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班科学活动:车轮圆圆 教学设计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车轮圆圆
设计意图:《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车辆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它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最近,孩子们对转动的车轮充满了好奇和遐想,总在谈论一些关于车的话题,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生成了本活动。本活动以各种各样的玩具车辆展开,进一步探索轮子的秘密。活动目标:
1、在操作过程中探索、发现轮子是圆形的,会滚动,它由不同的材料制成。
2、观察了解生活中许多东西都装有轮子,通过尝试、比较,体验轮子能省力,体验发现的乐趣。
3、鼓励幼儿相互合作、积极交流,激发探索问题的兴趣。
活动重点:发现轮子是圆的,感受轮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活动难点:探索感知车轮是圆的,而不是方形的或三角形的。活动准备:
1、带有轮子的各种玩具每人一份。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积木若干。
2、一辆有轮子的手推车,一件重物。
3、每人一份游戏制作材料(废旧纸盒、两个小棒,一盒橡皮泥、4个带洞的塑料瓶轮子)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幼儿自由玩玩具,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好多好玩的玩具呢,请你待会儿找一个空的地方去玩一玩,你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好几个人玩。
幼儿分散玩耍、探索,老师巡回观察指导,引导小朋友相互之间交流。
2、谈话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玩得很开心,现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刚才玩了什么? 怎么玩的?有什么发现?
二、探索活动。
1、教师:你看到轮子是什么形状的?轮子可以是其他别的形状吗?你想要什么形状的轮子?
2、幼儿尝试用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形状的积木做轮胎进行操作。
3、教师小结:圆形的轮子能滚动,长方形,三角形有棱角,不能滚动。
三、观察轮子,了解轮子的多样性。
1、引导幼儿说说在幼儿园、家里、街上还看到那些东西有轮子。
2、观看PPT,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找找、比比,发现轮子的不同之处。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小结:轮子有的大,有的小;中间有空的,有实的;有的轮子宽,有的轮子窄;有的轮子上还有花纹;有的是橡胶做的,有的是塑料做的,有的是……轮子各种各样,但是他们都是圆形的。
四、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轮子能省力。
1、教师:人们真能干,造出了这么多不同的轮子,用轮子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我这儿有许多书,我想请小朋友把这些书从教室的这边送到那边,再从那边送回来。小朋友可以想各种办法把书送过去,看谁想的、用的办法最多,你们可以自己去找朋友一起想办法送书。
2、幼儿分散送书游戏,分别体验用手拎、抱、抬和用车推的方法,感受用车推的舒服,体会轮子能省力的优点。
3、集中交流
教师:谁来告诉大家,你用了哪些方法送书?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小结:轮子除了会滚动,滚得快,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省力。所以人们造出了好多有轮子的东西来为我们服务。
四、玩一玩,做一做
1、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装有轮子,轮子的用处真大。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发明一些有轮子的东西呢?教师示范制作方法。
3、幼儿制作,教师个别指导。
4、幼儿分享,带着它和小朋友一起玩玩。
延伸活动:
请幼儿为心中的车设计轮子,适用于特殊场合,并和小朋友分享成果。
第二篇:教学活动设计中班科学《配对》
教学活动设计中班科学《配对》
设计意图:
此次活动是一个以游戏为主的、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游戏,它充分反映了数学活动的重要目标——能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活动中提供的材料“鞋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必须使用的,从孩子关注自己的鞋子出发,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但伴随着游戏活动,就会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可以满足幼儿游戏和好动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数学教育目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设计了贴近幼儿生活的活动。活动简单,比较形象直观,满足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初浅的数概念。
活动名称:《配对》 活动目标:
1.学习“一双”、“一对”的概念。
2.学习按物品的特征,将相同的东西配对。活动准备:
1.图片小朋友.2.班上小朋友的鞋子 活动过程:
一、学习“一双”、“一对”的概念
1.出示图片:小朋友
教师:这个小朋友多可爱呀,你们看看她有几只眼睛啊?
2只眼睛还可以说是1什么眼睛?谁知道呀?
2.教师告诉幼儿,2只眼睛可以说是一对眼睛。
3.请小朋友再看看还有哪些部位也是有两个呢?(耳朵、鼻孔、脚、手)
4.小结:像我们人体身上两个一样的东西就叫“一双”或“一对”。
(如一对眼睛、一双手、一双脚等)
二、知道物体的“一双、一对”
1.出示一只袜子
教师:这是什么呀?它够穿吗?要几只才够呢?
引导幼儿说出两只袜子就是一双。
2.小朋友的鞋子
教师:这是什么呀?它穿上合适吗?
三、幼儿操作(鞋子配对)
1.小朋友好多鞋子宝宝玩游戏时,都站乱了,请你们仔细的找一找,让鞋子宝宝配成对,好吗?
2.幼儿给鞋子配对
提醒幼儿将配好对的鞋子争取的摆放在鞋架上。
四、活动评价
1.你们都把鞋子宝宝配成对了吗?
2.小朋友真能干,把那么多的鞋子宝宝配成对了,鞋子宝宝说谢谢你们啦
五.找鞋子
请小朋友请找班上散落的鞋子,快者为胜。教学反思:
活动的开始我创设了情境“帮鞋子找朋友”,让幼儿从关注自己脚上的鞋子出发,通过观察,使幼儿知道脚上鞋子有两只,两只鞋子是一样的,它们是一对好朋友。在“帮鞋子找朋友”环节中,请幼儿根据手里的单只鞋子到很多鞋里去找另一只一样的鞋子。在出现问题后,及时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讨论,讨论使幼儿相互吸取经验,这种相互的学习方式使幼儿接纳他人的观点,达到学习的目的。帮助幼儿解决了特征混淆的问题,使幼儿知道一样颜色、一样花纹、一样大小的两只鞋子是一双鞋子,丰富了一双的概念。在操作环节:材料的设计考虑到了鞋子大小花纹一样颜色不同、颜色花纹一样大小不同、颜色大小一样花纹不同,这几种在操作材料中都显示出来,由于在前面“找鞋子”环节中幼儿出现了问题,幼儿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在操作中都能正确成双配对鞋子。整个活动,老师的指导有针对性,由简到难,层层深入,有效的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三篇: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1
活动目标:
1.感知滚动现象,初步理解圆形的物体可以滚动,方形的物体不能滚动。
2.了解圆形物体在平地和斜坡上滚动的速度不一样。
3.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在日常生活中有玩皮球的经历
材料准备:圆形物体(如小汽车、罐子、积木、皮球、玻璃珠等)、方形物体(如积木、方形盒子等)
活动重难点:
理解圆形的物体可以滚动,方形的物体不能滚动。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观看视频《足球比赛》,让幼儿感知足球滚动的现象。
2.探索思考:
(1)视频中的足球是什么形状的?
