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学教案(彭聪慧 )
2010——2011第二学期国学教案
彭聪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练习仿写。
教学重点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认识诗人
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
2、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还可出示最有名的题壁诗《黄鹤楼》读一读。
3、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生指出在江西庐山后,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师介绍: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朗读课题,导入诗文教学。
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以下指导:
(1)当学生感知到庐山之美时,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第一、二句,让学生简单画一画他读出的“岭”和“峰”,补充描述一下“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2)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强调其写法:右上部分好似两手做取景框状。师生采用问答等形式反复朗读该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相机引读名诗佳句: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强调在吟诵《题西林壁》中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理趣。
2、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读示范,指名说说准备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你在朗读中联想到了什么类似的生活现象?一边感受一边朗读。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的“身在庐山”现象,再反复吟诵后两句。
4、指名展示,引导学生听,评。
5、配上乐曲,开展背诵比赛:看谁先把这首诗背下来?
四、揣摩古诗,触摸诗情
1、教师提示:学习古诗,还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才能触摸到诗人的心灵。
2、投影出示:苏轼,学富五车,才气横溢,诗、词、文都有极高造诣,被誉为“奇才”。因为不受当朝新党的笼络而受到迫害,遂引发了“乌台诗案”。1080年,死里逃生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在黄州城东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号东坡居士。自贬谪黄州以后,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压抑的苦闷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出现了萧疏冲淡的格调。1084年,48岁的苏轼被改贬到了汝州,在他走马上任之前,他来到了江西,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庐山,诗兴萌动,挥笔书写了《题西林壁》。
3、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读诗中推测作者的诗情:苏轼这样一个非常有学问的文人,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两度贬谪,他的命运似乎并不由自己掌握,所谓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他像绣球一样被人抛来抛去。那么,《题西林壁》有没有可能隐含他对这样的人生的一种顿悟呢?再读古诗。引导发现:“庐山”也许并不单指眼中的“这座庐山”,或许还暗指心中的“那座庐山”呢。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将“庐山”这一环境改为其它环境,例如:“官场”。换词朗读:不识x x真面目,只缘身在x x中。再引导回归原句,反复品读。
4、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苏轼触景生情,脱口而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领反复吟唱。
五、比较阅读,点燃诗心
1、教师出示自己所作《象棋》:孤相单士护王宫,炮马车卒狭路逢。不识棋局真面目,只缘身在棋局中。引导对比阅读,找出异同。
2、鼓励把生活中的类似感悟也用诗歌形式表现出来。尝试写一写。
3、集体交流。
《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过程: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2.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古诗的精练,喜欢读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小小古诗朗诵家(背诵古诗,揭示课题)
1、背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争当小小古诗朗诵家.2、揭示课题,简介诗人
二、合作学习,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我会读
(1)学生自由读
(2)同桌读,你读我认真听,注意纠正字音
(3)请生读,其余学生评一评,教师相机指导
(4)听示范朗读
2、我会认
(1)自渎古诗、勾画生字、并读一读
(2)考考同桌
(3)汇报学习情况,游戏:让美丽的星星出来吧
3、我想问
学生自由质疑,感知古诗
三、读中感悟
1、学生自渎古诗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交流
3、前两句自由读,抓住人杰、鬼雄体会诗句,举例项羽,简单介绍四面楚歌的故事.相机板书
4、后两句在反复朗读中结合项羽的故事以及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精神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四、深情朗读,深入体会
1、听课件朗读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古诗,看谁读得最好
3、配乐朗读,感受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多种形式赛读,读出感情。
5、配乐齐读
五、熟读成诵。
《示儿》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教学流程:
一、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3首古诗。
教学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回忆学法,揭示课题。
(1)回忆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出示学法:
理解课题,认识作者;解释字词,讲说诗意;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运用上述方法来学习三首诗,要以学生自学为主。
2、指导学习《赠汪伦》。
(1)理解课题,简介李白及有关本诗的故事。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逐句理解.理解第1句。“将放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我很快就要坐船离开这里了。
理解第2句。“踏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忽然听到岸上有人用脚步打着节拍,边走边唱的声音。
这两句主要写什么?(主要是叙事,展示一幅离别送行的画面。)
理解第3句。“千尺”是虚指,极言谭水之深,是夸张的说法。
理解第4句。“不及”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却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
这两句诗用桃花潭来比喻汪伦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谊深。第3句诗用了夸张的写法。
(4)总结。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珍视友情。)
○背诵这首诗。
3、指导学习。《题临安邸》。
(1)理解课题,简介诗人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2句。“休”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寻欢作乐的生活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看图帮助理解诗句含义。
理解第3句。“暖风”、“熏”、“醉”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终日只知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理解第4句。“直”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那些统治者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者家汴州了,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异族侵占的半壁江山。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讽刺南宋统治者只顾游山玩水,醉生梦死,忘记了山河破碎的耻辱,将收复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脑后的可耻行径。)
③背诵这首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介绍作者。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4、指名试着概述全诗大意。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质疑: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勤劳、不怕苦、好学、可爱、爱劳动)。
品后指导诵读,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2、指名读。3、老师配乐吟读。
4、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
《四时田园杂兴》之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2、介绍作者:
⑴ 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
⑵ 介绍作者: 3、释题。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⑴ 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
⑵ 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⑶ 听范读 ⑷ 个人自由朗读。⑸ 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
4、指名试着概述全诗大意。5、质疑: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⑴ 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⑵ 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
