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信息技术与设计生命
生物信息技术与设计生命
BIOMEC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THYNETIC LIFE
摘 要
本文所讨论的设计生命主要为设计微生物,设计微生物即通过生物技术将多种不同DNA片段结合在一起后导入剔除了遗传物质的细胞内使之成为一个全新的由人类设计的微生物。
本文一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简要阐述设计微生物技术的原理过程。第二章主要讨论分析设计微生物的利弊:一方面设计微生物对于当今社会意重大意义,如帮助环境保护、开发新能源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等;另一方面设计微生物可能造成极大的危害,如细菌武器等。
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阐述了对设计微生物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个人对于新型微生物的设想。
ABSTRACT The main topic of this essay is synthetic microorganism , synthetic microorganism is a kind of man-made life.Combine DNA pieces extracted from different organisms together to make new chromosomes ,then put them into a cell whose genetic codes has already been eliminated ,after the man-made chromosomes coming into force ,a synthetic life is made.There are three parts of this essay.The first par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of synthetic life.The second part mainly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synthetic microorganism may have on our society.On one hand , some certain kinds of microorganisms can be created to make contributions to environment protection ,fuel prod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n the other hand , synthetic microorganisms can do harm to our society if a designed virus is released.In the third part ,I express my own opinion and expectation on the future of synthetic microorganism technology ,and what kind of new microorganisms we shall create.关 键 词
设计生命 生物信息技术 设计微生物
KEY WORDS Synthetic life ;synthetic microorganism ;biological technology
引 言
生物科学作为科学研究之中发展潜力极大的一部分,在极短的时间内,大量的新技术被开发并应用到生活中,而微生物的设计,也是我非常关注的。
相较于已经广为人知的设计婴儿,设计微生物似乎因为缺少如婴儿那样具体宏观的表现,但是对于设计微生物技术,人们是绝对不可轻视的。
正因为微生物很多情况下不为人所察觉,如果微生物设计技术落入反人类组织之手,创造出可快速传播、抗药性极强且有一定潜伏期的新型病毒,便可以在无人察觉的情况下传播疾病,其后果是毁灭性的。
然而如果正确的使用这一技术,如创造出可以强力吸收温室气体的微生物,那对于可持续发展是有极大帮助的。
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通过本人对于设计微生物现况的理解,进而对于微生物设计的未来发展作出设想。
本文着重于通过讨论微生物设计技术被应用于不同方面时的不同影响,提高人们对于微生物设计技术的重视,进而分析微生物设计技术应当如何运用,在什么地方可以大力发展。
一、设计微生物技术的科学含义
1.合成人造DNA(1)合成较短的DNA片段,通过同源重组将DNA片段连接成较长的片段
(2)将人造DNA引入其他细胞
(3)人造 DNA中(已人为拼接入)的限制酶表达并将细胞中原有的遗传物清除,人造DNA开始在新细胞中表达,得到一个全新的人工设计的微生物。
简单来说,设计微生物就是将已有的各类基因在人类的操作下结合在一起,然后进行表达,这与设计婴儿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设计婴儿的基因来自人类,而设计微生物的基因来源是多种多样的。
二、设计微生物的社会影响
1设计微生物可以造福人类
1.1 解决温室效应与能源紧缺问题
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仅凭不断减少的森林与湿地已经无法维持全球的气温平衡,如果人们可以设计制造一种微生物,使得它能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为能量来源,或者可以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清洁能源的话,我们现在面临的种种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1996年,人们在1.5英里的深海中发现一种生活于沸水中的微生物,它以氢元素为能量来源,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这对于上述微生物的设计非常有帮助。
如果人们破译了该微生物的遗传密码,得到能够控制生物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DNA片段,并与其他基因拼接,创造出一种微生物,它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而生产出清洁能源或者其他对人类有益的物质,那么对于减轻温室效应、保护环境与缓解能源紧缺问题,将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1.2 制造疫苗
当流感袭来时,人们并不能及时得到疫苗。事实上,我们总是在某种疾病最肆虐时才有打疫苗的机会。而即使人们掌握了某种疾病的发病规律(比如季节、年龄等),我们也很可能要为打疫苗而在不同的时间去不同的地方,这实在是非常影响生活的,更何况,使用注射器会增加受感染的几率。而大量的接种会导致打错疫苗或重复接种。
如果能够把各种互不妨碍作用效果的疫苗组合在一起,不仅给生活带来便利,也可以减少医疗垃圾的产生,是个事半功倍的做法。
例如,某人对A类疫苗过敏,而对B、C类疫苗无过敏反应,并且B、C类疫苗可以同时接种,不影响各自的作用效果(如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合一疫苗),那么可以将疫苗B、C结合成一种混合疫苗,一次性接种。
2.设计微生物可以破坏社会
合成病毒
病毒的破坏力不小,结构却并不复杂。这也意味着它们可以为一些反人类组织所用。2002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生化专家埃克卡德·威尔默教授研究小组就曾合成出过结构相对简单的脊髓灰质炎病毒。这是人类第一次完全依靠化学途径成功合成病毒。
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巴里·布卢姆评价说:“红色警报真的拉响了!这篇论文意味着更为复杂的病毒可以被合成出来,甚至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的病毒也可以被合成出来。”
其实,对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生物实验室来说,这个研究小组的工作纯属“小儿科”。许多科学家早就相信,只要接受过一些科学训练,具备一些病毒基因组信息的知识,再加上一些常规的实验仪器,任何人都可以在实验室里合成出小儿麻痹症病毒,只不过这之前从来没有人做过尝试。
以此事实为基础,如果真的有拥有相应知识的人为反人类组织效力,那么他们可以将多种病毒的遗传因子混合,使得设计病毒拥有多种病毒的特质,如长达十五年的潜伏期(当疾病真正开始爆发,研究疫苗为时已晚),极强的传染性,像超级细菌一样的抗药性等等。那么人类的噩梦便降临了。
