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色教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并能简单的复述课文。
2、通过品读文中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感受李时珍的高贵品质。
3、学会给文章划分段落。
重点难点:
1、通过品读文中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感受李时珍的高贵品质。
2、了解环境描写与塑造人物形象的关系。教学工具:课本插图
教学流程:复习导入——感悟课文——启发运用——合作探究——作业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回顾所学生字、词语,加深对所学生字、词语的掌握。
2、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教师黑板出示关键词语:察访、古寺、喝、啃、品尝、记录
学生根据关键词语交流:课文主要写了——李时珍师徒为了察访药材,住进了一座古寺,喝泉水,啃干粮,品尝药草,记录一天的寻访所得。
二、感悟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时间变化的词句。眼看太阳渐渐下山、夜幕渐渐降临了、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内、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
2、学习根据时间的变化来记述一件事的方法。
学生使用:天刚蒙蒙亮、山头泛出太阳的光芒、太阳完全爬上了山顶等描写时间变化的词句,写一写早上这段时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
3、学生根据文中描写时间变化的词句给文章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4、再读课文,说说你心目中的李时珍形象?
不怕吃苦、治学认真严谨
学生可能会答到于此相近的词,引导概括得出。
5、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李时珍不怕吃苦的词句。
①饥餐渴饮
②晓行夜宿
③已经走了好几个月
④李时珍轻轻推开门······蜘蛛网。
⑤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一边啃干粮。
⑥“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值得的。”
6、着重感受古寺的破败
⑴学生思考:哪个词最能反映出古寺的特点?——破败 ⑵从哪里可以看出古寺的破败? 灰尘、青苔、蜘蛛网
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古寺的破败,并与我们家中的生活环境做对比,说说哪里生活更舒适?——感受李时珍的能吃苦。
7、思考:李时珍为何要吃这样的苦?引导学生齐读第7自然段。万民得福与个人吃苦作比较——感受李时珍的奉献精神。
8、找出最能体现李时珍治学认真严谨的语句。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生嚼无涎······
讨论:李时珍亲自品尝药草的后果?——体会危险性 思考:李时珍为何要亲自品尝?——感受他的认真严谨
9、你想对李时珍说些什么? 给李时珍写一段自己的心里话。指名跟大家分享。
三、启发运用
师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课文为何以描写寺外景物的语句作为结尾?
探讨景物描写与塑造人物形象的关系。
四、合作探究
李时珍经验丰富,知识渊博,察访过程中,为了辨明一些药物的药性,他经常冒着危险,用亲口品尝的方法来鉴别。讨论: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
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为了给天下百姓造福,不顾自身危险,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
五、作业设计
学生根据提纲,尝试复述课文。提纲:投宿荒凉的古寺——啃食干粮——借月光记载草药——冒险品尝草药
第二篇:教学设计及特色
Unit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
一、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内容意义的理解是第一位,语言形式的学习是第二位。因此阅读教学应采用整体教学模式,也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完整理解课文大意,语言形式和篇章结构,在处理各个部分时达到局部不离整体,整体寓于局部之中。
阅读教学设计,要以任务推动学习,以任务贯穿学习。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强调高中英语教学应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高中英语课程还强调要使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
同时,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基于以上说明,本课将Warming-up和Reading进行整合,旨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更全面地了结伟人的优秀品质,并进一步学习曼德拉作为领袖人物的非凡魅力,提高自身的品格修养;同时,本课设计了各种活动,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和分组合作,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背景分析
本单元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中必修第一册的第五单元,中心话题是“伟人的品格”。本课内容是“伊莱亚斯的故事”,借穷苦的黑人工人伊莱亚斯的口吻,叙述发生在他身边的纳尔逊·曼德拉的故事。这样的写法有别于惯常所采用的平铺直叙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能从伊莱亚斯普通的话语中感受曼德拉的伟大。课文是词汇、语法和文化的载体,文章中大量定语从句的出现,也给初步学生留下了直观的印象,为后面的语法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们对曼德拉都有所了解。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已知引出更多的未知,并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引导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曼德拉的伟大之处。
