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谈白居易和辛弃疾词四首》教案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2 20:15: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谈白居易和辛弃疾词四首》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谈白居易和辛弃疾词四首》教案》。

第一篇:高中语文《谈白居易和辛弃疾词四首》教案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词四首》教案

教学目的

一 指导学生领会在古代诗词鉴赏中应做到对所评论的对象,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二 学习“知人论事”的评析方法。

三 引导学生透过“情景交融”的现象对一些浅易古代诗词做简略评述。教学设想

一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学生对四首词的写作背景和这篇评论的写作目的不易理解,因此在向学生布置自读预习前,一方面要介绍一些有关的资料,一方面要提示学生阅读时要反复对照四首词和评论文章。

二 这篇课文中作者提出的“情景交融”的文学现象和“知人论事”的评析方法均不难理解,但是,对其涉及到的一些较高深的理论问题,可采用深入浅教的方法,使学生止于了解,用于实践即可,达到能运用所学对一些浅易古代诗词做简略评述即可。

三 安排二教时。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导入课文,简介四首词的作者及四首词的特点,简介课文作者,反复诵读课文,师生共同解读课文,学习课文1、2段。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发感情,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现代中国人应当珍视、继承、发展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我们学习过的语文课中也有不少古代诗词,大家也可能自学过一些古代诗词。有哪一位同学把自认为最值得推荐给大家的,朗诵一首。(学生纷纷朗诵,然后教师挑选二首简短的书写在黑板上)请大家把这二首诗(或词)的突出优点评说一下。(可分思想感情、艺术特点,列出一、二条)小结:这二首诗(或词)的最突出之处,就表现在有深刻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上。看来评价古代诗词是离不开这两点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板书课题)就是评价和分析古代诗词的一篇典范性的评论文。(板书“评论文”)

二 四首词及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省)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遂为下邽人。白居易诗作近三千首,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讽谕诗是其创作的精华,继承和发展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如《卖炭翁》(引导学生诵读其中的一些句、段)。感伤诗,如《琵琶行》(引导学生诵读其中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同是天涯……”)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闲适诗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如本课中的二首)。杂律诗多是耐人吟味的抒情短章(引导学生背诵《赋得古原草》)。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北方,自幼受祖父抗敌复仇的教育,始终未忘中原沦亡,国土分裂的耻辱。二十二岁时参加抗金起义,后归南宋,历任地方官,此时期有大量豪放词作,抒发了政治抱负和忧国之情。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但均不被采纳。1180年受排斥、被免职。此后二十年间,大部分时间在乡间闲居。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过了后半生。本课中所列二首辛词,即属于1180年后的清丽之作。辛词收入《稼轩词》有六百多首。

三 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安徽桐城人,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生前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中华金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有《西方美学史》、《美学拾穗集》、《谈美书简》和《艺文杂谈》等。

本文收入《艺文杂谈》出版于1981年12月,是作者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表的一系列美学论著之一。这篇文章是作者美学理论付诸实践的一个典范之作。

四 诵读原词:

作者所选四首词,均涉及“闲适”二字。请大家诵读多遍之后,述谈一下这四首词在“闲适”中隐含的深层意义。(教师在提出这个问题时,不要过多限定,不必反复“启发”,让学生只谈点滴感受即可,如学生说不出所以然来,也不必硬性“挤压”)

五 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学习这两段课文,首先要解读。“解读”,即在读书的基础上,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原义,从而全面解释出来。

第一段:

作者用一句话交代了鉴赏对象和要点,概括了全篇的写作宗旨(即,谈写作本文的目的)

“谈一谈白居易……情调的道理,”有两层意思:(1)展示自己认识“道理”的根据(即,选择典型的情节可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因此,分析“四首词”的内容与特点必是课文的主体;(2)通过鉴赏“四首词”,阐释、概括了我国古典诗词创作涉及的艺术原理(即“道理”)。“趁便也谈一谈诗词的运用语言的精练。”这句话从语言运用的精练的角度道破了文学鉴赏的真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离开对语言艺术的赏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鉴赏。(此处不必过多讲道理,只要分清“语言的精练——语言运用的精练——语言的艺术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即可)

第二段:

作者分析白词的第一首《忆江南》。

这一段从字面上看,作者先是扼要讲述创作背景(“白居易在杭州和苏州做了三年多的刺史……《忆江南》大概也是这时期做的。”);解说“典型情节”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在北方回忆江南……因为夏洪还没有到来”);趁便点评语言特点(“旧诗词的妙处在简练……活现在眼前了”)。

