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季》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四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课文
(一)第二课。课文分为四小节,以拟人化的口吻描述了四季不同的特点和代表性事物,篇幅不长,读起来朗朗上口,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丽景观的赞赏和热爱。《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本着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课文意境美、情景美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宗旨,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分析】
学生刚刚结束对拼音的学习,总的识字量不大,但是已经能够借助拼音来认读课文。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对四季的概念不清晰,只停留在天气、温度的变化较浅薄的认知上,无法理解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代表事物,而且是第一次接触到课文教学,对于课文教学的流程还不熟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四季的儿歌和图片,让学生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在课堂教学中应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来感悟四季的美景和变化,避免过多琐碎的提问。
【设计思路】
朗读是学生学习和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朗读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识字,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创新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用富于积极性的评价语言和鼓励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熟练地认读课文中出现的十一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内容,初步了解四季的特点。
4、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能力,学习语文的能力和自主能力。〖过程与方法〗
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巩固识字方法,让学生体会朗读、阅读的过程,感悟其中的技巧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调动学生学习儿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希冀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欣赏激趣导入
教师播放课件演示四季美景。
师: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我们一起看大屏幕。
导入:大自然的风景美吗?一年之中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象征,就象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四季》,它用优美的语句描写了四季的迷人景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课文,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请同学们读课题。
教师相机板书课题《四季》。
(课件播放四季的美丽风景图片,直观的感官刺激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课文,在情景中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拼读拼音,还可以问问同桌的同学。多读几遍,把课文读熟。
(这一环节,使学生对儿歌所描写的四季风景和要学习的生字有了初步的感知,锻炼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课文。
4、在情景中识字。
⑴ 出示课文的情景图,让学生说出图中画了些什么,相机出示生字。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能够加深学生对所识生字的印象。)
⑵ 指名读生字。
⑶ 去掉拼音读生字。
⑷ 打乱生字认读。
(识字是教学的重点,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认识生字,教师应设计有层次、有第进感多种方法增加学生与生字见面的次数,又没有枯燥感。)
⑸ 师:你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了这么多生字的?
(让学生互相交流记忆生字的好方法,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⑹ 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
(课程标准指出:反复朗读,自然成诵。通过各式各样的朗读将有助于学生在朗读中自然而然的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三、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学习课文、感悟课文
1、小组合作学习:
师:读了几遍课文后,你们知道课文在说些什么吗?现在请同学们分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学习课文,等一会儿要说说你在学习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知道了有什么?
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会让学生更加有兴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小组协作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2、春季部分。
⑴ 小组齐读课文。
⑵ 读了这节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⑶ 学生汇报: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树也绿了,小草高兴地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⑷ 学生再次读课文,感悟春天的生机活力。
⑸ 师:小草发芽了,我们就知道春天来了,你还可以从哪里知道春天来了?
3、夏季部分:
师:草芽尖尖,我们知道美丽怡人的春天来了,当夏天来临的时候,我们有能看到什么呢?谁来说一说?
