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脂肪(实验教案)
●题目: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实验教案)●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鉴定所用试剂、材料,懂得选材的要求。
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步骤,归纳出生物组织中物质鉴定的一般原理。能力目标
1.能正确选取鉴定所需试剂。
2.能熟练使用低倍镜、制作徒手切片、临时装片,了解规范使用高倍镜的方法。3.明确观察对象,正确说出鉴定过程中试样的颜色变化,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解释实验现象,作出结论,填写实验报告册。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脂肪的基本方法。
落实方案:教师可先在植物油中加入苏丹Ⅲ染液进行脂肪鉴定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颜色变化,归纳出本实验的基本原理,进而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组织细胞中脂肪的鉴定方法。●教学难点:
观察生物细胞中的脂肪需要制作徒手切片、临时装片及规范使用显微镜。突破策略:教师演示并指导学生进行,先掌握要领的学生可指导小组内成员,最后各小组成员间讨论交流制作徒手切片、临时装片及规范使用显微镜的经验。●教学方法:
演示----讲授----合作探究
●材料用具: 实验材料
植物油 花生种子(实验前需要浸泡3-4h)实验仪器
双面刀片 滴管 载玻片 盖玻片 毛笔 吸水纸 显微镜 实验试剂
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 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 蒸馏水 ●课前准备
学生8人一组,分为若干小组。●教学过程
导入: 生物体内有许多种化合物,如水、无机盐、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等等,如何鉴定这些物质的存在,也是生物学的研究范畴。本节课,我们就来尝试鉴定花生种子中脂肪的存在。讲授新课:
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如初中学过的淀粉遇碘液变蓝色(板书:淀粉+碘液→蓝色),脂肪也有其特征性颜色反应。请同学们注意下面的演示实验,仔细观察向装有植物油的试管中加入的显色剂种类及相应颜色变化。(演示植物油的鉴定实验)引导学生写出脂肪鉴定的基本原理(板书: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脂肪+苏丹Ⅳ染液→红色。)
提问:
1、一般通过显色反应鉴定物质时,对实验材料自身颜色有无要求? 启发学生回答(最好是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组织,这样可以避免材料自身颜色对实验结果颜色的掩盖。)
2、花生种子子叶细胞中富含脂肪,怎样鉴定脂肪的存在? 启发学生回答(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染色观察。)
3、能否直接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怎样做? 启发学生回答(用花生种子子叶切薄片,染色后制成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
4、预测能看到什么? 启发学生回答(橘黄色的物质)
讲述徒手切片动作要领,并演示。随后指导学生学习实验教学指导操作上的方法步骤,明确操作要点、观察对象,要求学生进行操作练习。
⑴取材:取一粒浸泡3~4小时的花生种子,去掉种皮。
⑵切片:用刀片在花生子叶的横断面上平行切下若干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待用。(强调左手捏住花生子叶两端,右手用刀片将子叶削去一层,形成平面,再用刀片将花生种子子叶削成极薄的一片。)
⑶制片:从培养皿中选取最薄的切片,用毛笔蘸取这极薄的一片,放在载玻片中央;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3min(如果用苏丹Ⅳ染液,染色1min);吸水纸吸去染液,再滴加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用吸水纸吸去花生子叶周围的酒精,滴一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⑷观察:先在低倍显微镜观察,找到花生种子子叶的最薄处,移到视野中央,将物象调节清楚,换高倍显微镜观察。
(教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学生徒手切片操作、高倍镜使用方法。领悟快、实验现象明显的同学可去指导同小组成员。)实验结果、分析:视野中被染成橘黄色、圆形、透亮的小颗粒是脂肪颗粒。交流、合作:各小组之间相互介绍切片、玻片制作经验、体会。讨论完成实验课后习题。教师总结生物组织物质鉴定的一般思路。
●实验反思:
徒手切取花生子叶薄片难度较大,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可以考虑改用花生子叶研磨成泥状,使花生泥呈一薄层均匀分布在盖玻片下,以便观察。
第二篇:幼儿膳食--脂肪教案
幼儿的膳食-----脂肪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食物是人类生命的基础。通常,一个人在完全不进食的情况下,生存时间只有7天左右,足以可见食物对于人类的重要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于吃的要求不再只是“填饱肚子”这么简单,现代人的更高要求是要吃的健康,吃的营养。这一点,对于代表着人类“希望”的幼儿更为重要。
6岁之前是幼儿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如果幼儿所获得的营养物质不足,就会阻碍幼儿的发育,甚至会影响幼儿智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幼儿在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为孩子提供科学合理的膳食,才能培育出健康、聪明的宝宝。
