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业题中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1
计科1002
闫飞李瑜瑜陈扎璩改华 第一次作业(绪论)1.中学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哪五个阶段?
答:计算机课程萌芽试验阶段(1978-1986年);计算机课程逐步发展阶段(1986-1991年);计算机课程快速发展阶段(1991-2000年);信息技术课程启动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发展阶段。
2.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演变经历哪三个阶段?
答:以程序设计语言为主的计算机课程;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的计算机课程;以信息素养培养为目的的信息技术课程。
3.简述教材研究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实意义 答:1.教材研究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1)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确定;(2)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把握;(3)有利于教学策略的选择;(4)有利于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的确定;(5)有利于教学环境的评价;2.教材研究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重要作用:(1)有利于教师知识的更新和改善;(2)有利于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3.教材研究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1)有利于安排最优化的内容;(2)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学习.4.简述教学设计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实意 答:(1)有利于促进学习,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2)有利于教学工作规范化、科学化;(3)有利于促进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5.请查阅文献或进行调研,简述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现状 答:高中信息技术改革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在肯定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正视以下现实问题:
教师对新课改下的课堂尚需研究;(2)高中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教学“断层”严重;(3)信息技术实验教材尚需进一步调整;(4)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还不能胜任新课标的教学要求;(5)信息技术课及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还没有真正受到重视。第二次作业(教材分析)
1、什么是教材? 答:教材一般是指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它通常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
2.什么是教材分析?
答:对教材内容作出具体分析,包括分析教材编写的意图、制定教学目标、找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知识点,为下一步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做好前期准备。
3.教学的三个关键因素有哪些? 答:教师、学生和教材。
4.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1)知识分析法;(2)心理分析法;(3)方法论分析法。进行分析 5.简述如何对信息技术教材 答:(1)领会课标;(2)吃透教材(“泛读”:明确课程的地位和任务;(“通读”:理清教材的结构和体系;(“细读”:把握整章的布局和重难点;④“精读”:细化本节的要点和教法;(3)合理优化;(4)准确定位。第三次作业(教学设计)1.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它们的关系,是各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
2.什么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合理地安排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从而达到促进中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及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目的,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3.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有哪些?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有: 强调以学生者喂中心,注重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强调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的系统,从而促进中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设计重点从教学内容设计转向了教学过程设计。强调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形成广义的学习环境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活动的主线,强调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将信息技术与完成任务有机整合,促进学生高级智慧能力的发展。强调“协作学习”
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反对将简单的技能与知识的测试作为唯一评价的依据。4.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作用有哪些?
有利于各种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的结合 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快速地从新手转变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面的专家
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促进教育改革的进行。5.简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教材分析的关系
教材分析属于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环节,是教学设计工作的起点。教学设计为教材分析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教材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丰富和完善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体系。6.教学设计过程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1.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肯普”模式
“史密斯—雷根”模式
2.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3.“主导—主体”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7.教学设计过程的核心要素有哪些? 学习者特征分析:分析学习者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从而确定教学的起点。教学目标分析: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是后续的设计环节,如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选择、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或学习评价得以展开的依据。教学内容分析:确定教学内容、教学顺序或学习的主题。
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教学内容和认知结构变量决定采用以“教”为主或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从而选择和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结果的评价:包括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的确定、评价方案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其中形成性评价贯穿教学设计过程始终,并且应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修改。
第四次作业(学习需要分析)1.什么是学习需要?