⑴ 出示夏季图。
⑵ 学生汇报:知道了荷叶是圆圆的,青蛙站在荷叶上,他们正在说着悄悄话,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一起读出来。
⑶ 指导朗读:夏天来了,池塘里的荷叶、荷花长得非常的茂密,它骄傲自豪的对青蛙说:生齐读:“我是夏天。”
⑷ 师生对读,感受荷叶的茂密和自豪。
⑸ 还有谁知道夏天来了会有哪些昆虫或其他的东西,勇敢地站起来说说。
⑹ 过渡:送走了炎热的夏天,告别了荷叶,大自然迎来了金黄色的秋天,在着丰收的季节里,农民伯伯欣喜地看到麦田里的谷穗长得沉甸甸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节。
4、秋季部分:
⑴ 小组读这节课文。
⑵ 师:为什么谷穗弯弯?文中还提到他鞠着躬,鞠躬这个动作是怎样的,有谁能表演出来?在这丰收的季节里,谷穗长得沉甸甸的,他高兴吗?那读的时候应怎样读?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秋天丰收的喜悦。
⑶ 秋天里,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
5、冬季部分:
⑴ 过渡:如果说春天充满生机,夏天热情似火,秋天有丰收的喜悦,那冬天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四节。
⑵ 哪个小组学习冬季的,站起来读一读冬季这一节。
⑶ 冬天来了,天气怎样?在北方还会下雪,小朋友堆起了雪人,你看,这个雪人怎么样?(圆滚滚的,很可爱,很调皮,从哪里我们知道他很调皮呀,从他“大肚子一挺”再说“我就是冬天”知道了。
请学生上讲台表演,感受雪人的调皮。
⑷ 全班站起来边读边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动作。
以读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去理解、去体验,在朗读中体会不同的语气,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动作,惟妙惟肖的表演感受四季不同风景的美丽和迷人。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小结: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景色各异,有不同的美丽和迷人,是大自然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课文,把四季的不同的美丽读出来。
7、指导背诵《四季》。
(四季美,文章也美,美的文章我们要把他背诵起来,牢记在心中,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选择你喜欢的季节把他背诵出来。)
看提示背诵、指名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收获吗?想一想你能不能模仿课文也来当个小诗人,说说你心目当中的春夏秋冬。
2、课件出示有关四季特征的图片,如:蝴蝶、桃花、知了、成熟的苹果/梅花等,让学生模仿课文说句子,教师可先用一至两道做提示。例:蝴蝶,它对 说:“我是。”
学习是为了运用,教师用课件出示四季的不同景色,从开始有目的让学生补充完整句子,到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模仿课文编句子,由扶到放,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3、你们把四季说得这么的美丽,那能不能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屏幕出提示:我喜欢________,因为________。
总结:同学们在这节课里学习得真认真,和老师一起欣赏了四季迷人的风光,你们觉得四季美吗?老师也和你们一样,觉得四季的风景各异,美得像一幅让人难以忘怀的画。
作业:背诵课文《四季》把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的景色画出来。并模仿课文的样子写写你最喜欢的季节的景物。
第二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一、为什么要开这两门课?
所谓教材,是指教学的材料。而教科书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材,但不是唯一的教材。历史教材还有许多种类,如原始资料、历史地图、历史图画、历史照片、文物及模型、历史地图册、历史填图册、历史练习册、声像资料等。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用教材”的起点是教材分析,终点是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材分析的意义
1、清理知识障碍
2、制定教学目标
3、确定重点和难点
4、拓展教学内容
5、选择教学方法 讲课的关键是组织好教学内容,体现在文字上就是写出教案或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内容的第一步就是做历史教材分析,它是备课的重要一环,是做好教学设计,写好教案的前提。研究历史教材非常重要。作为中学一线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科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研究历史教材非常重要。作为中学一线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科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二、历史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我们不能把历史等同于历史教材,不能把历史教学等同于教历史教材。历史教学要以历史教科书为依据,但又不能局限于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应该向学生呈现具体生动的历史。而不是简单复述历史教材中的文字。
三、分析历史教材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一)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
(二)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
历史教材分析的重点是梳理知识结构。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代典章制度、历史发展线索等历史概念组成的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
只有清楚地认识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各部分知识的逻辑关系,才有可能根据教学实际和自己的经验,重新组织教材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在分析教材时,要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入手,先掌握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再深入钻研每部分教材。也可以先分析每一节课的结构,再分析单元结构和整本书的结构。
1、分析、梳理一节课的知识结构
两步:第一步是阅读课文,搞清楚这节课讲了那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二步就是要具体分析这几个问题,分析每个“目”内部的关系及“目”之间的关系。
一课书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说有三种类型:并列关系的结构;因果关系的结构;专题类型的结构。
2、分析、梳理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一个单元一般讲的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单元的知识结构取决于整本书的编写体裁。历史教材的编写一般采用通史或专题史形式。也有通史与专题史并用的。分析单元结构的方式和前面讲过的课的分析相似。
3、分析、梳理一本书的知识结构
一本书的知识结构就是由几个单元构成的历史纵向发展线索。目录呈现了全书的知识结构。只要了解每一课在纵向线索中的位置,教材的分析就能够到位。教材分析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个知识的网络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一课书的内容可以称之为“点”;一个单元的内容是一个历史阶段,就是“面”;贯通单元的纵向发展线索是“线”。点、线、面构成的就是网络的结构体系。
(三)分析历史知识的教育价值