此处可提出“情景交融”的问题,因为此种现象在诗词中最为明显,这首词的“情景”中反映了作的情趣。可以如下一段话作为此自然段的小结。

白居易以绚丽的色彩描绘江南春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成为千古佳句,固然与诗人的文字功力分不开,更与他独钟江南的情结有关——他曾在那春意最浓的地方有过得以自慰的政绩。当诗人离开江南身居风沙弥漫的北国时,他重温江南春色,回顾当年作为,自是人之常情,旧时景、往日情使香山居士亦不平静了——他要浓墨重彩绘江南,他要引吭高歌忆江南。于是,“江花”“江水”亮丽千年不褪色,“能不忆江南”咏叹千年有回声。

六 课后思考题(作业)

背诵四首词 在反复熟读已学过课文的基础上,谈谈白居易第一首词是如何以以典型情节抒发情怀的。从第二段中选出三句你认为能代表朱光潜先生观点的话。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第一教时内容,检查作业,(师生共同回答上节课后思考题)。学习3—7段课文,归纳总结全课思想内容、写作特点。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旧课,检查上节课作业 本课是“谈白、辛的四首词”,这四首词均系典范之作,每个同学首先应熟读成诵。现在检查一下背诵情况。(只要四个学生每人背诵一首,根据背诵情况,稍加评议即可)

检查“白居易第一首词是如何以典型情节抒发情怀的。”

答案:作者首先从白词的语言精练谈起,认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全词的精华,简洁明了,有着无穷的意趣。从中能看出生命的流动和春天的灿烂。作者认为,这是因为白居易在写作时选取了典型情节、即选取了江花、江水这两个意蕴丰富的意象(情节),恰当而又准确地渲染了江南明丽的春天,同时又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引人遐思。典型例句:

“旧诗词的妙处在简练,”“简练不等于简单。简单是一览无余,简练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尽之言能传无穷之意,诀窍就在言是经过精选的,它有典型性,能代表或暗示出许多其他的东西。”

二、学习解读课3—7段

第三段:

作者分析了白居易的另一首《忆江南》

前一首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为全首的精华,这一首也有两句表现了两个情节,即:“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联系复习旧课中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再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丰富的意象的作用)第一首中的两句突出的“景”,这一首两句中一个“寻”一个“看”是忆其当年的活动,突出的是一个“动”字!由此引申开去,说明白居易忆江南的原因除了那里的湖山秀美,还在于他在那里干出了不菲的政绩。而其政绩不菲恰与“寻桂子”“看潮头”有直接关系。因为这样的“情幽”与“闲适”之举是建立在作为一州之长的刺史的政清事简的基础上的,他并非腐败无能不理政事。

作者评析第一首词时为了突出渲染江南的春光明媚,运用了南方、北方景象的对照方法。在评析第二首时,则是通过反复的引用来比照其相似之处,从中阐释出深尽含义。如引白居易另两首相关的诗和他人关于桂树落子传说的记载,都是为了分析白居易的心情,也都暗示了他的政清事简。而引李颀的名句则是为了类此说明,白居易政清事简,悠然自得,充满了山林之乐。可见对两首词的评析,朱先生所用“模式”大体相似,方法又各有不同。(此处可强导学生进行比较)

第四段:

此段开始之前与第三段之间有一空行,这一空行是否是把全文分成两大部分的标志:(不是。只是表示前后是评析两个不同诗人的分界)

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开始评析辛弃疾的两首词,继续论证开头第段中提出的中心论点。

第四段作者评析了辛词《鹧鸪天》,侧重论证了典型情节和气氛、情调的关系。分析此段必先注意作者评析时如何抓住“情景交融”这一特点进入这首词的。朱先生先肯定这首词上阕的“景”(即早春农事),然后分析下阕参进人的情调,人的活动,并强调了“诗才显得有生气”,这事实上是说在写景中逐渐透出了“情调”,而这情调的透出,就在写景的继续中显现出来。这就是情景交融在一起了。作者在这首词的分析中显现出敏锐的目光。

除此之外,作者在这段中还特别提到了“知人论事”的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辛弃疾这个人在当时社会条件的所思所为。然后再扣住这些论其词作的思想感情,尽显其情节和情调的贴切、融洽。

