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械测试与装配技术》课程的构建与教学设计
《机械测试与装配技术》课程的构建与教学设计
陈志平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元 628017)摘要:机械测试与装配是现代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是影响现代高科技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技术,因此,及时构建《机械测试与装配技术》课程,为现代企业培养高素质机械测试与装配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一项紧急任务。本文认为,《机械测试与装配技术》课程的构建应以素质养成、综合运用与能力训练为建设目标,通过5S渗透、项目导入、任务书、小组合作训练等手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规范,掌握较强的测量、装配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以适应国际化生产的需要。
关键词:机械测试装配技术 课程构建 素质养成 项目导入 小组合作
随着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市场需求个性化与多样化,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以计算机集成制造、柔性制造、虚拟制造、智能制造、和网络制造等为主要特征。为此,原来为机械制造培养技术人才的《钳工技术》课程的内容与结构也发生了改变,高精度加工技术逐渐削弱了钳工基本操作技能的地位,而对高精度的机械装配技术表现了较强的依赖性。为此,我院数控技术及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类专业应适应科技与市场的发展,通过人才市场调研、专家建设委员会讨论,制定适应市场需求和数控设备装调维修工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素质养成、综合运用与能力训练等于一体的《机械测试与装配技术》课程体系。
一、机械测试与装配技术在现代企业制造业中的作用。
在机械制造业中,装配是花费人力最多的生产环节,也是影响产品精度与性能的重要技术。据不完全统计,在制造业中,大约有1/3左右的人力在从事有关产品装配的活动,产品装配已成为制约生产的瓶颈之一,为此,通常采用的增加工人,增加装配机械、增加装配检测装置等对策,则要使产品装配成为许多工厂的最大开支,生产制造成本增加,在现代制造业中,装配工作量占整个产品制造工作量的20%-70%,装配时间占整个制造时间的40%-60%,装配费用则占了整个生产成本的30%-50%,特别是,目前高科技迅猛发展,产品生产周期越来越短,项目生产、小批量生产变成企业生产的主旋律,这对产品装配自动化还不够发达的机械制造业来说,机械装配已成为机械制造业中的一个重要岗位,对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
二、《机械测试与装配技术》课程的建设目标
1.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机械测试与装配技术》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作为学生学完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工程材料与工程力学、公差测量等前期课程后的一次实践性综合运用,让学生在装配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是一次实践性大作业。构建该课程时,需要老师认真准备,学生人手一本的《机械测试与装配技术实训指导书》,其内容包括装配草图绘制、零件测绘、机械零件与原理等知识点的回顾、零件结构参数查找等内容,从而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起到巩固与综合运用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机械测试与装配技术》课程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训练机械类与机电类学生的通用技能。通过机械测试、装配技能的训练,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特别是手脑并用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手巧”能力,从而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与专业技能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培养高素质的高精度机械装配技术人才。《机械测试与装配技术》课程作为数控技术及数控设备应 用与维护类专业的专业方向课之一,其更为重要的目标是着重培养现代企业所迫切需要的高精度机械测试与装配技术及数控设备维护人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现代企业高素质的高精度机械装配技术人才所必需的机械装配理论知识和新工艺,熟练掌握高精度装配的操作技能技巧,并树立质量品质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规范。
三、构建《机械测试与装配技术》课程的五个基本原则。
1.强化素质养成训练,注重良好职业习惯形成。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现代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因此,将素质养成训练渗透在课程教学之中,也应该成为《机械测试与装配技术》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为此,我院在构建机械装配技术课程时,对川、渝、陕、甘等广元周边市县的企业进行认真调研,通过企业技术专家和学院教授、学者等组成的专家建设委员会探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弄清现代企业对职业人的行为要求与管理方法,并将企业化的5S管理引进机械装配课程中,通过设置摆放工具的物料架和便于学生做好零件整理的物料盒,让学生学会及时整理工作场地,养成物品及时归位与及时整顿装配零件的好习惯;通过采用每个工作台一个点检表,让学生进出实验室自觉点检,养成及时整理的好习惯;通过考核学生操作中的环境以及测试、装配后设备的整理与清扫情况,让学生养成及时关注环境的良好职业习惯,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
