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生物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时间:2019-05-12 20:1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开题报告(生物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开题报告(生物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第一篇:开题报告(生物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淮安市“十一五”课题《运用信息技术促进生物教学创新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1.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课题提出的背景

①以往人们只把现代教育技术看作是教学手段,这种看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全面地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探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作为资源、作为环境、作为合作学习的形式,对课堂教学结构诸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指导思想、教学信息、教学媒体)的影响和作用,从而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实施课堂教学创新。

②课堂教学是课改的核心。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使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得以实际体现,推动现代教育技术持续向前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实施。

③学校进入课改实验已三年多了,教师的观念有了变化,随着学校投入加大,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是一个新课题。(2)所要解决的问题

①课堂教学的优化,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索。

②教师能熟练使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一批有质量的课件和电子教案。在研究中形成一些现代化教学论文。

③创造出优质课、优秀教师、学生优秀作品。2.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内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表现为:运用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以及进行电化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更多地关注教学结构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未赋予时代特征,把其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上,更多地是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来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必将对教育教学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新的阶段,其内涵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还可以作为工具,作为资源,作为环境,作为合作学习形式,这些都必将对课堂教学及其结构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必定会成为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研究重点。(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课堂教学结构是教学过程的核心,也是教学研究中最富活力的内容之一。本课题研究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结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也要研究课堂教学结构诸要素内部之间的关系。本课题将教学指导思想也看作是课堂教学结构要素之一,以往人们没有把教学指导思想作为教学结构的基本要素,致使对教学结构的描述、分析过于浅显,教学指导思想是相对稳定的要素,其它四个要素都要受到它的制约。我们不仅把现代信息技术看作是一种媒体,还把它作为工具、资源、环境和合作学习的形式,来作用于课堂教学结构诸要素。3.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目标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学结构、教学观念乃至教学理论的根本性变革,把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置于信息技术的平台上,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本实验研究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结构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和配置,达到促进教学创新的目的。对实验研究过程中的经验不断地提升,使这些经验成为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并不断地向理论转化,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创新理论提供实践依据。4.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与保证措施 可行性:

一是较好地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相关理论和方法,并结合本校的实际,使其本土化,同时找到新的生长点,更好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作用;二是把对课堂教学的研究置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上,具有时代性,同时本课题的指导理论、目标、内容、方法及预期成果形式都比较明确具体;三是研究人员具有相应条件,表现为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广大教师具有科研兴校、兴教、兴师的意识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四是教科研环境条件较好,表现为我校参加了“十五”规划课题的实验研究,有较好的实验研究基础和阵容。保证措施:

(1)学习理论,按照课题进展需要,向教师提供学习资料,经常开展学习辅导和研讨。(2)建立研究组织,形成研究队伍,包括实验研究顾问组、领导组和课题组。(3)围绕课题研究的展开,使学术活动和研究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4)结合学校创省一流学校之机,有计划地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设施。(5)在教育经费中,每年划拨一定的数额,满足研究的需要。5.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课堂教学结构是课堂教学系统内部诸要素的有序集合,课堂教学结构作为一个系统,它有一些基本要素组成:教学指导思想、教师、学生、教学信息、教学媒体,两者的结合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支撑性理论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6.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如果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后的优势,凸显信息技术对教学结构诸要素的积极影响,就能使传统的教学结构要素的内涵发生积极的变化,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而促进课堂教学创新。

(1)把学校及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与课程进行整合,从而制作一批适合教学需要的优秀多媒体课件。

(2)利用学校现有条件,把生物教学中有关动态的内容,如动物的细胞分裂、血液循环、生物圈中水循环、种子的发芽等等,用动画多媒体课件教学。

(3)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进行研究,形成一批有理论指导意义的论文,为生物学科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4)以信息技术为平台,让教与学融为一体。使学生从习惯于信息技术教学,而转为主动运用信息平台收集资料为已所用,并能制作一些简单有趣的多媒体作品。7.研究内容设计(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设计)

(1)把生物课中的动态内容,如血液循环、消化吸收、光合作用、碳—氧平衡等等,用动画多媒体表示出来。

(2)初步构建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下的新型教学结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创设教学新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获得生物学知识,学会上网收集资料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进行研究,形成一批有理论指导意义的论文,并指导教师提高信息技术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8.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负责人)第一阶段:前期准备(2005年11月——2006年6月)成立课题研究顾问组、领导小组、课题组,进行文献探讨,拟定实验研究方案,实验教师培训,设计并拟定相应的子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7年7月)学习理论,在专家指导下按计划分组分段实施,注重过程动态管理、调控,进行公开研究,总结阶段研究进程。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7年9月——2008年6月)进行验证性实验研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请有关部门对本课题进行鉴定。

9.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1)经验总结法: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2)实验法:根据一定的教育设想,在控制的条件下进行教育实践,探索教育措施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科学的结论。

(3)调查法:设计学习理论、学习行为、学习方法的调查题表,对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4)作品分析法:对学生有代表性的反应及教师的典型课例、教案、电教教材、教研论文等进行分析、综合,了解信息技术对教学结构诸要素的影响。10.成果表达

(1)课堂教学的优化,并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探索和收集资料的能力。(2)教师能熟练使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一批有质量的课件和电子教案。在研究中形成一些现代化教学论文。

(3)创造出优质课、优秀教师、优秀多媒体作品、优秀学生作品。

二00六年十月十八日

第二篇:生物开题报告

生物开题报告

生物开题报告1

一、情境教学,即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课堂学习情境

使学生如临其境,学习过程更加直观、形象。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生物的认知程度。那么,如何创设情境呢?上课前,教师可以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情境;在课堂提问时,创设激发学生探索思维的情境;在反馈训练时,可以创设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情境......情境教学应该贯穿于高中生物教学的始终,只要我们有心,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可以使用情境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使用情境教学法时,我们要注意各种情境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协调,最大限度地发挥情境教学,在优化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作用。

二、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所学的每一门课程都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联,生物课也不例外,它和生活、生产都有着紧密的关系,我们学习生物就是为了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传统的单纯讲授知识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觉得生物课所学的知识是遥远的、不切实际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感受到生物知识的实际功用,从而产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如讲细胞膜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淹姜时加入醋和白糖,为何糖可进到细胞内部?做酸菜时为何要密封?种菜时为何施肥前一般要松土......当这些问题得到解答后,学生不但会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深,而且会对学习生物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

三、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兴趣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种学习方式,其中探究式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探究能力的培养更是不容忽视的。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激起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并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发挥,不但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而且亲身参与了整个阶段的实验、研究过程,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而且亲历性和独自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很容易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生物兴趣自然就会得以培养。

四、用游戏互动激活学生兴趣

小学生喜欢做游戏,尤其是在课堂上,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游戏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所以,生物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适时加入一些游戏元素,利用游戏将学生带进欢乐的学习环境中,与学生互动,利用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使学生摆脱严肃、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关系,激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五、总结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兴趣的确应该值得教师思考。以上论述的提高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仅是个人的一些建议,仅供广大生物教学者作参考。要想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方面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生物教师不懈地努力,不断地探索,摆脱定式思维的约束,大胆革新,勇于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生物开题报告2

我校《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已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立项(立项编号是*****)。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由于过分追求升学率,造成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学生通过加班加点,大量的机械练习、背诵等,掌握的是死的知识,至于知识是如何产生的,怎么运用,都不得而知。“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是这种现象的描述。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相脱离是重要原因之一。生物学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不高,学生及家长在思想上都不够重视,教学受到了一定影响。如何提高生物教学水平,是生物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生活化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之一。生物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变枯燥为生动。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释放创新潜能。开展生物生活化教学拓宽了课堂的空间规模、教材的知识广度,让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力图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题就是针对当前的教育形势提出来的。研究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我们认为该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实验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指导和促进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生活化教学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

(二)国外教育理论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有些儿童在小学里是优秀生,而到了中年级却变成了学习差的学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不会运用概括性的知识去认识周围现实,而学生之所以不会运用,又是因为他们的概括性的概念、结论和判断不是通过研究事实和现象的途径形成的,而是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的形成要从现实生活中来,学生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灵活地运用。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三)国内教育理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提倡“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这些理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正是想探讨这个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所谓生物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生物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中获得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必要的社会生活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学校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进行教育改革。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导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五、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开展生物生活化教学,一方面拓宽课堂的空间规模,另一方面拓展教材的知识广度。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本课题研究的侧重点与其他人的研究不同,我们研究的是如何让生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特别是同体育教学之间密切的渗透,有其推广价值。

六、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

1.探索生物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2.探索生物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的操作模式

3.提高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

(二)内容

1.教学目标要体现生活化

目标是行动的向导,教师要真正落实“生活化”的理念,首先应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从一维转向多维,即从传统的过于偏重认知目标,向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目标转变。

2.教学内容要体现生活化

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调查、实验、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使他们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生活与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在生物教学中,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因此,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获得“案例”本身,而应是掌握“案例”之后的某些有价值的东西。据此,教学内容不应该拘泥于教材,教学内容要体现生活化。

3.教学方式要体现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即由传统的师生授受向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和探究教学转变。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多向交流的关系。

七、研究对象与范围

临沂册山中学七年级和八年级全体在校生

八、课题研究的思路与主要方法

前期工作:以文献资料法为主,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

具体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根据学生实际确定实验班级将收集整理的成功经验分别进行实验,探索最佳途径;辅以个案研究法,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个案研究。

成果总结阶段:以实验观察分析法,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广泛收集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各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九、课题研究的措施和步骤

(一)研究的措施

1.在课堂上让学生说起来

(1)“课前5分钟随谈”指在每次课前由老师指定一个学生利用三到五分钟时间,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中,通过即兴演讲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讲述与生物相关的生活小常识、趣闻、名人轶事、科学前沿等,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演讲后师生互动式的评论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仅仅是在课堂上听还不够,还要求每一个学生将所讲的内容摘抄或剪贴到生物记事本上,供全班同学翻阅浏览。如果坚持下来,学生知道有关生物的知识会越来越多,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会激发学生对生物的一些思考。(2)利用不同课堂“说”.新授课时,让学生说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知识和生物学信息;探究课时,让学生领悟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性。学会正确的表达个人与小组的探究原理、思维方法、操作过程、实验现象、探究结论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以引起全班的关注。在交流过程中,还养成了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3)小结课时,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形式总结单元的知识、能力、情感各方面的所得提供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展示出来。

2、在课余时间

(1)营造校园浓郁的生命科学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要使用生动、鲜活的例子、多种教学方式,同时还要利用教室的黑板报、著名的生物学家肖像及名言、学校的学科专栏、学科专题报告、学科竞赛、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营造学习生物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良好的心理暗示,感受生命科学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生命科学意识。

(2)把课堂从教室转移到校园

可以从校园里的各种花草树木入手,让学生辨别植物的种类,结合季节更迭,注意培养学生采集标本并进行制作的技能。同时,利用家养动物和常见的动物进行种类的识别。结合生物实物、挂图、模型等较直观地提供生物学的知识,把学生带到一个视觉清楚的世界里。还可以进行课外生物兴趣小组活动,结合课本的知识,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设计,并进行科学实验。

(3)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对身边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污染原因及状况调查,对绿色工厂的参观访问,让学生提出环保设想和对策;通过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环境宣传、环保知识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认识,让他们成为环境保护资源的有力宣传者和执行者;生物教学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多选择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生物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交给学生一些扦插、压条、嫁接的常识,并在课外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利用周末和假日开展实践活动。

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和适应社会,因此要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和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包括观察、实验、调查、发现搜集、选择信息、分析归纳、设计和调整方案等,在探究中不断积累经验,挖掘发展潜能,增强创新和应变能力,利用周末开展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课业负担。

(二)本研究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XXXX年10月-XXXX年12月)为资料准备、理论学习和实验设计阶段

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对象,学习相关理论,讨论课题实施计划,完成课题实验方案的总体设计及课题组各成员的具体分工,申报与立项。

2.第二阶段(XXXX年1月-XXXX年12月)为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主要任务是按课题方案,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实施,运用科学方法、手段进行实施研究,从而为课题研究获得第一手材料。

3.第三阶段(XXXX年1月-XXXX年6月)为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全面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实验资料,总结经验与研究成果,全面汇编实验资料,撰写实验报告。

十、课题成果形式:课件、论文、结题报告

十一、研究人员分工

柏玉娟:课题第一负责人,主持课题研究工作,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负责指导、调整、协调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过程,案例收集、组织教学研讨、阶段总结会议召集,结题报告等。

组员:

******个案研究,撰写相关论文

******资料搜集整理、过程记录

******资料整理、数据分析

******资料整理、记录

十二、课题经费预算

基本经费和课题运转所需硬件投资共计:8000元

学习资料费用约计3000元;调查问卷印刷约计500元;电脑、简单打印资料约计1000元;其他3500元。

参考文献:

1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杭州大学教育系,1977(8)。

2杨心岳。生活中的生物学[J].《生物学通报》,第12期。3吴昊,张赣道。生活垃圾生物处理的研究与展望[J].《中国环保产业》,20xx年第8期。

4徐丽,练成燕。浅谈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清洁发展机制[J].《上海节能》,20xx年第7期。

5李津军。生物工程技术与我们的生活[J].《科技潮》,19第9期。

6吴遵民。《外国教育论著选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9)。

7胡适。《胡适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8张诗华。加压与常压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效能对比[J].《中国给水排水》,20xx年第15期。

9陆艳阳。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初探[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178期。

10曾繁荣。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实验中绘图的改进[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170期。

11冯庆婷,全刚。新课改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的新追求[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170期。

12黄建书。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几点建议[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2期。

13苏霍姆利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二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14王荐。生物学教学的生活化[J].教学月刊中学版,20xx年。

15胡姣娥。让初中生物教学更加生活化[J].中小学教育论坛,20xx(3)。

16黄建书。《生物探究教学论著》(第一版)[M].苏州大学出版社,20xx(1)。

17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东方出版社。

18张大钧。《教师心理学》[J].人民教育出版社。

19肖国琴。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探究性学习的组织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一期。

20赵占良。生物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例谈[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二期。

生物开题报告3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

高中生物是高考必考学科之一,占高考总分的12%,因此,学好生物对于学生在高考当中能否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要学好高中生物,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这些都需要每一位高中生掌握的内容,在此次研究中,我们不仅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更从自身的实践水平,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高中生物科学的思维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生物的学习有方法、有兴趣、有收获。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1、在学校图书馆中及市内的各大书店中,可以查阅到丰富的资料。

2、可以在网上找到相关的资料和研究方法。

3、合作探讨法。

4、调查访问法。

三、课题研究的难点

1、我们目前的知识水平有限,对相关方法了解比不太透彻。

2、查阅的资料过于繁杂,不利于从中挑选出最有用的部分。

四、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

第一周开题。

第二周分配任务,查找资料。第三周就课题展开研究。

第四周小组汇总,就无法解决的问题向有关专家提问。第五周结题。

五、课题研究的成员分配资料调查:

资料整理:

电子稿设计打印:

小组调节:

六、课题研究的结果预期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初步掌握了高中生物学习的基本方法,研究成果丰富多样。研究课题的成功会对我们的高中生物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好处。我们相信:在小组每位成员的积极配合下,我们的研究一定会获得成功。

生物开题报告4

一.选择课题原因

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杆菌发酵而成,牛奶经发酵后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易于消化,所以具有甜酸风味,其营养成份与鲜奶大致相同,是一种高营养食品,尤其对胃肠功能紊乱的中老年人以及乳糖不耐受者,更是适宜的营养品。

酸奶的制作是我国传统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选择此课题,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还能使学生从中学到一些生活小知识,让学生们体验制作的乐趣。因此,我们选择此课题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以酸奶的制作为例初步了解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大致了解酸奶制作的制作原理和过程和影响酸奶品质的因素。其次,通过研究此课题,不仅加强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同学之间的交往能力,还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锻炼了同学们的学习和动手能力,让我们对此次研究充满无限期待。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了解的酸奶的制作原理

(2)知道酸奶的作用

(3)分析影响酸奶品质的因素

(4)清楚酸奶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四.研究方法:

(1)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

(2)进行制作酸奶的实验

(3)讨论并交流

(4)总结并归纳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xx年11月—11月底)

1.成立课题小组,并进行组内分工;

2.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撰写小组及个人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xx年1月—20xx年5月)

1.围绕课题在网上查找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

2.整理资料并进行小组内交流;

3.小组内进行课题研究实践;

4,展开小组内经验交流与共享活动。

第三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1.与其他组交流实践经验并展示课题成果;

2.撰写小组及个人结题报告。

生物开题报告5

课题题目 :我们身边的水

课题提出背景说明: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是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不可替代的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而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水是生命之源,所以,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

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我们身边的水,让同学们了解水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明白在我们身边,浪费水资源,水污染的问题日趋严重,需要我们从身边做起,采取措施保护水资源。明白水是地球生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水资源是维系地球生态环境可持续 发展的首要条件,保护水资源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天职。

预期成果:调查附近河流水质,城区水量是否紧张,是否存在严重的浪费水资源的情况,并研究制作表格,反映给有关部门。

研究方法:实地考察和进行调查问卷。

活动计划:

一、任务分工:分为三个小组

1、余崇文和康培培负责制定调查问卷和活动计划并进行实地考察。

2、张艺、邱梦媛、李琛发放问卷以及整理和收集资料。

3、徐亚维打印文件及整理最终档案。

二、活动步骤

1、全体组员进行讨论、确定课题、出动全体组员收集有关资料。

2、全体组员对主要河流、水库、自来水厂进行实地考察、发放调查问卷给小区居民并收回问卷。

3、对回收问卷和所收资料进行整理。

4、上网将活动细则及成果打印出来,便于写论文报告和总结。

三、可行性分析:

新县县城主要分布在小潢河两岸,取其水质调查相对简单,香山水库是居民饮用水来源,水资源是现在人们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会得到大力支持。

总结: 通过这次研究性课题我了解了新县水资源及水污染的一些状况,水资源相对丰富,不存在缺水状况,但普通民众的节水意识不强,浪费水资源时有发生。一些大型企业排出废水也污染了小河水资源。

教师评价:课题是当今社会的研究热点、实践意义强、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科学思维以及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研究性 学习活动非常有意义!

