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教案》第二篇 第五章 体育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时间:2019-05-12 20:5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校体育学教案》第二篇 第五章 体育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校体育学教案》第二篇 第五章 体育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篇:《学校体育学教案》第二篇 第五章 体育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课次:18、19、20、21、22 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目标:掌握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规范编写各种计划;掌握队列队形运用的方法,正确选用教学组织形式,合理安排课的密度和负荷;懂得如何说课。

教学手段:讲授与实践

第五章 体育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体育教学设计概述

一、体育教学设计的含义

——是系统研究规划体育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及其方法

二、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为什么教学(分析确定问题,分析确定目的)

教学从何开始(了解学习准备和风格,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达到什么标准(确定教学终点,并使之明确具体)怎么教学(确定教学模式、方法、形式,选择教学媒体)教学结果怎样(试验原型,形成评价和反馈)

(一)为什么教——学习需要分析

1、学习需要----是指学生学习方面和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

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目前的学习状况=差距(学习需要)

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是----指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体育能力和素质(包括社会的、自身的)

目前状况是----指学生在体育方面已达到的水平

差距----指出了学生在能力素质方面的不足,指出了教学中实际存在并期待解决的问题,这正是通过教育和培训可以解决的学习需要

2、什么是学习需要分析

是一个系统的调查研究的过程。属于前端分析

学习需要分析——即在教学设计过程的开始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以使设计工作有的放矢,有效的利用人力物力。

其目的就是要揭示学习需要而发现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并辩明教学设计是否是解决该问题的合适途径,同时还要分析现有的资源及其约束条件

其实质——就是分析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教什么(确定学习内容范围、深度及其关联)

1、体育学习内容——是指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行为的总和

2、分析学习内容—是为了规定学习内容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内容各组成部分的联系,以保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内容效果

3、学习内容分析的步骤

(1)体育学习内容的选择——是一个根据教学目标对各类运动素材分析判断的优选过程。

(2)体育学习内容的组织——是对所选择的体育学习内容进行单元化的系统安排过程

体育学习的单元一般按学习的运动项目划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逻辑关系)学习单元的大小或长短直接影响着学习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学不完、学不透)大单元发展(教深、教透;强化体育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创造性)学习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初步评价——所选学习内容与学习需要是否吻合 所选学习内容是否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所必需?还需补充什么?哪些内容与目标无关?是否应该删除?

各单元的大小是否适宜?是否有利于教深教透和教学过程的优化? 学生已掌握了哪些内容?教学应从哪里开始?各单元的顺序排列有无前后逻辑关系?是否有利于运动技能的迁移?

各单元的内容及其排列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否有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是否有必要进行重复排列?

各单元的顺序是否符合本校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是否考虑了运动学习和锻炼的季节性特点?

(3)体育学习内容的具体分析

剖析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各项具体动作技能,揭示他们之间的联系 列出学习这些动作技能所需掌握的相应知识(技能的性质、文化内涵、功用、动作难度、要领、注意事项等)

在具体分析体育学习的内容时,应注意认真分析处理学习内容的多指向性(多功能性),克服“为教技术而教技术”、“为学技术而学技术”的盲目性

(三)教学从何开始——学生分析

对学生分析的目的——了解学习者的体育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进而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确定提供依据,从而真正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

什么是体育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体育学习时,原有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水平和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体育学习的适应性 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准备的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学生一般特征的分析:是指学生从事体育学习产生影响的心 理、生理和社会的特点

主要包括:年龄、性别、身体发育水平、体质水平、已有的体育知识、体育学习动机、个人对体育学习的期望、经历、生活经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特征

有利于选择适宜的体育学习内容和相应的教学策略

可采用观察、采访、运动素质测试、问卷调查等方法;或直接查阅学生有关体育档案资料(体质健康卡、体育成绩等)

2、学生体育学习风格的分析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不同学生对信息的感知和处理速度、方式又各不相同

学习风格是学生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个别化教学设计重要方面 学习风格是——指影响学生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做出反应的所有心理特性。

包括学生的信息加工方式;对学习环境和条件的需求;认知方式如依从型和独立型、沉思型和冲动型

3、学生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的确定:是为了确定适宜的教学起点

对预备技能的分析—即了解学生是否具备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体能,是从事新学习的基础

对目标技能的分析—即了解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与技能

分析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态度—即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水平及态度

(四)学习目标的阐明—是使这种结果和标准具体化、明确化,为以后制定教学策略及开展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一个规范的学习目标包括4个要素: 对象(说明教学对象)

行为(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条件(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标准(规定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标准)

(五)体育教学策略的制定—是对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模式、方法、形式、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具有指示性和灵活性

解决如何教学或怎样教的问题

有效的体育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多种教学策略 最优的教学策略就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成特定教学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体系

制订教学策略的基本要求

学习准备——是保证成功地进行新的体育学习的先决条件——善于发现 学习动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增加学习行为的内驱力——激发动机,提供适宜难度的学习内容(有挑战,能成功)

目标范例——有理解的方向和模仿的榜样——提高优美、完整规范的示范(教师、学生或录象)

内容组织——内在关联性(逻辑性、迁移性、全面性)组织安排——组块的大小适宜(复杂性、难度、学生特点)

适当指导——尝试练习时——必要指导和提示,但逐渐减少

积极反应——对所呈示的教学信息用各种方式作出积极的反应——有意识的启发(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践验证)

重复练习——反复不断的重复练习——提供各种练习的机会,不同的运动情景

知道结果——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适时地向学生提供反馈,不断展示新的目标

个别差异——把促进每个学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作为根本目标——以学生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独特认知特征、情感特征和人格特征(对“差生”更加注意理解和尊重)

(六)体育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是从结果和影响两个方面对教学设计活动给予价值上的确认,并引导教学设计向预定目标发展

在教学设计初步完成后,还需要对其进行评价,并依据评价的结果进行修改,使教学设计不断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评价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第二节 体育教学的中观教学设计

一、全年教学工作计划

教材时数、考核项目标准

体育教学大纲——————————两个学期中

(一)步骤与方法

1、确定学年体育教学目标

2、确定本学年教学的总时数以及教材内容

总时数=323=96(全年教学时间为34周,体育课每周3节)(大纲、学校实际)

3、确定本学年及每个学期的考核项目与标准

4、确定各类教材的教学时数和各项教材的教学时数

某类教材的时数=全年教学时数该类教材的百分比(时数比重)例:球类教材时数=96 13%=12学时

某项教材教学时数=某类教材的内容多少、难易程度及考核与否确定

5、把全年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时数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期中去

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

学年教学工作计划————每次课中

1、总结分析,确定本期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重点

2、根据教学时数,计算各项教材在本期出现的次数 课次=教学时数2(考核项目的次数=时数2 +1)

3、先安排重要教材和考核项目,再搭配其他教材(重点教材——由后向前,非重点教材——由前向后)

4、确定排列方法

集中排列—用于技术连贯性较强或季节性强的教材(技巧、武术)分散排列—用于简单的教材、对身体素质要求高、体力消耗较大的教材(快速跑)

先集中后分散—适合动作技术强的教材(跨栏跑、接力跑)先分散后集中—适合技术复杂,而且对机能能力要求较高的教材(跳高、球类)

先集中后分散再集中—技术强、要求高、考核

第四节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

一、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概述

——是指体育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某次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场地器材等教学实际情况,针对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而进行的教学设计。

二、教案的格式

1、文字叙写式

2、卡片式

3、表格式

(一)体育实践课教案编写的步骤、方法与要求 1.案首:教学内容,目标或场地器材

在确立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必须做到全面,恰当,具体。全面:以体育教学为总目标为核心

恰当:该次课上在进度,特别是单元教学计划中应承担的任务

具体:主抓因果关系,据教材性质和对学生的身心作用而拟订,充分体现教材特点及功能。

2.案中: 左右关系—— 左边:

准备部分——课堂常规,集中注意练习,准备活动。

基本部分——教材或动作名称;动作要领或要点;重点,难点;保护与帮助 游戏,竞赛的方法与规则。

结束部分——放松整理,小结,布置作业,收捡器材;师生再见。右边:

教学的组织;教法步骤,要求,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比赛游戏,要求。上下关系——撰写教案的程序或顺序,按五级标题设计程序: 一,(一),1,(1),a…

对应关系——左右两边的内容相对应,标号要对应,逻辑层次关系要对应 粗细关系——新授细,复习粗,新教师细,老教师粗 3.案尾:预计生理负荷,练习密度,课后小结或场地器材 A.预计心率——生理负荷,练习密度 B.课后分析 C.场地器材

(二)编写理论课教案的步骤、方法与要求

1、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思想品德目标

2、找准并弄清教学重点和难点

3、精心设计与编写教学内容和过程

准确、针对性强;主次分明;教学方法

4、设计板书

三、说课

(一)说课的类型

1、研讨性说课

2、评价性说课

3、示范性说课

(二)说课的内容

1、说教材:说明本次课的教材内容(新、旧教材);说教材的来源、作用(分析运动项目的特点、地位;本次课教材的作用、地位;进行学情分析,提出针对性措施)

2、说教学目标:根据具体分析,确定全面、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

3、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前面的分析,用术语说出本次课的重点、难点(简明、具体;)

4、说教法:讲清楚在课中是如何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重点介绍时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来突破重点、化解难点的;各环节间的衔接;教学手段、教法组合的依据)

5、说学法:凸显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观察、模仿、练习、提问、讨论的时机;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学会什么样的方法,培养哪种能力,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学法运用的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学生基础、年龄特征、学法的选择及作用)

6、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看到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反映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体现教学安排是否合理。一般按照课的组织顺序和教学思路,把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说明具体的教学手段、方法,重点在选择和采用此手段和方法的目的,特别是体现特色的手段和方法(教什么,怎样教)

7、说预期效果:分析预期所达到的效果(预测在一定时间、练习次数之

8、说场地器材、负荷:简要说明本次课的场地设计和器材的使用情况、负荷的安排情况。

(三)说课的技巧

1、注意形象

衣冠整洁、仪表得体、庄重大方、教态自然

2、开场白与结束语

开场白——融入语言敏慧,创设意境,承上启下,体现新颖简洁、生动,富有吸引力地引入主题(吸引注意力;控制现场气氛)结束语——与开场白相呼应,体现简明扼要(印象深刻;弥补开场的不足)

3、表述技巧 包括语言表述技巧、图文表述技巧和动作表述技巧

语言表达技巧——区别于讲课,突出“说”,要说出特点、说出风格;简练干脆,避免拘谨,力求有声有色,灵活多变,前后整体连贯紧凑,过渡自然流畅

图文表述技巧——在板书、图表、多媒体课件表述时,要设计新颖、布局合理和字迹工整;从内容上要准确鲜明、条理清晰和重点突出

动作表述技巧——自然、规范、流畅

4、沉着、冷静应对提问 自信、流畅;

抓住要害,简明扼要;

力求客观,全面、辩证,留有余地;

正确使用术语和相关理论知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四)说课范例

1、说教材:

本次课教学内容为篮球:1)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第一课次);2)行进间运球(第二课次),选自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第3单元。

篮球运动属综合性的非周期性的集体运动,从事篮球竞赛和各种篮球活动,有助于培养活动者的综合素质,增进身体健康,活跃身心,增长知识,对锻炼综合才干与开发人的智慧、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顽强的意志作风都起到积极影响。

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原地双手胸前接球是篮球运动中最基本的接球方法。接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球,然后进行传球、突破、运球和投篮。在教学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接球意识和技巧,做到“球到人到”,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行进间运球技术也是篮球技术中最基础的。行进间运球时的运球速度、方向和攻守情况不同,球的落点也不同,直线高运球时,速度越快、落点越靠前,离自己越远,反之越近。在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正确的观察、判断和随进起动超越防守的能力。

本次课的授课对象为我校高一(1)、(4)班40名女生,该班是篮球普修班,学生思路敏捷,勤于思考、善于学习,认知能力较好,心理素质稳定,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较强,文化课成绩优异,身体素质较好。为了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提高双手胸前接球的意识和技巧,本次课把原地双手胸前接球作为主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挖掘教材内涵,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灵敏和协调等身体素质。

2、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原地双手胸前接球与行进间运球的动作要领,领会运动的节奏感。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95%以上的学生在初步掌握双手胸前接球的技术同时基本能跟上音乐节奏,50%左右的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双手胸前接球动作;85%以上的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原地双手胸前接球动作和较好地掌握行进间运球技术。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鉴赏能力及发展学生自学、自练、自控、自调、自评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体验成功感。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原地双手胸前接球

教学重点:迎、接、收;

教学难点:接球时的后引缓冲动作。

(2)行进间运球

教学重点:腕动指压

教学难点:运球节奏

4、说教学过程

(1)准备部分提出目标、导入目标、激发兴趣。选用舞蹈“兔子舞”,以其欢快的旋律、富有动感的节奏,激发学生的朝气与活力。其音乐的感染力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协调性和节奏感,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动学生的活动热情,快速有效地达到准备活动的目的。

(2)基本部分运用语言提问法、诱导练习法、讨论归纳法让学生理解动作,建立动作概念、关键点。

原地双手接球是新授课,在教学中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从模仿练习、反弹传接球练习、二人一组近距离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到远距离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逐渐加大练习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自定距离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学生必须跟上教师所给的音乐节奏,但学生两人的距离可以根据自己掌握动作的情况进行调节,教学中体现了分层次教学思想。行进间运球接力赛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八组同时进行,通过游戏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掌握技术。

(3)结束部分选用舞蹈----波浪操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既起到放松的效果又陶冶了情操。最后要求学生自创造型,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采用分组讨论、互相评价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评价能力。

5、说教学特色:

高中女生的思维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已得到一定的发展,本次课将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进行有机结合,运用导学、导思、导练、导评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体育学习,让学生通过一看、二想、三悟的思维活动过程,了解动作技术的结构原理,弄清动作技术的实质和规律,使学生知识学习、身体锻炼寓于教学、练习之中。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6、说预期效果: 因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对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学生的情况等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教法与学法的选择遵循了教学原则和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动作技能形成规律,预计会顺利地达到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参与各项练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情感融洽。预计平均心率为130--135次/分,练习密度为40--45%。

范例2、3、4见课件

作业:请结合自己所修专项设计一节课的课时计划及说课稿。

第五节 体育教学的实施

一、体育教学常规

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使课堂教学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和正常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对师生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

作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严密课的组织, 培养学生讲文明守纪律,懂礼貌的优良品质.特点──强制性.灵活性.一贯性和教育性

师生共同准则,有一定时期的稳定性,开学初,进行教育

(一)课前常规

1、有关教师课前准备的工作的规定

2、有关学生课前准备工作的规定:学生病事假,见习生

3、有关时间的规定:规定师生提前到达上课地点(15分钟)(10分钟)

(二)课中常规

1、学生集合常规:准时按指定地点集合上课;学生按着装的要求和规定上课;

2、小结与送还器材常规

小结讲评,课后要求,下次课内容,归还器材

(三)课后常规

1、写好课后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

检查归还器材执行情况.缺课时补课或辅导

二、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运用

(一)作用

1、严密教学组织,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2、丰富教学内容,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

