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崛起》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0:0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联的崛起》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联的崛起》教学设计》。

第一篇:《苏联的崛起》教学设计

《苏联的崛起》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启动了工业化进程,走上了现代化之路。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分析斯大林模式,思考其存在的利弊。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广泛地搜集资料,全面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通过阅读历史资料、数据图表,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济、政治方面的特点,讨论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客观地评价斯大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苏联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热情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勇于登攀的人生信念。

通过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以及在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难点 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利与弊。教学准备

1.指导学生查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包括历史资料、文学作品、数据图表、方针纲领、海报照片以及先进优秀人物的事迹等。

2.在教师指导下编排话剧《钢铁是这样炼成的》(部分)。3.教师将相关内容制作成课件。教学方法

1.史料分析法,通过丰富翔实的史料给学生营造一个贴近历史的情景,使学生通过理解、分析得出答案。

2.运用表演剧的形式,使学生感受苏联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涨热情和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毅力与勇气。

3.展示、讨论、分析、举证、评价,穿插于其间。教学过程

一、理想与成就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中建成的。沙皇俄国并没有现代的生产机器。当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垮台时,那里既没有多少工业品,也很少粮食。同时,也没有熟练工人;农民还过着中世纪的生活。

——《斯大林时代》

一九二○和一九二一两个饥荒的年头夺去了成百万的生命。一度曾是肥沃的伏尔加河流域的乡村,即使当时有学校,也没有一个农民的儿童能够上学。

——斯大林

我们不得不鞭策我们的国家,因为它落后了一百年,并因为落后而面临灭亡的危险。„„否则我们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中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

——斯大林

师:通过这些文字,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生1:苏联经济发展的底子薄,可以说跟新中国建国初期一样,都是一穷二白的形势。生2:苏联要想经济腾飞必须要花费很大的气力才能取得成功。生3:斯大林这个人的性格很坚强,而且他还具有高度的警惕性。

师:同学们思考得很深刻。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就是在非常艰难的历史条件下,领导苏联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他确立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经济建设路线,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使苏联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工业强国。大家对苏联经济的崛起与腾飞有哪些了解呢?

生1: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有9 000多个新企业投入生产,并建成了机械制造、化学、汽车、航空、冶金、石油、电力等工业部门。

生2:(出示1913—1940年五国工业增长比较表)通过这个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远远高于欧洲其他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生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的强国。

生4:我在课外查找了一些资料:苏联从1928年到1955年,共实施了五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成为了一个发达国家。

生5:我给大家着重介绍一下第一个五年计划所取得的成绩:第聂伯河水电站、斯大林冶金厂、西伯利亚铁路、石油开采居世界第二位、钢的产量居世界第二位、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三位、煤的产量居世界第四位。

生6: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第聂伯河水电站。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水电方面以建设第聂伯河水电站为标志。它是欧洲最大的水电站,当时全国都投入了第聂伯河水电站的建设,这项工程是苏联人民最熟知和最热爱的工程,也是苏联人民的骄傲和光荣。

师:同学们找的资料是非常丰富和翔实的,足见大家在课下下了很大的功夫。通过资料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苏联经济的腾飞。那么这一时期的苏联除了在工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还在哪些方面获得了成功?

生1:苏联这一时期的农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是发展集体农庄。

生2:农庄的经济发展的很快,不仅使用了机器,而且产量成倍增长,粮食、棉花、亚麻、甜菜的数量增长最大。

生3:这个时期苏联还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文学家高尔基,还有俄罗斯航空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等。

师:同学们说得真全面!理想与现实从来不能等同,可是苏联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却把理想与现实演绎得淋漓尽致,它不仅做到了,而且是那么成功,如同一个神话。是什么使苏联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呢?请大家看几个小品。

小品1:斯达汉诺夫以冲天的热情工作6小时,采煤102吨,超过定额13倍。小品2:甜菜种植员玛丽以每英亩21吨的产量创出了新的记录。

小品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说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说:‘我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生:苏联人民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来建设自己的祖国,他们不怕苦、不怕累,顽强的精神意志、高速的工作效率以及领导者英明的领导思路促使了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师:同学们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学习苏联人民的这种精神,只有这样你们才能取

得成功,获得成绩。

二、斯大林模式

师: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在这种模式下,苏联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请大家阅读教材,看看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1:政治方面。党政不分,国家的所有决策权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民主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

生2:经济建设方面。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用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师:同学们是怎样理解斯大林模式的?