三、对设计微生物的未来设想
由第二章我们可以知道设计微生物技术具有双面性,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化弊为利。人之所以会出现腹胀等,是因为肠道内的微生物会产生甲烷,而甲烷是一种燃料。如果通过生物技术使得微生物产生甲烷的效率大大增强,让它可以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气体,然后将这种微生物引入动物的肠道内,让动物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制造燃料,在生长成熟后再宰杀,就等于是将养殖场和燃料制造厂结合在了一起。
以当今的养猪场和养牛场为例,大多数被饲养的猪与牛一生都挤在狭小的空间中,并没有多大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人们并不认为它们拥有道德感与自尊心,没有必要进行过优的对待。
在此背景下,可以将存储气体的容器设置于饲养场附近,气体通过管道来收集,管道一端连于储气容器,另一端接于动物的肛门,管道还可分为两根,上弯的一根收集因较热而上升的甲烷,下弯的一根收集排泄物进行沼气发酵。既使得饲养环境更好,也生产了大量能源。
而关于第二章中提到的疫苗改进法,人们需要接种疫苗,但是不管怎么制作混合多效疫苗,打针是不可避免的,为什么不能通过别的方法来接种呢。
有些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病毒可以通过水和食物传播(如霍乱),它们并非通过注射感染人体,却可以出现在人体的血液中,如果人们可以将病毒改造,使得它只能繁殖人为指定的代数,如乙肝疫苗中需要10微克的抗原含量,假如10微克是大约2n个抗原的质量,那么所设计的病毒只可以繁殖n代,然后用设计过的病毒将抗原携带或包裹,得到新型的疫苗。这种疫苗无需通过针管注射,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在水中加入适量的设计病毒饮用下去,便可以达到和注射疫苗一样的效果。
参考文献:
肠道疾病患者粪便中的产甲烷菌许宝孝 张达荣 苏皖文 肖树东
《人工合成病毒可能被恐怖分子利用》作者:亦云
北京科技报 2005-02-03 《Super Cells: Building with Biology》
Nina Tandon and Mitchell Joachim 《Current Opinion in Cell Biology》
http:// hi.baidu.com/dashan169/item/2aff3d21839dd752c28d595d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生物论文
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三角塘镇渔池学校 黄检桥
摘要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各门学科教学工作者也积极地开展学科教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的结合的探索,由于计算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形、光、声和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真实、生动、形象地展示生物的各种生理活动,显示生物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计算机软件运用了视、听并用的记忆效果,在帮助学生认识与记忆学习材料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教学 视觉刺激 听觉刺激 直观性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知识与学科教学结合有了更多的探索,我结合几年来在生物学科的教学实践,开展了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的探索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计算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形、光、声和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如讲“DNA结构和复制”一节,我采取声像点睛的方式,首先让同学们看一段课外阅读,思考什么是遗传物质,DNA为什么能控制性状的遗传,引导学生去探索DNA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然后打开显示器,就可出现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及代表各种化学分子的图形„„在复制过程中,首先出现一个旋转的DNA空间结构,有一个动态的自动解旋、碱基的配对和形成两条DNA分子的过程,这是在其他教学手段中所不能比拟的。在演示DNA分子复制 的同时,还可进行强化训练,也可自学练习。如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这就是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在计算机的显示器上如碱基配对不符,会发出“嘟嘟”的响声。(我用它的谐音“不不”)这就对学生出现了声刺激,如果对了会发出清脆悦耳的音乐声。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记忆深刻,课后练习时正确率达到90%。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极大的兴趣。
二、突出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并且能使微观世界宏观化 直观性原则是生物教学中一个重要原则。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真实、生动、形象地展示生物的各种生理活动,显示生物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如讲葫芦藓的生殖特点。葫芦藓个体小,生殖过程必须借助于水的条件才能完成。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示器上首先出现葫芦藓的完整植株,再把各个部分用分解的形式描述:其蒴帽和蒴盖脱落后,由孢蒴中放散出大量的孢子,孢子萌发形成原丝体、长出假根和芽体,由芽发育成葫芦藓植株(配子体)。配子体中的精子器和颈卵器放大,精子器中产生精子,借助水游到颈卵器中与卵细胞融合,完成受精过程。受精卵在颈卵器中进一步发育成胚,长出长柄„„。整个的显示过程形象逼真,给同学以直观的感受,使不易理解的教学难点轻松自如地解决。通过计算机软件的显示,90%的同学都能自己概括出葫芦藓的生殖过程。
三、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生理学科的特点是细微、动态、抽象。如人体的细胞、血液的流动和尿的生成等。这些均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但又看不见、摸不 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比如,讲血液循环时,过去我用“讲述 版画”的形式讲授,以语言讲述为主,板画为辅,虽然也能强调重点,但缺点是既不真实,也缺乏动感。如果应用计算机软件来显示这一生理过程,既能真实、艺术地再现心脏的结构和血液流动的动态过程,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在显示之前可设思考题,让同学带着问题去看。如心室收缩时,心房处于什么状态?血液为什么没有流回心房?心房收缩时心室处于什么状态?另外,教师可先出示模型,使同学对心脏的形态、大小,各部分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打开显示器,首先出现的是心脏剖面图。用光点把4个腔进行强化,接着就是瓣膜的强化。血管与4个腔相连,分别用红光和蓝光强化,然后就是心脏搏动和血流方向,说明心脏是动力器官,使同学进一步懂得心脏的重要性,为下节讲体育锻练对心脏的影响奠定基础。另外在显示过程中,可以根据时间放慢速度,边讲边显示。这样学生在形象化、趣味化的接受知识过程中,又得到教师适时、适度的强化,使这一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以后测验这一内容时,85%的同学都能用绘图的方式画出血流的方向,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掌握这部分内容。
