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变化
第三单元变化 教学目标: 通过“看一看”“找一找”“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变化,记录身边的变化。
通过阅读获取信息、讨论交流加深理解,进一步深切体会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到家庭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
会为发现这些变化而感到喜悦与充实,这也将作为学生对社会、对历史的认识积淀而贮存。教学重点、难点:
诗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以深圳特区这样一个“小村庄”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歌颂了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而《中国一日》这则新闻,又用大量的事实数据,较全面、具体地说明了这一变化。《黄河象》从考古的角度,推想远古时期一头老象为了喝水而深陷淤泥最终送命的故事,科学合理地推断了黄河象骨骼化石形成的过程,发掘了二百万年间沧海桑田的变化。课时安排: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2课时;黄河象 2课时;楼兰之死 1课时;中国一日 1课时;综合活动 3课时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教学内容: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是一首叙事性诗歌,以深圳特区这样一个“小村庄”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用“我”的口吻,通过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本课一共有8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第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第3—7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第8小节总结全诗,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掌握并会写“灶、庞、焕”等生字。
引导学生找一找是各种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画出重点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的情感。
理解课文中的词语,找出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绘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教学重点、难点:
抓“昨天、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感情。
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继而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教具:PPT课件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对深圳这个城市有了解?(课件)看,这就是深圳,一个繁华的城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著名的经济特区。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板书: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新课讲授
这是一首现代诗,一共有几小节?(8)好,那我要找8个人来读,在他们读的过程中,其他人要认真听,看谁读得又正确又流利。
下面我出几个词考考大家,谁来念念?全班一起,一个词读两遍。(课件)
那我要问问你们了,渺茫是什么意思?(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测)劳作的意思呢?(劳动,多指体力劳动)边陲呢?(边疆)
翩翩起舞的“翩翩”是什么意思?(轻快地飞舞的样子)那这个词的意思呢?(形容轻快地跳舞)
焕然一新的意思呢?(新面貌,使人觉得到处都是亮堂堂的)
那面向黄土背朝天是形容什么呀?(形容(农民)长时间辛苦耕种的样子)
我们再看看课后生字表,在你预习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提示给大家吗?(灶、庞的读音;庞不要少写一点)
形近字:灶、肚、杜,庞、宠,焕、换、唤、涣;画词(扰、渺、曦、舞的字型)下面请大家小声地把这首诗再速读一遍,思考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一座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那你能试着给这首诗分分层吗?(1—2,3—7,8)自己放开声,把这首诗歌再读一遍。作业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完成生字,积累本上写形近字。第2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在学习之前,谁来回忆一下儿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一座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板书:昨天——今天)
好,那我们就来看看这座村庄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精读课文
我们一起把第一部分一、二小节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子的? 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 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昨天”一座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
就是这样一座贫穷落后的村庄,今天又是什么样子呢?看到今天村庄这个样子的作者,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读第三小节?(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过渡,引领下文)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到底原来的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大家看大屏幕,谁来读一读?(课件:四个人一组朗读4—7小节,思考:文中从哪些方面写了村庄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第四小节:第1、2句以对比的方式写出村庄的道路、房屋的变化。
第五小节:设问,由上节村庄的城市建设引到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还是故乡人。第六小节:具体写如今“乡亲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种地)以及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第七小节:概括上节,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是呀,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板书: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
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改革开放„„美好春光)
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画着美好春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那么我们再回到诗歌的开篇,诗人为什么要说“昨天”,而不说过去呢?(体会“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这座村庄——也就是今天的深圳特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呢?(改革开放)(板书:改革开放)那么我们再回到诗歌的开篇,诗人为什么要说“昨天”,而不说过去呢?(体会“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原来的村庄发生的这些变化,这变化之大又如此之快,给你什么体会?可以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没有改革开放,也许深圳甚至其它城市,还停留在贫穷落后的阶段,(课件)正是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政策给我们带来了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也一起来唱这首歌。作业
完成练习册。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的变化,比如你的玩具、你的学校等等,去观察搜集这些变化,为我们下次的习作做准备。板书: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改革开放
昨天——————今天 焕然一新 黄河象 教学内容:
课文通过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过程,以及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说明二百万年间,大地发生了沧海桑田般巨大的变化。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
6.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3.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教具:PPT课件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动物的骨架呀?(大象)对,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这是通过化石所推想出的黄河象的外形。(课件)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黄河象”。(板书:黄河象)新课讲授
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9)好,那我要找9个人来读,在他们读的过程中,其他人要认真听,看谁读得又正确又流利。
下面我出几个词考考大家,谁来念念?全班一起,一个词读两遍。(课件)
那我要问问你们了,炙烤的“炙”是什么意思?(烤)那这个词的意思呢?(烤)发现是什么意思?(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发掘的意思呢?(把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那挖掘呢?(挖)
