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山流水教学反思
高山流水教学反思
妥倮小学 崔尧金
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实际课堂教学,我进行以下思考:
一、预习作业的设计反思。
本节课我本来设计了针对教学目标的预习题,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前并没有很好的落实。课前预习其实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契机,教师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预习题目,其实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有效的预习,对学生和老师都是大有益处。平时我们也都曾布置过预习作业,只是那种预习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确实也无多大的帮助,无非就是读读课文,写写生字词。我想在这里提出对预习的重视,也能引起大家的思考。理想的课程是美好的,但是我们总能去一步步尝试。这节课我设置的预习作业如下:
1、自主学习生字词,正确认读并书写;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2、自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3、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试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4、联系上下文,尝试思考并解答以下问题:
(1)“高山流水”的意思是什么?“知音”又是什么意思?(2)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3)俞伯牙为什么要碎琴?
5、根据注释,尝试读懂下面古文,并写一写 伯牙绝弦(不再弹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ƒ哉④,峨峨兮⑤若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⑦:“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⑧,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⑨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⑩鼓。
善:擅长。‚鼓琴:弹琴。ƒ善:妙,好。④哉:语气助词,啊。⑤兮:语气助词,啊。
⑥若:像。⑦曰:说。⑧所念:内心所想。⑨谓:说。⑩不复:不再。
如果学生真能学会自学,那该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二、识字教学反思。
我将识字及朗读定为A类目标,因为正确认读并会写生字词,进而能够通顺流利地进行朗读,这是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朗读、理解体会才成为可能。
本节课我也有意将生字词的教学聚焦在音、形、意上。认读上采取了开火车读、指名领读、带拼音领读,在字形上,我主要就是引导学生对汉字的结构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记忆;在字义上,我主要也是从字形、偏旁入手,让学生去联想词义,比如“焚”字,“两根木头下点上一把火,就要?”学生自然联想到“烧”,我想这样学生记忆更深刻吧。中国的汉字确实是博大精深,每个字后面都隐藏着很大的学问,或许我的解释还是有点个人的主观化,但这种尝试我觉得是有必要的。在字词教学上,准备还不够充分,还出现了一些知识上的错误,这是教学的大忌:
1、“礡”字的“横折”我写成了“横折钩”,最然后来我也进行了纠正,但对学生的影响还很大,以前听过一句话“一个学生最先接触到什么,那就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还有“咽”字,当课堂上出现有学生读错时,甚至都懵了,想不起这个多音字有三个音,如果我熟悉了,并及时将这三个音的不同意思,反馈给学生,也就不会出现在我反复正音之后,再次上课还有学生读错的情况了;
2、教学时,教学语言也不够简练,甚至重复啰嗦,这在第一节课的导入及每个环节的讲授中都有所体会,深思了一下原因,觉得自己(1)有时候,太随心所欲的发挥了,比如导入的时候,非得纠结于学生对“高山流水”这首古筝曲的感受;(2)对自己所说内容唯恐学生不理解,进行不必要的重复,感觉自己还是将学生放得不够开。若不是对这节课录像,像这些平时教学中出现的个人习惯性问题,怎会有如此深刻的感受呢?
三、阅读教学反思。
对于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人物感情)的处理,我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引导思考、指导朗读,从而达到让学生深刻体会。设置的问题主要有:
1、伯牙琴艺高超,为何遗憾?
2、伯牙创作“高山流水”的背景是什么?
3、伯牙和子期怎样成为知音的?
4、子期为何将坟墓修在江边?