生物开题报告6

课题名称

中学生物概念教学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生物课题标准》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还指出:要“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高中生物新教材在原大纲教材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变动,新教材重视以生物学概念构建知识体系。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在其知识体系中存在着大量专业性概念,仅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中比较重要的概念约有450个,有具体定义的概念有近200个,平均每节课中都要涉及4~5个重要概念。特别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特别重视回归课本,避免学生陷入题海战术,而是更加注重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近年来高考试卷的分析发现:大部分考生因为对基本概念记忆不清,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有误而导致严重失分,造成高考成绩不理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生物的概念教学是生物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它能深刻地体现生物教学过程最本质的特征。对于生物概念的正确理解和运用,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同时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也是教学大纲的基本能力要求,同时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学生只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生物学概念,才能构建良好的生物学知识结构,才能在考试中灵活运用,从而达到在生活实践中学以致用。更进一步完成课标提出的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这个目标。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生物概念生物学概念是人们对生物及其生理现象本质属性的认识。在生命科学中的许多规律、原理和方法都得借助于有关生物学概念,才能得以正确表述。

概念教学生物学概念常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的本质和属性、生物学概念不仅仅是属于识记水平,它对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有重大的作用。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生物学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内涵所适应的范围和条件、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掌握概念的先决条件。

研究内容以高中生物课的全册内容复习为例,研究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复习方法。同时对学生出现的混淆概念的原因以及对部分不完善的概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研究思路

首先要明确生物概念教学的含义,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全方位了解有关生物概念教学的研究现状及各地各校生物概念教学实行的现状。其次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学习方法及现状,调查了解教师(主要是本校)对生物概念教学复习方法及实行现状。进而进行分析选择学生乐意接受且效果好的生物概念教学方法,在我校实施并推广。从而促进我校生物学的教学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研究对象

以我今年所带的高三年级14班——16班学生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5月—XX年8月)

1、申报课题

2、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知识

3、制定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XX年9月—XX年5月)

1、XX年9月—12月:

研究高中生物学科复习过程中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学习与理解及其教师对生概念教学复习的基本策略。方法是通过与教师沟通以及在学生中进行试卷调查来发现问题,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认真学习生物课程标准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此基础之上查阅资料针对问题寻求解决的最佳办法。

2、XX年元月:

汇总整理前期研究的相关资料,上传传课题中期总结报告。

3、XX年2月—5月:

将完善的概念教学复习策略实施到教学过程中。对部分班级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对比听课,对比教学,试卷调查与试卷测试,总结实施过程中任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纠正以后再次应用于另外一些班进行教学,然后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逐步完善,形成合理的高三概念教学复习模式。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年5月)

1、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2、完成课题研究中的各种资料的整理、统计工作。

3、申请结题,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主件:

《中学生物概念教学复习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二、附件:

中学生物概念教学的有关资料、学生测试,调查等相关内容

生物开题报告7

一、完整的生物史观的初步建立

春秋战国以后古代生物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山海经》中就有了较为详细的动植物名称和形态的记录,并论及它们的用途。对药用动植物的研究是我国古代传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的《图经本草》就是全国性药用动植物的普查,不但有图谱,同时也著录了形态特征,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也表现了中国生物科学发展的实用性价值。第三,遗传学的萌芽。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用民篇》中就有“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人不怪也”,这说明古代已经有了对生物性状遗传稳定性的认识。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充的著作《论衡》中就提出了对物种遗传变异的明确论述,批判当时的迷信思想,20xx多年前提出的“本种”的概念与18世纪分类学家林奈的“种”的概念相似。因此,现代生物学需要辩证地吸收和借鉴历史上各国的生物科学思想,并将现代科学推向前进。纵观历史的发展,科学史和科学思想的发展都是动态的过程,它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而教材中向学生展示的是静态的、经过提炼的科学成果,其中略去了科学思想和理论的形成与产生的动态过程,学生往往会认为教科书上的结论与生俱来就是正确的,是亘古不变的永恒真理。同时,编写教材基本都参照西方国家的思路,用的例子或者史实大多是西方的,这易导致小学生对我国历史尤其是生物等自然科学、技术史缺乏了解和认识,造成他们更认同西方而不认同我国生物发展乃至科学发展的史实过程,形成不正确或者不完全的历史观。对小学生而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远比给他们远离生活的、纯学术的知识更为重要。要培养孩子健康地生活,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在小学科学中引入一些我国古代科学史的内容,让学生从自己每天吃的粮食和身边可能发生的事情出发,了解我国原始社会就孕育和萌芽的生物学知识、栽培作物的悠久历史、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充分认识中华传统科学思想对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他们能树立自信、树立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责任感教育:伦理与遗产价值观的呈现

首先,人类在道义上有义务不去消失其他形式的生命。早在数千年前,生物学的科学知识已在我国孕育和萌芽,《诗经》中很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农业情况,并提到200种以上的动植物。这些在甲骨文和《诗经》中记载的动植物形态、分类和生态习性方面的丰富知识对于后人了解当时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有及其重要的价值。《科学标准(实验稿)》中要求学生:“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分类;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但今天的人类正明显地受到灭种的威胁,许多与人类一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生物在科学还未能对他们加以描述之前就已经灭绝了。塑料制品铺天盖地,热带雨林正在被毁灭,珊瑚礁正在消失。目前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的物种数量约占世界物种总数的10%左右,居世界第8位,北半球第1位。我国有高等植物约3000种(占世界总数的10.5%),哺乳动物约500种(占世界总数的11.9%),鱼类约2800种(占世界总数的13.1%)。让学生感受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的同时更能激发其责任感和保护资源的意识,并从中领略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生物伦理学核心价值。第二,根据代际公平的原则,我们有义务向孩子们交接我们所接收到的东西。生物是随着地球环境的演化而发生并发展的,一方面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生活所必须的物质和能量,并且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其生存的环境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并对环境的发展演化产生影响。生物与环境是互为依存、协同进化的。自有人类以来就产生环境问题,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存手段的时期无疑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人类文明即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为了使人类文明持续发展下去,必须保护人类文明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这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心声。保护生态环境、珍爱环境是为了人的生存,也是为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我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要想利用环境就必须保护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反对过渡利用。《史记殷本纪》中有商汤爱鸟“网开三面”的故事,在捕猎鸟的时候让捕鸟人撤掉三面网,不进行破坏性的捕猎,这也是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萌芽。《荀子》明确提出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鸟兽归之……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让人们合理利用环境,利用生物资源的消长规律。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但能获得利益而且不使资源枯竭。荀子是从治国安邦、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明确了保护资源的目标和要求。《吕氏春秋》中则有文字记载的法律条文规定,在“月令”中有详细的规定禁采的动植物。明确了保护生物资源的再生性,“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由于人口压力的不断增加,对环境资源破坏日趋严重,保护环境资源才逐渐为人们所关注。这些古代早期的环境资源保护思想对后世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三,生物多样性被赋予价值的准则,它是自然地、脆弱的,对人类和人类的延续是有意义的。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既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生物所拥有的基因,也包含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表现为四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孩子们从小学阶段就要了解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植物,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与其数量是相关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生态环境和人类文明发展相融合,使中华文明永远持久延续,古代文明因生态环境而孕育发展,现代文明更要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科学标准(实验稿)》就要求在课程中探讨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保持可持续发展: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能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探讨动物与环境的关系”用一张图片表示“草场上过度放牧会加快草场退化,甚至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沙化。”要让学生们了解:对生物扩张与进行控制的自创生倾向,少买一些袋装的塑料制品,少将一些矿物燃料用于交通运输中,少进行一些其他破坏环境的举动,地球就能逐渐可持续发展起来。

三、结语

小学科学课的课程性质中,科学探究及创新能力关系到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在其学科性质中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正是传统经典与育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和理想境界。我国古代的科学思想家们具有丰厚的科技成果和思想,对其科学思想进行现代的转换与传递就是充分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辉煌的科学文化,这些科学思想既体现在价值观,又有方法论和科学观以及渗透在各个层次上的概念、猜想与判断。传统文化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人文,自然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深远。《科学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要了解人类活动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生活条件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如何把古代朴素的科学技术以及独特的科学思想融入到小学科学教育中,融入内容的选择、比例如何、教师该以何种方式向学生呈现,这都是今后研究中应该思考的。

生物开题报告8

课题名称: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

我校《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已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立项(立项编号是*****)。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由于过分追求升学率,造成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学生通过加班加点,大量的机械练习、背诵等,掌握的是死的知识,至于知识是如何产生的,怎么运用,都不得而知。“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是这种现象的描述。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相脱离是重要原因之一。生物学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不高,学生及家长在思想上都不够重视,教学受到了一定影响。如何提高生物教学水平,是生物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生活化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之一。生物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变枯燥为生动。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释放创新潜能。开展生物生活化教学拓宽了课堂的空间规模、教材的知识广度,让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力图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题就是针对当前的教育形势提出来的。研究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我们认为该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实验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指导和促进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生活化教学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

(二)国外教育理论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有些儿童在小学里是优秀生,而到了中年级却变成了学习差的学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不会运用概括性的知识去认识周围现实,而学生之所以不会运用,又是因为他们的概括性的概念、结论和判断不是通过研究事实和现象的途径形成的,而是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的形成要从现实生活中来,学生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灵活地运用。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三)国内教育理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提倡“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这些理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正是想探讨这个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所谓生物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生物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中获得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必要的社会生活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学校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进行教育改革。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导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五、研究假设和拟创新新点

开展生物生活化教学,一方面拓宽课堂的空间规模,另一方面拓展教材的知识广度。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本课题研究的侧重点与其他人的研究不同,我们研究的是如何让生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特别是同体育教学之间密切的渗透,有其推广价值。

六、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

1。探索生物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2。探索生物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的操作模式

3。提高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

(二)内容

1。教学目标要体现生活化

目标是行动的向导,教师要真正落实“生活化”的理念,首先应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从一维转向多维,即从传统的过于偏重认知目标,向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目标转变。

2。教学内容要体现生活化

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调查、实验、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使他们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生活与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在生物教学中,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因此,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获得“案例”本身,而应是掌握“案例”之后的某些有价值的东西。据此,教学内容不应该拘泥于教材,教学内容要体现生活化。

3。教学方式要体现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即由传统的师生授受向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和探究教学转变。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多向交流的关系。

七、研究对象与范围

临沂册山中学七年级和八年级全体在校生

八、课题研究的思路与主要方法

前期工作:以文献资料法为主,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

具体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根据学生实际确定实验班级将收集整理的成功经验分别进行实验,探索最佳途径;辅以个案研究法,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个案研究。

成果总结阶段:以实验观察分析法,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广泛收集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各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九、课题研究的措施和步骤

(一)研究的措施

1。在课堂上让学生说起来

(1)“课前5分钟随谈”指在每次课前由老师指定一个学生利用三到五分钟时间,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中,通过即兴演讲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讲述与生物相关的生活小常识、趣闻、名人轶事、科学前沿等,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演讲后师生互动式的评论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仅仅是在课堂上听还不够,还要求每一个学生将所讲的内容摘抄或剪贴到生物记事本上,供全班同学翻阅浏览。如果坚持下来,学生知道有关生物的知识会越来越多,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会激发学生对生物的一些思考。(2)利用不同课堂“说”。新授课时,让学生说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知识和生物学信息; 探究课时,让学生领悟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性。学会正确的表达个人与小组的探究原理、思维方法、操作过程、实验现象、探究结论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以引起全班的关注。在交流过程中,还养成了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3)小结课时,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形式总结单元的知识、能力、情感各方面的所得提供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展示出来。

2、在课余时间

(1)营造校园浓郁的生命科学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要使用生动、鲜活的例子、多种教学方式,同时还要利用教室的黑板报、著名的生物学家肖像及名言、学校的学科专栏、学科专题报告、学科竞赛、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营造学习生物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良好的心理暗示,感受生命科学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生命科学意识。

(2)把课堂从教室转移到校园

可以从校园里的各种花草树木入手,让学生辨别植物的种类,结合季节更迭,注意培养学生采集标本并进行制作的技能。同时,利用家养动物和常见的动物进行种类的识别。结合生物实物、挂图、模型等较直观地提供生物学的知识,把学生带到一个视觉清楚的世界里。还可以进行课外生物兴趣小组活动,结合课本的知识,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设计,并进行科学实验。

(3)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对身边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污染原因及状况调查,对绿色工厂的参观访问,让学生提出环保设想和对策;通过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环境宣传、环保知识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认识,让他们成为环境保护资源的有力宣传者和执行者;生物教学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多选择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生物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交给学生一些扦插、压条、嫁接的常识,并在课外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利用周末和假日开展实践活动。

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和适应社会,因此要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和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包括观察、实验、调查、发现搜集、选择信息、分析归纳、设计和调整方案等,在探究中不断积累经验,挖掘发展潜能,增强创新和应变能力,利用周末开展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课业负担。

(二)本研究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为资料准备、理论学习和实验设计阶段

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对象,学习相关理论,讨论课题实施计划,完成课题实验方案的总体设计及课题组各成员的具体分工,申报与立项。

2。第二阶段(20xx年1月—20xx年12月)为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主要任务是按课题方案,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实施,运用科学方法、手段进行实施研究,从而为课题研究获得第一手材料。

3。第三阶段(20xx年1月—20xx年6月)为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全面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实验资料,总结经验与研究成果,全面汇编实验资料,撰写实验报告。

十、课题成果形式:课件、论文、结题报告

十一、研究人员分工

柏玉娟:课题第一负责人,主持课题研究工作,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负责指导、调整、协调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过程,案例收集、组织教学研讨、阶段总结会议召集,结题报告等。

组员:

******个案研究,撰写相关论文

******资料搜集整理、过程记录

******资料整理、数据分析

******资料整理、记录

十二、课题经费预算

基本经费和课题运转所需硬件投资共计:8000元

学习资料费用约计3000元;调查问卷印刷约计500元;电脑、简单打印资料约计1000元;其他3500元。

生物开题报告9

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

“农村高中选修的开发研究——食品技术在农村家庭中的应用”是育仁中学承担的重庆市渝北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xx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 YBJK20xx-10。为了使本课题研究取得较有价值的成果,今天特请各位领导、专家对我们的课题进行开题指导。现在,我作为本课题负责人代表课题组作如下开题报告,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指导,请实验教师审议。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程的开设要因地制宜,具备可行性,要有利于的自主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要在深入了解学校的具体环境,了解其运作机制,认识其规范、制度、人力资源、学生特点等条件下,计划开展适合农村高中学校实际和特色的选修课程开发研究。

(二)研究意义

1.实现学生素养提高与能力发展

高中生物选修课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核心基础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其核心基础之一使学生应掌握一系列的相关技能,包括操作技能、科学探究一般技能等。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

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食品发酵技术在农村家庭中的应用”这一课题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锻炼学生合作探究、实验设计、操作实施、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达到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角色转变

在课题研究中,力求符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己心理素质、专业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水平,对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进行不断的构建和重组,对教学实践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探究。在此过程中课程意识、课程观念等能发生很大的改变,专业知识能力也可得以提升。同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也由学生学习的主导者转变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

3.引导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实施

选修课程开发需要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选修课程开发的健康进行。此外,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学校资源,对时间、场所和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并从各方面获得资源支持,是学校特色选修课程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将积极探索完善科学、规范的、适合学校实际的开发体系,确保学校特色选修课程得到可持续的实施和完善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选修课程的开设要因地制宜,具备可行性,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要在深入了解学校的具体环境,了解其运作机制,认识其规范、制度、人力资源、学生特点等条件下,计划开展适合农村高中学校实际和特色的选修课程开发研究。