2.以项目导入教学,用任务书探索知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机械装配技术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我院《机械测试与装配技术》课程于2007年开设,导入装配训练项目,由于这些项目来源于生产实际,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进行项目导入教学中,该课程用项目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传授知识时紧密结合实践项目,让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进行项目训练时,使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项目相关参数的选择和计算,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最终通过项目的成功装配,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极大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目的。
在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巩固学生前期所学的机械基础、机械制图和工程材料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探索项目中的陌生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针对每个训练项目制作了相应的任务书。所谓任务书,是教师在课前将与测试、装配项目有关的所有知识、材料及在项目训练中所能涉及的学习方法汇总成的一套学习指南,如学生进行“主轴箱”项目训练时,我们将简图绘制、齿轮传动、深沟球轴承标准手册、油封的知识与标准手册、轴的结构设计与润滑、主轴结构、传动方式、调速方法、调整维护和故障排除方法等相关知识印制成册,并随项目任务书交给学生。这样,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始终处于辅助和服务的地位,而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按教师制定的教学要求,按照项目训练所涉及的知识点去阅读、查找、研究学习包中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并带着问题在“学习包”中寻找答案,弄清机械装配设备的结构原理,从而有利于学生制定机械装配工艺规程,运用正确的装配手段。同时,也使学生巩固了前期所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能力。
3.规范装配操作流程,培养学生规范意识。为了让学生适应现代企业的严密的生产组织程序,我们在《机械测试与装配技术》课程的实训教学中,制定了严格的训练操作流程,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第一步,是观察装配设备,阅读“学习包”,弄清所装配设备的工作原理与结构;第二步,是画装配设备简图,从而更深一步的弄清装配件的结构,也便于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第三步,是运用正确的方法拆卸设备,2 并将所拆零件按简图进行编号标识,以便于后续装配的有序进行;第四步,指导老师进行中期检查与指导,指出问题,并让学生改正;第五步,学生编制机械装配工艺规程;第六步,是学生按自定装配工艺规程进行装配,有时也采用互换装配工艺规程与装配作业的方法来让学生互相检查,共同提高编写装配工艺的水平;第七步,学生完成装配思考题,指导老师进行检查与指导;第八步,学生整理现场,进行5S活动。通过上述八大步骤的执行,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执行工艺的习惯与规范意识。
4.更新最新测试与装配技术,渗透专业教学。为了使学生掌握最新机械装配技术,学院加强与企业的紧密合作,结合我国装配生产实际,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编写实用教材《机械测试与装配技术》,为了使我院的《机械测试与装配技术》课程与企业机械测试与装配技术发展同步,我院通过与四川长征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开发机械装配技术培训课程,共同制作企业版机械装配技术培训讲义,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在公司实训学习一个月等方法,使我院老师及时掌握机械装配的新零件、新技术和新工艺,并及时通过活页讲义向学生介绍。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氛围、熟悉企业管理流程,适应企业工作环境,践行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为学生零距离就业铺平道路。
5.采用小组合作训练,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为了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组织、沟通与协调能力,特别是提高高职学生适应项目生产的能力,我们在《机械测试与装配技术》课程中采用小组合作训练的方法,通常6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由小组长进行工作计划的制定和任务的分配,各成员则分别进行简图绘制、零件测绘、工具准备、零件拆卸、编写工艺与设备装配等操作,让小组成员在任务分解、相互支持、共同讨论、分工协作中学会沟通、学会协调,指导老师对每个小组的团队合作情况与各人学习兴趣进行考核,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参与项目生产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
6.采用多元评估体系。每个教学单元完成后采用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组长评定、教师评定相结合的方式评定,客观评价学习效果,找出不足,明了努力方向,激发学习热情。
四、我院《机械测试与装配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的效果
《机械测试与装配技术》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为学生后期综合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据统计,我院2005届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从事机械装配技术岗位的比例达40%,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很好的作业习惯,能很好地做好企业的5S工作,大部分学生成为企业的装配技术骨干,得到四川长征机床集团、宝鸡忠诚机床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好评。
作者简介:陈志平(1964一),男,四川巴中人,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机械制造自动化 联系方式:电话 :***; EMAIL:chengzhiping6412@126.com
参考文献