提问:此段中作者引《摸鱼儿》、《祝英台近》两首词的用意是什么。(学生回答)

第五段:

让学生分析语言的精练之处,体味作者是如何把全段的重点放在词作语言所传达的意境上。问题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的“别”字,朱先生的分析与别人的不同,大多数专家以为:“别枝为别一枝,词意谓鹊因月明,惊飞不定,从这一枝跳到另一枝。”让学生辨别、分析一下。

为什么说“明月别枝惊鹊”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为什么倒装了更好。

最后教师归纳。

第五段:

这一段重点说明词作语言的精练之处。明示词作语言也可传达深远意境。(此段不做细分析,留给学生运用前几段所学知识,自己加以分析)

第六段:

作者归纳总结了全文论述的中心。通过情景交融——艺术形象——情节——典型性,肯定了选择典型情节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语言精练的标准是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照应了开头)

第七段:

旁及了与语言的精练相关的诗词的语言还要有丰富的音乐性的问题,提示人们鉴赏诗词音乐性也很重要。

三、总结: 本文论述中心:通过四首词的评析,论述了选择典型的情节可以烘托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节的道理;论述了语言精练对诗词的重要性。本文在写作上,作者依照从字面上遵循了,先扼要讲述创作背景,再解说“典型情节”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并点评其语言特色,这样一个过程进行论述:从实质上,作者紧抓住“知人论世”这一点,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阅读与分析活动。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应该弄清“知人论世”与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有着不可分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并理解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四、作业 课堂练习(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进行)回答课后思考和练习题,一、二、三。

每一学生选取一首古代诗词,简评一下典型情节和语言精练方面的特点。(二百字左右即可)

第二篇:谈白居易和辛弃疾词四首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词四首》教案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词四首》教案 教学目的

一 指导学生领会在古代诗词鉴赏中应做到对所评论的对象,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二 学习“知人论事”的评析方法。

三 引导学生透过“情景交融”的现象对一些浅易古代诗词做简略评述。教学设想

一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学生对四首词的写作背景和这篇评论的写作目的不易理解,因此在向学生布置自读预习前,一方面要介绍一些有关的资料,一方面要提示学生阅读时要反复对照四首词和评论文章。

二 这篇课文中作者提出的“情景交融”的文学现象和“知人论事”的评析方法均不难理解,但是,对其涉及到的一些较高深的理论问题,可采用深入浅教的方法,使学生止于了解,用于实践即可,达到能运用所学对一些浅易古代诗词做简略评述即可。

三 安排二教时。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导入课文,简介四首词的作者及四首词的特点,简介课文作者,反复诵读课文,师生共同解读课文,学习课文1、2段。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发感情,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现代中国人应当珍视、继承、发展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我们学习过的语文课中也有不少古代诗词,大家也可能自学过一些古代诗词。有哪一位同学把自认为最值得推荐给大家的,朗诵一首。(学生纷纷朗诵,然后教师挑选二首简短的书写在黑板上)请大家把这二首诗(或词)的突出优点评说一下。(可分思想感情、艺术特点,列出一、二条)小结:这二首诗(或词)的最突出之处,就表现在有深刻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上。看来评价古代诗词是离不开这两点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板书课题)就是评价和分析古代诗词的一篇典范性的评论文。(板书“评论文”)

二 四首词及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省)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遂为下邽人。白居易诗作近三千首,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讽谕诗是其创作的精华,继承和发展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如《卖炭翁》(引导学生诵读其中的一些句、段)。感伤诗,如《琵琶行》(引导学生诵读其中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同是天涯„„”)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闲适诗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如本课中的二首)。杂律诗多是耐人吟味的抒情短章(引导学生背诵《赋得古原草》)。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北方,自幼受祖父抗敌复仇的教育,始终未忘中原沦亡,国土分裂的耻辱。二十二岁时参加抗金起义,后归南宋,历任地方官,此时期有大量豪放词作,抒发了政治抱负和忧国之情。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但均不被采纳。1180年受排斥、被免职。此后二十年间,大部分时间在乡间闲居。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过了后半生。本课中所列二首辛词,即属于1180年后的清丽之作。辛词收入《稼轩词》有六百多首。

三 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安徽桐城人,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生前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中华金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有《西方美学史》、《美学拾穗集》、《谈美书简》和《艺文杂谈》等。