3、创造良好的学习与观察条件

(二)队列队形运用的方法

1、全盘考虑课的各部分调动队列队形的方法

2、必须以节约时间,缩短距离为原则,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队列变化和队伍调动

3、考虑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4、运用合理,既要学生看清楚示范, 又要便于教师的观察,帮助指导,调控.符合安全卫生的要求.(三)队列队形运用的要求

1、加强训练,打好基础

2、重视口令

3、掌握多种方法,熟练采用

三、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

(一)作用:

1、充分利用场地器材,提高使用率

2、有利于队伍调动,合理安排课的密度,增加练习次数

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便于教师指导

(二)体育课的器材配置和场地布置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在精心设计一堂课时,要同时考虑场地器材的配置和布局—— 移动 固定,避免周围其他物体,避免相互干扰

2、便于课堂管理——视野之内,器材的距离和方向(直射.反光.逆风等)

3、合理安全,整洁美观,经济实用.4、充分利用场地和地形进行教学

5、寻找和创造代用器材.器材的发放与回收

(三)布置场地器材的几种具体方法

1、相邻安排法

尽量减少队伍调动,避免浪费时间

2、重叠安排法

提高场地使用率

3、流水安排法

按教材先后顺序,充分利用场地条件, 适用于场地设备条件好.布置时考虑组织调队的简便和器材安放的紧凑与连续性.标志线整洁清晰,做到组织导向作用

(四)场地设计的实例

1、碲形练习队形

1 2 3 4 优点:

每个学生都面对练习,使之一目了然

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练习情况,便于教师管理课堂纪律 减少相互干扰,有利于练习的正常开展和比赛的进行 便于教师讲解示范

2、正方形练习场地 优点:

封闭的队形,气氛热烈与外界的相互干扰少,学生较易集中注意力,特别适合同时几个班上课 教师、学生、器械三者之间距离适中,练习和讲解示范队形不必变动,有利于提高课的利用率

学生可以观察到不同角度、不同距离的技术动作,形成全面的、正确的动作表象,提高感性认识

场地、器材布置整齐美观,利于队形调动

四、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运用

(一)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

1、自然班形式:教学行政班级为单位

特点:固定性强,熟悉了解, 有利于发挥班级干部和体育骨干作用.缺点:体质水平.体育基础.兴趣爱好相差较大.2、重新编班形式:打破教学行政班的界限,根据性别.体质.健康水平.体育基础.兴趣爱好各方面接近的学生重新组织分班进行教学的形式.特点:情况相似或接近,给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运动负荷带来方便,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点:课程安排难度大,教师人数少、场地器材不足的学校难以进行

(二)分组教学的基本形式

1、随机分组——按照某种特定的方法或标准将学生随机分成若干组(如报数)

2、同质分组——同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上大致相同

3、异质分组——同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均存在差异

4、合作型分组——参与者之间是平等的,相互依赖的

5、帮教型分组——有一定专长的学生帮助其他相对较差的同学

6、友伴型分组——选择与自己关系较为密切的一起练习分组教学的类型 选择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要求** 体育课的组织与课的任务、课的类型、教材性质、场地器材等有直接关系。不论运用何种组织形式,都应以符合教学要求,使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为原则,并有利于区别对待,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科学、合理、有效地选择适宜的组织形式应注意的要求如下:

(1)灵活性

体育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的任务与要求、人数、性别等情况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

(2)合理性

体育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才能建立动力定型,掌握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为增加学生的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教师必须了解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根据器材的多少选择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器材的利用率。

(3)针对性

体育教学中教材不同,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也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生理特点的不同,对组织工作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应针对不同学段、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对象,区别对待。

(4)严密性

体育教学一般采用的是教学班集体授课形式。由于我国大部分学校教学班人数偏多,所以教学组织必须严密、有序。尤其是学习危险性较大的身体练习时,严密的教学组织是防止发生伤害事故的保证。

五、体育课密度与运动负荷量度的控制

(一)体育课密度的控制

1、体育课的密度的概念

综合密度(一般密度)──是指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课中各项活动包括:┌─教师的指导

├─学生的练习

├─相互帮助与观察 ├─练习后必要的休息

└─组织措施

专项密度──课中某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运动密度(练习密度)──课中学生做练习的总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2、研究的意义

最有效地利用上课时间.可检查每节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质量.3、体育课密度的安排和调节 安排时注意:

认真备课,合理确定和安排各项活动的时间和含量 改进提高课的组织水平,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措施.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教育学生遵守纪律,调动积极性,发挥骨干的作用

4、调节练习密度: 辅助练习.素质练习.连续重复(或变换)练习法.循环练习法.竞赛因素.合班或小组形式讲解示范.分析纠正错误动作.5、体育课密度的测定方法

(1)测定综合密度的具体步骤与方法 准备工作: ①.研究教案,了解课的任务.内容和组织教法

②.明确测定者之间的分工:一般2-3人一组,1人计时1人记录,1人分析 ③.准备好测定密度的登记表,计时表及必要用具 ④.选择好测定对象(中等水平)测定工作: ①.一次课实际所用的时间来计算的.②.课中各种活动时间全部记录下来,及时区分所用时间是否合理,登记在表格内.③.一时不能精确区别合理否,先统一登记在备注栏内,分析时说明.④.测定的关键在于两块秒表的灵活使用

(2)测定练习密度的步骤与方法 简便测定法:(计时表.测定对象)以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为标准,连续不断地累加学生练习的时间

练习时间——凡是课中有目的的学习掌握、巩固提高技术、技能,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的练习时间 A.基本体操——先讲后做;边讲边做

B.技巧——开始到结束,出入队列时有要求的算练习时间 C.跳跃——开始姿势到落入沙坑或垫子,归队同上 D.跑——预备姿势到终点缓冲,归队同上 E.投掷——开始到恢复正常姿势,拾回器材同上

F.球类、游戏、比赛——原则上整个过程都算;(单个动作、犯规、等待)G.武术——开始到结束 H.各种静止用力动作——都算 I.循环练习——整个练习 J.队列队形——都算

指导时间——教师有目的的讲解示范、演示、分析及个别指导等 观察与帮助保护——观察别人或帮助同伴练习

组织措施时间——整队、调动队伍、交换场地、布置、分发和收回器材(有意识地通过跑步或其他放松练习方式调动队伍、收回器材等应计为练习时间)

休息时间——消极或积极性休息

不合理时间——课中的时间消耗在教学和教学辅助无关的方面

6、体育课密度的计算

各项活动合理运用时间的和 课的密度=──────────────×100% 课的总时间(实际用的)

某项活动合理运用时间的和

某项活动的密度=————————————————————×100% 课的总时间(实际用的)学生做练习的时间之和

课的练习密度=────────────×100% 课的总时间(实际所用)

7、绘制统计图 圆形图 条形图

8、体育课密度分析

根据教学任务、教材性质、学生特点、场地器材设备及气候条件等来进行 新授课──教师指导比例大 复习课──练习时间相对多些

教师指导—15-20%;学生练习密度—30-50%;学生分析帮助与保护—5-15%;组织措施—10-15%;休息—12-25 具体内容:

(1)课中各项活动所占时间的比例是否适当,不合理运用时间的原因(2)学生练习的时间是多少,比例是否合适(3)总结的意见和提出合理改进建议

(二)体育课运动负荷量度的控制

1、体育课运动负荷量度的概念──是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受的量和强度的总称,是身体练习对机体刺激程度的反映

2、意义──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与提高运动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成绩,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3、体育课运动负荷量度的安排——符合机能变化和适应规律,遵循合理的生理负荷原则的基本要求

安排时注意: ①.生理负荷的安排应符合学生的身体发展和训练水平

根据年龄、性别、身体发展、训练水平、体质强弱、大部分学生能承受.②.根据课的类型和要求安排生理负荷 主要任务不同,生理负荷也不一样.③.考虑教材的性质,活动范围,难易程度、练习强度以及与学生生理特点之间的关系.④.安排生理负荷,还应考虑其它有关因素:练习数量、时间、质量、气候.4、体育课运动负荷量度的调控(1)改变动作的某些要素

(2)改变练习的顺序和组合,安排合理的休息时间(3)改变练习的内容性质(4)改变练习的重复次数(5)改变练习的限制条件(6)改变课的组织教法与形式

(7)调整课中各项活动的时间比例,利用讲解示范.组织学生观摩、讨论和提问等方法

5、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测定与评价方法##(1)教育观察法

从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动作的准确性, 控制身体能力,学生的呼吸,汗量、脸色、面部表情、声音、学生练习的积极性.(2)自我感觉法

是以学生的主观感觉来判断生理负荷的大小.(饮食、睡眠、精神、对练习的兴趣、练习后的身体疲劳程度)(3)生理测定法

心率测定法──在整个课的过程中,多次测定学生的脉搏,找出课中脉搏变化的情况, 分析生理负荷的安排是否合理的一种方法.体育课生理负荷的测定具体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准备工作

①.了解课的任务、内容、组织与教法 ②.确定测定方法和测定者之间的分工 ③.准备好必要的用具

④.选择好测定对象,做好思想工作 第二步:测定的具体方法

①.上课前测好相对安静时的脉搏数, 一般可在课前3-5分钟测.(三次)②.测量时采用立式(统一姿势)(排头或排尾)

③.注意选择测定时机,(课开始:定时、练习前后、课结束:课后3'-5')间歇时间过长(2'以上), 辅以补充测定几次。每课不少于20次.④.测量一次时间:6“或10”,再折算1分钟 ⑤.及时登记,并观察被测者的表现,外界影响.第三步:制图与计算方法 将所测数据制成脉搏测定曲线表 计算: ①.点算法:(24次以上)a+b+c+…(每次的脉率)公式=─────────── n(测定的次数)②.面积法: a+b εX x=───×t平均心率=──── 2 T

6、体育课生理负荷的分析和评价

(1)基本原则——根据课的任务,人体机能活动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受测者健康状况,体育基础,年龄性别,项目特点,气候条件,影响脉搏的因素,结合练习密度的大小综合分析

(2)基本内容

每次课的平均心率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心率曲线变化趋势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 课中练习前后心率的变化范围大小以及休息间隙是否合理? 课后心率恢复情况如何,学生反馈的信息如何? 分析生理负荷上去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与方法

平均心率参照标准 心率指数评价(大中小强度)小学生120—130次/分;初中生120—140次/分; 课中平均心率 高中女生120—140次/分;高中男生130—150次/分; 课前安静心率

7、体育课的心理负荷

慨念──是指课中学生心理上所承受各种刺激量与强度的程度 意义──实现教学目标,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集中、稳定和转换程度)情绪——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时产生的态度、体验(兴趣、动机、努力程度)意志——是指学生根据自身确定目标,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的心理过程(自觉性、坚持程度、自控程度、努力程度)

体育课心理负荷的安排

<1>.根据学生在课中心理负荷变化的趋势来安排教学进程.注意高峰──课前区15分钟

情绪高峰──课前区4-18分钟和后部36-40分钟 意志高峰──课中20-30分钟左右 <2>.注意练习和休息的合理交替

体力下降,注意力、情绪下降.<3>.适当安排教学内容的进度与难度

过难,过多易造成学生心理疲劳 <4>.保持学生适宜的情绪兴奋状态

控制情绪,提高学习情绪 体育课心理负荷的测试

方法──问卷法、图示反馈测定法、自我评估法、教育观察法

六、体育实践课的准备(课前)1.备学生: 了解基本情况,对体育课的意见和要求,特殊学生的特点 2.备教材教法: 明确本次课的具体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适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步骤与组织方法

3.备场地器材: 本校场地器材情况,同时上课的班级,可供使用的场地器材 4.编写教案: 提高教学的计划性,防止随意性 5.备骨干: 说明本次课的内容、要求、组织教法、了解其职责,先学会动作及保护帮助方法

6.现场备课: 现场局部或全部的预演,想象教学过程, 实际试做示范,引导学生思想上、知识上、服装上做好准备

第二篇:体育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体育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也是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法、评价施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体育教学设计是体统研究规划体育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及方法。

2、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1)明确主题。主题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能否达成课程目标。因此,确定的主题应当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

(2)选择学习内容。分析这些运动素材是否突出了主题,对实现课程目标的贡献有多大,是否具有典型性的学习意义;然后根据学习条件判断其实施的可能性,最后确定了学习内容。

(3)学习内容设计。用于教学的运动素材往往是松散的,它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设计。经过设计后的学习内容,才能具有可操作性,体现出它的学习价值。

(4)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

3、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课程标准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各地、各校和教师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学习目标。

案例 耐力跑

(1)教学目标:初步掌握耐力跑的途中跑技术,发展耐力素质,形成相互鼓励的意识,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对耐力跑的信心。

(2)教学内容:途中跑(3)教学步骤:

★自定2分钟的慢速节奏跑,要求学生在跑的过程中体会技术动作、呼吸节奏和慢跑节奏。

★2人一组自定慢速跑速度的5分钟伴同跑,要求学生2人一组,跑速一致,快者应鼓励慢者,并肩跑进,跑下来后,交谈体会。

★教师提问:影响坚持跑下来的因素是什么?(速度的控制、耐力水平、同学的鼓励、坚强的毅力和信心等)

本案例以“耐力跑“为载体,设计多目标的达成,努力使学生不但掌握耐力跑的途中跑技术,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坚强的毅力、信心等)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鼓励)

二、教学计划的制订

课程标准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按水平划分学习阶段和按学习领域设置目标。

1、如何指定水平教学计划

(1)水平教学计划不是传统学年教学计划的简单合并

传统的教学计划是以学年为阶段划分的,现在以水平阶段划分,是否简单地将过去两年或三年的教学计划合并起来就行了呢?传统的学年教学计划制订的核心是教学任务的完成,是围绕各种技能动作,以难度来设计教学安排的。比如说,急行跳远安排在短跑教学之后,跳箱上的滚翻安排在技巧中的前滚翻之后。

现在的课程标准既然是以水平划分学段的,那么在同一个水平中各个学年之间就存在了一种有机联系,在制订水平阶段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对整个水平阶段有一个整体的考虑,而不是针对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考虑。按照水平制订教学计划,教师可以制订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我们对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以便于制订教学计划。

(2)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我们所选的教学内容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3)按照季节划分教学周期的教学计划

我们必须考虑地区之间季节差异,选择适宜的目标和相应的教学内容。例如:我们东北的地区冬季十分寒冷,可以选择滑冰、滑雪等冬季运动内容;南部地区在夏季的时候非常炎热,则可以选择游戏等学生喜爱的动作作为教学内容。我们在制订水平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季节的因素,并有效地利用校内外的资源,这样有助于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三、课时教学计划的制订

最典型的传统课时教学计划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我们整个学校教育体系刚刚冲破半殖民地的教育制度。这时比较先进的苏联中小学教育制度和方法传入我国,教育工作者不加选择地采取了拿来主义,在教育教学中甚至许多游戏都是照搬苏联的,当然也包括教案,而且苏联式的教案在我们的学校体育中几乎不变地应用了几十年。(体育案例)