1. 2. 3. <机械装配技术>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徐斌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机械设计大典(第一卷).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M],2002,1:612-613 国家职业标准: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2007年.3
第二篇:虚拟加工与装配技术
哈尔滨理工大学
目 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虚拟装配技术...........................................................................................................1.2虚拟制造技术...........................................................................................................第二章 虚拟加工技术及其应用.........................................................................2.1 虚拟加工系统体系结构..........................................................................................2.2 虚拟加工设备建模
..............................................................................................2.3 系统实现................................................................................................................2.4 结语......................................................................................................................第三章 虚拟装配技术及其应用.......................................................................3.1 虚拟装配基本设计思想及内涵............................................................................3.2应用研究.................................................................................................................第四章 用快速原型技术加工活塞...................................................................4.1活塞模型的创建.....................................................................................................结束语.................................................................................................................参考文献.............................................................................................................2
哈尔滨理工大学
第一章 绪论
1.1虚拟装配技术
近年来,世界机械制造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适应变化迅速的市场需求,产品研制周期、质量、成本、服务成为每一个现代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近20年来的实践证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新产品研制以及实施途径的改造,是现代化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先进的产品研制方法、手段以及实施途径,实际上是产品研制质量、成本、设计周期等方面最有利的保证。以波音公司为例,在数字化代表产品--波音777的展示中,不像以往那样重点宣传新型飞机本身性能如何优越,而是强调他们如何充分利用数字化研制技术以及产品研发人员的重新编队等方面。波音777飞机项目顺利完成的关键是依赖三维数字化设计与集成产品开发团队IPT(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 Team)(238个Team)的有效实施,保证了飞机设计、装配、测试以及试飞均在计算机上完成。研制周期从过去的8年时间缩减到5年,其中虚拟装配的工程设计思想在研制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虚拟装配”(Virtual Assembly)是产品数字化定义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虚拟技术领域和仿真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通常有2种定义:
(1)虚拟装配是一种零件模型按约束关系进行重新定位的过程,是有效分析产品设计合理性的一种手段。该定义强调虚拟装配技术是一种模型重新进行定位、分析过程。
(2)虚拟装配是根据产品设计的形状特性、精度特性,真实地模拟产品三维装配过程,并允许用户以交互方式控制产品的三维真实模拟装配过程,以检验产品的可装配性。
1.2虚拟制造技术
哈尔滨理工大学
第二章 虚拟加工技术及其应用
2.1 虚拟加工系统体系结构
虚拟加工是现实加工过程在计算机上的映射,与真实制造过程相比,具有虚拟性、数字化集成性、依赖性。虚拟加工系统的建立必须基于现实的制造设备及其相关活动,并且可以随着制造设备的改变对虚拟加工系统进行变更。由此,以现实制造过程为基础,本课题组提出了一个开放的、可重组、可扩展的虚拟加工系统体系(图1)。
图1 虚拟加工系统体系结构
体系结构由界面层、功能层和数据层组成。界面层提供用户与系统交互的界面,用户通过该界面可以快速组装一个虚拟加工环境并进行虚拟加工,直观地观看加工过程,对加工过程进行干预,并获取分析结果。
虚拟加工设备建模
哈尔滨理工大学
图2 虚拟加工设备模型类结构
虚拟机床是虚拟加工过程的具体实施者。根据机床信息的不同,机床模型分为几何模型和仿真模型,其中几何模型将虚拟机床看成是一个层次式的装配体,包含多个部件和零件,且部件之间存在着相互装配关系和约束条件,组成零部件的三维数字模型根据其实际形状和大小分别建模;机床仿真模型是在NC代码的驱动下,采用一种类似于NC加工插补算法实现各运动部件的平动与转动,以此驱动虚拟机床的运动。本文将仿真模型作为机床的物理属性依附在机床的几何模型上,建立虚拟加工设备模型的类结构(图2)。类结构建立床身、工作台和导轨等基本类,在此基础上建立零部件几何模型类继承基本类;零部件几何模型类与零部件仿真模型类一起形成零件模型类,通过零件、部件之间的包含、聚合关系形成虚拟加工设备。