四、能加快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速度,提高一节课的知识含量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运用了视、听并用的记忆效果,在帮助学生认识与记忆学习材料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葫芦藓的生殖和蕨类植物的生殖”这一节,过去用一节课时间特别 紧张甚至还需延长时间,现在通过运用软件教学,大大缩短学生对重点、难点的学习理解过程,仅用半节课就完成了。
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屏幕显示为生物教学提供更新的视觉刺激,通过声音为生物教学提供口技般的听觉刺激。生物教学采用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我们的教学结构,使我们的生物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将为培养我们的生物科技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第三篇:生物信息技术专业
生物信息技术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理学
门类:生物科学类
专业名称:生物信息技术专业
生物信息技术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专业,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展,这两门技术呈现出相互交叉的趋势,并产生了一门崭新的交叉学科---生物信息技术。
专业信息
主要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数理逻辑、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生物学、生物化学、高等多元分析、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引论、统计遗传学与基因作图、分子进化分析、基因组信息学、生物信息学软件工程、生物识别技术及应用等。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专业就业状况
毕业生可以推荐保送或考取硕士研究生,参与就业的毕业生大多数集中在北京、上海及沿海地区的知名IT企业、科研院所、大型国企、政府机关等从事生物信息技术方面的科学研究、开发应用或教学工作。院校分布(部分)
哈尔滨工业大学。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定稿)
浅论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视点。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新教材教学难度增加了,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生物教学课本中涉及的图、文、形、像很多,这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看,去听,去想。信息技术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吸引学生注意,降低理解难度。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增大课堂容量,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能力。本文就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本质、基本原则和途径、方法等做了一定的阐述。
关键词: 生物课程 信息技术 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的本质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是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提高生物学科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教学媒体,当它们与生物课程加以整合,即与生物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它们可以体现出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极为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所以研究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功能,使计算机溶入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具
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中学生。整合并非是将计算机与生物学科的简单结合,也并不能够解决生物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而是从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结合点,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从而提高生物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转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它强调的是“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技术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等资料,创设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和一个自主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主动去收集并分析有关生物知识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生物学问题
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生物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最终达到当前所学的生物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所以成为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三、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途径、方法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是关键问题。我日常教学设计的原则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协作学习;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个性化学习,激励学生创新,培养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不但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还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强调师生互动。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1、常用软件做为思维支持工具
思维支持工具不等于就是简单的课件制作工具。常规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往往要为一节课制作一个课件,课件使用的灵活性不大,而且在实施教学前要作大量的准备工作。其实计算机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如利用计算机中的图表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只要输入相应的数据,计算机在几秒钟之内便自动产生统计图,而且可以根据需要产生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这样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对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推断上,培养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实践表明,学生通过整合教学,既达到