答: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部激活动力(即内驱力)。2.什么是学习需要分析? 答:学习需要分析是一个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这个过程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学习需要从而发现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并辩明教学设计是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适途径;同时它还分析现有的资源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性的。正因为如此,学习需要分析属于一种前端分析。3.学习需要分析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答:1.教育机构作出要进行教学设计的决定。
2.教学问题症状需要鉴别、教育机构尽管感觉到了问题,但对症状是什么尚不清楚,因此要求作学习需要分析。
3.选择并确定最佳方案,作好工具的准备以及动员社会、教育者、学习者等各方人员的合作与参与。
4.确定期望的状况,主要是指期望学习者达到的状况,尽量用可测量的行为术语来描述。
5.协调所有合作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形成对学习者较为统一的期望。
6.确定现状,主要是指学习者能力素质的现状,也注意他们体力和发展特征以及发生变化的来龙去脉,也要用可测量的行为术语来陈述。
7.对得出的差距即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性质进行分析,论证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8.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作问题解决的可行性分析,确定优先要进行设计的课题。
9.清晰地阐明已定课题的总的教学目标。4.学习需要分析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答:以不同的期望值作参照系分析学习需要,便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确定学习需要的方法,即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和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由于目标存在于机构内部,所以关于期望的状态只须查阅机构内部目标方案和访问内部目标决策者就可得到,但应注意的是把所期望的状态用学习者的行为术语描述出来。这样收集数据的重点就是关于学习者目前状态的信息,具体做法是将期望状态(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目标具体化,形成完备的指标体系,作为收集目前状况数据的依据。
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根据机构外社会(或职业)的要求来确定对学习者的期望值,以此为标准衡量学习者学习的现状,找出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揭示的是学习者目前的状况和社会实际要求存在的差距。特点是把社会目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超前性,需科学预测)为准则和根本价值尺度揭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教育、教学的目标,因此,外部参照法是对机构内部目标合理性进行论征的有效方法。第五次作业
学习者分析的要素有哪些? 答:学习着分析的要素有:①认知发展分析(认知发展是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和过程)。
②起点水平分析(起点水平是指学习者原来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③学习风格分析(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④学习动机分析(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2.学习者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答:学习者分析的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自我描述法。第六次作业(教学目标编写)1.什么是教学目标?
答: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量的教学结果。
2.什么是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答: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是由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组成的具有递进关系的系统。3.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功能有哪些? 答:①导向功能;②激励功能;③标准功能。4.简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分类?
答: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编写的依据有哪些?
答:①依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中学信息技术教材;②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③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6.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编写的原则有哪些?
答:①科学性原则;②系统化原则;③具体化原则;④可操作原则;⑤动态性原则。7.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编写的方法有哪些?
答:第一,行为目标编写法;①行为主体;②行为活动;③行为条件;④行为标准。第二,内外结合陈述法。
8.下面是用行为目标法编写的学习目标,请标识出其四个要素(ABCD)答:① A学生
B能在1分钟之内
C输入60个汉字,D错误率不超过5%
A是行为主体;B是行为条件;C是行为活动;D是行为标准
② A学生
B能在5分钟之内
C完成90道速算题,D准确率达98% A是行为主体;B是行为条件;C是行为活动;D是行为标准
9.下面是用内外结合陈述法编写的学习目标,请标识出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 答:理解信息的概念;(内部过程)说出信息和消息的区别;(外显行为)举例信息在社会的应用情况(外显行为)第七次作业(教学内容分析)什么是教学内容?
答: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它主要面对的是”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的问题,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教师教的内容和学生学的内容。它具体体现在教学大纲,计划以及教科书,教学软件的要求和承载的学习的内容上,但他又不同于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类别有哪些?
答:一般可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态度情感技能三大类。认知类教学又分为言语信息的教学,智力技能的教学和认知策略的教学三个层次,这样就有五种类型的教学内容类别。什么是教学内容分析?
答:教学分析的目的就在于揭示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本质联系。其中教学内容的广度揭示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和能力范围,深度决定了学生必须达到的只是深浅程度和能力的质量水平。教学内容分析中有两个关键的“节奏点”是必须把握的;一是教学的“重点”而是教学的“难点”。教学内容分析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答:(1)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
(2)教学内容的编排:组织对已选定的学习内容进行组织编排,使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3)分析教学内容的类别:对教学内容的类别做出基本判断,为选着不同内容分析方法和不同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4)确定单元目标及对内容进行初步评价:为每一个单元编写相应的单元目标,说明学习哲学万本单元的内容后应能做什么;在各单元目标确定以后,教师应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进行初步的评价,以保证所选择的内容与学习需要相符合。5.教学内容分析的基本方法
答:基本方法: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法和使用卡片分析法。第八次作业(教学方法选择)什么是教学方法?
答:教学方法被特定的教学目的所指导,服务于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把人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融于师生共同的课堂活动中。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活动来完成教学内容的手段。教学方法的特点有哪些?
答:依存性(所谓依存性,就是教学方法不能独立的存在,而是受各种教学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灵活性(灵活性,就是教学方法在运用上有较大的伸缩性,即“教无定法”。)综合性(综合性,在教学中,对方法的运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答: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依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依据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则有哪些? 答:(1)系统性原则
依据教学目的依据教学内容依据学生情况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条件(2)实践性原则(3)综合性原则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 答:(1)讲授法(2)任务驱动法(3)讲练结合(4)WebQuest教学法 什么是讲授法?讲授法的教学环节有哪些?