哈尔滨理工大学
特征类CGLFeatBlock记录Block特征特有的参数长宽高。UG/Open API中获取特征类型的函数为UF_MODL_ask_feat_type;获取特征名的函数为UF_MODL_ask_feat_name;
获取参考点坐标的函数,UF_MODL_ask_feat_location;获取特征参数的函数,UF_MODL_ask_*_parms,*代表具体的特征类型,如为Block,则函数表示获取Block特征的参数。
Step4:应用获取特征关系函数UF_MODL_ask_feat_relatives,获取特征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该关系step3创建的各特征对象链接到零部件几何模型对象的特征树的对应位置
显示几何模型只包含三维显示需要的一些数据(如点集、三角面片集、颜色、法矢等)。我们采用VRML文件作为中性文件获得零件的显示几何模型,即在CAD软件中通过对一些规则形状的物体进行几何运算,并导出形成STL、VRML格式的中性文件,记录零部件几何模型的三角面片数据。2.2.2 零件几何模型的建立
获取的显示几何模型实质是一系列离散的面集,而获取的特征数据只有外形尺寸等特征信息,都不足以表示零部件几何模型。需要根据特征数据来识别并重新组织面集以构造零部件几何模型。
本文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分析零件几何模型,为特征造型中常见的几何表面类型及其约束方程分别设计类,利用类和对象间的继承、聚合特性实现零件的可重构和重用性。图4为本文建立的零件几何模型对象结构,描述零件几何模型与工程语义、形状特征之间的对象关系以及该零部件与其它零部件之间的几何约束关系。
0
哈尔滨理工大学
void Init();//零件的初始化,包括零件的空间位置、特征树等相关信息
void PiekMesh();II进行特征匹配与模型重构
void glDraw();
private:
typedef struct FeatureNode
{
CGLFeature * m…pFeat;
CString m_featName;
CString m_featType;
} FEATNODE;//记录特征信息的节点类型
typedef vector < FEATNODE > VECTGLFeature;//零(部)件特征数组
typedef list < CVGeoPart* > CVGeoPartList;//零(部)件指针链表类型
CSceneGraph m_SceneGraph;//零(部)件场景对象
VECTGLFeature m_VectorFeature;//零(部)件特征数组
CString m_PartName;//零(部)件名称
CGLReferPoint m_ReferPoint;//零(部)件的参考点
float m_comparaCoord[4][4];//相对主零(部)件的坐标
float m_AbsoluteCoord[4][4];//在装配环境中的绝对坐标
BOOL m_CorP;//零件或部件
针对构成机床的零部件的树状层次结构,我们应用多叉树来描述。在每一部件类中,有成员变量m_lPartPointList是一个指针链表,记录所有该子装配体中的零部件指针。如图5所示。
Class CComponent;
{
PartList m_lPartPointList;//零部件指针链表定义
CPart* m_ParentPart;//父零(部)件指针
哈尔滨理工大学
即表面上调用的都是CGLFeature类的绘制函数glDraw(),实际上在执行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指针类型调用相应的子类的、改写过的绘制函数glDraw(),进而圆满完成各特征的绘制任务。
图6 虚拟设备几何模型显示流程
对于设备的属性仿真模型而言,运动模型是最基本的。环境中物体运动时,通过运动关系模型计算相关运动物体的空间位姿,调用显示方法不断地刷新屏幕产生连续的动画仿真。
2.3 系统实现
本文应用UG三维造型软件对一套加工设备进行了几何建模,通过文件输
哈尔滨理工大学
图8 虚拟加工环境
2.4 结语
虚拟加工系统是虚拟制造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环境建模是虚拟加工系统仿真、分析的基础。本文通过三维实体建模构造出一套虚拟设备,使设计人员可以借助于一定的软、硬件设备,在虚拟制造环境下对零件加工过程进行仿真,并对设备布局、加工过程等作出分析,以便对整个生产进程进行优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工质量。该研究成果已经在某研究所应用,应用表明:本课题组建立的虚拟加工系统可根据实际加工情况快速构建虚拟加工环境,能够有效提升该研究所产品设计制造效率,缩短产品研制时间。
哈尔滨理工大学
产品研制是多部门的协同工作过程,各部门间的合作往往受到各个企业的生产条件等方面的限制,结合各个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特性,改进产品设计模型的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减少零部件模型的数量和特殊类型,减少材料种类,使用标准化、模块化的零部件,是非常必要的。以不同阶段的Master Model为核心,可以保证产品研制的不同阶段数据结构完整一致,保证产品研制的各个部门协同工作,实现CAD/CAM/CAE系统的高度集成,有效提高产品的可制造性和可装配性。
3.1.2以过程控制为中心的虚拟装配
以过程控制为中心的虚拟装配(Process-Centered Virtual Assembly)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
(1)实现对产品总体设计进程的控制
在产品数字化定义过程中,结合产品研制特点,人为地将虚拟装配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过程,该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总体设计阶段、装配设计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通过对三个设计阶段的控制,实现对产品总体设计进程的控制,以及虚拟装配设计流程。
1)总体设计阶段。总体设计阶段是产品研制的初期阶段,在此阶段进行产品初步的总体布局,主要包括:建立主模型(Master Model)空间;进行产品初步的结构、系统总体布局。
2)装配设计阶段。装配设计阶段为产品研制的主要阶段,在此阶段产品三维实体模型设计已经基本完成,主要包括:产品模型空间分配(装配区域、装配层次的划分);具体模型定义(建立几何约束关系、三维实体模型等)以及应力控制。
3)详细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为产品研制的完善阶段,在此阶段完成产品三维实体模型的最终设计,主要包括 :完成产品三维实体模型的最终设计,进行产品模型的计算机装配,进行全机干涉检查。
(2)过程控制管理
哈尔滨理工大学
进行管理和传递,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信息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给正确使用的人。因此,采用统一的信息编码系统是一项重要的应用基础环节。