(2)它是怎样运动的呢?
二、幼儿自己动手玩一玩。
探索发现:
1.圆形物体滚动的特点。
2.圆形物体在平面上是怎样运动的呢?
3.小结:通过各种圆形物体在平面上的运动,我们可以发现,圆形物体在平面上是以滚动的方式运动。
三、幼儿玩一玩,想一想。
探索发现:
1.圆形物体在斜坡上怎样运动呢?
2.和在平面上的速度一样吗?
3.小结: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圆形物体在平面上和斜坡上滚动的速度不同,在平面上滚动得慢,在斜坡上滚动的快。
四、感知方形物体运动的特点。
1.探索发现:
(1)幼儿在平面上进行实验,观察方形物体是否可以滚动?
(2)幼儿在斜坡上进行实验,观察方形物体在斜坡上是怎样运动的?
2.思考:方形物体能在斜面上能滚动吗?
3.小结:通过以上游戏活动,我们可以发现,方形物体在平面上不能滚动,在斜坡上可以滑动。
五、分享交流。
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可以滚动呢?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吧!
活动反思: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微课《圆圆方方滚一滚》以幼儿熟悉的《足球比赛》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引导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操作、探索,观察、对比、思考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整个活动过程是以幼儿为活动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幼儿通过“玩中学”知道:圆形物体是以滚动的方式运动,在平面上滚动得慢,在斜坡上滚动的快;方形物体在平面上不能滚动,在斜坡上可以滑动。
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2
活动目标:
1.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
2.了解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知道呼吸、燃烧都需要空气。
3.积极主动探究空气的秘密,懂得要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
活动重点:
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
活动难点:
了解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知道呼吸、燃烧都需要空气。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提前渗透空气污染的原因。
材料准备:透明塑料袋、玻璃杯、蜡烛每人一份,皮球,蜡烛燃烧课件,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环境污染的ppt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魔法口袋,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特点。
提问:猜一猜我的魔法口袋里装的是什么?你们能不能看见它?能不能摸到?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味道的?
小结: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主动探究,知道空气无处不在。
提问:空气都藏在什么地方呢?幼儿先进行猜想然后验证。请你拿着宝袋去教室找找吧。找之前记得:一定要把你的宝袋装的满满的;在哪里找到的空气:听到拍手声立马回到座位上。
说说你的空气是从哪里收集到的?
小结:原来桌子下、空调旁、门后边都有空气,空气无处不在。
3.借助课件《燃烧的蜡烛》以及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的ppt图片,大胆猜想,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空气的用途。
(1)通过游戏,了解人类和动物离不开它。
提问:空气都有哪些作用呢?请你捏住鼻子,闭紧嘴,现在有什么感觉?除了我们人类谁还需要空气?
小结:人和动物都需要空气,没有空气,都会窒息而死。
(2)蜡烛燃烧实验操作,知道蜡烛燃烧离不开空气。
提问:蜡烛燃烧需要空气吗?如果我把杯子扣在蜡烛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去当个科学家操作一下吧。
蜡烛有神变化?为什么会熄灭?是很快熄灭的还是慢慢熄灭的?幼儿猜向后播放课件《燃烧的蜡烛》幼儿观看。
小结:燃烧也需要空气。
(3)观看ppt图片,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
提问:看,我今天带来一个皮球,它里面是什么?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你见过的哪些东西里边是空气做成的?教师结合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小结:生活中我们踢的足球、游泳圈、结婚龙门等都是空气做成的,空气的作用真大。
4.观看空气污染ppt图片,交流空气污染的原因,萌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提问:这个人为什么要带口罩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教师小结:希望大家成为环境小卫士,自身做起,时刻提醒周围人们保护我们的环境,相信我们会生活在一个清新的环境里。
活动延伸:
现在我们每人拿一个“魔法袋,到户外收集空气,去放飞“风等”
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3
一、设计意图及学情分析:
在4—5岁孩子们的眼中,能够吸引铁质物品的磁铁有着无穷的“魔力”。他们对磁铁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欲望:磁铁有着怎样的本领?我们的生活在磁铁的帮助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了带领孩子们探索磁铁的奥秘,我设计了此次教学活动。
新《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注意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萌发对科学的兴趣”。中班幼儿在生理上的进一步成熟,行为有了一定的持久性,而且动作比较灵活、有条理。这一特点要求教师为幼儿提供更多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同时,教师应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
因此,我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给每一名幼儿动手的机会;鼓励幼儿用图画的形式记录探索的结果;创设了“去磁铁王国旅游”的情境;设计了“我是小磁铁”的游戏,让孩子们在合作、操作、游戏过程中探索磁铁的奥秘。
二、活动目标:
1、感知磁铁能吸引哪些东西;了解每一块磁铁都有两个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能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科学探索,并将探索结果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3、让幼儿体验动手动脑探索的乐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三、教学方法:
1、游戏法:游戏“我是小磁铁”。幼儿根据教师指令,用肢体动作形象的展现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2、情境创设法:创设了“去磁铁王国旅游”的情境导入活动,提升了活动的趣味性。
3、多媒体法:自制课件,将教学目标渗透在课件中,通过动画、图片给幼儿视觉和听觉双重感官刺激。
4、操作法:给全体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感受磁铁对铁质物体的吸引力和磁铁间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四、活动准备:
1、多媒体动画、用塑料袋和即时贴制作的一面蓝色一面红色的游戏服装、大记录表。
2、幼儿操作、活动材料:有颜色区分正负极的磁铁若干块、书本、纸片、毛巾、衣服、筷子、铅笔、玻璃杯、塑料玩具、电池、回形针、硬币、钥匙、蔬菜、橡胶手套、皮筋等。
3、经验准备:幼儿认识磁铁,知道磁铁有条形、环形、蹄形等多种形状。
五、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磁铁能吸引铁质的东西。
难点:了解每一块磁铁都有两个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六、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情境导入)
幼儿在教师带领下排队唱歌:“请你坐上我的汽车······”进入活动室。
教师:“咱们的好朋友磁铁邀请大家去磁铁王国旅游,咱们的旅行车马上要出发了,小乘客们快快系好安全带!”