食品发酵技术在我国家庭中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生物学理论还没有形成之前,我国农民就开始应用发酵技术进行醪糟、豆腐乳、泡菜制作等食品发酵实践。但是在重庆还未见“食品发酵技术在农村家庭应用”相关选修课开发的报道,这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农村学生对这些食品制作技术都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背景基础。此外,根据文献报道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出版了《微生物世界探索》校本课程。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开发了“微生物与食品发酵”生物校本课程。这给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素材。

三、核心概念界定

1.食品发酵技术。发酵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通过生物催化剂(微生物细胞或酶)将有机物质转化成产品的过程。发酵技术是利用发酵来获得产品的技术。食品发酵技术是指运用微生物对食品材料进行加工并制作出新型食品的方法。

2.在农村家庭中的应用。我国传统食品发酵技术历史悠久,多采用酵母菌、霉菌和细菌等多种微生物进行自然发酵,产品风味浓郁、丰富、独特。工业产品如白酒、啤酒、葡萄酒、酸奶等,在农村家庭中的应用如醪糟、豆豉、豆腐乳等。

3.本课题所说的“食品发酵技术在农村家庭中的应用”,是指运用酵母菌、霉菌等微生物对糯米、大豆、豆腐进行加工并制作出农村家庭中常有的醪糟、豆豉和豆腐乳。

四、同类课题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一20xx年)》中指出,要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生命科学本质上是一门实验科学,高中生物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方法、技能和科学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树立科学精神。因此,引领学生通过知识结合实践来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是生物学选修课程的魅力所在。长期以来,一些教育工作者将生物课程重点放在生物学理论上,强调中学生物课程在学科体系上的完整性、系统性,教学中也局限于对生物学事实和概念的记忆。基于这样的理念编排的课程离绝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几乎不能将他们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难以去面对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选修课程的开设要指向生活,指向生产,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传统做起,从基础做起,从实践做起,要回归学生生活世界,因地制宜,具备可行性,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要在深入了解学校的具体环境,了解其运作机制,认识其规范、制度、人力资源、学生特点等条件下,计划开展适合农村高中学校实际和特色的选修课程开发研究。

资料显示,重庆地区高中近年来很重视特色选修课程的开发研究,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西南大学附中进行了高中“缙云山植物的分类和鉴定”校本课程开发的行

动研究。重庆巴蜀中学开设了“插花艺术”校本课程。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特色化校本课程的内容相对单一,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相对较差,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差异化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农村高中特色选修课程的开发更加滞后。因此,笔者选择食品发酵技术在农村家庭中的应用作为特色选修课程开发的研究内容,以期通过本课题的开展为农村高中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基础。

食品发酵技术在我国家庭中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生物学理论还没有形成之前,我国农民就开始应用发酵技术进行醪糟、豆腐乳、泡菜制作等食品发酵实践。但是在重庆还未见“食品发酵技术在农村家庭应用”相关选修课开发的报道,这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农村学生对这些食品制作技术都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背景基础。此外,根据文献报道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出版了《微生物世界探索》校本课程。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开发了“微生物与食品发酵”生物校本课程。这给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素材。

五、本研究的创新及研究假设

拟创新点:以学生熟悉的、农村家庭中常见的醪糟、豆豉、豆腐乳制作为例,探讨不同温度、不同湿度及不同发酵时间对食品制作产生的影响。学生在体验与生物学有关知识的同时提高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掌握微生物学知识。

研究假设:学生对课题内容和开展方式很感兴趣,课题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课题实施为后续校本课程的开发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六、研究目标及内容

1.本题的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实践,学习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规划和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保持对生物世界的好奇心,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信息收集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本题的研究内容:

(1)让学生通过家庭途径了解醪糟、豆豉或豆腐乳的制作过程;

(2)通过以上三种食品的制作实验,让学生探索温度、湿度、发酵时间等因素对发酵的影响,提炼其中反映的微生物学知识。

七、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醪糟、豆鼓和豆腐乳制作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分组;

(2)请各兴趣小组根据各自的兴趣通过家庭、社会、网络等途径了解以上3种食品中自己感兴趣的食品的制作方法,根据自己了解到的制作方法制定方案,供班上同学实验参照;

(3)指导学生按各兴趣小组制定的方案开展食品发酵实验,对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启发和改进;

(4)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实验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提炼出其中反映的微生物学知识和原理。

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醪糟、豆鼓和豆腐乳制作的兴趣;

访谈法:引导学生通过访谈法向家长和亲朋好友了解醪糟、豆鼓和豆腐乳的制作方法;

文献法:通过文献法了解课题内容的研究进展;

实验法:通过实验法探索醪糟、豆鼓和豆腐乳制作的影响因素;

案例分析法:对兴趣小组成功和失败的实验结果开展案例分析,从中提炼实验中所反映的微生物学知识和发酵原理。

八、研究计划和安排

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xx年10月至11月):对课题作文献研究和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论证,并准备课题申报。

成立课题组。课题组分顾问小组和研究组。并进行课题研究分工。完成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理论研究阶段(20xx年12月至20xx年2月):对课题进行相关理论的教学研究,对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完善课题研究方向,准备开始。

生物开题报告10

课题题目:普通高中生物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

由XX老师申报的课题《普通高中生物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经XX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XX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批准号为。现根据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县教研室对课题立项开题的通知文件的要求,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准备正式开展研究工作,请各位领导和专家予以审议指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1.校情、学情的分析

按照我校高中部在我县中招录取中的批次状况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学校应该当之无愧的算作普通高中中的普通高中了。

在别的学校不起眼甚至说瞧不上的学生,换作在我们学校可能都要被当成宝了。

我们的学生普遍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有待培养,学习方法不够科学,学习能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学习成就感不强,自我效能感意识不强,学习中的求助意识缺失等现象普遍存在。

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也做了深入地思考,并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比如,在高一新生军训期间,就把教材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翻一翻,看一看。组织相关学科教师走进教室,跟学生介绍学科学习的情况,给学生鼓舞士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我们把九月份看作新生心理调适月,学校组织迎新生的一系列活动,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以使他们尽快地适应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做好适应高中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学习方法的改进。我们一贯强调,现在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只要坚持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学习一定能上新台阶。正所谓:“今日事今日毕”,今天学习的问题今天处理完。不让学习问题无限积累和放大。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设想的都是很美好的,但结果却是很现实的。

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式的转变岂是一日之功。随着学习任务的不断增加,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也越来越多,不断打压着学生的士气。再加上他们不能正确的归因,有些学生甚至就认为自己不是这块料,就把学习落下了。可这一落不得了,等什么时候悔悟过来了,再想赶上来,又不知道要付出多少努力喽。

这种消极的情绪会不断蔓延、传播,传染给周边的学生,甚至会传染给教师。时间一长,有的教师,就给学生磨的,没脾气了,也没斗志了。有一些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就断定这个学生不行了没希望,也不管不问他了。我们知道心理学上,有一个叫做“皮革马利翁效应”的现象,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这样一来,学生自己便更自暴自弃了,如此下去,就会走向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教学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

2.作业情况分析

长期以来,学校结合县局开展了几届岗位业务大练兵活动,常抓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加强各教学环节的检查落实情况,成效显着,努力打造高效课堂的想法坚定不移。

但有一个问题始终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那就是我们给学生使用的作业或者说练习,一直以统一订购的同步作业为主。经过多年的使用,我们一致认为,对我们学校的学生不大适用,难度较大。教师讲解也没有针对性,容易的一点就过,把那些相对难一些的题反复讲,那些我们心目中的“好生”才勉强领会,大多数学生简直就在听天书。这样的课堂教学最终效果可想而知。

我们知道练习作为教学过程五个环节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的重要性,尤其对于理科的学习更甚。练习是形成技能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方法。

我们曾经也鼓励学生自己去书店选购一些练习。尽管市面上的辅导资料十分丰富,但真正适合我们学生的真的很少。有的学生买了一本,却也很少看。

总之,普通高中教学课业繁重,学生课外时间被大量的作业占据。而且很多都是机械的、重复的作业。导致学生厌学怕做怕听,作业抄袭成为常态,学业成就低下,严重打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甚可以说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学生在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中,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渐渐地,受不了的辍学了。坚持坐下来的,还有一部分要为全县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垫底,每年都有一些学生无法顺利学业达标。

(二)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紧密联系学校、教师、学生实际情况,围绕所遇到的真实教学问题而开展实践研究,遵从以校为本、以人为本、师生共同发展的原则,坚持务求实效、从小处着手,认真研究和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教师在实践中主动反思,从局部入手,从当前入手,研究实际问题,提出课题。在困惑中学习,在迷茫时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1.通过作业分层的设计研究,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加大备作业环节的份量,促进教师有效备课、有效上课。

2.对作业布置从关注量、关注批改次数到关注作业目的、关注作业质量的转变,让学生有效的、及时的巩固知识。通过作业分层的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选择自己能吃下的、爱吃的“馅”,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3.通过作业分层的实践研究,促成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学习畏难情绪减弱,学习进取心增强,学业成就提高,最终必将反映在学业考试达标情况上。

通过作业分层设计实践与研究,有针对性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作业,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充分满足学生的个别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有效的学习参与度,进而促成学困生顺利学业达标的同时,亦不至挫伤优等生的进取心,给予我们的全体学生都能留下一段美好的学习经历。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摸底实验各班学生生物作业情况及学生学力情况,并梳理分类。研究每课时布置作业的数量、质量以及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时间量。

2.研究作业布置与教学三维目标之间的联系。

3.研究作业的分层设计,丰富作业的形式,重视作业的层次性、差异性、梯度性、可选择性。

4.研究作业的批改,提高作业反馈及评价的有效性。5.研究学生自己布置作业,提高学生学习的自律性。

6.研究建立作业档案,指导帮助学生建立“错题集”,“好题集”.

三、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人员结构(1)专家顾问

XX同志,在教育科研方面经验丰富,将在理论上给以指导,在课题实施上给予极大的支持、帮助和建议。

(2)负责人:

XX老师长期任教高中生物教学,教学经历丰富,学历层次较高,业务能力较强。两位老师,年轻力壮,工作热情高,扎实肯钻,责任心强,从事课题研究的意识和意愿强。本课题研究的实践对象为高二年级5个班级,XX老师任教这5个班级,步调一致,有利于协调配合。

(3)成员:

XX老师,分别是各实验班级的班主任,作为课题组的成员,将积极配合课题组工作安排,作好学生的思想稳定、观察学生学习动向等配合工作,确保课题组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

2.科研手段

(1)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情况和资源进行查询,搜集相关研究的新成果与发展动态,学习其先进的手段、理论及设计原理、方法等,在一定的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2)调查法:在课题研究的开始、进行和结题时,将对学生进行单项或综合的调查,调查学生对做作业的观点、态度以及对完成作业的信心的基本状况,以不断调整研究的行为和方式。利用对比研究比较课题实施前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业成就的变化。

(3)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对收集到的个案的材料进行细心的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断,进一步提出建议。

(4)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学习、实践,不断反思,及时撰写反思、经验总结、论文等。

3.保障方面

本校一贯重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的培养,有着优良的学习和研究传统,20xx年获得XX县“教学研究先进学校”称号。学校教学研究氛围浓厚,先后主持承担过多项课题研究。

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研究十分重视,将从经费和激励机制上给予大力支持。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一)准备阶段(20xx年4月-8月)

撰写课题研究立项申请书,做好申报工作。组建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分工协作。

交流研讨,增强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形成对研究的认同感。

学生问卷调查,初步了解学生对作业分层的态度认识和心理倾向,并加以分析和梳理。

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学业水平考试考试纲要、高考考试说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学习和整理。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研究手段,指导本课题研究的操作和目标落实。

(二)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

第一阶段:(20xx年9月-20xx年2月)1.做好课题立项及论证工作。2.学生学力分层的研究。

在自愿选择的基础上,教师结合以往考试成绩和平时课堂表现情况,研究对学生进行初步的作业分层的分组。同时任课教师与班主任配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一要量力而行,二要强调合作互助,三要避免歧视,四要坚持。

3.作业的层次性、多样性的研究。

①口头作业②随堂练习AB

③课后作业(共同+自选)

④学生自愿选择自行汇总的知识网络图、错题集、好题集⑤章节测验AB卷

4.研究作业的批改,提高作业反馈及评价的有效性。5.研究作业布置与教学三维目标、考试纲要之间的联系。6.对学生典型个案进行跟踪观察研究。第二阶段:(20xx年3月-6月)

1.收集学生作业,形成作业档案。对前期实践进行反思,提出整改意见并落实。

2.对学生阶段性考试、期末考试学业成就进行对比研究和省察。3.进行经验总结,撰写相关论文,适时发表交流。4.进一步研究学生自己布置作业,提高学生学习的自律性。5.集中展示学生优秀“错题集”、“好题集”等。

(三)总结阶段(20xx年7月-8月)

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完成时间

预定于20xx年8月结题。

生物开题报告11

果树育种与生物技术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题目

无核葡萄胚胎发育的生理特性和胚挽救育种技术的研究

二、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目前生产上栽培较多的无核葡萄品种多属于欧亚种,存在粒小,无香味或香味不浓,着色不良,抗病性差等缺点,因此,培育大粒、有香味、抗病的优质无核葡萄品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我国是葡萄属植物的重要原产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抗病葡萄野生资源,实践证明这些野生资源与欧洲无核葡萄品种杂交容易亲合,是非常宝贵的抗病基因资源。同时,课题组人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不断完善的胚挽救技术也为获得无核葡萄新种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研究是在前人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继续深入研究影响母本无核葡萄胚胎发育与败育的生理原因,主要研究了母本无核葡萄果实果肉和离体培养胚珠中矿质元素、活性氧和酶、内源多胺和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为田间杂交亲本的选择选配,座果率的提高以及室内离体培养条件的改良,胚挽救成苗率提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从田间杂交授粉,室内离体培养,胚挽救试管苗生根壮苗,炼苗驯化移栽,最后到大田的各个技术环节入手,进一步完善了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技术,获得了一批无核葡萄杂交后代植株,为无核葡萄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种质材料。

三、课题的基本内容

葡萄是世界主要果树之一。无核葡萄育种是世界葡萄研究的重要方向,无核葡萄在目前鲜食品种种植中的比例逐渐增大。栽培的无核葡萄品种多属欧洲葡萄(vitis viniferal.)的品种,其优点是品质优良,但突出缺点是不抗病。因此,选育优质、大粒、抗逆的无核品种已成为葡萄育种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是提高无核葡萄育种效率的重要技术和途径。本研究以4个欧亚种无核葡萄品种汤姆逊无核(thompson seedless),以下简称无核白,火焰无核(flame seedless),赫什无核(heshiseedless),红宝石无核(ruby seedless)等为母本,与中国野生葡萄塘尾刺葡萄(v. davidiifoex)、雪峰刺葡萄和山葡萄(v. amurensis rupr.)双优及欧山(v.vinifera l. × v.amurensis rupr.)北醇葡萄,欧亚种无核葡萄品种无核白、火焰无核、赫什无核、红宝石无核及有核葡萄品种玫瑰香(muscat hamburg)、红地球(red globe)等作父本进行杂交,共计36个杂交组合。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测定作为母本的无核葡萄浆果和离体胚珠中的矿质元素,活性氧和酶,内源多胺以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揭示无核葡萄胚胎发育的生理变化对幼胚败育的影响;开展杂交座果率及胚挽救获得杂交后代成苗率提高的技术研究,获得一批新的无核葡萄杂交后代,同时对胚挽救过程中胚萌发畸形葡萄苗产生的影响因素及转变成正常苗的条件开展研究,获得了一些葡萄新种质;对胚挽救苗移栽驯化规范化操作技术开展了研究,目的是提高移栽驯化成苗率。

四、论文提纲

第一章文献综述

1.无核葡萄的形成机制及其发育特点

1.1无核葡萄的形成机制

1.2无核葡萄的发育特点

2.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

2.1无核葡萄的主要育种目标

2.2胚挽救技术在无核葡萄杂交后代选育中的应用

3.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无核葡萄败育胚珠和胚产生过程生理特性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2试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无核葡萄浆果中内在品质指标含量的测定

2.2矿质元素的测定

2.3活性氧和保护酶的测定

2.4内源游离多胺的测定

2.5内源激素的测定

3.讨论

3.1关于无核葡萄胚胎发育过程中内在品质指标含量的变化

3.2关于无核葡萄胚胎发育过程中活性氧代谢的变化

3.3关于无核葡萄胚胎发育过程中多胺含量的变化

3.4关于无核葡萄胚胎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第三章提高无核葡萄杂交及胚挽救成苗率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2试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田间杂交授粉座果率的调查