(3)机械通用基础标准。虚拟装配技术如果要实现行业CAD/CAE/CAPP/CAM技术的有效集成和厂所之间的数据交换,必须采用机械通用基础标准。
3.2.2 焊接小车部件级产品实施方法及途径 1。软硬件环境
硬件:COMPAQ服务器一台;P4,2.7G,1M内存的微机8台。
软件:Pro/ENGINEER 2001及其支持环境。2.焊接小车的传动装置虚拟装配技术应用研究
我们选择传动装置的虚拟装配技术应用研究作为工程实例,对虚拟装配技术的工程应用思想、方法、具体实施途径作进一步研究,为下一阶段整个小车的应用提供一种基本的理论支持。
(1)总体设计阶段。IPT根据小车总体设计要求以及基本的总体设计参数,建立蜗轮蜗杆和齿轮的主模型空间,并进行初步的总体布局。总体设计阶段的模型如图2所示。在此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基本步骤:根据已有工程图样建立粗糙模型;布置部分初始模型(蜗轮、蜗杆、齿轮等);对系统构件进行初步布置、建立初始模型。
0
哈尔滨理工大学
图11 详细设计阶段模型
哈尔滨理工大学
第三步
第四步
哈尔滨理工大学
第七步
第八步
哈尔滨理工大学
结束语
虚拟加工系统是虚拟制造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环境建模是虚拟加工系统仿真、分析的基础。本文通过三维实体建模构造出一套虚拟设备,使设计人员可以借助于一定的软、硬件设备,在虚拟制造环境下对零件加工过程进行仿真,并对设备布局、加工过程等作出分析,以便对整个生产进程进行优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工质量。该研究成果已经在某研究所应用,应用表明:本课题组建立的虚拟加工系统可根据实际加工情况快速构建虚拟加工环境,能够有效提升该研究所产品设计制造效率,缩短产品研制时间。
虚拟装配的应用研究在国内研究所才刚刚起步,无论是在船舶、飞机、机械等领域的产品研制与开发中,还是在其他的轻工艺产品的开发中,人们已经逐渐地认识到虚拟装配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发展潜力。在焊接小车的设计过程中采用的装配思想改变了产品研制人员的研制习惯和观念,采用合理的虚拟装配应用方法、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是实现虚拟装配的核心,产品数据在研制中的合理管理和流动是实现虚拟装配的基础。
第三篇: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本专业主要面向现代汽车制造及零部件生产与装配行业,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能从事现代汽车制造及零部件加工,汽车装配调试,具备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控编程、产品质量检测等生产现场控制岗位的能力。培养目标及规格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具有本专业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文化素质和专业基础理论;
2、具有正确使用各种测量器械和汽车零部件的加工与装配能力;
3、具有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及数控机床保养与维护的能力;
4、具有编制和实施典型汽车零件加工工艺与装配流程、分析解决一般机械加工工艺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5、具有熟练使用各种与本专业相关的CAD、CAM、Pro/E、UG等软件能力,能胜任机械零件设计与简单机械设备设计工作;
6、具备在制造企业担任生产车间(工段)或技术部门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
7、具有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一般具有中级数控机床主干课程说明
1、机械制图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第一学期开设。学习目的:本课程是一门研究用投影法(主要是正投影法)绘制机械图样和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既有理论又有较多绘图实践的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绘图、读图能力和初步的图解能力,同时学习公差与配合的基本知识。主要教学内容:要求学会基本图法,能正确绘制和阅读一般零件图和中等复杂程度的装配图。所绘图样应做到:投影正确,视图选择与配置恰当,尺寸完全,标注清晰,字体工整,图画整洁,符合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学会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的标注方法。随着计算机绘图新技术的发展,要求了解计算机基本知识,熟悉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并初步掌握用一种典型的绘图软件来绘制二维的图形。2.汽车构造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第二学期开设。学习目的: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汽车整体结构有完整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具有基本理论和解决基本问题的思维及能力,因而本课程结合实际进行讲授并安排一定的实操能力培训(如参观学习、车间实习、企业实践等),以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应用打好坚实的基础。主要教学内容:汽车构造是本专业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是了解汽车整体结构的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本课程主要包括:发动机的总体构造、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统、制冷系统、润滑系统的结构、传动系、转向系、制动系、行驶系的结构等内容。
3、工程力学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学时,第二学期开设。学习目的: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大部分。根据专业需要,着重讲授静力学、动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处理简单工程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为机械设计基础等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主要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不仅要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理,并且要掌握由此而导出的解决工程力学问题的定理和公式,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处理工程力学问题的能力。