⑶ 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2、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2、指名读。3、老师配乐吟读。
4、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
《四时田园杂兴》之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敬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重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诗
1.了解作者生平
2.释题
3.激趣 师:古代有许多关于描写田园的诗歌,为什么这么多的诗人对农村生活这么情有独钟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走进诗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二、初读感知——原境之读
1.师:同学们,首先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读流利。(生自由读)2.师指名读并评价 3.齐读 4.解意
5、小组学习,师巡视,可参与其中。
6、全班交流,弄清诗的意思,也可提出不懂之处。
三、精读领悟——意境之读
1、(过渡)师:有人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到底独特、迷人在何处呢?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交流)
2、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桑阴”“学种瓜”还有插图知道了这首古诗是描写夏季的,这种通过文字感受内容和情感的方法很好。那么,通过每句话,想想在你的脑海里还出现了哪些画面或者就这幅种瓜图的具体情景吗?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生读诗,闭眼想象,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5.回归整体
师范读(配乐)生指名读(配乐)生背诵(配乐)
四、拓展品读——心境之读
1.拓展视野,进一步感受
(过渡)师:田园生活其乐融融、充满情趣,难怪许多诗人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留下诗作。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这首也是由范成大所写的田园诗《乡村四月》,可以借助注释,说说大意,也可以谈谈读后的想法。(课件出示)2.学生交流再全班交流
3.总结,师:是啊!在田园诗人的笔下,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和平、宁静的气氛。那里的人民过着俭朴而充实的生活,就连小孩都那么惹人喜爱。同学们课下可以搜集、品读田园诗都歌。不过。田园诗歌只是古代诗歌里的其中一种。而每首诗歌都是一曲动人的歌,优美的画,但愿你们在今后的唐诗宋词学习中积累更多!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毕竟”、“映日”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背诵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感 悟 诗 情,感 悟 祖 国 山 河 的 美 好。教学难点:用 自 己 的 话 说 出 诗 境。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提起“西湖”,你想到了哪些诗句呢?
2、小结过渡:是啊,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留给我们无穷的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近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1、投影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
(一)初读
①这首诗没有生字,你能读好吗?自己先练一练,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诗句读通顺。(指名朗读,指导正音:“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②指名再读。要求不仅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怎样断句好)
(二)理解诗句意思
①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②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接天、无穷、别样等词语)
③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先和同桌练一练。再指名说。
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诗中的意境及诗人当时的感受。
①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识过或了解荷花吗?给大家介绍介绍?(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或在课外读物中见识过的荷花。结合回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及美文“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我脚边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②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800年前得那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③让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想象。
④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的“红”。“无穷绿”: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别样红”指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地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⑤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⑥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⑦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
四、课外拓展
正如我们刚才说的,古诗园就是百花园,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意蕴。关于荷花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
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几句:
“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4、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5、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你能读懂这几句诗吗?(交流对这几句诗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再写一写诗句的意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再收集几首杨万里的诗,或几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积累。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教学过程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曾经学过的诗。播放《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谁能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南宋诗人陆游在临终的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收复被金国占领的中原失地)
3、我们来看一看北宋和南宋的对照图,同学们对比一下,就知道宋朝的土地被金兵占领了多少。(出示地图)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已被金兵占领,包括宋朝的都城汴州。可想而知,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过着怎样的悲惨的生活,他们痛失亲人,他们家破人亡,他们流离失所。
4、自己的国家被别人占领,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板书:权贵)南宋的皇帝都干什么去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板书诗题)生齐读
二、品悟:走进诗文。
1、出示《题临安邸》,师介绍当时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2、同学们,听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指名答。
师:那么我们就用愤怒、责问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吧!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自由读诗。
3、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都看成了什么人?你如何理解“游人”?(游山玩水的人)
这里的游人和我们平时说的游人一样吗?(不一样,我们平时是出去旅游,不是天天都玩,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游人却是天天如此,不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眼里。)
我觉得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说他们是“家伙”更为确切,大家说好不好?(对,游山玩水的家伙,寻欢作乐的家伙)
4、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醉了)
这里的“醉“和“喝醉酒”的“醉”是不是一样?(不一样。“喝醉酒”是醉了还会醒过来,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醉”却是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过来的。)
5、读着这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想象说话)
(1)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演奏,舞女们为他们跳舞。)
师:是啊,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醉生梦死(板书:醉生梦死),下面我们来看看当时这些权贵们吃喝玩乐的一幅图画。(课件出示)
(2)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去做。仿佛听到了被金兵占领地区的老百姓在说:“南宋什么时候能把领土收回去,让我们不再受苦啊!”)