2、活动步骤
①了解磁铁的吸铁性:
教师:“汽车到站了,小乘客们请下车。看,蹄形磁铁来迎接咱们了!”
播放课件第一个场景,引出问题:“小磁铁刚才说它和谁紧紧抱住了?磁铁真的能抱住铁吗?它能抱住不是铁质的东西吗?咱们来一起试一试。”个别幼儿上前示范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在大记录表上相应的位置贴上笑脸和哭脸,作为标志,进行记录。
将幼儿分成四组,每组提供一套操作材料,分组进行操作。幼儿亲手将磁铁与书本、纸片、毛巾、衣服、筷子、铅笔、玻璃杯、塑料玩具、电池、回形针、硬币、钥匙、蔬菜、橡胶手套、皮筋等物体接触,感受磁铁对铁质物体的吸引力,并根据是否能被磁铁吸引,在大记录表上相应的位置贴上笑脸或哭脸。
教师总结:“小朋友们找出了答案,磁铁确实没有吹牛,它真的能够吸引像······这些铁做东西,但不能吸引像······这些不是铁做的东西。你们真能干!下面咱们一起看一看小磁铁是怎么说的。”
播放课件第2、3个画面。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在哪里看到过磁铁呢?”
幼儿回答。
播放课件第4个画面,了解磁铁的吸铁性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②了解每一块磁铁都有两个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教师:“下一站是小磁铁的家,那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小磁铁们,看,它们在欢迎你们呢。”
播放课件第5个画面,“小朋友们猜一猜,小磁铁如果遇到了它的磁铁伙伴会这样呢?”
幼儿回答,猜测不同答案。
教师:“咱们还是试一试吧。”
幼儿分组操作,得出结果——“会吸引、会分开。”
教师:“小朋友们的答案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还是让我们看一看磁铁爸爸是怎样说的。”
播放多媒体课件第6、7个画面,使幼儿了解每一块磁铁里都住着红宝宝和蓝宝宝,红宝宝遇到蓝宝宝就会很开心,紧紧抱在一起;颜色相同的宝宝遇到就会不开心,远远躲开。同时,了解磁铁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磁悬浮列车。
教师总结,并与配班教师配合,用肢体动作展示给幼儿。
游戏:“我是小磁铁”。幼儿身穿游戏服装(前胸和后背一面是红色,一面是蓝色),扮演磁铁宝宝,根据教师指令做出相应动作。当教师说“红宝宝遇到蓝宝宝”时,胸前红色和胸前蓝色的幼儿抱在一起;当教师说“红宝宝遇到红宝宝”或“蓝宝宝遇到蓝宝宝”时,胸前颜色相同的幼儿伸臂、转头,示意互相躲开。
3、活动结束
教师:“小朋友们快坐好,听听小磁铁在说话。”
播放课件第8个画面,小磁铁邀请小朋友们去户外玩游戏,幼儿坐上“旅行车”离开活动室。
七、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到室外继续探索,发现更多可以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同时在区角活动中增加磁铁类游戏,如:两端装有不同磁极磁铁的小火车、小猫钓鱼(鱼嘴装有回形针,鱼竿顶端装有磁铁)。
八、课后反思
1、自制多媒体课件与活动过程环环相扣,给幼儿视觉和听觉双重感官刺激,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唤起了他们的求知欲。
2、“去磁铁王国旅游”的情境符合幼儿好奇、爱幻想的心理特点,将幼儿迅速带入活动当中,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
3、“我是小磁铁”的游戏生动、有趣,与操作活动相结合,有效的巩固了教学成果。
4、两次动手操作,给幼儿充分的探索空间,体现了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
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4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及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发展幼儿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帮助幼儿理解5的实际意义,引导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5个物体,正确认读数字5,学习5的形成,知道4添上1是5。
活动准备:
1、猫头鹰、啄木鸟、燕子的标本或图片;田鼠、虫子图片若干‘4、5的数字卡片。
2、幼儿操作材料、活动用书。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故事引出猫头鹰、啄木鸟、燕子,让幼儿说出各种鸟都有哪些本领,可让孩子们相互讲一讲,调动幼儿学习兴趣。
二、用各种鸟类捕捉害虫为主线,复习4的形成与数数,学习5的形成与数数。
三、引导幼儿用材料操作和数手指游戏,进一步理解4添上1是5。
四、教师与幼儿合作一起制作简单的活动材料。
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5
设计思路:区域工作时我班大部分孩子被纸杯吸引,他们把纸杯变成机器人,又把纸杯变成很多东西,我看到孩子们对纸杯变化那么感兴趣。所以设计这节活动,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进一步探索纸杯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探索用各种方式或使用各种辅助材料是纸杯变化。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1、用纸杯接一杯水喝,问:我刚才干什么了?用什么喝的水?
2、纸杯除了喝水还能干什么呢?