板书:幼儿的膳食
维持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需要各种营养成分,这些营养成分我们称之为营养素。我们通常所说的六大营养素,是指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水。对于幼儿的身体和智力发展,六大营养素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缺一不可。
上一节内容我们学习了蛋白质,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脂肪。一提到脂肪这个词,相信大家对它并没有什么好感。近些年,因肥胖得病甚至致死的报道,经常会见诸各种媒体,美国关岛的男子里基 那普提,生前体重400公斤,是当时世界上最胖的人,胖的连说话都费劲,更别提站立和移动,甚至需要呼吸机来维持生命。最后于2012年11月去世。中国的第一胖孙亮,体重达300公斤,2014年4月因多器官衰竭死亡,年仅22岁。这些例子让现代人似乎产生这样的共识:远离疾病就要远离肥胖,远离肥胖则必须远离脂肪。那么,脂肪真的是万恶之源吗?
许多爱美的女孩子视肥肉脂肪为万恶之源,刻意减肥以致影响健康。举一个例子:法国名模伊莎贝尔 卡罗,因减肥导致精神性厌食症,吃啥吐啥,体重仅有27公斤。2010年因营养极度缺乏而去世,年仅28岁。其实瘦有瘦的精彩,胖有胖的韵味,我国古人就有“环肥燕瘦”之说。对于现代的年轻人,美,第一位的是要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灵。如果不是过于肥胖,就不用为减肥而刻意远离脂肪,保持适度即可,因为脂肪也是人类必需。
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脂肪的重要生理功能。
在六大营养素中,给人体提供热能的是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其中1克脂肪能提供9千卡热量,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两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脂肪成为了人体储存热能的仓库,储存相同的热量,脂肪所占的体积更小,更加经济。我们每天从食物中摄取葡萄糖,脂肪,除了供给人体热能消耗外,剩余的部分就会转化成脂肪,以体脂的形式储存于体内,当人们需要能量时,再分解体脂来提供能量。这也告诉大家,仅仅靠节食并不是好的减肥方法,还要加强锻炼,消耗体脂。
脂肪这一高效供能的物质还可以起到保护蛋白质的作用。三大功能物质中,先利用碳水化合物,然后是脂肪,只有当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不能满足需求时才会动用蛋白质,但一旦达到需要蛋白质供能的情况,此人已处于严重营养不良的状态。所以脂肪的存在可以保护蛋白质,让其发挥更加重要的功能,避免大材小用。板书:供能
细胞是生命的最初形态,在细胞出现之前,浩瀚的海洋中只有一些有机物的存在,后来以脂类为主要成分的细胞膜将细胞与它周围的环境分隔开,从而使生命从原始的浓汤中脱颖而出,进而向更加复杂的形式演化,才出现现在这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现代的生命体,无论人体动物还是植物,脂肪依然是构成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成分。因此毫不夸张的说,没有脂肪的存在,就没有生命可言。
板书:构成细胞和组织
人体内的脂肪分为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
内脏脂肪指的是脏器周围的脂肪,它能减少运动所造成的摩擦,可以起到固定和保护内脏的作用。这个在生活很多实例中可以得到体现,比如我们小时候都喜欢玩倒立的游戏,当我们的身体完全向下的时候,我们的心脏,肾脏等器官仍处在原来的位置,并没有因为我们的身体的倒立而跑到嗓子眼的位置,脂肪在这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小到大,我们的身体都要经受各种不同的冲击力,小朋友打架,自己玩耍时不小心的碰撞,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内脏脂肪对这些冲击力产生缓冲作用,避免我们的内脏遭受影响。
皮下脂肪是指储存于皮下的脂肪组织,人体的脂肪大约有2/3储存于皮下组织。皮下脂肪作用就像是一件厚厚的棉袄,减少体热的散失,保持体温。这就是为什么胖人耐寒性更强的原因。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正是由于体内有较多的脂肪,才能够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中生存,但是他们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很低。由此可见脂肪既可以固定保护内脏,又可以维持体温。板书:保护内脏,维持体温
如果大家看过脂肪的分子结构可以知道,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构成的三酰甘油酯。甘油的分子很简单,而脂肪酸的种类和长短不一。所以脂肪的性质和特点主要取决于脂肪酸。那么我们有必要对脂肪酸多一些了解。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动物油脂,如牛油,猪油,羊油等主要含饱和脂肪酸,熔点较高,所以在室温下是固态;饱和脂肪酸的营养价值比较低,常吃可以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增高,加快动脉硬化,不利于人体健康。植物油脂主要含不饱和脂肪酸,熔点低,室温下呈液态,如大豆油,瓜子油等。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价值很高,对人体十分有益。对幼儿的生长发育更为重要,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它可以提高脑细胞的活性,增强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在一些幼儿的保健品宣传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广告词“富含DHA,EPA,亚油酸,亚麻酸等”,就是指的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是我们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需要从食物中获得,所以又被称为必须脂肪酸。深海鱼中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给幼儿适当摄入。