4、机械设计基础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第二学期开设。学习目的:本课程主要研究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及计算方法。它是一门培养机械
设计能力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教学内容:通过课程学习:(1)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以及分析机构的基本知识;(2)掌握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计算方法、选用知识;(3)运用标准手册进行一般参数的通用零件和简单机械装置的设计。
5、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第一学期开设。学习目的:本课程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是研究电路、磁路、电子技术在工程技术领域中应用的一门学科。主要教学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电路、磁路、变压器、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机电一体化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除了学习理论、完成习题外还要通过一定的实验,掌握电
工、电子测量和安全用电方面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知识。
6、数控编程与操作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第五学期开设。学习目的:使学生了解数控编程的方法,熟悉数控编程指令,能够对需要编程的机械零件进行必要的工艺分析和轨迹计算。主要教学内容:学生完成本课程之后,应能对典型的加工零件进行数控编程。能进行基本零件加工程序的编制及加工操作,了解CAD/CAM基本知识和工程应用范围,并对现代设计方法和现代加工技术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能应用
CAD/CAM自动编程软件进行基本零件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高等数学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第一学期开设。学习目的:高等数学是工科类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通过学习,要求系统地获得一元函数的微积分学和常微分方程、多元函数微积分学(包括空间解析几何)和级数的初步知识。主要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各有关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抽象思维和逻辑推
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抽象数学模型的初步能力。
8、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学时,第三学期开设。学习目的:从互换性角度出发,通过系统简练地介绍几何量公差的有关标准、选用方法和误差检测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学到有关精度设计和几何量检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教学内容:系统、简练地宣传贯彻国家颁布的几何量公差的有关标准和选用方法,同时从保证机械零件的互换性和几何精度出发,介绍测量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9、汽车工程材料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学时,第三学期开设。学习目的: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汽车所需的材料,为今后的更深入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更好的适应今后的工作。主要教学内容:介绍汽车用金属材料,是以金属的机械性能为基础,具体地论述了汽本上所用金属的特性、用途以及牌号表示方法,同时简本地介绍了对金属进行普通热处理的方法以提高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另外介绍汽车用非金属材料是以燃料的燃烧理论、油润料的润滑原理为基础,具体地论述了汽车用燃润料的特性、规格、用途、牌号及它们的选
用方法,同时对橡胶与汽车轮胎以及塑料在汽车上的应用、修理也作了简明的论述。
10、汽车制造工艺工装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学时,第三学期开设学习目的: 本课程的首要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本掌握如何提高产品品质,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汽车产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产品质量与零、部件的加工质量和装配质量密切相关。另一个重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即如何采用高生产率的加工方法、设备和工艺装备,来完成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装配工艺过程。主要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一门专业性的技术基础课,它以汽车零件的加工工艺以及产品的装配工艺为研究对象。而研究工艺问题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优质、高产、低成本”,即从质量、生产率和经济性三个方面来研究。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1、汽车制造企业,从事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工作;
2、汽车及机械制造企业,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工作及数控设备调试、维护与操作的工作;
3、汽车制造企业或服务公司,从事汽车配件的管理工作;
4、汽车及机电制造企业,担任生产车间(工段)或技术部门的技术管理工作
