂局面不好掌控,课堂略显混乱。另外,由于小组多,小组发言时间占用也较多,影响课程进度。(2)费力耗时。该次课改是在原课时144学时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在现有实验室条件下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护理学教学,花在教学准备和课堂的精力和时间大大多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学生情境演练和操作技能考核时,均感受到学时的限制。(3)形成性评价标准不一,人为因素较大。形成性评价考核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水平[3]。但在进行形成性评价中,也存在评价标准不一,方法不成熟,人为因素过大等情况。

该课题进行了2年,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有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教学改革的路是艰辛的,但没有改革就不会有进步。今后将继续进行课题研究,进一步完善,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冯晓峥.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68-70.[2] 画妍,徐莎莎,刘喜文,等.临床护理人员对《基础护理学》浸入式临床见习的效果评价[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13):61-63,73.[3] 刘文娜,刘姝.妇产科护理考核模式的研究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0):91-92.

下载《农村课程改革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课程改革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五里小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二、课题背景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我县的全面铺开,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结 题 报 告市三十八中: 李冬青 张雄伟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结 题 报 告 市三十八中: 李冬青张雄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实施......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结题报告

    宜阳县基础教育科研课题 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课题负责人:赵宗伟(***) 所在单位 :宜阳县白杨镇第一初级中学 通讯地址 :宜阳县白杨镇第一初级......

    《农村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谷城县冷集镇第二中学课题组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农村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是襄樊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的“十二......

    幼儿园开放性课程研究结题报告

    步步高点读机:http://教育担负着人类文明传承的历史使命,长期以来着重于继承和传播现有的文明成果,而且传播方式封闭、单一,这种“面向过去”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人......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编号:200902006 主持人:王国才 河北省海兴县张会亭乡板桥中学 课题组成员:杨玉荣 许彦辉 刘春刚 王俊霞 董之瑞 王福栋......

    《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四川省屏山县龙溪乡中心学校 蒋吉维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

    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研究结题报告大全

    《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教学策略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一、问题的提出 1.学校实际教学需要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小学。通过调查了解,发现我校学生普遍对写作不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