有气无力的意思呢?(形容无精打采的样子)
我们再看看课后生字表,在你预习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提示给大家吗?(蒿、砾的读音;簇是上下结构,椭是左中右结构)
形近字:骼、胳,椎、稚,砾、烁;画词(颌、趾、炙、栎、淤的读音)
下面请大家用我们学过的快速阅读法,把文章浏览一遍,并试着给课文分分段。(1,2—7,8—9)好,四个人一组把课文再读一遍,边读边思考,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第一段:介绍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第二段:推想化石形成过程;第三段:化石被发现)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都有了,那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科学家依据象化石推想了它的来历,它是一九七三年被发现的)
这也是一种总结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就是段意总结法。作业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完成生字,积累本上写形近字。第2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黄河象”,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黄河象)在学习之前,谁来回忆一下儿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科学家依据象化石推想了它的来历,它是一九七三年被发现的)那么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它的形成过程。精读课文
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思考: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出这具大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画出来。(完整)(课件:下列内容)
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这些语句给你什么感受?谁再来读读?(用具体数字介绍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说明这样完整的象化石在历史上是少见的)
那如此完整的黄河象的化石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大家快速阅读第2—7自然段。(板书: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推想)那这个形成过程是如何得来的?(根据化石推想得来的)那么作者在推想的过程中有很多合理的细节,请大家看大屏幕,谁来读读这句话?(课件)作者是看到那条小河了吗?(没有)那这推想的细节从何而来?(生活经验)那给你什么感觉?(真实)那两人一组在课文的第二部分边读边画出这样的推想细节。(一群大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通过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对,正是对生活细致入微地观察,才带给我们如此生动真实的推想故事。
那么这具距今有二百年历史的象化石又是如何被发现、发掘的呢?我们一起把第8—9自然段读一遍。(板书:发现、发掘)(1973年,甘肃)
从这个自然段中,你能找到作者推想化石形成过程的根据吗?(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给你什么感觉?(推想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百万年呀,大地„„黄河,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时间的久远,变化的巨大)那第九自然段在讲什么?(命名)(板书:命名)
大家看,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推想—发现—发掘—命名)那你还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故事吗?(发现—发掘—推想—命名)
对,所以呀,以后我们在阅读这样的文章时,就可以问问自己:如果不是这样的,还可能是什么样的?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完了,给你什么感受呢?谁来说说? 作业
课间跟同伴用新的叙述顺序复述这个故事,完成练习册,继续搜集有关变化的材料。板书: 黄河象
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 推想—发现—发掘—命名 楼兰之死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饱含着强烈情感的说明文。作者通过描述楼兰古城被沙漠吞噬,以及塔克拉玛干由绿洲变成沙漠的触目惊心的史实;国际国内土地沙漠化的严重状况,强有力地说明了土地沙漠化,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生活环境问题。并通过科学分析,翔实的例证,得出“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加速了这种自然灾害的进程”的结论。警示人们:不能听任这种历史悲剧重演。教学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植被被破坏的严重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紧迫感。
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引用、举例、诠释等说明事物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植被被破坏的严重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紧迫感。
教具:PPT课件 教学步骤: 质疑揭题
我们这个第三单元的单元题目是什么?(变化)
对,所以我们学过的《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从一座村庄、一个城市的角度说“变化”;《黄河象》则是从考古的角度说“变化”。那我们今天要学的《楼兰之死》又是从一个怎样的角度说的“变化”呢?(板书:楼兰之死)在示意图上指出楼兰的位置。(课件)看今昔对比图。(课件)你有什么感受?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来看看楼兰有如此变化的过程。阅读升华
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7)好,那我要找7个人来读,在他们读的过程中,其他人要认真听,看谁读得又正确又流利。
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楼兰从过去到现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在书旁做批注。(繁荣到消亡)
楼兰消亡了,死了,那它为什么会死呢?四人一组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概括出“楼兰死了”的原因。(土地沙漠化)那土地沙漠化怎么形成的?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那我们看看文中,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土地沙漠化的?(诠释、举例)那么作者还举了什么例子呢?请大家快速阅读第六自然段。
1983年策勒县一天上市的柴车不超过500辆,但现在一天高达1000辆,那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像课文列的数据那样,10年,100年以后,柴车一天有多少辆?要破坏多少植被? 回想着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楼兰古城,再看看今天人们依然在肆无忌惮地破坏着我们的生存环境,楼兰已死„„悲剧重演吗?对,就是不能让悲剧重演,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作业
保护我们的环境,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楼兰之死》是从历史和环保的角度在说“变化”。回家阅读《楼兰古国为何失踪?》,完成练习册,听写本上写这个单元的词语。中国一日 教学内容:
这是一则新闻,作者运用列数字与作比较的方法,说明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这种现象,是“奇迹中的奇迹”。教学目标:
了解新闻稿的体裁特点。
把握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学习本文大量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学习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教具:PPT课件 教学步骤: 导入
在这个单元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叫《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讲的是什么呀?(改革开放给深圳市带来的巨大变化)
对,今天我们同样要学习一篇关于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巨大变化的文章,题目是什么?(中国一日)可它的体裁不是诗歌,而是新闻。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则新闻。新授
这则新闻一共有几个自然段?(11)好,那我要找11个人来读,在他们读的过程中,其他人要认真听,看谁读得又正确又流利。
新闻稿的写法包括三部分内容:导语、主体和结尾。根据这个提示,请大家给这则新闻分分段。(1,2—9,10—11)
我们一起把导语部分读一遍,边读边思考:这则新闻的时间和主要话题是什么。(1994年9月20日;中国一日,道出“发现”的是“串串生动而又令人惊讶的数字”。)
那么哪些数字令人惊讶?新闻又是从哪些方面来统计这些数字的呢?四个人一组边读边学习主体部分,解决这两个问题。(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方面面)
[“仅仅是一天,中国就会买下近6万台电视机、12万只手表。”“仅仅是一天,中国城乡就会开通一万门电话。”„„] 这许多数字令人惊讶,但文章除了列数字之外还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好,老师给你们一把金钥匙,请大家看大屏幕,谁来读读?(课件:金钥匙的内容)那你能找出这一部分作比较的句子吗?(“中国每天各种交通运输工具运送旅客1800万人次,相当于瑞典、芬兰、挪威、冰岛4国人口的总和。”„„)(课件)[澳大利亚总人口2000万左右] 5.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和49年相比你又知道了什么?