不同类型的历史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同,具有各自的教育价值。历史知识通常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事实性知识告诉我们过去发生了什么,是对以往事情的客观描述。事实性知识是历史教学的基础。概念性知识的基础是历史概念,是从具体史实中抽象出来的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是对历史事实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方法性知识告诉我们怎样探究历史。这类知识有助于学生记忆事实性知识,有助于理解历史概念和原理,使学生学会历史思维方法,形成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观点。
(四)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不能是宽泛的、概括的甚至是模糊的,而应该是具体的,只有详细、具体的目标才可以对实际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引作用。
一般来说,每节课的教学都应该使学生在这样几个方面有所收益:(1)知识,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了哪些具体的历史知识;(2)技能、方法,即学生在这节课上学会运用什么样的技能和方法来学习和探究历史;(3)能力,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能力的发展方面有哪些进步;(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学生在思想、观念、认识等方面上有哪些提升。
课时教学目标应该怎样来表述呢?按照教学理论的说法,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可操作、可检测的行为目标,应包含ABCD四个要素,A是Audience,即学习的主体,在目标表述的语句中学生应是主语;B是Behavior,即行为,说明学生应能做什么;C是Conditions,即条件,说明B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D是Degree,即程度,表明B的标准。这四个要素,构成了教学目标表述中的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以体现学习者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行为上的变化。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设计时,要完全按照这四个方面来表述教学目标是较为困难的。但一般地讲,目标的表述中主体必须明确,在一定条件下的行为及内容是要具体表示出来的。
对教学目标的制订和表述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搞出来的,这需要我们的教师进行认真的学习和思考。教师编写出适用的教学目标,才能够更好地处理、整合教材,选择、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安排教学活动,进而形成详细的教案,并在课堂教学的实际中与学生一起完成教学的任务。
(五)分析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从理论上讲,教学重点是体现教学目标要求的最本质的部分,是集中反映教学内容中心思想的部分。
历史教学中的重点,有多种类型。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知识性的重点,如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制度、历史概念等;另一类是认识性的重点,如重要的思想或观念、重要的阐释和理解,也包括重要的问题。
教学难点则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规律和特点决定的。确定教学难点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重点不一定就是难点,难点不一定就是重点。
如何确定一节历史课的教学重点呢?
一般来说,对教学重点的选定,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 1.某一史事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某一知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 3.某一内容对学生认识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的设定和组织,涉及到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问题,也反映了教学理念、教学思路的问题,并关系到教学结果、教学质量的问题,是历史教师需要经常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对这一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处理得合理、恰当、有效,一定会大大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水平。
四、教学设计三大基本问题
史密斯强调教学设计工作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第一,我们要到哪里去?(教学的目标是什么)第二,我们如何到达那里?(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第三,我们怎样知道已经到达那里?(我们的测验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如何评价和修改教学材料?)与这三个问题对应的活动是:第一,实施教学分析,以确定我们要到哪里去。第二,开发教学策略,以确定我们如何到达那里。第三,开发和实施评价,以确定我们怎样知道已到达那里。
五、教学设计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定位;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板书设计;教学过程。
六、教学设计要素
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型,都包含以下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保证“学生、目标、策略、评价”教学设计的四大基本要素的一致性,使其相辅相成。同时也需注意到教学系统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涉及的许多因素是变化的,教学设计工作应在科学的基础上灵活、创造性地进行。
(一)学情分析(学生分析)
学情分析就是对影响学生学习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是教学内容涉及、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媒体设计的前提,也是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的皈依。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很多,如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教师水平、师生关系、学习环境等。
进行学情分析要坚持全面性、生成性、多样性、具体性、深刻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效果,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历史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将内容标准视为教学目标;(2)目标表述模糊且夸大结果
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既有差异又有关联,课程目标通过教学目标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的编制要体现整体性、灵活性、层次性和操作性原则,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社会需要和教学环境等设计,目标的表述要具体、明晰、有可操作性。
(三)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所采取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行为。包含四层基本意思:
第一,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教学策略的制定要依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 第三,教学策略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措施;