这是公开课的教案。可以看出这张教案的排列很整齐、很合理。但是这是一种很传统、很陈旧的格式,它沿袭着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四段式格式,对每一部分时间的限制和对活动次数的控制是比较严格的。由于这种这种格式的固定化以及对时间和活动次数的严格次数,学生不可能在课中真正体会到乐趣。他们毕竟是小学生,他们充满了想象力,渴望无拘无束的活动,而教师在这种一成不变的教案的撰写方式中僵化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削弱了学生在体育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

现在的体育课,学生真正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多,有些课学生活动的时间还不到30%,这表明学生上一节体育课只能有12——15分钟的活动时间。因此,有人甚至认为,如果学校里取消了体育课,学生的体质也不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一周两节体育课,学生参与有效活动的时间总共只有半小时左右。

(1)要确定本次课明确而又具体的目标

(2)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达成本次课的学习目标

(3)重视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和活动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4)各项活动的时间不要安排得过死,要有一定的灵活性。(5)要力求简单明了,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创造性的教学。(6)要给学生布置课外体育活动的作业,促使学生逐步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7)教案可以采用电脑备课的方式,这不仅便于修改,更便于网上交流。

总之,新的教案应该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个性化。教案的好坏主要不是体现在格式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

四、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1、健身性

根据以前体育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我们体育老师一般都选择竞技性的训练手段来实施这些运动项目的教学。然而,竞技运动是以挖掘人的最大潜力为目的的,它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技术的完美和成绩的提高,而不是以健身和提高人的整体健康水平为主要目的,甚至要牺牲人的健康为代价。例如:许多学校在小学低年级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速度素质,其理由在于这一阶段是学生速度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然而,这是竞技运动的理论,它并没有很好地考虑健康的因素。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运动器官和系统中发育得最迟的就是心血管系统,过早地让儿童的心脏承受巨大的负担,对心脏的发育显然是有害无益的。由此可见,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要认真考虑其是否有利于提高相应水平学段学生的健康水平。

2、科学性

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是指要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生长和发育。刚才我们也提到了,一些教学内容不但不利于增进学生的健康,甚至还可能损害学生的健康。那么传统教学中1—2年级采用30米快速跑,并且还作为考核项目。在跳跃的教学中,1年级就有了立定跳远的练习,这些都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事实表明,短跑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超过积极作用,而在硬地上立定跳远又会影响小学生小腿跟骨的发育。我们昨天也说了,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因此,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还应该表现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方面,即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使得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平等受益。例如,学生在学习篮球的时候,如果我们考虑到学生体能和技能上的差异,可以同时采用大小篮球进行课堂教学,让体能和技能较差的学生使用小篮球,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

3、兴趣性

课程标准是另一个重要理念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性是我们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因为学生只有对所学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运动的爱好和习惯才会逐渐形成。我们在以前的体育教学中也注意到了兴趣性的问题,但是有些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教学内容。例如,一个体育老师原来可能是一名短跑运动员,那么他自然对短跑情有独钟,上课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用训练短跑运动员的方法和手段教学生跑步。也许这位体育老师对短跑的讲解和示范都很规范,练习方法也很正规,但大多数学生可能对此毫无兴趣。其实学生也喜欢跑,但他们特别是小学生喜欢在追逐性的游戏中尽情的跑,而不是竞技味道浓、索然无味的跑。因此,教学内容是否有兴趣性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考虑。当然,这不是说竞技性的项目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我们就不去选择它们作为教学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将这些内容教活,使学生喜欢和参与这些运动项目。所以,从另一个方面讲,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是可以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体现的。

(4)实效性

所谓实效性,就是指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否有效。有些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好,有些就较差。例如,推铅球是一项发展力量的教学内容,然而,无论从组织教学、练习密度还是场地器材来看,推铅球这一教学内容对发展学生的力量效果是很差的。发展学生力量的方法很多,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一些实效性强、学生有兴趣的方法和手段来发展学生的力量。

当然,并不是说上述教学内容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一点也不能教,由于这些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兴趣性和健康性相对较差,加之体育课的时间本来就很少,体育教师可以将其作为介绍性内容进行教学,以便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外进行练习,但没有必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生或掌握这些技术。

(5)简易性

我国地广人多,各地、各校差异很大,许多边远地区、农村无力投入足够的经费建设体育场地和购买体育器材。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尽量考虑那些简单易行的教学内容,以便学生能在体育设施简陋的情况下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例如:有一个教师在一整节课中仅用绳子作为道具进行教学。他安排了绳操练习、接力游戏、组字比赛、打绳结、跳短绳、跳绳拾物、花样跳绳等内容,最后用一个集体跳长绳练习使体育课达到高潮。学生不仅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学会了一些跳绳技术,增强了体能,同时也初步形成了团结协作的意识,这是一节具有兴趣性和健康性的体育课,又是一节简便易行的体育课。

实际上,只要我们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形成创造性的意识,开展大胆创新的教学活动,几乎所以的器材都能开发出许多功能。其实,单杠并不是只用来做引体向上的,垫子不是只用来仰卧起坐的。那么有一位老师把肋木、体操凳、垫子、跳箱组合成被称为“体操山”的联合器械,让学生在上面爬、滚、翻、走,使这些没有生命的器材变得生机勃勃,把枯燥乏味的身体锻炼变得趣味十足,整节课并没有增添任何的设施。所以说,教学内容的简易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同样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

(6)地域性

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发挥地方教学内容的特色,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有许多体育传统文化可以取其为我们所用。有些在民间、少数民族盛行的体育游戏项目完全可以作为教学内容进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五、确定教学内容时数比例的原则

在这里我们应该知道国家在中小学课程总时数上给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个时数比例。水平一每周4课时,水平二、三、四每周3课时,水平5每周5课时。

1、实践性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这非常清楚地表明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因此,要保证绝大多数教学时间用于学生的体育活动实践,体育课时数的增加绝对不是用来多上体育理论课或室内课的,过多利用体育课讲授体育与健康知识,只会使学生越来越不喜欢体育课。当然,在充分保证体育实践课的基础上,或者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如下雨天等),可以适当安排室内课讲授体育于健康知识。

2、灵活性

课程标准并没有规定每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时数,这就给我们体育教师灵活安排教学时数,调整教学时数和进度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例如,我们准备采用一系列跑的游戏手段,并安排8课时,使学生达成某一水平阶段的学习目标,而实际上学生在6节课后就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那么剩下的2节课就可以灵活地进行处理,没有必要再进行一样的内容。再如,原先安排了10课时让学生学习某一舞蹈组合动作,但绝大多数学生经过10课时的学习仍未掌握好动作,且学习舞蹈的热情丝毫未减,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延长学生学习舞蹈的课时,直至绝大多数学生基本掌握动作为止。

3、综合性

我们昨天已经讲了,目标统领内容。也就是说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每一堂课的教学都应指向多种教学目标。教师应尽量使学生在一堂体育课的学习中,既提高了体育,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在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得到提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运动实践来实现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室内课的教学或安排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活动来实现上述两个目标。

第三篇:《学校体育学》教案

《学校体育学》教案

学校体育学讲稿

教学课题:绪言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主要了解《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发展概况、基本内容及教学要求,重点掌握该课程的目标、具体任务以及如何建设。

教学重点:《学校体育学》课程的目标及具体任务及如何建设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形式:讲授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我国《学校体育学》的发展简况

20世纪20年代,我国留美学者引进了欧美的《体育理论》。建国后,国家十分重视体育师资的培养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开

《学校体育学》教案

展,在借鉴前苏联《体育理论》的基础上,50年代初在高等学校体育系科中开设《体育理论》课程。

61年编写出版了体育院系通用的《体育理论》教材。80年代初,提出将原有的《体育理论》教材分为《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和《运动训练学》三门课程进行教学,从而启动了我国《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建设。

二、《学校体育学》的课程目标、任务、基本内容

(一)课程目标

阐明学校体育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基本的规律,使学生掌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基本具备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技能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

(二)具体任务 使学生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在教育、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政治、业务素质。基本树立体育教师的专业思想与师德规范。忠诚党的教育、体育事业。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学习并掌握中等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课余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初步掌握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本内容 1 学校体育概论

《学校体育学》教案 学校体育教学 3 学校课外体育 4 学校体育管理

三、《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1 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准则 2 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广泛运用、吸收和移植相关学科的知识 4 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批判与吸收的关系

四、《学校体育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加强学校体育基本理论和知识教学的同时,要重视反映学校体育,特别是乡镇中等学校体育改革的新成果与新动向,以及有关新的学术观点,不断充实与完善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确保教学的时代性与先进性。要重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着眼于学生自学与实际能力的培养。要严密课堂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自动性和积极性。要不断更新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制作、采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不但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积极参加教学、科学研究与相关的学术活动,还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中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及相关的学术活动。教师要认真编制有关教学文件、参考资料和作业指导。

《学校体育学》教案 要注意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简述《学校体育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2 在建设发展《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校体育学》教案

教学课题: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主要使学生了解我国学校体育在古、近代的发展状况,重点掌握建国后,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阶段,以及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形式:自学、讲授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

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在我国西周的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中,实行“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其中,“射”、“御”是军事技能的训练,具有体育的性质;此外,“乐”中的舞蹈也含有体育的因素。

西周以后,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在长达二千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以“四书”、“五经”为主,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是重文轻武,唐朝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截然分途。

纵观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由于受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始终未能在学校教育中取得应有的地位,甚至基本被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最终导致学校体育在我国古代没有等到应有的发展。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况

《学校体育学》教案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兴办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兴办新式学堂,并把西方体育引进学堂中,把体操规定为学堂的学习课程(注:内容主要是瑞典式、德国式、日本式的普通体操),使中国学校教育首次出现了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这对西方近代体育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904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中都设立体操科,小学堂每周3学时,中学堂每周2学时,高等学堂每周3学时,由于各级学堂都安排了体育课,从而使近代学校体育得到普遍实施,结束了我国两千年来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体育的历史,标志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开始。

1917年,毛泽东同志在《新青年》中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另外,恽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也极具代表性。

1923年,在《新学制课程标准》中,正式将学校的体操科改为体育课。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1、初创阶段(1949-1957)

1950~1951年,毛泽东两次作出“健康第一”的指示,1952年,教育部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均开设体育课,每周2学时,1956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体育教学大纲,1957年,出版了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在此期间,创办了6所体育学院,11所体育学校和中等体育专科学校,并在38所高等师范院校设立了体育系科。

2、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

1958年的“大跃进”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违背了体

《学校体育学》教案

育教学规律,以及60年的三年自然灾害,使学校体育被迫减少或停止,学校体质普遍下降,但在1961年,教育部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要广泛开展“两课、两操、两活动”,并恢复了学校运动队训练和运动竞赛。

3、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

十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学校体育在极左思潮影响下,遭到空前的破坏,学校体育基本上处于混乱和停滞状态。

4、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现在)

1978年,在11届三中全会的正确方针、路线的指引下,学校体育逐渐恢复,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9年5月,在杨州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是我国学校体育在新时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 学校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特征

学校教育工作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学校体育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体育体系。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

《学校体育学》教案

人们对学校体育认识程度的不同,导致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出极大的地区差异和学校间的个体差异。3 学校体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特征

统一性表现在国家统一制定和颁发了有关学校体育的各种行政法规和有关规定,由于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各地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与优势,把统一性和灵活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1、学校体育目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学校体育确立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始终以生物体育观为基础,但随着人们对学校体育功能认识的不断拓宽,使人们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追求越来越广泛,有: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目标、教育目标、教养目标、竞技目标、娱乐目标、促进个性发展目标等。学校体育向着追求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我国学校体育过去一般只强调阶段效益,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效益,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学校体育也向着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即学校体育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增强体质,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而且还必须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使他们终身受益。3 学校体育向着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已经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发展方向。

《学校体育学》教案 学校体育逐渐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学校体育主要由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课余运动训练和课余运动竞赛等部分组成,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体育的研究基本上停滞在局部环节上,缺乏整体的思想和步骤,近年来,体育工作者已开始重视对学校体育的整体研究,追求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向多样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导致体育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6 学校体育管理逐渐向科学化发展

我国学校体育的管理以前仅仅局限于经验管理,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使学校体育的管理逐渐进入了有法可依的科学化管理阶段。

复习思考题: 回顾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史,并有哪些启示? 2 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有哪些特征? 3 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学校体育学》教案

教学课题: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与一般功能,了解学校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全民健身、终身体育、健康教育及竞技运动中的地位,了解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依据,使学生掌握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以及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基本要求。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形式:自学、讲授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节 学校体育功能

一、学校体育功能的概念

学校体育的功能是指学校体育发挥的有利作用或效能。学校体育的功能取决于学校体育本身特点和社会需要,导致学校体育具有本质功能与一般功能。

二、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1、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

2、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

3、提高人体功能

4、调节人的心理

5、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

《学校体育学》教案

三、学校体育的一般功能

1、教养功能

2、教育功能

3、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

4、美育功能

5、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功能

6、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与一般功能的关系

第二节 学校体育的地位

一、学校体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为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而实施的德育、智育、体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与德育2 学校体育与智育3 学校体育与美育

二、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

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一项由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体育健身计划,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面向21世纪的体育发展战略规划。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和意义

1)学校体育对增强民族体质,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抓好学校体育对扩大我国体育人口,推进体育社会化具有积极作用

3)学校体育对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

《学校体育学》教案

终身体育一般认为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即从一个人的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都要进行锻炼,以取得生存、生活、学习与工作的物质基础。

终身体育是在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终身体育可分为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其中,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主要表现为:

1)学校体育能为终身体育打好体质基础

2)学校体育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以前认为身体没有疾病就健康,现在对健康作出的定义是: 1 健康三维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国际卫生组织)健康五要素:身体健康、情绪健康、精神健康、智力健康、社交健康(美国卫生组织)健康六要素:身体健康、情绪健康、精神健康、智力健康、社交健康、环境健康

四、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

运动训练实践表明,要想等到竞技运动高水平,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而学校是少年儿童的聚集地,因此,学校体育对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学校体育学》教案

一、学校体育目标的一般概述

目标是人们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学校体育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目标具有一定的结构,据此学校体育目标可分为条件目标、过程目标和效果目标。条件目标是指为实施学校体育目标所必要的主、客观条件;过程目标是指在一定的阶段里,学校体育目标实施的经过或发展的经历;效果目标是指实施学校体育目标的最终效果。

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学校体育目标也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的系统。

二、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社会需要

作为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要坚持三个面向,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依据。

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娱乐等活动的要求更为迫切,体育活动日益普及,这是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的有关学校体育的理论论述,党和政府的法令、方针、等是社会需要的反映和概括,这是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和立法依据。学校体育本身的功能

学校体育的功能是确定学校体育目标的根本依据,只有根据

《学校体育学》教案

这些功能确定的学校体育目标,才能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使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3 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学校体育的主体是学生,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部实践都要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生活等具体条件,因此,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确定学校体育目标的生理、心理依据。

三、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具体的效果目标是:

1、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体质

2、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4、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为国家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

四、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基本要求

(一)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1 体育课 2 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包括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训练和课外体育竞赛。

(二)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1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

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是使全体学生都享有体育运动的权利,这是由我国教育的性质的制度所规定的,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所决定的。因此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要面向全体,兼顾

《学校体育学》教案

两头,区别对待、因材施教。2 以整体的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学校体育要坚持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学校体育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学校体育要与卫生保健工作、健康教育相结合 3 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

要认真总结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有益经验,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加强国际间学校体育的交流,学习、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外学校体育先进理论与经验,加速改革进程,不断开创新局面,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4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和实施者,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目前体育教师队伍仍存在数量不足、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要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办好师范教育的体育教育专业;加强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加强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要改善体育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减少体育师资队伍的的流失。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

在我国学校体育的实践中,出现了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同时又由于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存在着地区差异和学校间的个体差异,因此,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非常必要,它不仅是深化改革、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的需要,也是体育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重要环节。6 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

《学校体育学》教案

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这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物质保证。因此,各地要认真按照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小学体育品格设施配备目录》的标准要求,认真配备和积极改善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另外要广开渠道、多元投入、积极筹措必要的经费,改善学校体育器材设施;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器材设施,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制作安全、实用、简易的体育器材。7 加强领导,科学管理

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保证。要进行科学管理,必须具备:要建立学校体育管理的组织机构,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另外要建立建全有关学校体育的法律法规,使学校体育管理做到有法可依,从而使学校体育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复习思考题: 简述学校体育的功能。2 简述学校体育的地位与作用。3 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什么? 4 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哪些?

