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研究
界水中学 毛桃花
摘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学科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将多媒体与互联网等技术应用于生物学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提供了图、文、声、像等多元化的教育情况,以及协作学习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是激发学生自主发现,主动探索生物科学的兴趣和愿望的重要途径。本论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研究进行探讨。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生物学教学;整合1.前言The integration research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iology teaching
Taohua Mao
Abstract
With the multiple-applianc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nology in the domains of educaton,the ways of subject-discipline teaching has changed deeply,the integr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onlgy and biology also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It applies multiple-media technology and online technology to biology teaching and online teaching that supports pictures.sounds.words.photos ect.Multiple-culture education and inter-study circumstances.It stimulates students to self-research in biology-discipline.In this paper,I will try to discuss the research technology and biology technology in theory and practical.Key words mord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biology teching;integration 21世纪,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资源的开发性、教育对象的大众化、学生对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以及学习者的主体性等特点,都对传统学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于生物学教学而言这种挑战主要集中在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即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整合,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对生物教学的要求,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1]。本论文主要从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理论支持、整合的目标、整合的背景及整合所产生的影响等理论方面和从整合的示例和整合模式等实际方面来进行探讨。
2.关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理论支持
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可能性应从现代信息技术、生物学科的特点出发,还要寻求支撑的理论依据。在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这是进行现代信息技 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前提和基础。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信息技术的特点:资源的海量化,形式的多样化,活动的交互性,学习的主动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研究对象的生动和丰富性,生物及其环境的声、形、色等可用图片,电影和动画以充分展现;实验科学,对于一些宏观和微观的实验,如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可以凭借信息技术再现,这些都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3.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涵义
3.1课程概念的界定
“课程整合”就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2]即是使分化了的教育系统中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是指,各门原来相互分裂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而广义的课程整合是指课程设置的名目不变,但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包括例子、练习等)、学习的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相互渗透、互相补充,当这些相互渗透和补充的重要性并不突出,或者已经非常自然,到了潜移默化的程度时,就没有必要提出整合,反之,就需要强调整合。3.2 “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内涵
从现代教育理念来看,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是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生物教学过程之中[3]。它不仅仅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使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育融合为一体,从而提高教育质量,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之:一方面,它是21世纪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必将走进课堂。另一方面,从学科教学的角度看,“整合”是学科教学的一场深入改革。这场改革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在学科课程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利用不断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方式和方法,解决传统教育教学手段很难,甚至无法提出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以达到更高.更新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推进教育教学深层次改革的目标。
4.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宏观目标可以定义为:建设数字化的教育环境,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在生物课程整合中,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教师首先要具有终身教育的观念,并在实验整合的过程中通过逐步渗透,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态度。通过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通过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可以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此来丰富课堂教学,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中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了解更多的知识。还要采用多种整合模式,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生物教学的最终目标。(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课堂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就是听讲,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学会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与教师、同学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来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和展示知识。
5.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产生的影响
(1)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历来强调教学的直观性[3]。现代信息技术可提供多媒体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现代信息技术还可提供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内容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如多媒体电子教材;还可以提供网络传递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适时开放。(2)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助于实现分层次教学、个别化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学习内容、时间和空间;还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现代信息技术网络特性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协作式学习。(3)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准备教学的重要工具,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 自主学习状态;现代信息技术还有利于提高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作为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的工具。(4)现代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动机,实现了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也为生物远程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6.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