2.2外施化学物质对无核葡萄胚珠发育状况的影响

2.3无核葡萄胚挽救苗的获得

2.4不同胚发育基本培养基对无核葡萄胚发育的影响

2.5不同外源多胺对无核葡萄胚萌发成苗的影响

2.6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无核葡萄胚萌发成苗的影响

3.讨论

3.1关于无核葡萄田间杂交授粉技术及杂交组合座果率的调查分析

3.2关于提高无核葡萄胚挽救成苗率的研究

第四章胚挽救畸形葡萄苗的发生及转变成正常葡萄苗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2试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胚萌发畸形葡萄苗的产生因素

2.2畸形苗转变成的正常葡萄苗

2.3畸形葡萄苗材料的再生利用

3.讨论

3.1关于无核葡萄杂交胚挽救畸形苗产生原因的研究

3.2关于无核葡萄杂交胚挽救畸形苗发生的防控和转变的研究

第五章无核葡萄胚挽救试管苗规范化移栽驯化技术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2试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胚挽救苗生根壮苗的影响

2.2不同组培苗高度对胚挽救苗移栽驯化成活率的影响

2.3不同移栽基质对胚挽救苗移栽驯化成活率的影响

2.4不同外施营养液对胚挽救苗移栽驯化成活率的影响

2.5葡萄胚挽救苗移栽驯化规范化操作程序及移栽驯化单株的成苗状况

3.讨论

3.1关于胚挽救苗的壮苗生根

3.2关于胚挽救苗的驯化移栽

第六章结论

参考文献

生物开题报告12

课题:探究性学习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21世纪,必须非常重视人才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发展个性、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是教育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生物科学将成为21世纪带头科学,进行生物教学改革,提高培养人才的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结合当前生物教学的现状,把探究学习与生物教学有机联系起来,是生物教学改革的必要途径。

(一)有效实施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的需要

1.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生物教师习惯于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从事各种教学活动,而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则是对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究性学习是中学生物新课程的新重点、新难点、新目标、新方式。目前,大多数学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还是延续以往实验的操作程序,只是在部分环节上安排少量的讨论,大部分的探究实验都存在“表面化”“走过场”的现象。农村教师在开展探究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比城市教师更多一些,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知识性教学量过大,教师的认识和能力不足,实验教学的要求和评价没有细化,实验条件不完善。学生学习中最困难的事情是交流表达、实验设计、实验结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不知如何是好等等。总的来说,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实践中已经有很多的尝试,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和误区。该课题的研究旨在改变教师陈旧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研究表明,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自主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的过程。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题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的学习精神,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主动地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对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程理念是相通的,开展探究性学习是达成这一目标的载体和途径。采用探究式可被认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探究性实验的开展是生物新课程的核心和亮点。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需要

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求知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探究性的活动,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遵循“实践,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规律进行。不仅拓宽学生的只是领域,而且促进学生建立更为完善的生物学知识体系,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参与探究活动,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在发展个性,培养探究能力,开发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都显示出极为重要的作用,激励学生探索,提高综合素质。

生物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任务,不仅要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感悟一些浅近的科学道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会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这些直接经验的取得,必须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已有知识的累积才能获得。实践证明:通过探究性学习不仅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养成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独立自主、不怕困难、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以及开拓进取、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2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在中学生物课上,成功的探究性学习在不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前提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智慧。学生在生物课的探究中不仅对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也有深入的了解,生物课上的探究式学习就是强调科学精神的培养。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兴奋点被诱发,好奇心得到鼓励。探究过程有独立操作、思考,也有集体的分析讨论,这既给学生独立思考,自我钻研,自我决策,自我负责的机会,又在讨论中强调对他人观点的容忍态度,强调尊重科学事实的态度,以及根据事实进行批判的思考的态度。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真实自然和生命宝贵价值观的过程。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真实的与动植物接触,让学生以科学的眼光看待生物的同时,也拉近了与生物的距离。这种既重视个性发展,又重视集体合作的民主氛围,既重视知识获得又重视能力培养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都是极其重要的。

3研究内容、目标及方法

3.1内容

(一)生物学科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科学探究品质培养的指导策略。

2.引导学生主动挖掘问题的探究价值

3.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完成探究活动

4.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分层次训练学生的能力

5.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二)调查中学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现状。

(三)分析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3.2目标

(一)通过对文献的研读,深入了解探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和探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二)通过调查和文献研究了解目前中学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现状。

(三)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困难,通过文献研究讨论,得出相应对策。

3.3论文完成的方法

深入中学调查,真正的走近生物课堂,去体验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真切的感受探究性学习给学生的生物学习带来的影响,并通过反馈给教师,找到合适的策略,从而有效恰当地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1.调查访谈法:主要针对学生,其内容包括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态度及当前探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等进行问卷。对部分老师和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探究学习中的问题。

2.课堂观察:课堂是研究教与学最合适的场所,通过对课堂中的相关要素的研究,从一线课堂实践中收集、整理和分析原始材料,发展、升华为有效的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3.文献研究:针对国内外探究性学习实施,以及相关教育理论做出分析、借鉴,不断调整落实,形成发展。

4进度安排

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开题报告20xx.2.25-20xx.3.22(ii学期:第1-4周)

确定调查方案 20xx.3.25-20xx.4.5 (ii学期:第5-6周)

完成调查过程、撰写毕业论文20xx.4.8-20xx.5.17(ii学期:第7-12周)

问题整改、论文评阅、答辩资格审查20xx.5.20-20xx.5.24(ii学期:第13周)

毕业论文答辩20xx.5.27-20xx.6.1 (ii学期:第14周)

参考文献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试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传版社,20xx.

刘恩山.中学生物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97-99

[3]占凤.探究性学习在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8-9

[4]钟振芳.在生物教学中落实探究性学习[j].博览课改论坛,,10(24):23-25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课标教师研修手册—生物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行登科.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实施途径[j].今日湖北理论版,,1 (7):7-9

[7]吴诗光.探究学习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作用[j].天中学刊,20xx,(10):14

[8]李玲玲,袁均林,崔鸿.中学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适应性[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4(1):69-7

[9]朱靖.探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1-4,13-15,24-26

[10]李锦.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2(3):33

生物开题报告13

1 课题来源

来课题源于指导老师科研项目,为实验性课题。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增加及石油资源的濒临枯竭,能源危机日益突显,许多专家估计,世界上已知的石油储存量大约30年内将被消耗完。

[1]。所以世界各国纷纷开始研究可再生资源作为补充替代能源,其中以燃料酒精的生产最为突出。而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最廉价的可再生资源。利用微生物及酶技术,将其水解转化成燃料乙醇是解决化学燃料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2]。因此研究开发纤维素的转化技术,将秸秆、蔗渣、废纸、垃圾纤维等纤维素类物质高效地转化为糖,进一步发酵成酒精,对开发新能源,保护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日益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视。

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利用秸杆物质生产酒精的技术水平还是停留在先用纤维素酶产生菌株(或其产生的纤维素酶)分解秸杆物质产生戊糖和己糖,再由乙醇发酵菌把单糖转化为乙醇。人们多年来一直设法把一系列编码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基因重组进能利用单糖发酵生产酒精的工程菌中,使之能直接将秸秆分解成单糖,进而转化成酒精。近年来美国能源部鼓励采用具有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的整套酶类、能发酵戊糖产生有机酸的某些极端嗜热细菌,设法引入乙醇发酵途径的基因,同时敲除细菌中的有机酸发酵途径,构建利用秸杆发酵乙醇代谢工程菌,这方面的前景非常诱人。与美国等国家相比我国目前以纤维质废物为原料生产酒精仍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汤晖,于淼,汤树德等研究表明: ① 用不同的化学方法预处理秸杆,其纤维素酶解效果顺序为:强碱>石灰>氨化>对照;同一方法在高温下>常温下; ②提高酶浓度可加快酶解速率,缩短达到同一糖度时间;在相同底物和酶浓度下,采用较低温度和延长酶解时间,可获得较高糖度和提高糖化率;在一定的酶浓度下提高底物浓度,虽然酶解速度减慢,但糖度较高,延长酶解时间可获得较高糖化率。 ③利用纤维素对纤维素酶的吸附—解吸特性,通过间断抽吸糖液和等量稀释并添加底物,所建立的纤维素酶循环有限连续糖化工艺是一种耗酶量小而高效糖化综纤维的简易可行工艺。

易守连通过比较次氯酸钠法、乙醇法、碱性双氧水法和氨水法预处理对木质素脱除的效果得知,碱性双氧水对玉米芯中木质素的脱除效率最高;正交试验获得碱性双氧水脱除玉米芯木质素的工艺条件,处理时间对玉米芯木质素脱除率影响显著,其主次关系为:时间>双氧水浓度>碱浓度;最佳工艺条件为双氧水浓度

1.5%,碱浓度 0.12mol/L,处理时间6h,木质素脱除率达78.08%[7]。最终去木质素的材料的糖化率得到明显提高。

孙万里等分别采用稀酸和酸碱顺序两种方法处理稻草秸秆结果表明,木质素与半纤维素对纤维素转化为葡萄糖都有较大影响,稀酸处理的秸秆酶解纤维素转化率(43.4 % ,葡萄糖质量浓度24.1 g/ L) 是未处理秸秆(16.8 %,葡萄糖质量浓度

6.2 g/ L) 的2.6 倍,而酸碱顺序处理的秸秆(60.6 %,葡萄糖质量浓度47.7 g/ L) 则是未处理秸秆的3.6 倍。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处理秸秆后,秸秆木质素和半纤维素被移去,秸秆结构发生改变,从而秸秆纤维更易受纤维素酶的攻击,并且秸秆木质素和半纤维素质量分数越低,纤维素的酶解得率就越高[8]。

张木明等采用酸处理、碱处理和机械粉碎3 种方法对稻草秸秆进行预处理。探讨3 种预处理方法对稻草秸秆酶解产糖以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3 种预处理都可以较为有效地提高稻草秸秆的酶解产糖率。经酸处理、碱处理和机械粉碎处理后, 稻草秸秆的最高酶解产糖率分别为9.25 %, 33.16 %和10.64 %, 分别约为对照的3.4 倍、12.0 倍和4.0 倍。酸处理和碱处理可以去除部分杂质, 达到纯化稻草秸秆的目的, 提高纤维素酶的作用底物——纤维素的比例, 从而提高酶解产糖率; 而机械粉碎则主要是通过提高酶反应的接触面积来达到提高酶解产糖率的作用[9]。

董玲玲等研究发现木质纤维素中木质素的去除是影响纤维素糖化率的关键因素。当采用湿氧化技术处理麦秆时,木质纤维素的去除率为48.4%,半纤维素的去除率为39.5%时,纤维素的糖化率最大,可达到78.2%[10]。

4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利用木质纤维类原料生产乙醇,传统的方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将纤维素酶解成糖;第二阶段是用酵母菌将糖发酵生成乙醇。根据报道,以糖为底物进行乙醇发酵时的理论转化率为51%。

4.1主要内容

(1)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2)纤维素酶活的测定:

(3)纤维素水解实验

①不同预处理过程对糖化效果的影响

②不同加料方式对糖化效果的影响

(4)发酵试验

4.2实验方法

(1)用DNS法测葡萄糖浓度;

(2)滤纸酶活(FPA)

(4)生物传感器法测酒精含量

5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

本实验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研究将纤维素酶解成糖;第二阶段是用酿酒酵母菌将糖发酵生成乙醇。

20xx.3.1——20xx.3.11 阅读有关课题的文献,完成外文翻译和开题报告,

拟订实验方案;

20xx.3.12——20xx.3.25 标准曲线的测定及糖化实验;

20xx.3.26——20xx.4.7发酵实验;

20xx.4.7——20xx.4.12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

20xx.5.28——20xx.6.7论文的定稿及答辩。

6最终目标及完成时间

本实验要求以去木质素纤维素为原料进行糖化发酵发酵实验,并对其结果进行评价效果;最终目标是得到高的葡萄糖浓度,提高糖化率。

生物开题报告14

1.课题研究的目标

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 drugs)又称为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s)。它是以生物信息学、功能抗原学、组合化学等高科技作为依托,融合了医学、生物学、药物学等先进技术,依靠突破分子生物、生物物理、分子遗传学等基础学科而形成的产业。当今,世界生物制药技术产业正处于投资收获期,得到了迅速发展。生物技术药品在医药、曰化产品、保健食品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改造传统制药产业发挥重要作用,它在新药物的开发研究和生产过程中广泛的运用,现代生物制药技术成为当今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

2.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很多学者认为,20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科学技术是物理学和化学这两大学科。但21世纪占主导的科学技术是依赖生物学的成就。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依照当前的速度,生命科学这一学科到201 5年将会得革命性突破。它的发展将帮助人类解决很多当前无法人类疾病,同时还可以改革食品的生产过程,彻底消除人类的营养不良。这些将极大的延长人类寿命,改善人们的生活。

一、国际上生物制药的发展现状

1.1生物技术在制药工艺中的应用

其一,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和开发药物。自20世纪70年代初蛆来,基因工程药物发展十分迅速,基因制各技术、宿主表达系统及细胞反应器均有较大进步。如中国地鼠卵细胞,c127细胞及弥猴细胞等。

其二,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应用细菌工程技术已培养成功了多种萄类中草药,如冬虫夏草、灵芝等,使一些名贵的中草药可以用发酵的方法牛产出来。一些重要的基斟工程生产的酶,已被用于药物中问体的酶促转化,发酵工程也为医药工业提供了新的生产工艺。第三,生物纳米技术在医药中的应用。如用纳米材料制备药物的载体;制各纳米级药物;纳米技术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纳米中药”中仪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还能降低毒副作用,增强临床疗效,易被人体吸收。

1.2建立药物筛选新模型

随着分子水平的药物筛选模型的出现,筛选方法和技术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高通量筛选的新技术,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庞大数量化的化合物活性筛选,大大加速了新药的寻找和发现。并且可以利用基因敲除或转基因技术,可以建立基因缺乏或基因转入的动物或细胞系,将其作为药物研究的病理模型,对药物的作用进行试验,将对新药研究产生重大的作用。

1 3创建药理、毒理研究的新模型与新方法

通过基因及基因结构功能研究、蛋白质组织及蛋白质结构功能研究,科学地评价药物疗效和毒性,研究药物的代谢和信号传导途径,可必为药理、毒理研究创建新的模型和新的方法。

1.4完善药物研制和药的治疗

随着20世纪90年代韧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实现,人类遗传密码将被解析,基因结构、功能研究的深入,必然会找H1一些与疾病有关的基崮,这些基因可以成为研究药物的新靶点,或以这些基因为基础建立药物筛选的新模型。这些模型不仅对从事分子水平的新药设计和研制有用,同样也可以用于化学合成药物的筛选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筛选等。

二、国内现状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较晚,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发展,以基因工程药物为核心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已经颇具规模。目前,全国注册的生物技术公司超过了300家,主要分布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近年来,我国开发出了一大批新的特效药物,解决了过去用常规方法不能生产或者生产成本特别昂贵的药品的生产技术问题。这些药品对肿瘤、心脑肺血管、免疫性、内分泌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疑难病症起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副作用明显低于传统药品。肿瘤是多机制的复杂疾病,目前仍用早期诊断、放疗、化疗等综合手段治疗。如应用基因工程抗体抑制肿瘤,应用导向IL-2受体的融合毒素治疗CTCL肿瘤,应用基因治疗法治疗肿瘤(如应用干扰素基因治疗骨髓瘤)。基质金属蛋白酶可抑制肿瘤血管生长,阻止肿瘤生长与转移。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相比,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不断加大对该产业的发展扶持力度,从政策和资金等各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当前,我国已将生物制药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的支柱产业来发展。不断建立国家级生物制药产业基地,并初步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这对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3.选题研究的内容:

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前世界范围内生物制药的发展现状

二、我国发展生物制药的优势

三、我国发展生物制药的策略

4.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技术路线: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其次,进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做好相关的记录,形成论题提纲。第三,深入研究,写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5.研究与写作计划:

20xx年3月8日——4月15日 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20xx年4月16日——4月30日 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

20xx年5月1日——6月30日 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形成写作提纲

20xx年7月1日——9月30日 深入研究,形成论文初稿

20xx年10月1日——10月30日 论文修改、定稿、打印、答辩

生物开题报告15

课题题目 : 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目标: 探索研究性课题,推进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教育。

内容:

1、高中生内隐的研究;高中生引起注意的习惯;专心思考的习惯;

2、定向思维的习惯;批评的习惯;求异的习惯;思考的习惯;

3、外向的学习习惯--专心听讲,大胆表达,认真阅读,及时摘记。

4、独立钻研的习惯;专心作业的习惯;按计划学习的习惯。

5、合作共事的习惯;合理摆放学习用品的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习惯。

6、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习惯;快速反应的习惯。

目的与意义:新课程改革自提出以来,经过十余年的酝酿、推广和实施,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进一步指明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加快了素质教育的进程。

首先,高中生思想和感情的发展需要良好习惯教育。良好习惯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情。良好习惯给高中生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