《学校体育学》教案

教学课题:体育教学目标、过程和基本规律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教学的特点,了解确定体育

教学目标的依据、要求以及我国现阶段体育教学目标,掌握体育教学过程的定义、组成的基本要素以及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体育教学过程的定义、组成因素及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形式:讲授、自学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节 体育教学特点和目标

一、体育教学特点

1、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

2、体育教学组织的多变与复杂

3、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频繁

4、体育教学有利于开展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体育教学目标

(一)体育教学目标及特征

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师生经过努力后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它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方向。

(二)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

《学校体育学》教案

1、学校体育目标与体育课程目标

2、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3、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

4、实际条件与可能

(三)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1、反映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从实际出发,考虑需要与可能

2、教学目标应具有整体性,注意不同层次和序列教学目标的协调与衔接

3、体育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尽可能量化

4、体育教学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四)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和内容 1 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

体育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网络系统。2 体育教学目标的内容

1)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方面的目标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方面的目标 3)培养良好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目标

(五)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 1 小学阶段

1)全面锻炼身体,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

2)初步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3)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美的情操 2 初中阶段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

2)学习简单的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发展基本能力

《学校体育学》教案

3)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 高中阶段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2)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

第二节 体育教学过程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一般概述 1 体育教学过程的实质与特点

人类的认识过程一般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基本方面,从认识方面看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为: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认识条件具有特殊性;认识的任务具有特殊性。再从实践方面看体育教学过程,也具有特殊性,表现为:实践目的的特殊性;实践环境的特殊性;实践方式的特殊性。另外体育教学过程的时间长短不一。2 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

体育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术与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个性体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学习与实践统一的过程。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1、学生

2、体育教师

3、体育教材

4、传播媒介

5、教学目标

《学校体育学》教案

三、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般教学规律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般教学规律是指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即普遍存在于体育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之中。1 社会制约性规律

体育教学受到一定社会的物质、文化条件和一定社会需要的制约,特别是受到一定社会教育目标的制约。同时体育教学的条件和手段(体育教师、场地、器材设备等)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更具有依赖性,因此体育教学具有社会制约性规律。2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都要符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和体质状况,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学生身心水平的不断提高。如:生理,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3 认识事物的规律

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由感知、思维、实践三个环节组成,而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过程,同样遵循认识事物的三个环节。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必须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如:感知,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讲解、动作示范等来感受动作要领,形成动作表象,这是认识事物的开始;思维,学生通过思维来掌握运动动作,形成理性认识;

《学校体育学》教案

实践,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这是掌握技术、技能的关键环节。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如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同时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系统的知识技术、技能,也是提高学生自身教养的过程,同时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更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教学主要是教师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到用的过程。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正确认识教和学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外因,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只有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效果。6 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相统一的规律

内容决定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哪些教学原则、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运用哪种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场地器材等都要考虑教学内容,因此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它决定着教学过程,但教学过程的其它规律也制约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体系的形成。7 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基本要素合力的规律

体育教学中的5个基本要素对体育教学效果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都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导致教学效果的力并非各要素之间的简单相加,而是各要素之间实际关系中形成的一种合力。8 体育教学过程的控制反馈规律

《学校体育学》教案

体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间双向信息交流的一个有序、可控、动态、反馈的过程。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上特殊教学规律

体育教学过程中上特殊教学规律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所特有的规律,是其它学科教学中所没有的规律。1 动作技能形成规律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动作技能的形成通常由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巩固运用自如阶段3个阶段。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师教学组织水平、学生的体育基础接受能力的不同,3个阶段所需的时间也不相同。

另外3个阶段没有明确具体的界限,主要根据学生完成动作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来判断学生学习动作所处的阶段。2 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有机体对外界环境具有适应能力,同样对运动负荷也有一个适应过程。人体进行运动时,从能量的消耗与补充角度来说,可分为工作阶段、相对恢复阶段、超量恢复阶段和复原阶段4个阶段。

根据这一规律,应将下一次的体育课或训练课放在上一次体育课或训练课的超量恢复阶段,将有利于学生机能水平的提高。3 人体生理和心理起伏变化的规律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身心是同时参加活动。生理:学生从安静状态进入运动状态,生理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呈上升――稳定――下降的趋势,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健康状况及训练水平的不同,在上升阶段所需的时间、上升的角度,以及

《学校体育学》教案

在相对稳定阶段,运动能力水平的高低、维持较高运动水平的时间都将有所不同。另外,学生的心理呈现出一种波浪式的曲线运动。

复习思考题: 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有何异同? 何为体育教学目标?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和要求有哪些? 什么是体育教学过程?叙述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4 试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般教学规律和特殊教学规律。

《学校体育学》教案

教学课题:体育教学内容与手段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意义及其

发展回顾,了解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结构、基本内容与特点,掌握选编教学内容的原则、教材纲要体系的概念、体育教学手段的概念、体育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重点:选编教学内容的原则、教材纲要体系的概念、体育教

学手段的概念、体育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形式:自学、讲授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节 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与意义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与意义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

体育教学内容是指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它是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实际材料。

(二)体育教学内容的意义

体育教学内容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

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师组织与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以及体育教学考核、评估的重要依据。

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顺利获得体育知识和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并

《学校体育学》教案

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借鉴

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学堂开设“体操课”,以兵式体操为主要教学内容。

1923年,颁布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纲要草案》中,将“体操课”改为“体育课”,教学内容剔除了兵式体操,改为游戏、田径、球类、体操等。

1956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57年编辑出版了中学和中学体育教材。

1978年,国家重新制订并颁发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

1993年,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和与之配套的教材。

为了有效地增进学生健康,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99年制订了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大纲》,2001年,开始启动《课程标准》。

第二节 我国现行学校体育教学大纲

一、体育教学大纲的结构

其结构主要由说明、大纲本文和附件三部分组成。

大纲说明部分包括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确定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及各年级教学内容的比重和要求、体育课成绩考核、贯彻执行大纲的要求。

大纲本文部分包括基本部分和选用部分的教学内容。

《学校体育学》教案

附件部分包括考核项目、成绩评分表、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

二、选编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适应学生身心特征的原则

3、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5、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6、教学内容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结合的原则

三、教材纲要体系

教材纲要体系是指以教学目标为核心,遵照教学内容的编造原则,将各种教材按照它们的内在联系和一定的教学要求组合起来的统一整体。

(一)体育教材的分类方法

分类方法有: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分类、按运动项目分类、按身体素质分类等。

(二)教材比重

教材比重是指各类教材的教学时数与教学总时数之比。确定各项教材比重的要求有:教材对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大小、教材的难易程度、教材自身所包含的练习量的多少。

各项教材时数=总时数*该项教材比重

(三)教材内容的排列方式

a)直线排列

直线排列是指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学校体育学》教案 的原则,循序渐进地按年级的顺序依次排列教材。b)螺旋排列

螺旋排列是指某些教材在各年级中反

复出现的一种排列方式。

c)混合排列

又叫综合排列,是将直线排列和螺旋排

列相结合的一种方式。

(四)男女生教材的处理方法

男女生教材的处理方法有:合编分注、分别编写。

四、第三节 我国现行各级学校体育教材

一、我国现行各级学校体育教材的特点

(一)小学体育教材特点

1、体育卫生保健常识

2、游戏

3、基本运动

4、韵律活动与舞蹈

5、基本体操

6、小球类

7、民族民间体育

(二)中学体育教材特点

1、体育基本理论知识

2、跑、跳跃、投掷

3、体操

4、球类 5 韵律体操与舞蹈6 民族传统体育

7、发展身体素质练习

(三)高等学校体育教材特点 基础课教材2 选项课教材3 选修课教材4 保健课教材

第四节 体育教学手段

一、体育教学手段的概念和意义 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

《学校体育学》教案

广义的体育教学手段包括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一切组织与技术措施。狭义的体育教学手段特指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运用的物质方面的场地、器材、仪器、设备等。

二、体育教学手段的分类

按体育手段的时代性特征来划分,有传统型和现代型。按教学实践中运用的经常性来划分,有常规型和专门型。按各种手段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不同来划分,有视觉型、听觉型、视听型和综合型。

按设备的可移动性来划分,有固定型和可动型。按仪器设备的技术性能来划分,有硬件和软件等。

三、体育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体育教学手段运用的基本模式 1 辅助式

教师根据体育课的任务与要求,主要借助教学媒体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或传递教学信息,教师与学生进行双向反馈。2 直接式

学生直接借助于教学媒体进行运动练习,是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的形式。

(二)体育教学手段的安排与运用 1 体育场馆、游泳馆的安排与使用 2 体育器材的安排与使用 体育教学图表的设计、安排与使用 4 现代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学校体育学》教案

1)演播法

演播法是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借助现代化教学媒体进行演示图像、播放录音和传达信息。其主要步骤与方法是:提示-播放-讨论-小结-作业。2)插播法

插播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需要,穿插播放音像教材的有关片断,为讲授提供感性材料,以帮助学生直接理解学习内容。其主要步骤与方法是:提示-播放-讲解-播放-讨论-小结。

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演播和插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做好播放前的准备工作 B、调控好播放过程 C、播放与讲解紧密结合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体育教学内容、教材纲要体系、体育教学手段

2、选编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3、简述中小学体育教材的特点。

4、试述体育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如何运用?

《学校体育学》教案

教学课题:发展学生的体能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发展体能的意义、特点以及发展

体能的生物学基础,掌握体能的概念以及发展体能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发展体能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形式:讲授、自学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节 发展体能的概述

一、体能的概念

所谓体能是指有机体在运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简称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两个方面。运动能力表现为走、跑、跳跃、投掷、支撑、平衡、滚翻等能力,身体素质表现为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机体能力。

二、发展体能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2、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3、有利于提高学生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能力。

三、发展体能的特点

1.发展学生体能是以运动动作实践为基础。2 发展体能必须科学地安排生理负荷。

《学校体育学》教案 发展体能所选择的内容和方法要具有全面性和多样性。4 发展体能效果具有渐进性和迟效性

四、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关系

第二节 发展体能的生物学基础

一、遗传变异对体能发展的影响

二、体能发展的生理生化基础

三、体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三节 发展体能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一)该原则的定义

全面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事各种身体活动,从而促进身体形态、功能、体能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特别表现在各种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确定该原则的依据

提出这一原则的主要依据是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身体的各种部分均按“用进废退”的理论。

(三)贯彻运用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既要全面发展,又要突破薄弱环节

《学校体育学》教案

2、正确处理好发展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关系

3、合理选择内容

二、适量性原则

(一)该原则的定义

适量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科学、适量地安排运动负荷的量和强度,使学生承受恰当的生理负荷。

(二)确定该原则的依据

提出这一原则的主要依据是人体功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

(三)贯彻运用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根据课的目标、教材性质、课的类型和学生特点等合理安排课的生理负荷

2、正确处理生理负荷的量与强度的关系

3、正确处理生理负荷的表面数据和内部数据的关系

4、帮助学生学习使其具备自控与检测负荷的方法和能力,以及放松与恢复的方法

三、持续性原则

(一)该原则的定义

持续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学期、学年发展学生体育的持续性,还应考虑学段与学段之间的衔接,确保学生体能发展的不间断性与持续性,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确定该原则的依据

提出这一原则的主要依据是人体功能适应性规律。

(三)贯彻运用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学校体育学》教案

1、持之以恒

2、合理间隔

四、健康性原则

(一)该原则的定义

健康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展体能要心健康为前提,坚持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促进健康,提高技能,养成正确良好的身体姿势和健康卫生习惯。

(二)确定该原则的依据

提出这一原则的主要依据是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与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规律。

(三)贯彻运用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全面理解和贯彻体育教学大纲

2、加强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3、健康教育要贯穿体育教学的全过程

4、教学中要加强安全教育,做好保护帮助工作,严防伤害事故发生,确保教学环境符合卫生健康要求

第四节 发展体能的方法

一、重复法

(一)该方法的定义

重复法是指在不改变动作技术结构和生理负荷的表面数据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反复练习的方式。可分为连续重复法和间歇重复法。连续重复法是连续不断地重复练习;间歇重复法是指在重

《学校体育学》教案

复练习的过程中有固定的间歇。

(二)运用该方法的要求 根据发展体能和任务和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确定练习的次数、距离、时间、强度、间歇时间。根据锻炼的实际情况,改变重复练习的条件。应尽量选用简单而实效的或已基本掌握的手段,以保证练习的准确性,提高锻炼效果。加强对学生进行发展体能的目的教育,克服单纯从兴趣出发与枯燥感,并要采取灵活的调整措施,调节课堂的气氛。

二、变换法

(一)该方法的定义

变换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发展学生体能所采用的变换练习的环境、条件和动作的要素以及动作的组合等情况下,进行锻炼的方法。

(二)运用该方法的要求 变换要以锻炼的实际需要为前提,作出有针对性的安排,2 在变换因素时,应考虑循序渐进,以学生能适应、有利于保证锻炼实效,还要过于突然。

三、持续法

(一)该方法的定义

持续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学生练习时,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用较稳定的强度、不间歇地进行练习的锻炼方法。

(二)运用该方法的要求

《学校体育学》教案 要考虑不同项目以及不同季节气候对学生的影响,坚持区别对待、因人而异。控制好负荷强度,练习强度较大时,练习时间不能太长,练习时间延长,强度不能太大,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教师要善于观察持续法练习所产生的生理反应,及时进行调整,要广泛运用变换的方式,多采用游戏与比赛的方法组织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间歇法

(一)该方法的定义

间歇法是指根据对象、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生理负荷的大小,调整与控制各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以提高发展体能效果的方法。