3、幼儿操作,教师引导。
4、评析。
5、教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可变的东西,只要我们爱动脑子,一定会让更多可变得垃圾变得有用。
材料:
磁铁
小铁球或者其他可磁化的铁锡制品如:曲别针,钉子,小的饰品。(可以生锈的铁制品就是磁性金属)
食品盘
无毒颜料
碗或者其他容器
勺子
稍厚一些的纸
步骤:
1、把颜料倒入容器中或者烤盘中
2、把纸放入食品盘中,或者你用的盘中
3、指导着孩子把各种小制品放入颜料中
4、用勺子舀出这些物品,然后放在食品盘内的纸上面
5、用磁铁在甜品盘下面不停的移动。这些小铁制品会随着甜品盘下的磁铁不停的跳舞。不久你的画就做好了,要随时补充颜料。
制作原理:利用重心移动的原理(电池滚动而带动外壳翻转)。
材料:废旧1号电池、硬卡纸、双面胶。
制作方法:
1、将长20厘米、宽7厘米的.硬卡纸围成圆筒状,再用双面胶粘贴固定。
2、将其中一个筒口用长8厘米、宽5厘米的纸封住。
3、在圆筒内放人电池,并用同样方法封住另一个筒口。
4、用水彩笔在圆筒上画一个站立的小人。
玩法:将玩具放在斜坡上滚下来,筒上的小人会不断地翻跟斗,非常有趣。
制作原理:平衡原理
材料:细铁丝、橡皮泥或乒乓球、硬卡纸、笔。
制作方法:
1、将一根长20厘米的细铁丝弯曲成M状,然后在铁丝两端插上乒乓球或等重的橡皮泥。
2、把画有小动物头形的硬卡纸贴在铁丝上。
玩法:可放在手指或笔上摇晃着玩,体验平衡的神奇。
注意:必须符合力臂相等和两边物体等重这两个条件才能平衡。
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6
设计意图:
《幼儿园课程》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动物找家是主题《可爱的动物》中的一节科学活动。而中班幼儿对科学活动有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在设计这个教案时,我把操作活动与情景活动进行整合,以情景贯穿活动。以帮助迷路的小动物找家为情境,让幼儿始终处于操作游戏的环境中。幼儿在相应的环境中通过感知、操作等活动,与物体相互作用,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从而获得大量的科学经验。
一、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
2.能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为小动物找到适合的家。
3.感知动物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
二、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动物卡片、动物生活环境背景图。(森林、草原、河流)
2.《动物世界》视频
3.游戏材料:动物居住地标。
三、活动过程:
(一)观看《动物世界》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及习性引。
1.鼓励幼儿讲述从视频中获取的有关动物的生活特点,教师用图画的形式记录在黑板上。
小结:不同的动物生活习惯和环境是不一样的有些生活在水里、有些生活在草原、有些生活在沙漠、有些生活在森林里……
(二)出示小动物照片引导幼儿说一说它们的不同特征。
师:“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一群迷路的小动物,它们都是谁呢?”(个别幼儿讲述图片上动物的特征。)
(三)幼儿讨论:分析地图,尝试找出地图上不同的地理位置。
地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环境,蓝色代表湖泊、大海,绿色代表深林……请小朋友们跟小伙伴一起讨论告诉大家在地图上你们找到了哪些地方。
(四)集体操作归类:帮动物找家。
师:“小动物们迷路了,它们的家人一定很着急,老师帮他们制作了回家的地图,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地图,根据小动物们的生活特征送他们回家吧!(出示大地图)”
1.分组操作
师:小动物们都回家了,好高兴呀。在小朋友们的桌子上,老师也准备了地图,请你们小组合作帮助更多的小动物回家吧!(每组一张背景图,请小朋友把小动物的图片贴在背景图上。)
(五)趣味游戏活动:动物找家。
1.师:请小朋友们拿一张动物图片,你拿的是什么动物,那你就代表了那只动物。请你们随音乐在中间活动,可以做你们所代表的动物的动作。音乐停止时,要快速地回到“家里”,看谁的动作快而准确。
四、结束活动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小动物也有自己的家,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
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7
设计背景:
创意源于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部分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我当时在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幼儿的专注力?偶然一次,我突然发现书中有一节对应记忆的活动,可是过程较枯燥,几番思索后,我想到了闯关游戏,在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障碍,可以提升幼儿的积极性,从而为记忆打下基础。此外,由于现代化教学的逐步普及,我想将本次的部分活动涉及到微课当中,此次来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
活动目标:
1、情感:在闯关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2、认知:知道九宫格里格子的位置;
3、能力:能在规定时间内记住格子里的水果位置、种类、数量,并且会用较完整的话讲述。
活动重点:能在规定时间内记住格子里的水果位置、种类、数量;
活动难点:专注力、记忆力有所提升。
活动准备:微课件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2、抛出问题,引入主题——请幼儿帮小动物找回水果。
3、狼小偷设置3个关卡,通过3个关卡逐步提升幼儿的记忆能力,同时发展幼儿的语言发展、思考能力。
4、闯关成功,举办派对,幼儿获得成就感。此外,我加入解释狼小偷的行为环节,从侧面引导幼儿遇到问题应该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用粗暴的方式解决。
微反思
本作品用闯关的方式来激发幼儿兴趣;同时在闯关中用旁白和狼小偷的身份与幼儿进行适当的互动,使幼儿感觉到这不仅仅是在观看视频,而是参与到游戏中来,共同取回食物。通过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浓厚,注意力较往常有所集中。
在闯关完成后将“狼小偷”再次请回,告诉幼儿“狼小偷”其实就是小狼多多,拿水果只是他为了吸引大家注意力的一个恶作剧,以此引导幼儿遇到问题要告诉别人,而不是用错误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满。以此提升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多领域发展。
但是通过观察发现本次活动更适用于中班下学期中后期的幼儿,也就是5周岁左右的幼儿,如果4-5岁幼儿想顺利通关还需要成人在旁稍作引导;此外,狼小偷有时语速稍快,幼儿的反应有时会慢一些,可以将狼小偷的表达更清晰、缓慢些。
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8
活动目标
1、愿意与同伴一起探究不同物品的滚动现象(能否顺利沿轨道滚到终点)。
2、尝试用记录表简单记录猜想和探究的结果。
3、尝试对探究的结果进行简单总结,并与同伴分享交流。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记录表进行简单记录。难点:对探究的结果进行简单总结。
活动准备
1、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滑行道6个。(使用的废旧材料包括6张厚纸板、胶带、4个充沙子的牛奶盒、圆形饼干盒盖)图示如下:
2、八种用来探究的物品6套:玻璃球、核桃、方块积木、栗子、乒乓球、捏得很圆的黏土、捏得不太圆的粘土、捏得扁扁的粘土。
3、记录表6张。(示例如图)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
1、教师提问,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小朋友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能滚动的东西呢?能滚动的东西它们都是什么样的呢?
2、教师出示今天用来探究的物品,让小朋友猜一猜、试一试哪个可以滚动。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物品,你们猜一猜哪些是能滚动的?谁来试一试(在平地上滚动)?