6、师:可是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汴州)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7、谁能解释一下,“直把杭州作汴州”
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是不是他们真正的家?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他们还想要他们的家吗?
师:也就是说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教师解说: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请大家看一看画中的部分景象。
三、诵读想象,体悟诗情。
1、出示《清明上河图》,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的确是这样,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的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这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家伙手中。
汴州的繁华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山外青山楼外楼)
2、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西湖周围的青山楼阁重重叠叠,风光极其美丽。)
3、这些楼是谁建的?(皇帝,大官们)他们建了作什么?(为自己享乐)
师:是啊,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多美啊!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出示课件)
4、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酒囊饭袋,你们着急不着急?
你着急什么?(着急他们这样吃喝玩乐,金兵会把杭州又占领了。)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担忧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愤怒不愤怒?我们和诗人再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问一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是啊!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这种寻欢作乐的生活要到什么时候才停止呢?
5、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出示全诗课件)
五、拓展学习,激情练笔。
1、“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2、练笔。
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这忧国忧民(板书: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①自由选择,自由练笔。
②交流。
六、感情读诗、背诗。(配乐)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亦”这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弄懂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出诗情,读出诗韵,领悟诗境。教学过程:
一、启发激兴 引入新诗
1.激兴引新。同学们,王老师来自美丽的土家山城——湖北长阳,那里有著名的百岛湖。我们省城武汉,也有很多湖泊,如珞珈山旁的东湖,咱们校园边上的沙湖,这些湖呀,我想同学们都游览过多次了。今天,王老师要和大家一道学习一首古诗,从这首诗中带领同学们畅游美丽的人间天堂——杭州西湖,你们愿意吗?
2.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要求学生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指示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天气变化、地点、事件),并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注意记住 “初”、“睛”的字形,不写错别字。板书作者:“宋·苏轼”。
3.介绍作者。通过课件,要求学生记住要点:苏轼,北宋人,字子瞻,又名苏东坡,号“东坡居士”,享年六十六岁,因与他的父亲苏洵及弟弟苏辙,都是很有名气的文学家,后人称之为“三苏”。苏轼一生曾两次在杭州做官,写下了许多描写西湖美景的诗篇,今天学习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诗人任杭州通判官,在一次游览西湖时所写下的。
二、理解诗意 感悟诗情
1.课件切入课文。眼前西湖的确很美,可在诗人苏轼的笔下的西湖,也丝毫不比看到的图片差,更是美得独特。美景看不够,好诗读不够,那就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教师范读,配乐诵读,学习生字。重点指导“亦”字的写法,解释字意。
3.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通读。要求读出节奏、感情,提醒并纠正某些字词的读音。4.检验朗读效果。点读、齐读,边读边看书下的注释,了解诗意,师生互评。重点让学生了解读诗停顿技巧。
5.理解诗意,想象诗境。教师提问:诗人是如何用区区二十八个字来展现西湖之美的?这首诗写的是西湖的美景,题目中说初晴后雨,那么,哪句写的是初晴,哪句写的是后雨?
教师讲解首句,学生互动体会“潋滟”的意思。(水)“水光潋滟”也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阳光照耀着西湖水面的画面。“晴方好”这个“方”字我们用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出示课件)你觉得在这一应该选第几种呢?也就是说西湖美得刚刚好,美得恰到好处。
教师举一反三,导引学生领悟第二句,提示雨中的西湖又是什么样的呢?品味“空濛”一词。从同音字入手,让学生比较“濛”与“朦”“曚”“矇”等形声字的区别,想象雨中西湖之景,联想生活中见过山色空濛的景象。
6.点拨过渡。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出现在我们眼前。诗人这样写西湖,还嫌不够传神,于是,诗人又不禁想起来一个人,她是谁呢?要求学生从诗文中找一找。
7.课件介绍西子。补充:美女都可以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其中“沉鱼”特指的是西施的美貌。
8.启发提问。西施的确很美,在这里,诗人仅仅是在赞美西施美吗?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一是西湖和西子都很美,自然美,天生美;二是西湖和西子都有一个西字,音韵和谐;三是它们当初同属越地。)联想要有内在关系,不能乱想。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用来比喻、形容、赞扬西湖的美?