答: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述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什么是讲练结合法?讲练结合法的教学环节有哪些?
答:讲练结合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环绕完成某些学习任务,组织以学生进行信息活动、操练某些技能为主的学习活动,并且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生操练中级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已达到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熟悉过程与方法培养信息意识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教学环节:提出任务和目标、学生动手实践、讲师讲练指导和师生归纳交流。什么是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的教学环节有哪些?
答:任务驱动法:以人物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确定任务是核心,怎样驱动是关键,信息素养是目的。
教学环节: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和交流与归纳。
什么是WebQuest教学法?WebQuest教学法教学步骤有哪些? 答:WebQuest教学法是一种以网络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方法,引领学生主要利用因特网资源,也可辅以视频录像等学习资源,让学生开展以探究为取向的活动。教学步骤:
(1)引言:一个构建“脚手架”的导言,提供某些探究背景信息。任务:一个可能完成的并且是有趣的任务。过程: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描述。
资源:一个完成任务所必需的信息资源。第九次作业(教学资源开发)1.什么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 答: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与生成的各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因素与条件,例如教科书,光盘材料,社会与自然方面可以调查研究的各种资源环境,各种可以利用的条件等。
2.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主要特点有:(1)综合性(2)开放性(3)发展性
3.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作用有哪些? 答: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作用主要有:
(1)课程资源是实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2)课程资源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3)课程资源能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4.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选择关注的因素有哪些? 答: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选择关注的因素有:(1)学生的因素(2)教学环境的因素(3)教师自身的因素
5.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选择原则有哪些? 答: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选择原则有:(1)目标导向原则(2)人文趋向原则(3)量力而为原则
6.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利用策略有哪些? 答: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利用策略有:(1)依托信息技术教材利用课程资源(2)结合其他学科课程利用课程资源
(3)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兴趣利用课程资源 7.简述如何开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
答:关于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我们从基础设备与设施,教学信息资源,师资队伍建设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升级信息技术基础设备 开发教学信息资源 建设师资队伍
第十次作业(教学评价)1.什么是教学评价?
答:教学评价: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原理,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整体或局部的教学系统进行全面考察和价值判断。2.教学评价有哪些功能和作用? 答:诊断功能
评价是对教学效果及其成因的分析过程,以此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判断它的质量和水平、优点和缺点、矛盾和问题。强化激励功能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使教师和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反馈调控功能
通过教学评价可以提供有关教学活动的反馈信息,以便师生调节教和学的活动,是教学能够始终有效的进行。教学功能
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的长进。导向功能
在进行教学评价前,将评价的依据或条目公布给被评价人,将对被评价人下一步的学习目标起到导向作用。
3.教学评价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答:(1)以基准为依据划分有: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评价(2)以内容为依据划分有: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3)以功能为依据划分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4)以方法为依据划分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4.什么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
答: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是指根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通过运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和价值判断,以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5.什么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五个维度? 答:(1)学生的学习方式(2)学生的学习能力(3)学生的学习效果(4)教师的角色(5)学习环境的营造
6.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原则有哪些? 答:(1)发展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主体性原则(4)客观性原则(5)多元化原则 7.简述应该树立哪些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观
答:重视学生的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平价功能的转换。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平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注重过程评价、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8.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常用的三种方法是哪些? 答:(1)学期考核评价(2)表现性评价(3)档案袋评价
第二篇:作业题中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_
中学生物学教材分析复习资料(部分)
1.教材研究对学生的学习有哪些促进作用? 答:(1)有利于安排最优化的内容;(2)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学习.2.简述教学设计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实意义。答:(1)有利于促进学习,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2)有利于教学工作规范化、科学化;(3)有利于促进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3.请查阅文献或进行调研,简述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现状 答:高中信息技术改革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在肯定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正视以下现实问题:
教师对新课改下的课堂尚需研究;(2)高中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教学“断层”严重;(3)信息技术实验教材尚需进一步调整;(4)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还不能胜任新课标的教学要求;(5)信息技术课及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还没有真正受到重视。
4、什么是教材? 答:教材一般是指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它通常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广义狭义......)
5.什么是教材分析?