第四篇: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建设规划(机械工程系)
黑龙江工业学院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
建设规划
黑龙江工业学院 2015年2月 黑龙江工业学院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
建设规划
一、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虽是我系的新兴专业,但相关专业已有十几年的办学经验,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上,我系一直秉承“工学并举,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在校企共建“汽车工厂”教学平台上,正在逐步打造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汽车制造与装配优势的高技能人才。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汽车制造工艺与汽车装配工艺所应有的知识,具有本专业综合职业能力,胜任汽车制造、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及其他加工制造业生产、技术、管理等第一线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
1、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较好的团结协作和组织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2、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
具有较熟练的使用计算机操作和计算机绘图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汉语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专项能力 能够正确掌握汽车主要总成装配、检验方法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有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制订工作计划与实施的组织能力。
二、专业建设内容
(一)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行业对接、校企联姻、项目嵌入”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健全企业、院、系三级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建立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二)推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服务黑龙江省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专业体系,重点打造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及专业群。按照校企合作、专家指导、重点带动、全系推进的思路,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对人才培养方案所列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设计、编撰教材及学材、实施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在此基础上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并对其核心课程进行全方位的建设。建设期内,制定满足企业生产实际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及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施方案,编撰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类指导性或引导性学习材料。积极推进“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启动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企业能工巧匠和技术专家参与教学、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开展技术服务的配套制度。建设期内,引进若干名具有高级职称、在行业内有影响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和课程带头人,对现有的教学骨干进行重点培养,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从企业引进专业人才充实骨干教师队伍。安排专业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外出学习培训,重点专业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校企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和实施教学,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
(四)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训条件
按照“实境化、生产性、多功能、开放式”的原则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扩建生产性实训室或实训车间,使校内实训基地由原来的消耗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化,营造真实生产职业氛围,满足一体化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真实工作环境的岗位适应性训练;每年新建2-5个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建设5个相对稳定、深度合作的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使校外基地教学化,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保障。建成立足本院、辐射周边、校企共享,在专业领域能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在鸡西市乃至全省有一定影响的区域性综合实训基地。