其次,高中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需要习惯教育。日常行为习惯展开形象思维,激发创造意识,富有表现力。

活动计划:

(一)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课题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2、开题并按计划实施方案,包括活动过程中的研究报告的提出,研究论文的撰写,资料的汇报,阶段性小结。实验教师平时应做好各阶段性实验总结,案例及相关的案例分析。整理和分析有关教学资料,进行初期、中期、后期等的评比工作

3、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4、问题及原因分析

5、采取对策方案

6、培养高中生良好习惯实施

7、实施效果调查分析。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准备实施阶段。作好课题前期准备工作,立项申报,开题论证,成立课题组,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各科教学模式的初步研究。

1、进行学生习惯研究,明确研究的目的意义,并聘请有关教师对课题进行进一步论证,确立研究的重点方向,初步制定方案。

2、采用申报审核方式,组建课题组,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

3、健全校级管理机构,对研究进行指导协调。

4、第一阶段的小结。

第二阶段

1、制订明确详实的阶段研究计划;按计划全面实施研究。

2、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层次的良好习惯的教育,搜集典型课例和活动录像等资料。

3、进一步完善课题目标,开展好各项活动,做好阶段性小结,重视行为教育活动对青少年精神世界的熏陶作用。

4、中期阶段性小结

第三阶段总结验证阶段。

总结经验,争取上级验收,取得实验成果。每位课题实验教师写实验报告,课题组写总报告。按实验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论文等,收集典型课例和活动录像,对研究进行综合分析。

第三篇:信息技术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1

粉笔粉尘污染在学校中的污染应当引起重视,其对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如何消除粉笔粉尘污染这个问题应该尽快引起各方面人员的重视。本文阐述研制吸尘黑板擦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课题的提出:

粉笔教具是目前教学的必备工具,用它来传授知识,是最原始和最传统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粉笔从其应用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对人类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粉笔教具的认识不断提高,即粉笔给人类教育事业带来进步和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及学生带来巨大的危害。

通过系统动力模型对教室粉尘的分布及危害作出研究后发现,在讲台3m的直径空间内,工作环境竞与炼钢炉前工人受粉尘危害的严重程度极为相似。

粉笔从其化学成分构成上来讲,主要成份为碳酸钙(石灰石)和硫酸钙(石膏),少量的氧化钙以及其它少量的金属元素如铁、镉等。以粉笔的化学酸碱度来看属于弱碱性物质,从其物理性质即粉笔在书写和粉笔擦除过程中其主要化学成分,浓度、分散度、比重、形态、硬度、溶解度等来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长时间飘浮在空气中,严重污染室内空气,危害师生的身心健康,危害具有现代特征的现代教具如幻灯机、投影机、电脑以及实验室等重要设备,影响这些设备的性能,使用质量和寿命。同时由于大量使用必然需要开采大量的石灰石、矿和石膏矿,这样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粉尘对师生呼吸系统包括肺、上呼吸道的危害以及对其它器官和组织的危害包括对眼睛、皮肤、耳朵的危害,还容易诱发其它器官的疾病,如对肝、肾、骨、肾脏等组织损害明显。

粉笔粉尘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很多有害病菌都能吸附在微细粉尘上而被带入学生肺部,从而促成急性和慢性炎症的发生,从而引起学生群体集体感染呼吸道和其它流行病。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室内和细菌总数等卫生指标逐渐恶化,会与微细粉笔粉尘相互作用,加剧粉笔粉尘对师生健康的危害。

目的

我们之所以研究消除粉笔粉尘的方法,目的是可以减轻粉笔粉尘对教师、学生以及其他人的危害,使大家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环境里。

研究方法

粉笔粉尘主要是在用黑板擦消除粉笔字的过程中产生,我们主要在粉笔的生产工艺和黑板擦上着手研究消除粉笔粉尘的方法。

研究生产无尘粉笔

(1)目前:市面上原始粉笔

(2)改进:原始粉笔的改进型为无尘粉笔,是在原始粉笔中加入油脂或聚醇类物质作粘合剂,再加入比重较大的原料。

(3)好处:使粉笔的比重和体积都增大,不易飞散粉尘。

(4)弊端: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明显,成本较大,难以推广。

研制吸尘黑板擦

(1)目前:普通布制黑板擦

(2)改进:制作出吸收粉笔粉尘的设备,由一条导管连接着黑板擦和一个小型圆形箱体。

(3)好处:其功能类似于吸尘器,在擦黑板的同时机器启动,使飞散的粉尘大部分不向外扩张,将粉尘吸进容器内,易于收集粉尘。

(4)弊端:刚接触的人使用时感觉不太灵活方便。

我们针对教室讲台前地方狭窄,老师、学生来往频繁和学生活泼好动等的特点,认为研制一种使用灵活、方便,又能消除粉笔粉尘功能的黑板擦,即在现有传统黑板擦的基础上做一定改进,加入吸尘的功能,解决粉尘向外飞扬的问题。我们着手于研究制作吸尘黑板擦来解决粉尘污染的问题。

对课题研究进行的理论、数据等方面的分析

1、制作吸尘粉笔擦

吸尘粉笔擦的制作是由大家共同参与讨论及挑选材料完成的。吸尘粉笔擦是在注塑壳体的内侧,与壳体两边平行铸有两棱骨、四块限位挡板,壳体上端面开有通孔,注塑的板擦固定架的螺杆上端车有螺纹,板擦体镶嵌在固定架下端面凹槽内,固定架位于限位挡板中间,螺杆穿过壳体的通孔与镶有弹簧的上压盖以螺纹连接,毛刷安装在棱骨的凹槽内,收尘片安装在壳体无棱骨对应的一边上。防止了尘土的飞扬,把粉尘收集到一起。

吸尘粉笔擦由于制作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使用成本低,在学校中能够广泛推广。使用吸尘粉笔擦能够有效减少空气中的粉笔粉尘,净化教室内空气,有效率达到80%以上。

2、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就 吸尘黑板擦 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请教蔡老师,并通过与老师讨论得到以下解答:

黑板擦的原理。 答:现在市场上已研制出这种黑板擦,但还未能投入使用。原理大致如下:在黑板擦内部装有一小吸尘器,使用时吸尘器将粉笔灰吸入,并存入内部专门收集粉笔灰的容器中,但要定期清理容器。

粉笔灰为什么会掉落,为什么有一部分会飞到空气中? 因为擦黑板过程中会产生风,而粉笔灰很轻,因此可以考虑在粉笔灰中加入一些密度较大的物质,使粉笔灰往下落,减少飘散到空气中。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2

一、课题名称

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到”,意思就是知识是无边的,我们每天学习到老,也还有一些知识是没有学到的。无独有偶,早期的欧洲国家也都出现终身教育思想,法国的教育家保罗朗格朗1965年把终身教育上升到新的教育原理高度,终身教育理论成为国际教育思潮。

不仅如此,“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也是我国素质教育本质属性之一,是现代教育发展的灵魂。现代教育学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必须坚定不移地确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观念。

结合以上两点,我认为教师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教会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最终摆脱教师的“教”,《老子》 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作为农村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我认为“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是如何授人以渔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1、了解农村中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方向。

2、了解农村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自主学习的方法。

3、了解农村中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作为自主学习的工具的情况。

4、引导农村中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作为自主学习的工具。

5、培养农村中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做自主学习。

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提供良好的方6、法。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是以本校中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当地校情和学情进行开发性和应用性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为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工具开发技术,以及如何让学生接受并形成习惯地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作为自主学习的手段。

2、行为研究法。在理论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做基础,研究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做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程度。

3、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谈、交流、在线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做自主学习时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包括使用程度和受影响因素,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为完成实验报告提供充足的事实数据。同时形成研究记录,并在后面的研究中修正这些问题。

4、案例分析法。通过对研究对象做跟踪式研究,发现和归纳出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和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形成记录,并在研究实验实施过程中进行不断改进,并最终完成课题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1、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制订工作计划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撰写研究方案,组织课题成员分期进行培训,平时分发学习资料到每位成员手中自主学习,并安排每周一次集体学习,每月一次小结、交流等,学习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学习新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原数据规范等。通过学习,不继提升成员们的研究理论水平,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等,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建构阶段:

这一阶段,我们根据课题研究目标、现有的教学标准和我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际、以及和其他课程整合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如果有条件,我预期设一个专题研究博客,让学生及老师加入博客群,在老师的带领下建立起一手资料,以备研修需要。

3、研究阶段:

研究小组利用本研究课题的目的开展研究,如:除了平时上课之外,信息教师要利用专题博客做教学平台,将其完全应用到信息技术学科的常规教学和各兴趣小组的教学中。教师尝试在网上备课,将教学资源、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任务布置等放在博客上。老师在上课时,打开专题博客指导学生通过共享进行自主学习,甚至可以尝试将学生不懂的地方开辟专门的空间做展示,让老师和学生进行共同讨论解决。除此之外,其他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学科及其他学习上的疑问,也可以教学生如何通过网络去获取正确答案。以便观察和引导学生达到研究目标。

六、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1、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课堂模式。

在进行研究实验的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共享为学生学习做好前期准备。同时,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历的能力,以及灌输终身学习的理念。

2、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

学生应该在研究实验结束后,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能够熟练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自主学习。

3、教师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在进行研究实验过程中,研究小组的教师会阅读文献,进行实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在帮助学生到达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在不断充实自己,因此,教师们的教学研究理论水平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无形中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大幅度提高,最终促成教学质量的提高。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组长:龚芳 (负责课题的开题、结题以及课题研究中信息技术科目的环节,对成果在博客上进行发布等工作)

成员:谌炜(信息技术和高中课程的整合教师,负责研究农村高中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高考科目的自主学习)

周玉珍(美术教师,负责研究农村中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对美术科目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

备注说明:因当时申报小课题时,我还没有确定合适的合作组员,所以在申报单上没有填写组员名称。希望在开题报告提交后,辅导老师能帮我将两位位组员添加上去。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3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俗话说得好:“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而一句“衣食住行”更是将“衣”摆在首位。可见,“衣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际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绚丽多彩的服饰不仅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更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不同的服饰打扮还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从远古时代的人类用树叶兽皮遮羞保暖,到当今社会讲究时尚、潮流、个性的流行服饰,人类的服饰演变历程怎样?它又是怎样影响、改变人们生活与观念的?当代的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么?我们将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追寻我国服饰文化史,领略中华服饰文化的精髓与博大。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制订出一个可行方案,宣传服饰文化,让服饰文化引起更多当代中学生的关注,使他们对穿着打扮的追求有更高更新的认识与品味,让他们的穿着打扮展现出当代中学生动人的风采。

预期成果

体验、调查分析报告、论文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基础知识、能力,收集有关资料,撰写相关论文。

活动计划

任务分工:由于人数有限,所以全组全过程参与。

活动计划:

第一阶段(第3周):参加课题研究培训,开好开题会,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第4—10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搜集中国古今服饰文化的有关资料,并整理分析资料。

第三阶段(第11周):对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对穿着打扮追求与认识的问卷调查,整理分析调查数据。

第四阶段(第12—13周):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和修改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相关验收材料,完成有关结题验收的准备工作,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可行性分析:

人员条件:我们对这个课题充满着浓厚的兴趣,这将会使我们更加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完成好这门课程。

我们的成员中有一名是团支书,这将使我们的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本组成员团结互助,善于分工合作,这也将促使我们的活动更加迅速的完成。

物质条件:我们家中都有电脑,上网查找资料较为方便

时间条件:现在下午一般都是两节课后就放学了,所以我们聚在一起的时间很充裕;同时,课间,中午的时间我们也都可以利用。

总结:对我们来说,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同其他功课相比,它的学习范围,内容和自由度都大大增强了。虽然开始大家都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但在我们的努力以及朱老师的精心辅导下,我们克服了困难,最终顺利地完成了这次开题报告。

收获和体会

1、我们共进行了两次开题论证。第一次论证时我们做得很不好,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很粗糙。看了另外两组同学的展示,我们感到很没面子,也有些不服气。我们决定重新修改,完善一下,同时希望再有一次论证的机会。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第二次论证我们做得非常好,不仅内容充实,而且做成了幻灯片的形式,视觉效果也很好,得到了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一致好评。由此我们感到,不是我们没有能力,而是我们没有全心全意地付出。只要肯做有心人,相信天下一定无难事――信心,是我们研究过程中的第一个收获。

2、研究活动是一个团体活动,无论是制定研究框架还是具体实施,都需要几个人共同讨论决定,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至少是不可能完善的。因此它在客观上为我们创造了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学会合作,学会取长补短,这是我们研究活动的又一个收获。

3、通过此次活动我们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比如说办事拖拉,效率太低,对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等等,我们要在今后的活动中积极解决这些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

教师评价

1、研究小组的学生均能按要求完成研究工作。研究热情高,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研究过程扎实,能记录下每一步的研究历程;组员分工比较合理,基本能作到在研究过程中分工协作。总体来说,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小组的合作努力下成功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作,这是值得肯定和表扬的。

2、研究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对研究的课题缺少整体上的宏观把握,题目过空,过大,这也造成了学生的研究思路几经周折才梳理清晰;在研究目的与意义上,语言较为空洞,内容不够充实,这样就使得第一次的论证不够生动,吸引人;

3、第一次各组间的相互论证,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经过修改后,进行了第二次论证,效果非常好。具体表现在:

(1)题目范围变窄了,增强了现实意义;

(2)内容方法具体,详尽,丰富,可操作性强;

(3)有外出实践活动,信息来源丰富,等等。他们表示,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得更出色。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4

一.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人类已经步入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极大的加速了现代信息技术化进程,迅猛的信息化浪潮正强有力地冲击着包括教育在内的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所以,要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革新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强化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整合与应用,把现代先进科技作为一种认识工具,使学生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探究问题、更新知识和追踪科技前沿的研究成果,无论从教材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我国处于初期阶段,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提出了新的理念,新课标下实时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学科课程整合,有效地促进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在提高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只有在新课标下的课程整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主要仍然体现在CAI(多媒体辅助教学)上,其他领域涉及较少,另一种整合,则侧重于信息技术内部各部分之间整合,存在局限性。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整合过程中存在如形式主义盲目整合等倾向,没有把高中物理教学过程和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学科课程整合过程系统化。同时没有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合理适时地选取,使整合进入一片死海;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与高中物流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

三.研究途径: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是在新一轮高中物理课程改革过程中,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的新思路、新方法,形成全面系统化的整合方案和理论指导,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新高中物理课程体系,形成先进的课程理念。《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课程实施上要注重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这里进一步明确了新高中物理教和学的过程中,必须与社会接轨,必须能用先进的技术,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新课标下教学理论的研究,新课标下教学活动方式的研究,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戏课标下教材二次开发的研究,四个子课题的研究,理解新课程体系中,高中物理学科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点,真正地实现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

2.研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形成先进的信息观。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数字化为新动力,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及传感器为依据,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十一五”期间,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做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这三次重要会议都反复强调“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所以对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内涵及外延的研究;二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特征、形式等的研究,三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方面的研究。总之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将会为本课题的进一步研究丰富内容和打好基础;

3.国内外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现状及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的研究,争取一不重复,二要创新,形成先进发展的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观。在全国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的相关研究已有很多,他们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①形式主义整合,个别学校以计算机被用次数来评价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结合的好坏,个别教师把计算机当做“电子黑板”,陷入认识上误区。②个别教师教科学要由实验得出结论都不做实验,用课件来代替实验,所以这种做法违背教学规律,同时也违背了实质上的整合理念。③当今大部分教学课件系统无交互性,很难达到教学效果。④许多教师及研究人员认为整合就是“1+1=2”,使简单的累加,对整合的本质缺乏认识。所以对于本课题的研究,为了少走弯路,不做重复工作。

四.研究内容

1.研究新高中物理课程体系,形成先进的课程理念。

2.研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形成先进的信息观。

3.国内外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现状及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的研究,争取一不重复,二要创新,形成先进发展的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观。

五.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广泛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并组织课题组成成员学习相关课程整合的先进理念,提升各位教师对于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理论认识,进一步提高教学实践。

2.案例研究法:开展以某班学生“感受记录”的案例研究及2位左右教师“教学反思”的案例研究两方面为主的案例研究。

3.行动研究法:利用校内外教学公开课,对新课程高中物理和信息技术整合进行实践研究,邀请省市有关专家定期指导及时间调整整合方案。

4.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教训,建立符合我校自身特色的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学科课程整合方案,指导我校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课程整合实践。

六.研究预期成果形式:

1.成《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专著。

2.对本地区整合现状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3.完成几套教学软件。

4.建立高中物理教学资源信息库。

5.DISlab

七.进度安排及人员分工

㈠.人员情况:

研究阶段及细致分工:

1.20xx年4月—20xx年7月,确定课题名称为《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研究》,并且提出观点,主要参与者:

2.20xx年7月—20xx年11月,规定《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研究》的研究方案。同时撰写高富老师开题论文。