二、探究环节
1、教师提出问题“谁是滚动冠军?”并出示赛道。
教师:经过刚才在平地上的尝试,我们已经知道了谁能滚动,谁不能滚动。接下来,我要带小朋友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谁是滚动冠军?”冠军是什么意思啊?那怎么测试它们谁是冠军呢?老师这里有一条神秘赛道。(教师布置赛道)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赛道特点,并讲解测试、记录方法。
教师:大家看,这个赛道有什么特点?哪边高?哪边低?哪边适合做起点呢?终点有什么?这个赛道是平平的吗?我们这个游戏就是要看一看,谁能从起点滚动到终点的圆盒里。我这里有一张记录表,这一列代表猜一猜,也就是你先猜一猜这个物品可不可以从起点滚动到终点,如果可以你就画“√”,如果不可以你就画“○”,现在我们分成6个组,大家先猜一猜,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下来。(如果小组中有人猜测的结果不一致,那么就可以画2个符号,代表有两种想法。)
3、幼儿分组探究、测试并记录,教师指导。
教师:现在我们可以试一试了,看看它到底能不能从起点滚动到终点,如果可以你就在这一列画“√”,如果不可以你就画“○”。好了,每组都有1条赛道,1套物品。请每组的小朋友一起试一下,并把结果记录到自己的记录表上。
三、分享交流环节
1、幼儿分享自己的探究结果。
教师:我看所有组的小朋友已经实验完毕了,哪一组愿意来分享一下自己小组的结果呢?
2、教师提问,幼儿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简单总结。
教师:小朋友们,能够滚动到终点的这些物品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活动总结
1、教师提出延伸游戏方法。
教师:今天的游戏我们就玩到这,我会把赛道放到我们科学区里,如果小朋友还对这个游戏感兴趣,可以继续尝试看看还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滚动冠军”,或者你可以可以改变一下这个赛道,比如把起点加高或者再加几节,看看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如果你玩游戏的过程中需要我的帮助就告诉我,我很乐意帮助你。
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9
活动目标:
1、知道图形旋转但形状不变。
2、能用三角形通过转转拼拼组合成多种图形。
3、幼儿在探索中感知游戏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能用三角形转转拼拼组合成多种图形。
活动准备:三角形多个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2、观察发现图形旋转但形状不变。
(1)教师旋转图形,幼儿观察
(2)教师自己转动,幼儿观察(发现再转还是老师自己)
二、图形碰碰碰游戏。
(一)两个三角形组合游戏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两个三角形碰碰碰,两个三角形碰在一起的边边要全部碰在一起。每人一个三角形,两人一组合作游戏)
1、教师示范
2、幼儿动手操作,两个三角形碰碰碰游戏,教师指导。
3、教师和幼儿一起将组合成的图形记录下来。
(二)、四个三角形转转拼拼游戏。
1、请幼儿猜猜四个三角形能组合成那些图形。
2、强调游戏规则:每人一个三角形,四人一组合作游戏。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师幼一起将拼成的图形记录下来。
三、结束:
三角形宝宝和我们一起做游戏真开心,其他的图形宝宝也想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下来让我们邀请更多的图形宝宝一起来玩游戏。
活动延伸:
科学区,投放各种图形,幼儿探索土星之间的关系。
《有趣的图形》活动微反思
本次活动在幼儿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整个活动教学安排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从复习巩固——找出图形旋转但形状不变的特点——再到由易到难得合作游戏,每个环节密切相关,层层深入,深深吸引着幼儿参与到活动中。
让幼儿分组操作培养了幼儿团结和作,动手操作的能力发挥了幼儿的思维。教学中利用课件让幼儿直观认识。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一次又一次的操作过程中探索图形之间的关系,感知游戏的快乐,激发了幼儿对数学图形的兴趣。其次,能将多媒体技术有机的运用到活动中去,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了幼儿的观察力。不足之处是过度不是很圆滑,课堂组织语言还不够生动,不能及时把幼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通过这次的教学活动,我收获很多,要上好每节课教师需要更多的激情投入来带动幼儿,其次要讲求语言的艺术,所讲述的语言一定要吸引幼儿,那么活动就成功了一半。任何一个活动,成功的方法不止一种,只要我们不断的研讨,就会取得成功。
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10
分析
膨胀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每位幼儿在生活中都会遇见的,但是幼儿一直不会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来说明这个现象。例如:在班级的植物角中,我用水泡了一些黄豆、绿豆,让幼儿观察这些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这些豆子用水泡过后,就变大了,幼儿看见后就说它们都鼓起来了,而不知道黄豆、绿豆是因为遇水产生了膨胀。另外在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科学的教育内容因从身边取材,这样就有益于孩子们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孩子们会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针对幼儿这方面知识比较贫乏,以及新《纲要》的精神,选择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和讨论的方式,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从而激发幼儿学会用比较观察的方法。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知道物体遇水膨胀。
2.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准备
PPT课件;干黄豆和湿黄豆;每桌一份压缩面膜、茶叶、黑木耳观察瓶;穿线面膜若干,塑料瓶
过程
一、观察发现膨胀现象
1.提问:“老师带来了什么?这粒黄豆长得怎么样?”
小结:黄豆长得小小,圆圆的。今天老师把黄豆带来是变魔术的,我们来当小魔术师了,本来小小、干干的黄豆变大了,这种从小变大的现象叫做“膨胀”。
2.提问:“猜猜看小黄豆怎么会膨胀变大呢?”
观看课件PPT,黄豆变大的过程。
3.解密:“老师手里有两颗豆子,一颗干豆,一颗喝饱了水的黄豆。”
小结:原来是因为黄豆遇到水,吸水膨胀就会变大。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喝水后也会膨胀变大的。
二、比较体验膨胀的有趣和有用
1.感知各种材料的膨胀现象
介绍材料,它是什么?(看PPT中的材料图片)
师:看看图片中的东西有没有你认识的,看看它们是什么。
看来小朋友们都没又猜出它们是什么东西,那么我就让它们都喝饱水,让它们膨胀发生变化,过会大家过来仔细看,喝过水之后是不是就能知道是什么了。
观察要求:
(1).用眼睛看,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不可以用嘴尝,判断瓶子里的东西和图片上的哪个是一样的,仔细的观察比较。
(2).比较与对应,哪两个瓶子中盛放着同一种材料,膨胀前和膨胀后有什么不同?
2.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
师:“原来生活中的东西就是这么奇妙,喝过水之后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有的原来是干干的,喝水之后是潮潮的,有的小小的变成大大的,有的由硬硬的变成软软的。”
小结:第一个是茶叶,本来是蜷缩着的,泡水后就伸展开来了,像是小树叶,黑色的是木耳,本来是硬硬的,吸水膨胀以后变得软软的。咖啡色的是胖大海,是一种中药,喉咙痛的时候可以泡水喝。白色的是面膜纸,吸水膨胀以后就像面具一样可以敷在脸上,用来美容。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东西会吸水膨胀。
三、利用膨胀原理做游戏
1.提问:现在瓶子里有面膜,手不能碰瓶子,只能拉绳子,这根带线的面膜能不能把瓶子拎起来,你们觉得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呢,怎么会失败了呢?
