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案5篇

时间:2019-05-12 20:4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案》。

第一篇: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概况和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2.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4.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等内容。

5.以及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改变。过程与方法

1.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人类应如何参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认识。2.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内容,使学生树立人类发展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辩证观;使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逐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并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学重点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及其目标的实现途径。教学难点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行为表现及后果。2.突破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3.积极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人师表,付之于行动。教学方法

1.利用图表分析、说明人类改良环境与破坏环境的不同结果,加深自己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

2.要及时收集各种新闻媒体传送的有关事例,归纳、分析,使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并运用理论来分析和指导实际,特别是要提高自身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规范和培养自己对环境负责的行为。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板书)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板书)[问题]: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并讲解)

1983年,为了探索如何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开始将可持续发展概念提上国际议程,并强调它对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适用性,从而使这个概念在全世界得到认可和普及。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 [讨论]: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代表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生态学家。让学生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出发,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最后由老师总结学生的发言。(1)经济可持续发展

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发展”,而经济发展,尤其是工、农业发展更是“发展”的主题。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提高当代人的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增加社会财富。但是,可持续发展不仅是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是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要求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的工业发展和持续的农业发展。(2)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等同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是以“物”为中心,以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为中心,解决好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之中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发展则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生存、享受、康乐和发展为中心,解决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问题。由此看出,二者联系十分密切,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目的,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发展,才能求得整个国家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全体公民过上美满、愉悦、幸福的生活。1991年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从社会科学角度,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融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这一定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实质。

(3)生态可持续发展

所以,可持续发展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环境保护,而是从更高、更远的视角来解决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强调各社会经济因素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寻求的是人口、经济、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发展。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

[阅读]:中国在消除农村贫困上的成就(2)持续性原则 [阅读]:承载力(3)共同性原则(4)阶段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推进的过程,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承担的责任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举例说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

承转:前面我们学习了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那么,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上,应以实际行动来体现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与必然性。第二课时

三.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的第三部分,然后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认识并了解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3.我们应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做到可持续发展。

在同学们阅读完课文后,对于上述三个问题,我们可从以下内容加以点拨: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极其丰富,就其社会观而言,主张公平性,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的基本需求;就其经济观而言,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就其自然观而言,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观念是对传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挑战,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我们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我们是否认知、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只有首先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基于上述内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树立环保意识,如不吃野生动物,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塑料袋,不捕捉青蛙、益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垃圾,不乱涂乱画,不攀折花木等,并主动承担保护环境的宣传员。

课堂活动:通过上面的学习,组织学生阅读清洁生产循环图,了解清洁生产的含义,并完成以下问题:

投影展示:读下面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

(1)清洁生产包括利用清洁______、清洁的______过程和清洁的______。

(2)传统的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方法是把焦点放在______处理上,即产品使用后____________对环境的影响。

(3)清洁生产是将污染预防上溯到______,并拓展到______。(4)清洁生产是一种将______效益与______效益有机结合的生产方法和措施,它有利于人类实现______发展。

(5)山西省是全国重要的______基地,为保护环境,国家已决定将______市列为全国清洁生产试点城市。(2)末端 废弃物

(4)经济 环境 可持续 [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解决人类与环境矛盾的唯一办法是()

a.扩大人类的生存空间 b.禁止工业排放“三废” 2.持续发展的特征是()

a.生态、经济、社会的发展 b.工业、农业、环境的发展 答案:a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趋于和缓 b.环境问题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d.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以人类自我满足为前提 答案:b 4.清洁生产包括()答案:a

二、综合题

1.(1)垃圾已成为城市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目前,许多城市对垃圾采用填埋方式处理,该方式简便、省钱,但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你认为有哪些不足之处?(2)法国有位哲人说:“垃圾是摆错了位置的财富。”对此,你如何理解?