第四,教学策略既有观念功能又有操作功能。教学目标解决的是教师“教什么”的问题,教学策略解决的则是“如何教”的一整套问题。
(四)教学评价
中学历史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含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学生学的评价。
中学历史教学评价应坚持目的性、方向性、科学性、客观性、整体性、过程与结果统一、可行性、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多元化等原则。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评价应以评学为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三维教学目标为评价目标。评价方法多样、主体多元。
教学评价按照主体的不同,可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按照评价时间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有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教学评价的过程,包括建立评价工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计划、试行评价计划、收集评价资料、处理资料、报告评价结果等环节。
七、历史观
历史观就是人们对历史的基本看法。历史观分为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式。比如,根据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历史观,又称史学范式或史学体系,是一种历史解释模式,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又称“社会历史观”。历史教科书内容体系就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历史教科书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反映了教科书编写者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教科书编写者所持的历史观决定了教科书的历史知识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一直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新课程改革以后,教科书编写者开始尝试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来建构历史教科书的知识体系。
(一)唯物史观
(二)文明史观
(三)整体(全球)史观
(四)现代化史观
(五)社会史观
(六)生态史观
一样的客观历史事实,经不同历史观诠释,便形成了 “不同的历史”。历史研究需要史学观念多元化。中学历史新课改需要更新史学观念。八、三大基石
理解历史学科、理解学生心理和理解教学规律是搞好历史教学的三大基石。其中,理解历史学科应当是首要的。历史知识多的人不一定能教好历史,但优秀历史教师一定有好的历史功底。在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中,第一要素是“历史学科素养”。
九、基本理念、基本原则
(一)基本理念: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首先,学生是群体的人,也是个体的人。其次,学生既是现时的存 在,又是历时的存在。再次,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2、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就个人身份诉求而言,教师应实现从“匠人”到“专家”的转变;就与学生的关系而言,教师应实现从“主宰者”到“引路人”的转变;就与同伴的关系而言,教师应实现从“孤军奋战”到“团队协作”的转变。
3、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即从“唯一课程资源”向“重要课程资源”转变,从“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转变。创造性地使用历史教科书。
4、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双边活动。
首先,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始终应以“学”为本,教师的教是为了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其次,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课堂教学活动不能仅仅成为师生执行教学设计方案的过程,教师需要善于捕捉课堂上随机生长出来的稍纵即逝的资源,因势利导,演绎精彩的教学。再次,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2、程序性原则
3、以“学”为中心的原则
4、可行性原则
5、开放原则
十、讲授的必要
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历史教师应该理直气壮地讲授历史,讲好历史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历史,不一定就是“满堂灌”、“一言堂”,学生也不一定就是被动地接受,这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进行讲授。
课堂讲授是学校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历史教师的重要教学基本功,是上好历史课的根本保证。
第三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职称考试《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的格式
射阳县淮海农场学校
李立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知道、初步)---
(2)理解(认识、会)---掌握(能)---
(3)运用(证明)---,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感受、尝试、)---观察、猜想、探究等活动使学生知道---知识(2)体验(体会)---积累操作经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猜想、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学生对--与--都已经比较熟悉,---重点关注---等,而---重点关注---等。本节课要研究两者的关系该从何处入手,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学好本节课内容的重点是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尽可能减少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困难。
2、教学难点:---
[分析]学生对--与--都已经比较熟悉,---重点关注---等,而---重点关注---等。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需从---与---之间的关系来引导学生对问题加以研究。提高学生利用旧知识来探究新知的能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通过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采取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感悟新知---【设计意图】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讨论,从而产生疑问,激发其求知欲。同时,揭示本堂课所研究的内容和---有关,并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从而引出课题。
(二)探索活动
揭示新知
1、活动(1)
观察与思考
在下列---中,各有什么特征?哪些是---?你发现了什么?
操作与思考
(按要求操作),在(移动)过程中--与--的位置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能描述这种变化吗?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给不同层次的同学一个互相探讨的空间。
2、活动(2)尝试与交流
你能用--来--吗?请与同学交流。
思考与探索
如何解--?