(二)运用该方法的要求 由于学生年龄、性别、体能、客观环境条件等不同,不可能有固定的间歇时间指标,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负荷后的生理与心理反应情况,实际情况来调整与控制间歇时间,避免负荷过大或过小,以期达到发展体能的目的。间歇法可按照严格的间歇时间进行,即在两次练习之间,间歇的时间应使有机体处在尚未完全达到恢复的状态下,进行下一次的练习,这样会取得更好的超量恢复之效。间歇时应主要采用积极性休息方式,以加速排除乳酸和恢复体力。

《学校体育学》教案

五、循环法

(一)该方法的定义

循环法又称巡回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发展体能的要求,选择若干练习或动作,分设若干作业点,要求学生在每个作业点上完成规定的练习和负荷,一个接一个进行作业点轮换,循环往复地进行练习的锻炼方法。

(二)运用该方法的要求 选择作业点的数目、各作业点的练习内容、次数、间歇时间以及巡回的总次数等,应依据发展体能的任务及学生特点进行科学设计和提出简明的要求。要重视动作质量,防止求速度、走过场的倾向,教师要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及时进行指导、检查与评价。各作业点规定的练习内容,应选择简便易行、实用而有效的练习方法。在学生熟练掌握各作业点练习方法的基础上,方可适当进行带有比赛性质的活动。

六、综合法

(一)该方法的定义

综合法是指重复法、变换法、持续法、间歇法等各种发展体能的方法结合起来加以运用的锻炼方法。

(二)运用该方法的要求

运用综合法应加强目的性、计划性,可将两种方法交替运用;也可以以一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也可多种方法同时配合运用。

《学校体育学》教案

复习思考题: 何为体能?叙述发展体能的意义与特点。发展体能的原则有哪些?叙述这些原则的定义、确定的依据以及贯彻运用的基本要求。发展体能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学校体育学》教案

教学课题: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知识教学和运动技能教学的意义与特点,了解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教授方法,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及各阶段的教法特点,掌握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教学原则,掌握运动技能的基本教授方法以及学生的学练方法。

教学重点: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及各阶段的教法特点,体育知识

与运动技能的教学原则,运动技能的基本教授方法以及学生的学练方法。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形式:讲授、自学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节 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的意义与特点

一、体育知识教学的意义与特点

(一)体育知识的涵义与分类

体育知识是人们对于体育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体育知识可分为两类:一是关于体育事实方面的知识,主要回答是什么;一是关于体育理论方面的知识,主要回答为什么、怎么做。

(二)体育知识教学的意义 通过体育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体育对于社会、个人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体育观,认学生自觉参加体育学习、38

《学校体育学》教案

锻炼奠定认识基础。通过体育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体质、健康与体育的关系,为体育锻炼提供有效的指导。通过体育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水平的提高,为适应社会、促进个性发展、增加社会交往、丰富文化生活、享受体育提供文化基础。

(三)体育知识教学的特点 体育知识教学是科学知识教育与生活教育的有机结合。

体育知识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体育知识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运动技能教学的意义与特点

(一)运动技能的性质

运动技能是指表现在外部的、以完善合理方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复杂的肢体动作系统。

运动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一种活动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动作都是运动技能。

当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综合动作上,而不是固定在完成运动任务的某一环节的程度时,称之为运动技能。

当注意力不集中于完成动作本身时,而是在动作的效果和完成动作的条件时,即达到高度熟练程度时,称之为运动技巧。

(二)运动技能教学的意义 通过运动技能教学,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从事体育活动的运动技术。通过运动技能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有效地增

《学校体育学》教案

进学生健康、增强体质。通过运动技能教学,有利于终身体育的开展。

(三)运动技能教学的特点 动作的复杂性,主要取决于单个动作或组合动作的数量。

运动技术的变化性,即动作完成是随着外界活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四)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及各阶段的教法特点

运动技能的教学一般要经过3个阶段:即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各阶段的教学任务和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1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1)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法与直观法,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与一般概念,初步建立动作的基本结构。

2)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结构,在学生具有完整动作概念的基础上,注意分解、定位、助力、阻力等方法的运用。

3)适宜的运动负荷。

4)由于本阶段学生分析运动感觉的能力有限,所以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是来自于教师的语言和学生本身的视觉监督。

5)应尽可能缩短课与课之间的间隔。

6)要及时预防与纠正动作技术中的严重错误。2 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

1)为了促使学生尽早建立完整动作的动力定型,通常以完整练习法为主,以加深学生对完整动作的体验。

2)运用讲解、示范等方法,主要为了更好地揭示动作的规律性,阐明产生错误的原因,使动作概念进一步具体化,透彻了解

《学校体育学》教案

动作的顺序。

3)在保证动作质量的前提下,要适当加大运动负荷,使学生能在最大限度地表现身体素质的条件下完成动作,提高动作的效能与稳定性。

4)本阶段由于学生的体能、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更为明显,教学中要更多注意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5)为提高学生动作技能的适应性,应适当采用变换练习的方法,改变练习条件、练习环境、动作组合,并注意运用竞赛法。

6)要注意提高学生对动作技能的自我评价能力。3 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1)该阶段可以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运用重复练习法与变换练习法,并注意在完整练习中进一步巩固与改进技术细节。

2)要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动作的完成情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增加运动负荷,使学生在承受较大运动负荷的条件下,准确熟练地完成动作,提高动作技能的稳定性。

4)进一步加强动作教学与发展身体素质的结合。

5)对学生动作掌握程度进行全面的评价。

第二节 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教学原则

一、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原则

(一)该原则的定义

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原则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知识技能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同时要注意

《学校体育学》教案

加强学生体能、思维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培养,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二)确定该原则的依据

确定该原则的主要依据是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三)贯彻运用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注意联系解决实际的体育锻炼问题

2、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3、正确处理体育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二、直观与思维相结合的原则

(一)该原则的定义

直观与思维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手段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获得直接经验与感性认识,同时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知识技能的掌握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确定该原则的依据

确定该原则的主要依据是认识事物的规律和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

(三)贯彻运用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方法,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感知教材

2、注意直观与讲解相结合

3、积极启发学生思维

三、区别对待与因材施教原则

(一)该原则的定义

《学校体育学》教案

区别对待与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知识技能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育基础、体能水平等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使教学得到实效。

(二)确定该原则的依据

确定该原则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贯彻运用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深入了解与掌握学生情况

2、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3、适当增加选择性

四、循序渐进原则

(一)该原则的定义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知识与技能教学内容的安排要遵循系统性民连贯性的要求,目标略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可以达到预期目标,使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等到提高。

(二)确定该原则的依据

确定该原则的主要依据是认识事物的规律和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

(三)贯彻运用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认真贯彻体育教学大纲,制定体育教学文件

2、要依据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3、合理确定前进的步子

第三节 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方法

《学校体育学》教案

一、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教授方法

(一)讲授法 1 定义

讲授法是指通过教师以学生能接受的简明语言,系统连贯传授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一般可分为讲解、讲述、讲演3种方法。2 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1)保证正确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2)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与艺术性。

3)提高板书质量。

4)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谈话法 1 定义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与学生以口头语言的交流方式,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又可分为传授新知式、巩固复习式、指导总结式等3种方法。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1)正确选定提问的内容。

2)正确选择与运用提问的方式。

3)要鼓励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三)演示法 1 定义

《学校体育学》教案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或利用幻灯、投影、录像等设备的演示,使学生获得或巩固体育知识的方法。2 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1)明确演示的目的与任务。

2)要做好物质准备。

3)选择适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方法。

4)教具的设计与制作大小适当,以便能让学生清晰观看。

(四)讲练法 1 定义

讲练法是指将体育方面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结合在一起的方法。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1)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选择讲练法的具体运用形式。

2)做好教具准备。

3)注意加强对学生实际练习的指导。

二、运动技能的基本教授方法

(一)、语言法 1 定义

语言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学习内容,进行练习的方法。2 具体方式

体育教学中语言法运用的具体方式有:讲解、口令与指示、口头汇报、口头评价、默念和自我暗示等。(1)讲解

《学校体育学》教案

A、定义:

讲解是教师给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动作名称、动作要领、动作方法、规则与要求等,指导学生进行运动技能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的方法。

B、具体方式

讲解可分为直陈式、分段式、概要式、侧重式、对比式、鼓动式、收敛式等。C、运用讲解时应注意:

a、要明确讲解的目的

b、讲解的内容要正确,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c、讲解要生动形象,精简扼要

d、讲解要具有启发性

e、注意讲解的时机与效果(2)口令和指示

口令是指用最简明的语言,以命令的方式,指挥与组织学生完成任何活动与练习的一种方法。运用口令时应准确、洪亮、节奏分明、富有力度。

指示是指运用比较简明的语言,用比较平和的语气,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活动的一种方法。运用指示时应清晰、坚定、准确、及时。(3)口头评价

口头评价是指按教学标准,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练习完成的情况以口头方式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运用评价时应以正面鼓励评价为主,要指明努力方向,提供改进提高的方法。(4)口头汇报

《学校体育学》教案

口头汇报是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自身的体验,简明扼要地说明自己的见解的语言方式。这种方式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自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反馈信息。(5)默念和自我暗示

默念是学生在实际练习之前通过无声语言(思维)重现整个动作或运用的某个部分的过程、重点、时空特征,以提高练习效果的一种方法。自我暗示是学生在实际练习过程中,默诵某些具有指令性的词句,自我调控练习过程的一种方法。

(二)、直观法 1 定义

直观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实际的演示或外力帮助、借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肌肉本体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动作的方法。2 具体方式

体育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法有:动作示范、教具和模型的演示、电影电视录像、助力和阻力、定向和领先等。(1)动作示范

A、定义

动作示范是教师或教师指定某一学生以具体的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动作形象、结构、要领的方法。

B、运用示范时应注意:

a、要有明确的目的

b、示范要正确

准确、熟练、轻松、优美

《学校体育学》教案

c、正确选择动作示范的位置与方向

正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和镜面示范 d、示范与讲解要有机结合

先讲解后示范、先示范后讲解、边讲解边示范

(2)教具和模型的演示

教具和模型的演示是利用挂图、照片、模型等直观手段,显示练习动作的结构、过程、关键、时空特征,帮助学生正确感知练习、动作的方法。(3)电影和电视录像

电影电视录像是运用电化教学的视听手段,显示练习、动作过程、时空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练习、动作的直观方式。

(4)助力和阻力

助力和阻力是指借助于外力的帮助,使学生通过触觉和肌肉本体感觉,体验正确的用力时机、大小、方向、时空特征,从而正确掌握动作的一种直观方法。(5)定向和领先

定向是以相对静态的具体视觉标志,给学生指示动作方向、幅度、轨迹、用力点等的直观方式。

领先是以相对动态的、超前的视听信号,给学生以刺激与激励,以利于他们完成动作的直观方式。

(三)、完整法与分解法 1 完整法(1)定义

完整法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与段落,完整地传

《学校体育学》教案

授某种运动动作的方法。

其优点:有利于保持动作的完整结构,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动作。其缺点:学习难度较大,不利于掌握完整动作中难度较大的动作环节。

其适用于:简单的动作或虽然较难但不能分解的动作。(2)运用完整法的几种常用方法:

(1)、直接运用(2)、强调重点(3)、降低难度(4)、改变练习的外部条件 2 分解法(1)定义

分解法是将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合理地分解成几个部分与段落,逐个进行教授,最后完整掌握动作技术的方法。

其优点:能降低难度,简化教学过程,缩短教学时间,提高学习信心,较快地掌握动作技术。其缺点:容易割裂、破坏动作技术结构。

其适用于:比较复杂的、且能合理分解的动作。(2)运用完整法的几种常用方法:

(1)、根据动作技术的特点,采取合理的分解方式

分解方式有:单独(纯粹)分段法、递进分段法、顺进分段法、逆进分段法和其它等。

(2)、划分动作技术的段落与部分,应考虑各部分与段落之间的有机联系,不破坏动作的结构

(3)、明确各部分与段落在完整动作中的地位与作用(4)、在建立完整动作概念的基础上分解,并及时向完整法过渡

《学校体育学》教案

(四)、预防与纠正错误法 1 定义

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是在动作技能教授过程中,针对学生形成与掌握运动动作中产生错误动作及其原因,预先在教授中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段措施,防止出现和纠正学生错误动作的方法。2 产生动作错误的原因(1)运动生物力学方面的原因(2)生理方面的原因(3)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原因(4)教学的外部环境与条件的原因(5)教师的素质与组织教法因素 3 预防与纠正错误的方法

(1)强化概念法(2)转移法(3)降低难度法(4)信号提示法(5)外力帮助法 4 预防与纠正错误的过程

预测可能产生的错误动作-观察与发现错误动作-分析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采取对应的措施-检查与验证矫正效果-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五)、游戏法与竞赛法

1、游戏法

(1)定义

游戏法是指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预定任务的一种方法。(2)运用游戏法时应注意:

(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与形式,采取相

第四篇:《学校体育学》教案

《学校体育学》教案

学校体育学教案

教学课题:绪言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主要了解《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发展概况、基本内容及教学要求,重点掌握该课程的目标、具体任务以及如何建设。

教学重点:《学校体育学》课程的目标及具体任务及如何建设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形式:讲授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我国《学校体育学》的发展简况

20世纪20年代,我国留美学者引进了欧美的《体育理论》。

建国后,国家十分重视体育师资的培养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在借鉴前苏联《体育理论》的基础上,50年代初在高等学校体育系科中开设《体育理论》课程。

61年编写出版了体育院系通用的《体育理论》教材。

80年代初,提出将原有的《体育理论》教材分为《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和《运动训练学》三门课程进行教学,从而启动了我国《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建设。

二、《学校体育学》的课程目标、任务、基本内容

(一)课程目标

阐明学校体育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基本的规律,使学生掌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基本具备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技能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

(二)具体任务

《学校体育学》教案 使学生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在教育、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政治、业务素质。基本树立体育教师的专业思想与师德规范。忠诚党的教育、体育事业。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学习并掌握中等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课余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初步掌握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本内容 1 学校体育概论 2 学校体育教学 3 学校课外体育 4 学校体育管理

三、《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1 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准则 2 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广泛运用、吸收和移植相关学科的知识 4 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批判与吸收的关系

四、《学校体育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加强学校体育基本理论和知识教学的同时,要重视反映学校体育,特别是乡镇中等学校体育改革的新成果与新动向,以及有关新的学术观点,不断充实与完善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确保教学的时代性与先进性。要重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着眼于学生自学与实际能力的培养。

《学校体育学》教案 要严密课堂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自动性和积极性。

要不断更新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制作、采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师不但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积极参加教学、科学研究与相关的学术活动,还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中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及相关的学术活动。

教师要认真编制有关教学文件、参考资料和作业指导。要注意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简述《学校体育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2 在建设发展《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校体育学》教案

教学课题: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主要使学生了解我国学校体育在古、近代的发展状况,重点掌握建国后,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阶段,以及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形式:自学、讲授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

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在我国西周的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中,实行“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其中,“射”、“御”是军事技能的训练,具有体育的性质;此外,“乐”中的舞蹈也含有体育的因素。

西周以后,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在长达二千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以“四书”、“五经”为主,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是重文轻武,唐朝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截然分途。

