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乡人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家乡人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北师大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中的一个主题《家乡人生活的变化》。本单元以家乡人生活的变化为切入点,通过介绍家乡人的居住条件、家乡的交通条件,延伸到家乡人的穿着、饮食等方面,帮助学生感受认识家乡人的生活变化。教科书的编排提示教师要因地取材,充分发掘地方课程资源,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情况将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再创造,体现用教材教。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资料收集等途径,感受家乡人生活的巨大变化,从而产生珍惜今天的生活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近年来我们大石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几十年前相比,家乡人的生活更是有了天壤之别:物质生活丰富,人们已摆脱了贫困问题,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过上了小康生活。
虽然在我班学生之中,绝大部分是当地农村的孩子,但他们对现有一切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都觉得司空见惯,甚至视若无睹,也体会不到几十年前家乡人民生活的艰辛。
该课的目的就是让他们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去了解过去家乡人的生活历史,并通过比较体会、感受家乡人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懂得尊重历史,受到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访问、讲解,感受家乡人生活的巨大变化。
2、增进尊重历史、珍惜今天的生活的积极情感。
3、掌握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事物发展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掌握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事物发展的方法。
感受家乡人生活的变化。
五、教学难点:增进尊重历史、珍惜今天生活的积极情感。
六、教学方法:访问法、讨论法、探究法
七、活动准备:
(一)学生准备
1、课前请学生搜集家庭居室的新、旧照片,旧粮票、长辈用过的生活用品。
2、请学生向长辈调查、了解家庭生活变化和家乡道路的发展变化情况。
(二)教师准备
1、分类设计调查提纲,请学生有目的去访问家长。
2、邀请本班级学生的家长(同时是本学校的教师)来课堂给我们讲过去的生活。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今天我们班请来了马名扬的爷爷和李思远的爸爸跟大家一起上课,你们高兴吗?好,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两位老师。
师:孩子们,我们现在的生活这么幸福,这么美好,那我们家乡人原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家乡人生活的变化》
二、初步探究
师:孩子们,还记“小记者在行动”这个活动吗?我们都担任了小记者采访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你们有收获吗?
师:谁能说说你采访到了什么 ?
生:回答采访到的内容(吃 穿 住 行 用)
师板书 过渡:孩子们,你现在最想从哪一个方面来了解家乡人生活的变化呢?每个小组只选一个方面,用一分钟的时间想好,然后迅速整理好你们手中的资料,一会来我们进行交流。三、小组交流师巡视参与同学们的交流
四、小组汇报
师:孩子们,老师发现你们准备得很充分,搜集到了很多资料。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打开资料库把你们的调查结果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生:纷纷展示本小组的调查结果
五、现场采访
师:孩子们听到了吗?以前的生活多苦啊!刚才马爷爷和李叔叔也和我们一起回顾了他们小时候的生活,你们对过去生活还有哪些感兴趣的呢,现在可以举手向两位老师提问。
生:马爷爷,以前买东西为什么要用票证,现在为什么不用了?
李叔叔,你小时候都喜欢吃什么东西啊?
两位老师,你们小时候的住房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呢?
老师,你们小时候喜欢照相吗,拍过写真集吗?
……
两位嘉宾老师耐心回答
师:两位老师非常认真的给大家讲了他们小时候的生活,让我们对过去有了很多的理解,再次感谢两位老师。
同学们,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有了党的富民政策,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的家乡变了。在未来的几年或几十年,我们家乡会变得越来越美。那请你想想,未来的美好需要谁去创造啊?
生:需要我们去努力创造。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家乡的希望,建设家乡是我们的责任。课后请大家画一幅未来家乡的画,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希望大家能够了解家乡的过去,珍惜今天,长大后用自己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开拓未来。
九、板书设计 家乡人生活的变化
爷爷奶奶小时候
爸爸妈妈小时候
现
在吃:
吃不饱
吃饱
吃好 穿:
破
旧
新
住:
草房
旧式瓦房
新式瓦房或楼房 行:
步行
自行车
机动车
十、教学反思
我在本课题教学中采用了课堂教学向课前扩展的方法,注重儿童在活动中体验与感悟,在活动中发展。主要的活动形式有访问、社会调查、搜集资料等。根据本课题活动的需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课前有组织地利用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在教学中,我把《家乡人生活的变化》这部分内容浓缩在一课时里完成,从教学实践来看,显然是时间紧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家乡人衣食住行的生活变化的展示无法尽至;几个教学环节都显得粗糙、简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应该考虑教师指导用书的建议,把这一课题的教学内容展开,增加课时。
第二篇:家乡人生活的变化
《家乡人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