答:对教材内容作出具体分析,包括分析教材编写的意图、制定教学目标、找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知识点,为下一步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做好前期准备。
6.教学的三个关键因素有哪些? 答:教师、学生和教材。
7.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1)知识分析法;(2)心理分析法;(3)方法论分析法。
8.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它们的关系,是各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
9.什么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合理地安排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从而达到促进中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及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目的,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10.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有哪些?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有:
1强调以学生者喂中心,○注重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强调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强调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的系统,○从而促进中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设计重点从教学内容设计转向了教学过程设计。
3强调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形成广义的学习环境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4强调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活动的主线,强调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将信息技术与完成任务
有机整合,促进学生高级智慧能力的发展。
5强调“协作学习” ○6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反对将简单的技能与知识的测试作为唯一评价的依据。
11.教学设计过程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1).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1“肯普”模式 ○2“史密斯—雷根”模式 ○2).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3).“主导—主体”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12.教学设计过程的核心要素有哪些?
1学习者特征分析:分析学习者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从而确定教学○的起点。
2教学目标分析: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是后续的设计环节,如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选择、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或学习评价得以展开的依据。
3教学内容分析:确定教学内容、教学顺序或学习的主题。○4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教学内容和认知结构变量决定采用以“教”为主或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从而选择和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
5教学设计结果的评价:包括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的确定、评价○方案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其中形成性评价贯穿教学设计过程始终,并且应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修改。
13.什么是学习需要?
答: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部激活动力(即内驱力)。
14.什么是学习需要分析?
答:学习需要分析是一个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这个过程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学习需要从而发现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并辩明教学设计是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适途径;同时它还分析现有的资源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性的。正因为如此,学习需要分析属于一种前端分析。
15.学习需要分析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答:以不同的期望值作参照系分析学习需要,便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确定学习需要的方法,即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和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由于目标存在于机构内部,所以关于期望的状态只须查阅机构内部目标方案和访问内部目标决策者就可得到,但应注意的是把所期望的状态用学习者的行为术语描述出来。这样收集数据的重点就是关于学习者目前状态的信息,具体做法是将期望状态(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目标具体化,形成完备的指标体系,作为收集目前状况数据的依据。
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根据机构外社会(或职业)的要求来确定对学习者的期望值,以此为标准衡量学习者学习的现状,找出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揭示的是学习者目前的状况和社会实际要求存在的差距。特点是把社会目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超前性,需科学预测)为准则和根本价值尺度揭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教育、教学的目标,因此,外部参照法是对机构内部目标合理性进行论征的有效方法。
16.学习者分析的要素有哪些?
答:学习着分析的要素有: ① 认知发展分析(认知发展是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和过程)。
② 起点水平分析(起点水平是指学习者原来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
③ 学习风格分析(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④学习动机分析(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17.学习者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答:学习者分析的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自我描述法。
18.什么是教学目标?
答: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量的教学结果。19.什么是教学内容?
答: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它主要面对的是”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的问题,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教师教的内容和学生学的内容。它具体体现在教学大纲,计划以及教科书,教学软件的要求和承载的学习的内容上,但他又不同于教材内容。20.教学内容的类别有哪些?
答:一般可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态度情感技能三大类。认知类教学又分为言语信息的教学,智力技能的教学和认知策略的教学三个层次,这样就有五种类型的教学内容类别。21.什么是教学内容分析?
答:教学分析的目的就在于揭示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本质联系。其中教学内容的广度揭示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和能力范围,深度决定了学生必须达到的只是深浅程度和能力的质量水平。教学内容分析中有两个关键的“节奏点”是必须把握的;一是教学的“重点”而是教学的“难点”。22.教学内容分析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答:(1)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
(2)教学内容的编排:组织对已选定的学习内容进行组织编排,使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3)分析教学内容的类别:对教学内容的类别做出基本判断,为选着不同内容分析方法和不同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4)确定单元目标及对内容进行初步评价:为每一个单元编写相应的单元目标,说明学习哲学万本单元的内容后应能做什么;在各单元目标确定以后,教师应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进行初步的评价,以保证所选择的内容与学习需要相符合。23.教学内容分析的基本方法
答:基本方法: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法和使用卡片分析法。24.什么是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被特定的教学目的所指导,服务于特定的教学任务。答:○2教学方法把人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融于师生共同的课堂活动中。
○3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活动来完成教学内容的手段。
○25.教学方法的特点有哪些?