3.20xx年11月—20xx年8月,搜集相关资料,实施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步实施:

4、20xx年11月—20xx年1月,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理论研究。

①、20xx年1月—20xx年4月,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现状进行研究,同时也对省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和整理。

②.20xx年4月—20xx年8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地研究新课程中高中物理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切入环节及整合形式。

③.20xx年8月—20xx年1月,整理和分析材料,并对某班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对工作教师进行整合反思案例研究,对前期研究工作进行反思和修正,最终形成较完整的整合理论性材料。主要由吴永焕和李金鸿老师参与

④.⑤20xx年8月—20xx年11月,在整合理论的指导下,应用信息技术改良传统物理实验,逐步建立高中物理教育资源信息库,建立DISlab,主要由吴永焕老师和高富老师负责。

八.实际意义:

通过《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的研究,一方面科研可以全面的提升了课题组成员的信息素养和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整合意识,为更好的开展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奠定了坚实而牢固的思想基础,势必会影响且全面的提升我校物理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档次。另外一方面,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可以积累了大量的对实践教学有利用价值的课件,教学案例,理论文章等,并且为我校高中物理教学电子素材可的建立,起到了实质意义的推动作用。我们深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电子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计算机多媒体辅助相关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必将给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带来深远的影响,必将极大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该课题的研究对我校各学科课程和信息技术整合都有一定的实际借鉴作用。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5

导读:《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我校《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课题,是云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背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过程中,网络凭借其信息储存的容量大,国内外对专题学习网站的建立与应用的研究可谓是方兴未艾,深入开展专题学习网站的研究,选择“信息技术”作为专题

《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我校《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课题,是云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背景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过程中,网络凭借其信息储存的容量大,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高度共享性与扩展性以及交流的实时性和便利性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打破了学生仅以教科书作为知识来源的唯一渠道的局限,为改变长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为各类教育资源的多层次开放和建设创立了有利的条件。而专题学习网站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完备的系统的知识,而且还能创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几年,国内外对专题学习网站的建立与应用的研究可谓是方兴未艾。各种专题的学习网站有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但在其建设与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深入开展专题学习网站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另外,选择“信息技术”作为专题也适合我校的实际。而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资源可以为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提供完整而丰富的知识体系与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将成为我们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手段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良好载体。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1、教育信息化理论

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供了环境、条件和保障。学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通过检索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实现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实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学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三、研究目标

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依据,对我校中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从内容和手段的校本化进行实践研究。

四、课题实施可行性分析:

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泰州市教育局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力度;我校即将建立局域网,利用现有各班的教学平台组成教育网络,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五、研究内容

1、我校中青年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

理论部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知识和方法。

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等信息技术能力;将计算机等教育技术有效、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的教学能力。

2、我校青年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手段

教育技术集中培训: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经验,采用任务探究的方式,结合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践进行教育技术的共同学习和研究。

结合:通过培训任务的完成,体验教学新方法、新理念,对之展开研究,进行创新。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由我校领导及教师以高中学生为主要对象,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的信息技术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应用性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行为研究法和统计研究方法。

七、研究步骤和内容

第一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申报开题

前期,我们结合“十一五”教育技术课题的要求,开展了调查研究,收集反映教师教学现状能力和信息技术使用水平的问卷资料,组织相关人员,酝酿课题、说明立案的理由及研究的可行性,为课题的研究目标打好基础。

十二月底,我们召集各年级语、数学科的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听取意见,组织学习新课标等理论材料,让教师初步认识到:“一位现代化的教师,除了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反思能力、学习能力等素质外,还应具备基于信息素养、技术素养的教学预见能力、教学传导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这种新的诉求,应该是传统教学中所必需的教师能力的拓

展和延伸,而不应该是一种摈弃和替代。”要求他们抽出时间学习思考:“1、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存在什么样的优势与缺点?

2、现在,我校中青年教师对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使用,停留在什么样的层面上?

3、中青年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通过这个过程的调查与研究,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对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有了更进一步了解,都积极投入到研究行列。

第二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课题实施

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是老生常谈,但就我校目前的情况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我们先从理论上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再在技术上提高教师的驾驭能力,最后培训他们具体运用技术,整合多方面知识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师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可以方便的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和接受远程培训,可以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与别人进行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交流,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所以在校本培训中我们不断地加强信息技术培训。

第三阶段(20xx年8月----20xx年9月)总结提升 成果展示阶段 我校教导处根据培训计划,每月开展一次培训活动。通过三年以来的培训,我校从青年教师“目前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情况”及“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效果”对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培训教师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利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高质量。 2、研究报告 3、论文 4、学生作品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6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由信息技术带来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在教学的内容手段、质量效益以及管理方面都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必须加快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

进入到21世纪,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教育大潮,正扑面而来,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教育正处在有别于工业化时代的教育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中。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教育的影响不可估量,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更重要的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产生了巨大冲击,我们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教育大革命。然而,很多教育工作者与一线教育教学人员在信息化条件下仍用旧观念看待教育问题,不知道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的改革,不知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来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尤其是农村地区教育技术状况不容乐观,远远跟不上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问题的表现主要是:

1.虽然学校配备了较齐全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但是由于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热情不高,信息技术水平较低,设备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2.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墨守成规,不懂得怎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服务于课堂教学,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3.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获取、处理、共享各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差,教师的信息技术整体水平不高,不利于教师实现“高效教学”和“轻松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二、研究目标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课题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1.明确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2.全面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3.探索符合乡镇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模式与方法,归纳出乡镇教育中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法,指导教师及时总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和经验等。

重点在于通过理论和实践培养,全面提高教师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以点带面,折射乡镇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矛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研究内容

1.了解乡镇小学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基本状况,以及对现代教育技术需求的基本状况,分析与城市小学教师之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存在的差距及成因。

2.客观定位乡镇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掌握程度;制定乡镇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需求状况,其学习态度与动机。

3.提高现有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使用率,探索有效的培训方法、模式;

4.提高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等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探索乡镇小学现有资源中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新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探索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之间的关系。

6.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总结出通过培养教师信息技术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

我们提倡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首先,对我镇中心学校和教学点的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基本状况进行调查,获第一手资料;其次,对反映出的问题作归因,系统分析并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形成调查报告;第三,对教师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总结培养模式和方法;第四,对课题实施后的教师做统一调查,得出后期调查报告,并通过分析,归纳、总结课题研究的得失和成果,撰写课题报告,总结本次课题研究工作。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根据乡镇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实际需求,存在的差距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其问题产生的根源。

2.行动研究法:①在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师及时总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和经验等,全面提高教师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②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实践研究揭示提高乡镇小学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方法,规律等。

4.课例法:通过各学科、各种课型的教学实践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和各学科整合的模式。

5.案例法:课题研究过程中对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典型案例的进行收集、整理、分析。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xx.2—20xx.3)

1.查阅相关书籍,搜索网上资料,尽可能地了解其他地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了解熟悉本研究课题相关知识。

2.制作各种相关调查表格、调查问卷。

3.对参研人员进行分组分工,确定走访与调查对象和样本。

(二)实施阶段(20xx.4-20xx.10)

1.在客观定位差距的前提下,对全体教师展开系统的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整体水平,总结得出培训的模式和方法。

2.鼓励教师将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一线的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相关教育软件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服务于课堂,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3.探索乡镇小学现有资源中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新模式。

4.教师总结、反思教育教学中利用教育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科学运用的模式和方法,防止滥用。

5.探索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手段,最大化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6.总结出通过培养教师信息技术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

(三)总结阶段(20xx.11—20xx.1)

1.完成课题研究实验报告、论文、成功案例、教育资源汇总。

2.完成课题的工作报告和成果报告。

六、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共有主研教师6人,学历都为专科以上,平均年龄32岁,都是青年教师,具备的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一级教师3名,二级教师3名,主要人员有学校校长、总务主任,各教研组长。大部分教师参加过县级以上课题的研究或有县级以上论文、论著的发表或获奖;所有教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一线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关的一些研究成果。可以说,本课题组在学术背景、研究经验以及组成结构上都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和梯度性,这些都将有利于本课题的顺利开展以及相关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承担研究课题的条件

1.研究资料

课题组每位教师都订阅了相关的专业刊物,学校图书馆和教师阅览室更有着丰富的专业书籍和几十种专业期刊。每位教师近年来都致力于相关方面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及相关的学习笔记,可以说,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资料充足、完备。

2.实验仪器设备

我校是关口镇中心学校,学校建有学生机房1个(48台电脑),9个教学班都配备了触摸式一体机、实物投影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实验室配备了电子白板,会议室、音乐舞蹈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投影设备。学校建有局域网,能实行班班通,班班资源共享;课题组成员每人拥有一台电脑并能熟练运用;各种用于课程开发的软硬件设施齐全。

(二)成员简介

肖文军: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从教10多年来都担任学校的电教管理工作,负责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两次参与过市级课题研究,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

潘怀军: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有丰富的教育科研经验,担任校长职务,完全能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王学安: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有丰富的信息技术应用经验,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熟练的应用各种软件辅助教学。

马治芬: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县级数学教学能手,数学教研组组长,曾主持市级课题研究,现已结题。

张先静: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县级教学语文能手,语文教研组长,曾主持县级课题研究,正在研究。

冯明喜: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担任总务主任,完全能保证课题研究的经费支持。

(三)具体人员分工

肖文军:课题组负责人(负责课题的定研究目标,研究过程,教师培训)

潘怀军:课题组成员(负责课题的教师调研,学生调研)

王学安:课题组成员(负责课题的资料收集和整理)。

马治芬:课题组成员(负责课题的数学教师调研,学生数学学习调研)

张先静:课题组成员(负责课题的语文教师调研,学生语文学习调研)

冯明喜:课题组成员(负责课题的综合教师调研,各种后勤保障)

七、预期成果

1.完成“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调查报告。

2.收集各类信息资源库,丰富教学改革实验资源。

3.触摸式一体机环境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课观摩课5节以上。

4.有关课题开展的活动图片或资料。

5.编印《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校本教材一本。

6.课例

7.《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策略》论文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7

课题名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

1、选题依据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1种立体交互的有机结合研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着10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信息技术中,以信息丰富为特点的网络技术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在这种网上探究式学习中,能培养学生对资源信息的识别、采集、存储、加工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在整理中、在协作中、在建构中探索研究新事物,激发学生发现新现象,探索新规律的创新精神。

正是基于以上想法,本课题选取了“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视角,来开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

2、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设计开发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实践能力。探索并总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2、通过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中,使学生初步掌握从网上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表达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其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并向其它学科和领域迁移。

3、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成的校本综合实践课程的多媒体网络课件,形成1批符合中学生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的“未来教育”案例,构成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资源库,充分利用全国教育互联网、宽带网、校园网等教学资源库,协作学习。把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探究性学习中体现出来。

4、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发展学生发现、质疑、探索、创新等自主探究能力。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评估指标,其中包括制订和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材料的能力,自我选择学习方式和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自我选择学习途径的能力,与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的能力,自我及相互评价学习结果的能力,自主处理信息和操作信息工具等能力。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探究、利用网络信息的创新能力。

5、在课题实验与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促进其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形成1支德高为范、业精为师的高素质信息化、研究型的新型教师队伍。

3、研究内容

众所周知,internet 可以作为宝贵的教育信息资源和威力巨大的教学媒体,并且,从80年代后期起,有些发达国家就开始进行利用internet进行教育教学的实验。但是,它必须是以1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为基础的。我校已与互联网相接,且建成了校园网。我们将在全校,充分利用internet的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时空不限性、人机交互性等特点,进行优化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实验研究,该实验研究的重点是利用internet辅助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比如,在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帮助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学习、探究式学习、发布成果激励学生的创造热情、利用网校辅助学习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逐步摸索出1套适合初中学生教育教学特点的,基于internet的现代化、高效率的,能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1代新人的方法和途径。

1。学生运用计算机的技能。

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运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技能,直接影响到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与能力培养的顺利进行。实验班学生除每周规定的信息技术课外,根据需要还要在业余时间有针对性的安排学习与上机时间,保证其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与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自学的技能。

2。辅助课堂教学的情境式课件开发。

教学情境的展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将设计开发设计出满足课堂教学需要,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情境式教学软件。

3。模型建立式课件开发。

教学模型的展示和联想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大为重要,同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知识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要求,开发理综模型建立式课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4。用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软件的利用、开发。

在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再根据能力培养要求,集理化教研组的集体力量,收集大量的有关的素材,制作出适合个别化学习学习软件。

5。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的研究。

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开阔眼界,培养灵感,并提供让学生对身边有关理化问题进行讨论,充分发表见解、观点的场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实践,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6。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探究。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为学生生动主动的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氛围环境。

7。取得有1定影响的1定量的教科研成果。

包括教师论文、理化课件库、实验研究报告、学生的小论文、小发明等等。

4、研究对象

实验年级:初中9年级、高1年级、高2年级、高3年级

实验班级:初中9年级133班、134班、135班、136班、137班、138班、139班、140班、141班、142班

高104—1班、04—2班、04—3班、04—4班

高203—1班、03—2班、03—3班、03—4班

高302—1班、02—2班、02—3班、02—4班

我们选取的研究对象,涉及初中和高中各年龄段的学生。

5、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过程和行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计划——实施——观察——反思——总结——修订——再实施——再观察——再反思——再总结……”的程序进行,实验螺旋形上升。

经验总结:课题研究的每次实验课,都要经由课前讨论,课间观察和课后评价,由执教教师汇总撰写成个案,中期评估要撰写专题研究文章,结题时写出实验报告。

调查法:依据课题实施的发展情况,有计划和有目的进行若干次书面问卷或口头调查,以积累资料。

观察法:每节实验课,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学习情绪、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等做有重点的观察记录。

测试法:每1单元学习的成绩都要即时进行测试,每学期进行1次延时测验。

以上研究的方法,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辅之以其它方法,具体操作上要根据学科及内容的差异进行搭配,力求保证科学性,避免失真。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8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xx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policy)于20xx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xx年5月-20xx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xx年9月-20xx年1月,开发软件

20xx年2月-20xx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xx年9月-20xx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xx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xx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xx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xx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广州)、19(香港)、1999年(澳门)、20xx年(新加坡)、20xx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xx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xx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9

一、课题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课题研究现状

旬阳县城关二中曾主持研究过十五课题《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四结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于20xx年结题并获省级二等奖,随课题生成的思品、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设计、教育论文和课堂实录等成果在全县范围应用推广,课题成果“信息技术环境下四结构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该校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各级教研部门和兄弟学校的好评。城关二中在20xx年就被陕西省教育厅命名为“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星学校”。20xx年3月,该校派主管校长为首的各教研骨干一行九人参加在山东四所名校举办的第八届高效课堂研讨会。在充分学习借鉴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即墨二十八中等名校高效课堂模式,经过反复论证,于20xx年着手开展《导学互助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这一课题,导学案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成为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的课改里程碑。跨出了以“有效教学”向“高效课堂”迈进的坚实步伐。

课题选题意义

信息技术学科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训练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表达与交流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又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迅速、系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渠道。作为信息社会的公民,信息技能应用于工作、学习、生活每一个领域,其价值不言而喻。然而这门学科在当前我县基础教育中却被边缘化。一是信息技术不纳入统考,在应试环境下该学科不被重视。二是课时少、教师少、交流少,学科教研成空白。三是教材及教学软件建设散乱滞后,缺乏系统性。

以上导致信息技术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随意性大,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也存在误区,把信息技术课当成用来放松的游戏课和娱乐课,造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低效甚至负效已成普遍事实。要改变教师对“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的意识模糊,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好,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科学习惯,教给他们应对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信息技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是最为常用的两步走方法。而多年倡导的“任务驱动”教学在实践中也带有极大随意性。要想让信息技术教学以任务导航,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不同层次学生优势互补,互助互学,自主提高,急需规范教师的主导行为。在主干学科实践应用成熟的导学案改进移植于当前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中不失为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面对信息技术教材落后、人力不足、基础不齐等问题,如何编制导学案,如何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则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学乱象的突破口,以《信息技术导学案的实践应用研究》为主题开展科研活动既是时代的需要,又是现实的要求,意义重大而深远。

课题研究价值

一是通过课题载体,利用联片教研平台,组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教研队伍,应对各校学科教师人数少,转岗教师缺乏专业引领的问题。发挥我县各片区学校专业教师在硬件或软年方面的特长,优化资源配置与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应对教师资源短缺与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打造信息技术学科联盟,增强核心竞争力,发挥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功能,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编写本地实用的导学案,既是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规范模式化,又是进行课程资源整合,开发校本课程,应对教材严重滞后的有力举措。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集体编写应用导学案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让老师明确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极大地促进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将大面积改观。

三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不仅激活信息技术学科,这种“联片校际合作教研模式”及“导学案的编写应用方法”成果亦可全面应用于音乐、美术、体育等基础教育“小学科”上,形成带动辐射作用,对各门学科均衡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根据学生特点,探索适合我县学生学情的导学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练新授课导学方案、复习课导学方案和讲评课导学方案等常见课型的导学案编写方法。依据陕科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系统编写各章节导学案。