(3)下图是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的处理系统示意图,在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的选项,完成方框内未填的内容。

a.肥料

b.做工业原料 d.回收处理 答案:

(1)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土壤、地下水;垃圾产生沼气,如不及时收集输出利用,容易发生爆炸事件等。

2.下图是由于人类不遵循生态规律,造成人口、粮食、生态环境之间恶性循环的示意图,请把备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相应字母所在的位置。

第二篇:第三节_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

资源预期寿命图

图的右侧表示世界14种重要资源的预期寿命,其中深色条框表示按指数增长的预期寿命,浅色条框表示消费水平不增长条件下的预期寿命。左侧条框表示各种矿物消费的年增长率。据图谈一谈你对未来资源环境状况的看法。

板 书:

历史背景及必然性

生(合作探究)维系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在不久的将来被消耗殆尽,人类将出现严重的资源短缺现象。

师 多媒体播放“环境问题案例”图示。

师 请学生分析哪一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注意:全球性是当前环境问题分布的突出特点。这种特点的出现不仅意味着某些环境问题的影响可以大大超越其产生地甚至达到全球,而且还意味着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全球的普遍关注与共同努力。

生(合作探究)读图析图完成填注。

师(多媒体依次展现答案,纠错后提问)人类面对资源枯竭、生态失调、环境恶化的

绝境,怎样才能摆脱绝境,使人类社会有一个共同美好的未来?

生 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由之路。

师 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全球发展的基本战略,其行动纲领是什么?主要内容包括哪几部分?

生 浏览P99“阅读”,了解《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记忆。

板 书:

行动纲领——《21世纪议程》

师(承转)依据《21世纪议程》许多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提出了各自的行动纲领,制定了相应的21世纪议程,我国颁布了全球

师 多媒体展示“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

说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复合系统。

(承转)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哪几个方面?

板 书:

发展的内涵、公平的内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生(略)

师 为何把社会经济发展放在

师 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请同学们说明它们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课件展示:

生 只有一个地球——持续性观念;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权利的观念;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持续性观念;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公平性的观念。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下图所示为我国某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景观图,该地区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是60°,位于东8区,其中A为山区,B为丘陵梯田地区,C为平原地区,D为水库,E为乡镇企业和居民区,F为库区北侧丘陵低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对于该地区的开发利用,当地政府有三种方案,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最能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这是一道考查发散思维能力的创新题目,要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联想,只要符合我国东部亚热带丘陵地区实际,方案科学即可。如利用水库开发小水电,利用喀斯特地貌的溶洞进行疗养、生物培养,利用山区种植野蘑菇,利用丘陵果园、茶园、水库、喀斯特地貌发展旅游业,改良湖泊沼泽地,养鱼种藕与平原配套发展生态农业等。

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

两个表格(总结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内 容 生态持续发展 经济持续发展

地 位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目 标

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社会持续发展

原 则 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内容和要求

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性,人类生存与其他物种生存的公平性,各国有权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等

面对有限的地球面积和有限的地球承载力,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等

地方性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许多跨国界的全球性问题必须进行全球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等

板书设计

一、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1.历史背景及必然性

2.行动纲领——《21世纪议程》

二、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的课题题目: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

活动与探究的内容: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维护农业生态平衡,探究采取的主要措施。

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去生态农业村实地访问、考察。

活动与探究的结果:把生态农业采取的主要措施写成调查报告。

第三篇:可持续发展内涵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

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正是这一思想的反映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贵州省5个100工程

重点打造100个产业园区重点打造100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重点打造100个特色旅游景区。重点打造100个城市综合体。重点打造100个特色示范小城镇

第四篇:《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是:“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可持续发展这个名词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日常的电视新闻、报刊杂志及其他学科的教材和课堂上,都曾接触过,但究竟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包括哪些内容?我们能为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仅仅按照课本内容进行学习,我认为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为此教学时我向学生呈现了很多的感性材料和图片,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子系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明确在可持续发展这个复合系统中存在的三个子系统分别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通过三大系统间要素的流动情况初步判断出三个子系统在这个复合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即依次是条件、基础、目的;接着要求学生对照课本内容分析回答: “为什么?”“怎么样?”,如:为什么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学生基本按照课本内容回答后,我向学生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和材料(分别与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有关),帮助学生从“发展”和“可持续”两个层面来理解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首先意味着数量上的增长,更应当是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可持续”在生产方面表现为“清洁生产”,在消费方面表现为“适度消费”。

可持续发展的四个原则,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最重要的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原则,而是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理解,也就是说通过一些具体事例,看其体现了什么原则。

对于“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这部分内容只要求学生了解目前环境和发展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全球在环境和发展领域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就行了。

最后我设计了问题:可持续发展已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是不是目前资源和环境正在向着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向转化了呢?为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得出: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五篇:高二地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概况和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2.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