6.从这些数字和比较中,你们感受到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请用文章中的一句话概括。(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为什么要用这句话来概括?(与过去的中国相比,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中国还很落后)
7.所以联合国人口问题专家„„的人口。你会用什么来形容这个现象?(奇迹、自豪)那我们就带着这奇迹这自豪一起把第11自然段读一遍。
三、作业
虽然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很落后,但是它的发展是有“中国特色”的,我们应该看到崛起的希望,增强承受沉重,克服“困顿”的信念。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这则新闻写于十几年前,文中列举的很多数字都已发生了变化,请你查找并核实几项最新的数据,比如我国现在还有大约多少贫困人口等等。回家阅读《中国贫困人口知多少统计差异使扶贫战略不确定》,完成练习册,继续搜集身边的变化。综合活动 教学内容:
本次主题活动,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社会的变化;用自己的笔去记录,反映社会的变化。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科学的调查、统计能力以及与人交流、文字表达能力。加深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的认识和理解,树立与时俱进的信念。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发现“变化”,及时记录、整理,写出反映“变化”的习作。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关心社会的发展变化,培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关心社会的发展变化,培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步骤: 看一看
由周围某一事物的“变化”说起,引发议题。小组合作,根据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一个主题。通过实地观察、了解、访问等,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找一找
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与方法搜集资料,记录“变化”。回顾学过的四篇课文。写一写 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选择一种表达形式,反映其“变化”过程。评价习作。说一说
结合“写一写”评价习作。作业
完成练习册和习作。课后小结:
第三单元的单元题目是变化,所选编的四篇课文可以说跟孩子的生活实际贴得很近,讲起来让孩子充满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主要讲改革开放给深圳市带来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这个大背景,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很遥远,很生疏,所以我先没把过多的时间放在这个大背景上,而是就课文的诗歌本身去讨论变化,现代诗歌的特点是浅显易懂,孩子通过诗歌就能比较出深圳市过去和现在的变化,到底是变在哪里,通过诗歌很明显的语句,可以了解到变化的巨大和变化速度之快,但最后作者实际是在歌颂改革开放,歌颂党的福民政策,孩子就答不出来,只是一味地在说是农民们辛勤的劳动得来的,这可能跟我先前没有让孩子去体会这变化之中有党、有国家的政策在支撑着、在带动着有关系,我太就诗歌本身去讨论变化了,而忽略了作者真正的情感,再者,对于改革开放孩子的理解也很困难,他们不明白怎么就改革开放使贫穷的村庄变成了繁华的城市,但最后讨论对于变化的体会时,孩子说得都很好,尤其是对于北京的变化,我感觉到孩子对于贴和切身实际的,感受会很深刻。像以后再碰到这类课文,就先把这个大背景一点点带到每一部分的体会中,这样,孩子就不会偏离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最后我给他们讲了我小时候的学习生活,和他们现在的生活进行比较,孩子听得津津有味,我就趁机鼓励他们要更努力学习,得到很好的应答。
《黄河象》是一篇科学推想作品,孩子根据提示能够较准确地找到合理推想的细节,对这个故事都很感兴趣,这节课上起来比较轻松,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所以孩子在回答的过程中都能理解课文的意思。我让孩子用两个字给每一个自然段写一个小标题,发现孩子想得很准确,句子找得很对,所以这个环节很顺利就过去了。之后让他们体会黄河象的骨架化石是经过二百万年的时间才被发掘出来,孩子在体会时间的变化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只在一味地说变化很大,经过这么长时间是个奇迹等等,而体会不出这巨大的变化背后是作者最合理最细致的想像,可能是我的引导问题,把推想的细节和第八自然段的变化分开来讲了,所以孩子也分开来体会了,不过总体下来,孩子对这篇课文的兴趣是浓厚的。改变叙述顺序说得也不错,只是我补充了个小问题:你们觉得课文以第一自然段,先说骨架,感觉怎么样?有什么好处?孩子回答不出来,只有再引导:那这骨架特点是什么?用这个问题复习这个骨架完整的特点,从而引出如此完整的骨架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学生才勉强能答出是引起兴趣,这样我就能以此让他们在写作上也能用到这种方法。两篇拓展阅读《楼兰之死》和《中国一日》,前者是呼唤环保,后者是用两种说明方法阐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是对“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的资料补充。两篇文章通俗易懂,道理浅显,孩子能很快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尤其是对“楼兰之死”中最后对保护环境的呼唤,让孩子谈谈怎样从身边做起,我趁机让他们保护教室、学校等常常居住的环境卫生,得到很好的效果,虽然这种习惯得慢慢来,但我觉得通过这篇文章,让孩子更深地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篇:北师大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礼物,包括2篇主题课文和3篇拓展阅读课文,通过这几个与礼物有关的故事,揭示了多方面怕主题: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正确对待失败者;以友善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抒发了海外赤子的爱国情怀。语文天地设计一项口语交际训练,安排了做礼物、送礼物等活动,并结合“礼物”安排了一次习作训练。“金钥匙”说明倒叙、插叙的写法,帮助学生理清记叙的顺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的文章,能够进一步体会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学会欣赏、体谅、关心他人。
2、能读懂倒叙和插叙,理清事情的发展脉络,体会这两种写法在文中的作用。继续学会和练习画情节曲线。
3、联系课文内容,积累好词佳句。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拓展阅读课文)。自己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小结,抓住要点,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养成每单元都进行小结的习惯。
4、练习独立识字,认字7个生字,会写14个。
5、继续理解“凯旋、自制、愧疚、荣耀、淳厚”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1、明白好礼物不在价值高低,而在于是否能表达自己的心意,符合对方的需求这一道理。
2、能读懂倒叙和插叙,理清事情的发展脉络,体会这两种写法在文中的作用。继续学会和练习画情节曲线。
教学难点:
能读懂倒叙和插叙,理清事情的发展脉络,体会这两种写法在文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献你一束花》 2课时
《微笑》 2课时 语文天地 4 课时
献你一束花
教材分析
《献你一束花》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一篇散文。写了机场女服务员向一位失败的运动员献花的故事,说明了鲜花不仅可以献给英雄和胜利者,更可以给失败者以鼓励。同时渗透着思想上的教育: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如何对待胜利者和失败者。
教学目标
读懂课文,理解机场服务员送的这束鲜花,珍贵在哪里。体会服务员说的关于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话有什么含义。学习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插叙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插叙这种叙述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女服务员说的话,体会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
教学构想:
教学本课时,可先把设计礼物/赠送礼物的活动布置给学生,让学生体检设计和准备礼物的整个过程,为学习课文和完成习作做好心理上的准备:“金钥匙”中提出的要求要在学习课文时提出,让学生在讨论中按这种要求不断提高发言水平。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作者首位呼应的写作方法。学习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你们喜欢鲜花吗?你们的鲜花一般献给谁呢?为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也和花有关,齐读课题。
二、新授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读课文正音,思考课文的哪些段写了女体操运动员比赛失败后走下飞机的情景,哪些段写了她的回忆。在顺序时,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一下,查入一段与此有关的叙述,这种记述方法叫做插叙。
2、我们先来看一看女运动员比赛失败后走下飞机时的情景,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这次比赛归来:很少有人招呼她,摄影记者有意避开她。)从这些词句中,我们体会到了女体操运动员此时此刻的懊恼与沮丧,那么我们该怎样来读这一段?(重点指导应该重读的词语)此时的女运动员真是又懊恼又难过,那么两年前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从这一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师引入:成功的光环也曾一次次地照耀在她的头顶,为什么她会失败?我们看看作者插叙的内容。
(1)指名读。生默读思考,她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对哪些句子体会很深?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愈赢就愈怕输,成绩的包袱比失败的包袱更重。”和“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开精神的压力。”这两句有哲理的话的含义。
(2)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她曾经的殊荣,体会她失败的原因。
三、学习5-12自然段。
成功的掌声、鲜花属于昨天,今天她是一个失败者,有人关注吗?