本文收入《艺文杂谈》出版于1981年12月,是作者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表的一系列美学论著之一。这篇文章是作者美学理论付诸实践的一个典范之作。

四 诵读原词:

作者所选四首词,均涉及“闲适”二字。请大家诵读多遍之后,述谈一下这四首词在“闲适”中隐含的深层意义。(教师在提出这个问题时,不要过多限定,不必反复“启发”,让学生只谈点滴感受即可,如学生说不出所以然来,也不必硬性“挤压”)

五 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学习这两段课文,首先要解读。“解读”,即在读书的基础上,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原义,从而全面解释出来。

第一段:

作者用一句话交代了鉴赏对象和要点,概括了全篇的写作宗旨(即,谈写作本文的目的)“谈一谈白居易„„情调的道理,”有两层意思:(1)展示自己认识“道理”的根据(即,选择典型的情节可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因此,分析“四首词”的内容与特点必是课文的主体;(2)通过鉴赏“四首词”,阐释、概括了我国古典诗词创作涉及的艺术原理(即“道理”)。“趁便也谈一谈诗词的运用语言的精练。”这句话从语言运用的精练的角度道破了文学鉴赏的真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离开对语言艺术的赏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鉴赏。(此处不必过多讲道理,只要分清“语言的精练——语言运用的精练——语言的艺术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即可)

第二段:

作者分析白词的第一首《忆江南》。

这一段从字面上看,作者先是扼要讲述创作背景(“白居易在杭州和苏州做了三年多的刺史„„《忆江南》大概也是这时期做的。”);解说“典型情节”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在北方回忆江南„„因为夏洪还没有到来”);趁便点评语言特点(“旧诗词的妙处在简练„„活现在眼前了”)。

此处可提出“情景交融”的问题,因为此种现象在诗词中最为明显,这首词的“情景”中反映了作的情趣。可以如下一段话作为此自然段的小结。

白居易以绚丽的色彩描绘江南春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成为千古佳句,固然与诗人的文字功力分不开,更与他独钟江南的情结有关——他曾在那春意最浓的地方有过得以自慰的政绩。当诗人离开江南身居风沙弥漫的北国时,他重温江南春色,回顾当年作为,自是人之常情,旧时景、往日情使香山居士亦不平静了——他要浓墨重彩绘江南,他要引吭高歌忆江南。于是,“江花”“江水”亮丽千年不褪色,“能不忆江南”咏叹千年有回声。

六 课后思考题(作业)

背诵四首词 在反复熟读已学过课文的基础上,谈谈白居易第一首词是如何以以典型情节抒发情怀的。从第二段中选出三句你认为能代表朱光潜先生观点的话。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第一教时内容,检查作业,(师生共同回答上节课后思考题)。学习3—7段课文,归纳总结全课思想内容、写作特点。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旧课,检查上节课作业 本课是“谈白、辛的四首词”,这四首词均系典范之作,每个同学首先应熟读成诵。现在检查一下背诵情况。(只要四个学生每人背诵一首,根据背诵情况,稍加评议即可)

检查“白居易第一首词是如何以典型情节抒发情怀的。”

答案:作者首先从白词的语言精练谈起,认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全词的精华,简洁明了,有着无穷的意趣。从中能看出生命的流动和春天的灿烂。作者认为,这是因为白居易在写作时选取了典型情节、即选取了江花、江水这两个意蕴丰富的意象(情节),恰当而又准确地渲染了江南明丽的春天,同时又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引人遐思。

典型例句:

“旧诗词的妙处在简练,”“简练不等于简单。简单是一览无余,简练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尽之言能传无穷之意,诀窍就在言是经过精选的,它有典型性,能代表或暗示出许多其他的东西。”

二、学习解读课3—7段

第三段:

作者分析了白居易的另一首《忆江南》

前一首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为全首的精华,这一首也有两句表现了两个情节,即:“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联系复习旧课中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再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丰富的意象的作用)第一首中的两句突出的“景”,这一首两句中一个“寻”一个“看”是忆其当年的活动,突出的是一个“动”字!由此引申开去,说明白居易忆江南的原因除了那里的湖山秀美,还在于他在那里干出了不菲的政绩。而其政绩不菲恰与“寻桂子”“看潮头”有直接关系。因为这样的“情幽”与“闲适”之举是建立在作为一州之长的刺史的政清事简的基础上的,他并非腐败无能不理政事。