要使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起来,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6.1建立教育资源中心
有价值的教育信息资源库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没有教育信息资料的支持,整合也就无从谈起。下列教育信息的建设是当务之急。首先要建立教学图书中心,将大量有价值的,反映各类学科基本体系结构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图书加以数字化,在Internet上对所有社会成员开放,供所有人随意查阅;建立教育软件资料库,加强智能型软件和协作型软件的研究和开发。6.2有计划、有选择地开展在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的研究
生物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为现代网络技术可以为我们生物实验提供一项强大功能—虚拟现实[4]。这样就使得有些生物知识老师须通过网络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生物学者为了方便的进行生物研究,也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对一些数据进行处理。6.3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多媒体(1)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
一是在界面制作方面,要平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使用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5]。(2)根据内容选择多媒体
多媒体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课程都能运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些微观的现象或暂时观察不到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的过程,可通过微机模拟展示。再如,动物的个体发育,我们模拟一个池塘中蛙卵发育为蝌蚪的过程,再通过展示蝌蚪的变态发育,使学生印象深刻。(3)根据实验性质选择多媒体。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传统的生物实验能使学生参与实际实 验过程,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以及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CAI模拟实验所不可取代的。只有那些因条件有限而无法完成或完成效果不佳的实验才可考虑到计算机模拟。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米勒实验等,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收到良好的效果。(4)生物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设计平台[6]。
目前在生物学课程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平台主要有以下四种: a)Authorware 是当前生物课件市场化制作的主要平台。主要用于集成录象、动画等Avi、mpg文件和声音wav文件,并能控制这些文件的播放,具有一定的交互作用。生物学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动物的个体发育》、《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等可以用它来集成。
b)Powerpoint 主要用与演示类,能通过超链接调选所需要的文件。生物学中可以用来介绍一些科学史实,简单的实验过程、生活现象等。c)Flash用与gif 动画的制作,也可以直接以swf 文件成立独立课件。生物学中一些二维状态的渐变动画(如《植物的个体发育》、《酸雨》、《无丝分裂》等)可以由它来制作。特点是界面美观,渐变过程清晰,且占用的空间比较小,易于网上传输。d)Frontpage和Dreamweaver主要用于网页制作。生物学中主要用它来显示文本内容教多的知识,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7.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整合的具体途径[1]
信息时代的学习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信息技术以数字化为支持,应用到生物学教学过程后,引起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的数字化方向发展。7.1 数字化学习环境与生物课程相整合
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设施。如多媒体网络教室、校园局域网、因特网的宽带接入等。②资源。如生物学多媒体教材、课件、网络课程、生物学应用软件等。③通讯。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④工具。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7.2数字化学习资源与生物课程的整合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网站、电子邮件、数据文件等。数字化学习资源与生物课程整合,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
5(1)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
以课本和教参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因特网上相关的教育教学网站上丰富的学习资源,查询并下载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包括各种多媒体课件和最新的生物学成果等。学生则可以根据教师在校园网上提供的相关的链接,获取更多的生物学知识和观点。比如,生物引擎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生物学科科普之窗,http://wildbid.go.163.com,中学生物学教学资源网站http://swjx.myrice.com,现代生物图片库网站http://biogallery.yeah.net,中学生物学教与学网站http://bioedu.6to23.com,生物天地网网站http://duyong.myetang.com等。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不仅可以节省教师搜集教学素材和制作课件的时间,而且大大拓宽了师生的视野,同时增强了师生的现代信息素养。(2)开发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跨时间和空间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为例,介绍开发生物生物学网络课程的做法。在该课程的网页上,设计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重点讲解、扩展资料、习题精选等五部分,点击每一部分可以链接到相关的网页上。比如,在学习内容部分,根据教材的要求,我们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成四个部分:水分吸收、水分运输、水分利用和水分的散失,分别加以介绍。在重点讲解中,将渗透吸水的原理、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重
8.结论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可将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现象,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教学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7]。所以我们在学习生物学科的同时,应该大力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让它成为我们学习的强大的认知工具,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实效[8]。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我们只有更多、更好的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才会更有利于提高我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并且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致于我们能在这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玉.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整合[J] .生物学教学,2004;29(4):32-33. [2]张之政.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整合的认识和实践—以《基因的分离定律》为例[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136-138.
[3]钱天平.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整合的模式和策略[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5;27
[4]戴佳明,徐作英,黄均勤.生物信息化教学整合初探[J] .2004:316-317.
[5]秦忠民.浅谈在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整合[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11):1281-1282.
[6]梁芳.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整合的思考[J] .南昌高专学报,2005;(5):81-83. [7]王玲,汤文骏.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探索与思考[J] .中学生物教学,2003;(3):47-48.
[8]周桂馥,付淑玲.基于网络下的生物学教学—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生物学教学.科学教育[J] .2005;11(1):52-52.