了学会看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做出适当的分析与推测;又达到了学会用图表工具制作统计图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还激发了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
强大的信息加工能力是计算机的一个重要特点。让学生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收集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筛选,并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再进行组合和再创造,最终得到学习成果,有的学生还把学习成果制作成网页的形式。在这里,计算机一方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信息工具”的角色,促使他们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以“出版工具”的角色出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综合应用所学的语文写作、美术绘画和欣赏等多项知识完成研究报告,使知识内化并激活。
3、创设模拟实验的整合教学
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的时代。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为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许多在现实中很难做到的试验,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从而给学生以真切感,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例如《减数分裂》一课,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较为抽象,虽然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分裂的装片,但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只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某一个时期的图形,而减数分裂本身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并真正提高应用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模拟试验,设计制作减数分裂中“精子的形成”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整个过程可控性强,让学生自己操作,体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含义,帮助做出正确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和学习方式革命的紧迫性。
4、使用网站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指教师在指导下,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和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如: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大大地扩充协作范围,提高协作的效率、改革学习的方式。
遂然我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验研究中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和探索,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尽艰辛的过程,只有通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全体参与和不懈努力,才能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跃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2]陆建身.生物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3] 章剑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载《浙江教学研究》,2000年 [4]杨改学.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甘肃:甘肃省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5]庞国斌,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1年5月 [6]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融合,使初中生物课堂课堂充满了活力。整合教学时,我们教师遵循生物学习的规律,正确把握初中生物教学的特点,根据教学需要,找准融合的点,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和教学策略,使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科的整合达到无缝隙的的融合。
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是发散性思维的工具这个特点,形成教师与学生及机器间的互动,互相交流的学习环境及身临其境的场景来达到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这个目标。能够帮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更好的学习生物学这门功课,帮助学生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把静止的关系动态化,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有效地突破重难点,从而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融合点之一:课件使用
制作课件能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开放性。在编写课件程序时充分利用文本输入工具、视频导入工具和自定义动画等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双方的随机交流。
丰富我们的素材库,给学生多方位的感官刺激,多方位呈现生物知识,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另外,课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调度,便于呈现学生的不同体验,并验证学生学习的成效。例如,在本节课最后我们设计了一个“望图识病”的环节,直观呈现各种病症患者的图片,同时紧接着利用自定义动画的工具,验证学生的学习成果。
融合点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通过将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①例如:教学设计中迷你情景剧—医生救救我的环节,有了多媒体作为依托,参与表演的学生能及时借助幻灯片获取表演的内容,其他的学生可以非常清晰的领会表演者的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改革,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②利用文本输入等工具,将小组合作的任务清晰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小组合作有序高效开展。当小组交流展示时,课件又能紧密配合当前小组讲解内容,呈现相应图文,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让小组合作的效果达到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