9.由生成资源归纳。《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典型的写景诗,前两句写的是诗人眼中之景,是实写;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心中想象之景,是虚写。这样晴雨结合、人景结合、虚实结合,也可以说是“总相宜”。西湖如西子,因为这首诗,从此西湖又叫“西子湖”,并一直沿用至今。苏轼的一生对西湖情有独钟,他曾经把自己办公的地方取名为“雨齐堂”就是由此诗而来。
10.阶段小结。一千多年前,诗人笔下的西湖是如此美丽,而现在的西湖更加漂亮。眼下,我们虽然不能亲自去西子湖畔去走一走,看一看,但是我们可以把这首诗记住,等到有机会逛西湖的时候,品味这首诗便会觉得更亲切,更熟悉。请同学们赶快和同伴比赛背一背吧。(同桌比赛背诵)
国学教案《三字经》
一、授课目标
教授三字经“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夏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讲述上古贤王的事迹,让同学们了解禅让制,德政盛世,体会儒家对政治的理想状态。
二、授课基本内容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夏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三、授课提纲 自我介绍
1.复习第一节课内容,并朗读本节课内容
2.让同学们选举一个班长,在选举班长的过程中,让同学们列举自己的优点,能够担当班长的理由。引出尧舜的故事和禅让制。
3.讲尧礼贤下士和考验舜并最终让位于舜的故事,以及舜在逆境中表现出的仁慈与孝义。让同学对比大家对事务的观点对家人的态度与圣人所传达的处世之道的差距。并着重强调孝道与仁慈。
4.继续讲大禹治水,商汤伐夏和周文武王伐纣的故事,大禹因公废私、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但是大禹也是禅让制的终结,历史进入世袭制。讲述夏桀商纣的故事对比贤王的处世之道。可以将商都洛阳郑州东周都成西安西周都城洛阳和同学们的家乡联系起来,引发同学共鸣便于记忆;
同时,有些同学可能听过封神演义,试着让同学讲述这段故事的梗概。5.游戏:写几个简单的甲骨文,让同学们猜,劲儿引出夏商周的文化概述。
6.再回到班长的选举,改为列举他人的优点,最终认为谁更适合担当的职位,巩固同学们对任人为贤的认识。7.总结
国学教案《三字经》
一、授课目标
1、知道“经子通——居上世”的准确理解,每个字的确切解释;
2、了解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知道“三皇”来历,“炎黄子孙”的概念;
3、引导学生认知华夏子孙的归属感,民族荣辱的共同感。
二、授课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的世系沿袭历史,古老而美好的神话
三、授课提纲
1,课前板书(从经子通到居上世)
2,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经”和“子”各所指什么。(5分钟)
3,讲解新句:经子通,读诸史。举例说明,读书做人做事循序渐进的道理。(5分钟)4,考世系,知始终。讲解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性。(5分钟)
5,自羲农,至黄帝。这里将是全课的重点,将引入伏羲,神农和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伟大人物。
给学生讲到的上古神奇传说有:华胥履大迹生伏羲 伏羲女娲繁衍人类 女娲补天 神农尝百草 黄帝战蚩尤
涉及到的关键知识点: 三皇 八卦 红楼梦 结绳记事 神农架 炎黄子孙 龙的传人
上下五千年(25分钟)
6,号三皇,居上世。总结上古时代的三位伟大的传说人物和“世系”沿袭,请学生思考:民族荣誉感,荣辱与共的亲身感触,找几个学生体验式发言。最后诵读本课所学句子。(10分钟)四.师总结
第二篇:低年级国学诵读第四节课(彭)
第四节课
一、诵读《三字经》
yuē xǐ nù yuē āi jù
曰 喜 怒,曰 哀 惧,ài wù yù qī qíng jù
爱 恶 欲,七 情 具。páo tǔ gé mù shí jīn 匏 土 革,木 石 金,sī yǔ zhú nǎi bā yīn 丝 与 竹,乃 八 音。
【译文】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怒,悲伤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ɡāo zēnɡ zǔ fù ér shēn 高 曾 祖,父 而 身。shēn ér zǐ zǐ ér sūn 身 而 子,子 而 孙。zì zǐ sūn zhì xuán zēnɡ 自 子 孙,至 玄 曾。nǎi jiǔ zú rén zhī lún 乃 九 族,人 之 伦。
【译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二、诵读诗歌《敕勒歌》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三、诵读儿歌《孙悟空打妖怪》
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孙悟空跑的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沙和尚,挑着担,后面跟着个老妖怪。老妖怪,心狠毒,一心想吃唐僧肉,骗过唐僧和八戒。唐僧八戒真糊涂,是人是妖分不出。分不出,上了当,多亏孙悟空眼睛亮,眼睛亮,冒金光,高高举起金箍棒。金箍棒,有力量,妖魔鬼怪消灭光。眼睛亮,冒金光,高高举起金箍棒。金箍棒,有力量,妖魔鬼怪消灭光。
小朋友,彭老师希望你能做到:
1、有感情地背诵本节课的《三字经》部分
2、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敕勒歌》和儿歌《孙悟空打妖怪》 家长签字:
第三篇:《师说》彭教案
《师说》教案
教材分析:这是韩愈的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选择老师的基本标准。
学情分析: 本文逻辑推导严密、对比论证精彩、语言表达简明得体,比较易于理解。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自主翻译,自主理解。
教学目标:
1、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3、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5、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第一段的作用及其论证结构。
2.意动用法及“主谓短语中的‘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教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讨论导入:问:老师有什么作用?