板书:维持人体正常功能
维生素A/D/E/K是脂溶性维生素,溶解在脂质中被吸收,所以脂肪可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第三篇:脂肪烃(第一课时)说课教案
脂肪烃(第一课时)说课教案
龙文教育杭州钱江新城分校
闫晓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功能
脂肪烃是有机化学中的基础物质,包括烷烃、烯烃、炔烃等,本节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烷烃、烯烃、炔烃的结构和性质及其应用,使第一章中的比较概念化的知识内容结合了具体物质而得到提升和拓展。结合脂肪烃的性质,进一步学习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及聚合反应等有机反应,为后续各章节中其他烃及烃的衍生物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为分散重难点,我们将第一节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完成“烷烃、烯烃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及烯烃的顺反异构”这一部分内容。在<<必修2>>中已经介绍了甲烷、乙烯等烃的典型代表物,但没有涉及有机物类别的概念,而本节在复习典型代表物性质的基础上,将内容提升到了类别的性质。
烷烃和烯烃的性质在<<必修2>>中已经涉及,本节通过“思考与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教材中对烷烃和烯烃的性质也有简要的陈述,但陈述角度不同。如从认识分子组成及结构变化的角度来陈述烷烃和烯烃的化学性质,突出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及聚合反应等有机反应类型。结合烯烃的结构特点,作为烯烃知识的提升,介绍了顺反异构现象。
因此,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将甲烷、乙烯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烷烃和烯烃。同时通过对比烷烃、烯烃同系物的结构、性质上的相似性、递变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的演绎思维、类比推理和迁移能力。而对于烯烃的顺反异构这部分内容是教材新增加的,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只讨论教材中的有关内容,不再扩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烷烃、烯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2、加深对加成反应等有机反应的理解。
3、初步了解烯烃的顺反异构。【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学习的思想在化学学习中的运用。
2、通过对比甲烷和乙烯的结构、性质让学生推断烷烃、烯烃的结构和性质,培养学生的演绎思维、类比推理和迁移能力。
3、进一步巩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分组协作能力。
3、通过知识的递层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索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掌握烷烃、烯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烯烃的顺反异构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学生在《必修2》已经学习了一些有机化学知识,如甲烷、乙烯的结构和性质;烷烃和烯烃的性质在《必修2》中也已经有所学习,这为本节课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另外,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及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同时都有乐于展示自我的特点,为开展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条件。但学生了解的知识没有上升到类别的性质,缺乏系统性。烯烃的顺反异构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三、教法及学法
1、对比分析法
通过对比甲烷、乙烯的结构特点,分析二者性质的区别。
2、演绎推理法
运用已有甲烷和乙烯的知识,通过逻辑演绎,推导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及性质。
3、实验探究法
学生通过动手插球棍模型,探究丁二烯的顺反异构,同时加深了对空间异构体的理解。
4、多媒体辅助法
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静态事物动态化,将抽象事物直观化,以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程序
环节
一、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介绍糖块游戏:品尝糖块,汇报糖块共有哪几种口味? 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分组协作能力
2、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指出分类学习是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重点研究代表物运用演绎推理获知其他物质的性质是有机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过渡引入:将下列有机物分成两组,并按顺序填入下表。深入探究:
1、分组的依据是什么?