阅读文章中关于南非黑人当时的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介绍,可以让学生联想到当今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尤其是时下的一个热点话题---农民工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使学生学习伟人的优良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学会尊重、关心、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人,并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建和谐社会。
学情分析: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对周围的食物较为敏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们不满足于教科书上的知识,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因此,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通过体验、讨论、合作和探究等学习方式,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让知识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实践。
After the students’ presentation,show them a picture of another great person-Nelson Mandela.Ask them what they know about him and show some information about him.He spent 67 years struggling for the equal rights of the black,including 27 years in prison.He won the Nobel Peace Prize in 1993.He was the first black president of South Africa.July,18th every year is International Nelson Mandela Day.设计意图:用几幅学生熟知的人物图片导入文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步骤3:阅读理解(30’)
1.Read paragraph 1 and predict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passage: A.Mandela’s growing experience.B.Elias’ working experience.C.How Elias changed with Mandela’s help.设计意图:通过读第一段预测大意的任务,让学生了解多数情况下文章的结构,以及如何快速获取文章大意。学生们读完第一段后,并不给出答案,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
2.Read paragraph 2 quickly and find out the topic sentence: Answer: I needed his help because I had very little education.From Elias’ bad situation,draw a conclusion that black people’s situation was bad.Show some pictures about black people’s life and introduce more.设计意图:在利用主题句来总结此段段意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伊莱亚斯的状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在斗争胜利前整个黑人群体的悲惨遭遇,从而从侧面理解曼德拉的伟大。
3.Read paragraph 3&4 carefully and fill in the form.There are many long and difficult sentences in these two paragraphs.Before reading the two paragraphs,help the students learn how to analyse long and difficult sentences.设计意图:这两段中的长难句比较多,因此在学生阅读前应该先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长难句,为阅读扫清障碍。
a.The last thirty years have seen the greatest number of laws stopping our rights and progress,…
Paraphrase this sentence: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there have been a great number of laws stopping our rights and progress,… Exercises:
(1)The golden week has seen a sharp increase in tourists.答案:In the golden week,there has been a sharp increase in tourists.(2)Last thirteen years has seen big changes of Han Han.答案:In last thirteen years,there have been big changes of Han Han.设计意图:旧词新意是学生无法理解句子的关键原因。在这里不仅要讲解词义,关键是要把含有该词的句子变为另外一个简单的句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看图片变句式的情景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掌握并巩固新方法。图片
What kind of person is Nelson Mandela? What can we learn from him?
Some adjectives will be offered to help the students: determined; wise; active; generous; brave; selfless; devoted; active.设计意图:语言表达部分是本节课的升华部分。首先,播放潘基文在曼德拉国际日发表的演讲,让学生回顾曼德拉一生感人的事迹;然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曼德拉的认识,以及自已的收获。目的是:
1.把语言知识和励志教育结合在一起。激励学生要有远大理想,胸怀国家,并为理想努力拼搏。
2.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知识。步骤5:布置作业(1’)
1.Must: Retell the story of Elias using the third person.Tips:
Who was Elias?