纵观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由于受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始终未能在学校教育中取得应有的地位,甚至基本被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最终导致学校体育在我国古代没有等到应有的发展。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况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兴办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兴办新式学堂,并

《学校体育学》教案

把西方体育引进学堂中,把体操规定为学堂的学习课程(注:内容主要是瑞典式、德国式、日本式的普通体操),使中国学校教育首次出现了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这对西方近代体育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904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中都设立体操科,小学堂每周3学时,中学堂每周2学时,高等学堂每周3学时,由于各级学堂都安排了体育课,从而使近代学校体育得到普遍实施,结束了我国两千年来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体育的历史,标志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开始。

1917年,毛泽东同志在《新青年》中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另外,恽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也极具代表性。

1923年,在《新学制课程标准》中,正式将学校的体操科改为体育课。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1、初创阶段(1949-1957)

1950~1951年,毛泽东两次作出“健康第一”的指示,1952年,教育部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均开设体育课,每周2学时,1956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体育教学大纲,1957年,出版了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在此期间,创办了6所体育学院,11所体育学校和中等体育专科学校,并在38所高等师范院校设立了体育系科。

2、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

1958年的“大跃进”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违背了体育教学规律,以及60年的三年自然灾害,使学校体育被迫减少或停止,学校体质普遍下降,但在1961年,教育部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要广泛开展“两课、两操、两活动”,并恢复了学校运动队训练和运动竞赛。

3、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

十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学校体育在极左思潮影响下,《学校体育学》教案

遭到空前的破坏,学校体育基本上处于混乱和停滞状态。

4、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现在)

1978年,在11届三中全会的正确方针、路线的指引下,学校体育逐渐恢复,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9年5月,在杨州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是我国学校体育在新时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 学校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特征

学校教育工作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学校体育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体育体系。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人们对学校体育认识程度的不同,导致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出极大的地区差异和学校间的个体差异。学校体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特征

统一性表现在国家统一制定和颁发了有关学校体育的各种行政法规和有关规定,由于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各地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与优势,把统一性和灵活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1、学校体育目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学校体育学》教案

学校体育确立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始终以生物体育观为基础,但随着人们对学校体育功能认识的不断拓宽,使人们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追求越来越广泛,有: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目标、教育目标、教养目标、竞技目标、娱乐目标、促进个性发展目标等。学校体育向着追求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我国学校体育过去一般只强调阶段效益,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效益,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学校体育也向着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即学校体育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增强体质,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而且还必须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使他们终身受益。3 学校体育向着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已经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发展方向。4 学校体育逐渐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学校体育主要由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课余运动训练和课余运动竞赛等部分组成,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体育的研究基本上停滞在局部环节上,缺乏整体的思想和步骤,近年来,体育工作者已开始重视对学校体育的整体研究,追求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向多样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导致体育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6 学校体育管理逐渐向科学化发展

我国学校体育的管理以前仅仅局限于经验管理,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使学校体育的管理逐渐进入了有法可依的科学化管理阶段。

《学校体育学》教案

复习思考题: 回顾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史,并有哪些启示? 2 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有哪些特征? 3 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学校体育学》教案

教学课题: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与一般功能,了解学校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全民健身、终身体育、健康教育及竞技运动中的地位,了解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依据,使学生掌握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以及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基本要求。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形式:自学、讲授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节 学校体育功能

一、学校体育功能的概念

学校体育的功能是指学校体育发挥的有利作用或效能。学校体育的功能取决于学校体育本身特点和社会需要,导致学校体育具有本质功能与一般功能。

二、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1、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

2、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

3、提高人体功能

4、调节人的心理

5、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

三、学校体育的一般功能

1、教养功能

2、教育功能

3、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

4、美育功能

《学校体育学》教案

5、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功能

6、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与一般功能的关系

第二节 学校体育的地位

一、学校体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为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而实施的德育、智育、体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 学校体育与德育2 学校体育与智育3 学校体育与美育

二、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

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一项由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体育健身计划,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面向21世纪的体育发展战略规划。1 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和意义

1)学校体育对增强民族体质,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抓好学校体育对扩大我国体育人口,推进体育社会化具有积极作用 3)学校体育对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一般认为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即从一个人的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都要进行锻炼,以取得生存、生活、学习与工作的物质基础。

终身体育是在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终身体育可分为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其中,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主要表现为:

《学校体育学》教案

1)学校体育能为终身体育打好体质基础

2)学校体育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以前认为身体没有疾病就健康,现在对健康作出的定义是: 健康三维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国际卫生组织)2 健康五要素:身体健康、情绪健康、精神健康、智力健康、社交健康(美国卫生组织)健康六要素:身体健康、情绪健康、精神健康、智力健康、社交健康、环境健康

四、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

运动训练实践表明,要想等到竞技运动高水平,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而学校是少年儿童的聚集地,因此,学校体育对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一、学校体育目标的一般概述

目标是人们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学校体育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目标具有一定的结构,据此学校体育目标可分为条件目标、过程目标和效果目标。条件目标是指为实施学校体育目标所必要的主、客观条件;过程目标是指在一定的阶段里,学校体育目标实施的经过或发展的经历;效果目标是指实施学校体育目标的最终效果。

《学校体育学》教案

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学校体育目标也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的系统。

二、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社会需要

作为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要坚持三个面向,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依据。

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娱乐等活动的要求更为迫切,体育活动日益普及,这是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的有关学校体育的理论论述,党和政府的法令、方针、等是社会需要的反映和概括,这是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和立法依据。2 学校体育本身的功能

学校体育的功能是确定学校体育目标的根本依据,只有根据这些功能确定的学校体育目标,才能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使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3 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学校体育的主体是学生,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部实践都要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生活等具体条件,因此,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确定学校体育目标的生理、心理依据。

三、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具体的效果目标是:

1、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体质

2、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4、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为国家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

《学校体育学》教案

四、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基本要求

(一)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1 体育课 2 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包括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训练和课外体育竞赛。

(二)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1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

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是使全体学生都享有体育运动的权利,这是由我国教育的性质的制度所规定的,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所决定的。因此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要面向全体,兼顾两头,区别对待、因材施教。2 以整体的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学校体育要坚持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学校体育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学校体育要与卫生保健工作、健康教育相结合 3 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

要认真总结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有益经验,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加强国际间学校体育的交流,学习、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外学校体育先进理论与经验,加速改革进程,不断开创新局面,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4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和实施者,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目前体育教师队伍仍存在数量不足、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要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办好师范教育的体育教育专业;加强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加强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要改善体育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减少体育师资队伍的的流失。

《学校体育学》教案 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

在我国学校体育的实践中,出现了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同时又由于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存在着地区差异和学校间的个体差异,因此,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非常必要,它不仅是深化改革、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的需要,也是体育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重要环节。6 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

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这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物质保证。因此,各地要认真按照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小学体育品格设施配备目录》的标准要求,认真配备和积极改善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另外要广开渠道、多元投入、积极筹措必要的经费,改善学校体育器材设施;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器材设施,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制作安全、实用、简易的体育器材。7 加强领导,科学管理

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保证。要进行科学管理,必须具备:要建立学校体育管理的组织机构,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另外要建立建全有关学校体育的法律法规,使学校体育管理做到有法可依,从而使学校体育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复习思考题: 简述学校体育的功能。2 简述学校体育的地位与作用。3 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什么? 4 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哪些?

《学校体育学》教案

教学课题:体育教学目标、过程和基本规律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教学的特点,了解确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要求以及我国现阶段体育教学目标,掌握体育教学过程的定义、组成的基本要素以及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体育教学过程的定义、组成因素及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形式:讲授、自学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节 体育教学特点和目标

一、体育教学特点

1、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

2、体育教学组织的多变与复杂

3、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频繁

4、体育教学有利于开展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体育教学目标

(一)体育教学目标及特征

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师生经过努力后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它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方向。

(二)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

1、学校体育目标与体育课程目标

2、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学校体育学》教案

3、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

4、实际条件与可能

(三)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1、反映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从实际出发,考虑需要与可能

2、教学目标应具有整体性,注意不同层次和序列教学目标的协调与衔接

3、体育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尽可能量化

4、体育教学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四)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和内容 1 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

体育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网络系统。2 体育教学目标的内容

1)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方面的目标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方面的目标 3)培养良好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目标

(五)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 1 小学阶段

1)全面锻炼身体,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

2)初步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3)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美的情操 2 初中阶段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

2)学习简单的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发展基本能力

3)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 高中阶段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学校体育学》教案

2)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

第二节 体育教学过程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一般概述 1 体育教学过程的实质与特点

人类的认识过程一般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基本方面,从认识方面看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为: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认识条件具有特殊性;认识的任务具有特殊性。再从实践方面看体育教学过程,也具有特殊性,表现为:实践目的的特殊性;实践环境的特殊性;实践方式的特殊性。另外体育教学过程的时间长短不一。2 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

体育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术与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个性体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学习与实践统一的过程。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1、学生

2、体育教师

3、体育教材

4、传播媒介

5、教学目标

三、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般教学规律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般教学规律是指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即普遍存在于体育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之中。

《学校体育学》教案 社会制约性规律

体育教学受到一定社会的物质、文化条件和一定社会需要的制约,特别是受到一定社会教育目标的制约。同时体育教学的条件和手段(体育教师、场地、器材设备等)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更具有依赖性,因此体育教学具有社会制约性规律。2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都要符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和体质状况,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学生身心水平的不断提高。如:生理,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3 认识事物的规律

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由感知、思维、实践三个环节组成,而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过程,同样遵循认识事物的三个环节。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必须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如:感知,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讲解、动作示范等来感受动作要领,形成动作表象,这是认识事物的开始;思维,学生通过思维来掌握运动动作,形成理性认识;实践,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这是掌握技术、技能的关键环节。4 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如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同时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系统的知识技术、技能,也是提高学生自身教养的过程,同时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更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教学主要是教师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由不

《学校体育学》教案

知到知,由知到用的过程。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正确认识教和学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外因,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只有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效果。6 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相统一的规律

内容决定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哪些教学原则、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运用哪种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场地器材等都要考虑教学内容,因此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它决定着教学过程,但教学过程的其它规律也制约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体系的形成。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基本要素合力的规律

体育教学中的5个基本要素对体育教学效果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都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导致教学效果的力并非各要素之间的简单相加,而是各要素之间实际关系中形成的一种合力。8 体育教学过程的控制反馈规律

体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间双向信息交流的一个有序、可控、动态、反馈的过程。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上特殊教学规律

体育教学过程中上特殊教学规律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所特有的规律,是其它学科教学中所没有的规律。1 动作技能形成规律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动作技能的形成通常由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巩固运用自如阶段3个阶段。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师教学组织水平、学生的体育基础接受能力的不同,3个阶段所需的时间也不相同。

另外3个阶段没有明确具体的界限,主要根据学生完成动作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学校体育学》教案

来判断学生学习动作所处的阶段。2 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有机体对外界环境具有适应能力,同样对运动负荷也有一个适应过程。人体进行运动时,从能量的消耗与补充角度来说,可分为工作阶段、相对恢复阶段、超量恢复阶段和复原阶段4个阶段。

根据这一规律,应将下一次的体育课或训练课放在上一次体育课或训练课的超量恢复阶段,将有利于学生机能水平的提高。3 人体生理和心理起伏变化的规律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身心是同时参加活动。生理:学生从安静状态进入运动状态,生理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呈上升――稳定――下降的趋势,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健康状况及训练水平的不同,在上升阶段所需的时间、上升的角度,以及在相对稳定阶段,运动能力水平的高低、维持较高运动水平的时间都将有所不同。另外,学生的心理呈现出一种波浪式的曲线运动。

复习思考题: 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有何异同? 何为体育教学目标?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和要求有哪些? 3 什么是体育教学过程?叙述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4 试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般教学规律和特殊教学规律。

《学校体育学》教案

教学课题:体育教学内容与手段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意义及其发展回顾,了解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结构、基本内容与特点,掌握选编教学内容的原则、教材纲要体系的概念、体育教学手段的概念、体育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重点:选编教学内容的原则、教材纲要体系的概念、体育教学手段的概念、体育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形式:自学、讲授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节 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与意义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与意义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

体育教学内容是指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它是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实际材料。

(二)体育教学内容的意义

体育教学内容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师组织与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以及体育教学考核、评估的重要依据。

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顺利获得体育知识和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借鉴

《学校体育学》教案

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学堂开设“体操课”,以兵式体操为主要教学内容。

1923年,颁布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纲要草案》中,将“体操课”改为“体育课”,教学内容剔除了兵式体操,改为游戏、田径、球类、体操等。

1956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57年编辑出版了中学和中学体育教材。

1978年,国家重新制订并颁发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

1993年,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和与之配套的教材。

为了有效地增进学生健康,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99年制订了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大纲》,2001年,开始启动《课程标准》。

第二节 我国现行学校体育教学大纲

一、体育教学大纲的结构

其结构主要由说明、大纲本文和附件三部分组成。

大纲说明部分包括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确定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及各年级教学内容的比重和要求、体育课成绩考核、贯彻执行大纲的要求。

大纲本文部分包括基本部分和选用部分的教学内容。

附件部分包括考核项目、成绩评分表、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

二、选编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适应学生身心特征的原则

3、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体育学》教案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5、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6、教学内容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结合的原则

三、教材纲要体系

教材纲要体系是指以教学目标为核心,遵照教学内容的编造原则,将各种教材按照它们的内在联系和一定的教学要求组合起来的统一整体。

(一)体育教材的分类方法

分类方法有: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分类、按运动项目分类、按身体素质分类等。

(二)教材比重

教材比重是指各类教材的教学时数与教学总时数之比。

确定各项教材比重的要求有:教材对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大小、教材的难易程度、教材自身所包含的练习量的多少。

各项教材时数=总时数*该项教材比重

(三)教材内容的排列方式

a)直线排列

直线排列是指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循序渐进地按年级的顺序依次排列教材。

b)螺旋排列

螺旋排列是指某些教材在各年级中反复出现的一种排列方式。

c)混合排列

又叫综合排列,是将直线排列和螺旋排列相结合的一种方式。

(四)男女生教材的处理方法

男女生教材的处理方法有:合编分注、分别编写。

四、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

《学校体育学》教案

第三节 我国现行各级学校体育教材

一、我国现行各级学校体育教材的特点

(一)小学体育教材特点

1、体育卫生保健常识

2、游戏

3、基本运动

4、韵律活动与舞蹈

5、基本体操

6、小球类

7、民族民间体育

(二)中学体育教材特点

1、体育基本理论知识

2、跑、跳跃、投掷

3、体操

4、球类 5 韵律体操与舞蹈6 民族传统体育

7、发展身体素质练习

(三)高等学校体育教材特点 基础课教材2 选项课教材3 选修课教材4 保健课教材

第四节 体育教学手段

一、体育教学手段的概念和意义

广义的体育教学手段包括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一切组织与技术措施。狭义的体育教学手段特指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运用的物质方面的场地、器材、仪器、设备等。

二、体育教学手段的分类

按体育手段的时代性特征来划分,有传统型和现代型。按教学实践中运用的经常性来划分,有常规型和专门型。

按各种手段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不同来划分,有视觉型、听觉型、视听型和综合型。按设备的可移动性来划分,有固定型和可动型。

《学校体育学》教案

按仪器设备的技术性能来划分,有硬件和软件等。

三、体育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体育教学手段运用的基本模式 1 辅助式

教师根据体育课的任务与要求,主要借助教学媒体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或传递教学信息,教师与学生进行双向反馈。2 直接式

学生直接借助于教学媒体进行运动练习,是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的形式。

(二)体育教学手段的安排与运用 1 体育场馆、游泳馆的安排与使用 2 体育器材的安排与使用 体育教学图表的设计、安排与使用 4 现代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1)演播法

演播法是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借助现代化教学媒体进行演示图像、播放录音和传达信息。其主要步骤与方法是:提示-播放-讨论-小结-作业。2)插播法

插播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需要,穿插播放音像教材的有关片断,为讲授提供感性材料,以帮助学生直接理解学习内容。其主要步骤与方法是:提示-播放-讲解-播放-讨论-小结。

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演播和插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做好播放前的准备工作 B、调控好播放过程

《学校体育学》教案

C、播放与讲解紧密结合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体育教学内容、教材纲要体系、体育教学手段

2、选编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3、简述中小学体育教材的特点。

4、试述体育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如何运用?