5、伯牙为何碎琴绝弦?我试图通过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并引导学生层层递进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环节看似紧凑,现在来看,似乎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取代了学生的质疑、剥夺了他们质疑的机会。这样让学生步步紧跟自己的思路,难免有点太自我了,而学生未必就真的能跟上自己的步调。而且我这样似乎是在进行逐段的分析,重点就不够突出了。为何会如此呢?剖析自己内心,或许是
1、总认为学生的思考力、学习能力不强,于是就讲得太细了;
2、对于阅读教学,还是没有想到更加有效的方法。
或许应该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等方面多下些功夫吧。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也应该对文本的内容有个深刻的解读吧,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刻的把握文本所表现得主旨或感情,进而更深刻的传达给学生。我在备课的时候,处理“伯牙创作背景”时,我从伯牙当时“畅快”的心情就感受到了他内心的那种“孤独”和“遗憾”,或许很多老师在处理这一段的时候只是强调景的美、琴声的美。但我觉得此时的伯牙内心其实并不真是如此,让学生跟着我走进伯牙的内心,对于理解此后两人一见如故也是有帮助的吧。每个人会有每个人的解读,我在这里也是想呼吁老师们,对一篇课文进行深入的解读,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是很有必要的。一个语文老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也是他教学素养的一个部分。想想我们的课堂,除了字词、除了所谓高调的主题中心思想之外,学生还能收获更多吗?我们呢? 关于朗读的指导,就这节课来说,若不走进人物的内心,那“啧啧赞叹”“意味深长”“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文字和话语,又如何让学生体会她们的感情?不走近内心,那所谓的“有感情”指导,也只是作秀罢了。或许我们这些老师不具备多高的朗读水平和指导水平,但真情总能感染学生。这节课,我就是想让学生深入感受人物的内心,并努力让自己去感染他们。
就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说,自认为还是紧紧扣住了目标的,只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慢”似乎成了我的标签,(2个课时,3节课紧巴巴讲完,够汗颜的!)在反思自己不足的同时,我也在想自己到底有何特别之处,或许这“慢”也就是自己与众不同之处。“慢”也有慢的好处吧,对于问题的回答,可以等待更多的学生,可以等待他们的勇气爆发;有时候也在想,课堂上如果也真过急促,可能效果也并不好。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想想自己的特别之处,课堂有自己的个性。这节课我借助了课件,这在平时基本也是不用的。从另一个层面,我这节课也有点作秀啦!不过,看来我还是秀出了自己的特点--慢。
我也是通过这节课能呈现出自己教学的一些想法。愿各位老师不吝赐教,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篇:高山流水(教学设计)
高山流水
(第十册)
关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能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想象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情景,学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4、明白“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教学准备] 老师:相应的课件、《高山流水》乐曲。学生:
1、读通课文,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并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下列字词:
(1)鼓——
(2)方——
(3)志——
(4)善哉——
(5)巍巍——
(6)少选——
(7)洋洋——
(8)破琴——(9)绝弦——
(10)复——
2、收集有关朋友、友谊方面的诗句、名言
3、有条件的查找收集有关钟子期、俞伯牙的资料、故事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解读“知音”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大人有大朋友,小孩有小朋友,请你说说自己的好朋友(学生交流)
2、“朋友”这两个字虽然普通。但它在孔子眼里是“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李白的笔下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王勃的心中则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以当两个人成为志同道合、互相欣赏的朋友时,“朋友”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知音”(板书)
3、说起“知音”的来历,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板书
26、高山流水 说明:
教学的一开始从普通的话题“朋友”入手,重温古人的朋友之论,再引出“知音”一词,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下文的学习确立了主线。
二、疏通课文,初识“知音”
1、学习古文首先要读准、读顺,自己先读读看,试着读出节奏来。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再读: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回顾疏通古文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每一句;联系译文矫正自己对古文的理解;同学交流讨论。
4、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轮讲、补充)
5、班级交流
6、师生合作读。(教师读译文,学生读相关古文)
7、提问: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板书:伯牙、钟子期)
简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钟子期: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挑担子、拿板斧的樵夫。
说明:
教学古文必须让学生读熟课文,掌握文言文的节奏感,因此,教师(或录音)的范读很有必要;同时,有关文言文的学习已有数次,文字疏通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
三、探究文本,感受“知音”之喜
1、一个是晋国赫赫有名的琴师,一个是楚国山野砍柴的樵夫,是什么东西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成为知音呢?(交流:音乐)
2、用~~~线画出两人弹琴、听琴的句子。(学生交流、板书)
志在高山
巍巍乎若泰山 志在流水
洋洋乎若江河
3、想像乐曲内容:伯牙弹琴除了想到“高山”、“流水”之外,他还会弹奏哪些景色呢?(学生交流:鸟语花香、清风明月、森林大海等)
A、师生合作,分角色表演(出示内容)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学生: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
学生:善哉乎鼓琴!绵绵乎若()。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
学生:善哉乎鼓琴!()乎若()。B、同桌对说
出示参考词语:依依杨柳、皎皎明月、淙淙流水、萋萋芳草、皑皑白雪„„
4、想像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心理活动。
伯牙与钟子期本不认识,他们在江边是偶然相遇,所以——(出示)
当伯牙的手指熟练地拨弄着琴弦时,钟子期暗暗赞叹:
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伯牙暗暗惊讶:
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伯牙暗暗欣喜:
5、根据刚才的练习,自己完整地想像当时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情景。
(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各自想什么等)(1)同桌对讲
(2)全班交流抽1~2个复述,其他点评 说明:
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是创造性复述课文。作为打头篇,教师有必要作细致的指导。为了降低难度,本环节设计了两个辅助想象题——想象弹琴的内容、想象两人的心理活动,之后再让学生完整地进行复述,这样,学生复述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拓展深入,感受“知音”之痛
1、一次巧遇,两人一见如故,成了音乐上的知音。他们约定来年再相会。第二年,当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时,得到的是钟子期病故的噩耗。钟子期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他要好好地听先生的琴声。,这是一种何等凄美的相会呀!