How did he meet Nelson Mandela? What did he do later? Why did he do that? 2.Optional: Make a poster about Mandela by yourself using what we’ve learnt.设计意图:必做作业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和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力求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选做作业是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扩大并加深他们对曼德拉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学生在课上所表现出来的文章理解的具体情况;学生对曼德拉伟大品质的理解情况,以及能否具体清楚的表达出来;学生是否发挥了主体意识,学习任务的完成度、小组活动的参与度以及表达交流能力。
评价方法:课堂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特色分析:
这个教学设计课题、课型、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内容完整。都能在教案中能够找到达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具体活动。尤其是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 而且活动目标针对本单元学习重点,并且都是围绕目标展开的。并且向学生展示了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活动有一定的趣味性,有助于使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与自己生活之间的联系,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避免学习活动枯燥乏味引起的厌学情绪。活动形式多样,能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需要,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活动的安排应按照由易到难、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课堂组织分格多样能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设计遵循了先输入后输出的原则,并能给与学生及时的反馈。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把握地很准确。,重点和难点的确立既从课程标准出发,站在本节的教学内容上,也考虑到了本节在本章、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考虑到了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在设计教学步骤时完全是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来设计的。时间把握的恰到好处,没有浪费一分钟也没有拖堂一分钟。课程引入精彩,用几幅学生熟知的人物图片导入文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能达到“收心”的效果。学生的注意力很快的转移到课堂中来,转移到教师身上。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在重难点的突破和处理上,教师把难点分散成几个简单部分逐个解决。这里
第三篇:特色教学设计
特色教学设计
数一数
课例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第28~31页的内容。本课是学习万以内数的基础,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本课在教学时,首先通过实例,使孩子体会生活中有大数,并结合具体情景,让孩子实际感受“千、万”的具体含义,知道“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之间的关系;再通过“摆一摆”、“估一估”等活动,对大数产生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因为本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孩子通过充分感受、体验身边的大数,贴近生活,所以学生的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已有了百以内数的基础,学起来轻松,但也由于孩子平时接触大数不是特别多,生活经验可能也不够丰富,所以在“百、千、万”这些大数的具体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8~31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
2、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养成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了解单位间的关系。难点:理解并掌握计数单位之间十进制关系。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大、小正方体。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数感
1、同学们,你们看,它是谁?(课件出示:小刺猬图片)小刺猬到各处去旅游,给我们寄来了四张图片,我们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教材四幅图片)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看完之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同桌在感受画面的基础上讨论一下。
2、这些图片让我们了解了很多新知识。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大数。(小组交流)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汇报。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生活中的大数。(板书:数一数)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师:
1、出示一个由一千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
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呢?学生猜一猜。师:
你们愿意数一数?到底有多少个呢?你打算怎么数?学生独立思考。
2、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
3、组织10个小组将100个小正方体一层一层地放到讲台上。
4、以一千个小正方体为单位,出示图片。生:
1、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正方体。
2、小组合作,边摆边数。
(1)每人准备2条小正方体,每条有10个小正方体。(2)5人一组,摆出100个小正方体。(3)全班交流,说一说怎样数出来。
3、一层一层地数,得出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4、一千一千地数,得出10个一千是一万。(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三、感受一千、一万有多大
师:
1、出示10本100页厚的书。
2、出示小学生敬礼图。生:
1、观察感受一千页的书有多厚。
2、感受像这样的10所学校有多少人。
四、运用新知,体验数位
1、填一填,认识数位顺序 师:
(1)出示数位顺序表。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板书。(万、千、百、十、个)生:
(1)独立填写。
(2)汇报填写结果,一起读一读。
2、说一说,感受万以内的数 师:
(1)提问:10个一是几?10个十是几?10个一百是多少?10个一千是多少?
(2)出示(1)小题。
(3)出示(2)(3)(4)小题。生:
(1)对出答案,在一起说一说。(2)直接说出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3)仔细观察,汇报有多少个正方体,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3、涂一涂 师:
1、出示方格纸,讲清要求:涂出的小方格要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二百三十八。
2、巡视、展示不同的涂法。生:
1、仔细观察:用红线围成的正方形是一百个小方格,正方形中的每个长条三十个小方格,独自涂色。
2、上台展示介绍。
五、本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五个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它们的用处非常大,希望大家能和它们成为好朋友。板书设计:
数一数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10个一千是一万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材是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大数,对万以内数有具体的感受。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应特别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有大数,与同伴交流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大数;再借助正方体模型,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数一数,涂一涂,让学生对一千、一万有具体的感受。
特色教学设计
认识角
课例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1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果让学生找这些图形,对学生来说一点也不困难,但是让学生抽象出角的过程,说出角的特点,会比较困难,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和数学意义上的角,例如可能会跟笔尖、钉子尖等相混淆,因为那些东西摸起来也是尖尖的,也很扎手。所以本节课要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来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认识数学意义上的角。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67~70页“认识角”。教学目标:
1、能够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初步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
3、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找到角。
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三角尺。
学具:一副三角板,两根硬纸条,图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
小朋友,今天我们要认识图形王国里的一位新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那我们先来欣赏一些图片,它就藏在这节课体中,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看它是谁?