生1:虽然我们刚才列举了苏联这一时期所取得的许多成绩,但是我认为这种模式的弊端是很大的。

生2:我认为国家的政治体制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体制一定会妨碍经济长期的发展。苏联的经济就是太注重工业,不关注农业和轻工业,到现在还受影响。

师: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斯大林模式的“利”在于:使苏联跻身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弊”在于:从长远来看,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同学们又是怎样看待斯大林这个人物的?

生1:他是个很有才能的领导者,没有他的英明领导,苏联的经济不会发展得那么飞速。生2:他的意志坚强,多大的困难都难不倒他。

生3:为了追赶世界工业化强国,大力发展工业,但却使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缓慢下来。生4:„„

师:同学们都依据自己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谈出了自己的想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对历史基本史实的了解和掌握,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历史史实,我们才能理清历史的脉络,更好地理解历史问题。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对我们中国探索社会主义路线有哪些借鉴之处呢?

生:政治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经济发展的全面综合化等。(学生各抒己见)

师(小结):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创立了斯大林模式的经济政治体制,在这种模式下,苏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工业化成就,但是也存在着经济政治方面的严重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1.在教学设计中围绕本节课的内容,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搜集资料,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2.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特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精彩舞台,体验学习的快乐。学生通过辩论、讨论、表演等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理性思维能力。

3.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交流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优势与乐趣。学生以课堂作为交流的平台,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其他成员共享,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理解,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阐释和表述。

第二篇:大国崛起之苏联观后感(推荐)

《大国崛起》观后感:苏联

曾经庞大的苏联,其主要的民族是由斯拉夫人构成的,就如同中国主要是由汉族构成的类似,这个主体民族,在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同时,也是一个散发着勇敢坚强气息和以坚韧不拔著称民族。

1917年,苏维埃政权在十月革命后诞生。沙俄在十月革命中遭受到了农民的起义,转变成了社会主义的苏联。当时的苏联是一个不被别国认同的一个领土大,力量小的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初期,国家让农民无偿地供给粮食,所以 农民非常不满。在探索从未有人实践过的社会主义道路时,列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及时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为新经济政策,把自由市场经济开放后,在“社会主义”上面,再加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苏联的国家经济完全搞上去了。这个国家也渐渐得到了部分国家的认同。

列宁去世后,在面临封锁和战争威胁的国际环境下,斯大林决定加快工业化进程,开始实施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随着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一跃成为工业强国,令当时正处于经济危机中的欧美各国惊叹不已。美国的汽车大王福特首先在苏联这块富饶的国土上建立了汽车工厂,并向市场投放了大量的“T型车”。在一战后不久,这种车的产量就上了万。工业化成就的光芒掩盖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在苏联的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而很快到来的二战检验了这一工业化成果。

二战期间,苏联一开始就因德国的袭击而损失了几万的兵力。但苏联的工业发展是不可小看的,苏联每天制造的武器、飞机、坦克,都比德军的日产量多一倍!苏联在这些压倒性的因素上,德军不得不投降,苏联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也赢得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地位。二战成就了苏联,让这个国土面积为世界之最的国家登上了世界强国的宝座。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苏联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虽然斯大林后期执政策略和苏联当时的状态使他们最终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但是作为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全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经验和思考。今天,俄罗斯人正在为民族复兴而努力,这个民族的未来仍然值得期待。

第三篇:《大国崛起—苏联篇》观后感

《大国崛起—苏联篇》观后感

1917年对于世界来说,是普通的一年。在此之前,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主义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充斥着因新旧殖民主义、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原因造成的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终于自1914年开始,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1917年正处于这场战争的尾声。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同盟国的失败已是大势所趋。

1917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正是在这一年的11月7号,随着停泊在涅瓦河畔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处于协约国一方的沙皇俄国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来了。这个在战火和变动中诞生的共和国注定了它的不平凡,在随后的数十年中久经挫折磨难的考验和始终遭受到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不平等对待,并在几乎整个20世纪占领了人类社会的制高点。它是苏俄,也是苏联。