生:教书。传授知识。讲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问:同学们在学习中碰到困难问谁? 生:问老师、同学、父母。
师:对。老师固然可以解答同学们的疑难问题。同学、父母都可以为你解决。他们都可以为师。所以,为师的标准是什么? 生:能者为师。
师:能者为师。无论男女老幼,只要他懂得的道理比你多,你就可以拜他为师。对不对? 生:对。
师:同学们到底是时代的人,懂得的道理就是比古人多。可是,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却不是这样。当时的社会,流行“非师无学”的恶劣风气。为了批判这种社会风气,大文学家韩愈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师说》(板书题目)。
二、新授
(一)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二)解题。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指导自读课文第一段。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无长无少:zhǎng .
(四)齐读课文
(五)翻译课文第一段,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学者: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可以)依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孰:谁。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吾从而师之: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告乎吾,吾从而师之: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六):学生齐读课文第一段并分析之。(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
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七)布置作业:翻译第一段。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教师的职能是什么? 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从师的原则是什么?
翻译以下句子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
二、新授:
老师范读第二段,强调重点词语读音: 句读dou
或不焉fou
近谀
三、学生齐读课文并自由朗读5分钟
四、翻译课文: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唉!从师学道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
古人圣人,其也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是古圣益圣,愚益愚: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味。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人们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他们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惑矣:这真是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那些孩子的老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是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的
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
或师焉,或不焉:有的(不知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不能解惑)却不向老师求教,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丢充不学,吾未见其明也: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这些人 不耻相师: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之族:士大夫这类人
曰师曰弟子云者:(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 则群聚而笑之:这些人就成群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 问之,则曰: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他与他年龄差不多,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
为老师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位高的人为
师,就近于谄媚。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唉!(古代那种)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
知道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这些人 君子不齿:士君子们不屑一提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现在他们的智慧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可怪也欤!真是令人奇怪啊!
五、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翻译课文第二段并背诵之。
第三课时
要点:理清课文第二段层次
一、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表格。
二、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
1.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
经传zhuan 从师cong
读书 du 不能bu 传道chuan 从容cong
聃dan 蟠pan 苌弘chang 贻
冉ran 潘pan 无长无少zhang 须臾 怡
2.找出下列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5.分段。
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四)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为耻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二)研读课文(结合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及疑难词句)。
学生试译、讨论,教师重点点拨。
1.本文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
论点的?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
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 2段:
3.分析第3段:
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4.分析第4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I)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二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第三课时
小结:
一、托古立论,正面阐述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提出论题──“古之学者必有师”
开门见山,明确表明观点──为学必须以师。
托古是为了讽今,总领第二段。
老师的职能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今天基本上是这个范围,但内涵不同)
从事学习的必要性──人均有惑,不从师无以解惑。
否定了“生而知之”的说法,但认为“从师”是“解惑”的唯一途径,忽视了社会实践探索,有片面性。
从师应有的态度、择师的标准──不问年龄大小,闻道先乎吾,即从而师之,这一看法是可取的。
二、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当时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破
从论证角度看,从反面来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内容丝丝入扣;从论证方法看,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逻辑性、说服力都很强。
三、用具体事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立
┌论据一:圣人的行动──孔子师不如己的郯子之徒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论据二:圣人的言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正面论述能者为师)└结
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这一结论完全符合“能者为师”的道理,与第一段总论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相照应,并扩展到“业”,照顾开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着重在“立”──树立一个标准。至此论证过程结束,道理阐述得清楚、透彻,无庸置疑。
四、交代本文写作原因
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密。“不拘于时”照应第二自然段,“学于余”照应第三自然段,“余嘉其能行古道”照应开头。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
测标内容:见课堂检测
教后小记及预习指导
第四篇:匆匆教案 彭
《匆匆》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内容。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课前准备
1、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2、搜集惜时伤时的诗文。
3、同学从家里带的自己小时候的照片。
4、布置课前预习。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照片激趣,引出“匆匆”
1、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的几张照片,大家有兴趣看看吗?