1、课件出示一些实物图,闪烁“角”的部分。
2、它是谁呀?(是角)这些物体中都有角,角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板书:认识角)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1、在图中找角
找一找自己的周围,哪些物体上有角,看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小组内交流并互相指一指自己找到的角。
2、折角 师:
(1)引导学生折角。(2)展示学生折的角。(3)引导学生说出角的特点。
(4)在黑板上面画出角,根据学生的叙述来逐一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表示方法和读写方法。
(5)巡视、指导。
(6)课件出示练习八第1题各图。(7)课件出示“练一练”中的各图。(8)听汇报、指导。生:
(1)拿一张不规则的纸折一个角。(2)展示折的角。
(3)摸一摸,说一说:角有什么特点?(4)听教师介绍,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记忆。
(5)同桌互相说一说:指着自己折的角,说说角各部分的名称,并用“∠”标出角。
(6)看课件,说出第1题中角各部分的名称。(7)练一练:用铅笔画出“练一练”各图中的角。(8)汇报交流。
3、比较角的大小 师:
(1)引导学生做活动角。(2)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从活动中发现角大小的变化规律。
(4)课件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角,引导学生讨论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
(5)听汇报,课件展示。生:
(1)动手做活动角。
(2)小组活动:每人用活动角拉出一个角,再比一比角的大小。(3)观察、思考、小结出角的大小变化规律。(4)小组讨论: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5)汇报、交流。
(6)两组学生分别动手操作比较,其他同学观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三、课堂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认识了角以内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是无关的,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课后再去找一找,看生活的哪些地方还有角。板书设计:
认识角
顶点
教学反思:
∠
边
边
记作:∠1 读作:角1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另外,还应该让学生从身边的物体上去找的,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会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数学与生活中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评课标准观念的体现。
第四篇:《再别康桥》特色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品读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理解诗中的意象。2.通过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体会诗歌整齐的章法美、和谐的音韵美。3.通过搜集和筛选徐志摩的有关资料,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美。【教学重难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独特的意境美。2.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赛诗会 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古诗中很多吟咏离别的诗歌,你能说出几首? 课件展示: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玲》
4、离愁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王唯轻拂杨柳吟诵出“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绝唱,高适在漫天飞雪中用“天下谁人不识君”诠释着离别的豪迈大气,柳永则将离别定格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永恒凄楚„„或许就是因了这一次次的离别,世间万物也变得多情,过往的岁月也变成了美丽的永恒。今天就让我们跨越时间的隧道,用一份如水般玲珑透明的心境走进一个美丽的地方,感受一种曼妙柔美的哀愁,聆听一场炫美华丽的离别!而这离别的对象,既不是恋人,也不是亲人、朋友,而是„„ 【板书:《再别康桥》徐志摩 二走近志摩
课件展示:徐志摩(1896-1931)别名:南湖、云中鹤 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月派诗人
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 主要作品集:《猛虎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他是现代诗坛上划过天空的美丽流星,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了,把思念留给了整个中国诗坛,也留给了中国新诗诗坛许多千古绝唱。这首《再别康桥》就是他的代表诗作。三走近康桥
1.由题目可知,诗人告别的对象是?(学生集体回答:康桥)
康桥,是世界名校剑桥大学所在地,她不仅像一位充满智慧的知识女性,更是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让我们轻轻地走近她,欣赏她。康桥图片展示(配乐:《星空》)2.康桥情结:
1920年徐志摩远涉重洋,从美国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在这里,他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贮满诗意的新生活。他曾动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5年和1928年,它曾两次重返康桥。本诗便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所以说是再别康桥,即再一次与康桥分别。
四聆听诗歌的音乐美
1.因着感激和热爱,而又是再一次离开这挚爱的康桥,诗人的感情必定是依依不舍的,那么我们如何读出这种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开始读诗,找出你最喜欢的语段用心读,先自由地放声朗读,待会请同学们自我展示。
(学法指导:注意朗读的节奏是否正确,不能把完整的句子读破了。注意每一句诗的重音,有没有突出来。音量是否适中,音调是否舒缓得当。是否投入感情。)2.先自由举手,再点名读,可读整首,也可选段读。(学生点评穿插其中,教师适时点评,指导朗读)4.大师朗读:聆听配乐朗诵,指导学生模仿跟读。5.请一名有朗读功底的同学,和着音乐,纵情朗读。(配乐:《再别康桥》)6.音乐美:
有人说,这首《再别康桥》是音乐美的典范,你认为呢?