2、伯牙来到墓前,此时秋风瑟瑟,万木萧萧,更增添了伯牙心中的哀伤。(出示)
(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抚琴:弹琴]一操[一操:一曲]。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铿锵: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鼓掌大笑而散。
3、伯牙见到众人听琴的摸样,心里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呀?(交流:愤恨、痛苦、哀伤、觉得世上再无知音等)
4、唯一的知音已去,世上再无懂琴之人。于是——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出示并齐读)
“士为知己者死”,伯牙为知己者绝琴。这是一种何等深厚的情谊!说明:
此环节通过情景再现、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痛苦绝望的悲凉心情,体会人生中得一知己的珍贵。
五、情感升华,珍惜“知音”之谊
1、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后人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想听吗?(播放《高山流水》)
伴着这曲动人的《高山流水》,我们再来齐读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2、千百年来,“高山流水”已成为“知音” 的代名词了。此时此刻,你对知音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了呢?(出示)
知音是
知音是
知音是
(可以用自己积累的诵咏知音、朋友、深厚友谊的诗句、名言来表达自己对知音的理解,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同时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数量)
3、总结: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当我们有朝一日遇到了知音,一定要好好珍惜。
说明:
在感悟全文的基础上,理解“高山流水”的含义,懂得“知音难觅”,要珍惜友谊。另外,通过让学生说说对“知音”的理解,再次提升情感及认识。
附板书 高山流水
知音
伯牙
————
钟子期
志在高山
巍巍乎若泰山
志在流水
洋洋乎若江河
[课文链接]
伯牙摔琴谢知音
——选自《警世通言》
明·冯梦龙
锺公(钟子期父亲)策杖引路,伯牙随后,小童跟定,复进谷口。果见一丘新土,在于路左。伯牙整衣下拜:“贤弟在世为人聪明,死后为神灵应。愚兄此一拜,诚永别矣!”拜罢,放声又哭。惊动山前山后、山左山右黎民百姓,不问行的住的,远的近的,闻得朝中大臣来祭锺子期,回绕坟前,争先观看。伯牙却不曾摆得祭礼,无以为情,命童子把瑶琴取出囊来,放于祭石台上,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伯牙问:“老伯,下官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不能已,众人为何而笑?”锺公道:“乡野之人,不知音律,闻琴声以为取乐之具,故此长笑。”伯牙道:“原来如此。老伯可知所奏何曲?”锺公道:“老夫幼年也颇习。如今年迈,五官半废,模糊不懂久矣。”伯牙道:“这就是下官随心应手一曲短歌,以吊令郎者,口诵于老伯听之。”锺公道:“老夫愿闻。”
伯牙诵云:“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伯牙于衣夹间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锺公大惊,问道:“先生为何摔碎此琴?”伯牙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锺公道:“原来如此,可怜!可怜!”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高山流水》是一篇文言文,在《吕氏春秋·本味篇》和《列子·汤问》中均有记载。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琴,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回味。行文简洁、流畅,虽不足百字,但反映的内容却令人动容。它是学生学习中华古典文化,感受文言文语言魅力,树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佳作。
同时,作为本组课文的首篇,它也担负着单元训练的重要任务。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复述课文。文本中伯牙弹琴、子期听琴的内容成为复述训练的好题材。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篇古文之前,学生曾有过学习古文的经历(如上学期的《古文二则》和本学期的《蝴蝶泉》)。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朗读存在的难度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对文言文中的语句如何释义有了一些浅显的办法。基于以上学情,教师可让学生先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而后通过朗读、交流、结合书中的注释疏通文义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内涵。
本课行文简洁、流畅,虽不足百字,但反映的内容却令人动容,人间真挚的情谊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深、读透、读中悟情;同时,适当地通过情景再现、补充资料,感悟两人的深情厚谊。
本课学习中,还要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复述本身对学习困难生来说有难度,更何况是创造性复述。所以,在教学中既要设置好相关练习,又要能够体现层次性、广泛性,让学生的“口”充分动起来。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自学生字新词,能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想要读懂文言文内容,必须先疏通文言文的词句。本课后面已有注释和译文,因此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完成这项目标。
着重理解的词有:“鼓”、“方”、“志”、“善哉”、“巍巍”、“少选”、“洋洋”、“破琴”、“绝弦”、“无足”、“复”等
着重理解的难句有: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目标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小学语文中古文教学是一个难点。教师可让学生对古文反复朗诵及背诵,从中品味古文的语言美,领略古文的节奏美,体会古文的意境美,感受作者的情感美。从而领略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