师:我们先让小朋友们来试试,四个人一张桌子,拉一下面膜,看看能不能提起来瓶子(失败)
师: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个把瓶子提起来呢?
请幼儿动脑筋想办法,并大胆分享自己的意见。
2.观察面膜遇水后的变化,有没有变大。
在瓶中放入水,再一次试着用带线的面膜把瓶子提起。
请成功的来说说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小结:面膜遇到了水,吸水就会膨胀、变大,堵住了瓶口,这样瓶子就被提起来了。
四、总结
生活中就是这样,有许多东西都有奇妙的现象,我们一定要自己看,动脑筋,都会发现这些现象。
反思
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自主操作,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11
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4—5岁幼儿能感知和发现简单物理现象,如物体形态或位置变化等。活动取材源自于幼儿生活,临近春天,许多家庭都有出游的计划,孩子们对于出游前的准备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收纳的参与性不高。因此,教学活动以旅行为情景,提供行李箱及各种物品,让幼儿通过不断探索、合作、总结,寻找出较为科学的收纳方法,将科学知识浅显、易懂的传递给幼儿,并能在生活中去有效运用,进一步激发幼儿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能改变物体的形态或位置,合理利用空间摆放更多的物体。(重点)。
2、愿意与同伴两两合作完成收纳任务。(难点)。
3、初步感知收纳整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初步掌握叠衣服、叠裤子的方法。
物质准备:
教具:收纳视频、《郊游》歌曲。
学具:行李箱、各类物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调动幼儿已有经验。
1、师:今天天气真好,老师想要带着你们出去旅行,你们想一想,我们需要带什么东西呢?
2、师:你们想的很齐全,老师也将这些物品放到了桌子上的框里,但是我不知道怎么样把这些东西都放到行李箱里,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3、请幼儿讨论摆放的方法。
二、两人一组,幼儿初步探究摆放的方法。
1、师:请小朋友找个小伙伴,两个人一组,请你们用自己的办法,将这些物品全部放进行李箱里。
2、请成功的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
师:你们成功了吗?怎么做的呢?
3、师幼分享收纳的视频。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个视频,我们一起看一看,视频里的大姐姐是怎么收拾行李箱的。她是怎么做的呢?
4、教师小结:在整理的时候,要将小的东西放到大的东西里面,还可以通过折叠、卷、挤压减小物品的大小,这样可以在旅行箱里放更多的东西。
三、再次操作,成功的小组增加难度再次挑战。
1、师:请刚才没有成功的小组再次尝试,将物品全部放进行李箱里。
2、师:成功的小组老师给你们增加了一些物品,请你们再次挑战,重新将所有的物品放进行李箱中。
四、结束活动。
1、师幼跟着《郊游》的伴奏,一边唱歌,一边拖着行李箱离开活动室。
师:现在我们的行李箱收收拾好了,我们拖着行李箱一起出去郊游吧。
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12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让幼儿初步了解“纸球反弹”是由于空气的流动产生的。
2、培养幼儿关注周围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有积极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1、长颈瓶若干只、纸球若干
2、使用大型积木和图书搭建“资料室”一间。
活动过程:
一、玩游戏“吹纸团”引出课题。
指导语:小朋友,老师手上有许多的小纸团,想与小朋友来玩“吹纸团”的游戏,想玩吗?让我们每个人拿一个纸团吹吹试试看,有什么发现?
(幼儿操作吹纸团,得出结论:被吹的纸团是向前跑的。)
二、教师提出进一步的疑问,出示细颈瓶,幼儿再次操作。
1、讨论:纸团会永远向前跑吗?
(结论:如果前方有障碍,纸团会停留在原位)
2、幼儿用细颈瓶和小纸团进行第二次操作。
指导语:如果把小纸团放在瓶口用力吹,你猜它会怎样?请你们再来试一试。
三、确立纸球反弹的现象
指导语:有答案了吗?小纸团会向前跑吗?会跑进瓶子里去吗?
(结论:如果不倾斜瓶子,小纸团怎么也吹不进瓶子里)
四、查询资料,寻找纸球反弹的秘密
指导语: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去资料室找资料好吗?
(查询资料,寻找答案)
五、延伸活动、绘制小实验
指导语:这个小实验好玩吗?我们一起把它用图示的方法画下来,告诉所有的小朋友好吗?
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13
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生活是幼儿学习的源泉,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现象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所以成人应该培养幼儿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情绪,最重要的是让幼儿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趣和有用,我们班的小朋友正是对身边事物感兴趣的时期,我设计了《小小送货员》这个活动,挖掘幼儿的生活经验,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感知7以内的数量,幼儿根据订货单的图标所示,购买相应数量的物品,也对幼儿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7以内的数量
2、能看懂订货单的图标并按图标拿取相应数量的物品。
3、愿意与同伴一起活动,并能按要求检查操作结果
重点难点
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能按照标记和数字的要求,拿取相应数量的物体难点是让幼儿认识订货单和理解订货单上标记与数字的意义
活动准备
1、教具:订货单、小篓子、兔子卡片
2、学具:雪花片、木珠、图书、玩具小汽车若干,人手一个小篓子、1张订货单
3、环境准备:幼儿座位排成半圆,桌子放在幼儿座位的前方呈一排摆放
活动过程
1、观察、理解订货单
(1)教师出示小兔,介绍他的身份
T:小兔开了一家网上超市,朋友们只要把自己想买的东西和数量告诉小兔,小兔就会根据朋友们的订货单将货物一样不少地送到他们的手里。因此,朋友们都喜欢在小兔家订货。这不,一大早又有朋友们一起帮小兔来看看吧!
(2)教师出示订货单,幼儿观察并理解订货单的含义T:订单上面有什么?这些标记和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幼儿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认识,最终形成统一的认识。
2、学习按订货单取实物
(1)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谁会帮助小兔按照这张订货单选取货物,不多也不少呢?