2、还可以依据什么将他们分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回答,对比分析烷烃烯烃的结构不同点,进一步体会分类学习的思想在化学学习中的运用。并强调结构决定性质,结构上的相似性说明性质上有相似性。
环节
二、回顾旧知,演绎推理
引导思考回顾1:
1、依据甲烷的性质推断烷烃可能具有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完成相关方程式的书写。引导思考回顾2:
1、依据乙烯的性质推断烯烃可能具有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完成相关方程式的书写。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烷烃、烯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比甲烷与其他烷烃的结构异同,推测烷烃性质的相似性及递变性;以及对比乙烯与其他烯烃的结构异同,推测烯烃性质的相似性及递变性。培养学生的演绎思维、类比推理和迁移能力,并进一步巩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强化烷烃和烯烃的性质,巩固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环节
三、分组探究,探求新知
指导学生动手:
用老师提供的球棍模型扎出CH3-CH=CH-CH3的模型,并观察思考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老师讲解新概念:烯烃的顺反异构
设计意图:烯烃的顺反异构是本节的一个难点。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模型,并与同组其他同学作品对比,发现CH3-CH=CH-CH3 有两种不同结构,从而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索精神,为讲解做好铺垫。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环节
四、总结所学,检测提高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收获
展示测试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本节课学习的回顾,了解自己掌握了哪些新知识,在学习方法、能力上有哪些提升。并通过测试题,既让学生巩固所学,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环节
五、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1)课本P36:1、2、3、4、5五个题
(2)调查一下同学们生活中接触到的塑料哪些是聚乙烯哪些是聚氯乙烯?如何区分它们?
设计意图:课本习题为巩固所学,调查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会观察。
五、板书设计
脂肪烃(第一课时)
一、物质的分类
二、烷烃的结构及性质
三、烯烃的结构及性质
四、顺反异构
第四篇:高中生物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推荐)
高中生物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实验为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第一个实验,既要体现高中生物新课标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我首先在讲清楚整个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演示,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实验材料,自主进行实验,并且进行交流和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二、实验内容分析
对于生活中常见植物组织中富含的有机物,学生并不陌生,在此基础上教材安排了对这些有机物的检测,体现了高中生物课程基本理念要求: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难度适中,学生感兴趣也容易接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及
实验能力得到提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植物组织中富含的有机物
(2)区别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
2.能力目标
(1)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可溶性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2)通过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及合作能力,初步掌握实验设计方法,提高学
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其他方法
(2)将教材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同学们认识到
生物这门课程的价值
四、教学重和难点
教学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观察
教学难点:区分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及实验注意事项
五、授课课型 实验课
六、计划课时 1课时
七、教学流程图
八、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情景创设):(教师提前在实验台上摆放了苹果、花生、牛奶、豆浆、鸡蛋等食物)
师:同学们,讲台上放了一些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常吃的食物,大家也知道苹果中糖类的含量很高,花生中脂肪的含量较高,而牛奶、豆浆、蛋清中含有较高的蛋白质,那么你们有没有思考过,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检测这些有机物呢?