作者评析第一首词时为了突出渲染江南的春光明媚,运用了南方、北方景象的对照方法。在评析第二首时,则是通过反复的引用来比照其相似之处,从中阐释出深尽含义。如引白居易另两首相关的诗和他人关于桂树落子传说的记载,都是为了分析白居易的心情,也都暗示了他的政清事简。而引李颀的名句则是为了类此说明,白居易政清事简,悠然自得,充满了山林之乐。可见对两首词的评析,朱先生所用“模式”大体相似,方法又各有不同。(此处可强导学生进行比较)

第四段:

此段开始之前与第三段之间有一空行,这一空行是否是把全文分成两大部分的标志:(不是。只是表示前后是评析两个不同诗人的分界)

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开始评析辛弃疾的两首词,继续论证开头第段中提出的中心论点。

第四段作者评析了辛词《鹧鸪天》,侧重论证了典型情节和气氛、情调的关系。分析此段必先注意作者评析时如何抓住“情景交融”这一特点进入这首词的。朱先生先肯定这首词上阕的“景”(即早春农事),然后分析下阕参进人的情调,人的活动,并强调了“诗才显得有生气”,这事实上是说在写景中逐渐透出了“情调”,而这情调的透出,就在写景的继续中显现出来。这就是情景交融在一起了。作者在这首词的分析中显现出敏锐的目光。

除此之外,作者在这段中还特别提到了“知人论事”的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辛弃疾这个人在当时社会条件的所思所为。然后再扣住这些论其词作的思想感情,尽显其情节和情调的贴切、融洽。

提问:此段中作者引《摸鱼儿》、《祝英台近》两首词的用意是什么。(学生回答)

第五段:

让学生分析语言的精练之处,体味作者是如何把全段的重点放在词作语言所传达的意境上。问题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的“别”字,朱先生的分析与别人的不同,大多数专家以为:“别枝为别一枝,词意谓鹊因月明,惊飞不定,从这一枝跳到另一枝。”让学生辨别、分析一下。为什么说“明月别枝惊鹊”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为什么倒装了更好。

最后教师归纳。

第五段:

这一段重点说明词作语言的精练之处。明示词作语言也可传达深远意境。(此段不做细分析,留给学生运用前几段所学知识,自己加以分析)

第六段:

作者归纳总结了全文论述的中心。通过情景交融——艺术形象——情节——典型性,肯定了选择典型情节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语言精练的标准是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照应了开头)

第七段:

旁及了与语言的精练相关的诗词的语言还要有丰富的音乐性的问题,提示人们鉴赏诗词音乐性也很重要。

三、总结: 本文论述中心:通过四首词的评析,论述了选择典型的情节可以烘托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节的道理;论述了语言精练对诗词的重要性。本文在写作上,作者依照从字面上遵循了,先扼要讲述创作背景,再解说“典型情节”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并点评其语言特色,这样一个过程进行论述:从实质上,作者紧抓住“知人论世”这一点,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阅读与分析活动。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应该弄清“知人论世”与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有着不可分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并理解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四、作业 课堂练习(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进行)回答课后思考和练习题,一、二、三。

每一学生选取一首古代诗词,简评一下典型情节和语言精练方面的特点。(二百字左右即可)

第三篇:《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示例之一.-教学教案

一 指导学生领会在古代诗词鉴赏中应做到对所评论的对象,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二 学习“知人论事”的评析方法。

三 引导学生透过“情景交融”的现象对一些浅易古代诗词做简略评述。教学设想

一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学生对四首词的写作背景和这篇评论的写作目的不易理解,因此在向学生布置自读预习前,一方面要介绍一些有关的资料,一方面要提示学生阅读时要反复对照四首词和评论文章。