《家乡人生活的变化》这一学习内容是从家乡人生活的变化切入的。从学生家庭居住条件的变化,逐渐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从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密切的交通、穿着、饮食的变化,多层面、多角度地具体感受和理解家乡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巨大变化。使学生产生热爱家乡、愿为家乡的明天做出贡献的想法。教学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他们感到亲近,产生认同,可以唤起他们对家乡深厚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没有对比就没有发现,没有经历就缺乏感受。怎样引发学生感受家乡人的生活变化,从而引导他们尊重历史,激发他们珍惜今天生活,树立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呢?我决定不再纸上谈兵,不再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直接感受。我首先引导学生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制定计划,到生活中调查、了解、感受、体验家乡人生活的变化。采用调查、访问、搜集等感兴趣的方式分工协作、自主探究。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问题。了解家乡人今昔的生活状况,并形成调查记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指导学生通过录像片、照片、图片等多种形式的汇报、交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从外部活动向内部智力的转化,促进学生搜集、积累、汇报、创新等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加强了合作技能的培养。同时学生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在互动中获得了家乡人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感受和体验,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油然而生。
由于学生调查的就是他们身边的生活,就是他们身边生活的发展变化,调查、探究的过程完全是以他们的生活作为基础的,因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由于课前的亲身体验,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交流热烈。我引导学生用数字、图片、照片、实物等形式对自己的调查进行了记录、交流。在学习中,他们又了解到原来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事情是他们所不知道的(尤其是家乡过去的生活),这就更加促进了他们探究、了解家乡的愿望,促进了他们对家乡――大连在情感上的升华。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家乡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增进了热爱家乡、珍惜今天生活、愿为家乡做贡献的积极情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形成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是儿童的生活的教育理念,从而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
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一定的失误。班级里还有一部分是从其他省市转来的学生,他们对于大连的变化了解的不多,因此感受不会很深刻,但是,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关注不够,只是将重点放在了对大连的了解,应该让这部分学生谈谈他们家乡以前的生活和现在的变化,既激发他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又热爱自己的第二个家乡——大连。
另外,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学中不容忽视,我觉得如果在教学中能更多更好的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
石春华2009、10、30
第三篇:家乡人的智慧教学设计
家乡人的智慧
教材分析:
本课题《家乡人的智慧》,教科书列举出了丝绣、丝绸、中医、中药,帮助学生懂得家乡人的许多智慧都是通过具体的产品展示出来的,为学生探究家乡人的智慧提供了案例。教科书以此引出家乡的名人,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和前人的贡献。学生可通过调查搜集家乡历史、名人,在课堂上交流讨论,体会家乡人的聪明才智。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家乡日常用品的发展历程,体会家乡人的聪明才智。
2.了解家乡名人、普通劳动者对家乡的贡献。
3.学会建立名人档案。
重点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从自己家乡的角度出发,学习探究自己家乡人的智慧,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积极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每个小组分别调查:
(1)一种体现家乡人智慧的生活用品,写好调查报告。
(2)查阅一个家乡名人的详细资料。
(3)带来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如产品实物,摄影照片,采访录音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在这次调查活动中,你去了哪些地方?访问了哪些人?查阅了哪些资料?在调查中有哪些感受?
阅读教科书上第58页的课文,把调查结果引导到“家乡人的智慧”这一主题上来。
二、家乡的生活用品。
在这次调查活动中,同学们都付出了很在的努力。下面,请各组把你们的调查结果用你们组喜欢的方式向大家汇报出来。
(1)小组探究。
A.小组交流调查到的“体现家乡人智慧的产业”方面的材料。(小组交流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把自己的调查情况在小组中展示出来。)
B.讨论以什么方式向全班汇报,汇报形式要有自己小组的特色。
(2)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将评议的落脚点放在家乡人勤劳、智慧、创造这一主题上来。
如果有些学生带来了某些日常的生活用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明用途,在哪些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这一创造发明能否运用于现代生产中。
三、家乡的名人。
阅读教科书上第59页的课文,并引导:在课文中我们了解到,在乐乐的家乡的历史上出过有名的中医大夫华佗,他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针灸和麻沸散。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家乡的历史上出现过哪些名人呢?
1.演讲比赛,通过演讲介绍家乡的名人。讲完一个名人允许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2.填写家乡的名人简历。(填在课本上)
3.集体讨论如何出版一册“家乡名人录”。
四、谈感想。
今天,我们对家乡人为家乡发展和进步所做出的贡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谈一谈对此有什么感想;面对这么多伟大的人物,你自己又有什么打算? 教学反思:
第四篇:《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学习通过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方法,感知家乡人的可亲可敬。
2、简单了解家乡不同时代的优秀人物,激发对家乡人的敬佩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重点:
了解家乡不同时代的优秀人物,让学生感知家乡历史的久远,凸现历史纵深感,产生自豪感。
学习难点:
萌发尊重家乡人和热爱家乡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全班分四小组(按个人兴趣分组)分别进行采访调查研究。
第一小组搜集家乡的历史名人的图片和事迹资料;第二小组采访城建局相关人士,搜集家乡不同时期的图片录像资料,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第三小组走访为家乡的经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家,了解他们的成就和创业故事;第四小组走访建设一线(建筑工地、学校、马路等),与父母对话,感受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自己的力量。
教学时:一时
教学过程:
一、谁是我们的家乡人
、讨论:什么是家乡人?