(学法指导:语言文字内在的“音乐美”主要借助节奏、平仄、押韵、双声、叠韵等形式表现出来。)
和学生谈论后展示课件总结
押韵。每节押韵、逐节换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轻轻”“悄悄”等叠词的反复使用,更增强了诗的这种节奏感。五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1.和着美妙的音乐,想必同学们的眼前一定浮现出了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说出来让大家共享,举个例子——老师给出了第一节和第七节的小标题,请同学们根据示范,为其他几幅图画命名。
参考:招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艳影图、水底青荇招摇图、榆荫青潭浮藻图、满载星辉寻梦图、黄昏夏虫沉默图、挥手惜别云彩图。
2、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图都是由一个事物构成,例如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一支长篙等,这些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那么,在诗歌中这些融入诗人情感的载体,称为意象,板书:意象=物+情,学习诗歌必定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
3、好,我们再次回到这几幅图。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品诗,体会诗人的情感。(小组讨论)。
参考句式:我喜欢图,诗中这样写道,从中我读出了作者的感情。举例:我喜欢河畔金柳艳影图,“柳”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本就有惜别的含义,诗中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情感的景物化作有情感的生命活动,温润可人。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从中我读出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从中感悟出情感美。
教学设想: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用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4.绘画美总结: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每一节都包含一个美丽的画面。如河畔金柳倒影图,青草水底招摇图„„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我们说徐志摩的诗歌极具绘画美。六探讨诗歌的建筑美
新月派诗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在他的这首诗歌中,不仅贯彻了“音乐美”和“绘画美”的主张,还体现了诗歌的“建筑美”,你能从全诗的结构上说说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建筑美”的? 建筑美:(1)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2)首节和末节,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八结语
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诗人用一颗敏感的心,用多情的种子孕育着心中的花朵,不管是什么颜色,什么风格,都一准用芬芳传达“爱”、“自由”和“美”。
康河的水,曾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或许生命的河流就是一段曲折的沧桑;岁月的清溪就是迢迢前去的逝者,那么,我们便是那能听得康河之水清音的过客,希望这节课也一样能开启我们感受真善美的心灵!