1、生读5-11自然段划出描写机场女服务员的内容,你体会到什么?通过对女服务员外貌、行为、语言的研读,体会她真诚的语言,感人的行为,美好的心灵。(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这句话的含义。)
2、(导读)师引:听了女服务员的话――生读第11自然段。
引导学生把前面的“把这美丽而神气的头垂下来”与本段的“重新抬起头来”对比阅读。她为什么能重新抬起头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女服务员的语言,感人的行为,美好的心灵感动了她,鼓舞了她,使她又重新激起了对胜利的渴望,浑身充满力量。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失败者更需要鼓励,在生活中,应关注他们,多给他们鼓励和关爱。)
四、对比读首尾两段,体会前后照应。
五、联系实际,思考延伸。
你认为鲜花献给什么样的人?(允许个性化的见解,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
作业设计
续写:《收到鲜花以后……》
板书设计:
献你一束花
理解、安慰、鼓励尊重
机场女服务员 失败的运动员
让失败成为过去 成功才属于未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理解课文,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
1、听写生字词语
2、指名有感情地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配乐朗诵
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1、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人物了心理活动,指名读一读。
你觉得写这些心理活动有什么好处呢?
2、在这篇课文中还有许多前后照应的句子,请你认真读读课文,找出前后照应的句子或词语。
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句子,并且谈一谈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3、学习作者插叙的记述方法,学习前后照应,对比,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写作方法。
4、读一读《收到鲜花以后……》
师生评议:
从描写的写法、语句通顺、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来加以阐述,从而说明鲜花不仅可以献给英雄和胜利者,更可以给失败者以鼓励。
表扬写得比较好的同学
5、学习了本文之后,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如何对待胜利者和失败者。
6、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
三、课堂练习:
1、组词:
黯()垫()檐()糊()音()执()瞻()湖()沮()愈()摄()杠()诅()喻()聂()扛()
2、缩句:
一大束五彩缤纷的花碰到了她的面前。
在这机场大厅里,她受到了空前热烈的迎接。
作业设计
摘抄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献你一束花
胜利者 失败者
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
微笑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西班牙民歌,作者以简洁自然纯朴真实的语言,字里行间,意蕴幽长。通过生活中最简单的一个表情——微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整个社会大家庭更加和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性的呼唤。
教学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使学生知道微笑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知道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相处。学会本文,学会生字,正确读写“逝、隆、顿、转瞬即逝、善良淳厚”这几个词语。教学重难点:
理解“为什么微笑是最好的身份证”。学生能不能学以致用,把“微笑”用于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构想:
以微笑引入本课的教学,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诗歌,理解“为什么微笑是最好的身份证”,然后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微笑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使学生知道微笑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知道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相处。
学生学习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出课题
1、导入:老师看到你们的微笑心里可真高兴,真快乐。那你们看到老师的微笑心里感觉怎么样?
哦,原来微笑还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同学们,那微笑究竟还会带给我们什么呢?她具有怎么神奇的魅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微笑》。(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全诗,小组内交流对诗的理解。不能解决的存疑,师生合作解决。
2、学生汇报交流地诗的理解,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师相机引导,理清诗人的思路。(1)写“微笑”花费少,但价值高;
(2)“微笑”时间短,但给人留下的回忆长;
(3)无论富人、穷人都需要微笑;
(4、5)微笑的作用巨大;(6)忘记微笑的人更需要微笑;
(7)自己忘记微笑时,希望别人用微笑原谅;
(8)呼吁微笑是最好的身份证。
3、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同时引导学生感受相似的关键语句,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对文中诗人把微笑比喻成“最好的身份证”的理解? 文章前五个自然段,都是提到微笑给我们生活中带来的美好与幸福,让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有时一个微笑就以足矣!第六自然段作者笔锋一转,提示我们“我忘记对你微笑,你能否给我一个微笑?”这应该是本文中的经典,告诫我们彼此之间要相互理解,和谐相处。
三、用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诗的理解,达到熟能成诵的程度。
四、拓展延伸,畅所欲言
1、你经常把微笑送给别人吗?你曾感激地接受过别人的微笑吗?
2、学生联系实际谈经历。
3、学生把谈到的实际生活中的感受写下来。
五、再读课文,试背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在实际生活中体会感受微笑的重要意义,并随时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微笑
花费少 价值高
时间短 回忆长
彼此微笑
永远微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熟背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背诵课文,表扬表现好的同学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说说微笑会带给我们什么?
微笑会带给别人、带给自己快乐,微笑有着巨大的作用,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本文为什么以《微笑》为主题?
课文中几次提到微笑?
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练习:
1、形近字组词
逝()隆()顿()
浙()窿()吨()
淳()效()然()
享()较()燃()
2、缩句:
最好的身份证就是微笑。
它是朋友间交流的暗号。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先自己背诵,同桌检查,指名背诵
齐背课文
四、学唱《歌声与微笑》
1、教师播放录音,学生跟唱
2、学生学唱、齐唱
五、小练笔
1、可以写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关微笑的事情
2、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再进行仿写的练习
提出要求:条理清楚,叙述具体,语句通顺连贯,不写错别字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修改小练笔
板书设计:
微笑
花费少
价值高
作
用 大 吧!
时间短
人人需要 最好的身份证
回忆长
永远微笑
第三篇: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秋游,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以及采集标本、积累写作素材的技能。
2.对照本组课文,学习状物的基本方法,写出秋天植物叶子的形状和色彩的变化。3.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
2、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相结合。第三单元习作教学课前预习:
1、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到郊外秋游,明确到野外进行观察的目的、要求、方法,搜集常见的树叶标本。
2、查阅资料,了解秋天树叶色彩变化的原因,并做好笔记。
第一课时
一、导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到郊外秋游,观察秋天的树叶,你观察到了哪些树叶?
2、在我们课本中还有几种树叶的照片,这些树叶我们昨天发现了吗?它们的形状、颜色各有什么特点?
3、小结:秋天到了,很多树叶都换上了新的色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这些树叶,写一篇介绍秋天的树叶的习作。(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1、指名读课本中的习作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本次习作有哪些要求? 学生讨论,教师结合讨论情况相机板书:形状、颜色。(变化)
2、拿出自己搜集的树叶标本,边看边思考:你最喜欢什么树叶?它有什么特点?你准备向大家介绍哪几种树叶?