第二篇: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
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络作为传播的新媒介正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随着学校校园网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会充分利用校园网上的教学资源进行学习。
一、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意义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被动地等待教师每个操作方法逐一讲解并演示,然后在老师课前准备的教学任务驱动下完成相关的练习。但是,在学生熟悉了这些方法后,却不能主动地将所学的方法运用到扩展的过程中去。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进行,信息技术教师从原来单向地向学生解读各种应用软件转变为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从而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获得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等。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
二、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面对开放的、虚幻的、信息量庞大而又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络世界,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很容易沉迷网络。所以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极其重要。
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整合仍将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主要领域。由于教育部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应用的高度重视和系统规划,20世纪的最初1 O年无疑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黄金发展期。而2005年之前的几年则无疑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界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培养、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理论探索、体系建构等方面夯实基础、蓄势待发的关键时期。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里,适合中国现状的、系统完整并相对独立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将出台,并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范围将逐步从零散自主走向系统普遍,整合的方式也将从粗放单一走向精细多样,教师的整合心态也将从浮躁的技术炫耀走向务实地追求课程实效。
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源于何处现已很难查明,但可以认为最初是源干课程整合的概念。整合一词,来源于英语的“integrative”意为:“使结合(with);使并入(into)I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来割裂
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刘茂森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字木前沿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根据自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由此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扩大化。信息化教学设计,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的主线,创设相关有具体意义的情境,将信息技术与完成任务有机整合,促进学生高级智慧能力的发展。我们还把教师的教学培训作为教材实施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同步培训,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这种设计模式融合了现代的教学理念、系统的设计方法和信息化的评价手段,体现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也代表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并可以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迁移,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信息化教学与信息化教学设计 所谓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在更深层面上,它还涉及到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再(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维持自己作为“专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课程与教村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推进,前我国不少中小学的硬件设施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无论是学的电脑台数还是拥有校园网的校数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在少数发达地区,多媒体计机、大屏幕投影设备和网络已进入了每一间教室。当前迫切要回答的问题是:怎样认识教的信息化?学校电脑拥有率的长与校园网的开通是否标志教实现了信息化?在信息技术已善了中小学的教学环境的地,这些技术是否被有效地使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究竟起多大作用?我们认为,对此需要冷静的思考和负责任的讨论,不能用硬件作为衡量教育信息化的惟一标准。以下我们提出一些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恰当地估计网络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发展网络教育首先必须考虑教育的网络需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网络需求是什么?网络教育与当前学校教育有怎样的关系?考虑清楚以上问题,才能恰当地估计网络对基础教育的影响。我们认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发展极不平衡,二是处于深刻变革之中。发展网络教育应该考虑以上特点,确定基本用户及其网络教育的需求。所谓发展极不平衡,是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当中的应用成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宏观政策、教育需求乃至人们的热情的指引下,无论是官员、学者,还是实践人员,无不投入到这一如火如荼的洪流中来。可以说,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方面我们投入
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如何证明我们的投入是有效的,又如何更明智、更经济地进一步进行投入呢?这是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问题。当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还存在着很多影响其有效性的问题:比如,把有无信息技术设备作为评估一个学校的标准,过分关注最新的技术或学校之间的攀比而不断购置先进的硬件设备。但是,由于软件或资源缺乏而没有真正地使用,更谈不上有效应用了;信息技术在有些地方只是在评优课、观摩课中使用,还只是教学的一个装饰。教师还没有真正地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或学科当中,而距离学生真正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工具就更远了。从中小学教育的实践方面来看,大部分仍然存在着盲目性,存在着资金和人员的极大浪费。技术本身是一个流程,技术能否真正促使教育目标快速、有效地达到,是要经过创新重组从而实现教学工作稳步进行的。
具体步骤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课改精神,立足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进取能力为重点,更新教师教育理念,积极抓住课改契机,切实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地位,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点,以及计算机特长兴趣发展需要,从实际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的需要入手,与各教研组积极合作,大胆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的教学研究,落实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使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有相应的提高。