4.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等内容。

5.以及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改变。过程与方法

1.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人类应如何参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认识。2.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内容,使学生树立人类发展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辩证观;使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逐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并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学重点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及其目标的实现途径。教学难点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行为表现及后果。2.突破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3.积极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人师表,付之于行动。教学方法

1.利用图表分析、说明人类改良环境与破坏环境的不同结果,加深自己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

2.要及时收集各种新闻媒体传送的有关事例,归纳、分析,使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并运用理论来分析和指导实际,特别是要提高自身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规范和培养自己对环境负责的行为。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我们应该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以推动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那么,并提出“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下面我们学习:

第一课时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板书)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板书)[问题]: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并讲解)

1983年,为了探索如何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开始将可持续发展概念提上国际议程,并强调它对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适用性,从而使这个概念在全世界得到认可和普及。

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由定义可知,可持续发展既是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又是实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因此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经济持续发展、生态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生态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复合系统(如下图)。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讨论]: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代表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生态学家。让学生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出发,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最后由老师总结学生的发言。(1)经济可持续发展

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发展”,而经济发展,尤其是工、农业发展更是“发展”的主题。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提高当代人的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增加社会财富。但是,可持续发展不仅是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是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要求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的工业发展和持续的农业发展。

持续工业包括综合利用资源、推行清洁生产和树立生态技术观。综合利用资源指要建立

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重视“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倡废物资源化。清洁生产指“零废物排放”的生产。就生产过程而言,实现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对产品而言,生产“绿色产品”或“环保产品”,即保持生产对社会环境和人类无害的产品。生态技术观指应用科学技术与成果,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

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以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这种持久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

(2)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等同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是以“物”为中心,以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为中心,解决好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之中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发展则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生存、享受、康乐和发展为中心,解决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问题。由此看出,二者联系十分密切,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目的,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发展,才能求得整个国家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全体公民过上美满、愉悦、幸福的生活。1991年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从社会科学角度,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融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这一定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实质。

(3)生态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所探讨的范围是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即研究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寻求改善环境、造福人民的良性发展模式,促进社会、经济更加繁荣昌盛地向前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当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和排放的废弃物没有超过资源生态经济及环境承受能力的极限时,既能满足人类对物质、能量的需要,又能保持环境质量,给人类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加之生态系统又能通过自身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环境自净能力,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正常运转。这样的良性循环发展,不断地产生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这就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所以,可持续发展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环境保护,而是从更高、更远的视角来解决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强调各社会经济因素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寻求的是人口、经济、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发展。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之一。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所谓时间上的公平又称“代际公平”,要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一代人不要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当前的状况是资源的占有和财富的分配极不公平。所谓空间上的公平,又称“代内公平”,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据联合国统计资料,世界人口中20%的最富有者占有世界总收入的83%,而最贫穷的20%人口仅占有1.5%。富裕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20%,但所消耗的能源却占70%、金属占75%、木材占85%、粮食占60%。如此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世界,是无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应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解决的问题。此外,可持续发展观还认为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也应该是公平的,应该相互尊重,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危及其他

物种的生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中把这一公平原则上升到尊重国家主权的高度:“各国拥有按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并负有确保在管辖范围内或控制下的活动不损害其他国家或本国以外地区环境的责任。”

[阅读]:中国在消除农村贫困上的成就

中国在消除农村贫困采取的措施:不断增加扶贫投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国家坚持开发式扶贫,实行科学扶贫,发挥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组织以工代农和适量有序的劳务输出。

(2)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有许多制约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与环境。

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指的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以保障人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人类要尊重生态规律、自然规律,能动地调控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不能超越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不能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保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经济的发展要同环境的承载能力、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相协调,不能以损害人类共有的环境、浪费自然资源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发展要与自然和谐。

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

[阅读]:承载力

承载力在生态学上的含义是指在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下所能够生存的某一物种的最大个体数。一般可分为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和土地承载力

(3)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采取共同的行动,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全人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要达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必须建立起巩固的国际秩序和伙伴关系,坚持世界各国对于保护地球的“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鉴于历史责任和现实情况,各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全相同,但是,对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经济发达国家负有更大的责任。要建立新的、公平合理的、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及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阶段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推进的过程,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承担的责任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举例说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