(学生思考)
师: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种科学的实验方法,这也是我们高中学习生物以来碰见的第一个实验,希望大家认真学习。
2.教师讲解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淀粉的检测方法
(一)实验原理
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新制的Cu(OH)2溶液与—CHO(还原糖的醛基)反应)
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或脂肪+苏丹Ⅳ染液→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碱性条件下Cu2+ 与肽键反应)
淀粉+碘液→蓝色
(二)材料用具
实验材料:苹果匀浆,浸泡过的花生种子,豆浆,鸡蛋蛋白稀释液,马铃薯匀浆,西瓜匀浆,番茄匀浆,鲜肝研磨液
用具:双面刀片,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三)实验步骤 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选材
组织样液(去皮制浆-单层纱布过滤)
取组织样液2ml 加入斐林试剂1ml(现配现用,混合均匀)
水浴加热2min(50℃-65℃)
观察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注意事项:
① 选材时选取含糖量较高的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组织,排除色素对显色的干
扰,苹果、梨最好
② 斐林试剂要现配现用,混合均匀
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取材(将子叶切成薄片,取最薄切片)
制片(滴2-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3min→酒精去浮色→制成临时装片)
观察:脂肪颗粒被染成橘黄色(先低倍镜后高倍镜)
注意事项:
① 选取富含脂肪的材料,如花生种子,实验前浸泡3h~4h ② 染色时间不宜过长,以防细胞的其他部分被染色 ③ 装片制好后应及时观察,放置时间过长脂肪会被酒精溶解
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取材2ml(豆浆或蛋清稀释液)
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
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
观察:溶液变成紫色
注意事项:
① 若选取蛋清,应充分稀释,否则与双缩脲反应后会沾在试管壁上,反应不彻
底,也不易清洗
② 加入双缩脲试剂时,先加A液后加B液,B液的量不能过多,否则A液与B液反应生成的CuSO4使溶液呈蓝色,遮盖生成的紫色
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取材2ml
加入2滴碘液,摇匀
观察:溶液变蓝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注意观察,并完成表格,演示结束后将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上,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结果作比
较。
有机化合物名称 还原糖 脂肪 蛋白质 淀粉
检验试剂
实验现象
4.教师在课前准备好丰富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由选择实验材料,并对所选材料中所含的有机物做出预测,进行实验。教师对于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
5.相互交流
实验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将各自小组的情况作以汇报,相互交流,分享实验结果,对于在交流中提出的问题,探讨解决。
6.小结
请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脂肪的还原糖的鉴定
鉴定
蛋白质的鉴定
淀粉的鉴定 富含淀粉 去皮,研磨 富含还原糖,材料的富含脂颜色为白色或选取 肪
近于白色 材料的去皮、研磨 浸泡
处理
富含蛋白质
稀释
染色和试剂的现配现用,混洗浮色
先加A液后加B液
使用 合均匀 时间不宜过长 新制的Cu(OH)2溶液反应的与—CHO(还原--本质
糖的醛基)反应
--
碱性条件下
Cu2+
与--肽键反应
7.反馈
(1)将面团包在纱布中在清水中搓洗,鉴定黏留在纱布上的黏稠物质和洗出的白浆用的试剂分别是()
A.碘液、苏丹Ⅲ溶液 B.双缩脲试剂、碘液 C.斐林试剂、苏丹Ⅲ D.碘液、斐林试剂
(2)下列关于生物组织中三大有机物的鉴定操作步骤,正确的是()A.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脂肪滴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均后再加入乙液 D.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配现用
九、板书设计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可溶性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新制的Cu(OH)2溶液与—CHO(还
原糖的醛基)反应)
2.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或脂肪+苏丹Ⅳ染液→红色 3.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碱性条件下Cu2+ 与肽键反应)