周五,我们一起在教室里看了《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的苏联部分,除了记录片中对这一社会主义巨头的前世今生盛衰兴亡的解析,对于作为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的我们来说,我们也应该从苏联的历史中得到和吸取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

共产主义社会是至高理想的社会,追求共产主义和走建设共产主义的道路无疑是人类做出的最气魄雄浑的决定和最坎坷的选择。苏联作为第一个共产主义国家在其短暂的数十年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建设共产主义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前后经历了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这几个主要的时期。每个时期充满着自己所独特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充斥着当届领导人个性和人格魅力的政经决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挺过了特殊时期,却因为过度集中和侵害了农民利益导致了大量的社会问题。新经济政策恢复了商品货币机制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却始终没有解决新经济政策的市场经济本质和布尔什维克党反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斯大林模式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指令性计划管理和单一公有制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使苏联仅用两个五年计划就很快成为了一个基础的工业化的国家,但是也埋下了工农不平衡活力低下的长期僵化的经济畸形的祸根。赫鲁晓夫的改革全面否定斯大林时期的方针政策,但他也严重脱离了实际,特别是强行推行种植个人喜好的玉米,给人留下了拍脑袋决策的笑话。勃列日涅夫重走和加强了斯大林的老路,虽稍有改善但无济于事且没有抓住根本问题。最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推倒了苏联这一奄奄一息的病人。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策方针该如何去制定,这无疑是一个大问题,这不仅牵扯到国家制度、意识形态和现有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还牵扯到人文社会、阶级利益等因素,各因素相互纠葛,互相影响,造就了一个国家一个时期道路选择的困难重重。社会主义是什么,该如何去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每一位共产主义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所哀的是没有人告诉我们该如何去走,所幸的是,站在苏联这一共产主义巨人的废墟之上,我们必然能比前人走的更远更快。

第四篇:大国崛起苏联篇观后感

《大国崛起苏联篇》观后感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课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大国崛起苏联篇——风云新途》,看了以后,我个人感觉这段苏联兴衰的历史对许多国家特别是同为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而言,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20世纪初,尽管农奴制改革为俄国引进了资本主义经济,但是长期落后的封建统治积重难返,和当时的中国一样,沙皇俄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俄罗斯大地和人民急需一支力量结束这乱世。1917年11月7日,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俄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诞生了。然而对列宁等苏维埃俄国的领导人而言,考验才刚刚开始,因为即使是马克思,也只预测“社会主义只会率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贫穷落后的俄国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

建国之初,前白俄势力不甘心失败,他们勾结帝国主义国家,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了反扑。苏维埃政权面对这严酷的形势,实行了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功击退了白俄势力和帝国主义的进攻。然而,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人民特别是农民也作出了巨大牺牲,农民甚至当年十月革命的先锋水兵们纷纷不满发起了暴动。在成功平息了暴动以后,列宁等人深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再实施下去了,便大胆恢复了市场经济,并邀请一些西方资本家前来投资,实行新经济政策,成功恢复了苏联的经济。

1924年列宁与世长辞,钢铁巨人斯大林接过了建设苏维埃的重担。斯大林深知苏联和西方国家比国力尤其是工业还很落后,便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在苏联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西方国家的帮助下,苏联成功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国力得到了飞速提升。1941年,德国法西斯背信弃义悍然入侵苏联,尽管在战争初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但是凭借先前打下的工业基础和计划经济的动员能力,苏联能够生产出数量超出德国几倍的武器,迅速从失败中恢复过来并对德国法西斯发起了反击,最终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然而,随着战争的胜利,苏联转向和平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弊病也逐渐显现出来,农业和轻工业遭到打压、文化压制、大饥荒、官僚主义、个人崇拜……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引起了苏联领导人们的注意,他们不断进行改革,试图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病,但是始终没有改到点子上,僵化的体制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健康发展,终于,伴随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曾经盛极一时的红色帝国就这样陨落了。