三 安排二教时。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发感情,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现代中国人应当珍视、继承、发展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我们学习过的语文课中也有不少古代诗词,大家也可能自学过一些古代诗词。有哪一位同学把自认为最值得推荐给大家的,朗诵一首。(学生纷纷朗诵,然后教师挑选二首简短的书写在黑板上)请大家把这二首诗(或词)的突出优点评说一下。(可分思想感情、艺术特点,列出一、二条)小结:这二首诗(或词)的最突出之处,就表现在有深刻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上。看来评价古代诗词是离不开这两点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板书课题)就是评价和分析古代诗词的一篇典范性的评论文。(板书“评论文”)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省)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遂为下邽人。白居易诗作近三千首,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讽谕诗是其创作的精华,继承和发展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如《卖炭翁》(引导学生诵读其中的一些句、段)。感伤诗,如《琵琶行》(引导学生诵读其中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同是天涯„„”)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闲适诗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如本课中的二首)。杂律诗多是耐人吟味的抒情短章(引导学生背诵《赋得古原草》)。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北方,自幼受祖父抗敌复仇的教育,始终未忘中原沦亡,国土分裂的耻辱。二十二岁时参加抗金起义,后归南宋,历任地方官,此时期有大量豪放词作,抒发了政治抱负和忧国之情。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但均不被采纳。1180年受排斥、被免职。此后二十年间,大部分时间在乡间闲居。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过了后半生。本课中所列二首辛词,即属于1180年后的清丽之作。辛词收入《稼轩词》有六百多首。

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安徽桐城人,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生前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中华金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有《西方美学史》、《美学拾穗集》、《谈美书简》和《艺文杂谈》等。

四 诵读原词:

五 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第一段:

“谈一谈白居易„„情调的道理,”有两层意思:(1)展示自己认识“道理”的根据(即,选择典型的情节可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因此,分析“四首词”的内容与特点必是课文的主体;(2)通过鉴赏“四首词”,阐释、概括了我国古典诗词创作涉及的艺术原理(即“道理”)。

“趁便也谈一谈诗词的运用语言的精练。”这句话从语言运用的精练的角度道破了文学鉴赏的真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离开对语言艺术的赏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鉴赏。(此处不必过多讲道理,只要分清“语言的精练——语言运用的精练——语言的艺术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即可)

第二段:

此处可提出“情景交融”的问题,因为此种现象在诗词中最为明显,这首词的“情景”中反映了作的情趣。可以如下一段话作为此自然段的小结。

白居易以绚丽的色彩描绘江南春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成为千古佳句,固然与诗人的文字功力分不开,更与他独钟江南的情结有关——他曾在那春意最浓的地方有过得以自慰的政绩。当诗人离开江南身居风沙弥漫的北国时,他重温江南春色,回顾当年作为,自是人之常情,旧时景、往日情使香山居士亦不平静了——他要浓墨重彩绘江南,他要引吭高歌忆江南。于是,“江花”“江水”亮丽千年不褪色,“能不忆江南”咏叹千年有回声。

六 课后思考题(作业)

背诵四首词 在反复熟读已学过课文的基础上,谈谈白居易第一首词是如何以以典型情节抒发情怀的。从第二段中选出三句你认为能代表朱光潜先生观点的话。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第一教时内容,检查作业,(师生共同回答上节课后思考题)。学习3—7段课文,归纳总结全课思想内容、写作特点。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旧课,检查上节课作业

本课是“谈白、辛的四首词”,这四首词均系典范之作,每个同学首先应熟读成诵。现在检查一下背诵情况。(只要四个学生每人背诵一首,根据背诵情况,稍加评议即可)

检查“白居易第一首词是如何以典型情节抒发情怀的。”

典型例句:

“旧诗词的妙处在简练,”“简练不等于简单。简单是一览无余,简练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尽之言能传无穷之意,诀窍就在言是经过精选的,它有典型性,能代表或暗示出许多其他的东西。”

二、学习解读课3—7段

第三段:

前一首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为全首的精华,这一首也有两句表现了两个情节,即:“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联系复习旧课中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再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丰富的意象的作用)第一首中的两句突出的“景”,这一首两句中一个“寻”一个“看”是忆其当年的活动,突出的是一个“动”字!由此引申开去,说明白居易忆江南的原因除了那里的湖山秀美,还在于他在那里干出了不菲的政绩。而其政绩不菲恰与“寻桂子”“看潮头”有直接关系。因为这样的“情幽”与“闲适”之举是建立在作为一州之长的刺史的政清事简的基础上的,他并非腐败无能不理政事。

第四篇:《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示例之二.-教学教案

一 指导学生领会情节的典型性对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有着决定性作用。

二 使学生理解语言精练是古诗词精髓所在。

三 增强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教学设想:

二 安排一教时。教学要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朱光潜先生(1897—1986)是一位把毕生精力用于美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尤其是朱先生后期的一些论著,如《美学拾穗集》、《谈美书简》、《艺文杂谈》等,是其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现在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闪射着朱先生美学思想光芒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观点在第一段中照示的非常清楚。经过学习虽然我们可能没全面领会其深刻含义,但是运用其基本观点,解决我们对古诗词鉴赏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应当是可行的。现在请大家把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谈一下。

二 课堂发言、讨论:

根据发言情况,可掌握在5—7人之间的重点发言。约占25—30分钟。

掌握发言、讨论应注意的问题:

应及时诱导,所论内容不可离题太远,但应掌握不要打击学生积极性,使之有言则发。

不怕有争论,要鼓励争论,争论时不要怕离题,教师穿插评论,引导要及时。

遇冷场时,要能提出问题,引导发言,讨论。

三 总结发言:

要点: 每个发言者对所涉及的诗词作品都认真研读过,大多数都有自己的观点,不论从何种角度评析,多数能自圆其说。能运用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或部分观点)展开评析。有些人的观点尽管不同于朱先生,但是也有自己的论据,能讲清道理。大家经过准备的发言本身就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它证明经过学习这篇文章,大家有了较大的提高。

四 作业:

每人写一篇总结“谈古诗词鉴赏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求:对所列问题,应有所论证。

五 课前布置课堂讨论的提示

对课文内容的提示和相关问题的提示:

(1)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谈写作本文的目的。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分析了白居易的两首词。

第三部分(第四、五段)分析了辛弃疾的两首词。

第四部分(第六、七段)总结了全文。

(2)“知人论世”是进行阅读与鉴赏的基础。应注意体会这点。

(4)选择的古诗词应是简短的(如绝句、律诗或小令)典范的。[1]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案(三年级上)教案 三、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教案-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三年级上)教案