2、出示照片,教师介绍
这是我小学毕业时的照片
这是我进师范时的照片
这是我工作后的照片
3、照片拍到现在就没有了,大家想想,再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老师的样子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学生众说纷纭)
(是呀!皱纹将会爬上我的额头、眼角,时间会无情的地在我的脸上刻下沧桑。那时我是多么想抓住时间的脚步,留住青春岁月啊!可这个愿望是永远不会实现的。于是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便引起了我的共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散文《匆匆》。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教师用谈话激情创设情境,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创设良好的课堂基调。
二、初读美文,感知“匆匆”
(1)听课文朗读,生用心听,用心感受;他带着什么情感?学生闭着眼睛听,听出作者想对我们说什么吗?
(2)我们自己默读课文,你又想到些什么?作出批注,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师相机解释,及时给予评价。
(3)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批注,然后同桌交换书交流看别人的批注,发现同桌的批注写得好的给大家汇报。(设计理念:从整体入手,摒弃繁琐分析,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在写批注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交流批注的过程其实就是交流阅读感受的过程,鼓励学生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三、精读美文,品悟“匆匆”
1、读了第一自然段中你的眼前看见了哪些画面?学生自由想像、讨论、发言。。。是啊,月缺月圆,花开花谢都是自然现象,是时间飞逝的痕迹,那么你想想看作者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他的心情现在是怎样的?那么我们说说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才能读出作者的这种心情?作者用心写的这篇散文,我们应该也用心灵―――诵读。
(板书:用心灵诵读。)学生读板书。用多种形式朗读,师相机指导,师生评,生互评。评出 “朗读之星”,“速背之星”用“谁敢挑战?”等激励性的语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设计理念:从想像入手,顺应了现代语文教学呼唤感性教育的理念,让学生自己说自己想像的画面,切身体会到作者的感受。六年级的学生在朗读上已经积累了自己的认识与见解,让他们自己说朗读方式能鼓励他们学习的自主性,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匆匆而过,作者面对自己无意间溜走的“八 千多个日子”心里有什么感受呢?他会说些什么?生想像发言,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惋惜之情的重点句子: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为何“头涔涔”?为何“泪潸潸”?重点读作者对“我的手渐渐空虚”的朗读。(设计理念:一个“溜”字、一个“针尖上一滴水”的比喻,让我们感悟到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逝去了,通过品悟感受到作者的无限惆怅之情。)
3、时间的精灵都是怎样在我们身边偷偷溜掉的呢?比如一天之间,从早上起来。。。精读:我的日子到底是怎样匆匆而逝的呢?老师和四组同学接力读。(设计理念:老师的参与与使学生与老师成为了平等的伙伴,体现了课堂的民主性,使课堂洋溢着浓浓的温情。在朗读中注意多样化的朗读方式,多元化的的评价方式、激励方式,避免出现“朗读疲劳”。)
4、在我们的生活中,日子是在怎样的不经意间消逝的?学生自由说,从切身体会到时光匆匆永不停息。(设计理念:通过学生对挪、移、跨、飞、闪的重点词语的朗读,让学生于文本中体会时间流逝的快。通过“在„„时候,日子从„„过去”句式的朗读及说话,让学生感受到时间是在不经意间溜走,通过对“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感受时间抓不住、挽留不住的特点,通过自己对时光匆匆而逝的切身体会,产生和作者对时光无情流逝深深惋惜之情的共鸣。)