三、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交流。1.出示枫叶标本,问:
(1)枫叶由哪两部分构成?(板书:叶柄 叶片)(2)叶片、叶的边缘各有什么特点?(3)枫树叶的叶柄有什么特点?(4)你知道枫叶秋天为什么会变红吗? 讨论、小结:秋天气温降低,枫叶里的叶绿素被破坏了,产生了花青素,有了它,枫叶的叶子就变红了。
2、小组内练习介绍秋天的枫叶,注意枫叶的形状、色彩,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色彩变化的原因。
3、各组派代表上台介绍,按同样的方法,将另外一种树叶的特点写下来。
四、交流收集的文字资料。
五、指导学生写好全文。
1.通过介绍,老师发现同学们都不止熟悉一种树叶,有的熟悉两种、三种甚至更多,那么如果你想把两三种都写下来,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小结:要确定好介绍的顺序,并且在介绍不同的树叶时过渡要自然。
2.讨论:如果把介绍几种树叶的话写下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吗?当然不是,还应该加上什么?(开头和结尾)3.开头可以怎么写? 写秋游时看到秋叶的总印象。
4.结尾可怎么写? 讨论,小结:可以写对秋叶的赞美,也可以写这次活动给自己带来哪些快乐,增长了哪些见识。
第二课时(习作讲评)
一、复习习作要求。
二、欣赏作文。
1、下座位欣赏同学的习作。
2、画出好词、好句、好段。
3、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地方。
4、围绕习作要求给出自己的评价。(1)打出你对它的评价等级。(2)写出自己的评语。(3)给出自己的修改建议。
三、推荐好文章、好段落。
(1)推荐自己读到的好文章、好段落。(2)大家评议。
四、自己修改习作。
第四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表格
式
教学设计课
题
9鲸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胎生、特征、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性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明白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整理与修改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介绍去认识一种动物。请看录像,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鲸”。)
3、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鲸”而不叫“鲸鱼”呢?看上去明明是鱼,怎么又不叫鱼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这个谜。
二、自由朗读,自主学习
1、按要求自读、自学:
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生字会读、会认、会写;理解字义、词义,不会的查字典;想一想课文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
2、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有待探讨。
(教师巡视点拨,根据需要可出示学生所需资料。各小组归纳整合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自学所得:
⑴生字的读音及书写:(“肺”的右半部不要写成“市”)
⑵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
垂直、捕获、宽敞、倾斜、适应、比较、胎生哺乳动物、鳍、吞进。
⑶朗读课文:(师生探讨某些句段的读法。)
⑷ 整体感知这篇主要介绍了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
(可以用词语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各小组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教师小结,完成作业
自主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词,同桌互相批改,错的订正一遍。
2、指名说一说本课大意后,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用自学的方式来了解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
二、自学、小组交流、全班探讨,突破重难点
1、自学,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学提示:
⑴ 课文从哪几方面讲鲸的特点的?具体说说每一方面的内容,可用结构图表示。
⑵ 作者为了说明鲸的某一特点,用了怎样的方法,用什么好处?
① 鲸的特点:形体大:两千──十六万公斤。
② 进化过程:“陆地”──“浅海”──“海洋”。
③ 种类:须鲸、齿鲸。
④ 生活习性:食物、呼吸、睡觉、繁殖。
2、把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和小组同学交流。
3、全班探讨,突破重难点:
⑴探讨一:鲸的形体很大
①从哪里可以看出鲸的大?
②作者用怎样的方法说明鲸的形体很大?有什么好处?
用了举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这个特点,具体清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③把你的感受读给大家听。
⑵探讨二:鲸为什么不是鱼
①鲸是哺乳动物。
②为什么形体像鱼?
进化过程:“陆地”──“浅海”──“海洋”。
③鲸是怎样由陆地生活逐渐适应了在海洋生活的?
④从鲸的进化过程可以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鲸的进化过程与人类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一样需要了很长时间,找出描写时间的词。
⑤出示鲸进化过程示意图,让学生看图复述鲸的进化过程。
⑥联系上下文还从哪看出鲸是哺乳动物?
用腮呼吸、胎生、用母乳喂养。
⑶探讨三:鲸的种类与食物
①说说鲸可以分几类,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齿鲸:大鱼和海兽
须鲸:虾和小鱼一顿两千公斤
②须鲸、齿鲸的区别。(出示)
⑷探讨四:鲸的生活习性
①中介绍了鲸的那些生活习性?
食物、呼吸、睡觉、繁殖。
②请你用不同的形式向大家介绍:
呼吸出的水珠形状可以描述,可以画图。
看认识须鲸和齿鲸呼气喷出的不同形状的水柱。
鲸睡觉的方式也可以用图画表示。
③作者用哪些方法来说明鲸的生活习性?
数字法、举例法、对比法。
④再读课文:
想想鲸有哪些特点。读课文的时候,通过语气、速度的变化,突出和强调鲸的这些特点。
三、你还知道鲸的哪些知识?介绍给大家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选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背下来。
2、自己整理笔记。
3、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课
题
0*松树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写“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警觉、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习性特点;感受课文准确的说明特点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方法,积累语言;
3、激发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认真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体会作者对松树的喜爱之情,并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整理与修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检查预习,初识松鼠、出示“松鼠”图片,请学生说说小松鼠给你留下的印象。师:想了解这位朋友的更多秘密,我们就来学习法国作家布封所写的《松鼠》一文。
2、读学生读阅读提示,想想在这篇我们需要了解些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并请学生谈谈读后收获:你看见了一只怎样的松鼠?
4、查读词语,梳理课文。(1)出示三组词语,指名读、小组读、学生齐读。清秀、玲珑、锐利
矫健
敏捷、机警、躲藏、追逐错杂、编扎、狭窄、遮蔽(2)请学生使用三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悟课文,走近松鼠、数一数,了解松鼠生活(1)请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数一数课文里“松鼠”一词出现了几次,每一次出现分别提示了关于松鼠哪一方面的信息。(学生默读课文,做标记,写批注。)(2)全班交流,教师参与交流,或倾听、或点拨、或质疑。(课文中,松鼠一词出现了14次,每一次出现都为我们提示了有关松鼠的信息。如,松鼠讨人喜欢;松鼠喜欢在高处活动;松鼠怕强烈的阳光;松鼠渡水的情景;松鼠很警觉,松鼠准备食物,松鼠爬树敏捷,松鼠叫声响亮;松鼠怎样搭窝;松鼠一胎生三四个孩子,小松鼠的样子等。)(3)请学生齐读课文,并说说松鼠在哪些方面讨人喜欢?