目标三:想象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情景,学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本单元正好是继续进行创造性复述的单元,有了前一单元的基础,作为教师要肯化时间、舍得放时间,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通过联想(联系生活实际产生丰富多样的表象)、想象(想象画面的背景、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情节如何)、转换人称等方法说一段话。
本课的复述是想象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情景,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为了降低难度,本环节设计了两个辅助想象题——想象弹琴的内容、想象两人的心理活动,之后再让学生完整地进行复述。
目标四:明白“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感人肺腑。在教学中,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等,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引领学生感悟人生中的知音难求,从而珍惜现实生活中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加强感情朗读,提升对文本的感悟力。
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非常优美的韵律享受。因此,教学中必须注重朗读。一是读准字音。学生自由读文时,要求读准每个字音。二是注意节奏停顿。这是文言文朗读的难点,如何正确停顿,要结合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所以有必要出示带有停顿符号的全文。三是读出韵味。通过教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特别是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心情的理解来进行有感情朗读。
同时,朗读也有助于创设文章情景,再造意境。通过反复朗读文章精华所在(主要是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情景),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会对文章产生丰富的想象,很快进入到字里行间所创设的情景中去。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再造意境,那么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视说话训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项基本功,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没有把说话训练摆到应有的位置上,特别是受考试指挥棒——只考笔试、不考口试的制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说的训练方面都被忽视了,成为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中的薄弱环节,极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单元正好是继续进行创造性复述单元。作为教师要肯化时间、舍得放时间,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通过联想(联系生活实际产生丰富多样的表象)、想象 7(想象画面的背景、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情节如何)、转换人称等方法说一段话,这样会留给学生广阔的想像空间,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会提高。
本课的复述是想象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情景,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为了降低难度,本环节设计了两个辅助想象题。
1、想象弹琴的内容。伯牙弹琴除了想到“高山”、“流水”之外,他还会弹奏哪些景色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分角色朗读,准确地演绎文本中丰富的信息;
2、想像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心理活动:
当伯牙的手指熟练地拨弄着琴弦时,钟子期暗暗赞叹: 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伯牙暗暗惊讶: 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伯牙暗暗欣喜: 通过想象这些动人的场景,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心的人。
最后,再让学生完整地对内容进行复述。这样,学生复述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适度拓展延伸,丰富文本的表现力。
在本设计中,“知音”一词是主线,围绕这个词展开全文的学习。教学开始前,学生对“知音”尚未理解,所以就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大人有大朋友,小孩有小朋友,请你说说自己的好朋友(学生交流)
2、“朋友”这两个字虽然普通。但它在孔子眼里是“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李白的笔下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王勃的心中则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以当两个人成为志同道合、互相欣赏的朋友时,“朋友”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知音”
此时,学生一定会记住了 “知音”这个词。在课文行将结束时,再一次让学生体会“知音”的含义。
1、千百年来,“高山流水”已成为“知音” 的代名词了。此时此刻,你对知音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了呢?(出示)
知音是
通过让学生说说对“知音”的认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对文章的中心有了更深的理解。
再如,学习“伯牙破琴绝弦”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破琴绝弦”的原因,特意引用了课外一段内容:(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 锵,鼓掌大笑而散。通过听琴者的对比,来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痛苦绝望的悲凉心情,体会人生中得一知己的珍贵。
关于训练材料
一、比较下列句子中带点字的意思
A、方鼓琴而志.在高山。()B、李林和王勇是志.同道合的朋友。()A、终生不复.鼓琴。()B、奶奶旧病复.发,住进了医院。()A、善哉乎鼓.琴!()B、在同伴的鼓.动下,我走上了讲台。()