邓小平同志曾一针见血地评价过苏联的体制——“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在建国初期,我国也曾套用苏联模式,迅速建设起一套工业体系,避免了中国像旧社会那样成为列强争相蹂躏的对象。然而,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同样也走了不少弯路,但与苏联相比,我们是幸运的。邓小平同志及时发现了问题,大胆地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创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主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避免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悲剧在我国发生。因此,我认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应该审时度势,及时发现制度中的缺陷并加以改革,才能保障国家的健康发展。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则是国家发展不能机械地套用别国的模式,那样只能使体制越来越僵化最终走向灭亡。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我国和苏东国家的历史,多次提出不能机械套用苏联模式,必须结合中国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我国的发展道路及时做出了调整,才使得我国经济得以健康稳定地发展。而那些东欧国家没有充分意识到国情的不同,对苏联模式机械套用,改革又雷声大雨点小,最终也无怪乎和苏联一起走向灭亡。目前,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瓶颈期,我国应该继续深化改革,逐步告别出卖资源、出卖廉价劳动力、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依靠创新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苏联解体也不过才20多年,我们要时刻牢记这个教训,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第五篇:《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山东省临朐第五中学 窦海宁 2010年7月19日 20:28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必修二第18课(1课时)一.教学设计思想 1.学情分析

分析学情,因材施教。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2.教材分析

苏联的经济改革是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在此以前苏联凭借自身实力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世界上两大阵营对立的局面。然而苏联历史进入新时期后,先后进行的几次改革由于积重难返,步履艰难,效果不大,并把苏联一步一步推向了解体。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对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具有重大的意义。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通过比较三大改革的异同点,提高归纳历史问题 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简评三大改革,学会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情境法,教学过程中展示一些图片营造历史情境,提高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积极性。比较法,比较三大改革的异同点。问题探究法,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性、复杂性与艰巨性。通过对苏联经济改革的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明确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水平,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活力。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原因,坚持改革开放和实事求是的意识。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革的内容及作用、失败原因 难点:三大改革的异同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笑话,这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苏联的经济改革息息相关。教材讲解

(一)、赫鲁晓夫改革

问题一: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让学生回答)

参考答案: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矛盾突出。问题二: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标出,力求简洁)参考答案:农业方面,(1)允许农民拥有自留地和牲畜(2)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3)开展大规模玉米种植运动(4)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工业方面,(1)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2)给予企业调整工资等部分权力

(3)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原则(可以就这个原则展开讨论)问题三: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参考答案:(1)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就(2)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3)提出的目标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苏联社会的实际(4)改革缺乏全面一致的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5)赫鲁晓夫的个人专断作风也阻碍了改革的进行 1964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败,被迫退出政治舞台 同步演练:二战后,进入和平建设的苏联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A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制约苏联经济的发展 B、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后果消极严重 C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不堪重负 D加盟共和国的离心分裂活动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然后回答问题 问题一: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目的 提示: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问题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提示: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自主权

农业上,扩大企业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问题三: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提示: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框架,军备竞赛消耗国力,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同步演练: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全面滑坡,原因不包括 A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B美苏军备竞赛的加剧

C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D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补充一下关于改革的数据,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后果。问题一: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学生总结回答)

提示:1985年,苏联陷入社会危机边缘,戈尔巴乔夫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和变革,提出加速发展战略。问题二: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

提示:(1)从根本上上触动了经济体制

(2)承认企业也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3)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4)加速发展战略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后转向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三: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提问)

提示:经济继续滑坡,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探究讨论:苏联解体的原因(可从历史原因,内部原因,外部原因等方面分析)同步演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大的不同点是 A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文化制度改革 D福利制度改革

小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曾取得辉煌的成就,成为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但最后却解体了。

这充分反映出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大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必须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经验加以总结,对其教训应引以为戒,以勇往直前的精神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下载《苏联的崛起》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联的崛起》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历史]苏联的崛起教案 北师大版

    《苏联的崛起》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严重问题;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1936年苏......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学设计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学设计 乔翠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战后多种新兴力量崛起的情况,知道两极格局受到来自多种力量的有力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苏联解体16年,俄罗斯为什么能快速崛起大全

    苏联解体16年,俄罗斯为什么能快速崛起 俄罗斯从前苏联手中接过百废待兴的国家后,目前外汇储备达8000亿美圆(人口不到2亿),他们的崛起是什么原因呢?大家能否从以下提供的与前......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教学设计

    《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为了人民的解放和祖国的富强,许多革命先辈不断探索拯救中国的革命道路,体会中国的爱国志士为了拯救中国所作出的不懈......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教学设计 文 章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战后多种新兴力量崛起的情况,知道两极格局受......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识记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理解三个改革的原因、结果及失败原因 (2)能力培养:通过对......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合集)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