2、说一说家乡话,加深对家乡人的理解。
我们的家乡话与普通话有区别吗?讲一个小笑话,用普通话讲一遍,再用家乡话讲一遍,看看有什么不同?(也可以用外地话讲一讲,看看与自己的家乡话有什么区别。)
3、欣赏、诵读古诗《回乡偶书》,理解家乡人浓浓的家乡之情。
二、夸夸我的家乡人、观看视频《滨海明珠》,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发展是几代人的默默奉献。
2、家乡景美、物美,家乡的人更美。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位可爱可敬的家乡人吗?
老师在前也收集了几个家乡的名人。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浓浓的爱乡之情。(出示)
近代:
(1)姚观顺将军,广东中山开发区小隐村人。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南征北战。
(2)李凡夫,原名郑锡祥,广东省中山市濠头村人。为官一生,两袖清风,坚持真理、疾恶不惧、廉洁奉公、光明磊落、坦荡立言、无私无畏、一身正气的精神嬴得了家乡父老乡亲的爱戴。
现代:
在介绍现代这一位爱国、爱乡,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慈善家前,郑老师想做个调查:“在我们开发区第五小学傍边有一所名为李颂龄学校和开发区小隐幼儿园的学校,在那里读过书或知道有这间学校的同学请举手。”
师:“哦,还挺多,占了大部分。提起这所学校,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请看。”
(1)李俊驹先生是小隐村人,在香港长期经营航空、航海、地产等行业。
992年,那时小隐村虽说有小学,但学习环境相当差,在一次李俊驹回乡探亲看到破旧的校园,心绪万千,解放前他就背井离乡去香港打拼世界,从艰苦的创业过程中,他深深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于是他一听村里几位同是在香港闯天下的老乡说起建校的事,还未太过富有的他就一次性拿出300多万元专门兴建学校。
除了慷慨捐资兴建小隐李颂龄学校和学校基金会大楼,他还乐助南朗云衢中学、市一中校友会、市一中基金会、市启发中学。出资支持兴建小隐发电站,自来水工程,支助郑钧亮医院和开发区新医院,资助总金额为11万港币。
(2)李文彬是小隐村人,现任香港会计师工会主席。他热爱祖国,关心家乡,热心支持中山市教育事业。共捐资1028万港币购置并赠送各种教学设施,帮助家乡改善教学条,发展教育。计有赞助兴建南朗岐山中学,小隐幼儿园318万港元。乐助小隐李颂龄学校音响设备和南朗云衢中学电脑共71万港元。
(3)退休老人吴贵开连续3个暑假义务为农民工子女上一个月的书法培训。
(4)清洁工为家乡的净化默默工作。
3、让学生夸夸自己身边喜欢的人、能干的人,对别人有帮助的人,对家乡有贡献的人。(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来板书)
师小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山水赋予了我们才华,家乡的文化孕育着我们的精神,勤劳进取是家乡人的优良传统。我们爱家乡的山水,爱家乡的文化,更爱勤劳智慧的家乡人。请打开书本78页再把这段话读一次。
4、你是怎么知道这些家乡的名人的,夸夸会查资料的同学。
三、我是小小家乡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家乡人虽然不是那么显赫,但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这块土地,记载着千百年的沧桑,而如今,需要我们这些未来的生力军从小打下坚实的人格和知识基础,将来续写我们家乡的辉煌。
、说一说:我们应该做个怎样的家乡人?
四、作业(二选一)
、绘制家乡的蓝图。
2、制作家乡名人事迹录。(参考书籍《张家边志》)
附板书设计:
军人
华侨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热心人士
普通退休老人
清洁工
……
第五篇:《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方法,感知家乡人的可爱。
2、简单了解家乡不同时代的优秀人物,激发对家乡人的敬佩与热爱。
学习重点:
了解家乡不同时代的优秀人物,让学生感知家乡历史的久远,凸现历史纵深感,产生自豪感。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学习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谁是我们的家乡人
1、讨论:什么是家乡人?
2、说一说家乡话,加深对家乡人的理解。
我们的家乡话与普通话有区别吗?讲一个小笑话,用普通话讲一遍,再用家乡话讲一遍,看看有什么不同?也可以用外地话讲一讲,看看与自己的家乡话有什么区别。
3、欣赏、诵读古诗《回乡偶书》,理解家乡人浓浓的家乡之情。
二、夸夸我的家乡人
1、家乡景美、物美,家乡的人更美。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位可爱的家乡人吗?
2、让学生夸夸自己身边喜欢的人、能干的人,对别人有帮助的人,对家乡有贡献的人。
3、你是怎么知道这些家乡的名人的,夸夸会查资料的同学。
三、家乡的骄傲
1、在学生查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填写“家乡人光荣榜”。先小组填写,再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2、让学生用简短的语言介绍家乡的人物。
四、我是小小家乡人
1、说一说:我们应该做怎样的家乡人?
2、设计“我的服务计划”。
五、美丽的传说
1、听老师讲“飞来峰的传说”,谈谈自己的体会。
2、学生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有关家乡的传说。
六、浓浓的家乡情
1、古人对家乡的感情也很深,他们写了不少有关思乡之情的作品。欣赏古诗《静夜思》。
2、下面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作家,写写自己对家乡的感情吧。
3、学生各自练写。
4、写后交流
七、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