二、成语积累
例: 莫逆之交 之交 之交 之交(参考: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忘年之交、患难之交等)
三、给下列关于友谊的名言连线,自己再写上1-2句
1、相逢何必曾相识。李白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白居易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勃
四、拓展题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练习:
1、在这首伯牙追悼知音钟子期的诗歌中,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意思一样的诗句是
2、最能表达伯牙痛失知音后的心情的诗句是
3、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选择一句写)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4、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三篇:《高山流水》教学设计
19高山流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课文,感受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深情厚谊。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俞伯牙与种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
2、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教具准备:
《高山流水》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二、回顾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1、回忆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课文围绕这两个主人公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肺腑的故事,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吗?用上高山流水这个成语说说。
3、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课文去了解故事的重要内容吧。
(一)学习知音难求部分
1、自读1-2自然段说说你对俞伯牙的了解。
2、理解“琴艺高超、遗憾、始终”等词语的意思,从中谈体会。
3、学生汇报所得体会
4、老师总结
(二)学习巧遇知音部分
1、默读课文3-4自然段,勾一勾傍晚美景的句子。
2、学生勾画、汇报、朗读。
3、听音乐《高山流水》,边听边想象他们俩相遇时的动人场面,老师随音乐范读课文3-4自然段。
4、听了这美妙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钟子期听了这美妙的乐曲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自读课文5-7自然段画出描写钟子期语言、神态的句子。理解词语“啧啧赞叹、意味深长、按捺不住、一见如故”,体会“猛地、站、拉、说”感受俞伯牙当时激动的心情。
6、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汇报。
7、俞伯牙听了钟子期的两次赞叹之后的表情是怎样的?
8、抓住重点词、句子、体会并指导朗读。
9、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抓住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
10、老师小结
(三)学习痛失知音部分
1、抽一名学生读课文
2、品读遗言,谈体会
3、当俞伯牙得知钟子期去世的消息后,心情如何?找一找文中的相关词语读一读。(十分伤心、失声痛哭、噙着泪水、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抓住“站、叹、摔”体会伯牙悲痛的心情。
4、倾听俞伯牙吊唁钟子期的乐曲,感受痛失知音的悲伤心情。
5、老师小结
(四)学习纪念知音部分
1、老师导读引出“纪念”知音并板书
2、学生齐读最后一部分内容
3、体会题目内涵
4、老师小结
三、总结延伸联系生活
1、相知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一段段珍贵的友谊就在你我左右,在这里老师把几句名言送给大家,希望你们能珍惜身边的友谊。
2、出示珍惜友谊的名言警句,学生齐读一遍
3、播放动画片成语故事《高山流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总结全文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这就是友谊,这就是知己,这就是知音。让我们永远铭记《高山流水》的故事,让我们永远珍惜身边的友谊
五、布置作业
以“友谊”为题写一写你和小伙伴之间的感人故事。
六、板书设计
高山流水 巧遇
难求—知音—痛失
纪念
俞伯牙——————————钟子期
深厚情谊
教学反思:
本课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知道了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体会到了他们的深厚情谊,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交融,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体会人间最珍贵的友谊,让学生懂得了珍惜身边的友情。
第四篇:《高山流水志家国》一课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新的教学理念,在这节课中我力求打破传统的欣赏课模式、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来,在参与中鉴赏,在参与中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节课是一节欣赏课,结合欣赏古琴曲介绍有关古琴的知识,并围绕古琴曲和古琴文化,适当拓展到其他古代乐曲和民族乐器知识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古琴知识的学习,重点放在聆听、感受、体验音乐,我采用“边听、边讲、边看”的办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感受古代文人情致和人文精神内涵,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
成功之处:我认为本课从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安排设计等方面比较合理,环节清晰、过渡自然,老师点拨适时到位,多媒体使用背景的选配都恰到好处,烘托了气氛,很好的辅助了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拓展性学习的内容注意到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学生的充分参与的积极性和学生的表现,说明这节课的基本目的已达到。