2、比一比,感悟表达方式(1)请学生读一读《鲸》的第一自然段与《松鼠》的第一自然段,说一说两者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2)请学生说一说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自己喜欢它哪些方面,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段话。(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带着体会到的感情朗读有关句子。师生互相评议,以评促读,以读促悟。)
3、说一说,鼓励个性表达(1)请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下来。(2)请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可爱的松鼠,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凭自己掌握的有关松鼠的知识,试着做自我介绍。(提示:可以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有声有色地介绍;或学习《鲸》的描写方式,用平实精练的语言介绍;或介绍松鼠某一个生活习性等。)
三、拓展阅读,拥抱松鼠
1、请学生阅读“资料袋”中有关作家布封的资料。
2、请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松鼠的资料。内容可以是有关松鼠的图片资料、影像资料、文本资料等,形式可以是图片介绍、影像播放、手抄报展览、简单的研究报告等。教学反 教学设计课
题11
新型玻璃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急促、报警、盗窃、犯罪、嫌疑、金属、银行、图纸、即使、规定、窗帘、保持、噪音、集中、处理、对付、研制、奇迹、博物馆、安然无恙、藕断丝连”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3.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和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4.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整理与修改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一、导入导语:同学们,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将举办新型玻璃展销会。那么,你们就是展销会上的推销员,你们的任务就是将你们公司生产的新型玻璃推销给在场的每一位客商,大家有信心吗?
二、整体感知,自主阅读1.师:我非常相信你们,你们的推销一定会非常精彩,非常成功的。不过,要把你们公司的新型玻璃推销出去,你得首先熟悉新型玻璃。你们都想学习了解有关新型玻璃的哪些知识?2.师:怎样才能了解新型玻璃的这些知识呢?我们一块来读读课文。3.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介绍了哪些玻璃?(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5.这5种玻璃,你对哪种玻璃有兴趣呢?那就请你根据自己的喜好的玻璃,采取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主阅读,了解玻璃的特点、作用等。
三、交流讨论,合作学习1.同桌或四人小组或自己找小伙伴,交流自学情况,互相补充,相互释疑。(上台写出所学玻璃的特点、作用。2.全班交流:通过自学交流,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教师适时点拨,强调结合实际和收集到的资料谈)。
四、拓展延伸1.最近,一个商场要装修,请你帮帮忙,他们该用哪种玻璃?为什么?2.你们推荐的玻璃除了商场可以用,还有哪儿可以用?(练习句式: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3.你们推荐了这么多的玻璃,请用“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说一句话。师:你们的建议真好!老师谢谢你们。同学们,我们人类真了不起,研制了这么好的新型玻璃造福于人类。你能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自己也研制设计一种新型玻璃吗?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课文介绍了哪几种玻璃?你们设计了哪些玻璃?
二、展示、推销1.让我们随着轻快的音乐走进展销会场,把你们设计的新型玻璃或已经生产出来的新型玻璃展示给客商吧!2.学生设计展销形式,展销词。要求:形式多样,语言生动,富有创意。自行准备。3.汇报推销,师生点评。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推销员、最佳推销词。
三、总结评价,布置作业1.总结评价:你觉得今天的语文课,学得怎么样?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感触?2.布置作业:将自己最喜欢的新型玻璃(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课文中介绍的)的特点、作用等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并讲述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课
题
2*假如没有灰尘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2、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3、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让学生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教学时间
课时教学准备
整理与修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板书:灰尘。激趣设疑:同学们,我们都很熟悉它。看到这个词语,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出灰尘的害处)
2、师:通过你们的说法,我得出一个词:令人讨厌。确实,灰尘是一种令人讨厌的东西。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灰尘,(补全板书课文题目:假如没有灰尘)我们的世界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形呢?要求同学们想象一下,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学生记下想法,指名写在板书上)
3、小组活动:谈谈自己的想法,有哪些想法是符合实际的?
二、自学讨论1.指名读课文2.先默读思考:灰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3.小组合作完成:灰尘的特点
灰尘的作用
使用的说明方法细小
削弱阳光
列数字、做假设易吸收光波较长的其他色光
使天空呈蔚蓝色
做假设具吸湿性
调节气候、气象万千
做假设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表扬合作好的小组。
三、全班交流,点拨指导
1、出示句子比较:①灰尘很小很小。②灰尘的颗粒的直径一般在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已称得上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了;细小灰尘只有再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见。A能用①代替②句吗?B②句是怎样写出灰尘“小”的?(指出说明方法)“直径十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列举数字说明方法)人眼看到的是庞然大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对比的说明方法)c体会说明的好处:更具体真实地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可信度。①指名读4.5.6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人们看成有害的东西往往有其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要正确认识。)②你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被看成有害的东西其实也有很大的作用呢?③交流搜集的资料:说说灰尘与人类生活的关系。④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具有两面性,举例说明 ①如鸟粪、电视、网络„„②练习说话。试着写话 ④交流、师点拔
四、说明文小练笔
1、学生继续以《假如没有灰尘》为题写下去,可以写生活中没有灰尘的益处,要求有科学或生活实践的依据。
2、运用说明方法仿写一种事物。例如:假如没有电话(手机、电视、书、网络、游戏机、电脑、高速公路等)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课
题
口语交际·习作三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表达、应对、倾听、提问等语言能力.2.运用本单元学习的说明方法,学习写一篇说明性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习作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准备整理与修改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小商品”,你想让你手中的物品也得到别人的喜爱,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把他买下来吗?那我们今天就试着做一名“小小推销员”.二、精心准备
◆熟悉“商品”.对你的“商品”进行全面了解.从外观、规格、用途、使用方法以及价格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找出产品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准备做精彩的描述.◆面对“顾客”,你用怎样的表情、怎样的语气、怎样的语言推销你的商品,请做好充分的准备.◆思考“顾客”针对产品会提出那些质疑?你将如何解答.三、小组试买
◆在小组中试着推销你的商品,让同学们针对你推销产品的内容、语言、语气、表情提出中肯的建议.◆认真聆听同学们的建议,合理采纳.四、班级特卖场
◆每组选出最优秀的“推销员”,推销自己的产品.◆“顾客”认真聆听“推销员”的介绍,对产品提出质疑.◆耐心、机智地回答“顾客”的问题,抱着既对消费者负责,又对产品负责的态度.五、总结
◆评出最佳“推销员”.◆你认为怎样才能够做一名优秀的推销员?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确定习作内容
◆默读本次习作的要求,和同学交流一下.◆确定习作内容.二、作文指导,怎样写说明文
◆回忆一下说明文和一般的记叙性有什么不同.◆写说明文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你准备从哪些方面介绍物品,用上哪些说明方法?