二、工作目标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加强教学信息的交流,加大上网时间,加强理论学习、业务培训、技术技能的学习和研讨,使每位教师都具有运用信息技术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
2、加强学科教学:组织好教师积极参加市、区信息技术展示课的活动,并加强学校之间相互学习的机会,从而推动教师信息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
3、加强教育研究:运用教学理论知识指导工作,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使学校教学整体水平不断得以提高。
4、加强资源管理:鼓励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制作有创意、有实用价值和保留价值的教学课件。加强学校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做到资源共享。
三、具体工作任务
(一)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
1、抓好学校设施建设:
(1)积极推进多媒体网络活动室的开放。
(2)完善和维护好学校的校园网络。
(3)做好多媒体电化教室日常管理。
(4)认真做好各办公室电脑的维护。
2、加强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
(1)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加强考核工作,积极开展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引导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自由畅游。
(2)抓好竞赛项目,积极参与区信息技术相关活动,争取好成绩。
3、抓好教师培训
使全体教师熟悉教育信息网的有关知识,并用好信息化设备,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各自学科的整合。利用现有设备,结合教师意愿,开展蓝牙、相片制作等培训。
(二)努力推进教育手段现代化
1、全面提升现代化教学的水平,继续充实学校校园网络的素材,加强学校校园网络的管理和使用。
2、充分开放和利用现有电教设备,以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3、全面推进学校信息化工作,抓好信息化技术课的管理及普及,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在回顾和展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年历程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地想起了一位把科学教育引入学校教育的先驱,他就是1 9世纪英国杰出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他在1 844年撰写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提出“教育要为完满生活作准备”的教育目的,指出科技和教育以及二者的融合对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具有的巨大促进作用,强调学校教育理应重视科学知识和科学应用的教育,对近代学校课程体系的设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不仅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而且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任何一个想要在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个人都无法再漠视信息技术的存在。思科公司总裁钱伯斯先生有一段著名的话,用在这里描述新条件下的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在方兴未艾的新经济大潮中,谁把握了互联网谁就掌握了未来;谁开创了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谁就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三篇:现代散文教学研究
现代散文教学研究
一、散文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和比重
二、散文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散文?
现代散文定义,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二)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例如:魏巍的《依依惜别的真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4)哲理散文:这类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学习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
(三)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聚。“形散”指作者运笔自由,内容上面宽意广,结构上不拘一格,笔法上自由灵活,“神聚”指材料围绕主题而展开,“散”得有度。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三、散文的教学重点
四、我总结的散文的鉴赏技法
我认为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如《长城》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阅读《兽·人·鬼》,就必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 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4、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5、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⑴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⑵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⑶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⑷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⑸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6、注意讲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散文经常运用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应、悬念、衬托、过渡等,因此教师在讲授散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点出文章的写作技巧,以便于学生鉴赏学习。
7、借助想象,领会文章的神韵,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8、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是语言美。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集哲理、诗情、画意于一身。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9、讲解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生物论文
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三角塘镇渔池学校 黄检桥