2、以20xx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指导,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建构实用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更新我县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搜集整理实用的教学资源、教学素材,以方便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减少教师在平时备课时的工作量。

主要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内容如下:

1。开展导学案编写的研究。系统研究信息技术学科导学案的编写原则、编写的程序、编写要求、编写方法、编写内容要求等,总结提练常见的编写模式、教学中使用的方法、具体操作的程序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等系列问题。

2、开展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组织教师借鉴主干学科成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提练总结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实践课等课型教学模式。

3、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对参与本项目研究的技术人员和学科教师分别进行技术培训,技术人员开发教学软件,组建服务器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搜集教育教学素材。

研究创新之处

通过实践探索,总结提练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举全县信息技术教师之力,精心设计初中全册导学案,搜集教学素材,集大家智慧于一体,减少信息技术教师备课量。同时,规范教学模式,可根本性改变目前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整体部署、全面推进、分步实施、强化指导、责任到人、实践改进。由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调研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搞好方案论证和启动培训,课题主要研修人员做好前期的示范引领、后期逐步吸收县区优秀骨干教师参与研究。

以现代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我县一线信息科任教师为主体;强化过程研究,注重阶段成果;借鉴相关课题研究的成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四、具体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10—20xx。12)

主要任务是课题主要负责成员完成方案制定、课题的申报立项、实施开题论证、召开专题会议、确定课题研究任务、研究主题、启动培训。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12—20xx。6)

课题组精心设计初中信息各章节导学案,以课堂为载体进行实践并不断完善优化,形成适合我县信息技术教育的特色资源。并做好研究过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和中期报告撰写。

第三阶段(20xx。6—20xx。9)成果展评、建立初中信息资源库。首先做好组织校级、片区课堂教学的展评,收集优秀导学案和教学设计,总结经验,集结优秀课例、案例、课堂实录,并建立我县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库,为后期结题做好准备。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xx。9—20xx。10)

总结、结题、推广。主要任务是集结优秀导学案(电子版)、教学设计(电子版)、教学软件等资源形成优质的初中信息教学资源库。收集整理研究性资料、撰写结题报告、做好推广运用。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引用、、获奖及被采纳情况),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研究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10

一、课题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化、技术化的时代特征逐渐明显,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项重要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课程在教育领域的开设和推广使用后,它一方面激发了广大师生了解和学习计算机的热情,使得计算机的使用面越来越广,普及率越来越高;同时,它也带来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变化,从计算机学科最初的开设与研究,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的运用,再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的铺开,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功能越来越多样化。

让我们感受较为强烈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带来了学科教学新的空间和气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即便是乡镇或在边远地区,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因此,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无论是理论发展还是实践操作,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先期探索。

当然,这种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或者在部分地区还是零散的、粗浅的、散兵式的,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也无系统的经验。如何把握整合规律,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功能又凸现学科教学应有的功能,这样的话题既具有前瞻性,更具有现实性。因此,选择该项课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目前的'研究成果,给学科教学带来深刻影响和深度变革,更可以寻求到未来教育的发展路径,为构建现代化、信息化的新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意见。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与热点,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全国上下都在关注整合教学的研究。但是,冷静的思考一下整合教学的开展情况,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在学科教学中,属于研究性的教学活动较多,常规教学偏少;过于注重整合的形式,缺乏对教与学的理论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研究不够系统,导致教学设计不够科学、合理,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不够充分,教与学的关键困难解决不够理想;

2、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多数集中在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信息,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多停留在文字信息层面上,缺乏问题解决的信息化交流途径;缺乏有效的学习、引导、监控、评价、反馈支撑体系;缺乏行之有效的资源共享体系等。

鉴于以上问题,“十一五”期间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关注整合教学的深层次研究,即从不同的学科知识领域、不同的课程类型的角度出发,探索有效整合的规律和方法,实现多角度、多层面的整合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2、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

3、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有效整合;

4、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有效整合;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率。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求知欲,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和巩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发展。

2、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角色行为,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一支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娴熟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扎实地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队伍。

3、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措施。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带来了学科教学新的空间和气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即便是乡镇或在边远地区,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因此,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无论是理论发展还是实践操作,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先期探索。如何把握整合规律,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功能又凸现学科教学应有的功能,这样的话题既具有前瞻性,更具有现实性。选择该项课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目前的研究成果,给学科教学带来深刻影响和深度变革,更可以寻求到未来教育的发展路径,为构建现代化、信息化的新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意见

三、本课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验步骤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不仅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而且是一大突破口,关系着整个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乃至最终取得成功。

学校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要求教师人人要参与、人人有成果,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不同课程的知识传授中,以确保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课题成果带来教学效益,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发展。

研究方法: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

(1)、认真学习和掌握进行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有关理论知识,大胆更新观念,虚心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不断提高课题的研究水平。

(2)、实施课题探讨的过程中,排除各种非实验因素的干扰,有始至终地收集和整理资料,注重分析,为实验结果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3)、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行动研究法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抓住教学技能理论,将“学习、探讨、实验、评析、提高”贯穿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4)、在实验各阶段辅以调查法、测试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

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四、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

学科教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方式,体现教师的教学方法,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教学再设计,必将更新教师教学方法。如今,课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数字投影教室、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等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可以更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拟结合课程改革实验对此项研究作探索、尝试。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课题管理制度,具体研究工作由计算机教师承担;教务处负责人员、资源、活动安排等协调、指导性工作,并在课题实验过程中进行各项业务管理。为保证实验质量,我们通过安排教师到专业学校学习、聘请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另外,我们还强化了激励机制,如在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时,为确保培训效果,我们公布了考核制度:考核内容为每人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在规定时间内上交,由考核组对课件进行打分,决定考核成绩。考核成绩分为:不合格、合格、优秀三个等级。考核成绩不合格者,不得参加评优活动。另外,将信息技术的培训与考核有机的融入到其中,评选出优秀课件制作,在学期末的综合表彰会上作全面展示。

加大投入创设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领导加大了经济投入:全校计算机总数达到60台,并建立了CAI课件制作室,建起了丰富的信息资料库。

学校还先后配置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硬件设施。参加培训与学习,学习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师经历了省、市、校多级的培训,从通识到专题,在理论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同时也参加了两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从电化教育到计算机操作,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部分教师已获得电脑技术中级考核证书,为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完成了基础性的工作。

保证校本教研的开展,为教师学习提供有利保证。建立激励机制,发挥教师的主题作用,调动学校领导和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学校建立了对科研工作的评审和奖励制度,对做出贡献的教师给予正确评价,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能用合理的政策激励大家不断进步和发展。学校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能保证科研工作在硬、软件和人力方面的需要。

我校电教材料丰富,包括音像资料、电子课件、投影片、影片、录像带、录音带、光碟等;另外,订阅大量电教刊物,包括《电化教育研究》、《电教杂志》、《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等,对我们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参考指导。

五、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总结报告.

2.各学科实施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经验性论文.

3. 出版《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论文集。

4.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专辑(光盘)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11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根据《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指南》的有关精神,我们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确定为我校的“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核心课题。选择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网络环境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第二,信息技术为教师的备课和上课带来了更加实用的辅助;第三,信息技术使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化普及的今天,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本立意的教学目标,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这次课改关系到亿万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教师来说,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课改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广大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取决于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这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应用的情况和效果却参差不齐:有些教师使用比较恰当,信息技术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不少教师程度不等地被信息技术所左右,信息技术在他们的教学过程中变成了“高科技污染”。如何使整合达到最佳状态,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探索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我们想从“课堂教学”这个点上做一些探索和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为新课改进绵薄之力,发挥我校作为现代化示范初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3、我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20xx年,我校被评为省首批现代化示范学校,20xx又被市教育局授予课改学校实验基地铜牌,这些促进我校把整合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我校也因此得益,成为一所热门学校。本课题研究针对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有效整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学科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优化课堂结构,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它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有的广阔的学习活动环境,又可以为学生提供供充分的观察、思维和实践的机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地演示工具,课堂上热热闹闹眼花缭乱,使信息技术变成教学过程中的“高科技污染”,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和谐相处、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的活动或过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圆满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我们希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能够帮助我校从一所热门学校向品牌化学校发展。

二、课题界定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缩微技术等,我们课题里主要指计算机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它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的特点的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根据一定的课程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课程学习内容以多媒体、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相互渗透,协调一致,构成一个整体的活动或过程,从而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它强调各自特征和继承性,在整合中并不丧失各自的特征。整合是一种和谐,被整合对象要彼此适应这种和谐。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在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日益普及,理论研究研究日益深入细化,何克抗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专著已经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从实践层面,各种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涌现,而且推出了大量的精彩的教学实例。

我校作为省级示范初级中学,十五期间的研究更加深入,着力以学科教学为突破口,研究信息环境下的自主式教学模式,学校被南京市教育局确定课程改革基地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向各学科普及,推出大量成功案例,课题研究顺利结提,被评为优秀课题。可以说学校在信息环境下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上已经总结了宝贵的经验,锻炼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过程一方面对新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改造,而每个个体都是以自己的知识结构来建构意义的,因此每个个体可以对同一知识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都根据他们的方式理解知识的一部分或某些方面。为了使学生建构知识的完整意义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构主义采用以下的教学原则:(1)采用情境教学;(2)协作学习(支架式教学);(3)随机通达教学(4)自上而下的教学。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帮助者,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而信息技术环境下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学习环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变得更加自由与多样,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教师传授,他们可以更加主动!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说

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较之传统教学手段支持下的课堂更具有优势与活力;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更有利于教师的情感与智慧的激发;

3、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4、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突显开放性与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

六、课题研究的变量

1、自变量: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

2、因变量:教师的教学方法、整合水平

3、干扰变量:社会环境、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及态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水平等因素,会对本课题产生一定的干扰。研究过程中我们会尽可能避开突出的个体情况而研究老师的整体发展情况

七、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校所有老师

八、学科范围

以初中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为重点研究学科,课题研究辐射到化学、生物等学科。

九、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优化学的素质。让学生在新颖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堂上,自主探究,培养思维,达到全面地发展,适应新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增强教师整合的意识和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发展自我,成长为新一代科研型的教师。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究信息技术和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走出师生减负增效的新路,使我校成为一所品牌化的学校。

十、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目前我校在整合方面存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2)整合环境下备课方式的探索和研究

(3)整合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呈现的基本特点

(4)整合环境下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的主要方法

十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

(1)调查目前我校教师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现状;

(2)调查研究过程中教师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与教学效果,搜集资料,了解情况。

2、个案研究法

选取不同类型的研究对象进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实例个案研究。

3、行动研究法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就是要创造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

4、文献法

对国内外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和提炼,以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整合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十二、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通过计划、调查、实践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运用调查研究、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积极开展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在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有效整合方面的研究,得出具有推广价值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从课前备课、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等方面入手,改革传统课堂的授课模式,解决好主体和客体、手段和目的、预设和生成等之间的矛盾,力争使整合达到最佳结合点,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2月—20xx年6月

20xx年4月:成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组;开始对我校如何进行此课题的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研究方案。运用调查研究法,调查我校在整合方面存在的问题,撰写《初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现状的调查及分析》(负责人:肖莉萍)

20xx年5月到6月:制定课题研究的活动计划,课题组开会学习讨论国内外有关课题研究的文献资料,搜集整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负责人:王跃平)

第二阶段:20xx年7月—20xx年7月

课题组组织课题阶段实施,重点研究子课题2,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课题组成员每人准备一节公开课,在有效整合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并从中选出部分向全市展示,撰写《整合环境下备课方式的探索和研究》(负责人:董秀明);摄制优秀实验课例录像;收集优秀教案、优秀课件、优秀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等。(负责人:赵晓燕)

第三阶段:20xx年8月—20xx年4月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12

一、背景与意义

1、近几年,我校迅速发展,年轻教师急剧增加。年轻教师专业知识扎实,工作热情高、干劲足,信息技术较为熟练,但对教学课件及网页的制作尚不精通,教育教学技能尚需亟待培养和提高。学校的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简单,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要求。

2、我校经过几年的规范化管理,教研氛围十分浓厚,绝大多数教师渴望专业水平能迅速提高,渴望在教学实践中迅速成长,早日成为骨干教师。

3、合肥市全面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20xx年秋季,市教育局全市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为此课题研究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专家引领、课题组交流、定期督导检查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4、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运用已渗透到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显然是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成果。

据此,我校积极参加市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并承担教师“有效技能”之子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与研究”的研究工作。

通过课题研究,全面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技能,在着力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大面积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目标

1、培养教师有效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提升教师综合业务能力。

2、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改进和优化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探索和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形成培训、管理全新的模式。

4、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研究内容

1、通过教师自学、校内集中学习、外出学习、邀请教育专家举办培训讲座,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出教育信息化时代对教师有效技能的具体要求。

2、组织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根据老、中、青教师信息技术掌握的不同程度,制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分层学习,梯度推进我校老中青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开展集体备课、电子备课,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能,不排除传统教学技能的存在。

4、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活动。探索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模式。

5、进行教学大比武,提炼教学成果,验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效。

四、研究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实践检验法等方法。

1、团队学习

2、自我积累提升

3、课堂教学实践

4、信息共享

5、鼓励创新

五、技术路线:

课题组将遵循“优化——应用——再优化——再运用,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研究思路开展研究,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实行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及实验研究相结合,采用调研、专题研讨、案例分析和专家咨询等方法,选择不同学科进行个案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本课题研究将综合运用反思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方法和手段。

六、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预备研究阶段(20xx年11月-12月)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将课题的研究工作纳入学年整体工作计划及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计划。成立了以校长葛守稳为负责人、教导主任张道玉为联系人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使课题小组获得强有力的支持。课题组成员的构成主要以年轻教师为主,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多个学科,并有信息技术教师参与,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强大的保证。

2、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在前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对课题题目进行了详细的研讨和论证,最终确定为《有效技能研究与实践》,并撰写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案,规定了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和课题研究的具体任务。

3、组织课题成员集中学习有关文件,重点是课题实施方案,提高对课题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明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4、各教研组结合本学科特色,分别制订具有学科特色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网和教研网上及时报道活动动态,展示活动内容和成果。

第二阶段:初步探索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11月)

1、全面总结教师自身工作近年来在教育思想以及教学工作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检查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以新的教育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学观为指导,分析原因,制订改进措施,把学习、讨论、反思、改进融为一体。

2、研究小组参加理论学习和培训工作,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保障。

3、建立教师课题研究业务档案,记载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讨论、学习、测试、练兵、竞赛等方面的情况。

3、组织考察外地先进经验、校内校际之间分层次、多形式教学交流,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取长补短;

4、结合教育理论和教学实际,针对课题聘请专家学者,搞专题讲座。

5、聘请本校外校等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定期听课评课,进行教学研究指导。充分发挥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垂范作用,成为“课题研究”活动的领跑者。

6、每一位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个人的专业发展三年规划。(三年内每人至少学习和阅读十本书,形式以自学为主,集中学习为辅)

7、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撰写的读书笔记、学习心得和教学反思,应通过教研组、备课组座谈、定期研讨等多种形式组织交流,研讨学习体会,教学体会。

8、认真学习有效技能与实践的相关理论,搜集相关信息,对参与的相关教师进行培训工作,并进行初步地尝试。

9、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课件制作,完成学科教学专题网站的设计制作、撰写实践课教学设计、制作课件。

10、开展“有效技能与实践”为主题的一日教研研讨活动。

11、组织全校教师参加教学业务培训大练兵活动,采取“先训后赛,以赛代评”的方式进行全员培训考核,开展“三字一话”、教学设计和信息基础等考核。并在此基础上,参加区级“教学能手”评选活动。

12、定期召开研讨座谈会。

第三阶段:中期反思交流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1、收集读书笔记、学习心得等相关材料,进行资料分类整理。

2、召开课题组人员会议,积极探索有效技能与语文、数学、英语和美术教学实践的有效教学模式,构建初步理论模式(运行与管理机制、评估指标体系与标准)。

3、召开研究汇报会,课题组每个成员对本阶段工作的自我评价和整体评价。主要总结前三个阶段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进展的情况,确立第四阶段的研究任务和工作重点,进一步确立研究方向,分解课题中的任务,将课题的研究方向纵深推进。

4、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深入研究阶段(20xx年1月——3月)

1、开展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育博客或优秀科研成果等评选活动。

2、进行课例研究,课题组成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讨论如何让实践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3、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做好相关的调查工作,课题组对教师的技能再次进行调查,了解教师在课题研究期间的专业发展情况。

4、定期召开家讨论会和其他座谈会。互相交流研究进展情况,主要总结前三个阶段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进展的情况,确立第四阶段的研究任务和工作重点,进一步确立研究方向,分解课题中的任务,将课题的研究向纵深推进。