5、作者面对如此匆匆而逝而又了无痕迹的日子觉醒了么?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自责、后悔。。。)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能读给大家听吗?把觉醒读出来。指导朗读感受作者内心的自责,以及内心的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日子除了“如轻烟”、“如薄雾”还像什么?你能说出更美的句子吗? “我何曾留下游丝样的痕迹呢”中的“何曾”,要读出反问语气,一组比喻:“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体会作者对自己过去的日子的评价——没留什么痕迹。转而介绍作者一生的成就,补充作者背景资料,也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了解的朱自清的资料。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作者对人生的思索,为自己的徘徊而不甘、而不平,才造就他的有所为、有所痕迹。从而让学生深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让时光白白匆匆溜走,而要好好把握,不让人生白白走一遭。(设计理念:由学生的遗憾到作者的遗憾,这是学生体会到作者思想的深处,他是为自己碌碌无为而遗憾,或让学生从遗憾中领会到时光匆匆、时光不再,遗憾只能是白白的叹息,更应该像作者一样多加反省,为让人生不留下遗憾。仿写仿说恰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五)再读课文,深化“匆匆” 同学们,课文学到现在,你们说说朱自清先生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由珍惜时间,深化到让生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找出文中你最想记住的段落读 给你的同桌听。同学们你们愿意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这一遭吗?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 ]
四、课内拓展,珍爱“匆匆”
1、其实我觉得我们的岁月还是留下了许多痕迹,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就可以看到我们“逝去的日子的影儿”?老师出示照片,学生自己上台拿到自己的照片让同学们在辨认中品悟。
2、我觉得,我们还应该感谢岁月,它让我认识了可爱的你们,和你们一起走过最无邪的童年,它也让我们体验到人生百味,让我们感受到爱与温暖,那么我们还应该怎样对待它呢?你知道哪些惜时伤时的诗文,能给大家分享一下吗?(设计理念:通过看照片的方式让学生可观可感地触摸到时间的流逝,创设开放式课堂。“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时,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师生在感情、兴趣、个性、思维等多方面进行交流互动。而回顾古诗词则是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回应本课情感体验。)
五、课外延伸,升华“匆匆”
1、我们学了这篇散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对以后的日子有新的认识和打算吗?能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吗?再次深化主题: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好好把握,让人生过得充实、有意义!(设计说明:谈对本课的感受,学习心得,再次回答“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让学生再次深切地体会时光匆匆、要有所作为„„注意积累与表达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地完成语文的“读写结合”。树立了“生活 中学语文,生活中用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可做课堂小练笔,也可课下写成,下节交流。)
六、板书设计:
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 溜 一滴水 大海 头涔涔 泪潸潸 匆匆 跨 飞 溜 闪 逃去如飞 如轻烟 如薄雾 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
(设计理念:在板书的设计上,我的思路一部分是摘录文中重点的词、句。另一部分,比如“头涔涔 泪潸潸”“逃去如飞”首尾照应的两个问句是让学生上黑板上写的,这样即顺便解决了生字的问题,而且师生合作的板书会让学生和老师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合作、默契的和谐之美。还有一点我想的是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自己学过这篇文章的感受写在黑板上。记得有句话说“写满了孩子的话的黑板是美丽的”,那其实是孩子们的智慧在闪光。这个得看课上的生成情况,一方面时间的要求,一方面 看学生的状态。)后记:教学预设只是一个思路,它其实与课上生成是不能完全相符的。一堂好课更需要灵活的教学机智,教学设计只能是基础,有意外的生发,有生发的浪花才是好的设计,妙的教学。很多细节无法预约,只期待在课堂上美丽的约会中再现了!
第五篇:餐饮策划——聪慧网酒店餐饮
渠道工厂谈餐饮策划:创新到胃黏膜 连锁到唐人街
2013年餐饮业依然保持在15%的增长速度,已连续多年处于2位数的增长,预计到2015年中国餐饮营销总额将达到3.7万亿,2020年突破7万亿。餐饮作为一个最传统的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始终保持着高速发展。
那么在未来的角逐中餐饮品牌如何生存和胜出?就这个问题我们来到知名品牌营销策划机构西安渠道工厂进行访谈,渠道工厂认为:新商业时代下做餐饮要把握住两大关键因素:一是聚力创新;二是扩张连锁。以下是部分访谈内容。餐饮发展形势:棒打老师傅