《学校体育学》教案

教学课题:发展学生的体能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发展体能的意义、特点以及发展体能的生物学基础,掌握体能的概念以及发展体能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发展体能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形式:讲授、自学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节 发展体能的概述

一、体能的概念

所谓体能是指有机体在运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简称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两个方面。运动能力表现为走、跑、跳跃、投掷、支撑、平衡、滚翻等能力,身体素质表现为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机体能力。

二、发展体能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2、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3、有利于提高学生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能力。

三、发展体能的特点

1.发展学生体能是以运动动作实践为基础。2 发展体能必须科学地安排生理负荷。发展体能所选择的内容和方法要具有全面性和多样性。

《学校体育学》教案 发展体能效果具有渐进性和迟效性

四、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关系

第二节 发展体能的生物学基础

一、遗传变异对体能发展的影响

二、体能发展的生理生化基础

三、体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三节 发展体能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一)该原则的定义

全面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事各种身体活动,从而促进身体形态、功能、体能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特别表现在各种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确定该原则的依据

提出这一原则的主要依据是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身体的各种部分均按“用进废退”的理论。

(三)贯彻运用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既要全面发展,又要突破薄弱环节

2、正确处理好发展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关系

《学校体育学》教案

3、合理选择内容

二、适量性原则

(一)该原则的定义

适量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科学、适量地安排运动负荷的量和强度,使学生承受恰当的生理负荷。

(二)确定该原则的依据

提出这一原则的主要依据是人体功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

(三)贯彻运用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根据课的目标、教材性质、课的类型和学生特点等合理安排课的生理负荷

2、正确处理生理负荷的量与强度的关系

3、正确处理生理负荷的表面数据和内部数据的关系

4、帮助学生学习使其具备自控与检测负荷的方法和能力,以及放松与恢复的方法

三、持续性原则

(一)该原则的定义

持续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学期、学年发展学生体育的持续性,还应考虑学段与学段之间的衔接,确保学生体能发展的不间断性与持续性,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确定该原则的依据

提出这一原则的主要依据是人体功能适应性规律。

(三)贯彻运用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持之以恒

2、合理间隔

《学校体育学》教案

四、健康性原则

(一)该原则的定义

健康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展体能要心健康为前提,坚持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促进健康,提高技能,养成正确良好的身体姿势和健康卫生习惯。

(二)确定该原则的依据

提出这一原则的主要依据是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与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规律。

(三)贯彻运用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全面理解和贯彻体育教学大纲

2、加强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3、健康教育要贯穿体育教学的全过程

4、教学中要加强安全教育,做好保护帮助工作,严防伤害事故发生,确保教学环境符合卫生健康要求

第四节 发展体能的方法

一、重复法

(一)该方法的定义

重复法是指在不改变动作技术结构和生理负荷的表面数据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反复练习的方式。可分为连续重复法和间歇重复法。连续重复法是连续不断地重复练习;间歇重复法是指在重复练习的过程中有固定的间歇。

(二)运用该方法的要求 根据发展体能和任务和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确定练习的次数、距离、时间、《学校体育学》教案

强度、间歇时间。根据锻炼的实际情况,改变重复练习的条件。应尽量选用简单而实效的或已基本掌握的手段,以保证练习的准确性,提高锻炼效果。加强对学生进行发展体能的目的教育,克服单纯从兴趣出发与枯燥感,并要采取灵活的调整措施,调节课堂的气氛。

二、变换法

(一)该方法的定义

变换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发展学生体能所采用的变换练习的环境、条件和动作的要素以及动作的组合等情况下,进行锻炼的方法。

(二)运用该方法的要求 变换要以锻炼的实际需要为前提,作出有针对性的安排,在变换因素时,应考虑循序渐进,以学生能适应、有利于保证锻炼实效,还要过于突然。

三、持续法

(一)该方法的定义

持续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学生练习时,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用较稳定的强度、不间歇地进行练习的锻炼方法。

(二)运用该方法的要求 要考虑不同项目以及不同季节气候对学生的影响,坚持区别对待、因人而异。

控制好负荷强度,练习强度较大时,练习时间不能太长,练习时间延长,强度不能太大,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师要善于观察持续法练习所产生的生理反应,及时进行调整,31

《学校体育学》教案 要广泛运用变换的方式,多采用游戏与比赛的方法组织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间歇法

(一)该方法的定义

间歇法是指根据对象、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生理负荷的大小,调整与控制各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以提高发展体能效果的方法。

(二)运用该方法的要求 由于学生年龄、性别、体能、客观环境条件等不同,不可能有固定的间歇时间指标,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负荷后的生理与心理反应情况,实际情况来调整与控制间歇时间,避免负荷过大或过小,以期达到发展体能的目的。间歇法可按照严格的间歇时间进行,即在两次练习之间,间歇的时间应使有机体处在尚未完全达到恢复的状态下,进行下一次的练习,这样会取得更好的超量恢复之效。间歇时应主要采用积极性休息方式,以加速排除乳酸和恢复体力。

五、循环法

(一)该方法的定义

循环法又称巡回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发展体能的要求,选择若干练习或动作,分设若干作业点,要求学生在每个作业点上完成规定的练习和负荷,一个接一个进行作业点轮换,循环往复地进行练习的锻炼方法。

(二)运用该方法的要求 选择作业点的数目、各作业点的练习内容、次数、间歇时间以及巡回的总次数等,应依据发展体能的任务及学生特点进行科学设计和提出简明的要求。

《学校体育学》教案 要重视动作质量,防止求速度、走过场的倾向,教师要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及时进行指导、检查与评价。各作业点规定的练习内容,应选择简便易行、实用而有效的练习方法。在学生熟练掌握各作业点练习方法的基础上,方可适当进行带有比赛性质的活动。

六、综合法

(一)该方法的定义

综合法是指重复法、变换法、持续法、间歇法等各种发展体能的方法结合起来加以运用的锻炼方法。

(二)运用该方法的要求

运用综合法应加强目的性、计划性,可将两种方法交替运用;也可以以一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也可多种方法同时配合运用。

复习思考题: 何为体能?叙述发展体能的意义与特点。发展体能的原则有哪些?叙述这些原则的定义、确定的依据以及贯彻运用的基本要求。发展体能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学校体育学》教案

教学课题: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知识教学和运动技能教学的意义与特点,了解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教授方法,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及各阶段的教法特点,掌握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教学原则,掌握运动技能的基本教授方法以及学生的学练方法。

教学重点: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及各阶段的教法特点,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教学原则,运动技能的基本教授方法以及学生的学练方法。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形式:讲授、自学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节 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的意义与特点

一、体育知识教学的意义与特点

(一)体育知识的涵义与分类

体育知识是人们对于体育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体育知识可分为两类:一是关于体育事实方面的知识,主要回答是什么;一是关于体育理论方面的知识,主要回答为什么、怎么做。

(二)体育知识教学的意义 通过体育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体育对于社会、个人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体育观,认学生自觉参加体育学习、锻炼奠定认识基础。通过体育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体质、健康与体育的关系,为体育锻炼提供有效的指导。通过体育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水平的提高,为适应社会、34

《学校体育学》教案

促进个性发展、增加社会交往、丰富文化生活、享受体育提供文化基础。

(三)体育知识教学的特点 体育知识教学是科学知识教育与生活教育的有机结合。

体育知识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体育知识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运动技能教学的意义与特点

(一)运动技能的性质

运动技能是指表现在外部的、以完善合理方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复杂的肢体动作系统。

运动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一种活动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动作都是运动技能。当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综合动作上,而不是固定在完成运动任务的某一环节的程度时,称之为运动技能。

当注意力不集中于完成动作本身时,而是在动作的效果和完成动作的条件时,即达到高度熟练程度时,称之为运动技巧。

(二)运动技能教学的意义 通过运动技能教学,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从事体育活动的运动技术。

通过运动技能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有效地增进学生健康、增强体质。通过运动技能教学,有利于终身体育的开展。

(三)运动技能教学的特点 动作的复杂性,主要取决于单个动作或组合动作的数量。运动技术的变化性,即动作完成是随着外界活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四)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及各阶段的教法特点

运动技能的教学一般要经过3个阶段:即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

《学校体育学》教案

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各阶段的教学任务和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1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1)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法与直观法,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与一般概念,初步建立动作的基本结构。

2)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结构,在学生具有完整动作概念的基础上,注意分解、定位、助力、阻力等方法的运用。

3)适宜的运动负荷。

4)由于本阶段学生分析运动感觉的能力有限,所以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是来自于教师的语言和学生本身的视觉监督。

5)应尽可能缩短课与课之间的间隔。

6)要及时预防与纠正动作技术中的严重错误。2 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

1)为了促使学生尽早建立完整动作的动力定型,通常以完整练习法为主,以加深学生对完整动作的体验。

2)运用讲解、示范等方法,主要为了更好地揭示动作的规律性,阐明产生错误的原因,使动作概念进一步具体化,透彻了解动作的顺序。

3)在保证动作质量的前提下,要适当加大运动负荷,使学生能在最大限度地表现身体素质的条件下完成动作,提高动作的效能与稳定性。

4)本阶段由于学生的体能、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更为明显,教学中要更多注意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5)为提高学生动作技能的适应性,应适当采用变换练习的方法,改变练习条件、练习环境、动作组合,并注意运用竞赛法。

6)要注意提高学生对动作技能的自我评价能力。3 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1)该阶段可以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运用重复练习法与变换练习法,并注意在36

《学校体育学》教案

完整练习中进一步巩固与改进技术细节。

2)要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动作的完成情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增加运动负荷,使学生在承受较大运动负荷的条件下,准确熟练地完成动作,提高动作技能的稳定性。

4)进一步加强动作教学与发展身体素质的结合。

5)对学生动作掌握程度进行全面的评价。

第二节 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教学原则

一、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原则

(一)该原则的定义

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原则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知识技能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同时要注意加强学生体能、思维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培养,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二)确定该原则的依据

确定该原则的主要依据是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三)贯彻运用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注意联系解决实际的体育锻炼问题

2、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3、正确处理体育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二、直观与思维相结合的原则

(一)该原则的定义

直观与思维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手

《学校体育学》教案

段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获得直接经验与感性认识,同时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知识技能的掌握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确定该原则的依据

确定该原则的主要依据是认识事物的规律和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

(三)贯彻运用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方法,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感知教材

2、注意直观与讲解相结合

3、积极启发学生思维

三、区别对待与因材施教原则

(一)该原则的定义

区别对待与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知识技能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育基础、体能水平等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使教学得到实效。

(二)确定该原则的依据

确定该原则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贯彻运用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深入了解与掌握学生情况

2、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3、适当增加选择性

四、循序渐进原则

(一)该原则的定义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知识与技能教学内容的安排要遵循系统性民连贯性的要求,目标略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

《学校体育学》教案

可以达到预期目标,使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等到提高。

(二)确定该原则的依据

确定该原则的主要依据是认识事物的规律和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

(三)贯彻运用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认真贯彻体育教学大纲,制定体育教学文件

2、要依据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3、合理确定前进的步子

第三节 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方法

一、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教授方法

(一)讲授法 1 定义

讲授法是指通过教师以学生能接受的简明语言,系统连贯传授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一般可分为讲解、讲述、讲演3种方法。2 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1)保证正确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2)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与艺术性。

3)提高板书质量。

4)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谈话法 1 定义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与学生以口头语言的交流方式,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学校体育学》教案

谈话法又可分为传授新知式、巩固复习式、指导总结式等3种方法。2 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1)正确选定提问的内容。

2)正确选择与运用提问的方式。

3)要鼓励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三)演示法 1 定义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或利用幻灯、投影、录像等设备的演示,使学生获得或巩固体育知识的方法。2 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1)明确演示的目的与任务。

2)要做好物质准备。

3)选择适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方法。

4)教具的设计与制作大小适当,以便能让学生清晰观看。

(四)讲练法 1 定义

讲练法是指将体育方面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结合在一起的方法。2 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1)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选择讲练法的具体运用形式。

2)做好教具准备。

3)注意加强对学生实际练习的指导。

二、运动技能的基本教授方法

(一)、语言法 1 定义

《学校体育学》教案

语言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学习内容,进行练习的方法。2 具体方式

体育教学中语言法运用的具体方式有:讲解、口令与指示、口头汇报、口头评价、默念和自我暗示等。(1)讲解

A、定义:

讲解是教师给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动作名称、动作要领、动作方法、规则与要求等,指导学生进行运动技能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的方法。

B、具体方式

讲解可分为直陈式、分段式、概要式、侧重式、对比式、鼓动式、收敛式等。C、运用讲解时应注意:

a、要明确讲解的目的

b、讲解的内容要正确,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c、讲解要生动形象,精简扼要

d、讲解要具有启发性

e、注意讲解的时机与效果(2)口令和指示

口令是指用最简明的语言,以命令的方式,指挥与组织学生完成任何活动与练习的一种方法。运用口令时应准确、洪亮、节奏分明、富有力度。

指示是指运用比较简明的语言,用比较平和的语气,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活动的一种方法。运用指示时应清晰、坚定、准确、及时。(3)口头评价

口头评价是指按教学标准,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练习完成的情况以口头方式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运用评价时应以正面鼓励评价为主,要指明努力方向,提供改

《学校体育学》教案

进提高的方法。(4)口头汇报

口头汇报是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自身的体验,简明扼要地说明自己的见解的语言方式。这种方式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自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反馈信息。(5)默念和自我暗示

默念是学生在实际练习之前通过无声语言(思维)重现整个动作或运用的某个部分的过程、重点、时空特征,以提高练习效果的一种方法。自我暗示是学生在实际练习过程中,默诵某些具有指令性的词句,自我调控练习过程的一种方法。

(二)、直观法 1 定义

直观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实际的演示或外力帮助、借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肌肉本体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动作的方法。2 具体方式

体育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法有:动作示范、教具和模型的演示、电影电视录像、助力和阻力、定向和领先等。(1)动作示范