三、改革举措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根据就业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对汽车制造企业和汽车零部件加工企业的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专业委员会的论证基础上,归纳出本专业核心就业岗位与相关就业岗位,根据本专业岗位群中每个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提取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完成工作任务应具有的职业工作的能力及支撑能力要求的专业知识。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过程,重构课程,重组内容,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①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将职业能力转化为教学目标,将获得能力所需时间转化为教学学时。
②推进岗位需求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专业改革的核心,其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标准建设、核心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考核内容建设等内容。我们将组建包括教育专家、企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在内的课程教学团队,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六步法”课程开发思路,稳步推进3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工作。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技术专家一起,按照学习情境设计的“开发学习情境—确定教学组织—实施开发评估—反馈”四步骤,制定3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以《汽车制造工艺》为例。依托校外实训企业,进行专业岗位工作分析,整合归纳岗位的一般工作过程,重新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排序,使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先进性;在教学实施中,强调教学过程的行动导向,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和仿真教学软件等功能,采用项目导入、分组训练、讨论辅导、生产运用等教学方法,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必须要与教学目标相契合,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在学生具备基本自学能力的条件下,以学生的“集体自学”和“成果展示”取代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倡导采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的平台,力争实现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四)教学资源库建设
大力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共享专业教学资源,满足教师教学需求及学生选修课、自主学习等需要。其主要组成包括:专业教学标准库、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库、视频教学资料库、习题库。采取自行开发、与专业公司合作、收集整理已有资源等方式进行共享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平台,为全国同类高职院校同类专业提供共享平台。
(五)师资队伍建设
以“内培、外引与外聘”等方式,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教学团队。通过选送教师到知名院校、著名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进修、培训、承担科研课题等,更新专业建设理念,提高科研和业务技能水平;通过安排教师到对口企业挂职锻炼,以了解企业生产技术状况,增加其企业生产经验,达到引领专业建设的目的。
(六)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具备真实工作情境,能满足教学需要,并兼有生产、技能鉴定功能的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汽车工厂”,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充分发挥基地作用,实现教学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的紧密结合。密切与企业合作,增加企业投入设备资金的比例;设备配置要常规设备与高精设备合理搭配,并考虑今后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设备数量上要至少能够满足1个班、4组的要求。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企业调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校企合作力度,落实并强化以顶岗实习为主要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使学生顶岗实习达到100%。实现与企业开展生产合作、技术开发、师资共享等方面的协作;与企业共建定向培训班,并在顶岗实习、学生技能培训、学生就业等方面加强合作。
黑龙江工业学院机械工程系
2015年2月6日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设计
课程与教学设计
课程与教学是一个古老的研究领域,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知识和理论与是浩如烟海,而且很难评判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错的。各种理论和知识都有其产生的背景、适用的对象和使用的条件。在本书中,我们提供了一些不同的有代表性的课程与教学的知识和理论,希望读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分析,汲取不同知识和理论的合理之处或精华。
本书是关于研究“课程与教学设计”等方面知识的专著,具体包括了:课程与教学概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课程改革、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及其课程与教学观等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