承转:前面我们学习了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那么,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上,应以实际行动来体现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与必然性。

第二课时

三.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的第三部分,然后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认识并了解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3.我们应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做到可持续发展。

在同学们阅读完课文后,对于上述三个问题,我们可从以下内容加以点拨: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极其丰富,就其社会观而言,主张公平性,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的基本需求;就其经济观而言,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就其自然观而言,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观念是对传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 挑战,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我们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我们是否认知、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只有首先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事情,而是全人类的目标。从根本上讲,需要人类在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根本的变革。在实践中,这种变革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课文中举到了清洁生产、公众的参与和选用带环境标志的产品这三方面的例子,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如人类活动必须严格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资源;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统一;在全球范围内共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建立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等等。

基于上述内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树立环保意识,如不吃野生动物,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塑料袋,不捕捉青蛙、益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垃圾,不乱涂乱画,不攀折花木等,并主动承担保护环境的宣传员。

课堂活动:通过上面的学习,组织学生阅读清洁生产循环图,了解清洁生产的含义,并完成以下问题:

投影展示:读下面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

(1)清洁生产包括利用清洁______、清洁的______过程和清洁的______。

(2)传统的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方法是把焦点放在______处理上,即产品使用后____________对环境的影响。

(3)清洁生产是将污染预防上溯到______,并拓展到______。

(4)清洁生产是一种将______效益与______效益有机结合的生产方法和措施,它有利于人类实现______发展。

(5)山西省是全国重要的______基地,为保护环境,国家已决定将______市列为全国清洁生产试点城市。

答案:(1)能源

生产

产品(2)末端

废弃物(3)源头

生产全过程(4)经济

环境

可持续(5)能源重化工

太原 [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解决人类与环境矛盾的唯一办法是()

A.扩大人类的生存空间

B.禁止工业排放“三废” C.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D.加大开采自然资源的力度 答案:C 2.持续发展的特征是()

A.生态、经济、社会的发展

B.工业、农业、环境的发展 C.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持续发展

D.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改善 答案:A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趋于和缓 B.环境问题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C.环境问题全部是由自然原因造成的

D.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以人类自我满足为前提 答案:B 4.清洁生产包括()

A.清洁能源和清洁产品

B.清洁厂房和清洁机器

C.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过程

D.清洁的道路和清洁的交通运输 答案:A

二、综合题

1.(1)垃圾已成为城市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目前,许多城市对垃圾采用填埋方式处理,该方式简便、省钱,但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你认为有哪些不足之处?

(2)法国有位哲人说:“垃圾是摆错了位置的财富。”对此,你如何理解?

(3)下图是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的处理系统示意图,在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的选项,完成方框内未填的内容。

A.肥料

B.做工业原料

C.填埋、焚烧或循环利用 D.回收处理 答案:

(1)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土壤、地下水;垃圾产生沼气,如不及时收集输出利用,容

易发生爆炸事件等。

(2)垃圾中有许多可回收利用的资源。(3)①—D ②—B ③—A ④—C 2.下图是由于人类不遵循生态规律,造成人口、粮食、生态环境之间恶性循环的示意图,请把备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相应字母所在的位置。

①盲目开垦草原

②人均耕地减少

③地力减退

④围湖造田

⑤肥料短缺加重

⑦生产条件恶化

⑧毁林开荒

答案:A—① B—④ C—⑧ D—⑤ E—③ F—⑥ G—⑦ H—②

⑥灾害

下载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理】鲁教版必修3 第二单元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样例5)

    北京高考门户网站www.xiexiebang.com 电话:010-62754468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概况和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2.了......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意义 系别:数计系班级:姓名:王文科学号: 10数本班201002014062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意义 摘要:生态文明是依赖人类自身智力和信息资源,在生态自然平衡基础上,经......

    L1.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主要思想 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原则

    一、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主要思想/(基本特征):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

    第二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共五则)

    第二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地图描述出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熟知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2掌握东北农业分布的基本格局,分析东北发展农业的条件......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在教育理论界,人们对素质教育内涵与外延的认识是众说纷纭的,甚至可以说莫衷一是的,但我始终认为,党 中 央、国 务 院 对素质教......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6年09课程考试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学习中心:知金北京 学号:***13 姓名:闫玲玲 专业层次: 专升本浅谈中国......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体现出......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体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