机遇和危机并存,在餐饮的巨大市场诱惑下,无数资本纷纷投入餐饮行业,使之餐饮业的竞争更加激烈,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中国餐饮100强企业每年的淘汰率高达30%左右。无数的老牌餐饮企业在不断地淡出我们的视眼,而一批新生的餐饮企业却迅速成长为餐饮巨头。仔细观察身边细心地朋友可能就会发展,前几年还非常火的饭店现在却生意冷淡,而现在比较火的餐饮品牌要不是最近几年才出来的就是一些老字号。而这一现象被人们称为“棒打老师傅”现象,因为归根结底,尝鲜式消费在餐饮行业中尤其突出,而一成不变则导致厌倦,这就是为什么麦当劳、肯德基不断推出新品的原因。
一个方法:创新到胃黏膜
因此创新是餐饮竞争的一个关键。餐饮的这种创新,应该围绕消费者“体验”展开。走进一个餐厅,消费者的“体验”分类无非以下几种:视觉、嗅觉、听觉、味觉以及胃觉、触觉等的感官层面、身体健康隐性层面和心理精神三个层面。各家餐饮为什么一直在比拼强调各种口味?其实质就是在抢夺消费者“味觉”。我们去一些时尚风格的餐厅,有时餐厅里突然起了动感音乐,服务厨师和服务人员伴随着音乐给顾客跳一支搞笑热舞,是在味觉之外又盈造了视听娱乐效果,伴随一曲舞蹈的结束,客户满意度一下子提高起来。
因此与其他行业相比,做餐厅在诸多层面都需要细致考究,捕捉消费者的各种线索,是一件极其繁琐的事情。创新与体验营销,在一点一滴中完成,深入而细致。可以说,餐饮业到今天,在创新方面应该有“到胃粘膜”的意识和细致入微的功夫,不只是一个品牌、一套装潢、一套菜品那样三板斧的事儿。即使是
这三板斧,也要考究究竟能否差异化满足消费者某些层面的体验需要。连锁是餐饮发展的必由之路
渠道工厂告诉我们,第二个基本点是,做餐饮独木不成林,单店市场覆盖面非常有限,连锁扩张是必由之路。在高度成熟的行业,规模与品牌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竞争壁垒。
这就要求餐饮老板在开第一家店的时候,心底就要潜藏品牌意识、模式意识、做企业的意识。借助开第一家店的契机,策划一个品牌体系,把菜品与服务等标准化、模式化,以便后期连锁复制。这是对许多餐饮老板的战略提示。连而不锁危机四伏
但是可以看到,很多国内餐饮连锁与特许加盟店往往今年挂牌生意火旺,过个三五年就惨淡停业;而更多的企业是在当地知名度很高,想发展壮大但是怕加盟后被“复制”,自己的核心技术泄露,加盟店自立门户采取相似相近的品牌来经营,对自己造成损失;还有就是只懂技术没有品牌和管理机制,更没有渠道途径,想加盟开店但是不知道如何做。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些情况?
渠道工厂在曾经的多家餐饮品牌调查显示,许多做连锁的餐饮品牌事实上并没有完整的品牌体系和易复制的标准化。一些在当地生意十分火爆的餐饮企业,眼开连锁加盟可以快速发展就扩张心切,往往还没等运作模式、管理机制、品牌文化、人才培养成熟就“大肆扩张”。这样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企业总部无法对加盟店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操作。加盟店不是脱离总部就是“缓慢死亡”,这种现象被称为“连而不锁”。
连锁到唐人街
所以饮食连锁必须解决2大问题:
一、完善自身文化、管理机制、运作模式、团队建设,达到连锁扩展的需求。
二、加强品牌建设,树立自身品牌形象,提高自身知名度,拓展招商渠道。
1998年内蒙古小肥羊在包头开业,2003年小肥羊全国的加盟连锁店达到700多家。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小肥羊自身管理的缺陷使得自身品牌陷入了危机。从03年开始一直到07年4年的时间小肥羊采取了关闭不合格店面、延期考核基本合格的店面、收回部分加盟授权、合并部分店面等措施进行内部整顿,结束整顿
时全国连锁店减到326家。小肥羊正是自身的准备不足,没有形成自身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团队建设而大肆扩张,最终用4年的时间来弥补这一缺陷。
在扩大品牌影响力与招商策略方面,其实可以采用一个“声东击西”的办法:把品牌做到国外,目的却是吸引国内投资加盟。这一招屡试不爽,比如上海一家企业的团队逢人就说“我们已经把店开到拉斯维加斯去了”,引起圈内热捧。因此如果你敢说你已经连锁到唐人街或其他国外地方,往往已经先声夺人。延伸阅读:走近渠道工厂
渠道工厂是位于文化名城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知名专业品牌研究机构,有“唯一商业智慧工厂”之称。渠道工厂有两条“生产线”:品牌生产线和招商生产线。据了解,渠道工厂在传统营销策划等智力与外脑行业,首次打破了凭借个人专业智慧、无法规模化发展的怪圈,采用工厂化的专业分工与标准化管理,每一个领域都是由一个专项研究的作业团队来生产,因此能保障服务质量,更快速、出精品,将客户利益最大化。
渠道工厂的负责人介绍说,事实上何止餐饮,对于新商业时代而言,渠道工厂指出无论属于哪一个行业,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挣钱,不断创新性地更足市场需求才是根本依靠。尤其对于新兴企业而言,如果你的经营模式只是抄袭前人,那么你凭什么立足?因此渠道工厂的宗旨是“解放创造力”。在这里小编也强烈推荐,如果您想做品牌营销,正在找营销策划公司,那么西安渠道工厂一定给你的企业带来有力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