摘要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各门学科教学工作者也积极地开展学科教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的结合的探索,由于计算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形、光、声和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真实、生动、形象地展示生物的各种生理活动,显示生物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计算机软件运用了视、听并用的记忆效果,在帮助学生认识与记忆学习材料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教学 视觉刺激 听觉刺激 直观性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知识与学科教学结合有了更多的探索,我结合几年来在生物学科的教学实践,开展了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的探索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计算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形、光、声和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如讲“DNA结构和复制”一节,我采取声像点睛的方式,首先让同学们看一段课外阅读,思考什么是遗传物质,DNA为什么能控制性状的遗传,引导学生去探索DNA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然后打开显示器,就可出现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及代表各种化学分子的图形„„在复制过程中,首先出现一个旋转的DNA空间结构,有一个动态的自动解旋、碱基的配对和形成两条DNA分子的过程,这是在其他教学手段中所不能比拟的。在演示DNA分子复制 的同时,还可进行强化训练,也可自学练习。如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这就是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在计算机的显示器上如碱基配对不符,会发出“嘟嘟”的响声。(我用它的谐音“不不”)这就对学生出现了声刺激,如果对了会发出清脆悦耳的音乐声。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记忆深刻,课后练习时正确率达到90%。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极大的兴趣。
二、突出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并且能使微观世界宏观化 直观性原则是生物教学中一个重要原则。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真实、生动、形象地展示生物的各种生理活动,显示生物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如讲葫芦藓的生殖特点。葫芦藓个体小,生殖过程必须借助于水的条件才能完成。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示器上首先出现葫芦藓的完整植株,再把各个部分用分解的形式描述:其蒴帽和蒴盖脱落后,由孢蒴中放散出大量的孢子,孢子萌发形成原丝体、长出假根和芽体,由芽发育成葫芦藓植株(配子体)。配子体中的精子器和颈卵器放大,精子器中产生精子,借助水游到颈卵器中与卵细胞融合,完成受精过程。受精卵在颈卵器中进一步发育成胚,长出长柄„„。整个的显示过程形象逼真,给同学以直观的感受,使不易理解的教学难点轻松自如地解决。通过计算机软件的显示,90%的同学都能自己概括出葫芦藓的生殖过程。
三、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生理学科的特点是细微、动态、抽象。如人体的细胞、血液的流动和尿的生成等。这些均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但又看不见、摸不 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比如,讲血液循环时,过去我用“讲述 版画”的形式讲授,以语言讲述为主,板画为辅,虽然也能强调重点,但缺点是既不真实,也缺乏动感。如果应用计算机软件来显示这一生理过程,既能真实、艺术地再现心脏的结构和血液流动的动态过程,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在显示之前可设思考题,让同学带着问题去看。如心室收缩时,心房处于什么状态?血液为什么没有流回心房?心房收缩时心室处于什么状态?另外,教师可先出示模型,使同学对心脏的形态、大小,各部分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打开显示器,首先出现的是心脏剖面图。用光点把4个腔进行强化,接着就是瓣膜的强化。血管与4个腔相连,分别用红光和蓝光强化,然后就是心脏搏动和血流方向,说明心脏是动力器官,使同学进一步懂得心脏的重要性,为下节讲体育锻练对心脏的影响奠定基础。另外在显示过程中,可以根据时间放慢速度,边讲边显示。这样学生在形象化、趣味化的接受知识过程中,又得到教师适时、适度的强化,使这一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以后测验这一内容时,85%的同学都能用绘图的方式画出血流的方向,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掌握这部分内容。
四、能加快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速度,提高一节课的知识含量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运用了视、听并用的记忆效果,在帮助学生认识与记忆学习材料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葫芦藓的生殖和蕨类植物的生殖”这一节,过去用一节课时间特别 紧张甚至还需延长时间,现在通过运用软件教学,大大缩短学生对重点、难点的学习理解过程,仅用半节课就完成了。
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屏幕显示为生物教学提供更新的视觉刺激,通过声音为生物教学提供口技般的听觉刺激。生物教学采用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我们的教学结构,使我们的生物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将为培养我们的生物科技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第五篇:教师职业与现代信息技术
教师职业与信息技术
马小芳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只有利用好信息技术,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由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每一位教师都要端正思想,要有一个崭新的理念,要充分认识到利用好信息技术进行教育工作的重大作用
一、信息技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1、教师要掌握新课程改革的脉搏,力求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新课程改革是当今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进一步思考,新课程怎样教,怎样教得更好,成为参与课改的主要实验者。
2、教师要更新观念,明确职责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21世纪对教育需求的特点也就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需求的特点。1995年5 月日本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一项在基础教育领域中有重大影响的试验研究项目:“100所中小学联网试验研究”。他们之所以投入大量资金实施这个项目,其目的是为了能培养出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很强的学生。他们认为具有这样一种能力对于能适应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是至关重要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每一位教师都要端正思想,要有一个崭新的理念,要充分认识到利用好信息技术进行教育工作的重大作用。
二、加强教师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的培养
对教师的培养,主要是面向不同学习领域的学科教师,在我国目前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中,主要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艺术、技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学习领域。因而在培训中主要通过适当的活动设计,引领教师理解教育技术应用于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的可能性与有效性,形成面向特定单元的综合化教学设计能力。重点要培养教师的以下能力:
1、指向单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通常意义上的单元,都是和具体的学科相联系的,但是,学科本身是与知识技能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它一般以特定的经验领域对不同的知识门类进行系统的划分。新课程理念下,基于单元的学习主题通常是覆盖多个学科领域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能够结合自己所在的学科,另一方面要能对其它学科知识领域有所关注,从而确定合适的学习主题,并巧妙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形成综合性的、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能力。
2、基于项目或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设计能力: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在中小学教学的实践领域,有着丰富的教学方式,我们将不同的教学方式归纳为授导型与探究型两大类,新课程主张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依然离不开这两种基本教学形式,在单元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能够根据目标的要求,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并通过适当的项目和问题的设计,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与潜能。