1依存性(所谓依存性,就是教学方法不能独立的存在,而是受各种教学因素的影响和答:○制约。)2灵活性(灵活性,就是教学方法在运用上有较大的伸缩性,即“教无定法”
○。)3综合性(综合性,在教学中,对方法的运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
○)26.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答:○2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6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
27.什么是讲授法?讲授法的教学环节有哪些?
答: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述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28.什么是讲练结合法?讲练结合法的教学环节有哪些?
答:讲练结合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环绕完成某些学习任务,组织以学生进行信息活动、操练某些技能为主的学习活动,并且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生操练中级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已达到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熟悉过程与方法培养信息意识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
教学环节:提出任务和目标、学生动手实践、讲师讲练指导和师生归纳交流。
29.什么是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的教学环节有哪些?
答:任务驱动法:以人物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确定任务是核心,怎样驱动是关键,信息素养是目的。
教学环节: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和交流与归纳。
30.什么是教学评价?
答:教学评价: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原理,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整体或局部的教学系统进行全面考察和价值判断。
31.教学评价有哪些功能和作用?
1诊断功能
答:○
评价是对教学效果及其成因的分析过程,以此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判断它的质量和水平、优点和缺点、矛盾和问题。
2强化激励功能 ○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使教师和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
3反馈调控功能 ○通过教学评价可以提供有关教学活动的反馈信息,以便师生调节教和学的活动,是教学能够始终有效的进行。
4教学功能 ○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的长进。5导向功能 ○在进行教学评价前,将评价的依据或条目公布给被评价人,将对被评价人下一步的学习目标起到导向作用。
32.教学评价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答:(1)以基准为依据划分有: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评价
(2)以内容为依据划分有: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3)以功能为依据划分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4)以方法为依据划分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33.教材的功能有哪些?
34.教材的局部分析和整体分析的概念和意义是什么?
35.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如何确定的?教学因子的确定方法有哪些?
36.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一个有生物科学素养的人应该是怎样的?
37.教学设计的概念意义是什么?我们对教学设计有哪些要求? 38.《课程标准》包括哪几部分?什么是课程资源?
第三篇:中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试题1
中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试题
一.填空题
1.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选择原则有:目标导向原则、()、()。237 2.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选择关注的因素有:学生因素、()、()。237 3.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属性有:综合性、()、()。
232 4.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常用的三种方法是:学期考核检测评价、()、()。
210 5.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原则有: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多元化原则。
207 6.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五个维度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效果、()、()。
206 7.教学评价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有:诊断功能、强化激励功能、反馈调节功能、()、()。
201 8.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则有:系统性原则、()、()。186 9.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WebQuest教学法。184 10.教学方法的特点有:依存性、灵活性、()、()。
181 11.教学内容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
167 12.教学内容的类别主要有: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
165 13.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编写的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原则、系统化原则、具体化原则、()、()
157 14.《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03年)运用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
153 15.教学设计过程的核心要素有: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
16.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的三个阶段分别是:分析阶段、()、()。
二.解释下列概念
1.教材分析
答:
(1)教材分析的内涵
教材分析就是对教材内容做出具体分析,为下一步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做好前期准备。教材分析包括:
① 分析教材编写的意图 ② 指定教学目标 ③ 找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④ 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知识点
(2)教材分析的意义
教材分析是教师备课环节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所以,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知识分析法
3.心里分析法
4.方法论分析法
5.教学设计
答: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1)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2)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3)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4)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6.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答: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合理地安排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从而达到促进中学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及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目的,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7.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答:中
8.学习动机
答:中
9.教学目标
答:中
10.教学方法
答:中
11.教学评价
答:中
12.学期考核检测评价 211答:中
13.表现性评价 214答:中
14.档案袋评价 221答:中
15.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 231答:中
16.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
答:中
三.简答题
1.简答教材分析的基本要求
答:分析教材的基本要求是:
(1)要认真理解和钻研本学科的课程标准,明确相关内容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领会教材编写意图。
(2)要熟悉教材的基本内容,了解教材的各部分在学科、篇、章或课时中所处的地位。可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逐步深入的方法,分析教材的知识体系,明确各部分在整个教材章的地位与前后联系。
(3)要充分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参阅必要的教学参考书。尽管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和学的主要依据,但是,不能就教材分析教材,而应该站在课程标准的高度去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内容的知识结构,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教学条件灵活地处理教材。
2.简答信息技术教材的特点
答:信息技术教材的特点主要有:
(1)信息技术发展快——教材需要及时更新
信息技术以超出人们预想的速度迅速发展,因此信息技术教材要不断依据最新的发展状况来更新内容,使学生能跟上技术的发展。
(2)社会需求变化快——教材需要不断调整
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满足社会需求。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信息化社会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信息技术教材要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需求。(3)使用对象差异大——教材需要增加弹性
由于使用教材的对象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应该考虑适当增加弹性,以使绝大多数学生满意。(4)使用环境不尽一致——教材需要适度选择
由于教材的使用环境(包括学校的设施、设备、等硬件环境以及学习资源、教师等软件环境)不完全一致,所以教材应该让使用对象具有选择的可能。(5)研究起步晚,基础差——教材需要不断探索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教材的研究起步晚,基础差。为了开发出较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材,需要研究人员和教师不断探索,总结规律,逐步提升信息技术教材的质量。
3.简答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
答:及教学条件灵活地处理教材。
4.简答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作用
答:信息技
5.简答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教材分析的关系
答:信息技
6.简答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作用
(234页)答:
第四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一、为什么要开这两门课?