4.淀粉:碘液→蓝色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学生高中以来接触的第一节生物实验课,难度不易过大,要能激发起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提起学生的动手欲望,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来,但是教师在讲解实验时要注意方法,要既有条理又易于理解,语言既生动又严谨,演示实验时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学生做实验时,要及时纠正出现的错
误。
第五篇: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河北北方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姓 名: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教授(主任)
【摘 要】 目的 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病理机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收治的5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此类病人均在手术后3~7 天发病,通过挤压切口,加压包扎,拆除部分或全部缝线,TDP照射,引流,换药和Ⅱ期缝合等措施均达到切口愈合。结论 皮下脂肪组织肥厚和高频电刀及操作不当以及手术操作不当可诱发此病,早期发现和及时局部处理是治愈的关键。
【关键词】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高频电刀;手术技巧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肥胖人群逐年增多,再加上高频电刀的广泛普及与应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创口愈合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延长了愈合时间,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及早发现和恰当的处理,能缩短疗程,减轻医生压力。我院1996 年1 月~2010 年12 月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58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18 例,女40 例,年龄28~72 岁,平均50.2 岁。上腹部手术18 例(胆囊切除术14 例,胃大部切除术2 例,胆总管探查术2 例)。中下腹部手术40 例,剖宫产33 例,卵巢囊肿剥除术1 例,前列腺摘除1 例,阑尾切除术5 例)均为肥胖病人,所有病人手术后3~7 天切口出现黄色或淡褐色渗液,内混有脂肪滴,切口外观无明显红肿,部分切口组织有硬结,渗液涂片镜检,可见较多脂肪滴,细菌培养阴性。
1.2 治疗方法
根据腹部切口渗液情况,将病人分为三组。A组36 例,条件为发现切口渗液量较少。切口没有裂开,每日挤压切口1~2 次,每次尽量将液化的脂肪液体挤净,然后切口表面敷一层碘伏或酒精纱布,切口TDP照射30 分钟。然后切口再加压包扎。TDP照射每日1~2 次,照射时掀开切口外层纱布块。B组14 例,条件为发现切口中等量渗液,切口部分愈合不良,及时拆除部分缝线,挤净切口渗液,放置庆大盐水纱条引流,每日换药1~2 次,同时应用TDP照射,时间同前,直至愈合。C组8 例,条件为发现切口渗液量多,切口全长均不愈合,皮下组织全部游离,切口凹陷,拆除全部缝线,挤净渗液,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敞开引流,每天2 次,至切口肉芽组织、新鲜后,再进行Ⅱ期缝合,用腹带加压包扎。三组病人均静脉应用抗生素3~5 天预防感染。
1.3 治疗结果
A组病人切口手术后3~5 天愈合。B组病人均手术后7~10 天愈合,无需进行Ⅱ期缝合。C组病人一般换药5~7 天后进行Ⅱ期缝合,平均愈合时间18~22 天 讨论
2.1 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标准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具有以下临床表现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①多发现在术 后3~7 天,在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时皮下有渗液涌出,绝大部分病人除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它自觉症状。②切口愈合不良,局部凹陷,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③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④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 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2.2 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原因
①切口脂肪液化与体型肥胖,并与术中是否使用高频电刀等有关。其发生机制可能脂肪组织本身血运较差,手术切断血管,使血运更加减少,脂肪细胞因缺乏营养坏死液化,发生无菌性炎症,各种机械性刺激如高频电刀止血、拉钩
压榨等,由于脂肪组织导电不良,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的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脂肪组织发生氧化分解无菌性炎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②手术中缝合切口缝线不易吸收或缝合过紧影响血运,缝合过松使切口没有完全闭合容易留下死腔、形成血肿等都可以导致切口脂肪液化。③胃肠及胆道内消化液的化学刺激作用。
2.3 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方法