3、主题资源的设计与创建能力: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不断增长的过程,而知识的增长离不开对现有知识的理解与思考,在确定了学习主题并组织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需要选择与组织合适的资源供学习者学习,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导学习者丰富主题和完善资源,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展示教师和学习者的个性,最终形成与主题相关的、有鲜明个性与特色的主题资源。
4、学习过程的组织实施、信息化监控与评价能力:单元学习活动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有效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学习风格等因素上表现出来的差异将会引起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师需要不断关注学习过程中各学习者或学习小组的状况,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并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不断补充和调整相应的资源,保证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
5、教育技术的适时应用能力:具备了合适的技术支持,但是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应用技能,教学效果同样不能令人满意。教师除了要能完整领会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外,还应能适当关注本领域的变化,并巧妙掌握技术支持教学的时机,适度引导,以达到教育技术的效能最大化。
不同的教师,或者同一教师的不同成长阶段,对教育技术的需要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的外在表现就是对教育技术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为满足专业发展需要,对各级各类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培训学习,对于广大教师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三、加强培养学生关于信息技术的认知水平和使用能力
我们让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要求他们用新的理念来对待新的事物,使他们认识到,计算机是工具,我们一定要用足这一工具。学生要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象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这样才有利于提高他们对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的认同感。
1、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各中学,在初中阶段根本没接触过计算机,对信息技术的了解是一片空白。在教学中,我们全方位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向学生演示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增加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和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欲望。上网聊天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因而学生在学习汉字输入时,教师可以开放聊天室让学生尽情聊天,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这种技能。
2、改革教与学的过程,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在传统的教学中,当学生做完作业后,就直接把作业交给教师,对于学生作业的评价也是由教师一个人完成的,其它学生无法参与。而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环境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网上看到其它同学的作业,并能通过网络对别人的作业提出帮助性的反馈意见。而且教师可以把对每个学生的反馈意见保存在网上,经过一段时间后,把累积的反馈意见作为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参考。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对某个学生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个别反馈,学生收到教师的反馈信息后,如果没有完全理解,则还可以继续与教师交流,直到完成对问题的理解。
3、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要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我们能够尝试进行“局域网的教学模式”,达到了人机交互双向多向互动式的教学目的,大大提高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数量、质量、速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们还在课堂上应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模式”,由几个兴趣、个性、学习倾向、学业成绩等几个方面相近的学生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使课堂教学更加民主、科学。
4、应用“个别化教学,个别化辅导”的模式,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要求,适应每个学生现有的水平。一些农村的学生,以前都没有接触过电脑,一下子接触感到很突然,不知所措。当他们看到一些城镇学生熟练地操作电脑时,他们更感到自
己的差距。有时,一些学生迅速敲打键盘发出的声音对这些农村的学生更是产生了刺激。因则这种个别化教学辅导的模式对农村的学生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5、营造学习信息技术的氛围。当前,以多媒体和internet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化。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学生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因而,要让学生能一同了解课本以外的信息、一同进步。我们根据学校现有网络环境,尽可能开放计算机房让学生学习;组织计算机信息小组,向学生推荐好和计算机刊物和最新信息资料;组织“信息技术沙龙”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学习心得的机会。
6、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要积极开展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选拔优秀的计算机学科教师担任教练。采取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对同一个问题,要求学生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每一位学生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网页制作和网上聊天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可以组织学生制作网页,以及在老师的指导下,编写网络聊天室,使学生在学习任务完成之余感受网上虚拟境界和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四、摸清摸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视觉驻点,加强师生沟通
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进行制作课件,而课件质量的好坏不但与教师的制作水平有关,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学生的“胃口”,要与他们的“胃口”对路。而这一“胃口”就是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视觉驻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经常性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要经常深入学生群体,想学生之所想,听学生之所听,看学生之所看,多聊聊,多听听,多看看,了解学生的语言特点,掌握他们的认知方式,这样才能制作出学生能够接受,对其“胃口”的课件。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结合,从教师、学生这两个教学的主体出发,抓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出现的主要矛盾,从而充分完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使其真正发挥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