所谓教材,是指教学的材料。而教科书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材,但不是唯一的教材。历史教材还有许多种类,如原始资料、历史地图、历史图画、历史照片、文物及模型、历史地图册、历史填图册、历史练习册、声像资料等。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用教材”的起点是教材分析,终点是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材分析的意义
1、清理知识障碍
2、制定教学目标
3、确定重点和难点
4、拓展教学内容
5、选择教学方法 讲课的关键是组织好教学内容,体现在文字上就是写出教案或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内容的第一步就是做历史教材分析,它是备课的重要一环,是做好教学设计,写好教案的前提。研究历史教材非常重要。作为中学一线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科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研究历史教材非常重要。作为中学一线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科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二、历史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我们不能把历史等同于历史教材,不能把历史教学等同于教历史教材。历史教学要以历史教科书为依据,但又不能局限于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应该向学生呈现具体生动的历史。而不是简单复述历史教材中的文字。
三、分析历史教材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一)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
(二)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
历史教材分析的重点是梳理知识结构。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代典章制度、历史发展线索等历史概念组成的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
只有清楚地认识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各部分知识的逻辑关系,才有可能根据教学实际和自己的经验,重新组织教材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在分析教材时,要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入手,先掌握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再深入钻研每部分教材。也可以先分析每一节课的结构,再分析单元结构和整本书的结构。
1、分析、梳理一节课的知识结构
两步:第一步是阅读课文,搞清楚这节课讲了那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二步就是要具体分析这几个问题,分析每个“目”内部的关系及“目”之间的关系。
一课书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说有三种类型:并列关系的结构;因果关系的结构;专题类型的结构。
2、分析、梳理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一个单元一般讲的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单元的知识结构取决于整本书的编写体裁。历史教材的编写一般采用通史或专题史形式。也有通史与专题史并用的。分析单元结构的方式和前面讲过的课的分析相似。
3、分析、梳理一本书的知识结构
一本书的知识结构就是由几个单元构成的历史纵向发展线索。目录呈现了全书的知识结构。只要了解每一课在纵向线索中的位置,教材的分析就能够到位。教材分析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个知识的网络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一课书的内容可以称之为“点”;一个单元的内容是一个历史阶段,就是“面”;贯通单元的纵向发展线索是“线”。点、线、面构成的就是网络的结构体系。
(三)分析历史知识的教育价值
不同类型的历史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同,具有各自的教育价值。历史知识通常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事实性知识告诉我们过去发生了什么,是对以往事情的客观描述。事实性知识是历史教学的基础。概念性知识的基础是历史概念,是从具体史实中抽象出来的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是对历史事实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方法性知识告诉我们怎样探究历史。这类知识有助于学生记忆事实性知识,有助于理解历史概念和原理,使学生学会历史思维方法,形成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观点。
(四)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不能是宽泛的、概括的甚至是模糊的,而应该是具体的,只有详细、具体的目标才可以对实际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引作用。
一般来说,每节课的教学都应该使学生在这样几个方面有所收益:(1)知识,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了哪些具体的历史知识;(2)技能、方法,即学生在这节课上学会运用什么样的技能和方法来学习和探究历史;(3)能力,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能力的发展方面有哪些进步;(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学生在思想、观念、认识等方面上有哪些提升。
课时教学目标应该怎样来表述呢?按照教学理论的说法,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可操作、可检测的行为目标,应包含ABCD四个要素,A是Audience,即学习的主体,在目标表述的语句中学生应是主语;B是Behavior,即行为,说明学生应能做什么;C是Conditions,即条件,说明B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D是Degree,即程度,表明B的标准。这四个要素,构成了教学目标表述中的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以体现学习者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行为上的变化。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设计时,要完全按照这四个方面来表述教学目标是较为困难的。但一般地讲,目标的表述中主体必须明确,在一定条件下的行为及内容是要具体表示出来的。
对教学目标的制订和表述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搞出来的,这需要我们的教师进行认真的学习和思考。教师编写出适用的教学目标,才能够更好地处理、整合教材,选择、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安排教学活动,进而形成详细的教案,并在课堂教学的实际中与学生一起完成教学的任务。
(五)分析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从理论上讲,教学重点是体现教学目标要求的最本质的部分,是集中反映教学内容中心思想的部分。
历史教学中的重点,有多种类型。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知识性的重点,如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制度、历史概念等;另一类是认识性的重点,如重要的思想或观念、重要的阐释和理解,也包括重要的问题。