◆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资料,但不要大量抄录.三、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相互修改,完善习作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课
题
回顾·拓展三教学目标
1、学习用表格的方式做单元小结.2、推荐好书《森林报》,培养学生课外书的兴趣.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习作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学习列表格.整理与修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组说明性,你一定增长了不少知识,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这方面的收获吧!
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一些说明的方法,你能填写一下这张表格吗?说明的方法课文中的例子举例子
用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除了课文中的,在其他的习作或课外书中的例子你还能找到吗?
除了以上四种方法,你还发现什么好方法了吗?试着填一填。说明的方法课文中的例子举例子
用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除了用表格的方式小结单元的学习内容,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二、日积月累
◆读读这首小诗,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这首小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画面?和你的同桌说说.◆你还知道描写四季的谚语和诗歌吗?向大家推荐推荐.三、课外书屋
默读课外书屋的介绍,明确阅读要求.◆你喜欢《森林报》吗?挑选你印象最深的章节介绍给同学听.教学反思
第五篇: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10、嫦娥奔月
教学要求: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能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4、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课文的意境美,学习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意境美。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什么节吗?(是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人们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学生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布置课内预习。
(l)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拼读田字格里的9个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画出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3)想一想:嫦娥是谁?她为什么要奔月?这个“奔”是什么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l)认读生字词。
奸诈 贪婪 宝剑 时值 中秋 迫不及待
威逼 焦急 敬重 翻箱 倒柜 洒满银辉
提示:“婪”是边音;“诈”、“值”是翘舌音。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嫦娥奔月:嫦娥,后羿的妻子,中国神话中的月中女神。奔,奔向。
敬重:恭敬尊重。(文中指谁敬重谁?)
奸诈贪婪:奸诈,虚伪诡诈;贪婪,贪得无厌,不知满足。(文中指谁奸诈贪婪?)
接济:在物质上援助。
威逼:用威力强迫或进逼。(文中谁威逼谁干什么?)
时值中秋:“值”是遇到、碰上的意思。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周旋:字典中有三种解释:①回旋,盘旋;②交际应酬,打交道;③与敌人较量,相机进退。在本课中应选哪一种解释?(第③种)
三、理清课文脉络
1、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讨论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2、请大家想一想哪些自然段的意思接近就归纳为一段,试着给课文分段。
3、讨论交流后总结。
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讲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九个太阳。
第二段(第3—6自然段):讲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苦,吃下仙药,飞到月亮上去了。
第三段(第7、8自然段):讲人们想念嫦娥,企盼团圆。
四、指导写字
1、板书生字。
奸 诈 贪 婪 值 剑 逼 辉 焦
2、指导要点。
“诈”、“值”、“辉”左边的偏旁要写得窄一些,约占字宽的三分之一。
“剑”的左边要写得宽一些,约占字宽的三分之二,第七画是“提”。
“辉”的第六笔是“竖提”。
“逼”是半包围结构,“”要偏右上写,给“走之”让出位置。
“焦”上面笔画较多,约占字的四分之三,下面四点要宽,以能托住上面的“”为宜。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敬重 宝剑 贪婪 迫不及待
奸诈 接济 假装 翻箱倒柜
二、精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同学们,说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讨论:“苦难”是什么意思?(痛苦和灾难的意思)文中的“苦难”指的是什么?读第l自然段,注意突出“直”、“实在”、“无法”等词语,体会老百姓遭受的苦难。
后羿是怎样为老百姓解除苦难的?请画出有关的动词。(登上、运足、拉满、射下等)同学们,这些词写出了后羿的力大神勇,读书时要注意突出这些词。
3、朗读课文第一段。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想:逢蒙是个怎样的人?嫦娥是个怎样的人?画出文中有关语句。
2、讨论:逢蒙的奸诈贪婪表现在哪些地方?(“一心想把后羿的仙药弄到手”、“假装生病”、“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威逼嫦娥”、“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等词语写出了逢蒙的奸诈贪婪)
嫦娥的善良机智又表现在哪些地方呢?(“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与逢蒙周旋”、“疾步向前”、“一口吞了下去”等词句反映了嫦娥的善良机智。)
3、教师引读第5自然段。
4、嫦娥吃了仙药后,怎样了呢?请同学们先看插图,再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
“飘飘悠悠”是什么意思?(在空中轻缓地浮动)怎样才能把嫦娥这飘飘悠悠的样子读出来呢?(读的时候要放慢语速)你觉得这段话写得怎样?(写得很美)美在哪儿?(“飘飘悠悠”、“洒满银辉”、“碧蓝碧蓝”、“一轮明月”等词写得很美)
5、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四、精读课文第三段
1、轻声自由读课文第三段。请同学们圈画出后羿找妻的词语。
(“焦急地冲出门外”、“连声呼唤”、“不顾一切地追去”等词语)
2、读了这些词语你能体会出后羿当时的心情吗?(找妻时的急切心情)谁能把后羿找妻时的急切心情读出来?
3、乡亲们对嫦娥的思念之情又体现在哪儿呢?(“摆上”、“祝福”等词表明乡亲们想
念好心的嫦娥)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
指名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二、总结课文,研究写法
这篇神话故事主要写的是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吃长生不老药升天成仙的事。
找出文中描写嫦娥的有关语句,想想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三、指导复述课文
1、指名说说课文三个部分的段落大意,编段落提纲。
第一段:后羿为民除害,射下太阳。
第二段:嫦娥吞下仙药,飞上月亮。
第三段:人们想念嫦娥,企盼团圆。
2、按“自由练习一同桌互述一小组尝试复述一指名复述”的程序进行复述练习。
四、作业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婪()辉()箱()值()
梦()挥()霜()直()
2、照样子写词语,飘飘悠悠
碧蓝碧蓝
3、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板书设计:
10嫦娥奔月
飞出了„„
飞过了„„
朝着月亮飞去
课后反思:
11、读书莫放“拦路虎”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课文所要阐述的含义。
3、养成读书的正确习惯。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使他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时间:1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谈话,导入 在学习中,如果你遇到了拦路虎,那该怎么办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激发学习兴趣。
二、点拨自学课文
1、学生带着任务读课
2、学生分组学习小组多种形式学习
3、讨论、交流,读课文。
4、使学生懂得,读书遇到“拦路虎”不能饶着走,应该迎难而上,勇于战胜它。
三、汇报自学情况,抓住重点,指导读懂。
1、什么叫“拦路虎”?