三、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指导学生领会情节的典型性对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有着决定性作用。(二)使学生理解语言精炼是古诗词精髓所在。(三)增强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段落是如何划分的?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目的。第二部分(第2~3段)分析了白居易的两首词。第三部分(第4~5段)分析了辛弃疾的两首词。第四部分(第6~7段)总结了全文。(二)这篇评论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分析这四首词的?这些方面之间有何关系?分析:这篇文章是从典型的情节和精炼的语言两方面入手来分析和评论的。因为这四首词都“选择了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而这种典型的情节又是通过精炼的语言来表达的,两者共同作用,创设意境,表现主旨。(三)本文所说的典型情节是指什么?它和小说中的典型情节有何不同?分析:一般说来,情节是指叙事文艺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而衍生的一系列的生活事件,如小说中的典型情节就是指事情的经过和结局,但是抒情性的诗歌中一般没有这种情节。本文中的“情节”实际上是指诗歌中的意象或意象组合。文中又称之为“素材”、“形象”。所谓典型情节,也就是典型的意象或意象组合。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是渗透了作者主观情感色彩的物象(事物本身的形象),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是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界交相融渗,达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统一体。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而意象则是构成这一建筑的砖石。因此在这篇评论中,作者强调的是,每首词都能够选择典型的意象,来构成典型的意境,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中,表现诗人的感情、意趣。比如在评论白居易的第一首词时,作者抓住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红胜火”的“江花”(江边的桃花)、“如蓝”的江水等意象的分析,指出这首词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整个画面(意境)就活现在眼前了,可谓抓住了诗歌的要害。(四)从这篇诗歌评论中可以看出作者阅读、欣赏诗词时运用了哪些方法?分析:一是知人论世法。在分析辛弃疾的第一首词的主旨时,作者就运用了这种方法,从而深刻地领会了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作者的真实情感、主旨。二是研读揣摩法。比如分析《西江月》时,作者就“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字大做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出用“别”产生的特别的韵味。三是比较阅读法。在分析白居易第二首词时,作者能将它和前一首相比较,在评论《鹧鸪天》时,能将辛弃疾的另外两首诗拿来比较,既强调了作者的观点,又扩大了读者的视野。四是展开想象法。比如评论白居易的第一首词时,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了江边红胜火的景象,帮助读者进入词所描绘的境界,作者又想象出北国萧索的景象,两种意象放在一起,读者就不难理解诗人在诗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了。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激发感情,导入课文。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现代中国人应当珍视、继承、发展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我们学习过的语文课中也有不少古代诗词,大家也可能自学过一些古代诗词。有哪一位同学把自认为最值得推荐给大家的,朗诵一首。(学生纷纷朗诵,然后教师挑选二首简短的书写在黑板上。)请大家把这两首诗(或词)的突出优点评说一下。(可分思想感情、艺术特点,列出一、二条。)小结:这两首诗(或词)的最突出之处,就表现在有深刻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上。看来评价古代诗词是离不开这两点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板书课题)就是评价和分析古代诗词的一篇典范性的评论文(板书“评论文”)。(二)四首词及作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省)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遂为下邽人。白居易诗作近三千首,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讽谕诗是其创作的精华,继承和发展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如《卖炭翁》(引导学生诵读其中的一些句、段)。感伤诗,如《琵琶行》(引导学生诵读其中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同是天涯„„”)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闲适诗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如本课中的二首)。杂律诗多是耐人吟味的抒情短章(引导学生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北方,自幼受祖父抗敌复仇的教育,始终未忘中原沦亡、国土分裂的耻辱。22岁时参加抗金起义,后归南宋,历任地方官,此时期有大量豪放词作,抒发了政治抱负和忧国之情。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但均未被采纳。1180年受排斥、被免职。此后二十年间,他大部分时间在乡间闲居,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过了后半生。本课中所列两首辛词,即属于1180年后的清丽之作。辛词收入《稼轩词》有六百多首。(三)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安徽桐城人,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生前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有《西方美学史》、《美学拾穗集》、《谈美书简》和《艺文杂谈》等。本文收入《艺文杂谈》,出版于1981年12月,是作者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表的一系列美学论著之一。这篇文章是作者美学理论付诸实践的一个典范之作。(四)诵读原词。作者所选四首词,均涉及“闲适”二字。请大家诵读多遍之后,述谈一下这四首词在“闲适”中隐含的深层意义。(教师在提出这个问题时,不要过多限定,不必反复“启发”,让学生只谈点滴感受即可,如学生说不出所以然来,也不必硬性“挤压”。)(五)学习课文第1、2段。学习这两段课文,首先要解读。“解读”,即在读书的基础上,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原义,从而全面解释出来。第1段:作者用一句话交代了鉴赏对象和要点,概括了全篇的写作宗旨(即谈写作本文的目的)。1.“谈一谈白居易„„情调的道理,”有两层意思:①展示自己认识“道理”的根据(即选择典型的情节可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因此,分析“四首词”的内容与特点必是课文的主体;②通过鉴赏“四首词”,阐释、概括了我国古典诗词创作涉及的艺术原理(即“道理”)。2.“趁便也谈一谈词的运用语言的精炼。”这句话从语言运用的精炼的角度道破了文学鉴赏的真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离开对语言艺术的赏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鉴赏。(此处不必过多讲道理,只要分清“语言的精炼——语言运用的精炼——语言的艺术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即可。)第2段:作者分析白词的第一首《忆江南》。这一段从字面上看,作者先是扼要讲述创作背景(“白居易在杭州和苏州做了三年多的刺史„„《忆江南》大概也是这时期作的。”);解说“典型情节”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在北方回忆江南„„因为夏洪还没有到来”);趁便点评语言特点(“旧诗词的妙处在简练„„活现在眼前了”)。此处可提出“情景交融”的问题,因为此种现象在诗词中最为明显,这首词的“情景”中反映了作者的情趣。可以如下一段话作为此自然段的小结。

下载高中语文《谈白居易和辛弃疾词四首》教案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谈白居易和辛弃疾词四首》教案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示例三.-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指导学生领会情节的典型性对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有着决定性作用。(二)使学生理解语言精炼是古诗词精髓所在。(三)增强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二、难点、重点分析(......

    上册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教案示例之二高中三年级教案

    教学目的: 一 指导学生领会情节的典型性对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有着决定性作用。 二 使学生理解语言精练是古诗词精髓所在。 三 增强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设想: 一 学习这篇文......

    高中语文 辛弃疾词第三课时教案(5篇范文)

    四、名句赏析(总第55课时)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

    辛弃疾 词 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

    白居易诗四首

    白居易诗四首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理论。 2.概括《轻肥》的思想内容,指出其对比手法的特点;分析《花非花》中博喻手法的运用;理解《杜陵叟》中通过人称转换来......

    白居易诗四首 教案[最终版]

    白居易诗四首 教案 7.白居易诗四首 课文剖析 轻 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一路上飞扬跋扈任骄横,雕......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掌握咏史怀古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