怎样求--? --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学生分组探索,教师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3、总结归纳新知 ---
【设计意图】用(填空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归纳知识点,学生的亲身体验,更有利于对规律的认同。并且适当的归纳总结,可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例题解析 领悟新知
例1--- 例2---
【设计意图】通过对新问题的解决,继而与原有的知识结构相互联系,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此题来培养学生简单应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练习反馈(展示交流)运用新知 ---
【设计意图】学生自我讲解,既可以检查学生的理解是否正确,也可以对其它不明白的同学达到讲题效果---提问,主要是想让同学们说出不同的思路,进而可以对比两种做法在这一问题上的优劣---此题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时,几何方法和代数方法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五)课堂小结 优化新知(提炼总结 分享收获)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说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设计意图】学生畅所欲言,并鼓励其说出除知识以外的收获。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从知识和情感两个方面进行引导---归纳知识,使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
(六)分层作业
共同提高(当堂达标)
①必做题:课本P----题;课本P----题; ②选做题:请利用课外时间设计----;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在布置作业时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分层次布置必做题、选做题---通过练习,让学生更深入的学习,更好的培养学生探索的能力。
附:典型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了---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待定系数法、数形结合思想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问具有开放性,答案并不唯一,这对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有一定好处。本试题以--为载体,考查(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应用,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注重基础,又突出能力,区分度较高。
第四篇:元素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
元素(第一课时)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泰安第六中学 吴乃军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并确认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即可,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元素概念的教学应注意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该主题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1.化学元素论是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
2.该主题知识在整个中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该主题知识拓展学习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⑴该主题知识拓展学习:元素概念的发展; ⑵该主题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化学元素观是化学学习中的核心观念。化学元素观的建构有利于对物质世界形成有序的认识,有利于形成化学的思维方法。化学元素观建构的基本策略是在元素概念基础上形成物质的基本分类,在原子结构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元素是如何形成物质的,在元素周期律学习的基础上形成元素性质研究的基本模型,在专题性学习中建构化学元素观,在元素观指导下的应用性学习中丰富元素观。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对新知识的体验与探索,将认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合作、讨论与交流,实践与探究,查阅资料等多种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形成学生的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实验观、分类观、化学价值观等
二、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元素概念。在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从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元素与健康、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练习来加深本节课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设计策略:
(一)、该主题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
1.元素的概念,认识氢、碳、氮、氧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元素。⑴从元素认识的历史领悟元素是物质组成的原始成分。
⑵以典型化学反应为载体,让学生领悟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由组成元素决定。⑶从原子、分子的角度做出微观解释,得出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从而理解为什么一百多种元素可以组合成如此庞大的物质世界。⑷元素的应用。2元素符号
⑴建立宏观物质和微观原子的联系; ⑵用元素符号来表征元素; ⑶元素符号意义的理解与运用。
(二)、学生常见错误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策略
1.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 2.从元素组成区分物质类别学生容易出错; 3.应用元素概念对化学反应进行分析或推理学生存在困难
四、教学目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3)、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第五篇:数学教学设计与教材分析
数学教学设计与教材分析(程晓亮)
1.简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答: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3)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5)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6)与时俱进的认识“双基”(7)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8)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9)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10)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2.谈谈你对普通高中数学学习中核心概念的理解 答:
(1)数感:所谓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符号感:所谓符号感,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证,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3)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指由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4)数据分析观念:数据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再通过分析做出判断,并从中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5)应用意识:应用意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6)推理能力:推理能力的发展贯穿于整个数学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模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3.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 ①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②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③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④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⑤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⑥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4.数学教材分析的目的、任务以及依据:
目的在于熟悉理解把握教材为进一步处理教材、备课、上课打下基础.任务在于弄清楚数学内容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安排的顺序与过程这三部分的问题.依据:数学教材、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认知理论及教学经验.5.如何对中学数学教材内容作高观点下的知识分析:①用高等数学的理论分析中学数学知识②用高等数学的知识结构分析中学数学知识③用高等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中学数学知识④结合高等数学的发展史分析中学数学知识
6.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包含四个方面①教材内容的外部知识结构分析②教材内容的内部知识结构分析③教材内容的教法分析:概念的分析、符号的分析、命题的分析、例题与习题的分析④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