(2)邀请个别幼儿根据订货单选取相应数量的实物
(3)集体验证对错3、幼儿操作
(1)介绍操作要求
T:今天超市的订货单太多了,小兔一个人忙不过来,它邀请小朋友一起来帮忙,按照订货单上的要求准备好货物。小兔已经把订货单放在小朋友的椅子下面,等一会请小朋友就按照订货单上的标记和数字拿取东西,记住不能多拿也不能少拿。完成后带着你选好的物品回到座位上,与身边的小朋友相互介绍和检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能否按照订货单上的标记与数字拿取相应的货物。
(3)引导幼儿相互交流与检查验证。
4、集体检查与验证
(1)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拿的订货单和选取的物品,集体验证是否正确
(2)在验证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错误,教师要让幼儿自己解决调整,如果无法完成再寻求集体力量。
(3)教师小结
T:今天小兔特别开心,谢谢小朋友的帮忙
活动总结
活动中幼儿积极性非常高,乐于主动学习验证货物数量,并且能够合作完成一起验证对错,大部分幼儿能够正确感知7以内的数量,已达成目标1和2,在活动中,从幼儿生活经验入手,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但在活动小结时,缺少数学精炼的语
言,如:订货单左边代表什么?右边代表什么?合起来代表什么?原来7个雪花片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等精简的语言。整个教学过程都体现了教师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幼儿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14
活动目标:
1.尝试使用打气筒给气球充气,知道气球充了气就会鼓起来。
2.通过试验、观察了解充气多少与气球大小的关系,能够说出充气多少与气球大小的变化。
3.喜欢使用打气筒等充气小工具,体验给气球充气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尝试使用打气筒给气球充气,知道气球充了气就会鼓起来。了解充气多少与气球大小的关系,说出充气多少与气球大小的变化。
活动准备:
1.各式气球若干、气球托若干。
2.多种样式的气球打气筒若干。
3.插气球的花瓶 4 个。
活动过程:
1.出示两个色彩不同、形状大小相同的气球,一个充满气是鼓的,一个没有气是瘪的,引发幼儿给气球充气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两个气球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小结:气球红红肚子里充满了气,是个圆鼓鼓的胖气球。蓝蓝肚子里没有气,是个干瘪瘪的瘦气球。
气球蓝蓝也想变的跟气球红红一样圆鼓鼓的,小朋友能帮助他吗? 2.幼儿自由探索、想办法给气球充气,让气球鼓起来。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让气球鼓起来的?能不能给大家演示一下?(用嘴吹气的方法和用打气筒充气的方法)
请幼儿介绍自己给气球充气的方法,交流自己的经验。
小结:用嘴吹气时,嘴巴不能撒气,要一口一口的吹,吹完后捏紧气球嘴,不要让气漏出来。用打气筒充气时,将气球嘴对准充气嘴,捏紧后一下一下地打气,不要让气漏出来。
小朋友已经学会了自己给气球充气的方法,两人合作给气球充气能不能行?(激发幼儿两人合作给气球充气的兴趣)
3.幼儿合作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探索充气多少与气球大小的变化。
试验要求:两人合作给气球打气时,要仔细观察充气过程中气球的变化。
(1)提问:谁成功了?谁没有成功?什么原因没有成功?
请没有成功的小组交流失败的原因,请成功的小组分享合作成功的经验。
小结:两人合作给气球充气时要相互配合,一人打气,气要一下一下的打;另一个人要将气球对准气嘴,而且要捏紧,不能让气漏出来,这样气球就鼓起来了。
(2)提问:你们发现在打气的过程中,气球有什么变化吗?
小结:原来,气球的大小与充气的多少有关系!充气多,气球就大,充气少,气球就小。
(3)请幼儿想办法让气球不撒气,学习使用气球托。
提问:为什么小朋友刚刚充完气鼓起来的大气球,一会儿就变小了?有什么办法能让气球不撒气?
幼儿交流让气球不撒气的办法,尝试使用气球托。
小结:原来充完气鼓起来的气球如果捏不紧气球嘴,里面的起就会漏出来,气球就会变小了。让气球不撒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用线绑紧气球嘴、拧紧气球嘴、给气球嘴打结,还可以用气球托。
4.游戏“打气比赛”,幼儿合作给不同大小、形状的气球打气,体验给气球充气的乐趣。
比赛要求:在一定时间内,给气球成功充气数量多的小组即可获胜。
小结:其实,在合作给气球充气时,只要两人配合好,就会很快给气球充满气,让气球鼓起来,再用球托将气球固定住就可以了。
5.观察图片,了解生活中充气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物品。提问:生活中的这些物品充气后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便?
小结:生活中充气后鼓起来的物品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
帮我们做很多事情,节省很多力气呢。
反思:
《指南》中指出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尝试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为此我的活动中组织幼儿大胆试验,并交流分享实验结果和实验操作经验,让孩子通过操作验证自己的办法,通过两人合作给气球打气,鼓励幼儿尝试合作完成充气实验,并交流两人合作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体验合作探究的快乐。
中班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本节活动注重幼儿的探索求知,在引发幼儿操作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幼儿操作实验,最后教师提升总结,并为幼儿创设宽松自主的交流氛围,大胆说出自己在实验中的探索发现,使幼儿层层递进、由易到难体验个人、两人合作给气球充气。
本活动通过自己给气球充气、两人合作给气球充气、充气比赛三个环节,引导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给气球充气的方法,寻找不让气球撒气的方法,并知道充气多少与气球大小的变化,能够根据气球的大小确定充气的多少,防止气球爆掉。活动中,通过猜想—试验—分享交流经验的方式,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发现充气多少与气球大小的关系。
在活动中出现的气球因充气过多而爆掉的突发事件,也成为了幼儿交流讨论的科学现象,很快幼儿就了解了气球充气过多就会爆掉,大小不同的气球充气也不一样。活动中还出现了气球撒气的现象,幼儿也想了许多的方法,学会了使用气球托固定气球,防止气球撒气。
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15
设计意图
活动区时我和孩子们一起泡黄豆,观察黄豆发芽需要哪些条件,这些豆子用水泡过后就变大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是因为黄豆遇水产生了膨胀。在《纲要》中也明确指出“科学的教育内容从身边取材,有益于幼儿真正的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本次活动中 为幼儿提供了身边丰富的材料,激发幼儿愿意动手、动脑,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操作和讨论的方式,感知不同食物遇水膨胀的现象。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食物遇水膨胀的现象。
2.能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并用完整的语言描述食物遇水前后的变化。
3.愿意动手、动脑,感受探究活动的趣味。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食物遇水膨胀的现象。 难点:用比较的方法观察食物遇水前后的变化。
活动准备
干木耳、银耳、胖大海、紫菜、菊花、水壶、温水、记录表、水彩笔、透明杯、盘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感知木耳的特征。
1.出示干木耳
(1)教师:你看到的木耳是什么样子?鼓励幼儿用完整的句子描述干木耳的特征。是 怎么观察到的?