我们认为应该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我院将58 例病人根据切口愈合及渗液多少不同分成A、B、C三组来治疗,均达到了预期目的,病人比较满意。若切口渗液量较少,切口没有裂开,发现后立即挤压切口,排净渗液,切口表面敷盖碘伏或酒精纱布,TDP照射,然后切口加压包扎。若切口渗液较多,部分切口愈合不良,且皮下游离,发现后拆除部分缝线,排净渗液,放置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条引流,频谱仪照射,直至愈合。若切口大量渗液,全层均不愈合,皮下组织全层游离,皮缘凹陷,应拆除全部缝线,生理盐水冲洗创口,再以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敞开引流,及时无菌换药,保持外层纱布清洁干燥,切口创面肉芽新鲜健康后再进行Ⅱ期缝合,腹带加压包扎。抗生素早期预防感染。早期发现,及时正确局部处理,是缩短切口愈合时间的关键。
2.4 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措施
我们认为以下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①慎用电刀,对肥胖病人尽量避免使用电刀,如果需要使用时应将电刀强度调整到刚好能切割皮下组织为佳,避免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止血时,钳夹组织要少,避免大块组织电凝止血。②减少切口暴露时间,切口尽量用盐水纱堑保护,避免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③尽量避免空腔脏器内的消化液长时间浸渍切口,及时更换纱堑保护切口。④缝合切口前,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拭净游离的脂肪组织和冲洗液。⑤缝合脂肪层时应全层缝合,对合良好,勿留死腔。
参考资料
[1] 吴河水,黄文广,史显武.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则[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11):6.[2] 叶小春.外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医学杂志,2005,3(7):395-396.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危、病重之一,同时也是致死的主要疾病。冠状动脉造影的普及,使冠心病诊断水平明显提高,并促进冠心病无创诊断方法的发展。冠心病介入性治疗作为冠心病血运重建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发展更为迅速。这些先进有效的治疗方法,基层卫生人员应有一定认识和必需的掌握,有利于一线救治工作。现将本所近几年来2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男18例,女2例;年龄72~85岁;平均为77岁。既往有冠心病史16例,高血压病史6例,糖尿病史2例,房颤病史2例。20例均为急性起病,其中14例为初次发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的诱因:过度劳累4例,情绪激动、生气等精神刺激8例,洗热水浴2例,寒冷天气室外活动2例,无明显诱因4例。起病至就诊时间为10~30min不等。1.2 症状与体征
出现胸痛、烦躁不安、大汗及休克症状4例,胸痛伴全身不适,乏力、血压无变化16例。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症状不缓解12例;服药后症状稍有缓解,继后胸痛等症状反复8例,其中2例患者肌肉注射吗啡后症状缓解。1.3 检查 1.3.1 心电图检查
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图像10例,ST-T明显改变,伴频发室早6例,ST-T明显改变,伴房室传导阻滞2例,快速房颤2例。1.3.2 血压监测
血压偏低,服药后症状有所缓解、血压恢复正常14例,血压未恢复者6例。
1.3.3 医院检查心肌酶谱 20例均为异常。2治疗与结果
常规镇静、止痛、吸氧、抗凝、扩冠等治疗,除以上治疗外冠状内动脉支架6例,20例患者均临床治愈出院。现药物治疗有6例偶有反复心绞痛发作症状,另14例现病情稳定、恢复正常活动。3 讨论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在临床表现千变万化,尤其是不典型病例,易造成漏诊或延误诊断,其治疗抢救成功取决于发病最初几个小时的“黄金时间”。本组20例患者,仅10例在干休所为出现典型心电图型,到医院后“心肌酶谱”检查均为异常。本所20例患者,发病时无休克症状16例,占80%;心电图不典型10例,占50%;仅有4例平时无冠心病史,发病突然,心电图典型,胸痛症状服药后有缓解;其余16例平时均患有冠心病,及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笔者在抢救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有以下体会:(1)在老年人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时症状不缓解,诊治时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2)发病时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心前区疼痛多不典型,仅表现为胸闷、憋气、恶心、呕吐等。(3)发病前有或无先兆症状,如发病前数日至数周有乏力、胸闷不适、活动时心悸、气短症状等。(4)心绞痛发作较前频繁、程度加重、含服硝酸甘油疗效差。(5)心电图有明显ST-T改变,病理性Q波有或无,多伴有心律失常、传导阻滞等。对于老年心肌梗死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掌握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特点,尽快建
立静脉通道,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及时送院进一步药物、溶栓、介入等治疗,是抢救成功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