马老师
第五篇:倒数特色教学设计
篇一:倒数特色教案
特色教案
北 师 大 版 五 年 级 下 册
《倒数》教 学 设 计
颍 上 县 鲁 口 镇 何 台 小 学
整理日期:2015年10月
《倒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倒数》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倒数的意义,即什么是倒数;二是倒数的求法。为了使学生对倒数意义的理解更深刻,教材列举了8道两个数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设计了“算一算”的活动,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更直接地感受这组算式中积的特点,从而在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这些算式的共同特点。教材中的文字内容,易于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强调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教材中的“试一试”环节,及时巩固新知,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想一想”环节,解决1和0的倒数的问题。“练一练”环节,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倒数的求法。
学情分析: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学生在理解倒数的意义时,对“互为”一词,会有一些困难,要联系本人和同学们相互成为好朋友来理解,强调倒数的互相依存性。学生对乘积是1,理解时可能会只关注得数是1,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差、商为1时,两个数不互为倒数”。因此,在教学时要创设必要的情境,让学生易于接受。
同时,结合以后学习的需要,教师适当补充带分数、纯小数、带小数这些数的倒数的求法,在掌握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迁移学习,逐步掌握“先变形,再换位”的方法求倒数。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清楚地知道倒数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2、过程与方法: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数的例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大家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同学们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教学重点: 1.发现倒数的特征,2.理解倒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激趣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互为”。
师:当碰到好朋友的时候,美国人会热情的拥抱,我们中国人一般会怎样做呢? 生:握手。预设
师:现在谁愿意来前面和老师握握手,他就会成为老师最好的朋友。(师生共同表演握手的动作。)
师:握手是几个人的事情呢?
生:两个人。师:新的学期又开始了,经过这几年的相处,我们都互相成了朋友。谁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理解“互相成了朋友”这句话的?
生:“互相成了朋友”就是说我们是老师的朋友,老师也是我们的朋友。预设
二、游戏激趣,突破难点。
师: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做个热身游戏。
出示课件:吴——吞 士---干
引入新课:汉字真奇妙啊,把一个
字的上下部分颠倒就可能会变成另外 一
个字,其实,在数学里也有这种奇妙的
现象!你们想知道吗?猜猜看,谁能 举 2出这样的例子。例如把倒过来就 变成 3 317,颠倒就变成了,也就是(7)。271 我们给这些数起个名字就叫倒数(板书课题:倒数)
三、观察比较,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两组算式,让男女两组学生
进行比赛,会有一组感到不公平,从而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分组讨论:(1)、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预设:
此处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子与分母相互颠倒。)
(2)、这些算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预设:此处根据学生的回答,乘积是1。)
3、小组交流,教师点评。
4、引导归纳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教师板书,学生口述。)
5、倒数的概念中哪些词比较重要?
(预设:此处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理解两个数、乘积是
1、互为。)
同学们可真是火眼金睛啊,关键词都找出来了!让我们再大声说一次什么是倒数。(生齐说概念)倒数还有什么特点呢?(分子和分母相互颠倒)
6、教师小结: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必须是1,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7、想一想: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总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8、你发现了倒数的哪些秘密,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
9、列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出示课件)
四、拓展练习、合作交流 1、明明与红红谁说的对?
(1)整数有没有倒数?(出示课件)
(2)0与1有没有倒数?(出示课件)(3)小数有没有倒数?(出示课件)
(4)带分数有没有倒数?(出示课件)
2、智慧城堡(男女生擂台赛)(出示课件)
五.小结: 1.最后,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你是怎么学的?还有哪些没明白的地方吗?
2.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我们善于观察,做一个有心人,我们一定能从中体会到
六.作业布置
1.1的倒数是(),5的倒数是(),1.75倒数是()。
2、小丽今年8岁了,爸爸的年龄是小丽年龄的倒数的240倍,小丽的爸爸今年多少岁了?