教学难点则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规律和特点决定的。确定教学难点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重点不一定就是难点,难点不一定就是重点。
如何确定一节历史课的教学重点呢?
一般来说,对教学重点的选定,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 1.某一史事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某一知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 3.某一内容对学生认识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的设定和组织,涉及到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问题,也反映了教学理念、教学思路的问题,并关系到教学结果、教学质量的问题,是历史教师需要经常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对这一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处理得合理、恰当、有效,一定会大大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水平。
四、教学设计三大基本问题
史密斯强调教学设计工作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第一,我们要到哪里去?(教学的目标是什么)第二,我们如何到达那里?(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第三,我们怎样知道已经到达那里?(我们的测验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如何评价和修改教学材料?)与这三个问题对应的活动是:第一,实施教学分析,以确定我们要到哪里去。第二,开发教学策略,以确定我们如何到达那里。第三,开发和实施评价,以确定我们怎样知道已到达那里。
五、教学设计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定位;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板书设计;教学过程。
六、教学设计要素
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型,都包含以下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保证“学生、目标、策略、评价”教学设计的四大基本要素的一致性,使其相辅相成。同时也需注意到教学系统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涉及的许多因素是变化的,教学设计工作应在科学的基础上灵活、创造性地进行。
(一)学情分析(学生分析)
学情分析就是对影响学生学习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是教学内容涉及、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媒体设计的前提,也是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的皈依。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很多,如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教师水平、师生关系、学习环境等。
进行学情分析要坚持全面性、生成性、多样性、具体性、深刻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效果,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历史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将内容标准视为教学目标;(2)目标表述模糊且夸大结果
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既有差异又有关联,课程目标通过教学目标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的编制要体现整体性、灵活性、层次性和操作性原则,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社会需要和教学环境等设计,目标的表述要具体、明晰、有可操作性。
(三)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所采取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行为。包含四层基本意思:
第一,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教学策略的制定要依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 第三,教学策略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措施;
第四,教学策略既有观念功能又有操作功能。教学目标解决的是教师“教什么”的问题,教学策略解决的则是“如何教”的一整套问题。
(四)教学评价
中学历史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含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学生学的评价。
中学历史教学评价应坚持目的性、方向性、科学性、客观性、整体性、过程与结果统一、可行性、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多元化等原则。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评价应以评学为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三维教学目标为评价目标。评价方法多样、主体多元。
教学评价按照主体的不同,可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按照评价时间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有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教学评价的过程,包括建立评价工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计划、试行评价计划、收集评价资料、处理资料、报告评价结果等环节。
七、历史观
历史观就是人们对历史的基本看法。历史观分为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式。比如,根据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历史观,又称史学范式或史学体系,是一种历史解释模式,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又称“社会历史观”。历史教科书内容体系就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历史教科书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反映了教科书编写者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教科书编写者所持的历史观决定了教科书的历史知识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一直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新课程改革以后,教科书编写者开始尝试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来建构历史教科书的知识体系。
(一)唯物史观
(二)文明史观
(三)整体(全球)史观
(四)现代化史观
(五)社会史观
(六)生态史观
一样的客观历史事实,经不同历史观诠释,便形成了 “不同的历史”。历史研究需要史学观念多元化。中学历史新课改需要更新史学观念。八、三大基石
理解历史学科、理解学生心理和理解教学规律是搞好历史教学的三大基石。其中,理解历史学科应当是首要的。历史知识多的人不一定能教好历史,但优秀历史教师一定有好的历史功底。在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中,第一要素是“历史学科素养”。
九、基本理念、基本原则