2、面对“拦路虎”绕着走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
3、你是如何消灭读书时的拦路虎的?
4、如何查字典?
(一)、要有耐心。
(二)、要有恒心。
四、总结延伸
采用多种形式练读全文。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反复朗读。
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受。板书设计:
11、读书莫放“拦路虎”
迎难而上
面对“拦路虎”
勇于战胜 教学反思:
12、伊索寓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体会其中的寓意。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教师小结:生活中像这样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事是非常多的。
第二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四、教师小结:一个经常说谎的人,即使他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听。
第三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反馈。
三、细读寓言,对比学习,体会寓意。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露出了真面目)
4、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四、教师小结: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五、书面作业:
1、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2、完成《练习册》、抄写生字。板书设计:
《狐狸和葡萄》
生活中像这样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事是非常多的。
《牧童和羊》
一个经常说谎的人,即使他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听。
《蝉和狐狸》
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课后反思:
习作三
教学要求:
1、通过组织秋游,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以及采集标本、积累写作素材的技能。
2、对照本组课文,学习状物的基本方法,写出秋天植物叶子的形状和色彩的变化。
3、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
2、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相结合。课前准备:
1、组织秋游,明确到野外进行观察的目的、要求、方法,搜集常见的树叶标本。
2、查阅资料,了解秋天树叶色彩变化的原因,并做好笔记。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激发兴趣
1、昨天,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到山上去秋游,观察秋天的树叶,你观察到了哪些树叶?
2、在我们课本中还有几种树叶的照片,这些树叶我们昨天发现了吗?它们的形状、颜色各有什么特点?
3、小结。秋天到了,很多树叶都换上了新的色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这些树叶,写一篇介绍秋天的树叶的习作。(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1、指名读课本中的习作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本次习作有哪些要求? 学生讨论,教师结合讨论情况相机板书:形状、颜色。(变化)
2、拿出自己搜集的树叶标本,边看边思考:你最喜欢什么树叶?它有什么特点?你准备向大家介绍哪几种树叶?(枫叶、冬青叶„„)
三、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写作
1、枫叶,问:
(1)枫叶由哪两部分构成?
(2)叶片、叶的边缘各有什么特点?
(3)叶脉有什么作用?
(4)枫树叶的叶柄有什么特点?
(5)你知道枫叶秋天为什么会变红吗? 讨论、小结:秋天气温降低,枫叶里的叶绿素被破坏了,产生了花青素,有了它,枫叶的叶子就变红了。
2、指名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秋天的枫叶,注意枫叶的形状、色彩,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色彩变化的原因。
3、评议口述情况。
4、根据评议情况将介绍枫叶的内容完整地写下来。
5、按同样的方法,将另外一种树叶的特点写下来。
四、指导学生写好全文
1、通过介绍,老师发现同学们都不止熟悉一种树叶,有的熟悉两种、三种甚至更多,那么如果你想把两三种都写下来,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小结:要确定好介绍的/顷序,并且在介绍不同的树叶时过渡要自然。
2、讨论:如果把介绍几种树叶的话写下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吗?当然不是,还应该
加上什么?(开头和结尾)
3、复习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进一步明确“总一分一总”的写作方法。
4、开头可以怎么写? 写秋游时看到秋叶的总印象。
5、结尾可怎么写? 讨论,小结:可以写对秋叶的赞美,也可以写这次活动给自己带来哪些快乐,增长了哪些见识。
第二课时
一、修改评议,完成习作
1、把刚才已写好的片断加上开头,段与段之间要注意连接,还可以再介绍一两种与刚才写的色彩变化不同的树叶。
2、学生独立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习作,集体评议、修改,对写得有新意的同学加以表扬。
4、誊写。板书:
秋天的树叶
形状、颜色。(变化)
(枫叶、冬青叶„„)
总一分一总
课后反思: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能从自己识字的实际出发,恰当选择查字方法查字典。
2、初步学会使用“居然、果然、突然”,“可是、由于、尤其”等词,给“怪、当年、片刻之间、瞥”找到近义词。
3、能照例句扩写句子。
4、能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练习中的短文。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查字典;扩写句子;找出重点段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用词的确切性;根据句子意思确定扩写什么内容。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完成第1题
1、读准字音。
2、独立完成写词语。
3、同桌互查。订正。
4、师根据巡视的情况作点评。
二、指导完成第2题。
1、自由读这段话,想:这段话的意思。
2、集体交流。
3、独立填表。
4、交流表格内容,并说出依据。
三、指导完成第3题。
1、回顾这一类题该怎么做?
(1)辨析词语的意思。(“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突然”表示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料。)
(2)读句子,理解语意。
(3)选词填空。
(4)再读句子,看词义和语义是否吻合。
2、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第2小题,交流反馈。(“可是”表示转折;“由于”表示原因或理由;“尤其”表示进一步。)
3、质疑问难。
四、指导完成第4题
1、读题,明要求。
2、找出带点词的近义词。
3、比较哪个更确切。
4、说说给我们的启示,体会用词的准确。
五、作业:《作业本》第1-4题。
第二课时
一、指导完成第5题。
1、读题,明要求。
2、学习例句,弄清楚要注意什么。
3、自由选一句口头练习扩句。
4、交流。
5、小结:扩句的意义。
二、指导完成第6题
1、回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2、自由读短文。给短文分段,找出重点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大娘让共产党员买车票的事。
第三段(第7自然段)人们向小吴投去崇敬的目光。
3、细读重点段。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去理解。
(1)大娘为什么要问:“谁是共产党员?”
(2)这位共产党员是谁?他是怎么做的?划出有关句子。这些句子说明了什么?这件事反映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三、作业:抄写词语
板书:
练习三
“可是”表示转折; “由于”表示原因或理由; “尤其”表示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