5、进一步修改理论模式。推出信息技术的研讨课,提炼经验共同分享,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调整完善有效技能与各学科整合的策略和模式。收集有效技能与实践的典型课例的教学设计、论文等文本材料,编辑成册。如《数学学科教学设计集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集锦》《综合学科教学设计集锦》等。

6、与教研员共同学习、探讨,并积极参加总课题组的研讨培训活动。

7、召开阶段研究汇报会。将相关的研讨结果和实践结果进行对比、交流,把提升的经验升华为理论。举行全区范围内的优质整合课展示活动,并摄像。

第五阶段:总结表彰阶段(20xx年4月——6月)

1、收集相关论文、课件、教学设计等材料,进行资料分类整理。

2、进行总结与反思,进一步修改理论模式。

3、召开课题组人员会议,撰写研究报告。

4、召开专家研讨会,指导编辑和撰写研究成果。

5、召开最终研究成果汇报会,邀请有关专家参加。

6、申请结题,接受总课题组验收。

七、具体分工

聘请合肥学院张福全教授为课题专家顾问。

组长:葛守稳,负责课题组全面工作。

副组长:张道玉,负责课题的论证及开题报告的撰写,对课题的研究进行组织和落实,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收集、整理以及结题报告的撰写。我校教师全员参与该课题研究,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将研究人员分为三组:

第一组(应用创新组)组员:汤长航、刘莹、孙自玲、丁净、胡朝群、骆念春、王贵红、王一鸣、汤敏、郑昌琴、陈琳、何丽、贺秀娟、孙维林、张靖方、周丽红、胡萍萍、董虎娟、周腊梅,负责研究、分析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一线工作;

第二组(积极推进组)组员:韦章萍、刘晓娟、李华敏、陈振华、李根华、陈自付、马永健、徐路、孙海慧、周盼盼,负责研究、分析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统计、归纳工作。

第三组(循序渐进)组员:徐尚平、王明仓、孙明江、张友贵、胡年志、刘小敏。

八、具体措施

1、课题组每人每月写一篇有关本课题的读书笔记;

2、课题组成员每周进行交流研究不少于一次,并做好记录;

3、课题组成员每学期至少上一节观摩课,写一篇案例分析,完成一篇调查研究报告,撰写二篇以上论文;

4、课题组每位成员每学期外出参观学习、观摩不少于一次,并做好口头和书面信息反馈。

5、课题组每学期请专家到校进行专门指导不少于二次。

九、主要观点

本课题研究关注有效教学技能在实践层面上的积极意义。首先,有效教学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联想、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效教学技能有助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期望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三、有效教学技能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有效教学和专业化水平。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有效的备课,有效的讲解,有效的布置作业,有效的辅导,有效的展开师生交往,才能达到有效教学。教师在追求教学的路途上,也会成就自己。

十、创新之处:

我们的研究围绕的是课堂教学各环节进行的,通过深入开展研究和探索,做到理论研究在实践中完成,实践活动在理论指导下完善。以用为本,以有效为目标,立足教育教学一线优势,致力于各学科实践运用的研究。

(1)激发广大教师渴望发展的内在精神需求,强调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强调终身学习,关注不同教师在专业上有特点的、有各自风格的、有区别的成长,绝不整齐划一。

(2)切实解决学校教育现存的问题、困难、及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以课堂实践为基点,着力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某些问题以及主动参与教改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3)通过教学反思架起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策略的桥梁,开展教师读书工程,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4)通过各种培训,使教师将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艺术的应用于教学实践,提升教育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十一、研究能力

课题组组长葛守稳校长是中学高级教师,曾担任高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长,是经开区首届教坛新星,从教二十多年,具有很强的教育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课题领导组其他成员分别是我校的教导主任和各科教研组长,都是多年工作在教育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其中不乏市、区级教坛新星和教学能手,还有几位有在中学从教的经历,对中小学教学和班级管理都有很深的了解;同时本课题组成员还多次在市、区级的论文评比中获奖。为了进一步提高课题组的研究能力,学校还聘请高校专家和合经区课题总负责人冯雪峰书记为我校的课题顾问。同时,学校还为课题组提供必要的研究经费和活动经费,为课题组成员参加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提供保障。相信我们的课题组会有很强的教育科研精神,承担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综合研究”这项课题研究。

十二、课题研究成果的形式

1、课题研究的论文编成论文集;

2、优秀教学设计、课件(光盘);

3、各阶段的反思与总结;

4、学生的成长记录、研究报告等。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与研究》开题报告

------------------

发表日期:2009年11月25日

出处:教导处

【编辑录入:admin】

一、背景与意义

1、近几年,我校迅速发展,年轻教师急剧增加。年轻教师专业知识扎实,工作热情高、干劲足,信息技术较为熟练,但对教学课件及网页的制作尚不精通,教育教学技能尚需亟待培养和提高。学校的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简单,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要求。

2、我校经过几年的规范化管理,教研氛围十分浓厚,绝大多数教师渴望专业水平能迅速提高,渴望在教学实践中迅速成长,早日成为骨干教师。

3、合肥市全面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2007年秋季,市教育局全市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为此课题研究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专家引领、课题组交流、定期督导检查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4、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运用已渗透到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显然是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成果。

据此,我校积极参加市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并承担教师“有效技能”之子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与研究”的研究工作。

通过课题研究,全面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技能,在着力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大面积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目标

1、培养教师有效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提升教师综合业务能力。

2、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改进和优化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探索和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形成培训、管理全新的模式。

4、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研究内容

1、通过教师自学、校内集中学习、外出学习、邀请教育专家举办培训讲座,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出教育信息化时代对教师有效技能的具体要求。

2、组织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根据老、中、青教师信息技术掌握的不同程度,制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分层学习,梯度推进我校老中青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开展集体备课、电子备课,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能,不排除传统教学技能的存在。

4、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活动。探索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模式。

5、进行教学大比武,提炼教学成果,验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效。

四、研究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实践检验法等方法。

1、团队学习

2、自我积累提升

3、课堂教学实践

4、信息共享

5、鼓励创新

五、技术路线:

课题组将遵循“优化——应用——再优化——再运用,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研究思路开展研究,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实行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及实验研究相结合,采用调研、专题研讨、案例分析和专家咨询等方法,选择不同学科进行个案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本课题研究将综合运用反思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方法和手段。

六、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预备研究阶段(2007年11月-12月)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将课题的研究工作纳入学年整体工作计划及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计划。成立了以校长葛守稳为负责人、教导主任张道玉为联系人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使课题小组获得强有力的支持。课题组成员的构成主要以年轻教师为主,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多个学科,并有信息技术教师参与,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强大的保证。

2、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在前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对课题题目进行了详细的研讨和论证,最终确定为《有效技能研究与实践》,并撰写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案,规定了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和课题研究的具体任务。

3、组织课题成员集中学习有关文件,重点是课题实施方案,提高对课题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明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4、各教研组结合本学科特色,分别制订具有学科特色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网和教研网上及时报道活动动态,展示活动内容和成果。

第二阶段:初步探索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11月)

1、全面总结教师自身工作近年来在教育思想以及教学工作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检查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以新的教育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学观为指导,分析原因,制订改进措施,把学习、讨论、反思、改进融为一体。

2、研究小组参加理论学习和培训工作,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保障。

3、建立教师课题研究业务档案,记载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讨论、学习、测试、练兵、竞赛等方面的情况。

3、组织考察外地先进经验、校内校际之间分层次、多形式教学交流,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取长补短;

4、结合教育理论和教学实际,针对课题聘请专家学者,搞专题讲座。

5、聘请本校外校等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定期听课评课,进行教学研究指导。充分发挥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垂范作用,成为“课题研究”活动的领跑者。

6、每一位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个人的专业发展三年规划。(三年内每人至少学习和阅读十本书,形式以自学为主,集中学习为辅)

7、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撰写的读书笔记、学习心得和教学反思,应通过教研组、备课组座谈、定期研讨等多种形式组织交流,研讨学习体会,教学体会。

8、认真学习有效技能与实践的相关理论,搜集相关信息,对参与的相关教师进行培训工作,并进行初步地尝试。

9、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课件制作,完成学科教学专题网站的设计制作、撰写实践课教学设计、制作课件。

10、开展“有效技能与实践”为主题的一日教研研讨活动。

11、组织全校教师参加教学业务培训大练兵活动,采取“先训后赛,以赛代评”的方式进行全员培训考核,开展“三字一话”、教学设计和信息基础等考核。并在此基础上,参加区级“教学能手”评选活动。

12、定期召开研讨座谈会。

第三阶段:中期反思交流阶段(2008年11月——2008年12月)

1、收集读书笔记、学习心得等相关材料,进行资料分类整理。

2、召开课题组人员会议,积极探索有效技能与语文、数学、英语和美术教学实践的有效教学模式,构建初步理论模式(运行与管理机制、评估指标体系与标准)。

3、召开研究汇报会,课题组每个成员对本阶段工作的自我评价和整体评价。主要总结前三个阶段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进展的情况,确立第四阶段的研究任务和工作重点,进一步确立研究方向,分解课题中的任务,将课题的研究方向纵深推进。

4、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深入研究阶段(2009年1月——3月)

1、开展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育博客或优秀科研成果等评选活动。

2、进行课例研究,课题组成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讨论如何让实践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3、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做好相关的调查工作,课题组对教师的技能再次进行调查,了解教师在课题研究期间的专业发展情况。

4、定期召开家讨论会和其他座谈会。互相交流研究进展情况,主要总结前三个阶段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进展的情况,确立第四阶段的研究任务和工作重点,进一步确立研究方向,分解课题中的任务,将课题的研究向纵深推进。

5、进一步修改理论模式。推出信息技术的研讨课,提炼经验共同分享,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调整完善有效技能与各学科整合的策略和模式。收集有效技能与实践的典型课例的教学设计、论文等文本材料,编辑成册。如《数学学科教学设计集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集锦》《综合学科教学设计集锦》等。

6、与教研员共同学习、探讨,并积极参加总课题组的研讨培训活动。

7、召开阶段研究汇报会。将相关的研讨结果和实践结果进行对比、交流,把提升的经验升华为理论。举行全区范围内的优质整合课展示活动,并摄像。

第五阶段:总结表彰阶段(2009年4月——6月)

1、收集相关论文、课件、教学设计等材料,进行资料分类整理。

2、进行总结与反思,进一步修改理论模式。

3、召开课题组人员会议,撰写研究报告。

4、召开专家研讨会,指导编辑和撰写研究成果。

5、召开最终研究成果汇报会,邀请有关专家参加。

6、申请结题,接受总课题组验收。

七、具体分工

聘请合肥学院张福全教授为课题专家顾问。

组长:葛守稳,负责课题组全面工作。

副组长:张道玉,负责课题的论证及开题报告的撰写,对课题的研究进行组织和落实,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收集、整理以及结题报告的撰写。我校教师全员参与该课题研究,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将研究人员分为三组:

第一组(应用创新组)组员:汤长航、刘莹、孙自玲、丁净、胡朝群、骆念春、王贵红、王一鸣、汤敏、郑昌琴、陈琳、何丽、贺秀娟、孙维林、张靖方、周丽红、胡萍萍、董虎娟、周腊梅,负责研究、分析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一线工作;

第二组(积极推进组)组员:韦章萍、刘晓娟、李华敏、陈振华、李根华、陈自付、马永健、徐路、孙海慧、周盼盼,负责研究、分析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统计、归纳工作。

第三组(循序渐进)组员:徐尚平、王明仓、孙明江、张友贵、胡年志、刘小敏。

八、具体措施

1、课题组每人每月写一篇有关本课题的读书笔记;

2、课题组成员每周进行交流研究不少于一次,并做好记录;

3、课题组成员每学期至少上一节观摩课,写一篇案例分析,完成一篇调查研究报告,撰写二篇以上论文;

4、课题组每位成员每学期外出参观学习、观摩不少于一次,并做好口头和书面信息反馈。

5、课题组每学期请专家到校进行专门指导不少于二次。

九、主要观点

本课题研究关注有效教学技能在实践层面上的积极意义。首先,有效教学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联想、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效教学技能有助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期望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三、有效教学技能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有效教学和专业化水平。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有效的备课,有效的讲解,有效的布置作业,有效的辅导,有效的展开师生交往,才能达到有效教学。教师在追求教学的路途上,也会成就自己。

十、创新之处:

我们的研究围绕的是课堂教学各环节进行的,通过深入开展研究和探索,做到理论研究在实践中完成,实践活动在理论指导下完善。以用为本,以有效为目标,立足教育教学一线优势,致力于各学科实践运用的研究。

(1)激发广大教师渴望发展的内在精神需求,强调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强调终身学习,关注不同教师在专业上有特点的、有各自风格的、有区别的成长,绝不整齐划一。

(2)切实解决学校教育现存的问题、困难、及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以课堂实践为基点,着力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某些问题以及主动参与教改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3)通过教学反思架起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策略的桥梁,开展教师读书工程,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4)通过各种培训,使教师将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艺术的应用于教学实践,提升教育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十一、研究能力

课题组组长葛守稳校长是中学高级教师,曾担任高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长,是经开区首届教坛新星,从教二十多年,具有很强的教育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课题领导组其他成员分别是我校的教导主任和各科教研组长,都是多年工作在教育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其中不乏市、区级教坛新星和教学能手,还有几位有在中学从教的经历,对中小学教学和班级管理都有很深的了解;同时本课题组成员还多次在市、区级的论文评比中获奖。为了进一步提高课题组的研究能力,学校还聘请高校专家和合经区课题总负责人冯雪峰书记为我校的课题顾问。同时,学校还为课题组提供必要的研究经费和活动经费,为课题组成员参加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提供保障。相信我们的课题组会有很强的教育科研精神,承担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综合研究”这项课题研究。

十二、课题研究成果的形式

1、课题研究的论文编成论文集;

2、优秀教学设计、课件(光盘);

3、各阶段的反思与总结;

4、十三、参考文献

《有效技能》等

学生的成长记录、研究报告等。

第五篇:生物基因工程开题报告

生物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利用基因工程开发生产新一代产品

组长:计朝晖

成员:程遂、赛国杰、王沛君、贾璐、雷宗衡

班级:高二(1)班

指导教师:雷涛

时间:2011/11/26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利用基因工程开发生产新一代产品在食品、工农业、健康、环境、资源等多方面的应用。以及与理、工、农、医等科技发展和伦理、道德、法律等社会问题的密切关系。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利用基因工程开发生产新一代产品既是现实生产力,也是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潜在生产力。

2、利用基因工程开发生产新一代产品是解决人类面临的食品短缺、健康问题、环境问题及资源问题的关键技术。

3、基因工程的研究与发展,将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将人类社会带入新的历程,因此了解基因工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及时和重要的。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利用基因工程开发的新产品在农业上的应用

2、利用基因工程开发的新产品在工业上的应用

3、利用基因工程开发的新产品在医学上的应用

4、利用基因工程开发的新产品在环境保护上的应用

5、利用基因工程开发的新产品在国防上的应用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1、第14、15周确定课题,制作开题报告

2、第16、17周查找、收集资料,进行课题研究

3、第18周阶段性成果展示

4、第19、20周及寒假前期继续深入课题研究

5、寒假后期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撰写论文,进行后续工作,准备答辩材料

6、答辩

五、人员分工

程遂:开题报告

贾璐、赛国杰、王沛君:查找、收集资料 计朝晖、程遂:分析、总结 全体成员:成果展示 雷宗衡:撰写论文

五、课题研究的方式

1、网上收集

2、查阅书籍

3、收看电视专题栏目

六、成果展示形式

1、论文

2、相关资料、图片

3、PPT等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认识到现代生物基因工程开发生产新一代产品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健康、环境和能源等将开辟广阔的前景。

了解现代生物基因工程开发生产新一代产品在开发生物资源、农业、环境、工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下载开题报告(生物与信息技术的整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开题报告(生物与信息技术的整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物课题开题报告

    生物课题开题报告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

    生物课题开题报告

    生物课题开题报告 生物课题开题报告1 我校《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已通过xxx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立项(立项编号是xxxxx)。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

    生物课题开题报告

    生物课题开题报告 生物课题开题报告1 我校《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已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立项(立项编号是*****)。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

    现代信息技术开题报告

    现代信息技术开题报告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现代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生物论文

    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三角塘镇渔池学校 黄检桥 摘要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各门学科教学工作者也积极地开展学科教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的结合的探索,由于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开题报告(含5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与研究》开题报告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近几年,我校迅速发展,年轻教师急剧增加。年轻教师专业知识扎实,工作热情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本课题于2006年9月正式开题。现将课题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界,以计算机多媒体......

    生物研究性课题开题报告

    生物研究性课题个人开题报告 2012年4月3日星期二 昌江矿区中学高二(5)班 陈光鑫研究课题:酸奶的制作 引言: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杆菌发酵而成,牛奶经发酵后原有的乳糖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