A、定义

动作示范是教师或教师指定某一学生以具体的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动作形象、结构、要领的方法。

B、运用示范时应注意:

a、要有明确的目的

b、示范要正确

准确、熟练、轻松、优美

c、正确选择动作示范的位置与方向

《学校体育学》教案

正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和镜面示范 d、示范与讲解要有机结合

先讲解后示范、先示范后讲解、边讲解边示范

(2)教具和模型的演示

教具和模型的演示是利用挂图、照片、模型等直观手段,显示练习动作的结构、过程、关键、时空特征,帮助学生正确感知练习、动作的方法。(3)电影和电视录像

电影电视录像是运用电化教学的视听手段,显示练习、动作过程、时空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练习、动作的直观方式。(4)助力和阻力

助力和阻力是指借助于外力的帮助,使学生通过触觉和肌肉本体感觉,体验正确的用力时机、大小、方向、时空特征,从而正确掌握动作的一种直观方法。(5)定向和领先

定向是以相对静态的具体视觉标志,给学生指示动作方向、幅度、轨迹、用力点等的直观方式。

领先是以相对动态的、超前的视听信号,给学生以刺激与激励,以利于他们完成动作的直观方式。

(三)、完整法与分解法 1 完整法(1)定义

完整法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与段落,完整地传授某种运动动作的方法。

其优点:有利于保持动作的完整结构,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动作。其缺点:学习难度较大,不利于掌握完整动作中难度较大的动作环节。

其适用于:简单的动作或虽然较难但不能分解的动作。

《学校体育学》教案

(2)运用完整法的几种常用方法:

(1)、直接运用(2)、强调重点(3)、降低难度(4)、改变练习的外部条件 2 分解法(1)定义

分解法是将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合理地分解成几个部分与段落,逐个进行教授,最后完整掌握动作技术的方法。

其优点:能降低难度,简化教学过程,缩短教学时间,提高学习信心,较快地掌握动作技术。其缺点:容易割裂、破坏动作技术结构。

其适用于:比较复杂的、且能合理分解的动作。(2)运用完整法的几种常用方法:

(1)、根据动作技术的特点,采取合理的分解方式

分解方式有:单独(纯粹)分段法、递进分段法、顺进分段法、逆进分段法和其它等。

(2)、划分动作技术的段落与部分,应考虑各部分与段落之间的有机联系,不破坏动作的结构

(3)、明确各部分与段落在完整动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4)、在建立完整动作概念的基础上分解,并及时向完整法过渡

(四)、预防与纠正错误法 1 定义

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是在动作技能教授过程中,针对学生形成与掌握运动动作中产生错误动作及其原因,预先在教授中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段措施,防止出现和纠正学生错误动作的方法。2 产生动作错误的原因(1)运动生物力学方面的原因(2)生理方面的原因

《学校体育学》教案

(3)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原因(4)教学的外部环境与条件的原因(5)教师的素质与组织教法因素 3 预防与纠正错误的方法

(1)强化概念法(2)转移法(3)降低难度法(4)信号提示法(5)外力帮助法 预防与纠正错误的过程

预测可能产生的错误动作-观察与发现错误动作-分析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采取对应的措施-检查与验证矫正效果-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五)、游戏法与竞赛法

1、游戏法

(1)定义

游戏法是指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预定任务的一种方法。

(2)运用游戏法时应注意:

(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与形式,采取相应的规则与要求(2)、在教育学生遵守规则的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3)、认真做好游戏的评判工作,要客观公正评价游戏的结果(4)、布置好游戏的场地器材,加强游戏的组织工作(5)游戏结束后要做好讲评,指出优缺点。

2、竞赛法

(1)定义

竞赛法是指在比赛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2)运用竞赛法时应注意:

(1)、明确运用竞赛法的目的

《学校体育学》教案

(2)、合理配对、分组(3)、适时运用

(4)在比赛中教师应加强组织管理工作,要求学生遵守比赛规则,防止伤害事故发生

(5)赛后要及时进行总结

三、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学练法

学练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要求,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与练习的一种方法。体育教学中学练法包括自学法、自练法、自评法。

(一)、自学法自学法的定义

自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学习理解掌握动作技术的方法。自学法的分类(1)阅读法

A、阅读法定义

阅读法是指学生通过阅读体育课本,以及其他参考资料,感知、理解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和基本原理方法。

B、教师给予的指导

a 在指定阅读体育课本的基础上,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

b 要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c 要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2)观察法 A、观察法的定义

观察法是学生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感官感知学练内容,初步建立动作表象和正确动作概念的方法。

《学校体育学》教案

B、运用观察法时的注意事项

a 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 b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c 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要注意动脑

(二)自练法自练法的定义

自练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身的独立活动为主,有目的地反复进行身体练习或实际操作,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形成巩固提高运动技能的方法。自练法的分类

(1)模仿练习法(2)反馈练习法(3)强化练习法运用自练法的注意事项

(1)提高学生对自练法的认识

(2)教师要教会学生自练的方法

(3)创设自练的环境与条件

(4)课内外有机结合

(三)自评法自评法的定义

自评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相对独立地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所掌握的运动技能进行判断,促进知识与运动技能学习的方法。自评法的分类

(1)目标自评法(2)动作自评法(3)效果自评法运用自评法的注意事项

(1)教师要传授自评的具体方法

(2)创造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条件

(3)及时对学生自评情况进行分析

《学校体育学》教案

复习思考题: 简述体育知识、运动技能教学的意义与特点。2 叙述运动技能形成3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特点。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原则有哪些?叙述各原则的定义、确定的依据及贯彻运用的基本要求。常见的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方法有哪些?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方法? 5 常见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学练法有哪些?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方法?

《学校体育学》教案

教学课题:思想品德教育与发展个性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途径以及发展个性的方法,掌握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方法,以及个性的概念和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方法,以及个性的概念和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基本要求。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形式:自学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节 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一)该原则的定义

方向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魄强健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贯彻运用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 要加强体育的目的性教育 2 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 3 思想教育要贯穿于体育教学全过程

二、正面教育原则

(一)该原则的定义

正面教育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从正面入手,用摆事实、讲道理、树榜样、启发诱导和言行一致等手段去教育学生,使其自觉地参加体育学习锻炼和接受良好

《学校体育学》教案

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

(二)贯彻运用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坚持正面教育,启发诱导,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2 防止热讽冷嘲、挖苦和杜绝体罚学生 3 正确运用表扬批评法 4 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一)该原则的定义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把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和对学生思想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师的言行与要求,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二)贯彻运用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 尊重和信赖学生 要求要严格、合理、适当 3 注意教师自身的典范作用

四、集体教育力量的原则

(一)该原则的定义

集体教育力量的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依靠集体教育的力量,使学生在正确舆论的影响下,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的熏陶与感化,从而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

(二)贯彻运用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立良好的集体而努力 2 结合教材特点,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第五篇:理论教案教学设计《体育与健康》

营养与健康教学设计

——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

[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营养膳食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

2.进一步了解三大产热营养素的生理功能;

3.了解缺乏某种营养素所产生的症状,以便建立合理的膳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 1.几种主要的营养素及其生理功能。

2.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克服不良的饮食习惯,要全面摄取足够的营养。

[教学难点] 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能初步掌握为自己和他人制定营养处方。

[教学方法] 质疑法 讨论法

[内容要点]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让学生懂得了解健康的概念;

第二部分是使学生重视营养的重要性,了解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时的营养需求。如何合理膳食。

第三部分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规的体质检测方法。如:体质指数、标准体重等。

[教学过程]

引入:高中的学生功课负担很重,身心都有负担。因此,应很好地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注意营养。在选择营养品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搭配自己的饮食。本课所讲的《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就是用以指导同学们合理的安排饮食,树立正确的营养观。

一、应重视饮食营养

199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17岁汉族学生检测情况

(先让同学们讨论——通过这张表能发现哪些问题)教师先请2—3名同学回答后总结指出:

1.学生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等检出率仍很高。2.教师追问出现这些问题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重视措施] 1.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

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代表营养搭配得合理,如果摄入过多的脂肪和糖类,就容易形成肥胖。

2.不偏食、挑食,不吃零食,饮食要多样化。

在饮食中不少同学往往进入一种误区,对于有些营养价值较高的蔬菜、水果不爱吃或根本不吃,而追求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恰恰不能摄取合理的营养。

3.注意膳食结构和科学合理的营养。

二、几种主要营养素及其生理功能。

(能量和热量概念对我们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而人体的正常活动,是靠能量供应进行的。)

1、蛋白质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食物蛋白质和植物蛋白质分为动物蛋白质和植物蛋白质两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蛋白质混合食用,可使不同的氨基酸产生互补作用,从而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蛋白质的摄入量,高中学生应占总能量摄入量的10%-14%。一般认为豆类及动物蛋白质应占蛋白质来源的30%-40%(其中豆类占18%)为宜。

2、脂肪

脂肪包括中性脂肪和类脂肪。在动物性食物中,含脂肪相对较少,但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较高。因此,在选择膳食脂肪时,除了力求以植物油为主外,尽量选择优质动物性食品,如瘦肉类、蛋类。

3、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又叫糖类,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大类化合物。(板书)根据分子结构的不同,又分为单糖(葡萄糖)、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和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果胶)。碳水化合物是构成机体组织的一种重要物质,参与许多生命代谢过程。淀粉属于糖类,多存于谷类和薯类中。葡萄糖是维持大脑正常功能必需的营养物质,(板书)当血糖浓度降至正常水平[(80-120毫克/毫升)]以下时,脑组织会因缺乏能源而发生功能障碍,出现头晕、心悸、出冷汗及饥饿感。若继续下降可出现血糖昏迷,应迅速冲一杯浓糖水,喝下即可恢复。

4、水

水是人体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其含量占体重的三分之二。水是细胞与体液的重要成分;水能维持体内正常生理功能;水的比热高,可以保持一定体温;水是体腔、关节和肌肉的润滑剂。每日所吸收水分和排出水分几乎相等,称之为“水平衡”。

5、微量营养素 ① 维生素

维生素维生素指在维持人体正常代谢和机能所必不可少的一类低分子有机物的总称。随着认识的深化,其品种在不断增加。它们彼此结构上差异很大,但具有下列共性:存在于天然食物中,但含量极微;在物质代谢中,每种维生素都

有其独特功能,缺少了会产生相应的维生素缺乏症;各种维生素都不提供热量,也不参与作为人体结构成分;除维生素D族外,都不能由人体合成,需从食物中 直接摄取。维生素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类,前者是维生素A、D、E、K等,后者是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等。② 无机盐

无机盐从理论上讲,存在于自然界的任何元素都有可能存在于人体,或暂时进入人体内。无机盐生理作用十分广泛:硫、磷参与蛋白质组成,作为人体组成部分;钙、镁参与骨骼、牙齿组成,还是体液重要成分,通过渗透压调节水分的贮存和流动,维护机体酸碱平衡;铁参与血红蛋白的构成,对输送氧起重要作用。③膳食纤维

是一种不能被人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以溶解于水中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型:水溶性纤维与非水溶性纤维。纤维素、部分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是3种常见的非水溶性纤维,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而果胶和树胶等属于水溶性纤维,则存在于自然界的非纤维性物质中。常见的食物中的大麦、豆类、胡萝卜、柑橘、亚麻、燕麦和燕麦糠等食物都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纤维,水溶性纤维可减缓消化速度和最快速排泄胆固醇,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功能,促进体内有毒重金属的排出。所以可让血液中的血糖和胆固醇控制在最理想的水准之上,还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改善胰岛素水平和三酸甘油脂。

三、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及要点,制定一份适合于自己的营养计划(营养处方)。运动小常识: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尤其是体育上课时,脚扭伤是经常发生的。对于脚扭伤,只要处理及时正确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下面就来说说脚扭伤的处理常识。

一、准确区分伤势的轻重。如果脚扭伤后能持重站立,勉强走路,说明扭伤为轻度,可自己处置;如果脚扭伤后足踝活动时有剧痛,不能持重站立或挪步,按着疼的地方在骨头上,并逐渐肿起来,说明可能扭伤到骨头,应立即去医院摄片诊治。

二、正确使用热敷和冷敷。扭伤初期,破裂的小血管在流血,此时可用冷敷,使血管收缩凝血,控制伤势发展。24小时后,破裂血管流血停止,这时可用热敷,促使扭伤处周围的淤血消散。

三、正确按揉扭伤局部。扭伤初期,以在血肿处做持续的按法为好;24小时后做揉法,以肿处为中心,向周围各个方向擦揉。

四、适当进行活动。在扭伤初期,肿胀和疼痛逐渐加重,应停止活动,抬高患肢。待病情趋于稳定后,只要不是很痛,可逐步加大足踝部的活动。

五、合理用药。扭伤初期,不需内服药,不宜外敷活血的药物,以免血流更多,肿胀更大,必要时抬高伤肢,减缓血液流动。24小时后,内服些云南白药、跌打丸、活血止痛散等,消肿后就不必内服药物。每天对伤处用热毛巾热敷半小时及外敷药物。

四、小结:

提问:通过这堂课,同学们除了了解营养膳食的重要性以及怎样制定营养处方外,同学们还懂得了什么?(如:如何纠正自己不良的饮食习惯、选择健康的食品等)

下载《学校体育学教案》第二篇 第五章 体育教学的设计与实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校体育学教案》第二篇 第五章 体育教学的设计与实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理论教案教学设计《体育与健康》(大全)

    高中《体育与健康》理论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体育与健康》理论教案教学设计 ——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 ——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营养膳食的重要性, [教学目的......

    第12册体育教案

    第1课 广播操 学习阶段:水平三 学习目标:了解体育课堂常规,健康标准的考核项目,并在合作学习中复习基本体操希望风帆 学习内容:常规、健康标准、广播操 学习步骤: 一、学习常规......

    第9册体育教案

    第1课复习广播操《希望风帆》 学习阶段:水平三 学习目标:初步复习掌握基本的体操的动作和方法;培养学生相互帮助、好学上进的精神品质。 学习内容:复习《希望风帆》 学习步骤: 一......

    体育教学设计与实际操作

    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设计与教学操作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刘平平一、正确理解学校体育与运动训练的关系 正确理解与处理学校大众体育与学校竞技运动的关系,有利......

    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

    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 教材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1、蹲踞式跳远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蹲踞式跳远的技术环节。 (2)技能目标:在学习与体验中解决“学会”的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面......

    体育教学设计与反思

    《立定跳远》教学设计学校:周至县二曲中学 教师:齐 永 强 《立定跳远》教学设计 一 、设计思路: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初中跳跃项目的要求,立定跳远技术应属于水平段四......

    体育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体育教学设计与反思 体育课作为向学生传授体育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体育基本技术、形成一定运动技能、发展体育综合素责与能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一种基本形式,其教学形式......

    体育教案-《后滚翻》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江都市杨庄中心小学:高乃华 教学目标:(水平目标二) 1、运动技能:能试做出后滚翻动作,能模仿做出动作全过程 2、心理健康:对学习后滚翻感兴趣,乐于重复练习教学重点:团身要紧 教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