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功能,学生音乐情绪调动得不够好,讲的还是比较多,引导启发学生总结较少。古琴曲淡泊、优雅、深邃,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感到“平淡、无味”尤其是较长的音乐,大多难以坚持下去,以后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甚至请校内外古琴爱好者现场表演,力求把古琴这堂课上的生动活泼,避免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第五篇:高山流水_教学设计_教案(推荐)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部分字词古今词义的区别。借助注释、译文,理解课文内容。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展开想象,把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情景说具体。
4、知道“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朋友间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真挚友情,懂得要珍惜知音。
2.教学重点/难点
1、能学会用查字典的方法来了解部分字词古今词义的区别,能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
2、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适当、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复述课文。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朋友”这两个字虽然普通。但它在孔子眼里是“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李白的笔下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王勃的心中则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两个人成为志同道合、互相欣赏的朋友时,“朋友”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知音”(板书)
2、说起“知音”的来历,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则古文。
板书
26、高山流水
3、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文言文?我们都是用哪些方法来学习的?
4、出示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读通古文。
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比较难读,很难区分停顿的句子可以划出来。
2、学生交流难读的句子。教师引导。(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指名读好停顿,自由读,齐读。
师:相信现在下面这句话你也一定会读了。(2)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自由读,齐读。
(3)下面这句话特别难读,请大家根据停顿符号,多读几遍。
(指名读,分男、女读,齐读)
3、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4、师生合作读。(教师读译文,学生读相关古文)
5、提问: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板书:伯牙、钟子期)简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著名的琴师。
钟子期: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挑担子、拿板斧的樵夫。
三、研读课文,理解古文的意思
1、师:对照注释和译文,默读课文,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理解了?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打上小问号。
2、逐句出示课文,理解重点字词。(1)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①指名学生来说说意思。板书:鼓琴 ②师:伯牙弹(瑶)琴的时候,钟子期在一旁听,听什么?(听伯牙弹琴)。这就是“之”的意思。
板书:听之(2)方鼓琴而志在高山,①师:这句话中的“志”的意思你理解了吗?下面两句话中“志”的意思一样吗?②我们来查查字典理解一下。②学生交流。
志在高山:志,心里想着
志同道合:志,志向。理解“方鼓琴而志在高山”的意思。
(3)用同样的方法理解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这句话的意思。(4)理解: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① 理解“曰”、“善哉乎”(善哉:善,好。哉:表感叹,相当“啊”。)②查字典比较“洋洋”的意思。
(第一个“洋洋”的意思是水大的样子,第二个“洋洋”的意思是内容丰富)③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
④指导朗读。抓住感叹号读出赞美的语气。⑤试着背诵。(5)教师引读
师读: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师读: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生读:“ 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6)师:一次巧遇,两人一见如故,成了音乐上的知音。他们约定来年再相会。第二年,当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时,得到的是钟子期病故的噩耗。唯一的知音已去,世上再无懂琴之人。于是——出示: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板书:死
绝弦
①据译文想想这两个“复”的意思。②朗读这句话。
③据意思试着背背这句话。
7、创设情景背诵:
钟子期死后,伯牙依旧鼓琴而志在高山,他又想起了当时钟子期曰:“„„” 当伯牙志在流水时,他又想起了当时钟子期曰:“„„” 可如今„„
课堂小结
四、小结,背诵。
1、俞伯牙破琴绝弦,其实是断了自己的艺术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再觅知音的希望。因为他认为钟子期是他唯一的(知音)。让我们带着敬意,跟着高山流水的音乐,有感情地读读整篇文章。
2、试着背诵全文。
课后习题
五、作业:朗读并背诵课文。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解释词语:
(1)方:
(2)巍巍:
(3)少选:
(4)洋洋:
(5)破琴:
3、翻译下列句子:
(1)巍巍乎若泰山:
(2)洋洋乎若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