七、板书设计:
篇二:倒数教学设计
篇三:《倒数》教学设计
《倒数》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倒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与前面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是学习分数除法的关键知识,能否正确理解掌握倒数,决定着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水平,是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倒数》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倒数的意义,即什么是倒数;二是倒数的求法。为了使学生对倒数意义的理解更深刻,教材列举了8道两个数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设计了“算一算”的活动,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更直接地感受这组算式中积的特点,从而在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这些算式的共同特点。教材中的文字内容,易于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强调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教材中的“试一试”环节,及时巩固新知,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想一想”环节,解决1和0的倒数的问题。“练一练”环节,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倒数的求法。
【学情分析】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学生在理解倒数的意义时,对“互为”一词,会有一些困难,要联系本人和同学们相互成为好朋友来理解,强调倒数的互相依存性。学生对乘积是1,理解时可能会只关注得数是1,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差、商为1时,两个数不互为倒数”。因此,在教学时要创设必要的情境,让学生易于接受。
同时,结合以后学习的需要,教师适当补充带分数、纯小数、带小数这些数的倒数的求法,在掌握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迁移学习,逐步掌握“先变形,再换位”的方法求倒数。【教学目标】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倒数的特征,理解倒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激趣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由于教师调动本学期我成了咱们班的数学老师,经过这几天的相处,我们都互相成了朋友。谁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理解“互相成了朋友”这句话的?
2、猜字谜:
同学们说的很好!咱们再来猜个字谜吧!
“吞”字上下颠倒是什么字?(吴)
“呆”字上下颠倒又是什么字?(杏)
3、引入新课:汉字真奇妙啊,把一个字的上下部分颠倒就可能会变成另外一个字,其实,在数学里也有这种奇妙的现象!你们想知道吗?猜猜看,谁能举出这样的例子。例如把倒过来就变成,颠倒就变成了,也就是(7)。我们给这些数起个名字就叫倒数(板书课题:倒数)
二、观察比较,抽象概念 71233217
1、课件出示课本24页8道算式,引导学生观察。
3111812×=()2×=()×=()×10=()22831110 915761×=()7×=()×=()×5=()776955
2、分组讨论:(1)、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预设:此处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子与分母相互颠倒。)
(2)、这些算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预设:此处根据学生的回答,乘积是1。)
3、小组交流,教师点评。
4、引导归纳
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教师板书,学生口述。)
5、倒数的概念中哪些词比较重要?
(预设:此处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理解两个数、乘积是
1、互为。)同学们可真是火眼金睛啊,关键词都找出来了!让我们再大声说一次什么是倒数。(生齐说概念)倒数还有什么特点呢?(分子和分母相互颠倒)
6、教师小结: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必须是1,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7、你能说说大屏幕上的口算题中,谁和谁互为倒数吗?谁的倒数是谁?
生:因为()×()= 1,所以()的倒数是(),()的倒数是(),()和()互为倒数。
(此处引导学生说4句话,在进一步理解倒数意义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8、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来吗?请同桌同学互相说一些互为倒数的 例子,他说得对吗?你们怎么知道是对的?
(预设:用倒数的概念验证,把两个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1。如果学生在此处举出特殊数1、0,则顺着学生的想法,及时展开讨论。如果没有则在下一环节进行。)
9、及时练习,巩固新知:我来当小老师。(判断对错,说清理由。)
(1)、2是的倒数。()
(2)、和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计算结果得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4)、因为×=1,所以是倒数。()
三、引导探究,掌握方法
1、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倒数,那么你们能根据刚才所学找到下面各数的倒数吗?(能)那就请同学们进入闯关环节,先独立完成,遇到困难可以同伴互助,看看哪些同学和小组能连闯三关,开始!
2、生开始做题,师巡视。(课件出示)第一关:的倒数是(),的倒数是(),的倒数是()。第二关:4和()互为倒数,5和()互为倒数。
第三关:1的倒数是(),0的倒数是()。
3、全班交流反馈。
那么0的倒数又是几呢?(有争议)预设:
生: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生:可以把0看做,他的倒数就是。
生:对,0不能做分母,也不能做除数,所以0没有倒数。
生: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得1,而是得0,所以我也觉得0没有倒数。师:小结强化0的确没有倒数。
4、小结闯关情况:连闯三关的同学起立,你们真是善于动脑的同学,好样的,庆祝一下!掌声送给你们!
5、归纳方法:同学们通过闯关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倒数了,请你试 ***312 着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1)课件: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2)请问:这个数中包含0吗?0有没有倒数呢?
(3)完成板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