(一)基本理念: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首先,学生是群体的人,也是个体的人。其次,学生既是现时的存 在,又是历时的存在。再次,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2、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就个人身份诉求而言,教师应实现从“匠人”到“专家”的转变;就与学生的关系而言,教师应实现从“主宰者”到“引路人”的转变;就与同伴的关系而言,教师应实现从“孤军奋战”到“团队协作”的转变。
3、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即从“唯一课程资源”向“重要课程资源”转变,从“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转变。创造性地使用历史教科书。
4、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双边活动。
首先,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始终应以“学”为本,教师的教是为了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其次,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课堂教学活动不能仅仅成为师生执行教学设计方案的过程,教师需要善于捕捉课堂上随机生长出来的稍纵即逝的资源,因势利导,演绎精彩的教学。再次,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2、程序性原则
3、以“学”为中心的原则
4、可行性原则
5、开放原则
十、讲授的必要
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历史教师应该理直气壮地讲授历史,讲好历史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历史,不一定就是“满堂灌”、“一言堂”,学生也不一定就是被动地接受,这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进行讲授。
课堂讲授是学校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历史教师的重要教学基本功,是上好历史课的根本保证。
第五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职称考试《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的格式
射阳县淮海农场学校
李立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知道、初步)---
(2)理解(认识、会)---掌握(能)---
(3)运用(证明)---,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感受、尝试、)---观察、猜想、探究等活动使学生知道---知识(2)体验(体会)---积累操作经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猜想、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学生对--与--都已经比较熟悉,---重点关注---等,而---重点关注---等。本节课要研究两者的关系该从何处入手,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学好本节课内容的重点是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尽可能减少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困难。
2、教学难点:---
[分析]学生对--与--都已经比较熟悉,---重点关注---等,而---重点关注---等。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需从---与---之间的关系来引导学生对问题加以研究。提高学生利用旧知识来探究新知的能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通过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采取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感悟新知---【设计意图】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讨论,从而产生疑问,激发其求知欲。同时,揭示本堂课所研究的内容和---有关,并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从而引出课题。
(二)探索活动
揭示新知
1、活动(1)
观察与思考
在下列---中,各有什么特征?哪些是---?你发现了什么?
操作与思考
(按要求操作),在(移动)过程中--与--的位置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能描述这种变化吗?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给不同层次的同学一个互相探讨的空间。
2、活动(2)尝试与交流
你能用--来--吗?请与同学交流。
思考与探索
如何解--?
怎样求--? --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学生分组探索,教师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3、总结归纳新知 ---
【设计意图】用(填空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归纳知识点,学生的亲身体验,更有利于对规律的认同。并且适当的归纳总结,可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例题解析 领悟新知
例1--- 例2---
【设计意图】通过对新问题的解决,继而与原有的知识结构相互联系,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此题来培养学生简单应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练习反馈(展示交流)运用新知 ---
【设计意图】学生自我讲解,既可以检查学生的理解是否正确,也可以对其它不明白的同学达到讲题效果---提问,主要是想让同学们说出不同的思路,进而可以对比两种做法在这一问题上的优劣---此题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时,几何方法和代数方法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五)课堂小结 优化新知(提炼总结 分享收获)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说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设计意图】学生畅所欲言,并鼓励其说出除知识以外的收获。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从知识和情感两个方面进行引导---归纳知识,使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
(六)分层作业
共同提高(当堂达标)
①必做题:课本P----题;课本P----题; ②选做题:请利用课外时间设计----;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在布置作业时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分层次布置必做题、选做题---通过练习,让学生更深入的学习,更好的培养学生探索的能力。
附:典型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了---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待定系数法、数形结合思想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问具有开放性,答案并不唯一,这对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有一定好处。本试题以--为载体,考查(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应用,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注重基础,又突出能力,区分度较高。