(2)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发现.
(3)小结:我们小朋友通过用眼睛看,小手摸,鼻子闻的方法,知道了木耳现在看起 来黑黑的、小小的、摸起来干干的、硬硬的、有点扎手,闻起来还有一股味道。
2.迁移生活经验
(1)教师:怎么才能把干木耳变成我们吃的样子?
(2)教师:有很多的小朋友说,泡在水里就会变成我们吃的样子,那就让我们一起来 试试吧!
二、基本部分:幼儿实验体验膨胀现象。
(一)幼儿第一次实验,感知木耳遇水膨胀。
1.幼儿实验
(1)讲解实验要求:以小组的形式将木耳放入温水碗中,仔细观察木耳的变化并用完 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提示幼儿保持桌面清洁。
(2)教师:把泡过的木耳夹到盘子里,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较泡过的木耳和干木耳有什么不一样?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干木耳泡水后的样子。
(3)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木耳遇水前后的变化。
(4)小结:泡过水的木耳看起来颜色浅了一些、个子变大了,摸起来软软的、湿湿的, 闻起来还是有味道的。
2.膨胀现象
(1)教师:为什么木耳会有这样的变化?木耳里面什么样子?
(2)幼儿讨论,尝试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原因。
(3)教师:木耳吸水会变大,这种变大的现象叫做膨胀,木耳膨胀变大后,可以做菜 和汤,吃起来不仅有营养而且口感会很好,那就把我们泡好的木耳送到厨房去做美味的食物吧!
(二)幼儿第二次实验,再次观察食物遇水前后的变化。 1.教师:是不是所有的食物放到水里都会变大膨胀?
2.出示材料:银耳、胖大海、菊花、紫菜(观察认知)
3 出示记录表并介绍使用方法:全班集中猜想,然后幼儿个体实验,最后在分享中全班记录结果。
4.幼儿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提示幼儿观察物体泡水前后的变化,体验探索的乐趣。
5.展示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并在记录表上记录。提出问题:为什么你们的菊花放到水里没有膨胀?而我的已经变大膨胀了?
6.小结:食物遇水变大膨胀,水的温度和泡水的时间对膨胀的快慢也是有影响的,我们可以在科学区活动的时候进行探索。
三、结束部分:拓展经验——探索水温和时间对膨胀速度的影响。
(1)继续观察自然角里自己所泡的操作材料。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新变化?
(2)在科学区探索同一种食物不同的水温,膨胀的速度是怎样的?
(3)整理操作材料。
活动总结
结合本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活动中幼儿通过眼睛看、小手触摸、鼻子闻多种感官感知食物遇水前后的变化,通过亲自操作发现食物遇水膨 胀的现象,问题的结论在动手实践中得到,真正的体现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科学 活动既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又要适合幼儿探究,在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活动,感受
第四篇:中班美术活动《月饼圆圆》教学反思
中班美术活动《月饼圆圆》教学反思
中班美术活动《月饼圆圆》教学反思
1.为了让本次活动更加能吸引幼儿的兴趣,我在活动的材料准备与过程设置都做了一定的修改。《指南》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中,要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给与适当的指导。我考虑从材料的投入下手,给幼儿充分的材料准备,让幼儿可以有机会体验不同材料的性质、用途、方法,增加幼儿在后期操作中的多重体验。以此拓宽他们对制作不同月饼的需求,满足他们不同的表现和创作。
2.在第一环节中,我使用了谜语的方式导入,这样的游戏式的语言进行导入,成功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也让幼儿发现了许多月饼的特点,例如:月饼的形状是圆圆的,颜色是黄黄的,有不一样的花纹和文字等,为后面的创作做好准备。
3.依据《指南》的精神指引,应该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所以在制作月饼的环节中,我引导幼儿尝试利用不同的材料,发挥想象力、创作能力,大胆地鼓励他们去体验。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大部分幼儿能自主进行游戏,大胆尝试制作月饼。个别幼儿有困难时,也是尽量让他们自己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五篇:中班科学活动《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中班科学活动《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1.幼儿通过折折、找找、拼拼等活动来认识梯形,知道其名称、主要特征。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1.幼儿:各种形状的彩纸若干;记录表人手一张,勾线笔人手一支。
2.教师演示教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彩色纸各一张,拼图一幅。作品展示板一块。
一.幼儿动手折出梯形,认识梯形。
幼儿尝试
1.分别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彩色纸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各种形状的彩纸,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
2.现在老师就用这张长方形的纸来变魔术了,请小朋友闭上眼睛。
3.师:这还是长方形吗?现在请我们小朋友也用长方形的纸来变出这个图形来。
4.幼儿尝试折出直角梯形。
师:小朋友真棒,谁来告诉我你是怎么变的?
幼儿尝试
再次尝试变出等腰梯形
现在老师请你们折两下把它变成这个 形状。
折好的幼儿将梯形粘贴于展示板上并去帮助其他的幼儿。
1、小朋友刚才你们变出来的这两种图形象什么呀?
2、我们把这些像梯子一样的图形叫做梯形。
3.梯形有几条边,几个角?他们的边又是怎样的呢?
小结:对了,梯形有四条边,四个角,有两条边是平行的,有一条或两条边是斜斜的,象梯子一样的形状,我们叫它梯形。
幼儿尝试
刚才你们把长方形变成了梯形,那么,正方形和三角形能不能变成梯形呢?让我们聪明的小朋友再来试试吧!
同样将折好的梯形粘贴于展示台并去帮助其他伙伴。
二、想一想
我们的小手可真能干,用不一样的方法把正方形和三角型都变成了梯形。现在老师请你们再来想一想,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象梯形的东西?
三、找一找
老师还拼了一幅漂亮的图,图中有什么?现在请小朋友用记录表记录一下图中各种形状各有几个,用小圆点来表示出来。
四、拼一拼
老师还带来了许多各种形状的图形,要求小朋友呢拼出
自己喜欢的物体,可是你拼出来的东西里至少要有一个梯形,我们带回幼儿园明天和其他同伴一起来拼一拼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